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三个梯度

时间:2019-05-13 01:1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堂三个梯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堂三个梯度》。

第一篇:语文课堂三个梯度

语文课堂三个梯度

陕西汉中刘兴聪

编者按

语文课堂,应该体现三个梯度:让学生近能看到急流,中能看到河流,远能看到海洋。

一、“独上高楼”

抓住文章“穴位”,点开来,让课堂学习,激流滚滚,浪花飞溅。

李华平教授说:“没有聚焦就没有力量。不管是阅读教学课还是作文教学课,都必须聚焦,只有聚焦到某一个点上,聚焦得准,聚焦得稳,聚焦得狠,这节课才是高效的”,这“焦”在哪里?我觉得便是精准地挖掘教材内涵,找到文章的“穴位”。

比如,鲁迅的《雪》,很多老师步入了“错误路线”:打外围战,用作者的经历或者思想来诠释、曲解文本,而本文理应从文本形式和内容的设置出发,顺藤摸瓜,找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是很讲究的事情,文章标题是雪,而开头和结尾都写雨,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穴位,是剖开文章的关键,通过去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出:“暖国的雨”其实就是活泼美丽的世界,具体以“江南的雪”为嫁衣,滋润明艳,但它终归是“温室里”的“娇贵之花”,很快在江南温和的天气中融化不见。而“雨的精魂”其实就是朔方的雪,为改变寒冷的世界,永远的旋转升腾抗争,是永恒的生命。所以,鲁迅先生喜欢江南的雪,更钟情于朔方的雪——努力让死寂的世界焕发活力。再看语言形式,为了再现南方雪的甜美与生机,用形容词、长句;为了表现北方雪的壮美与张扬,用动词、短句。

再如,《喂,出来》,对谁“喂”?表面洞,实则人。什么“出来”?表面石头,实则人性与道德。所以,文中的“洞”,便是人性之漏洞,道德之漏洞,所有的黑暗之洞。

再比如《送东阳马生序》,“苦学”,显然不符合拥有优越条件的马生,并非是要马生摒弃优越的条件,去感受苦难,即成才的关键不是苦难,而是“嗜学”,心中有学习之志趣,便用心专,便学有成。

又如《醉翁亭记》抓住“乐”“醉”“醒”和几个称呼,便能让学生领略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欧阳修的那种与民同醉、与己同醒的状态与情怀。

再如胡适《我的母亲》写道“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为什么不说是死了丈夫?儿子称母亲为“寡妇”,母亲是何等的艰难不易,儿子是何等浓郁而悠长的哀伤与疼痛。还有,“恩师、慈母、严父、严师、后母”,按理说只一个称呼“母亲”,这么多称呼,饱含的是满满的敬重感激和深沉而绵长的爱戴与心疼!

《伤仲永》,悲剧的条件?主观上:仲永;客观上:仲父(家庭环境),邑人(社会环境)。悲剧根源?“世隶耕”。《爸爸的花儿落了》,“父爱”“别离”“成长”的伤与美。《猫》,爱与和谐;爱的自私与偏见。《小石潭记》,小石潭的象征性。等等,才是我们该聚焦、掀起狂澜的地方。

二、“山长水阔”

抓住文章的“血脉”,散开来,让课堂学习,滴水汇河,波光粼粼。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对文章写作奥秘的揭示,对探究文本同理。

如《端午的鸭蛋》《吆喝》,两文为什么都用方言写作?在探究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转换成书面语,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白:因为方言鲜活生动亲切,很地道,很质感,对于事物的表述功能比普通话更强、更细、更具体,能最贴切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所以,作者以方言为外衣,包裹的是那份难以释怀的沉甸甸的家乡情结。满怀故乡情结的人沉淀在内心深处的绵长思绪,与之相匹配的最佳语言形式即就是方言。文章的篇章形式同样需要破译。如,杜牧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所以在学习《赤壁赋》时,不但要读懂该诗,还应该借这首“二十八字史论”,引导学生体会杜牧诗高在何处。

