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学年)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14:4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7-08学年)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7-08学年)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

第一篇:(07-08学年)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

(07-08学年)《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思路:

总结成效明确思路深化研究

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组

研究已经实施一年,现在进入第二个学年阶段。

前一个学年的主要工作是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各学科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科中心组座谈等方式遴选并确定学科研究的主题,初步尝试用“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的教研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第一批案例成果。

第一学期末学校召开了课题组学术交流会,专题交流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教研案例;第二学期继续实施研究,重点是针对尝试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多数学科取得了新的进展,形成了第二批教研案例。

第二批案例明显反映出教研员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围绕主题组织开课、研讨和培训,反映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好的策略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第二批案例中,有些是总体过程比较好,开课、研讨、培训几个环节都很精致,达到了有机的结合。也有一些案例是局部环节比较好,有的反思部分内容相当精彩,就是一个微型讲座的内容;有的是组织研讨环节做得很好,不满足于一次性解决问题;有的是注重课例打造,突出开课的效果。总的来说都较好地突出了研究性、探索性和实效性。

1.研究的成效和有所突破之处:

从研究主题看,教研员更加关注教学中的“实效性”问题。比如“优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内容”“文本的深度解读”“生活化识字”“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课前资源深加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作业设计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体验式教学主题课例研讨”“提

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提高(小语)复习课的有效性”,“有效解读教材”等等,都是教师们遇到的又非常需要深入研究的“效益”问题,充分体现了“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和影响。

其中“研究设计”有突破:教研员开始有意识地以学校主课题的“研究主旨”为指导,对“教师培养策略”进行探索。比如历史学科,以“尽力让教师‘参与’成为我们开展研训活动的一个常态”为目的,认为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全过程应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进行教师培养的重要策略,所以今年暑期在举办学科专题培训班时,“如何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就成为历史学科制定培训计划时的一个重要的思考内容,后来以“聚焦课堂,关注细节”为主题,设计了“系列案例研讨”的形式组织主题研训活动。

从研究形式看,注重进行反复研究、特殊研究和整合研究,讲究规模效益。有的教研员有意识地把教师个体提出的问题经过概括后提炼成课题,如“电工电子仪器仪表教学的方法研究”,带领教研组展开反复的研究,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有的教研员在听课的同时扮演了“助教”的角色,通过帮助一个遭到同学和老师“厌弃”的学生“安静地投入学习”这样的特殊经历,对“教师教育能力”产生了许多有益的思考;有的教研员将“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与网络研训模式有机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整合资源、优化设计、提高效益”这样的主题来扩大研训活动的规模效益。

其中“研究策略”有突破:教研员更加注重如何在开课、研讨和培训的策略上有所突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引领策略:要求开课教师带着问题开课,听课教师带着问题听课,大家带着问题研讨,教研员和名优骨干针对如何解决问题组织讲座;

(二)共同建设策略:把开课听课变成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把研讨变成分享和提炼的过程,把培训变成提高起点的过程,共同建设“研

训”形式;

(三)多样化培训策略:培训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教研员开设讲座外,还有提供书籍让开课教师“阅读”的自我培训,让学科骨干率先“研读”组织交流的培训,还有网络示范培训等等。

(应美华主任的研究案例赏析)

2.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方面:如何围绕学校的课题主旨即“教师培养策略”的问题,更加合理地设计“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方案的问题;如何将针对课例的研讨变成真正的研究和探讨,变成教者和观者共同建设的过程的问题;如何将课例、研讨、培训几项并重,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向校本教研辐射和渗透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课题主要是质性研究,案例分析等形式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大家还不太了解案例写作的主要要求,不太善于撰写规范的活动案例来呈现我们的研究过程和反思评析;“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活动探索一年多,但是大家还没有解决好如何在案例基础上形成论文,深入提炼“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 培养教师的经验和策略的问题。

3.下阶段的研究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下一个阶段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做到五个强化,深入开展研究,提升研究质量,推出研究成果。

