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2 物质的量1教案
课题2 物质的量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3、培养严谨科学、乐于探索的作风,务实求真,树立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讲解、推理、启发、练习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课前准备:课题2 物质的量.ppt 课题2 物质的量学案1.doc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问题]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工具是托盘天平(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也就说先称一定数目集合的质量。[师]生活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一箱双鹿纯清(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我们可能一个一个去数吗?显然不科学,所以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板书]物质的量
[过渡]什么是物质的量呢,它如何将微观粒子打包集合呢?
[板书]
1、物质的量
[讲解]就像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用来表示物体的冷暖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以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它的符号是n(小n),它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物理量之一,使用的时候四个字不能分开(这四个字是个完整的整体)。它的单位是摩尔,符号mol,简称摩。(边讲边板书)[板书]
一、物质的量
1、一个物理量,符号n,单位摩尔(mol)[幻灯片展示] 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米
m 质量
千克
kg 时间
秒
s 电流
安培
A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温度
开尔文
K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讲解]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物质的量是和长度等一样是一个物理量。
[过渡]既然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那么物质的量的一个单位即1mol表示的粒子数目是多少呢?。[学生阅读]1分钟 [问]1摩尔粒子的数目大约是多少?
[生]约为6.02 x 10个 [问] 6.02 x 1023 23个是根据什么为依据得出来的
[生]以0.012kg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依据得出 [师]Good!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板书] 2、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等于0.012kg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 x 10个
[讲解]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也叫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为它对6.02 x 1023这个数目的测得有这重要的贡献,所以以他的名字来表示1mol粒子的数目,以示纪念。化学上,我们用NA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单位是mol-1,它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目,其数值近似等于....6.02 x 10[板书] 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是NA,单位是mol-1 [师]在平常的练习中,我们通常用6.02 x 1023这个数值来代替阿伏加德罗常数 [问题解决1] p7 学生总结并得出物质的量、阿付加德罗常数、微粒数目之间的关系式 [板书]
4、公式
n=N/NA 完成学案 [课堂练习1] ppt展示
[思考]1mol氢含多少个氢原子? a、6.02 x 102b、2 x 6.02 x 1023
[师]为什么回有不同的答案呢?因为没有指明粒子的种类这个氢是指氢原子呢?还是指氢分子?所以用物质的量表示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具体指明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否 1
223则将表述不清。学案
【课堂练习2】
[讲解并板书]
5、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的种类 [讲解]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的集合体,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现在我们再来看学案上的几个练习
[问]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小结]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是摩尔,它表示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物质的量为1mol的物质含有阿副家德罗常数个粒子,近似含有6.02×1023个粒子 [幻灯片展示作业] 作业:
学案上剩余的练习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一个物理量,符号n,单位摩尔(mol)2、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 x 1023个 3、1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是NA,单位是mol-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等)的种类
5、n=N/NA 反思:物质的量学生理解起来是较为困难的,要多举一些类比的例子。如把微粒比喻为米,稻谷等。用一箱箱的苹果比喻一摩尔等。同时由于刚接触这么一个新的物理量,不要拔高。
第二篇:课题2教案
课题二 网络通信
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来彼此联络。人们通过网络从世界各个角落在线沟通。有效而又可靠的技术能随时随地满足我们对网络的需求。随着以人为本的网络不断扩大,连接和支持它的平台也必须同步发展。
现在,人们不是针对新提供的每项服务开发独立的专用系统,而是将整个网络行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这意味着对于现有网络的分析和逐步增强可以同时并举。这样能确保在推出新服务时保持现有的通信,既节约了成本,技术上也合理。
网络学习的核心是使用描述网络功能的公认模型。这些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前网络,并促进新技术开发以支持未来的通信需求。
在本课题当中,我们要使用这些模型,还要使用分析和模拟网络功能的一些工具。其中,用于建立模拟网络并与之交互的两个工具是 Packet Tracer 4.1 软件和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器。
2.1 通信的平台 2.1.1 通信要素
通信的第一步是将消息或信息从一个人或设备发送给另一个人或设备。人们使用许多不同的通信方式来交流观点。所有这些方式都有三个共同的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消息来源,即发送方。消息来源是需要向其他人或设备发送消息的人或电子设备。第二个通信要素是消息的目的地址,即接收方。目的地址接收并解释消息。第三个要素称为通道,包括提供消息传送途径的介质。
