第一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凉州词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凉州词”
3、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出现的生字词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诗人豪迈气概与柔细之情,作者对出戍边战士深切的同情。2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出现的词语,为下节课深入学习古诗思想感情做铺垫 3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4课时:一课时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l凉州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今天学习王之涣写的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凉州词》
活动2【活动】
二、作者简介 1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3、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活动4【活动】四,合作交流,品味赏析
1、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景?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 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2、三四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 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3、这首诗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表现边塞将士上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也表现盛唐诗人宽阔的胸怀。活动5【活动】
五、小结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活动6【活动】
六、写法归纳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隽永 语意双关
活动7【活动】
七、拓展 积累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其二)——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活动8【练习】八,作业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6.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8、对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凄苦)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D、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
9.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第三句写所闻:(均用诗中词语回答)。
10.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析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 ”或“ ”;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 ” 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活动9【导入】
九、板书设计 凉州词 反衬
写景:{辽阔,雄奇————萧瑟,荒凉} 抒情:{哀怨,凄苦———壮烈,慷慨} 诗人:广阔胸襟
第二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3北师大版.
凉州词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理解诗的内容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背诵和理解古诗的能力,所以要求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理解意境,一课时完成,是没问题的。3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前热身
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可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等。
1.边塞诗: 以擅写边塞战争、塞上风光、仕途坎坷内容而得名。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名列此派。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又有缠绵婉转之情,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奔放,富有崇高感。
因此,诗人的创作主旨或者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或者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包括他们的乡愁、离恨),或者赞颂正义战争,或者控诉战争的残酷。边塞诗三大主题(塞外风光 卫国豪情 征战之苦)活动2【活动】知识链接
边塞诗的阅读:(1)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2)弄清 1 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3)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活动3【讲授】朗读理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吹出折杨柳这么哀怨的曲调呢?春风是不会度过玉门关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玉门关附近雄伟壮阔而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单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表现出诗人宽广的心胸。活动4【测试】4大显身手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王翰也有一首名为《凉州词》的诗,你能写出其中的诗句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之壮阔和玉门关地势之险峻,让我们联想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妙景象。你能观察一处景物,试着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一段话吗? 活动5【作业】我说我行
1. 这首诗中“孤”字的含义特别丰富,你认为它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春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表现了盛唐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5北师大版!
凉州词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3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五世祖隆迁居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卒于官舍。王之涣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存绝句六首,为历代所传诵。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运用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自选角度、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本诗旨在写凉州之荒凉,偏僻,险峻,进而烘托边塞条件之艰苦以及戍边将士们无尽的思乡愁绪,还有无以寄托情思的无奈。
开篇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首先就显示了诗人于众不同的视角选择。王之涣的立足点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两人诗句的不同点一方面在于:李白的目光是由远而近,写的是来势迅猛而又无法拦留的一种动感流逝;而王之涣的目光是自近及远,故而展现了黄河扶摇远上的一种壮美奇观。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在诗作中渗透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上下句贯穿起来看,李白的诗句流露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在个人心智上的是放弃,有以酒消愁的颓废;而王之涣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则是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烘托边地的荒凉、偏僻、险峻和戍边条件之艰苦,表现的是企盼早日结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是在为国、为百姓、为戍边将士抒情言志。
因此,诗人在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和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之后,紧接着便由景及人,重笔渲染边塞将士思乡之情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玉门关”,杨柳就不能返青吐绿,就抽出新枝,就不能折杨柳新枝以寄托情思,羌笛还有必要吹奏那悲凉伤感的曲子吗?诗人在此不说戍边将士思家怀乡,而以“怨杨柳”喻之,实在是绝妙无比。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将生怨恨,眼下“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皆为枉然,因而作“何须怨”,意味根本就没有必要“怨”。虽说只不过是一句宽慰,然而这种宽慰着实含蓄而又委婉,深沉而又炽灼,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堪称边塞诗之绝唱。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第四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专题
边塞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