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等篇目,我们要归类出:1.他们都革新,都失败,都被贬,这些高贵的灵魂在用文字向我们倾诉他们的状态和理想,这是珍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记”这种散文体裁的借景言情、感世抒怀的特色与行文方式。

三、“望尽天涯路”

抓住文章的“脉息”,荡开去,让课堂学习,漂洋过海,一目千里。

李华平教授提出语文教师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即“为了谁”,“往哪里走”。往哪里走?我觉得,纵横捭阖,带学生到天涯海角去,让他们豁然开朗、明了通透。还是以《端午的鸭蛋》《吆喝》为例,在学习了这两文的方言使用,我们可以推及其他文学作品,比如贾平凹、莫言、韩少功、孙犁、沈从文等等的作品,让学生鉴赏:方言中有许多很有表现力的东西,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形式。适当采用方言成分,可增添作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传递人物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乡土文学就得力于方言的鲜活质感,亲切温馨,更具张力,最民间,它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折射出方言区域的人们的性情喜好、乡土人情,名家大师都很善于对方言进行挖掘复活、过滤抛光,赋予新的生命力,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全新的阅读享受。

同理,学了《我的母亲》《醉翁亭记》《五柳先生传》等等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探究文章称呼的妙用。

余映潮老师说,课堂教学核心技术有三项:教材研读技术、教学设计技术、课堂实用技术。我认为就着穴位点开、靠着血脉散开、顺着脉息荡开,三个梯度也可以算是课堂教学技术。

刘兴聪,女,陕西专家型教师、教学能手,汉中教学能手、名师、学科带头人,县在职教研员,历届历学期学科第一。数十篇论文在《中学语文教与学》等各级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在《星星》等百多家刊物发表,在一些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第五届“圣陶杯”二等奖。参与五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并获一等奖和优秀奖,被评为“优秀学术指导”。指导学生作文,数十篇获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第二篇:2013高考志愿填报技巧“一个分数 三个梯度”

高考,是高三毕业生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在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后,填报志愿则是必须重视的关键环节。因为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是否能进心仪的大学,挑到喜爱的专业,更多地决定着你今年是否会落榜。

目前全国志愿填报模式分为两种:一个是非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也叫做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另一个是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模式,而在实行平行志愿填报的省份,提前批次均实行的是传统志愿填报模式。不管是哪一种志愿填报的方式,它的总体录取规则都没有改变,即“段段清,上不清,下不接”。只是在投档的比例数和检索的过程中有变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志愿填报的技巧是对应录取规则而自我制定的规避落榜和“高分低录”风险的一种方法,要填好志愿首先要了解录取规则。

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志愿填报模式,都是按照“分批次”来进行录取,即“提前批、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本科和高职(专科)批次来进行录取。在录取的过程中实行“段段清,上不清、下不接”。也就是在实际的录取中,只有前一批次录取结束后,才开始下一批次的录取。这就是“段段清,上不清、下不接”。对于考生而言,如果被上一个批次录取后就不得参与下一个批次的录取。

而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和平行志愿填报不同的地方在于投档方式不同以及投档比例不同。

在投档方式上,传统志愿填报模式在填报时,是一个一志愿和并列几个二志愿。在投档的过程中,如果考生所报考的一志愿被投档后,没有被录取,可以再次投档到所填报的二志愿院校。也就是说,考生的在同一个批次有两次被投档的机会。

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中,考生在同一个批次中可以填报若干所院校志愿。在实际的检索中,考生如果符合某所院校的投档标准即被该高校提档。被提档后,考生只能够等待两种结果:一个是被该高校录取,另一个是被该高校退档。退档后考生只能够参与该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落到下一个批次再次被提档、录取。这也是传统志愿填报模式与平行志愿填报模式最大的不同和本质区别。

在投档比例上,传统志愿填报模式,高校提取考生的志愿档案比例是按照120%的比例数来提取。多出的20%的考生,其档案将被高校退回,参与考生所填报的二志愿院校的再次投档。不过在二志愿中,被录取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被录取,院校和专业的满意度都会降低,因为大多数院校在一志愿可以完成招生计划。