(1)强化方案设计:为使活动做到有计划、按步骤、高质量的开展,要求每次活动前都要设计活动方案,包括对“本次主题”的设计,对开课、观课、研讨、培训等问题的设计,以及研讨活动如何开展、培训活动怎么进行的设计,通过强化研训活动的“设计环节”来提高研究质量。

(2)强化问题引导:提倡围绕“主题”设计整个活动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引领教师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参与活动,使开课、观课、研讨、培训等都能围绕

具体的问题展开,避免将几种形式简单相加。要让问题成为引领,通过具体问题来引导开课教师和观摩教师参与整个活动过程。

(3)强化策略探寻:“教师培养策略”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校主课题的研究主旨,并将“教师培养策略”的探寻作为指导思想和研究方向。“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中应侧重培养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将活动过程变成探寻和总结策略的过程。

(4)强化结果检验:每次“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要问题开展的,每一次都应该有一个关于“该问题”解决的预期和结果的交待:打算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的过程是什么,问题解决得如何,哪些地方解决得比较好,还存在哪些不完善之处,后续打算怎样研究等。

(5)强化案例打造:案例分析的形成基于课例的打造和活动过程的打造,好的过程也需要好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应在精心设计和周密组织“主题课例研训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案例写作的基本要求,将问题解决的背景、过程以及反思评析等精彩地呈现出来,使之成为范例和借鉴。

在做到“五个强化”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提高认识,比如课题名称中“教师培养”的问题,申报之初思考得不够深入,现在已经发现必须予以解决。应明确界定“培养”的内涵和外延,着重培养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提炼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兼顾教师“研究教育”的能力的培养。

在做到“五个强化”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值得探索:

(一)继续探寻“组织研讨”的策略,比如设计层层深入的讨论题,或以作业形式参与研讨等;

(二)可以要求学科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自行开设几个主题课例,并撰写相关

案例来丰富我们的研究;

(三)可以要求学科教研组每学期在校内开展数次主题课例研训结合活动,撰写相关案例,力促学校的主课题向“校本教研”渗透等。

4.下阶段的具体安排:

成果预期及要求:形成一批设计精密、内容实在、形式新颖、实效明显的教研案例。每个教研员围绕学科研究提交至少三份主题活动设计和反思(学校表格内容),一个主题课例(文本),一个主题培训讲座,一个主题研训案例分析。

研究活动安排:

课题组总结前期研究情况——“研究范例”赏析和案例写作指导——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要求——分学科深入开展“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活动——课题组有选择地跟踪调研研究情况——组织交流、研讨、展示——形成第三第四批案例并进行深入交流(专题学术沙龙)——总结并提炼教师培养策略(相关论文和阶段报告)。(2007-10-25)

第二篇:听评课研究主题研训活动总结(精)

听评课研究主题研训活动总结

2009年4月15日下午,全县高

一、高二的二十多位地理老师在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开展了“听评课研究”主题研训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本次活动的主题确立、目标设定与活动安排

听评课研究作为主题研训,在我县尚处于起始阶段,我们重点确立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训目标:

1、相互借鉴、发展自身。

2、过程启发,合作研讨,多元对话。追求活动的前瞻性和对照性。

3、阶段性目标:课堂提问与练习。围绕以上目标,我们预设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由省淳中陈荣、湖滨高级中学马丛年、淳辉中学胡方晓三位老师分别开设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同课异构研究课。

活动二:围绕主题,湖滨高级中学副校长朱立新作了《听评课制度的反思与价值追求》专题讲座。

活动三:结合主题围绕目标开展研讨、交流。重点研讨本次听评课研究主题活动目标“课堂提问与练习”的要求及如何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活动的开展过程与成效

活动基本上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下午3节课听课,第四、五节课讲座、交流讨论。对听评课和课堂提问与练习达成一些共识。

1、明确听评课的目的:(1)了解课堂基本情况。

(2)整理出课堂上出现的普遍问题。

(3)借鉴同行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如胡方晓老师在课堂演练中应用的“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规划图”例题,能把本节课主要内容融合到一张图中,比较成功。

(4)探究、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5)改进双方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明确教师听课要做到:(1)从两种角度听课,高三的课从高考应试的角度,高

