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三章教学设计[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1:4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第三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第三章教学设计》。

第一篇:《大学》第三章教学设计

《大学》第三章 教学设计

一、经典回放: 播放朗诵视频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1)词语理解:

1.淇奥:淇水的曲岸。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奥,音yù,水边弯曲的地方。2.瞻:远望,看。

3.绿竹:葱绿的竹子。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4.猗猗:古时形容修长美好的样子。5.匪:通“斐”,文采美好,或指风度翩翩。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雕刻骨器叫切,雕刻象牙叫磋,雕刻翠玉叫琢,雕刻美石叫磨。切、磋、琢、磨,均形容人经历磨练修为;或形容人文采美好,素质纯正而有修养。

7.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指仪态庄重,心胸宽广,威武英俊,容光焕发的样子。瑟,庄重的样子。僴,音xiàn,豪爽的样子,心胸宽广;或威武的样子。赫,威仪。喧,音xuān,容光焕发,有威仪,磊落。8.谖:音xuān,忘记。(2)本章翻译: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庄重;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背诵

1、老师范读,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内朗读。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6、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第二篇:《大学》教学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

主备人:何粉祝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但文意较浅显,而且没有生动的吸引人的情节。

在文言字词方面如果课堂上采取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教学效果反而不好。但是如果不解决字词问题,有些地方学生理解又会有失偏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再搜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点来讲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只需解决学生的疑难点,再加以适度的引导,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内容的赏析上,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三纲八目”的内容及联系即可。关键是要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可以在其中挑选了一些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名句警句,并让学生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进行评析,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课的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资料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自主预习; ②小组合作探究以段落为分界,合作翻译全文,教师只针对学生提出的重难点做讲解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修齐治平”的重要性,并培养加强自身修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工具书并以小组讨论为主来疏通文意,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指导和要求:

1、结合注释和名师伴你行初步梳理全文,要求:对全文内容有整体认识。

2、说说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什么?

(a、由学习之道——治国之道 b、正反两方面说明教育、学习的重要性 c、强调要以修身为本,不可本末倒置 d、如何修身,具体提出要求。)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回顾《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句话,说说其中“小学”是什么意思? 生答:小的方面的学习。

师问:那么,这小的方面指什么呢? 生答:指的是“句读”。

教师补充:在古代,句读是属于小学问,也就是“小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响应韩愈的号召,去学习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

二、解题:

师问:这里的“大学”又作何解释呢? 生答:“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应是治国安邦的大学问。教师补充: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另外,古代的大学还可以指古代天子所设的学校。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

三、了解文章出处: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四书之一)。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四、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小组分组朗读 2.正音

忿懥(zhì)偾(fèn)事 自谦

恶(wù)恶(è)臭(xiù)好(hào)好(hǎo)色 弟者

五、预习检测——解释下列划线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明:使„彰显;明:美好 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形:表现,显露 4.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使„„谨慎

5.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对于;辟:有偏向 6.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出家:越出家族

7.弟者,所以事长也。弟:通“悌”,敬爱兄长(入则孝出则悌);所以:用来„的 8.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9.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老老:尊敬长辈

长长:敬重长者 10.有财此有用。此:就

六、逐段讨论:

逐段依次让学生提出疑难的字词和句子,让小组讨论研究,并总结发言,最后请学生通译全段,教师做提点补充。

(第一段)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一切,一律。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作业:《名师》预习新起点的1、4、5 题。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讲解的第一段,让学生花3-5分钟回忆,继续讲解下文:

(第二段)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7)闲居:即独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第三段)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2)忿懥(zhì):愤怒。

(第四段)

(1)之:对于。辟:偏颇,偏向。(2)哀矜:同情,怜悯。(3)敖,骄傲。惰:怠慢。(4)硕:大,茂盛。

(第五段)(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2)慈:指父母爱子女。(3)机:作用。(4)偾(fèn):败坏。

(5)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6)帅:同“率”,率领,统帅。(7)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8)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

作业:《名师》预习新起点2、3 题。

第三课时

字词梳理后,文本内容讲析:(第六段)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

(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违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10)此:就。

七、文本探究

再读课文,问题探究: 1.《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请在文中将其找出来。(补充解释:什么是三纲八目?)

《大学》分“经”、“传”两部分:“经”指的是道、根本、原则和规律;“传” 则用以诠释“经”的。大学的经文名为“大学之道”,其内容有“三纲八目”之分。“纲”是大纲、纲领,指主要的部分;“目”是细目,大项中再分的小项;纲目即大纲和细目,古有“纲举目张”一说。《大学》“三纲”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答: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答:四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3.“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个是根本? 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础,做好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条件,“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八、课文小结

《大学》三纲八目的人生图式具有成熟的理论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历史中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特定道德人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人生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予以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遗产。

九、发散与探究

有人说《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有人却对其中的某些说法颇有非议。请在下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句联系社会和自身实际进行评析。

1.君子必慎其独也。

2.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3.格物致知。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德者,本也;财者,末也。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教师总结: 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就不可能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应遵守道德规范。能否永远做光明磊落的人,关键也许就在你不为人注意的一刹那。

作业:《名师》P93课时作业

第三篇:《大学》第一章教学设计

《大学》第一章

肇庆高新区中心小学

邱一苹

一、《大学》介绍:

1、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52岁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刊,称为“四书”。

2、平时我们都说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首,大部分都是民歌。它的开篇第一章第一篇诗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南宋朱熹

朱熹天资聪慧,5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6岁以指在沙滩画八卦;少年时授业“五夫”中的三位先生【刘子翚huī(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18岁“乡贡”被录取;19岁中了进士;24岁泉州同安县任主簿,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实施“教礼义,厚风俗,戢(jí)史奸,恤民隐”的治县方针。南宋,金兵入侵,帝王昏聩(kuì),朱熹坚持反对与金人议和,始终坚守作为“士”守“节”的执政理念。他开办白鹿洞书院,设立讲座,亲自讲学,后人敬仰他尊称“大儒朱熹”,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4、春日(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二、课题释疑