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的投档比例是:省内院校按照105%的比例提取考生的档案,省外院校按照110%的比例提取考生的档案,多出的10%的考生只能够进入一本的征集志愿或者是二本批次再次被投档、录取。

从两种志愿填报模式录取规则的“同”与“不同”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哪一种志愿填报模式都存在着风险性。而不论是这个风险性的“大”与“小”,只要是这个“风险”落到考生自己身上,对于考生个人来讲,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这也是高考志愿填报中,几家欢喜多家愁的缘由所在。对应于录取规则,我们总结出志愿填报技巧之精髓——“一个分数、三个梯度”来规避志愿填报可能产生的风险。

录取技巧之“一个分数”——专业录取平均分

下面我们以天津财经大学在陕西省文史类招生为例子,对专业录取平均分作一个分析。下表分数为该校2009年~2011年部分专业的录取平均分,(表中括号内的数字是该专业当年的录取平均分高出当年文史类一本线的分值,我们称其为专业批拔高度):

从这些专业的录取平均分来看:2009年的录取平均分最低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565分,高出当年文史类一本线25分;最高的是经济学专业593分,高出一本线53分。2010年录取平均分最低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分数是597分,高出一本线38分;最高的是会计学专业,分数是606分,高出一本线47分。2011年录取平均分最低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数是586分,高出一本线43分;最高的是会计学专业,分数是602分,高出一本线59分。

三年来的专业录取平均分最低和最高区间是:2009年为25-53分;2010年是38-47分;2011年是43-59分。因为2009年的志愿填报模式与2010年、2011年不同,所以2009年的录取平均分的参考价值在于各个专业在当年的该院校的排名。我们发现,三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该校录取分数最低的专业,会计学专业是录取最高的专业。2010年和2011年同样是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为什么分数差别大一些呢?这里主要的原因是2011年陕西省的高考报名人数增加5000人所致。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该三年的专业录取平均分,分为最高、高、中、中低、低几个等次,如果一个在陕西省考文史类的考生高考成绩高出一本线55分,说明可以把天津财经大学作为“保一保”的院校;若是成绩不高于一本线40分,则可以把天津财经大学作为“冲一冲”的院校,但是会有退档的风险。若是分数再低就要谨慎报考该校了。

通过以上对专业录取平均分的对比与分析,相信考生和家长对专业录取平均分的作用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录取技巧之“三个梯度”

“梯度”是志愿填报中的术语,这里的三个梯度是指批次梯度、院校梯度和专业梯度。批次梯度是指考生所填报的各个批次之间要形成合理的梯度。合理运用批次梯度可以规避因上一个批次填报不当没有被录取,而一个批次又没有填报所导致的落榜风险。

假设在需要估分和考前填报志愿的省份,如果某考生成绩预计低于一本线5分,成绩预估最大值可能会超过一本线10分,最小值预计会低于一本线10分。那么,该考生主报批次应该是二本,当然一本和提前批次志愿也不能放弃。一本和提前批次选择的院校可以均填报高出一本线10分的院校,或者提前批次选择一所高出一本线10分的院校,一本志愿选择一所高出一本线5分的院校。也就是说提前批次选择填报的院校至少是等于一本所选择的院校,绝对不能够小于。而二本志愿可以以估分中间值选择所填报院校,也可以以估分最小值选择填报。具体以哪一个分数值来确定二本志愿,需要考生自己拿捏。这里要指出的是,各个批次所选择的院校要按往年的录取分数呈现出依次降低的态势来避免落榜的风险。

在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的省份,考生在同一个批次所填报A、B、C等若干个院校志愿,要形成A志愿院校往年的录取分数要高于或者等于B志愿院校,B志愿院校往年的录取分数要高于或者等于C志愿院校。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避免本批次没有一所院校被投档,导致进入征集志愿或者是下一个批次再次投档、录取。