一、高二着重新课改的理念。

(2)课前充分准备课堂提问、课后练习,了解教学内容,尝试自己上课怎么上,预设情景方法。

(3)听课者行为。在听课时做什么:集中思想,关注细节,捕捉闪光点;认真记录,定性记录;既观察老师,更注意学生的反应,如笔记、思考等;既当现场老师,又做现场学生,融入到师生活动中,品味课堂教学;评价、发表观点时要参照已有经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多讲真话,少听恭维话、客气话。

3、明确评课围绕主题“课堂提问与练习”评价。(一)课堂提问:

(1)问题的展示,表述要明白,指向要明确,不作无意义的提问。(2)问题要有可操作性。

(3)问题要有递进性,形成问题串。(4)问题提问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5)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评价学生也要评价。(6)完善解决方法。(二)课堂练习:

(1)选题、练习设计要有巩固性,指向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典型性。(2)练习设计要注意表述的严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利用现成的题目时,要根据需要,加以修改。

(3)注意解题的示范性。

(4)给学生读题的时间和解题的时间。

三、活动的反思

1、全县高中地理学科首次提出听评课主题的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改变了以前“独立作战”的现状,强调听评之前的“合作研究”,引导参与者关注备课的过程,使备课由封闭转变为交流、共享,让备课的过程真正成为集体研究、智慧结合的过程。

2、活动中做到两个评课追求:(1)追求内在的价值。研讨的合作开放,评课对话的多元化。不以评判者的心态介入,不以静态表格、条文衡量动态的课堂。(2)对照性追求。边听课边诊断,边诊断边记录。记下思路,探究发现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特色和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留下思考,给任课教师提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发展自我,吸纳异质与新机,塑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3、今后在县级层面尚须持续开展听评课研究主题活动,以校教研组为单位,围绕研训目标,集体备课,开展校本教研,推动全县研究走向深入。既追求个人教学风格,又体现集体智慧。不断实践,跟踪调研。

本次主题研训活动安排紧凑,不仅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学习观摩的机会,而且通过交流、互动、讲座,使与会老师的认识得到提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听评课主题活动提供了比较规范、科学的操作模式。

第三篇: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新.基于发展诉求的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王坤.中学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3]蔡晓婷.影响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2):6-7.[4]李红立.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理教师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5]梁宇丹.中学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D].陕西师范大学.2012.[6]李忠志.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八性”[J].地理教育.2013,(11):8-9.论文题目: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中学地理学科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对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由于农村地区地域跨度大,学校的地理教育认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参差不齐,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师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基于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切性;区域培养

所谓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指的是教师或教师群体因学科教学工作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具有学科特征的知识、素养、技能等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需求。区域培养指的是由区县教师继续教育进修院校的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教师在区域范围内的教研、科研、进修等相关的培训工作。众所周知,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与城市有一定差距,地理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在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逐渐成为阻碍新课改前进和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这就使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区域培训机构往往拥有较多培训资源,对农村教师品格素养、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农村教师保留方面发挥着很大价值,而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培训组织者、策划者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发展诉求的了解程度,取决于能否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对培养策略进行优化。

一、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的迫切性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地理学科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且不同地区学校的地理教育认知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出参差不齐,地理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令人堪忧,普遍存在本科学历少、地理专业少、高中职称少、中青骨干少、专职教师少的现象,地理教师队伍非常薄弱。

当今,“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而农村教育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之一。近几年,农村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地理学科作为研究经济、气候、健康、资源、环境、人文的高跨度学科,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占有巨大优势,这就决定了要加强对农村公民的地理教育,提高其地理素养,以更好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农村孩子是农村的未来,他们接受地理教育的程度不仅反映着教育统筹城乡和科学发展状况,还关系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和现代农工业化发展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瞻观当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现状,显然不能完全胜任地理教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地理教学工作的内部质量,将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眼光首先聚焦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实施区域培养计划,采取各项积极措施,为保留农村中学的教师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区域培养对本区范围内教师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区域培养工作首先要了解全农村地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了解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诉求,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的策略。

1.双管齐下,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地理专业思想受到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的限制,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加上地理学科地位不稳定,导致农村地理教师经济待遇、自我成就感方面明显低于城市教师.

