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实施及案例
高中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实施及案例
化学概念知识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布在不同模块之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理解将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效果,因此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一、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的内容与关键问题
1.教材中化学概念的内容与编排
化学必修1中涉及“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物质的分类、胶体”、“酸、碱、盐的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知识内容。
人教版教材采用集中编排,必修1中的化学概念知识大多安排在第一、二章,位于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之前。特别是“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主要是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
2.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特点
(1)从学科角度看,涉及的化学概念内容较广。
对教材中的化学概念进行分类分析,有助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概念、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化学概念知识从必修到选修螺旋发展,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较浅,需要注意把握深广度。
那么如何把握必修阶段化学概念教学的深广度?首先进行模块分析,不同模块的功能定位和教育价值不同,其内容的深广度也就不同。其次进行内容水平分析,要进行纵向地梳理,从初中到必修再到选修,同一内容由浅到深的层级发展关系,明确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内容的认识角度、认识层次的变化。
(3)更加注重化学概念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
必修阶段化学概念知识是学生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必要基础,对于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形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分散系及其分类”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价值如下:
(1)学习分散系(混合物)的分类,形成认识研究物质的新视角。
(2)认识胶体及其主要性质,丰富对化学物质的认识;
(3)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4)了解生活实际中的分散系,体会生活实际中的丁达尔效应,认识分散系、胶体的应用价值。
(4)注重实验、实例等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如,课标对一些内容的要求如下:
≯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问题 对教师而言,应该从化学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整个流程来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概念,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化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框架和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问题1:化学概念教学如何体现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新课程主张要重视化学概念在学生认识发展、观念建构方面的教学价值,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运用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概念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教“定义”,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不符合学生认识的特点。二是过分关注具体概念的辨析和的记忆,不重视化学概念对于学生认识发展方面的作用。
要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 它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化学概念,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些什么? 可采取的具体策略如下:
策略1:通过内容分析,确定教学中的核心概念;通过价值分析,挖掘概念背后蕴含的学科思想与方法,明确化学概念知识在学生认识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 的问题。
可以这样来分析:这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初中阶段学生对此有哪些认识?必修阶段要学生认识什么?对比两者的差异,从认识的角度、认识结果的层次、认识的思路和方法来看确定这部分内容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价值。
[案例] “物质的分类”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价值
认识发展1:依据组成、性质等多角度认识化学物质,丰富和发展对物质及其分类的认识 认识发展2: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看物质的性质,将学过的物质性质知识进行梳理,对新物质性质进行预测。
认识发展3:运用物质分类知识深化对物质之间转化的认识,将概念知识工具化,形成分析物质及其变化的思路和方法。
又如:“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这部分内容在促进学生认识方面的教学价值主要是:(1)拓展认识的角度,即从宏观认识酸、碱、盐的溶解现象转向从微观来认识其本质原因。
(2)提升认识的水平,一是丰富对物质分类的认识,即从电离的角度认识化合物的分类;二是对酸、碱、盐认识的深化,即从元素组成转向从电离的角度看其微观本质,认识其在水溶中存在的主要微粒形式。(3)初步形成认识和分析水溶液中物质性质及变化的思路和方法。
策略2:教学中要避免过分关注具体概念的辨析和记忆,要兼顾概念学习和学生认识发展,并将其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要线索。
[案例]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教学思路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明确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这部分内容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方面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就需要通过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实验事实,深入探究氯化钠在水中的行为,揭示其溶解的微观过程,认识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由此形成的电离、电解质的概念,就为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知识,从电离的角度再看酸、碱、盐,就能认识其微观本质。
策略3:将化学概念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生产生活实际有机整合,将学生概念学习获得的认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问题2:化学概念教学如何关注学生已有认识和困难?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明确这些已有认识对新概念的学习是否有利,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或错误认识)对科学概念的干扰。
其次,通过梳理初中、必修和选修中相关内容的层级关系,明确必修阶段的认识发展水平。结合学生已有认识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再次,要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学生认识的空白点、障碍点。并以此为依据安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问题。
[案例] “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或问题:
(1)初中学过溶液和浊液,不知道混合物的分类。
(2)胶体知识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关?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3)初中学过Fe(OH)3沉淀,现在学习Fe(OH)3胶体,这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按教材中实验制得的红褐色液体(氢氧化铁胶体)看似像溶液,是否为溶液呢?怎么证明它不是溶液?