而在传统志愿填报模式省份的考生,一志愿与二志愿之间要做好衔接,形成院校梯度。尤其是所选择填报的二志愿院校之间要选择有在二志愿录取可能性的院校,同时院校之间要形成合理的院校梯度。

院校梯度是指同一个批次中所选择填报的院校要按往年的录取分数呈现出依次降低的态势。避免“高分低录”风险。举个例子,某考生高考成绩在一本中段,在填报志愿时填报了提前批、一本和二本志愿,但是提前批所填报的院校名气和往年录取分数均低于一本所填报的院校,就会出现被提前批批次院校“截走”的结果,导致“高分低录”。而平行志愿填报模式省份的考生,若把所填报的若干个院校志愿顺序随意排列,也会导致被前面的院校“截走”的可能性,导致“高分低录”。

三是专业梯度,它是指考生填报各个院校志愿中,所选择的各个专业志愿,要从往年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向录取分数低的专业依次排列。即专业1的往年录取分数要高于或者等于专业2,专业2往年的录取分数要高于或者等专业3等。专业梯度的合理运用是为了考生分数能够被相对应的专业录取,避免“高分低录”到某个专业或因为不服从调剂而被退档的风险。

“一个分数、三个梯度”的具体运用

了解了录取技巧,那要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呢?还是用例子吧。

例1:某估分传统志愿填报模式省份的文史类考生,估分约高出2012年一本线50分,如果他是在陕西省,那么,该考生就可以在一本填报一所与上面所分析的天津财经大学录取分数相似的院校。提前批填报一所往年的录取分数高于或者等于天津财经大学的院校。二本要填报一所往年录取分数低于天津财经大学的院校来形成批次梯度。二志愿填报比天津财经大学录取分数低的院校,同时二志愿院校要以往年的录取分数为参照,依次降低填报,合理地运用院校梯度。考虑到考生估分的误差,在专业的选择中,可以填报会计学、金融学、日语、汉语言文学等。也就是说,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以“高、中、低”的态势形成专业梯度。

例2:如果考生是陕西文史类考生,成绩是高出一本线50分。2012年陕西高考报名人数比2011年减少8000人,那么预计整体的录取形式更接近于2010年。也就是说考生的成绩接近我们上面所分析的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专业录取平均分的高分段。考生首先确立一本志愿,考生可以把天津财经大学放在一本B的位置上,那么A志愿要选择一所往年录取分数略高于天津财经大学的院校,C志愿院校要选择一所往年录取分数略低于天津财经大学的院校,D志愿院校要低于C志愿院校。这样就形成了院校梯度。而提前批可以选择一所与一本A院校往年录取分数高于或者相等的院校。二本院校A志愿院校要选择一所往年录取分数低于一本A志愿的院校,这样就形成了批次梯度。在专业志愿的选择填报中,一本A志愿院校的专业1,可以运用专业录取平均分从该校“高”或者是“中”的专业开始填报,之后所填报的各个专业要依次降低形成专业梯度。B志愿天津财经大学,可以运用专业录取平均分,以“高、中、中低、低”形成专业梯度。C院校可以以“最高、高、中、中低、低”形成专业梯度。D院校可以以“最高、高、中、中、中低”形成专业梯度。当然,考生也可以把天津财经大学放在一本A的位置上,也可以把天津财经大学放在一本C的位置上。具体放在一本的“A、B、C、D”的哪一个位置上与考生的求学愿望挂钩。

以上就是志愿填报技巧的精髓——“一个分数、三个梯度”的相关说明,在实际的运用中需要考生活学活用,真正理解其内涵,才会使志愿填报真正地获得成功!