第四篇:论文:课例研究主题如何确定

以上两个材料提交至教研数据—校级公开课材料提交—2016-2017,以开课教师名字命名建立文件夹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标签: 杂谈

安桂清

(源自:人民教育2010.21)

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因此,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实践表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由此,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的。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实际上,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的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的。

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按照惯常的方式问学生:‚读了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回答。正在此时,一个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同学们是明知故问,因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早自习预习课文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对教师触动很大,他对这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是否不应该再用了呢? 经过反思,他认识到方法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他以‚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开始了极富意义的课例研究。

3.具体可行。在课例研究的初期,教师的选题往往过于宽泛,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设对话的课堂‛、‚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等。因无法聚焦问题,这些泛化的研究主题必然导致教师对研究内容的解读浮于表面,而且这些问题无法引导教师深入探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收效甚微。更有甚者,研究的问题范围很大,但研究的时间却很短,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不了了之。

因此,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小题大做‛。待教师全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后,再研究其他问题。例如一位英语教师有感于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试图以‚课堂教学言语分析‛作为研究的主题,但经过与研究小组的讨论,他意识到这一主题涉及的范围太大,通过观看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他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乏味,经常使用的就是‚good、verygood、excellent‛ 等。为改善这一状况,他把自己的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多样化‛。可以想象,因为问题的聚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这一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取得的实际价值将会大大增加。

4.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深入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因此,我们可以从答案是否开放来判断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否恰当。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深入开掘。

二、研究主题的类型。

课例研究是教师与教学情境的持续互动过程。在一轮轮的研究循环中,教师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性问题,从归纳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可以概括出课例研究主题的大致类型。实际上,课例研究既是教师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的过程,透过对课例研究主题的类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重点。

1.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对所教学科的深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学科内容涉及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以及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等,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取舍、教材及教学策略的选取、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这类研究对学科教学而言具有统领性的意义。比如,在一次初中的心理健康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青春的美丽‛这一话题,通过讲解和组织学生游戏、讨论等活动,教师不断强化学生接受‚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这一观念。在课后研讨时,听课教师大都感到课的方向有问题,似乎把一堂心理健康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显然,教师对这一学科内容的理解存在偏颇。于是大家开始思考‚ 青春的美丽‛这一具体的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价值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价值。大家围绕‚‘青春的美丽’教学主题的意图及设计‛进行课例研究,重新确定将‚让学生悦纳自己‛ 作为教学目标,从而彰显出该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的学生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

事实上,对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研究有时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基础。比如,一个课例研究小组围绕‚学生在学习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转化时的前概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学生很多有趣的想法。许多学生在学习‚水变成水蒸气‛时认为,气体是被包在水中的,当它受热,就会被一点点挤出来。而在学习‚水的凝结‛时,他们认为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罐装汽水,其表面的水是从罐内渗出的或从冰箱带出来的,而不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把纠正和转化学生的这些前理解设为教学的关键环节,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的概念。此外,学习者的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以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的依据之一。

3.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传统意义上,课程知识主要是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以及学科内特定课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今天,课程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基于此,有关课程知识的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到教材内容的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再到教学中技术知识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等,都可以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一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所开展的课例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个教研组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先后开发了对联中的数学、成语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笑话中的数学、小说中的数学等主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上述主题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探究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诸如此类有关课程知识的课例研究必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4.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学法知识是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时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最佳方式表达出来,即以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的方式重新表达学科知识。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理论书籍或教参上的教学建议熟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在面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积累。因此,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那就是个别优秀学生经常掌握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接受。于是他们开展了以‚分散话语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三、主题的确定过程。

实际上,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课例研究主题确定的第一步。在发现问题之初,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的,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从问题发现到主题确立还有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