现在我们以使用文字、图片和声音进行通信为例,这些消息都可以通过数据或信息网络来发送。首先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数字,即比特(亦称位)。然后,将这些比特编码成可以通过适当介质传输的信号。在计算机网络中,介质通常是一种电缆或者无线传输。
本课程中的网络 一词指的是能够承载许多不同类型通信的数据或信息网络,这些通信包括传统的计算机数据、交互式语音、视频和娱乐产品。
2.1.2 传达消息
理论上来说,可以将一次通信的内容(如音乐视频或电子邮件消息)作为一大块连续的高容量比特流,通过网络从源发送到目的。但如果真以这种方式传输消息,那就意味着在传输此数据期间,同一个网络中的其它设备都不能发送或接收消息。这种大型数据流会导致严重的延迟。而且,一旦互联网络基础架构中有一条链路在传输期间出现故障,那么整个消息都会丢失,必须全部重传。
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先将数据划分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片段,然后再通过网络发送。将数据流划分为较小的片段称为分段。消息分段主要有两个优点。
首先,通过从源设备向目的设备发送一个个小片段,就可以在网络上交替发送许多不同会话。用于在网络上将交替发送的多个不同会话片段组合起来的过程称为多路复用。
第二,分段可以增强网络通信的可靠性。每个消息的独立片段无需经过网络中的同一条路径从源设备传送到目的设备。因此,如果某条路径因数据流量过大或故障而堵塞,仍可以使用备用路径将各个消息片段转发到目的设备。如果有部分消息未能传送到目的,则只需重新传输丢失的部分。
使用分段和多路复用在网络上传输消息的弊端是提高了该过程的复杂程度。试想一下,这就如同您要邮寄一封 100 页的信件,但每个信封里只能装一页纸。写地址、贴邮票、邮寄、收信和打开全部一百个信封的过程对发信人和收信人而言都很耗费时间。
在网络通信中,每个消息段也必须经过类似的过程才能确保其到达正确目的设备并重新组装成原始消息的内容。
整个网络中各种类型的设备都要协同工作才能确保消息片段稳定可靠地到达其目的设备。
2.1.3 网络的组成部分
消息从源到目的所采用的路径各式各样,可能简单到只是一根连接两台计算机的电缆,也可能非常复杂,是真正覆盖全球的网络。这种网络基础架构构成了支持以人为本的网络的平台。它为通信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通道。
设备和介质是网络的物理要素,即硬件。硬件通常是网络平台的可见组成部分,如笔记本电脑、PC、交换机或用于连接设备的电缆。但有时候,某些组成部分并非如此直观可见。例如,无线介质就是使用不可见无线电射频或红外波通过空气来传输消息。
服务和过程是网络设备上运行的通信程序,称为软件。网络服务通过提供信息对请求做出响应。服务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许多常见网络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托管服务和 Web 托管服务。过程提供的是通过网络定向和移动消息的功能。过程不易觉察,但却是网络运行的关键。
2.1.4 终端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人们最熟悉的网络设备称为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网络与底层通信网络之间的界面。终端设备包括:
计算机(工作站、笔记本电脑、文件服务器、Web 服务器) 网络打印机 VoIP 电话 安全摄像头
移动手持设备(如无线条码扫描仪、PDA)
在网络环境下,将终端设备称为主机。主机设备是指通过网络传输的消息的源设备或目的设备。为了区分不同主机,网络中的每台主机都用一个地址加以标识。当主机发起通信时,会使用目的主机的地址来指定应该将消息发送到哪里。
在现代网络中,主机可以用作客户端、服务器或同时用作两者。主机上安装的软件决定了它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
服务器是安装了特殊的软件,可以为网络上其它主机提供信息和服务(例如电子邮件或网页)的主机。
客户端是安装了特殊的软件,可向服务器请求信息以及显示所获取信息的主机。
2.1.5 中间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除了人们熟悉的终端设备外,网络还要依靠中间设备来提供连通性并在后台运行才能确保数据在网络中通行。这些设备将每台主机连接到网络,并且可以将多个独立的网络连接成网际网络。中间网络设备包括:
网络接入设备(集线器、交换机和无线接入点) 网间设备(路由器)
通信服务器和调制解调器 安全设备(防火墙)
在数据流经网络时对其进行管理也是中间设备的一项职责。这些设备使用目的主机地址以及有关网络互连的信息来决定消息在网络中应该采用的路径。中间网络设备上运行的进程执行以下功能: 重新生成和重新传输数据信号
维护有关网络和网际网络中存在哪些通道的信息。 将错误和通信故障通知其它设备
发生链路故障时按照备用路径转发数据 根据 QoS 优先级别分类和转发消息 根据安全设置允许或拒绝数据的通行 2.1.6 网络介质
网络中的通信都在介质上传送。介质为消息从源设备传送到目的设备提供了通道。现代网络主要使用三种介质来连接设备并提供传输数据的途径。这三种介质是: 电缆内部的金属电线 玻璃或塑料纤维(光缆) 无线传输
每种介质类型必须采用不同的信号编码才能传输消息。在金属电线上,数据要编码成符合特定模式的电子脉冲。光纤传输依赖于红外线或可见光频率范围内的光脉冲。无线传输中则使用电磁波的波形来说明各个比特值。
不同类型的网络介质有不同的特性和优点。并非所有网络介质的特征都相同,也不一定适合同样的用途。选择网络介质的标准是: 介质可以成功传送信号的距离。 要安装介质的环境。
必须传输的数据量和速度。 介质和安装的成本。
2.2 LAN、WAN和网际网络 2.2.1 局域网
网络基础架构在以下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覆盖的区域大小 连接的用户数量
可用的服务数量和类型
独立的网络通常覆盖一个地域,向位于同一个组织结构(如一个企业、园区或地区)内的人们提供服务和应用程序。这种类型的网络称为局域网(LAN)。LAN 通常由一个组织管理。用于规范安全和访问控制策略的管理控制措施将在网络层执行。
2.2.2 广域网
当公司或组织分布于相距甚远的不同地域时,可能需要借助电信服务提供商(TSP)才能使位于不同地点的 LAN 相互连接。电信服务提供商运营的大型地区网络可以覆盖很长的距离。以前,TSP 一般使用不同的网络分别传输语音和数据通信。不过,现在这些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融合信息网络服务正日益增多。
单个组织一般通过电信服务提供商网络租用连接。连接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 LAN 的这些网络称为广域网(WAN)。尽管组织负责维护连接两端的 LAN 的所有策略和管理,但通信服务提供商网络内部的策略仍由 TSP 控制。
WAN 使用特殊设计的网络设备来建立 LAN 之间的相互连接。由于这些设备对网络至关重要,配置、安装和维护这些设备就成为组织的网络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技能。
LAN 和 WAN 对每个组织的作用都非常大。它们连接组织内部的用户,实现了很多形式的通信,包括交换电子邮件、企业培训和其它资源的共享。
2.2.3 Internet-由多个网络组成的网络
尽管使用 LAN 或 WAN 有很多优点,但大多数人还需要与本地组织以外的其它网络中的资源通信。
这类通信包括:
向国外的朋友发送电子邮件 访问网站上的新闻或产品 获取邻居计算机上的文件
与住在其它城市的亲戚发送即时消息 通过手机随时了解喜爱的体育赛队的表现
网际网络
由相互连接的网络组成的全球网(网际网络)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通信需要。这些相互连接的网络中有一部分由大型公有组织和私有组织(如政府机构或工业企业)拥有并保留供其专用。在向公众开放的网际网络中,最著名并被广为使用的便是 Internet。
Internet 是将属于 Internet 服务提供商(ISP)的网络相互连接搭建而成的。这些 ISP 网络相互连接,为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提供接入服务。要确保通过这种多元化基础架构有效通信,需要采用统一的公认技术和协议,也需要众多网络管理机构相互协作。
