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大全
2010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开课时间:2010年12月 开课班级:高三 开课教师:李伟耀
开课题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题,对三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做点探讨。
2、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例题分析
1、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⑴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
⑵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分)。
三、方法总结
1、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鉴赏要点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等。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人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人物个性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四、拓展训练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③新声:新的乐曲.④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 答:
参考答案)(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突出对环境的恶劣的描写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相关知识: 常见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第二篇:高三英语公开课教案
高三英语公开课教案:
Gerund
---------------梁胜利
教学目标:
动名词可以起名词的作用,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
教学重点:动名词与不定式作主语,表语的区别
教学难点;现在分词的形式与动名词相同,但功能不同.可在句中充当定语,表语,状语和补语。教学过程:
动名词的语法作用 1.Playing football is my favourite sport.主语 2.Our work is serving the people.表语
3.I remember being taken to Wuhan when I was a very small child.宾语
4.We have a swimming poor in the back yard.定语
I remember being taken to Wuhan when I was a very small child.(动名词的一般被动态)
She admitted having opened the box.(动名词的完成被动态)How about the two of us taking a walk down the garden?(MET93 17)(动名词的复合结构)动名词与不定式作主语,表语的区别
v-ing形式作主语时往往表示一般性的、习惯性的动作;而不定式作主语则表示在具体情况下特定的或一次性的动作。但有时可 以通用。
只能用动名词作宾语的动词
1.advise, allow, avoid, admit, consider, delay, enjoy, escape, excuse, finish, imagine,mind,miss,permit,practise,risk, suggest,dislike,appreciate
2.feel like, give up, put off, keep on, look forward to ,insist on , can’t help ,get used to ,devote …to 3.It’s useless/no use/no good… doing
在begin, start, continue,intend 等动词后跟v-ing形式和不定式作宾语,句子含义相同
在like, love, hate等动词后v-ing形式作宾语时往往表示一般性的、习惯性的动作;而不定式作宾语则表示在具体情况下特定的或一次性的动作。
下列动词后跟动名词或不定式意思完全不同。v
1.remember,forget, regret + doing 记得/忘记/遗憾曾做过某事 + to do记得/忘记/遗憾要做某事 v
2.want,need,require +doing 需要被做 +to do 需要做
v
3.stop,try, mean,go on go on to do 接着又做另一件事/go on doing 继续做同一件事 stop to do 停下来去做某事/stop doing 停止做某事 try to do 努力做某事/try doing 试一试做某事
mean to do 打算/想做某事/mean doing 意味着/意思是做某事 作定语时,与现在分词的区别
动名词作定语表名词的作用或功能,现在分词作定语表名词正在进行的动作。现在分词 动名词
a sleeping child一个正在睡觉的孩子 a sleeping car一辆卧车 a flying bird一只正在飞翔的鸟
a flying course飞行课程 a swimming girl一个正在游泳的女孩
a swimming pool一个游泳池
the running water自来水
the running track跑道 现在分词(present participle)现在分词的形式与动名词相同,但功能不同.可在句中充当定语,表语,状语和补语 1.作定语
an interesting book
the man sitting by the window boiling water
falling snow
the bridge being built A.与动名词作定语的区别
B.与过去分词,不定式 作定语的区别 ①过去分词做定语与其修饰词之间是动宾关系或过去分词表示的动作以完成。
②现在分词作定语表示动作正在发生,与修饰词是主谓关系。③不定式作定语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the house being built/to be built/built正在被建/将要被建/建好了的房子
boiling water
正在沸腾的水
boiled water
开水 the changing world
变化中的世界 the changed world 变化了的世界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发展中国家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发达国家
falling leaves 正在落下的叶子
fallen leaves 落叶 rising sun
正在升起的太阳
risen sun 已经升起的太阳 2 作表语
与过去分词作表语的区别
凡表示“令人„„的”都是-ing形式,凡是表示“感到„„”都用-ed形式。
interesting使人感兴趣的interested感兴趣的 exciting令人激动的 excited感到激动的 delighting令人高兴的 delighted感到高兴的 disappointing令人失望的 disappointed感到失望的 encouraging令人鼓舞的 encouraged感到鼓舞的 pleasing令人愉快的pleased感到愉快的 puzzling令人费解的 puzzled感到费解的 satisfying令人满意的 satisfied感到满意的 urprising令人惊异的 surprised感到惊异的 worrying令人担心的worried感到担心的3.作状语.Seeing the teacher entering the room, the students stood up.2.Being a student, he was interested in sports.3.Having written the letter, John went to the post office.现在分词作状语时,注意如下三点: v
相当于相应的从句
v
分词的逻辑主语就是全句的主语 v
现在分词作状语时有不同的时态与语态 4.作补语
Can you get the machine going again? The boys were seen walking on the grass 一些独立结构:
1.Generally _____(speak), we have learnt a lot in this school.2._____(judge)from his appearance, he is somebody.3._____(tell)you the truth, your work is terrible.Last Step:
Summary 1.动名词可以起名词的作用,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注意要与过去分词和动词不定时的区别。牢记的句型。Home work:
绿色通道;page.125, exercises and 9
第三篇:语文公开课教案
《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4、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5、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6、信息反馈:
第四篇: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高考备考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教者:谢小平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学楼五楼会议室
授课班级:高三(6)班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3、学习诗歌形象鉴赏方法,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与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典型例题及训练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学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实施步骤
(一)知识回顾:
1.温习,给学生三分钟,让其复习诗歌意象的相关概念。
2.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
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人物形象
A诗歌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B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事物形象
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1
意象
也即诗歌的艺术形象,是意(作家情思)与象(诗歌中人、景、物)的融合。是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或具有深刻寓意的形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意象的特点有二:
(1)意象内涵的固定性(某些有特定的含义)
如:流水(愁多、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内涵的丰富性
①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
②同一内涵,不同意象。如:愁。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柳为伤离别等等。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二)思路分析
3.讲析,结合例题,分析答题的思路、方法、步骤。
鉴赏人物形象之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例1: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
答案: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例3: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例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鉴赏景物形象之法: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典型例题1: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鉴赏事物形象之法: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典型例题3:早 梅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三)模式总结
4.总结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概说整个画面,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或这写了什么样的景
2、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2:西 楼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变体: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第二、概括意象特点;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2)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 第二、概括氛围特点; 第三、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1)本诗中的()意象,具有()的特点(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的感情或起到()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才能得满分: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现场示例
★课堂演练
(四)实战演练
(五)小结回顾:
本节课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明确了仿写题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地位;其次我们基本掌握了仿写题的解题步骤和答题技巧;第三,大家充分展开了联想和想像,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当然,仿写是一道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题目,要在高考中稳操胜券,尚待同学们课后更加努力。
四、作业设置:
完成《教学方案》P148“课后强化训练”1、2、3题。
板书设计:(见方法指津)
教后反思:
教研组审批意见:
教务处审批意见:
第五篇:高三公开课教案
高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 第七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史记
二、能力:
.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情感: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秦汉文化的特点;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司马迁与《史记》;汉赋与乐府诗;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教学过程:
一、秦汉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1.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国家大一统;封建经济繁荣。
2.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②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前提。③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达。④统治阶级的重视,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⑤文化发展的继承性。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创造。应注意不同时期文化发展原因的特殊性
3.秦汉文化特点: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文化气度不凡,气势恢宏,而且充满自信,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科技
1、天文地理 ⑴太初历—始以正月为岁首 ⑵太阳黑子记录—世界最早 ⑶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科学解释⑷张衡发明地动仪
2、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
3、医学 ⑴《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⑵《神农本草经》—东汉,我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⑶ 华佗—东汉“神医”,发明麻沸散。⑷ 张仲景—东汉“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4、造纸 ⑴西汉前期已经有纸 ⑵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应作旧鱼网)⑶ 4世纪起,向外传播。
★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世界: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相对稳定;交流频繁,兼收并蓄;经济不断发展,领先世界;劳动人民勤劳创造;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制度、意识、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文化专制、闭关政策)
三、哲学
1.唯心主义哲学——西汉董仲舒
主张:①天人感应,皇帝要依天办事②独尊儒术,③建立太学,进行儒学教育
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影响: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新儒学会产生并逐步盛行?