1.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理论学习融入主题确立的过程。虽然课例研究侧重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但没有理论作为教师思考与行动的‚框架‛ 在其内部发挥作用,课例研究只能限于经验总结层面,无法提高到实践性理论的生成高度。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问题作进一步的梳理。以上海市北郊学校几位外语教师开展的‚小学中高年级英语survey(调查)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为例,这几位教师试图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英语课堂,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素材。在开始教学前,他们认真研究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部分权威著作和文章,对英语学科中运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的难点进行分析,而后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把教材的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进行研究的课题,而后再通过搜集和分享这方面的资料展开教学。可见,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有助于我们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确定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后续研究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对问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好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操作性的描述,以便教师所研究的问题及其展开过程更加清晰。以上述北郊学校的研究为例,通过讨论,研究小组对‚survey教学‛进行了操作性的描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从而把教材的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可以进行研究的课题,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后经由实地调查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并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分享和观念重组,最后在组间进行交流,让学生表达各自的观点。‛显然,通过这样的陈述,教师们对‚survey教学‛这一核心概念的特征就有了清晰的把握。‚survey‛的主题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同时,调查的结果用于小组分享,以此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课例研究透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大致确立了研究的范围,使教师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助于研究落到实处和取得成效。因此,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击,虚张声势。

3.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在问题界定清晰后,教师还应通过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没有假设的课例研究,目标含糊不清,过程无所依循,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会是不完整的或不关键的。因此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是课例研究主题确立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比如,在上述‚survey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为学生设计了‚情境进入——提问质疑——实地调查——小组讨论——表达交流‛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的效果对这一过程不断修正,最后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可以说,课例研究中一连串的指导假设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成为导引后续研究的方向。比如,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分析教学,如何分析和说明课例的相关资料,并从这些资料中引申出相应的对策等。研究小组在着手研究之前,就要对此有所准备,并对所做的假设加以探讨。好的假设会为问题解决提供清晰的思路,不好的假设则可能混淆或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假设越是清晰,研究的成效就会越好。反之,忽略研究前的假设,即使分析阶段的步骤很详细,也往往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四、研究主题的系列化。

作为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方式,课例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课例研究放弃主题系列化的追求。一方面,将课例研究较为微观的研究主题纳入宏观的研究框架中,经过整理和概括更有利于生成教学的实践性理论,从而扩大教学研究的指导范围,提升教学研究的指导水平;另一方面,教学知识的创生是在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之间以及不同教师群体之间教学知识的共享和转化中实现的,研究主题的系列化有助于扩大教师教学知识的共享范围,加深教学知识转化的程度,从而促进教师合作共同体的构建与形成。

比如,一所学校为促进学生在双语课上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各个教研组围绕双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研究,确定了不同的课例研究主题:信息技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概念讲述活动化的研究‛,艺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中英文使用比例研究‛,数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英语课堂用语的多样性研究‛,科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学科用语的准确性研究‛。一段时间后,学校对各个课例研究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并概括为一个大的研究主题:‚促进学生理解的双语教学语言研究‛。上述案例反映了学校范围内的课例研究所实现的主题系列化。这不仅有利于校本教学知识的积累,而且对其他学校的双语教学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实际上,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课例研究小组都应有此追求。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课例研究的国际比较‛ 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第五篇:研训一体促进专兼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研训一体促进专兼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虹口团区委内容摘要本课题以“研训一体”为培训形式,以建设“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为目标,采用调查法、实践反思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系统培训,考察辅导员阶段的素质成长以及工作效能的提升,并论证了此系统培训形式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时也为我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了发展蓝图。关键词研训一体 专兼结合 少先队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少先队组织教育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特的自下而上、自主自动的自我教育形式受到少年儿童的接受和欢迎。少先队组织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的基础是具备活跃的、高素质的少先队干部队伍,但是少年儿童毕竟能力有限,组织管理和活动策划需要指导,更何况,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成功与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直接取决于大队辅导员的能力,因此少先队组织中配备优秀人才担任大队辅导员显得尤其重要。然而,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流动过快(近三年我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更换率达25.7%)、素质发展不稳、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常规性三大难题。有鉴于此,我区少工委积极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做好辅导员队伍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作为2007-2008年少先队工作的重点。在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干训的同时,充分利用教师进修学院的师资,团教紧密联合,力图使少先队组织教育逐渐走上学科化道路。培训中注重常规教研活动,及时给予业务指导,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交流和主题研讨,最终达到以研训一体的手段培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的目的。在以往的少先队文献中对辅导员队伍培训虽有所介绍,但以传统模式为多,真正做到研训一体还少有实践。