(5)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溶液、红褐色液体、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案例]“分散系及其分类”关键环节设计 关于胶体的教学建议如下:(1)认识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
(2)认识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一种方法。
(3)认识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的本质原因。
(4)认识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组成和结构有关,也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5)了解一些生活中与胶体有关的物质及现象。[本讲总结]
这一讲介绍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讨论了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化学概念教学如何体现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二是化学概念教学如何关注学生已有认识和学习中的困难。这些问题是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化学概念教学的实施效果,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重视。
第二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案例实施及反思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案例实施及反思
Senor English Book Ⅱ-----Unit7 Living with disease
首中医大附 程东慧
Period 1 Warming up & Listening Teaching aim: Talk about deadly diseas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AIDS, cancer, etc.Train the Ss listening ability Teaching difficulty:
第一步, 听到预测(Pre-listening)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和能力形成的前提。在听力教学中,我也发现,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的听力材料产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主动参与到听力训练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在做听力练习前,适当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该课标题“living with disease”,并向学生出示了以下讨论题: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disease? 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小组讨论,预测一下本文将会谈到些什么,然后,我将课前准备好的有关disease的图片一一向学生呈现,从而使学生接触到一些具体disease的 素材,为接下来的听力训练做好铺垫。
第二步,听时记录(While-listening)
我将翻录到电脑上的录音进行播放,同时在电脑屏幕上相应呈现像剪辑,使学生不仅在听觉,而且在视觉上都能受到刺激,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由于听力训练的目的是要尽力抓住主要内容,而不是细枝末节,因此,我并不要求学生把每个词、每句话都听懂,而是要求他们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我把这个步骤分为两步:
首先,播放整篇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尽力抓住主要内容,同时在听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与自己听前所做的预测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的效果。听完后完成相应的练习。
其次,进行逐段播放,在每段结束时留出1~2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并要求他们完成第二和第三大题。如此一来,既给了全班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单独答题;又避免了部分学生(听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由于来不及记录而影响到对下部分文章的理解。
在听力训练前,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有了相当充分的预测,所以在听力理解时,相对容易了好多,学生都很认真,而且学生的参与面也明显比以前更广了。
第三步,听后延伸(Post-listening)
我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中出现的两大题。其中,第二大题的问题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听完后就能完成;对于第三大题,由于大部分都是细节题,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全部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我就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针对个别还不能确定的题目,我重新再放一遍录音,要求学生特别注意,然后进行全班核对。第四步,及时巩固(Consolidation)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加深对该篇听力材料的理解并及时巩固,我再次向学生呈现图片,但这次我把声音取消掉了。我要求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根据刚才的理解,对该篇课文进行复述。在复述过程中,为了避免有部分没有轮到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进来,我要求学生先进行小组准备,开展合作学习,共同确定本次听力材料的要点,并且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陈述。在这个过程中,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讨论,并且将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陈述进行比较,然后进行修正,进一步完善本组的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该组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再次训练了其他学生的听力。最后,为了及时将听力训练与写作联系起来,我又要求学生将这篇听力材料改编成作文,作为课后的作业。
教师反思
通过这一系列的听力训练,学生对听力训练的兴趣明显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听力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好并编辑好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材料;还有,有时向学生介绍听力技巧时,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过程中等等。在案例实施时,我也意识到:为了激发学生对听力训练的兴趣,变教师要他们听为他们自己愿意听,教师应少一些应试听力,多一些求知听力;同时,教师也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变单调的听力课练习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视听说课,使学生的视、听和说各项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因为,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延伸,只有将听和说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整个高中英语听力的教学水平。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实施案例
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实施案例
甘谷二中李彦杰
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塞给学生,而应找到能刺激学生、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皮亚杰
无论教师新教材的讲授或学生新知识的学习都从新课引入开始,许多富
有经验的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中的导课环节,希望用“活”的思想来一
个精彩的“序幕”,让学生一上课就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因为好的开头会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使学生集中精力、明确方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迅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使课堂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做到
事半功倍。那么在化学教学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案例来说明几种导课技能。
一、直接导入法
如果教学内容较多或新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间难以找到恰当“生长
点”,为简化导入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常采用直接导入法。此法要求教师导
语简洁明快,直奔主题。教师一般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迅速进
入新知识学习中。但平淡冗长的表述或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思维
疲劳,求知欲下降。
【案例一】 《氯气实验室制法》导课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装在集气瓶中的氯气做了关于氯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大家可
知道这瓶氯气在实验室怎么制得?
本课就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学习中我们将从反应原理、装置与操作、气体净化、收集和验满方法、尾气处理等几个方面来系统学习。
【案例二】《乙醇》导课设计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人今人,对酒都非常的喜欢。喜怒哀乐时都会想到酒,高兴时饮酒相庆,忧伤时借酒消愁。那么同学们可知道饮用酒的成分是什么?(酒精或乙醇)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来了解乙醇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二、实验导入法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如果在导课设计中教师可利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演示实验配合以恰当的设问设疑启思、吸引注意、及激发动机。不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更体现出化学无穷的魅力。
【案例一】:《化学能与电能》导课设计
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在上面不同的位置插上一枚铜片和一个铁钉,然后用导线将它们连接,并接到电流计上,让学生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发生了偏转)。为什么会有电流的产生?它的原理是什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案例二】:《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导课设计
趣味实验:“滴水生火”。在一团脱脂棉中包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然后滴上几滴水,结果脱脂棉发烟起火。若再滴几滴酚酞溶液,会显红色。
设疑:水常常用来灭火,现在却可以用来点火,为什么?