征集志愿需随时关注

上面我们一直提到“征集志愿”,征集志愿是指某一个批次录取结束后,这个批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由省级招生办统一整理后,面向社会发布该批次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及专业的名单。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合理填报征集志愿。也就是说征集志愿是在录取过程中出现,因此,考生要及时关注本省的录取动态信息。一旦没有被所填报的批次录取,要及时、合理地填报征集志愿。尤其是没有填报下一个批次志愿的考生,如果不填报本批次的征集志愿,只有落榜的结局。

各个省提前批次一般不设置征集志愿录取环节,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专科)批次均设有征集志愿填报和录取环节。

志愿填报的误区解析

在文章的最后向广大考生谈一谈两个比较容易陷入的误区。一个就是对“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理解误区。志愿填报老师所说的“冲稳保”是志愿填报的一般性常识,而不是告诉考生,每一个人的志愿都要“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不同的报考愿望,志愿填报的总体规划也不相同。如,以专业为优先报考愿望的考生,就不能够“冲”,因为,但凡“冲”的院校,一定不能够兼顾专业。以院校为优先的报考愿望,则可以运用“冲稳保”的策略。还有一个误区就是“高分考生选学校,低分考生选专业”。对于这个说法,考生也要仔细鉴别。如果一位文史类考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及招生计划分析,他可以报考北京大学,但是有可能是北京大学被投档考生中的最后一名。而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加大退档的风险,另一方面,即使不退档,专业的选择余地很小,无法学习到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该考生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位考生就属于高分考生,因此,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认为“高分考生选学校、低分考生选专业”。不论考生的分数是高还是低,都与考生的求学愿望息息相关。都是以选学校优先还是选专业优先,来确定志愿填报基调,开始志愿填报的整体规划和部署。

第三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提问梯度的设置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提问梯度的设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研习的目的。

一、提问不当的几种类型

我们经常忽略了学生认识问题的层进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提出一些大而泛,甚至让学生不着边际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些不恰当的提问有如下类型:

1.急功近利型。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所教课文的重难点把握得很好,但是在设置问题时却不注意循序渐进,往往未经基础设问铺垫就把课文的重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一时不知从何处着手分析问题。

例如,在学习经典文言篇目《赤壁之战》时,文章的重点是分析战前决策和准备的重要作用。有的教师在接触文本之初就抛出问题“战前决策和准备对这场战争的胜利怎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还没有深入研究文本,学生对战前的决策和准备的内容根本不了解,也无法归纳决策对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回答问题时自然不明所以了。

这种直接抛出问题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进行分层思考,学生不能回答出来也是意料之中的。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我们既要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核心,也要注意分层设问。

2.大而空泛型。在设置问题时,我们常常以为问题问得越大,学生回答的就越丰富。其实不然。大而空泛的设问往往容易让学生不知该从何处找到切入点。再加上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较窄,概括总结的能力也有限,这一类问题容易给学生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

在备教李白的《蜀道难》时,一年轻教师在拓展延伸部分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试比较李白和杜甫在诗歌风格上的不同,并分别阐述他们的诗歌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重要意义。”高中生目前接触李杜诗歌并不多,再加上学生对诗歌的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设置这样的问题显然不恰当。但是,这位年轻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希望课堂的内容变得更大,更广阔,以便求得“大语文”的效果。所以他还是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们对此问题无从下手,倒希望教师能专门拿出几节课来讲讲杜甫,讲讲李白,讲讲中国诗歌发展史。

语文课堂上设置问题一定要切实关注学生实际,立足于文本和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能为了追求“做大”而“变空”,使课堂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3.盲目简单型。有人说既然问题不能太深,又不能太大,那我们就设置比较简单的问题吧!其实太难不好,太容易更不好。太容易了,学生懒洋洋的,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学效果相应也较差。有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自己把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开始还稀稀落落的应两声,到后来就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了。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不用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了!

