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一、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课堂。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古诗词中的雪。(引用略)
以上诗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朗读背诵——积累。
九、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编辑 2004/07/19 10:3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需要这样见血的点评,大力支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07/19 10:59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节]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50 瑞文币 存款: 14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15 时 25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260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我来说两句: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不是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肯定后者。东晋才女以一句名扬天下,世称“咏絮才”。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来,也许它更形象、更富有诗意吧。我也赞同楼主的情境说。
2、李研老师的评点可谓经典,但我也有一点不太赞同。“想像式对话,用“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我认为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现学现卖,有什么不好?“不应局限于对雪的比喻”,难道说一堂课里还要来点雨、风、霜、花、月什么的?何况咏雪之作多如繁星,闪光的也不少,学生能类推也不错,如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学生能借鉴这些,或自己想像创作一些绘形绘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对雪有了一个再认识,更能加深对才女才气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风花雨月内容,课下吧。说错了,李老师可要不吝指教哟。
编辑 删除 2004/07/21 10:25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2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咏雪》一文是哪个版本的,是哪个年级的,所上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如何少了这些相关资料,来评价一堂课好不好,或是一篇教学设计好不好,我以为条件不够。
李研老师当然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但我以为点评还是只关注细节,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视野,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教学细节,而没有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初衷对不对,好不好,一憾。
我以为上述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从“导读《咏雪》——“学会”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这两句话来看,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姑且不论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且看中间的具体步骤,(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我),并没有根据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去进行,因而目标的落实便是情理中事。从行文的详略看,教师显然得意于后半部分的“读出想像”和“课后迁移”,问题是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尚未落实,想像和迁移便也失了基础,这一点李研老师已经有详细的点评了。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错误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从智慧儿童的故事导入,显然关注的是诗句中所体现的智慧和情趣了,尽管把文本的内容理解为教学的内容本身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即便如此,这一内容也并未在后文得到照应。“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这一设计本来不错,只是诗句之妙仅靠朗读恐怕不够,还应该有必要的分析,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前经验,比较“撒盐”和“风絮”两个意象的特点、美感,学生认为撒盐比柳絮好,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很好的契机,只可惜教师放过了。
没有对文本的尊重和研读,于是这一教学设计的内容便干瘪、空洞得可怜了,只有生硬的导入,反复的朗读,孤立的文学常识介绍,再加上脱离文本的胡乱延伸。
三是选文类型处理不当。就教学步骤来看,既不是侧重文化熏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导阅读的样本,而是把它当成了描写雪景的“例文”,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大违课文作文和教材编者初衷的。
编辑 删除 2004/07/23 11:16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37 字节]
李研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85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4 时 02 分 53 秒 总发贴数: 106 篇 精华贴数: 1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湖畔初阳的分析很有见地。从大处着眼,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教材。
第二篇:《咏雪》研究课和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
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
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
(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
古诗词中的雪。
(引用略)
七、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朗读背诵——积累。
九、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第三篇:李光明老师的研修课教案[模版]
青小“课内比教学“竞赛课教案
任课教师: 科目 三 维 目 标 重 难 点 教具 准备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小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小动物,今天这些小鸡也走进了我们 的课堂。(课件出示:教材第 43 页情景图)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谁能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课 1.10 的加减法。师: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开始吃食了,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又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教 材第 43 页第二幅图)师:说说你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这么多呢,大家帮着解决一下吧,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10 的组成。学生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 10 个珠子,然后分成两部分,看有哪些分法?填在教材第 43 页的表格里。
3、巩固练习课本 44 页的“练一练”
三、课堂总结。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 1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难点:整理出 10 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李光明 授课内容
班组:数学组
数学
小鸡吃食
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 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连一连,合成 10 ② ⑦ ⑤ ① ⑨ ⑥ ④ ⑤ ⑧ ③
授 课
教学课件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小鸡吃食(10 的加减法)
教 学 反 思
学 生 的 练习时间 不够多。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老师同课异构课后点评
一年级“同课异构”课后点评
包年级领导 刘兴林
在点评之前,我先谈一下我对评课的几点看法。以前的评课,大家的的确确是开诚布公地畅所欲言,优点、缺点都剖析的淋漓尽致,这样做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是:人性中乐于接受优点却不乐于接受缺点的共性难以改变,所以以前的评课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使评课者与授课者无形中产生了些许对立,以致于教师对于评课成果的内化不情愿,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不利于课堂改革。
换一种角度来看,听课与评课其实都是为了发现好的教学思路和策略,汇总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听课评课,凝聚人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普遍认识,能够扩大课堂改革优秀成果,也是教师间彼此交流,增进互信,加深友谊、合作的一次机会和平台。所以,我在后来的评课中,很少去留意课堂中的缺点和不足,而更加乐意去找寻课堂中的优点和闪光点。有些缺点在我当时看来是,而在后来才发现不是了,那些所谓的“缺点”,其实是授课人多年来使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手段和方法。