内部网
内部网通常用于表示一个组织的私有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只有该组织的成员、员工或其他获得授权的人员可以访问。
注意:以下术语可以互换:网际网络、数据网络和网络。两个或多个数据网络相互连接形成网际网络即 PC 或其它主机设备上的网卡或 LAN 适配卡,用于提供与网络之间的物理连接。连接 PC 与网络设备的介质将直接插入网卡。
物理端口网间设备上连接到独立网络的专用端口。由于路由器用于互连不同的网络,因此路由器上的端口称为网络接口。
2.3 协议
2.3.1 用于规范通信的规则
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所有通信都要遵守预先确定的规则,即协议。这些协议由会话的特性决定。在日常的个人通信中,通过一种介质(如电话)通信时采用的规则不一定与使用另一种介质(如邮寄信件)时的协议相同。
试想一下,规范世界上现存的所有通信方法需要多少种不同的规则或协议。
网络中不同主机之间的成功通信需要在许多不同协议之间进行交互。执行某种通信功能所需的一组内在相关协议称为协议簇。这些协议通过加载到各台主机和网络设备中的软件和硬件执行。
要直观地了解所有协议在特定主机上的交互方式,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将其视为协议栈。协议栈显示了在主机上实现协议簇中每个协议的方式。协议被显示为分层的架构,每种上层服务都依赖于其余下层协议所定义的功能。协议栈的下层负责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和向上层提供服务,而上层则负责处理发送的报文内容和用户界面。
使用分层方式来描述面对面的通信
以两人面对面通信为例。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使用三个层来描述此活动。底层是物理层,两人都可以通过声音说出词语。第二层是规则层,两人同意用通用语言交谈。顶层是内容层,两人实际说出来的词语,即通信的内容。
假使我们亲眼目睹这场谈话,实际上不会看到漂浮在空中的“层”。必须要了解,层的运用只是一种模型,藉由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方便地将复杂的任务划分为多个部分,从而分别描述其工作原理。
2.3.2 网络协议
在人类社会中,有些通信规则属于正式规则,其它一些则只是根据习俗和惯例达成共识的,即隐性规则。但是,设备若要成功通信,网络协议簇就必须精确描述要求和交互过程。网络协议簇说明了以下过程: 消息的格式或结构
网络设备共享通往其它网络的通道信息的方法 设备之间传送错误消息和系统消息的方式与时间 数据传输会话的建立和终止
协议簇中单独的协议可能是特定厂商的私有协议。这里所说的私有指的是由一家公司或厂商控制协议的定义及其运作方式。经过拥有者许可,其它组织也可使用某些私有协议。其它私有协议则只能在私有厂商制造的设备上执行。
2.3.3 协议簇和行业标准
组成协议簇的许多协议通常都要参考其它广泛采用的协议或行业标准。标准是指已经受到网络行业认可并经过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或 Internet 工程任务组(IETF)之类标准化组织批准的流程或协议。
在协议的开发和实现过程中使用标准可以确保来自不同制造商的产品协同工作,从而获得有效的通信。如果某家制造商没有严格遵守协议,其设备或软件可能就无法与其它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成功通信。
例如,在数据通信中,如果会话的一端使用控制单向通信的协议,而另一端却采取描述双向通信的协议,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它们之间将无法交换信息。
2.3.4 协议的交互
Web 服务器和 Web 浏览器之间的交互是协议簇在网络通信中的典型应用示例。这种交互在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协议和标准。各种不同协议共同确保双方都能接收和理解交换的报文。这些协议包括:
应用程序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一种公共协议,控制 Web 服务器和 Web 客户端进行交互的方式。HTTP 定义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交换的请求和响应的内容与格式。客户端软件和 Web 服务器软件都将 HTTP 作为应用程序的一部分来实现。HTTP 协议依靠其它协议来控制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报文的方式
传输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用于管理 Web 服务器与 Web 客户端之间单个会话的传输协议。TCP 将 HTTP 报文划分为要发送到目的客户端的较小片段,称为数据段。它还负责控制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交换的报文的大小和传输速率。
网间协议:
最常用的网间协议是 Internet 协议(IP)。IP 负责从 TCP 获取格式化数据段、将其封装成数据包、分配相应的地址并选择通往目的主机的最佳路径。
网络访问协议:
网络访问协议描述数据链路管理和介质上数据的物理传输两项主要功能。数据链路管理协议接收来自 IP 的数据包并将其封装为适合通过介质传输的格式。物理介质的标准和协议规定了通过介质发送信号的方式以及接收方客户端解释信号的方式。网卡上的收发器负责实施介质所使用的标准。
2.3.5 技术无关协议
网络协议描述的是网络通信期间实现的功能。在面对面交谈的示例中,通信的一项协议可能会规定,为了发出交谈结束的信号,发言者必须保持沉默两秒钟。但是,这项协议并没有规定发言者在这两秒钟内应该如何 保持沉默。
协议通常都不会说明如何 实现特定的功能。通过仅仅说明特定通信规则所需要的功能是什么 而并不规定这些规则应该如何 实现,特定协议的实现就可以技术无关。
以 Web 服务器为例,HTTP 并没有指定创建浏览器使用什么编程语言、提供网页应该使用什么 Web 服务器软件、软件运行在什么操作系统之上或者显示该浏览器需要满足什么硬件要求。而且,尽管 HTTP 说明了发生错误时服务器应该如何操作,但却并未规定服务器应该如何检测错误。这就意味着,无论 Web 服务器是哪种类型,使用的是哪种形式的操作系统,计算机和其它设备(如移动电话或 PDA)都可以从 Internet 上的任何位置访问存储于服务器中的网页。
2.4 使用分层网络
2.4.1 使用分层网络的优点
要形象地显示各种协议之间的交互,通常会使用分层模型。分层模型形象地说明了各层内协议的工作方式,及其与上下层之间的交互。
使用分层模型来说明网络协议及其工作方式有很多优点。使用分层模型的优点:
有助于协议设计,因为对于在特定层工作的协议而言,它们的工作方式及其与上下层之间的接口都已经确定。
促进竞争,因为可以同时使用不同厂商的产品。 避免一个协议层的技术或功能变化影响相邻的其它层。 提供了描述网络功能和能力的通用语言。
2.4.2 协议模型和参考模型
网络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协议模型和参考模型。
协议模型提供了与特定协议簇结构精确匹配的模型。协议簇中分层的一组相关协议通常代表连接以人为本的网络与数据网络所需的全部功能。TCP/IP 模型描述了 TCP/IP 协议簇中每个协议层实现的功能,因此属于协议模型。
参考模型为各类网络协议和服务之间保持一致性提供了通用的参考。参考模型的目的并不是作为一种实现规范,也不是为了提供充分的详细信息来精确定义网络体系结构的服务。参考模型的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涉及的功能和过程。
开放式系统互联(OSI)模型是最广为人知的网际网络参考模型,用于数据网络设计、操作规范和故障排除。尽管 TCP/IP 模型和 OSI 模型是讨论网络功能时使用的主要模型,但网络协议、网络服务或网络设备的设计人员也可以自行创建模型来代表自己的产品。不过,设计人员最终还是需要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与 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之中任一或全部相关联才能与行业通信。
2.4.3 TCP/IP模型
