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量》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0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测量》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测量》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篇:《1-测量》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数学(测量)

教学建议:

毫米、分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测量1米=10分米=100厘米

千米的认识1千米(公里)=1000米

吨的认识1吨=1000千克

本节课中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添加一些练习,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

教材分析: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可以作为多本单元内容的整理。应该组织学生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和计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和计算。

第二篇:《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10月多媒体授课资料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 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14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三、解决问题

1、一本笔记本厚6毫米,5本这样的笔记本叠在一起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四、拓展练习。

1、一根长24厘米的木棍,要平均锯成长6厘米的小段,需要锯多少次?

3、把一根长2厘米4毫米的棉线对折3次后,每一段长多少毫米?

五、全课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七、教学反思:

第三篇: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定稿]

生活中的数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

3、在数数、认数、算数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中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语文王国的标点符号应邀到数学王国作首次访问。外交大臣热情地接待他们。

在王宫门口,直角站立成90°向客人致敬。句号悄悄地问外交大臣:“贵国怎么把句号写在右上角,应该写在右下角才对呀!”外交大臣笑着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不叫句号,他表示角的度数,还可以表示气温的度数,如24℃,表示摄氏24度。”在王宫的花坛里的3.14迎上前去同着重号和间隔号亲切握手。着重号说:“你应该把小圆点写在下面以引起人们对你的重视。”间隔号说:“应该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像卡尔?马克思那样。”外交大臣急忙解释:“你们又闹误会了,在这里叫小数点,他的位置在整数个位的右下方,在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假如小圆点站错位置,那是会出乱子的。”省略号看到两位头上带点的数走过来就说:“不对!

看到比号走过来就说:“我的两圆点跟你是完全一样了,我们交个朋友吧!”比号说:“我与你的外貌完全一样,但作用不同,位置也不一样,你在右下角,而我是在两个数的正中间,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我与除号、分数线是好朋友!”分节号也握着逗号的手说:“我和你的相貌位置都一样,在多位数里用我分节还是国际通用的呢!”„„

最后,数学国王亲切地接见了他们。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数学王国里很多符号和你们语文王国的标点符号相象,但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却不一样,由于以前不相交往,闹出很多笑话和误会。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加深我们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以便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动脑筋

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99页例1及相关练习。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初步整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任班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强,思维活跃,并具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根据例题的情境图,提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尝试解答。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并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通过尝试解决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整合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尝试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数学吗?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蕴涵了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例 1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口述发现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每个方阵有 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

2、学生任意整合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注意倾听,学生回答要将信息、问题、算式说完整。学情预测:

①一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10×8=80(人)

②一个方阵有8行,有3个方阵,3个方阵有多少行? 3×8=24(行)

③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3个一共有多少人?”(出示例题)。(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练习纸,把你的想法在图中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思考后与同桌讨论:要想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三)交流梳理,形成方法: 各组选代表到前面展示: 学情预测: 方法一:

算出一个方阵有多少人?再算出3个方阵有多少人? 板书:

10×8=80(人)

80×3=240(人)方法二:

用1个方阵有8行、共3个方阵,先算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 8×3=24(行)再用每行10人,算出24行有多少人,也就是3个方阵有多少人? 24×10=240(人)方法三:

用3个方阵、每行10人,先算3个方阵一行有多少人?

10×3=30(人)再用个方阵有8行,算出8行有多少人,也就是3个方阵有多少人?

30×8=240(人)

(四)比较归纳,优化方法

1、引导学生在对不同解法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喜欢的

2、总结:

同学们真棒!能够开动脑筋想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简单)

今后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直接选择我们喜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量贩中的数学: 出示做一做图:

思考:如何数出一共有多少个鸡蛋?需要知道那些信息?