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关于《凉州词》《从军行》等相关音频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二、整天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2遍。
2、齐读。
3、请你写出每首诗中描绘边塞之景的词或短语,并根据这些词和短语想象其情境,概括一下这些景带给你的感受。
学生自主找出词与短语,并且做了标记,写出相关的感受。
教师:如黄河、白云、高山、孤城;青海湖、长山、雪山、孤城、黄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北风卷地、白草折、八月飞雪、百丈冰、愁云、红旗冻不翻。
感受:旷远,凄寒。
4、作者在诗中除了向我们展现边塞特有的风光外,每首诗还融入了怎样的情思? 教师:守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浓重的思乡情、满腔的报国豪情;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友人的别离之情。
5、教师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1)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为人慷慨,有大略,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3)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是流行于盛唐的一种曲调名,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他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4)《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5)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被誉为 “诗佛”,他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三、自主学习:
(1)解释诗歌中的重要词语: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度:经过。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远”一作“直”。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长河,黄河;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学生归纳总结《凉州词》: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从军行》: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使至塞上》: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3)这三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合作探究: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3、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4、“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体会诗歌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
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浩淼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五、总结归纳:
三首诗歌都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流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附件:达标练习: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凉州词》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
4、《凉州词》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___的手法。
5、《凉州词》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6、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首诗的意境。(2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边塞生活,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2、以雪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精神气概。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读课文(感知诗文)
2、有节奏跟读课文
3、日积月累扫清文字障碍;折()着()薄()狐裘()锦衾()瀚海()阑干()惨淡()风掣()
4、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5、再读课文为品析做准备(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2)、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古诗词语言凝练,在浓缩的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所以品味文言诗词,人们一般从三方面入手:
1、关键字
2、修辞
3、感情。
关键字: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
修辞: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雪比喻成梨花,因风而起的雪花像是春天盛开的梨花,很贴切,而且它们都有相似点,那就是洁白。“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感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三、合作探究: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E)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F)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五、课堂小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达标测试:
1、本诗作者为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 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2、这首诗 与 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 之情。
3、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4、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7、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这是一首送别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些什么呢?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原野放歌,前面我们学习了《敕勒歌》《静默草原》都是描写草原的文章,由于每个作者生活经历不同写作的风格也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楚楚一同走进她眼中的草原。今天我们学习〈〈草原散章〉〉
随后简介作者:
楚楚,女,1964年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现供职于《福建日报》社。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已出版作品集《行走的风景》《生命转弯的地方》《轻轻踏在我的梦上》《淡墨轻衫》《人间有味是清欢》十余项。作品被收入《中国50年文学名作文库》《新中国50年诗选》《中华百年游记精华》《当代散文经典》《新时期中国散文精选》《当代美文百篇》《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补充教材》《中学生诵读文选•名家精美诗文》等50多种选本,并连续六年入选《最佳散文》。部分作品被《新华文摘》《中华文摘》《中国文学》《读者》等期刊转载。
二、自主学习:
屏息()俯瞰()缠绕()撒娇()黔贵()踱步()铸成()嚼草()喘气()繁衍()簇拥()羞涩()一瞥()昙花()蝉蜕()搭讪()叨扰()引吭高歌()捉襟见肘()()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
(1):详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草的特点描写的?
明确:第一,作者抓住了草原上草的绿色,这种绿是城市人很少看到的自然的绿色,真正的绿色。不同于城市园林、内地农村污染过的、灌溉过的、移植过的、人工很强的绿色。
第二,作者抓住了草原上绿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这一与人心理相同的特点用带有散文诗意的词语来描绘草原上的绿,如“灵醒”“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生命”“跃跃欲试”等都是用来写人的词语,在这里作者赋予了草人的灵性,二者在作者的描绘下水乳交融。
教师讲解:
楚楚写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是,她是带着想象的去看草的,自然而然流露出心灵深处 无拘无束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情看草原的天空自然就不一样。写草原的宽广,无边无际说成是草和天空赛跑,带着孩子气的描绘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楚楚的特点率性自然。(天空会走开是黑夜)
三、合作探究:(2)、详读课文第2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云矮?
明确:因为旷野显得天低,云也因此上变得矮了。这是讨巧的写法,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化为散文。
教师讲解:化用诗句是散文家常用的手法。下文的把雾形容成猫:“象收了爪子、蹲在膝前的撒娇的猫”化用了美国现代诗人桑德堡的《雾》:“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的俯视 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
(3)、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绘了云?