网际通信的首个分层协议模型建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称为 Internet 模型。它定义了四个功能类别,若要成功通信,就必须实现这些功能。TCP/IP 协议簇的体系结构遵循了此模型的结构。因此,Internet 模型通常被称为 TCP/IP 模型。
大多数协议模型描述的都是厂商特定的协议栈。但是,由于 TCP/IP 模型是一种开放式标准,因此并不由一家公司来控制该模型的定义。标准的定义和 TCP/IP 协议都在公开的论坛中讨论并在向公众开放的文档集中加以定义。此类文档称为请求注解(RFC),既包含数据通信协议的正式规范,也有说明协议用途的资源。
RFC 中还有与 Internet 相关的技术文档和组织文档,包括由 Internet 工程任务组(IETF)制作的技术规范和策略文档。
2.4.4 通信过程
TCP/IP 模型描述了组成 TCP/IP 协议簇的各种协议的功能。在发送主机和接收主机上实现的这些协议通过网络交互,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传送。
完整的通信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在发送方源终端设备的应用层创建数据
2.当数据在源终端设备中沿协议栈向下传递时对其分段和封装 3.在协议栈网络接入层的介质上生成数据
4.通过由介质和任意中间设备组成的网际网络传输数据 5.在目的终端设备的网络接入层接收数据
6.当数据在目的设备中沿协议栈向上传递时对其解封和重组 7.将此数据传送到目的终端设备应用层的目的应用程序 2.4.5 协议数据单元和封装
在通过网络介质传输应用程序数据的过程中,随着数据沿协议栈向下传递,每层的各种协议都要向其添加信息。此过程通常称为封装。
一段数据在任意协议层的表示形式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在封装过程中,后续的每一层都根据使用的协议封装其从上一层接收的PDU。在该过程的每个阶段,PDU 都以不同的名称来反映其新的表现形式。尽管目前对 PDU 的命名没有通用约定,但本课程中根据 TCP/IP 协议簇的协议来命名 PDU。
数据传输层 PDU 数据包网络接入层 PDU 比特(位)-通过介质实际传输数据时使用的 PDU
2.4.6 发送和接收过程
在网络中发送报文时,主机中的协议栈自上而下工作。以 Web 服务器为例,我们可以使用 TCP/IP 模型来说明向客户端发送 HTML 网页的过程。
应用层协议 HTTP 向传输层传送设定为 HTML 格式的网页数据,从而开始了整个过程。应用程序数据在传输层被划分为多个 TCP 数据段。每个 TCP 数据段都添加了一个标签,称为报头,其包含的信息用于指定目的计算机上运行的哪个进程应接收报文。此外,它还包含供目的进程用于将数据重新组装成原始格式的相关信息。
传输层将网页的 HTML 数据封装到数据段内,然后将其发送到执行 IP 协议的 Internet 层。在这里,整个 TCP 数据段被封装到添加了另一个标签(称为 IP 报头)的 IP 数据包内。IP 报头包含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 IP 地址以及将数据包传送到其相应的目的进程所需的信息。
随后,会将 IP 数据包发送到网络接入层以太网协议。在这里,会将数据包封装到帧头和帧尾中。每个帧头都包含源物理地址和目的物理地址。物理地址用于唯一标识本地网络中的设备。帧尾则包含错误检查信息。最后,服务器网卡将比特编码到以太网介质中。
接收主机上的过程与之相反。数据在朝着最终用户应用程序沿协议栈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被解封。
2.4.7 OSI模型
OSI 模型最初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设计,旨在提供一套开放式系统协议的构建框架。其初衷是希望使用这套协议开发一个独立于私有系统的国际网络。
不过,由于基于 TCP/IP 协议的 Internet 迅速得到广泛采用并且扩展速度极快,致使 OSI 协议簇的制定和认可相对滞后。但即使目前只有少数使用 OSI 规范制定的协议得到了广泛使用,七层 OSI 模型对适用于所有新兴网络类型的其它协议的制定和产品的开发作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作为一种参考模型,OSI 模型详细罗列了每一层可以实现的功能和服务。它还描述了各层与其上、下层之间的交互。虽然本课程将围绕 OSI 模型组织内容,但是 TCP/IP 协议栈中确定的协议将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请注意,我们提及 TCP/IP 模型的各层时只使用其名称,而提及 OSI 模型的七个层时则通常使用编号而非名称。
2.4.8 比较OSI模型与TCP/IP模型
根据 OSI 参考模型可以说明构成 TCP/IP 协议簇的协议。在 OSI 模型中,TCP/IP 模型的网络接入层和应用层被进一步划分,用于说明这些协议层需要实现的详细功能。
TCP/IP 协议簇在网络接入层并没有指定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时使用的协议,而只是描述了从 Internet 层到物理网络协议的传递。而 OSI 模型第 1 层和第 2 层则论述了接入介质所需的步骤以及通过网络发送数据的物理手段。
这两个网络模型之间主要的相似之处在于 OSI 模型第 3 层和第 4 层。OSI 模型第 3 层是网络层,几乎全部用于论述和记录发生在所有数据网络中的用于编址并在网际网络中路由消息的过程。Internet 协议(IP)是 TCP/IP 协议簇中包含第 3 层所述功能的协议。
OSI 模型的第 4 层是传输层,通常用于描述管理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各个会话的一般服务或功能。这些功能包括确认、错误恢复和定序。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这两个 TCP/IP 协议提供了这一层需要的功能。
TCP/IP 应用层包括许多协议,为各种最终用户应用程序提供特定功能。OSI 模型第 5 层、第 6 层和第 7 层供应用程序软件开发人员和厂商参考,用于生产需要访问网络进行通信的产品。
2.5 网络编址 2.5.1 网络中的编址
OSI 模型描述了对数据进行编码、格式化、分段和封装以便通过网络传输的过程。从源设备向目的设备发送的数据流可以划分为多个片段,并与从其它源主机传输到其它目的地址的消息交替发送。随时都有数十亿这类信息片段在网络上传输。因此,每个数据片段必须包含充分的标识信息才能到达正确目的地。
为了将数据从一台主机上运行的源应用程序成功传送到另一台主机上运行的目的应用程序,必须包含几种不同类型的地址。我们可以使用 OSI 模型作为依据,了解每一层需要的不同地址和标识符。
2.5.2 数据送达终端设备
在封装过程中,当数据在源主机上沿协议栈向下传输时添加了地址标识符。正如有多层协议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以便将其传输到目的地一样,也有多层编址用于确保其传送。
第一个标识符是主机的物理地址,包含于第 2 层 PDU(称为帧)的帧头中。第 2 层涉及报文在单一本地网络中的传输。第 2 层地址在本地网络中是唯一的,代表物理介质上的终端设备地址。在使用以太网的 LAN 中,此地址称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地址。当两台终端设备在本地以太网络中通信时,它们之间交换的帧包含目的 MAC 地址和源 MAC 地址。一旦目的主机成功接收帧后,会删除第 2 层地址信息,因为数据已经解封并沿协议栈上移到第 3 层。
2.5.3 数据通过网际网络
第 3 层协议主要用于在网际网络内将数据从一个本地网络移动到另一个本地网络。第 2 层地址仅仅用于同一个本地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而第 3 层地址则必须包括供中间网络设备定位其它网络中主机的标识符。在 TCP/IP 协议簇中,IP 主机地址中包括有关该主机所在网络的信息。
中间网络设备(通常是路由器)在每个本地网络的边界解封帧,以便读取数据包(第 3 层 PDU)报头中包含的目的主机地址。路由器使用此地址的网络标识符部分来确定到达目的主机应采用的路径。一旦路径确定后,路由器会将数据包封装到新的帧中,然后将其发送到目的终端设备。当帧到达最终目的时,将删除帧和数据包的报头并将数据上移到第 4 层。
2.5.4 数据到达正确的应用程序