(二)理论依据《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新一轮全员继续教育的重点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加深学科专业素质和拓宽知识领域的同时,特别关注在新理念指引下,掌握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训模式。”在纲要的指导下,我区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形式以“研训一体”为主,强调研修主体——辅导员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强调力求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调在培训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参与培训的辅导员在教育工作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

(三)研究目标以研训一体为主要手段,实践相对应的方法和措施,对我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进行培训和管理,最终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并通过这支队伍各项能力的提升,从而全面提高少先队组织教育在学校教育领域的效能。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课题启动前,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了解辅导员队伍的现状,了解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需要的帮助,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训一体”的“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实践反思法。在开展实施设定的系列培训课程过程中,不断收集辅导员的意见反馈,及时考察辅导员的学习收获,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调整课程培训的内容、强度和操作形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3、个案研究法。在培训过程中,对于个别典型的辅导员进行阶段性的谈话、观察和工作质量化评价,以体现和评估研训一体化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研究的内容与过程

(一)研究内容“研训一体”就是将问题研究和素质培训结合,从工作现状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有一定研究内容和实践过程的培训。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围绕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给予受训者任务驱动,开展专题学习,进行小组研讨,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研讨小组的每位成员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锻炼和提高。这一过程与常规的“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区别。研训一体更有意识地聚焦于“训练”,小组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必须在解决小组问题的同时关注成员的分层发展提高。“研训一体”最先在学科教研领域提出,但在长期的少先队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少先队教育其实与学科有着很大的共性,它可以算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因此,我们改变常规的少先队辅导员教学培训模式,以研训一体为手段,形成一套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模式。“专兼结合”是新时期对少先队辅导员乃至各行各业人才的普遍要求,也是此课题研究主要达成的目标。“专兼结合”原包含两层含义,即在队伍建设构成和成员能力培养上都实现专兼结合。队伍建设与成员能力分属不同的研究范畴,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特指辅导员能力培养的专兼结合。辅导员队伍能力上的“专”,一是指从区少工委至基层学校层面要形成专业的少先队工作团队,形成“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因为少先队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组织,少先队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青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形式。既然是组织教育,势必有一套特有的组织理论和文化,这就需要一支熟悉少先队、热爱少先队的管理者和师资队伍,只有建设好这支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并且保持其相对稳定,才能使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功能得以正常、充分的发挥。二是在能力培养上,要注重成系统地提高全体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政治修养、教育理论、集会筹办、活动策划、课题研究、艺术指导等能力。辅导员队伍能力上的“兼”,是指少先队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多面手,兼顾到不同方面的工作,如心理辅导、就学指导、法律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多方面技能。要实现辅导员队伍成员能力上的专兼结合,基本途径就是以研训一体的形式,加强培养锻炼。

(二)研究过程

1、准确掌握辅导员信息,从需求入手开展培训在课题筹备阶段,针对全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开展了一次以心理状态、职业信念、工作环境和自我技能评估为主的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55%从事语数外学科教学工作,在工作时间分配和专业发展侧重上存在矛盾和困惑。第二,54%的辅导员教龄在10年以上,但是从事少先队工作辅龄5年以下的占51%。显然,多数大队辅导员缺乏少先队专业的系统培训和少先队工作的经验累积。第三,24.7%的辅导员对少先队工作缺乏热情,觉得随便做做就可以了。第四。39%的辅导员觉得自己的情绪有时烦躁激动或消沉苦闷,甚至有4%的辅导员感觉很糟,有发疯的感觉;61%辅导员觉得生活一般,没什么特别,这些说明辅导员的心理压力需要疏导。第五,80%的辅导员希望1-2年能够获得一次系统的业务培训,而且89%的辅导员乐意接受交流观摩和实践操作性的培训形式。第六,在工作技能方面,63%的辅导员感觉自身的少先队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独立承担专业的公开展示,无法有效提炼少先队工作的经验;61%的辅导员认为自身的科技、艺术、体育、心理等知识面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青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在与少先队员接触中只能勉强应对。辅导员在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迫切需要有组织地补充学习有关青少年工作的知识与技能。