明确:
1、从心理效果方面。说是看云看得让人要“痴”过去。这个“痴”字,和前面的看草有相近之处,很着迷,很任性。
2、抓云的特点,把自己想象成云:洁白、柔软、温情。
3、云的动态:“半推半就,半掩半露”用了拟人的手法,少了点孩子气,多了点温柔而多情的淑女气。
4、楚楚没花太多的篇幅去直接描写云。而是带着幻想。“有一群肥羊,温驯的从中间小跑过去,好像急着去与天界的神羊会合;有一群瘦马,愣头愣脑的从中间踱过去。马太重云太虚,难免“马失前蹄”,铸成一个个美丽的错误”(化用郑愁予的《错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爱情的等待,很是淑女气。楚楚笔下的云就象她向往的爱情一样,飘飘渺渺,充满了错觉,变化无常,即使沾着地面,也不化为尘泥。
(4)、作者带着淑女气的感觉一直延伸到下面花的描绘上,思考作者写花抓住了花的那些特点?
明确:多;无名;不论形状;没有香味;耐严寒;好养活;繁盛。草原上的花很美,美的自足,美的自信,美的有些自恋,连“香气”都觉得俗气。草原上的花生在荒野,没人欣赏时也很满足,无须装饰,总是与纯洁、善良、真诚、欢乐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站在一起。
(5)、从这部分关于虹的描绘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楚楚怎样的特点?
明确:全是女性关注的,从外表的装饰(七彩发夹、柳叶眉)到内心(比爱情短)的期盼,淑女气质更加集中了。虽然这一切都没有脱离草原的现实环境,但是仍然以“神的一滴”,把这淑女心态诗化童话化。
(6)、作者在写到草原上的“水”时,仍然用的是女性的拟人格,找一找文章中那些描写体现了这些特征?
明确:见课本
(7)、如何理解‘小水死去了,如秋蝉走后留下一枚惨白的蝉蜕。’?
明确:小水干涸以后,将是土地的盐碱化,那是很严重很可怕的生态悲剧,蝉蜕即使惨白,也不能表现生态的丑陋和草原的命运威胁。再作者看来悲剧应该淡化才够艺术,她将悲剧淡化为哀愁,把哀愁淡化为回忆,而回忆还不能是痛苦的,而是优美的。“草原上的水,最终将变成一段回忆,让爱它的人只能隔着记忆的木窗,拓一副“小池烟雨”。唯美到了极端,显得这个淑女真有点不识人间烟火,他的诗意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8)、文章的最后写到了蒙古长歌,作者写长歌是为了表现什么?
明确:草原上的牧人用歌声来抒发对草原的热爱,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9)、结合前面学过的〈〈静默草原〉〉谈谈这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草原散章》以柔美为主,柔中含壮;描写细腻,修辞手法多样,抒情意味重;外乡人看草原,写出了别于各地的草原奇美,别人少谈的柔美。《静默草原》以壮美为主,壮中有柔;叙述 议论凝练,富有哲理韵味;草原人看草,表达了新异独特的感受。
(10)、作者采取分节描述的结构形式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茫茫草原上,牛羊成群,繁华似锦,物种丰富,可以描写的内容许许多多。作者选取草原极具代表性的又为人所熟悉的六种景物,采取小标题,用分节的形式加以描绘,既集中笔墨描述了美丽的个景,又从整体上让他们群芳争艳,交相辉映,结构严谨而不拖沓,避免了繁冗杂乱之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归纳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采取分节、空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草原上的动人景象:胖草、矮云、薄虹、笑花、小水就像把一副副优美的图画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很好的揭示了草原的 广阔、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笑对人生的志趣和理想。
板书
胖草----姿情率性
矮云----洁白柔软
笑花----笑对生活
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笑对人生
薄虹----神的一瞥
小水----死而后已
长歌----长于歌唱
教学反思: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四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以及内心的孤寂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边塞风光的神奇秀美,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五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凉州词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比较这两首《凉州词》的不同。2重点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3、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指名读作者简介)。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活动2【活动】初读古诗:,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活动3【活动】感悟诗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说出自己读的感觉。
2自由大声地读两遍。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表现。(自下而上)(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4)听后评读。(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8个人展示读。(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2解疑。出示ppt(1)“何须”什么意思?(2)“何须怨” 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5)指名读。(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活动4【活动】课外拓展
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1自由读,找感受。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