在第 4 层,PDU 报头中包含的信息并未标识目的主机或目的网络。它真正标识的是在目的主机设备上运行并且将要对送达的数据进行操作的特定进程或服务。无论主机是 Internet 上的客户端还是服务器,都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网络应用程序。使用 PC 的人通常都在运行电子邮件客户端的同时运行 Web 浏览器、即时消息程序和若干流媒体,甚至可能还同时运行游戏。这一切独立运行的程序都是典型的单独进程。
查看网页至少要调用一个网络进程。单击超链接会导致 Web 浏览器与 Web 服务器通信。与此同时,电子邮件客户端可能正在后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而一位同事或朋友可能正在发送即时消息。假设某台计算机只有一个网络接口。由该 PC 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创建的所有数据流都要通过这一个接口出入,但是即时消息不会在字处理程序文档中弹出,电子邮件也不会在游戏中显示。
这是因为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上运行的单独进程会彼此通信。每种应用程序或服务在第 4 层都由一个端口号来代表。设备之间的独有的对话则用代表两个正在通信的应用程序的一对第 4 层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来标识。主机收到数据时会检查端口号,从而确定哪个应用程序或进程是该数据的正确目的。
第三篇:礼 物_教案1
礼物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使学生学会用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
4.仿照课文前四小节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礼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带来了什么心爱的礼物,展示一下。谁来说说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时候收到的,是谁送给你的?收到礼物时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题为《礼物》的诗歌。板书课题。读写题目,强调“礼”的写法。
3.收到礼物固然是令人高兴的,但如果能真正明白送礼物的人的真正用意却是不容易的,让我们去看看小作者都收到了哪些礼物?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生字在文中画出来。(2)思考:作者什么时候收到了谁送的什么礼物? 2.学生汇报,质疑,可讨论。
3.教师归纳学生质疑,进行进一步引导和点拨。4.教师抽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礼物 发芽 懂得 一套书 精彩 寄托 果断 滋润
/ 2
(2)理解词语:渐渐 指针 精美 期盼 幼小 博大(3)指导书写重点词语:发芽 精彩 幼小
(4)指名分节读诗:学生读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停顿,重点指导第三小节。
3.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写了去年和今年家中长辈送给他的礼物,以及他从礼物中懂得的道理。)4.组织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讨论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1)我收到了哪些礼物?在文中用“==”画下来。
(2)我从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读懂了哪些自然现象?(种子在春天会生根发芽,生长时需要阳光、水。植物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出氧气。)
(3)看到小鸡渐渐长大,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小鸡是那么可爱,只要对它们好,它们也会对你友好。它们和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可贵的,动物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们要保护动物。)
(4)看着手表的指针不停的跳动,我懂得了什么?(时间就这样永不停歇,当你玩的时候,它就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了。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
(5)从书中你又懂得了什么?能把你知道的精彩的事讲给大家听吗?(6)为什么说小小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7)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向长辈了解所送给你的礼物中寄托的愿望,仿照课文前四小节试写几节小诗。
【板书设计】
礼 物
去年春天 爷爷送 种子---自然 今年春天 奶奶送 小鸡---生命 去年春天 妈妈送 手表---时间
今年春天 爸爸送 《少儿百科全书》---精彩的世界
/ 2
第四篇: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1教案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2)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加以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2)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思考讨论→总结归纳→补充讲解→练习提高。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课堂练习投影片、相关练习题。
学生用具: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相关资料,学习过的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一个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我们哪些信息?(以C+O2[回答]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1.反应物是什么(上例中反应物为C和O2); 2.反应条件是什么(上例中反应条件为加热); 3.生成物是什么(上例中生成物为CO2);
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12:32:44=3:8:11); 5.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思考1]P+O2P2O5,这个式子能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
CO2为例)[回答]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思考2]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学生思考]„„
[引入新课]仅仅写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并不能表示一个化学方程式,这仅仅完成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提问]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前几年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宣扬“水变燃油”。想一下水可能变 成燃油吗? [学生讨论]„„ [回答] 学生甲:可能,只要有适当的反应条件就行。
学生乙:不可能,若水能变成油那岂不太容易了,油还能卖那么高的价钱吗?我们还需再 为油的问题而发愁吗? 学生丙:不可能,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油中肯定有碳元素,水怎么能出现碳元素呢? [总结]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对“水变燃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水到底能不能变为燃油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无论什么样的反应条件,水都不可能变为燃油。