二、提问梯度的设置方法

如何才能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梯度”呢?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梯度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设置问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说设置问题就像砍伐树木一样,先从容易下手的地方砍起,然后再砍那些枝节交错难以处理的地方。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理论上把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的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生讲到说明顺序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学生归纳每一小节所写的主要内容,然后加以总结,找出说明的顺序。如写荔枝果,先写到它的外形,颜色,大小,然后深入到荔枝膜,荔枝的假种皮,荔枝的果核。问清了每一段说明的荔枝的主要特征以后,再把它们综合起来比较,就不难发现作者是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过程来说明的。综合几个小问题的答案,就能得出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典型的由小到大的提问方法。

就拿前文所举例的《蜀道难》而言,教者完全没有必要一下子让学生比较李杜诗风的异同和影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对李白或者杜甫诗歌的了解,然后让学生选出两首比较典型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李杜诗歌进行比较,从而以窥二者诗风的异同。这样循序渐进,步步诱导的方法,教学的效果肯定比直奔主题要好得多。所以,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要遵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学生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回答问题的信心,培养思考问题的兴趣。2.重点或难点问题可适当分解。

设置问题当然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重点难点学生就能一下子抓住。因此我们可以把难以解答的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一点点的让学生去思考。就像是吃大饼一样,一次吃不下,可以分几次来吃。这样既促进了消化,又加深了印象。有益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以《赤壁之战》为例,文章的难点是理解战前决策和准备对胜利的决定性意义。但是如果直接来解答这个问题,对只有高中文化阅历的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三个部分来探讨。第一,孙刘二军在战前作了什么样的决策和准备?第二,他们制定这样的战略战术,做这些准备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第三,这些决策和准备工作对赤壁之战的胜利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能明确决策和准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探讨这些行为的目的,在引出目的的同时就对这些决策和准备对赤壁之战胜利的决定性意义逐渐清晰了。所以,那些看似很难解答的问题,教师只要合理地进行分解,化难为易,就相应的降低了问题的尖锐性和解答的难度,使学生便于回答。

3.把握梯度间的跨度和衔接。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的设置,要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节,才能体现问题的价值。精妙的提问,通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和衔接。

跨度太大,学生思维够不着,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就是说你既要让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轻易让他吃到桃子。因为设置问题跨度大,长期“只跳无桃”学生就渐渐没有了积极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老吃桃子,学生自然就懒于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跨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像走台阶一样,必须是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而且“台阶”还不能太高,否则一级台阶跨一大步还过不去,就很难再往上爬。不仅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几个问题间的衔接也很重要。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的把几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就成,还要使问题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的把问题与问题连在一起。

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作者实在是无话可说

但是又还是要说?”学生回答,无话可说是因为悲愤交加,不想再说;实在要说是因为太过愤怒要痛斥反动派的暴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作者为什么悲愤交加?”学生一定会说,因为反动派杀害革命志士并且污蔑他们。那么,教师就可以跟着挖下去——“在面对这些惨相时作者悲愤的表现反映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作者正直,忠贞爱国的情怀。这样,学生就更深地理解了鲁迅作为一位民主进步人士的爱国精神和爱惜青年志士的品质。于是,层层相扣,节节连环,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为此文最难解决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4.抓住主干问题连环发问。

主干问题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够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能够形成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它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有价值的问题,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可使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教学《孔乙己》,可以围绕着“笑”字提出一连串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中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是围绕着“笑”字“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蕴涵的深意。

一位想取得优异教学效果的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梯度。

第四篇: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三个境界(精选)

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三个境界

(作者:张小萍 单位:互助县哈拉直沟中学)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新大纲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听课中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创新教育的“亮点”,对它们进行整合思考,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体现着创新教育。

境界之一:入坐,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闲暇出智慧。”也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

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据了解,英国的小学生是围坐在课桌四周的,美国的是茶馆式的散坐,坐姿更是随便。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即使学生说出“妈妈和姐姐都是女的”之类的话,也要宽容。如果斥责为“废话”,那这位学生今后还会敢想敢说吗?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种“安全”防护意识。其实,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欣赏,以上学生带着稚气与天真的这句话,不也有趣吗?