①汉武帝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②汉初长时间的修养生息,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③原来的道、法、儒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董仲舒新儒学应运而生了。
★新儒学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
①思想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建立太学和地方儒学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③长期以来,新儒学经过历代文人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封建统治者用儒学思想来控制人们,必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是带有礼堂倾向的儒学。
★战国到秦汉,治国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2.唯物主义哲学——东汉王充
认为:①元气论,②无鬼论,③反对厚葬。
四、宗教
1.佛教 ⑴西汉末年传入 ⑵东汉白马驮经
佛教得以流传的原因?人民痛苦寻求安慰;统治者利用欺骗;教义的欺骗性。会产生什么危害?
佛教寺院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破坏生产力,加重人民负担,加重愚昧和落后,对绘画艺术影响很大,也使反佛教思想产生。(宗教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宗教天国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他们利用宗教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宗教又是深受苦难的百姓的精神寄托,“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2.道教
⑴东汉时在民间流行,神仙方术+道家学说→道教 ⑵主要经典:《太平经》,①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②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五、史学
1.《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汉书》—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
六、文学—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 1.赋——新的文学体裁
⑴西汉赋的特点:气势恢宏,篇幅较长 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⑵东汉赋的特点:现实感强,篇幅较短 代表作:班固的《两都赋》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2.乐府——汉代诗歌代表
⑴特点: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
乐府诗语言朴素,清新自然,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是民间文学的代表。
(2)名篇:《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七、艺术
1.雕塑——秦汉雕塑成就辉煌,陶塑精品遗存丰富 ⑴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雕塑艺术珍品
兵马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最杰出的代表。陶俑形象逼真,结成方阵,气势磅礴,参观者立于阵侧,有如身临战场,更能领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意。
⑵东汉成都的说唱俑、洛阳的杂技俑
⑶大量的秦砖汉瓦
2、绘画——丰富多彩
反映秦汉绘画水平的遗存文物的种类,有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装饰画
⑴墓室壁画、帛画(马王堆彩色帛画—汉代艺术珍品)、木刻画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这幅“T”型帛画分别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情况,布局和谐,色彩鲜艳,绘制精细 ⑵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科技文化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秦汉时期,因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思想上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局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辩证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要注意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要注意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要正确认识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关系;对待中国文化成就,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则。
八、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重难点。
九、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和基础训练。
高三历史公开课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 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能力目标
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重点、难点、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科举制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地方制度 1)、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2)、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
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猛安谋克制
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5)、行省制
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6)、僧官制
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憎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7)、八旗制
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八旗军为清朝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腐败,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8)、土司制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9)、“改土归流”
①形成与发展:明朝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的流官直接统治;清朝时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实施。②特点:由朝廷选派的流动官员代替原来地方世袭官吏管理地方。
③影响: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选官制度 1)、察举制
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2)、科举制
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4、中央制度
1)、三公制
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
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军事制度(删除)1)、府兵制 2)、募兵制 3)、猛安谋克制 4)、八旗制
重点问题精讲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维持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基础决定它的长期存在。——经济原因。
②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④统治者的政策调整也是一个因素。——政治原因。
3)、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历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行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附益之法”、“独尊儒术”、刺史制、察举制。
④完善: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
⑤强化: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
⑥发展:元朝中央设三机构,地方行行省制度。
⑦顶峰: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和五军都督府、定《大明律》、设厂卫、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5)、发展趋势:
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6)、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⑥文化专制是政洽专制的副产品;
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7)、评价
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科举制 1)、发展过程: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十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⑥北宋的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
⑦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⑧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⑨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废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2)、评价
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是一种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其历史作用也是不相同的,要一分为二的评价。积极作用: ①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④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