这个问题说明一个化学反应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绝不能凭空想象。
[总结]化学方程式是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既然化学反应的发生不是凭空想象,必须遵守客观事实,那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原则呢?首先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板书]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阅读]请大家阅读P9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阅读并回答] [教师总结]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遵守 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板书]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过渡]我们来看木炭燃烧这个化学方程式:
C+O
2CO2 [提问]这个方程式中,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相等吗? [回答]原子种类相等,等号两边都有C、O两种原子;原子个数也相等,C原子都为1个,O原子都为2个。
[追问]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是这样简单吗?H2+O2→H2O这个反应呢? [回答]这个反应,等号两边原子的种类相等,都为H、O两种原子,但原子的个数不等。如O,等号前有2个O原子,等号后只有1个O原子,而且原子总个数也不相等,等号前共有4个原子,等号后共有3个原子。
[总结]可见,这样的式子不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它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要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就需要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这个过程称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板书]
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阅读]请同学们阅渎课本P96上面一段,了解一下H2+O2→H2O这个式子是如何在式 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学生阅读]„„
[回答]在H2前配上一个数字2,在O2前配上一个数字1(不写出),在H2O前配上一个 数字2,式子两边每种原子的个数就相等了,这时得到的就是一个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了。即: 2H2+O22H2O [说明]若化学式前配的化学计量数为“1”,则“1”省略不写。
[总结并板书]由此可见,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就是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 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过渡]那么,书写一个化学方程式要经过哪些步骤呢?下面我们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板书]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阅读]请同学们阅渎课本上以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所讲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对书写步骤进行总结。[学生阅读]„„
[回答]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如下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线或箭头联结,如:P+O2P2O5 [补充]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是一种物质,是二种或多种物质,则用“+”将反应物或生成物加以联结。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验证检查 将上式配平,4P+5O22P2O5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把短线改成等号。4P+5O
22P2O5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总结出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我们现在再以电 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反应为例来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写”。根据实验事实在短线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不只一种物质的用“+”连接。H2OH2+O2 2.“配”。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短线左右两边达到原子的种 类相同,数目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H2O2H2+O2 [说明]切记决不能改变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所配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应是最简整 数比。
[补充]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由于我们初学化学方程式,知识基础较少,所以只介绍最常用的配平方法。如上式采用的是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得出在H2O和O2前面各配一个 “2”,此式子就配平了。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又比较常用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就采用了此种配平方法。
P+O2P2O5,式子左边氧原子的个数为2,右边氧原子的个数为5,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为10。因此,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配上2,得到P+5O22P2O5式子右边磷的原子数为4,左边为1,因此在P的前面配上4。4P+5O2====2P2O5 这时式子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就相等了。3.“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2H2O2H2↑+O2↑
通电就是该反应的条件。[补充说明] ①“加热”是最常用的化学反应条件,“加热”用符号“Δ”表示。
②若反应进行只需1个条件,就把此条件写在短线上方,若需2个或多个条件,则分开写在短线上、下两方。
如:2KClO32KCl4+3O2↑
③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出现了气体,需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注“↑”符号。如2H2O2H2↑+O2↑,再如2KClO
32KCl+3O2↑ 2KMnO
4K2MnO4+MnO2+O2↑。