语文课堂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还有以扬代抑的“黄金原则”的应用,是用褒扬赞美取代斥责批评,这是最具“人情味和凝聚力”的,都会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学生也就不会因为错误而尴尬,也不会因批评而失意,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我国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如一位老师教学《游园不值》,鼓励学生做做动作,看看你对“应怜屐齿印苍苔”是怎样理解的。几个学生上讲坛来做,并且把评议结合起来。学生轻手轻脚,步子拉得很大,把诗人那种生怕践

踏绿苔、毁坏清幽的爱春惜春情怀表演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富于情趣的语文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

境界之二:读书,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朱光潜先生也说过,一首好诗,可以是一幅“画境”,可以是一幕“戏景”。有经验的老师当学生读书时总要问问“你们读进去了吗”,“脑子里有没有一幅图画”?以下是一位老师教读《第一场雪》的一个片断: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好!)雪景很美,谁能美美地读出来?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自己能不能步入雪景中去。(生读)

师:你们听了这一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景中了?(学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地边上,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学生再读,可未读好)

师:进去了吗?(生:没有)

师: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咱们到雪地边上,他又领咱们回来了。让我来给大家读一读,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范读,接着领读,提示:谁能把雪读得很大很大,谁能把雪读得很静很静,读出了雪景之美)。读完问:我们往前走了没有?(生:走了)

这种读是“披文入境”,读中感形。是学生调动表象储备,讲行再造现象的过程,他们想像的“产品”也各具特色。如读《所见》,一位老师让学生读后就“交流”出三个画面: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此其一;诗人(诗人所见)——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此其二;蝉“闭口”不鸣——牧童“闭口”不唱(谁“闭口”无从考证),此其三。

学生读书,展开想像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学生的脑中之“形”是作

者眼见之“物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所以学生读书,教师要引导体情悟理,渐入佳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小学语文课本中信手拈来一篇(产品说明书之类的说明文除外),都是形意情理的“混合物”。比如《蛇与庄稼》的第一个故事,其基本情节(图景)是:海啸时,洪水泛滥,淹没田野村庄,一片汪洋;洪水退后,庄稼长势喜人,茁壮葱绿;后来,田鼠作祟,枝折花落,一片狼藉。伴随这个过程的情感经历是:洪水肆虐的惊恐——丰收在望的喜悦——庄稼歉收的遗憾。此外还有:“蛇——(吃)田鼠——庄稼”,这个食物链所揭示的事物联系。这段课文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文章的情理,犹如“水中之盐,无痕有味”。如果一篇课文的情感因素较强,就应该通过朗读读出情意,读出味道,做到声情并茂,即声以情发,情因声显。

“形象多于理性” 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形入心通”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所以对课文的感悟,主要依靠直觉、顿悟等感性认识的形式,不太需要动用逻辑思维进行繁琐分析和“微言大义”的讲解。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我们不要吝啬让学生去读书,努力做到杨再隋教授所提倡的自读自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境界。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这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学生在读中积累了事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原型和语言,久而久之,沉淀内化,就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

境界之三:讨论,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小语课堂教学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易激发创造性思维的。

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思考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批判。比如,有个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之后,对老师给出的参考书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提出质疑,说:“老师,假如小猴子追上了小兔,能说它不对吗?”显然,这个学生意识到小猴子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个比一个有价值,多么难能可贵的价值观!没有批判,这位学生就没有新的思想。

所谓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科学的发明创造上,凯库勒受火炉“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妙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都是发散性思维的成果。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发散性思维的佐证。

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语文课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拓宽思维的空间,这就要改变师生问答式的“满堂套问”,打破单一僵化的模式。反观《詹天佑》第四自然段的“套问”教学:①“毅然”是什么意思;②詹天佑工作态度怎样?③詹天佑是怎样做的?④詹天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不难看出这些问题是针对“文章分析法”模式设计的,指向于寻求得到或印证“理性”结论——“严肃认真”、“为国争光”等,其思维模式,即从“一般”到“个别”。应该说这种思维模式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因为“单一” 才僵化。

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课堂讨论气氛活跃了,学生才会各抒己见,妙语连珠。如一位老师教学《黄河象》:

师:现在读课文……(读后)“黄河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高大完整)说说“高大完整吧”。(生以读,回答。)

师:科学家们根据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推想出两个结论(师读“结论”)。这两个结论的推想过程是十分严密的,大家读读,想想,议议。

生(跳读课文,不是逐段分析):

1.假如不是一头“疲劳和干渴”的老年公象,就不会有这具高大的化石。

2.假如不是老年公象带队,先失足落水,其它小象被惊跑,留下来的不只是高大的化石,我们还会看到小象的化石,真可惜!