2、根据实际,反复商议,制定培训方案和课程安排在调研的基础上,区少工委组织课题组扩大会议,反复研究,根据我区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和辅导员的需求,制定了“研训一体培训方案及课程安排”,根据辅导员队伍的专、兼知识技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专——少先队的教育理念,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和基本经验,少先队的体验教育,少先队的素质教育作用,新形势下少先队组织的任务以及在学校中的实际作用;少先队辅导员《民族精神教育纲要》、《生命教育纲要》解读,辅导员的职业特征;少先队组织建设,少先队文化建设(仪式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少先队组织教育(队前教育、团队一体化),大队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大队部的各项活动,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中队的指导和协调;协助行政管理工作;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课题研究的几种方法,科研与少先队工作的突破,雏鹰争章与科研,课改与少先队工作。兼——校本教材的编写方法;成功的活动的元素,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活动的辅导艺术;一专多能的职业特殊要求,辅导员的工作策划,辅导员的演讲艺术,辅导员的应用文写作,辅导员的文艺创作和艺术指导,辅导员的信息整合与档案管理,辅导员的社区拓展业务;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特点,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咨询常识,情绪调节的若干方法;科普活动的策划,户外活动常识与急救措施。

3、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研训一体队伍培训2006年10月,此系统培训工程开始启动,团教两家以文件通知的形式保障中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每周三全天参加培训,每次培训课时8课时。在培训过程中充分体现研训一体的特点。(1)针对性的学习要求——任务驱动。“研训一体”培训过程是参培辅导员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每次培训课程的开始阶段,就向辅导员明确培训任务,做到培训有的放矢。任务可以是一个课题的解决、一个问题的探讨、一场主题活动的交流、一个方案的设计或者一项活动的参与等。如在“少先队文化建设”专题培训开始时,要求参培辅导员在学习过程中,每人都要规范地演示一遍少先队的队仪式;在“辅导员的应用文写作”专题培训中,要求辅导员在教研平台的论坛里发表规定的通知、公告、光荣榜等不同文体的文章。在任务驱动下,让每位辅导员明确了直观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提高了辅导员的学习紧张度,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培训中。(2)专题性的学术报告——专家引领。“研训一体”培训应该在专业理论方面让辅导员得到提升。培训中邀请多位市、区的专家对参培的辅导员进行理论培训和专业引领。如市少先队名誉总辅导员沈功玲同志作了“辅导员工作纲要解读”的报告;团市委少年部王臻同志为辅导员们作了“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的专题培训;市少先队名师乌绮霞同志作了“少先队文化”的专题讲座;华师大心理系教授梁宁建同志作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专题讲座等。这些专家讲座和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辅导员在教研平台上都表示受益匪浅。(3)开放性的互动交流——同伴互助。“研训一体”培训不仅要解决预设性的问题,更要能解决生成性的问题。参培的辅导员将在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虹口教育网教师教研网站,开设了虹口区少先队辅导员教研工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辅导员们可以发表培训感想和实践体会,让大家共享经验和收获;也可以发表有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以获得专家、同行、学友的集体帮助。此外,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以学校区域为划分标准,将全体辅导员分为8个小组,协作完成布置的部分培训作业、任务。(4)创造性的实践体验——行为跟进。“研训一体”培训本着在实践中体验并解决存在问题的精神,与少先队体验教育的原则同出一辙。因此,组织参培辅导员通过考察调研,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通过少先队集会、活动的开放交流和点评,将学习所得充分体现在工作实践中。在培训的一年中,我区共开放市级交流活动5项,区内交流活动17项,区域开放活动23项。在培训末期,还争取资金,组织参培辅导员前往石家庄、狼牙山、西柏坡、白洋淀等地考察,收集大量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