(每盘鸡蛋一行有5个,有6行,共8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长跑中的数学 出示:练习二十三第 1题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下面的这些算式和问题结成朋友。

3、游泳中的数学: 出示:练习二十三第 4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先选择合适的信息:4个泳道、每个泳道长25米、游了3个来回

①为什么不选“5个泳道”呢?

②在解决问题前,谁知道“1个来回相当于游了几个25米?” 学生独立列式。组织交流。

4、身边的数学

我们解决了许多生活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编一道身边的数学题,让你的同桌解答。

结束语: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做一位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解决它。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学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学生思路展示

10×8=80(人)

80×3=240(人)

10×8×3=240(人)

答:3个方阵一共240人。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7)学生练习画高。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2.教师总结。

乘法口诀的来历 第一课时

乘法口诀

一、《九九乘法歌诀》的由来

现在小学生学的《九九乘法歌诀》,也称“小九九”口诀,是从“一 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为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的,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小九九”。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乘法歌诀》的时间较早。在《荀(xun)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 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沿用到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一些学龄儿童都会背诵。不过欧洲直到十三世纪初还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发明的

《九九乘法歌诀》表,后来东传入高丽、日本,经过丝绸之路西传印度、波斯,继而流行全世界。《九九乘法歌诀》表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要的贡献。《九九乘法歌诀》,又称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国古代筹(chou)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中的基本计规则。

二、《九九乘法歌诀》的特点

1、《九九乘法歌诀》一般只用一到九这9个数字。“乘机安全小贴士”安全出行要重视数学选作作业

2、《九九乘法歌诀》

表包含乘法的可交换性,因此只需要八九七十二,不需要“九八七十二”,9乘9有81组积,《九九乘法歌诀》 表只需要1+2+3+4+5+6+7+8+9 =45项积。明代珠算也有采用81 组积的九九表。45项的九九表称为小九九,81项的九九表称为大九九。

3、朗读时有节奏,便于记忆全表。

5、《九九乘法歌诀》

表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从春秋战国时代就用在筹算中运算,到明代则改良并用在算盘上。现在,《九九乘法歌诀》表也是小学算术的基本功。

三、世界文明古国乘法表比较

西方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巴比伦,也有发明的乘法表,不过比起

《九九乘法歌诀》表繁(fan)复(fu)些。

1、巴比伦发明的希腊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由于在十三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人视若数学专家。十三世纪之初,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发现了《九九乘法歌诀》的方便之处,所以学习《九九乘法歌诀》。

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当时大学的教材。

2、古埃及没有乘法表。考古家发现,古埃及人是通累次迭加法计算乘积的。例如计算

5×7,先将7+7得14,再迭加14+14=28,然后再加上7得35。

3、古玛雅人用20进位制,跟现代世界通用的十进位制最接近。个 19x19乘法表有190项,比《九九乘法歌诀》表的45项虽然大三多但比巴比伦方法还是简便得多。

四、国外可没有《九九乘法歌诀》

第二课时九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推导乘法口诀的方法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寻找口诀的规律。

2、能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

1、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2、寻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难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

学生学情:通过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学生对于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1/3以上的学生也已能较熟练的背出9的乘法口诀。因此课的教学重点不在放在对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上,而重点放在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的寻找上,以便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受,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用具:卡片,作业纸,磁石 教学过程:

一、对口令导入

1、师生对口令 6~8的口诀

2、今天我们一起用以前编口令的方法去创编9的乘法口诀,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9的乘法口诀应该有几句?(板:9的乘法口诀)

3、拿出白纸,请你自己来编一编9的乘法口诀,看谁编得最快最好。

二、自编口诀

1、巡视学生编的过程,板书: 一九()二九()„„

九九()

2、验证口诀,明确口诀意义,这些口诀中,你最喜欢哪一句,用你喜欢的图形(●▽☆□)画出口诀的意义。

3、自我介绍作品 一行行看表示„„

一列列看表示„„ 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 随机板书:

1)、一九得九 1个9 9个1 1×9=9 9×1=9 五九四十五 5个9 9个5 5×9=45 9×5=45 九九八十一 9个9 9×9=81 2)、不全口诀所表示的乘法意义

1×9=9 9×1=9

9×2=18

9×3=27

9×4=36

9×5=45

9×6=54]

9×7=63

9×8=72

9×9=81

3)、齐读口诀 我们用自己作图证明了这些口诀都是正确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4)、试背口诀,你认为哪一句最难背,对口令,抽背。谁能帮帮某人,熟记口诀。

三、寻找规律,熟记口诀

1、重要的规律有:积的十位数比其中一个不是9的因数少1。

再背5×9时,就可以确定积是四十多。

积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和是9 9×1=9 比10少1 9 9×2=18 比20少()9×3=27 比30少()以下这些乘法口诀算式中的积又比几十少几呢?

2、背诵9的乘法口诀

1)背一背你认为难背的口诀——〉抽背,对口令

2)手指上的9的乘法口诀:师演示,弯曲手指的左边,右边又表示什么?

四、练习提高

1、片口算 i.想口诀,说得数

ii.直接说出得数(抽几道所意义)1.出下面各数分别是9和几相乘的积 45 72 36 54 81 18 63 27

3、填()

()×9=72 9×()=27 7×()=63 5×()=45()×()=36()×()=18

4、思考题 □里最大能填几 □×9〈74

□×9ㄑ37 9×□ㄑ65

9×□ㄑ46

小结: 今天,小朋用你的聪明自己编出了9的乘法口诀,发现了许多规律,你觉得9的乘法口诀好玩吗?下课以后,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对口令,看谁的反应最快,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怎么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一九得九 1个9 9个1

二九十八 2个9 9个2

三九二十七3个9 9个3

四九三十二4个9 9个4

五九四十五5个9 9个5

六九五十四6个9 9个5

七九六十三7个9 9个79×6=54] 八九七十二8个9 9个8

九九八十一9个9

算一算

第一课时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上两节课所认识的人民币学生辨认。

2、填空:

1元=()角 1角=()分

二、探索新知:

1、(1)出示1张1元的纸币或1每1元的硬币和2格1角的硬币,请学生说出是多少钱。学生动手在自己的桌上摆出1元2角钱。

(2)教师提问:“1元2角等于多少角?”学生先借助自己摆的学具“1元2角”进行操作和思考,再同桌互相交流。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3)教师进一步提问:“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抽象出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

(4)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2角=()元()”。让学生理解10角是1元,还有2角,所以12角=1元2角。

2、(1)教师出示4种物品,醒目地标出4种物品的单价。提问:“0.50元、2.00元、1.20元、35.90元各表示这几种物品的什么?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说讨论的结果。(3)引导学生概括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3、(1)创设童话情境:小猪帮小兔盖好了房子。小兔除了买苹果、萝卜招待小猪外,还准备买2个漂亮的气球送给小猪。小兔走到商店一看,漂亮的气球有3种(出示气球,并将这3种气球编号,分别为1、2、3号)。买

哪两个好呢?小兔犹豫不决。小朋友,你能帮小兔选购气球吗?

11(2)学生和小兔一起认识每种气球的价钱。

(3)引导学生由无序选择信息到学习有序选择信息。

①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帮小兔选购气球。能选几种就选几种,并写出每种选法的算式和结果。

②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选择方案和结果。每小组的选择方案和结果基本上是无序的。对方案多的小组加以鼓励,让学生由成功感。

③ 引导学生将无序的选择过程引入有序。教学生作如下思考: a、先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不一样的,这样有3种选法。出示:

每种选法的结果如下:5角+1元2角=()元()角 5角+8角=13角=()元()角 1元2角+8角=20角=()元

b、再考虑所选两个气球是一样的,这样也有3种选法。每种选法结果如下: 5角+5角=10角=()元

1元2角+1元2角=()元()角 8角+8角=16角=()元()角

④ 让学生讨论:怎样有规律地选择气球。强化上述有序选择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三、小调查:

回家后调查一下自己熟悉的商品价格,每人至少调查3种:①这些商品是用什么方法标价的?②它们各表示多少钱?