本次共有5名教师参加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内容都是一年级语文下册《19乌鸦喝水》这一课。下面我逐一谈一谈我所发现的优点。
王文艳老师的课堂能够抓住关键字词和语句,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运用,重视学生语文基本感悟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学手段主要借助于课件,生动直观;能够在自己所熟练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听、读、讲、启发、诱导等方法中,有创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带领学生读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时候,停下来,问学生“乌鸦可能去过什么地方?”。当学生读到乌鸦找到了水却喝不着时,问学生“假如你是小乌鸦,你会怎么写想呢?”。这些问话看
是简单,实则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表达的空间。没有“想象力”学不好语文,不会表达当然不是好的语文,而老师在这里的一个停留,恰逢其时,用得好。另一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看图片让学生配上声音,虽然学生在这个环节配合的并不是十分的熟练,但是老师借鉴影视媒体的表达和意识,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我认为,兴趣和愿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赵美华老师的课堂,出彩的地方很多。猜谜导入,字谜识字,借鉴网络中“喜、怒、哀、乐”的动画表情,都充满了趣味性和思想性。当然在教学方法中,通过检查认读字词,到指导书写笔顺,再用比较法识字,运用词语说话,以及教学课文时,注重学生有表情朗读,巧妙设问,如:乌鸦还有什么办法呢?你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到课堂最后运用这些词语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等等,设计的都很巧妙,落实的也很到位。课堂中,老师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我的感受是,这节课堂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老师是细心的,学生的思想是自由、活泼、积极的;老师的心境是宽阔的,否则不会在课堂中表现的那么随心和从容。
杜玲霞老师的课堂,特色非常明显。目标教学法使用的非常熟练,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落实的特别到位。读课文时,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表情,而是通过学生的示范阅读,让大家真正体会到“着急、激动、失望”等表情的语音、语调、语气、面部表情的变化。当然,课件的运用也很熟练,课件内容也很生动活泼,尤其最后一个问话:“我知道这是一只()乌鸦?”问的好,这个括号留的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个括号使所有的表达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本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老师的表情从始至终是和蔼的、善良的、快乐的,感染了学生,感染着了课堂
气氛。
白忠艳老师的课堂的优点也很多。开火车读词语,分组讨论,让学生亲自体验 “水渐渐升高了”的过程,运用简笔画,最后一个写话安排:假如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问题的留的好。
常景春老师的课堂闪光点也很多。猜谜导入,在识记词语是,运用了“读对了词语,树叶会自然落下来”;乌鸦的身体会渐渐地露出来,等等设计环节妙趣横生。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水渐渐升高了”的过程,按照图片内容填空,默背课文,夸夸乌鸦,补充阅读等等各个环节,均充满了老师的巧妙设计理念,课堂结束了,学生已经会默背课文了,教学效果很好。
评完了大家的课堂,找到了许多的优点,我感觉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经验中都有我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然,我也有许多有争议的看法,愿与大家探讨。第一、课堂中老师要学生用一句话、一个词等来表达,我认为这种刚性的要求尽可能少一些,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我感觉表达的思想和愿望有一种被限制和束缚的感觉。第二、课堂中的物质奖励对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兴趣有多大的帮助?值得商榷,我认为设计出“读对字词树叶就会掉下来”,要比奖励学生物质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奖励是最原始的一种激励方法,但是缺乏趣味性,而且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观。所以希望老师我们多在课堂的内容和表现手段方法上巧妙设计,而不是首先想到奖励或者经济刺激。大家的说课都不错,有课前的准备,也有课堂中的临场发挥,我认为课前准备和临场发挥要结合起来,因为课堂中存在着许多变数,这就需要我们真诚地投入课堂中,体会课堂的发展,才能做出恰当的表达。最好不要用“我的课堂很成功,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些话不应该是说课者的话,而应该留给学生,留给大家去评说。
去年也听了大家的课堂,与以前相比较,这次的课堂教学效果普遍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手段明显地新颖、灵活,方法也多样而且有创意的地方非常多,所以希望大家多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这样经常锻炼下去,大家都能成为上课能手。
第五篇:综合实践课点评--这是一个别样的课堂
这是一个别样的课堂,我们看到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交流,勇于实践。这样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可给予学生的能力、素养的营养却是无穷的,它是学生人生成长中的一笔财富。
这是一堂对于我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的一堂课。学生、老师、内容都不是我们身边的熟知;然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课堂,通过看、查、寻找、采访等方式来让他们学会自主探究、体验,学会合作、交流等等却又是我们也在做的。当然我们也会更努力地去继续它……
在这节综合实践课上,看到了学生参与研究的全过程,是一节成功的综合实践范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节课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有太多教师雕琢的痕迹,应该是比较原生态的展现:学生并没有太多文采的介绍;拍摄的录象也没有太高的水平;课堂上学生都是在说着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一切都让我深思。的确,只有让学生亲身去参与了,他们才会有感而发。即使那是粗糙的,也是让人感觉是可爱的、真实的。
这节课给了我几点感动,第一,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没有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反而呈现出来是更好的东西。第二,小组合作非常好。通常综合实践活动,都要分几个小组分头活动,这节课中,不论是采访组也好,整理数据组也好,都能够通力合作完成任务。第三,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很重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几个小组都能够顺利的完成采访、整理数据、上网查找资料整理等工作,为活动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点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次展示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组织方式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使课堂较多的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每位教师都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这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也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共同提高。
特点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实现完美整合在本次展示中,每位教师的多媒体使用不仅合理、熟练,而且是与课程内容配合的美轮美奂,使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完美整合。即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数学故事,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又是数学课堂的课程容量得到了合理的扩充,这是传统的利用一张黑板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种做法,为顺利导入新课和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特点三: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
本次展示的教师大多都能注意到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并尽可能使用丰富的鼓励性语言,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得到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该说,这次的展示课充分体现了现代数学课堂的“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习的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都本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的探究意识的学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