4、辅导员培训的考核评价及专兼结合辅导员素质训练标准“研训一体”的辅导员队伍培训,力求体现多元评价不仅对参培的辅导员进行评价,同时也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对于参培辅导员的考核根据他们的参与程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年缺课不得多于5天,公假不得超过5次,考核必交作业是少先队活动设计方案、少先队活动观摩评析个案、少先队教育个案和少先队研究小论文(以上4项占总分的60%,其余分值为日常培训期间的任务目标达标率)。以上考核内容由区少工委和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管理处共同评价,并予以教务管理和证书发放。对于课程本身,每一次培训结束后,在教研平台的论坛里,辅导员们可以畅所欲言地评价课程内容、难易度和可操作性等指标,任课教师能及时地了解意见以便调整培训方案。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和受训者对少先队辅导员的专兼结合素质发展目标一致肯定,并经过集体讨论,得出应力争使辅导员达到的更高素质训练标准,包括准确生动的口语表达(即兴)、娴熟规范的写作技巧、周密创新的策划运筹、迅捷有效的信息整合、博采众长的艺术才华(创作、表演、辅导)、与时俱进的科普手段、因地制宜的生存本领、科学有效的自护方法、全面标准的礼仪训练、活泼有趣的体育游戏等十项。

三、研究的收获与展望通过为期一年的“研训一体”辅导员队伍培训,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我区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无论是参培辅导员的自我感受,还是少工委在基层调研的评价,都充分显示了辅导员队伍培训的良好效果。在这一年中,辅导员队伍成果累累,我区1名辅导员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5名辅导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辅导员”;4所学校的大队部被评为“上海市红旗大队”;5个中队获得“上海市百家快乐中队”;6个小社团获“上海市百佳小社团”;2名辅导员被评为“虹口区德育骨干”;2名辅导员被提名“虹口区十佳青年教师”。通过研训一体的培训,区少工委和教育局对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掌握了新的信息。观测辅导员群体和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初步总结了提高辅导员工作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为下阶段辅导员队伍可持续成长提供了操作依据和培训方向。通过观察辅导员完成培训任务的状态,确定了各名辅导员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发展潜质,形成辅导员成长档案,以期下阶段给予每位辅导员有针对性、量身定制的培训目标和发展计划。区少工委也以培训目标作为今后少先队辅导员任用、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培训中一系列教案、课件的累积,为今后的滚动培训打下了资料基础,形成了培训课程基本框架体系。同时,教研交流平台的使用也得以巩固,为辅导员日常管理、业务指导、成果展示、相互交流优化了条件。通过辅导员在培训后显现的各类特质,形成“科研中心组”、“活动智囊团”等数个专业发展和咨询小组,成为推进全区少先队工作的核心力量。课题研究虽取得了阶段成果,但是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却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要走的路还很长,培训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强化,少先队教育专家存在着“断层”现象。要使少先队事业走向新的飞跃,还需在各个工作层面培养专家型的领军人物、骨干力量,在少先队教育领域创出品牌,打造精品项目。

(周静、乐跃明、郑臻宇、金浩良、梁丽娜)

下载(07-08学年)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07-08学年)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霍庆 白燕 一、基地式教师研训模式创立缘起 1.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特别要求教师要增强对教育实践性知识积累的认识。传统的教师培训以“我讲......

    项目式课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项目式课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摘 要】专业课项目式课例是对介于整个课程和某一课时之间的小型化学习项目的系统、立体、全景式的教学设计。专业课项目式课例开发要密切联系......

    教师怎么样进行课例研究

    教师怎么样进行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这种研究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课例研修心得体会 麒麟区东山撒玛依小学丁丽梅考号0111cb1119 这次我参加了课例研修培训,看了视频,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我深刻地感到新课程的实施是前所未有的革命,是对旧教育理......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学习心得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

    5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五 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 ● 安桂清 徐晶 课例研究不能随课后研讨活动的结束而结束, 执教者还需要综合群体研讨与自我反思的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评价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策略研究 成都市第十二中学数学组 简洪权 【摘要】根据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究、师生反思提升、学......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评价策略研究

    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策略研究 成都市第十二中学数学组 简洪权 【摘要】根据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究、师生反思提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