四、小结:

这些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东西?

第二课时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

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比角大的单位是什么?比角小的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图片1:

小凡喜欢吃奶糖,商店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互相说一说。(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

2、课件出示图片2: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样想的呢?小组合作说一说。(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

3、换钱游戏。

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

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

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 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小组合作模仿做换钱游戏。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学会了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

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

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

3、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

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

4、购物活动:

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纠正。

四、课堂练习

今天同学们可真棒!一节课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

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

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的目的。

五、家庭作业

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认识平年和闰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并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知道平年和闰年的知识,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小研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呢?(大小月)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歌诀。你们都记住了大小月了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请听清楚要求,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起立,要是小月女同学起立。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教师最后报“二月”,提问:刚才老师报到二月时你们为什么都不动了?(因为二月是个特殊月)

是呀!二月是个特殊月,有的年二月只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我们就把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板书: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板书:闰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平年和闰年。(揭示课题)

昨天老师布置你们研究了书P49页的月历,请拿出小研究,四人小组交流。(生汇报)

a、有的年二月是28天,有的年二月是29天; b、每隔3年就有一年是闰年; c、每4年里就有1个是闰年。

师:观察的真细心,的确是这样。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所以前面我们观察1993年——2004年哪年是闰年?

不错,1996年、2000年、2004年是闰年,它们之间相差了多少呢?按照这个规律,往后推算,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你们也许会问: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呢?我们到知识加油站加加油就明白了!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闰年的由来”视频)

师:原来是这样啊,每4年里就有1个闰年。这些闰年的年份与4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这些年份都除以4,看一看能够发现什么?

教师出示计算结果:(课件)

1993÷4=498„„1 2001÷4=500„„1 1994÷4=498„„2 2002÷4=500„„2 1995÷4=498„„3 2003÷4=500„„3 1996÷4=499 2004÷4=501 1997÷4=499„„1 1998÷4=499„„2 1999÷4=499„„3 2000÷4=500(提示:观察闰年有什么特点)生:公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师:对,也就是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板书)要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就可以用这一年的年份除以4,看能不能整除,能整除的就是闰年。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判断下面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计算结果:(课件)

1876÷4=469 1936÷4=484 1894÷4=473„„2 1996÷4=499 2005÷4=501„„1 1900÷4=475 师: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为什么1900年是4的倍数还不是闰年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了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所以科学家又作一项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学生齐读一遍)

师:哦,原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书49页,看最下面的一段话。(学生齐读一遍)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的方法是什么呢?整百数的年份呢?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拿出练习本,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看看哪一年是闰年? 1997 1999 2000 2004 2010

2、运用刚才老师的方法,你能不能快速判断下面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试试看。

1996 2012 2105 1998 2003 2004 16

四、全课总结,评价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认识平年、闰年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小明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04年二月份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过生日呢,小明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那天送给他。可2005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请同学们看2004年、2005年二月份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同样是二月,但天数是不一样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哪一天出生的?

小结:2004年2月的天数和2005年2月的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05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

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问:谁来说一说,2004年和2005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那平年、闰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研究。板书:平年、闰年

二、学习新知:

1、现在谁能来说一说:闰年和平年有什么区别吗?

活动: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一样,你能很快算出像2004年这样的闰年的全年有多少天吗?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闰年在二月份多了一天,平年一年的天数(365)加一天就是闰年全年的天数。即365+1=366(天)

2、探究活动二

看书上第19页,观察1997~2008年2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18(1)先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学生汇报:

平年有1997、1998、1999、2001、2002、2003、2005、2006、2007。闰年有2000、2004、2008。

(2)你还有什么发现?这些闰年的年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3)各小组在1997~2008年这12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将这些年份分别除以4,有余数的这一年是平年,没有余数这一年是闰年。

生读: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问:你理解这句话吗?记住了吗?