④在溶液中的反应,反应物中没有固体,而生成物中出现了固体,则需在固体物质化学式右边注“↓”符号。
如:CuSO4+2NaOH====Na2SO4+Cu(OH)2↓ Ca(OH)2+CO2====CaCO3↓+H2O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体,生成物中又出现了气体,则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符号。同样,若溶液的反应物中有固体,生成物中又出现了固体,则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明“↓”符号。如:
S+O2C+O
2SO2 CO2
Fe+CuSO4====Cu+FeSO4 4.“等”。将短线变为等号,意味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H2O[板书] 1.“写”。H2OH2+O2 2.“配”。2H2O2H2+O2 3.“注”。2H2O2H2↑+O2↑
2H2↑+O2↑。4.“等”。2H2O2H2↑+O2↑
[过渡]根据刚才所介绍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我们来看下面的课堂练习。[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配平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方程式。Fe+O2Fe3O4(补充:注明反应条件等,使它成为一个标准的化学方程式)(可让两个学生板演,然后进行对比,并由学生进行讲解)[答案]3Fe+2O2Fe3O4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条件。1.Al+O2Al2O3 2.H2O2H2O+O2 3.Mg+O2MgO [学生练习]„„
[可由学生进行板演并讲解] [答案]1.4Al+3O22Al2O3 2.2H2O22H2O+O2↑
2KClO33.2Mg+O22KCl+3O2↑
2MgO [说明]此化学方程式采用观察法即可配平。
[过渡]写出了一个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后,我们怎样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它呢? [板书]
四、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教师]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化学方程式。1.2H2O2.S+O22H2↑+O2↑ SO2
2H2↑+O2↑应读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 SO2应读成“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答案]第一个方程式2H2O气”;第二个方程式S+O2[总结并板书] 1.“+”不能读“加”,应读“和”“与”“跟”; 2.“====”不能读“等于”,应读“生成”; 3.化学式应读成物质的名称; 4.反应条件也应读出。[投影]展示练习
[练习]读出下列化学方程式。1.4P+5O22P2O5 2.2H2O23.C+O22H2O+O2↑ CO2 4.2KMnO4K2MnO4+MnO2+O2↑ [学生练习]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步骤,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注意的事项,也能够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守实验事实,只有实际上存在的反应我们才能去写,决不能凭空想象,随意臆造一些事实上不存在的反应,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实事求是。[布置作业]习题1、2、3、4、5 板书设计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一)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就是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 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H2OH2+O2 2.“配”。2H2O2H2+O2 3.“注”。2H2O2H2↑+O2↑
4.“等”。2H2O2H2↑+O2↑
四、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不能渎“加”,应读“和”“与”“跟”; 2.“====”不能读“等于”,应读“生成”; 3.化学式应读成物质的名称; 4.反应条件也应读出。考题回顾
1.(2003年上海市中考题)“非典”肆虐时期,过氧乙酸(C2H4O3)是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它无色且有辛辣味;具有强氧化性,温度稍高即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醋酸(C2H4O2)。请 写出过氧乙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2003年天津市中考题)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会产生较多的乳酸(化学式为
C3H6O3),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后,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 肌肉的酸痛感消失,表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C3H6O3+3O2====3CO2+3H2O B.C3H6O3+O2====CO2+H2O C.C3H6O3+3O2====3CO2↑+3H2O D.2C3H6O3+5O2====6CO2+6H2O 3.(2003年山东省中考题)西班牙的瑞奥汀托河是一条酸河。经调查发现是由于上游河 床含有的某种物质R在水中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H2O+ 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是„„„„„„„„„„„„„„„„„()A.FeS B.Fe2O3 C.FeO D.FeS2 答案:1.2C2H4O32C2H4O2+O2↑ 2.A 3.D 备课资料
1.化学方程式配平两法(1)观察法
这种方法全靠观察确定化学计算数,以配平化学方程式,它适用于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也可以作为配平复杂化学方程式的辅助方法。其步骤为: ①写出基本反应式;
②从化学式较复杂的入手,推求与之有关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并确定它本身的化学计量数; ③根据所求得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再确定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④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并复查。
[例1]赤热的铁和水蒸气反应生成Fe3O4和H2。基本反应式:Fe+H2OFe3O4+H2 因为Fe3O4的化学式较复杂,可先从其入手:由Fe3O4可将左边Fe的化学计量数定为3,H2O的化学计量数定为4,由H2O的化学计量数看出,H2的化学计量数应为4。3Fe+4H2OFe3O4+4H2↑
练习:写出盐酸和Al2O3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的化学方程式。(2)奇偶配平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且较容易被初学者掌握,其步骤如下: ①写出基本反应式;
②选定在反应式中出现得最多且在反应式两边原子个数分别是一奇一偶的那种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