3.假如老象是摔死的,化石就不会这样完整。

4.假如黄河象不是栽在河中的淤泥里,而被其他动物啃食过,化石也不会这样完整。

教师除了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和拓展思维空间的好问题外,还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有疑则进”。至于质疑方法,有人说要“教给”,如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等,我以为方法应各取所需,牛顿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不往天上飞,决不是别人给他指点了方法的,所以重在质疑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堂讨论,注意培养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这就给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五篇:作业梯度

作业梯度、套餐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容概要: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机械的、重复的题海训练,忽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导致有些学生不愿做数学作业。面对如此现状,我在设计作业的方法和布置作业的形式上做了以下改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问题的解决

1、我们改变了以往“拿来主义”,亲自动手设计作业;

2、让学生相互设计作业,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3、分层设计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4、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布置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6、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学会学用结合。

三、实施效果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业梯度、套餐化,经过了近两年的作业实践探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转变,学生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也整体上了一个台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开放性课外作业,激发了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A组,基本题,重在双基练习,一般适合学困生;

B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 C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的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数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借机鼓励大家向更高层次的作业挑战,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4、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作业设计中,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数学作业,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形成在快乐中做,在做中乐学的良性循环。例如当学生学完了《勾股定理》后,为激发学生的探究爱好,我们设计了如下作业题:有一盖子封着的长方体盒子,①、若沿棱将这个长方体剪开,至少需要剪几刀,才能摊开铺成一个平面?②、今有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盒子的表面爬行到B点,请你为它设计一条最短路线?假如这个长方体的长为5,宽为3,高为4,求这条最短路线的长?这类问题地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5、布置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课后,让学生在作业本上记录他们对这堂课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真实心态和想法,尤其是哪此方面知识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帮助、指导,第二天早读课时交上来。对于学生数学日记,认真批阅,写好批语;对他们在数学日记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写好教学日记,以便日后进行整改。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同时,此法也有利于在师生间创设共同探讨,平等协商的宽松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真正体验到学生数学的乐趣。

6、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学会学用结合

下载语文课堂三个梯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堂三个梯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管理五梯度

    企业管理五梯度概括的讲,企业的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这五项内容是一个递增的梯度关系,要求企业需要依次实现这些管理内容,换句话说......

    共轭梯度法实验报告范文大全

    数值代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用共轭梯度法解线性方程组。二、实验目的:进一步熟悉理解掌握共轭梯度法解法思路,提高 matlab 编程能力 。三、实验要求:已知线性方程矩阵,应用共......

    填报志愿梯度如何把握

    填报志愿梯度如何把握 新志愿填报模式下,是名校重要,还是专业给力?1、考后知分知线填报填报志愿是什么概念? 知线指的是批次控制线,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本线、二本线、三本......

    关于人力资源的梯度培养

    关于人力资源的梯度培养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的梯度培养 所谓人才梯队建设,就是当现在的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未雨绸缪地培养该批人才的接班人,也就是做好人才储备,当这批人才变动......

    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 黄正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

    课堂教学梯度之“解密”

    课堂教学梯度之“解密” 又是“每周一读”的时间了。抵御了周末“围城”的引诱,泡上一杯清茶,细细展读,静心品味《课堂密码》的真谛,随着书扉的翻过,心中多了一份思考,一份对当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实验报告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刘琳 1131428 环境科学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掌握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2. 练习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操作步骤。 3. 分析并掌握变性梯度凝胶电......

    初中记叙文 同步梯度训练(范文大全)

    当前库:人大全文97年教育类专题 (GC)初中记叙文 同步梯度训练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199703 【原刊页号】36-38 【分 类 号】G31 【分 类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