师:“通常”是什么意思?“一般”呢?说明了什么?(还有特殊情况)小结:除以4有余数的这一年是平年,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你有什么疑问吗?

比如:为什么会多出来一天?怎样记住是在哪一天多出来的一天?„„ 师: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实际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当我们把每年看成是365天的话,这样每年都会多出来5小时48分46秒。我们可以估算一下:5小时48分46秒看成是6时,这样一年下来多6小时,2年多12小时,3年多18小时,4年就多24小时了。到第四年多出来的24小时也就是一天了,所以这一年就要多算一天。因为二月的天数最少,所以就加二月上,闰年的二月有29天。

师:那这个特殊情况是怎么样的特殊情况呢?

读: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师: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课后去查查资料。

3、说说在“一般”情况下,怎样的年份是闰年?怎样的年份是平年?遇到特殊情况要怎么判定是否是闰年?

4、对口令。

(1)师生互对:老师说年份,学生对平年或闰年。(2)同桌互对,全班交流。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1)读一读书上小朋友说的话,简单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新闻。建议学生要多多关心国家大事。

问: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时间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班级交流。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从加数都接近30的前提下,采用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汇报:31×12-4-3=365(天)365÷7=52(个)„„1(天)问:闰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五、课堂作业。

(1)今年是()年,全年有()天,是()个星期零()天。(2)把下面的年份填到合适的圈里。

1980年 2006年 2014年 1996年 2032年 2100年平年: 闰年:

画一画 第一课时

同学们,在夜晚,天上一闪一闪的是什么呀?„„(出示:五角星)

它能一笔画成吗?每个小组请一个代表上来画一画,其他的同学在自己的稿纸上画

好孩子,你们真棒,都画得很好

示范画五角星,孩子们,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线连接在一起就组成了不同的图形,那星星里有几个连接点啊?„„数一数(有10个,带着数一下)

问题来了:这些连接点是单数点还是双数点?(带着数引出线的条数,内外各数1个)都是双数点,这个图形里没有单数点。没有,没有我们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啊?0 也就是说,单数点0个的图形可以一笔画成。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画五角星,从这个连接点出发——画成了,而且又回到了这个连接点;从这个连接点从发„„(多换几个连接点)从任意一个连接点出发都可以画成,这就是我们可以一笔画图形的第2条规律,单数点0个的连通图可以一笔画,画的时候可以以任意一个连接点为起点(板书:单数点0个的连通图)

孩子们,你们看看这两幅图里有几个点,是什么点,能一笔画吗?

③ 单数点2个(30分钟)

好的,孩子们,你们已经掌握了这么多,高兴吗?高兴。大家看,这时什么?(冰淇淋)思考一下,这幅图里的连接点是单数点还是双数点呢?

将单数点圈起来

同学们,你们觉得它可以一笔画成吗?大家动笔画一画,我请几个同学上来画(有的可以画,有的不能画,找问题)你们都会画,可有的同学却画不出来,你们来帮他找一找问题在哪,好吗? 这就是可以一笔画图形的第3条规律:单数点2个的连通图可以一笔画,但必须以一个单数点为起点,另一个单数点为终点(板书:单数点2个的连通图)

2)知识探究。

① 不连通/连通(5分钟)

小朋友们,老师现在在这个正方形里再画上一个正方形,你们说这整个图形能一笔画成吗?„„

不能,为什么呢?„„(他们是不连着的图形)

哦,他们是不连着的!好,老师就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字,叫“不连通图”(图形下板书:不连通图)那你们说,象这样都连着的图形叫什么图呢?(连通图)(图形下板书:连通图)不连通图不能一笔画成,连通图可以一笔画成,对吧!