③把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元素所在的化学式前配上化学计量数2.把“奇”变为“偶”; ④逐步求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⑤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并复查。
[例2]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在空气中高温燃烧生成Fe2O3和SO2,试写出该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基本反应式:
FeS2+O2Fe2O3+SO2 氧元素在反应式两边出现的次数最多,且原子数为一偶一奇,故这个反应应该以氧为起点。因为氧气为双原子分子,无论多少个O2与FeS2作用,生成物中总有偶数个氧原子,故先给Fe2O3配上系统2,使右边氧原子总数成为偶数: FeS2+O22Fe2O3+SO2 由Fe2O3的化学计量数推知FeS2的化学计量数为4 4FeS2+O22Fe2O3+SO2 由FeS2的化学计量数推知SO2的化学计量数为8 4FeS2+O22Fe2O3+8SO2 由SO2和Fe2O3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知道O2的化学计量数为11,配平得: 4FeS2+11O22Fe2O3+8SO2 3.用奇偶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方法可概括如下(1)一找元素见面多,(2)有氢找氢,无氢找氧; 二将奇数变成偶; 奇数配偶,变单成双; 三按连锁先配法,出现分数,去掉分母; 四用观察配其他。调整系数,使之配平。
第五篇:课题2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4、知道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德重要用途。
5、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难点: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
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想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探讨一下氧气的有关性质吧。
二、合作交流与探究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活动1】 取一瓶氧气,让学生们认真观察
【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小结)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3、氧气不易溶于水。
4、氧气的气、液、固三态颜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活动2】 氧气又有哪些化学性质?
【演示】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 说明了氧气能支持燃烧。
(点拨启发)(1)氧气的检验方法(2)氧气的验满方法 【活动3】
【演示】 硫在空气中燃烧与在纯氧中燃烧。
【探讨交流】 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 :产生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纯氧中燃烧现象 :产生有刺激气味的气体,发出蓝紫色火焰。【点拔交流】实验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碳。
【活动4】
【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合作探讨交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点拨交流】实验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讨论归纳)
点燃点燃
1、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有何作用?
2、火柴起什么作用?
3、为何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
4、铁丝为何要绕成螺旋状? 【活动5】
(提问)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小结)
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2、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4、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常温下或一定条件下,能够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三、交流理解,巩固提高
1、学生交流讨论P36习题1-5,①②③
四、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活动1】让四位学生演板:木炭、硫、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评讲演板情况。【提问】: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讨论交流归纳】:
1、上述四个反应的共同特征有:(1)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2)反应条件都是点燃。(3)反应物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4)反应物都是固体与气体反应。【提示】
1.象上述: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2.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也叫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时表里为失氧,故而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物质与氧化发生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有的进行很剧烈,如物质在空气中以及在氧气中燃烧。还有进行不易被人觉察,如哪些? 【讨论交流】:人和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的腐败,金属的锈蚀,酒和醋的酿造等。【归纳总结】:进行很缓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五、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六、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课堂练习
()
1、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 B、它是具有轻微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它可以燃烧
D、它可以溶于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于氧气可以燃烧,所以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更旺 B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 .人的衰老过程是缓慢氧化过程
D .人的生存需要氧气,所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越多越好
()
3、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可燃性
B .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 .氧气能支持燃烧
D .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