目的: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自然得出过氧化钠的一些性质。
(2Na2O2 + 2H2O= 4NaOH +O2↑)
。。。。
三、情境创设法
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或社会自然现象、化学史料、科技成果和热点问题、历史故事,趣味谜语等重甚至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渲染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真正落实新课程提出的“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新理念。
【案例一】:《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导课设计
情景设置:用多媒体播放从网上下载的资料《酸雨的危害》。学生看到公里上汽车排放大量的尾气、火电厂和化工厂上空浓烟滚滚。一些美丽的景区却树木大片死亡、一些伟大的建筑和雕塑遭到毁坏、湖泊变质、鱼虾死亡等景象。
设问:我们美丽的世界到底怎么了?
同学们,为了能够拯救我们的环境和地球,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二氧化硫。
【案例二】《蛋白质》导课设计
情景设置:新闻简报。
某地:100多名出生时健康的婴儿,在喂养期间变得四肢短小,身体瘦弱,脑袋显得较大,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大头娃娃”。在几个月的时间内,10多名“大头娃娃”相继夭折。是什么原因呢?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婴儿每天食用的奶粉。经检验,这些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大多为2-3%,最低的只有0.37%,大大低于国家标准12-18%。医生介绍,长期
食用劣质奶粉的婴儿由于缺乏身体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造血功能发生障碍,内脏功能衰竭,免疫力低下,因此出现上述症状,甚至夭折。其实当我们人体发病时,是它的蛋白质对我们起了作用。
既然它对人体这么重要,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了解蛋白质。
。。。
广大教师在自己各自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认真总结了很多导入方法。如:习题导入、悬疑导入、模型导入、复习回顾,以旧引新导入等。但我认为法无定法,由于所教内容、教育对象均不同,不同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不尽相同。但只要精心提炼,突出启发性;自然巧妙,蕴含趣味性;简单明了,富有针对性。就是一次好的导课。
第四篇:化学教学案例
捕捉灵感、挖掘潜能
乌丹六中
我在教授科学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教学时,我当时按照已经准备好的教学思路走进课堂,满怀信心地实施课堂教学。根据多年的经验,这堂课教起来并不难,只要把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形象化的给出,方便学生 理解即可;在继续深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关系,让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其四个概念间的关系,即达到其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中所用的实验没有用教材上现成的试验。这节课教学的开始便从现实生活入手,我选择生活中最熟悉、最多见的食盐和水来做试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之近。我设计的试验是这样的,在室温下,选择一个量程为250毫升烧杯,在烧杯里加入100克水,分四次向烧杯里加入10克食盐,而且加完食盐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保证食盐充分溶解,同时观察且记录结果,记录结果如下:
第一次: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二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三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全溶无食盐剩余。
第四次:再加入10克食盐,结果是部分溶解有食盐剩余。
[注:未溶食盐是4克]
第一次所得溶液、第二次所得溶液,、第三次所得溶液均能溶解食盐故称为不饱和溶液,第四次所得溶液已经达到不能溶解食盐的状态,也就是说达到溶解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溶液称为饱和溶液。据此可借此试验全过程,分析总结得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此时有位女同学问:“老师,所有固体物质在100克水中溶解均有极限值吗?”听完后,我大脑中突然有了新感觉,感觉到第四次试验溶解达到极限,其极限值为36克,已经为固体溶解度的理解无形中提供了相当不错的理论基础,何不借此顺水推舟把固体溶解度与学生一起学完,同时也给这位女同学一个解释。这样把下一节难理解的概念轻而易举得学会了,为下一节学习提供了很大方便,做到难点分散,教材有机整合。于是我这样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非常默挈,有水到渠成之感,过去对固体溶解度的教学之困得到解决,而且收效奇佳。真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真是瞬间的灵感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了挈机,可见稍纵即逝的灵感,我们如果不注意便会离我们远去,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捕捉这种灵感,时刻注意挖掘这种教学潜在资源,开辟教学新天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真正地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第五篇:化学教学案例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特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准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五、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
[演示实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
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
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等于200mL。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和体温,观察表上数值变化情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
2[板书PPT投影]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绝对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巩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部分。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九、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
2、实验与活动探究均采取对比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实验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对比,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4、从微观角度认识和区别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