大家来看看这幅图能一笔画成吗?(拿在手上,当学生判断完了以后再贴到黑板上)

非常好,你们现在都知道了,只有连通图才能一笔画成(板书:可以一笔画的图形:连通图)问题来了,那是不是多有的连通图都可以一笔画成呢?我们继续一起来探讨探讨!

② 单数点0个(20分钟)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线连接在一起就组成了不同的图形,我们先来认识两个新朋友。大家看,这是什么(画一个点)(点)恩,这个点和我们平时认识的点可不一样,我们来看看,它象蚕宝宝吐丝一样,从这个点引出了1条、2条、2条线,再来几个:从这个点引出了1条、2条、3条、4条,4条线;从这个点引出了1条、2条、3条、4条、5条、6条,6条线。2、4、6都是双数,我们就给这样,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了双数条线的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双数点”。(板书:双数点)同学们,你们给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了单数条线的点起个名字吧,叫什么呢?(边说边画单数点)(单数点)(板书:单数点)大家都太厉害了,都会给数学问题起名字了,真了不起,将来说不准就冒出几个数学家。

第二课时

同学们,在夜晚,天上一闪一闪的是什么呀?„„(出示:五角星)

它能一笔画成吗?每个小组请一个代表上来画一画,其他的同学在自己的稿纸上画

好孩子,你们真棒,都画得很好

示范画五角星,孩子们,我们都知道不同的线连接在一起就组成了不同的图形,那星星里有几个连接点啊?„„数一数(有10个,带着数一下)

问题来了:这些连接点是单数点还是双数点?(带着数引出线的条数,内外各数1个)

都是双数点,这个图形里没有单数点。没有,没有我们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啊?0 也就是说,单数点0个的图形可以一笔画成。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画五角星,从这个连接点出发——画成了,而且又回到了这个连接点;从这个连接点从发„„(多换几个连接点)从任意一个连接点出发都可以画成,这就是我们可以一笔画图形的第2条规律,单数点0个的连通图可以一笔画,画的时候可以以任意一个连接点为起点(板书:单数点0个的连通图)

孩子们,你们看看这两幅图里有几个点,是什么点,能一笔画吗?

③ 单数点2个(30分钟)

好的,孩子们,你们已经掌握了这么多,高兴吗?高兴。大家看,这时什么?(冰淇淋)思考一下,这幅图里的连接点是单数点还是双数点呢?

将单数点圈起来

同学们,你们觉得它可以一笔画成吗?大家动笔画一画,我请几个同学上来画(有的可以画,有的不能画,找问题)你们都会画,可有的同学却画不出来,你们来帮他找一找问题在哪,好吗? 这就是可以一笔画图形的第3条规律:单数点2个的连通图可以一笔画,但必须以一个单数点为起点,另一个单数点为终点(板书:单数点2个的连通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寒假作业中的两幅图,他们能一笔画吗?该如何画 小结:大家看,可以一笔画的图形都和什么有关啊?指向板书的地方(单数点的个数)对,判断一幅图形能否一笔画的关键就是找单数点(在课题下板书:——找单数点)

④ 单数点多于2个(5分钟)

同学们,你们来判断一下,这幅图能一笔画吗?找找里面的单数点,试着画一画

(标出单数点)

孩子们有0个或2个单数点的图能一笔画,那有1个单数点的图能否一笔画呢?

6、总结:(2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探究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可以一笔画

判断一个图形能不能一笔画成,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连通图,然后关键就是找单数点,单数点0个,或2个的连通图就可以一笔画,单数点超过2个的就不能一笔画,而且要注意了,当单数点2个时,画的时候一定要以一个单数点为起点,另一个单数点为终点。

不能

大家看这条线,任何一条线都不可能只有一端,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单数点的图形

第四篇:人教版 数学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2~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1厘米=1毫米,初步形成对毫米的感知;

2、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乐于动手的习惯。

学生分析:会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

教学资源:

尺子,硬币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尺子有什么用处?关于尺子你还知道什么?

借助肢体比一下一厘米、一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课探究

1、测量数学书

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是多少?

小组交流并记录

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好数据。

发现问题: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的格子里有什么)

2、学习毫米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1厘米=?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1毫米的长度,试着比一比。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1毫米表示?

学生独立测量硬币的厚度。

3、完成数学书的测量

4、学生讨论: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测量文具盒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四、总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4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换算,会借助分米测量物体长度;

2、感知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的逻辑性。

学生分析:认识米、厘米、毫米,并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尺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比一比大约有多长。说一说这它们之间的关系。

厘米

毫米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里的新朋友--分米。

二、新课探究:

1、课桌的长和宽

学生先估测,准确测量。

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多数学生都会用尺子分几次来量)

大家都是分几次来量,为什么量的次数不一样呢?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量的次数都有一样呢?(学生讨论、交流)

统一的长度单位:分米

2、分米

和其它长度单位一起排队,分米应该排在哪啊?

分米和其它长度单位有关系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判断。)

3、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比一比。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记录课桌的长和宽。

(以分米为单位,可以记成分米

厘米。)

三、巩固练习:

1、测量长度:

文具盒、美术书、品德书、凳子等。

先估测再准确测量。

2、练习一第六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总结

板书: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7~8页

学生课前资料收集:市区到各景点的距离

天坛路全长

学校到篮球城的距离

学校到商业城的距离

教学目标:

1、了解、感知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前收集的资料、济源市地图

学生分析:掌握测量的方法和一些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初步感知1公里或1里的长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资料交流

你去过这些地方吗?你是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

二、新课探究:

1、千米(公里)是什么单位?跟以前学的长度单位比是大单位还是小单位?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2、1千米=1000米

3、到操场上感知1千米的距离。

4、生活中哪些地方常用千米做单位?

小组讨论、交流

5、比一比谁最聪明

3千米=

5000米=

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二1、2题

四、课外作业

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走了多长时间?采用哪种出行方式?

五、总结

课后反思:

第五篇:四 测量 教学设计1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先观察课本第10页上方的两个图片,看一看AB和CD哪一个长一些?

右图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较大?

然后用尺量一下,你估计的准确吗?

二、新课学习㈠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

(2)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① ②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阅读课文第10页倒数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3、刻度尺的使用

⑴如何放尺?

⑵如何读数?

⑶如何记录?

练习:

(1)被测物体的长度是多少?(2)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如何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可用图表示。

㈡时间的测量

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

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 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是什么?

五、当堂达标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3)一课桌的高为0.52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A、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B、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C、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 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6、使用受潮而膨胀了的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测量结果()

A、比真实值大 B、比真实值小 C、跟真实值一样 D、无法判断

7、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误差只能_______,不能消除。

8、选用测量精度高的工具,改进测量方法,____________能减小误差。

例: 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9.小明测量课本长度,得到如下四个数据:2.67cm,12.66cm,12.68cm,12.99cm。

那么课本的长度的测量值为__________cm。

下载《1-测量》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测量》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5000字)

    生活中的数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3、在数数、认数、算数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的线条》教学设计1

    《生活中的线条》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线条是造型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生活中由于运动方向、材料、排列方式等因素会使线条产生许多变化,因此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也是画家用......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据》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这一章知识之后而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好数学......

    5.7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1教学设计

    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1”教学设计 学校: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学 教师:杨马荣 内容简介 圆周运动是最常见的曲线运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材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火车转弯、拱形桥、......

    “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富锦市砚山镇中心小学 杨秋迪 《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

    生活中的材料_教学设计

    一年级 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第1课 生活中的材料 王维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辨认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

    校园中的测量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校园中的测量教学设计 湖北省潜江市张金小学课题组王兵 胡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4 、75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熟悉长度单位,能正确使用测量长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_1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整体设计 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会测量固体和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