1、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3、“大学”就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师:明白了《大学》的要求后,我们一起学习《大学》第一章。

三、诵文 疏义

1、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3、三纲领 八条目的关系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

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如下图: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

诸 侯→公 → →→ 国 ↓ ↓

家 族→卿、大夫→ →家、宗族

上图对天下、国、家的表述一目了然。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5、第三段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6、总感全文,或吟诵或歌诀体

四、纵古 观今

1、古人有关“修身”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 君子死而冠不死。----子路(仲由)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子路”,因一顶帽子而死。那年卫国内乱,正是生死存亡之时,他的帽子被打歪了,他说:君子死而冠不死。当他放下剑把帽子扶正时,就被砍死肉酱了。孔子从此不吃肉酱。)(子路的孝心也是千古颂扬的,有个故事“百里负米”就是说子路。入选《二十四孝》)

2、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师:《大学》的宗旨对我们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五、修身

立志 1、2、从现在开始,做个诚实的孩子

一个国王因为没有继承人,就发了一大堆种子给国内的所有的孩子们,说谁种的花漂亮就选谁做继承人,结果到了秋天,全国的孩子的花盆里种满各式各样的鲜花,只有一个小孩的花盆里什么都没有,并不是他不热爱劳动,他也每天向花盆洒水,浇肥,可就是没看到种子发芽。最后国王选了他做继承人,原来啊,这些种子都是炒过的,都不能发芽的。

3、请结合《大学》,谈谈当代小学生应该如何修身?

六、结束语

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七、作业:熟读《大学》,会吟诵。

第四篇:大连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大连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汉代墓葬金缕玉衣盛行的原因”教学设计

主讲教师:曹明玉 教学单位:历史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

总 学 时:3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28学时,田野考察4学时 授课对象:10级本科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化史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历史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经过此前的专业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史学基本理论和古代史知识,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初步掌握考古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考古学重要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通过实物遗存研究感受先民的伟大智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进一步的历史学、考古学、文史哲等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定位分析

通过对该问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为古代丧葬用玉发展巅峰的玉衣的基本等级规制和主要功能,掌握以金缕玉衣为代表的玉衣制度在两汉时期发展并完备的原因,从而深化对中国古代玉器文化及相关社会思想、礼仪制度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四、教学主要内容

(一)两汉时期神仙观念的盛行与影响

1、两汉时期神仙观念的基本内涵;

2、来世灵魂不灭的基本前提与诉求;

3、玉的独特品质与祛阴寒尸的功能;

(二)青铜礼器的衰落与礼制维护的需求

1、东周礼崩乐坏与青铜礼器的渐衰;

2、礼制的维护与玉礼器地位的渐升;

3、以玉衣为代表的玉礼器体系的建立;

(三)两汉繁盛社会经济的推动与支持

1、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贵族生活的奢华;

2、玉器加工工艺的进步与玉衣的制作;

3、玉衣成本的靡费与强盛经济的支持;

(四)玉衣殓葬风俗的摒除与课后思考

五、教学方法设计

(一)导入(2分钟)

多媒体图片→提出问题1:一些汉代高级贵族为什么死后身穿金缕玉衣殓服? →初步回答问题,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习兴趣。

(二)正题(17分钟)

引出正题→提出问题2:为什么玉衣仅见于汉代并在此期间获得空前绝后的发展?→教师讲解,从当时社会流行的神仙观念(精神动力)、礼仪制度维护(现实需求)、繁盛社会经济(物质基础)三个层面逐渐深入,剖析原因。

(三)结尾(1分钟)

提出思考题:除本节讲授的玉衣之外,你对其他古代丧葬用玉还有哪些认识和思考,它们是如何发展的?提供深度阅读书目。

六、教学总结

通过20分钟深入浅出的课堂讲授,学生对以金缕玉衣为代表的古代丧葬用玉的发展、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思考了玉衣在两汉社会出现、发展并形成完备体制的主要原因及其相关问题,其中既有相对复杂宏大的问题,例如两汉时期的神仙思潮和羽化升仙观念,以及此种社会思潮对玉衣形成的影响,也有相对简单细致的问题,例如玉衣的制作流程、工艺、成本等,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的兴趣点,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锻炼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第五篇:国学经典——大学教学设计(五)

《大学》第十四课时教案

广利中心小学 焦佩珍

一、教学内容

诗云:“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中人交,止于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这一文段的主要观点,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寻找最合适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3、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明白文段的观点,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2、熟读成诵。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大学》的主题: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背诵上一节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听录音,比较自己的读音和读法。

3、再读,正音:邦bāng、畿jī、惟huái、缗mí、蛮má、丘qū、隅yǜ、穆mù、於wū、缉jī、熙xī。

4、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刘读、抽读。

(三)整体感知文段

1、读文段,边读边思考以下词语的意思。邦畿:天子的京都,包括京城及其郊区。惟民:民众。所止:所居住的地方。

缗蛮:绵蛮。“缗”通“绵”,鸟叫声。丘:山冈上。隅:角落。止:栖息。其:它。

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叹词。缉:继续。

熙:光明。

止:语助词,无意义。君:国君。仁:仁爱。敬:恭敬。孝:孝顺。慈:慈爱。信:信用。

2、再读文段,感知文意。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 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 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 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 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 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3小组交流:读了文件段,你明白了什么?

4、检查汇报。

(1)、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

(2)、“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

(3)、知已知彼,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庄重谨慎。《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 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这才是最重要的。

5、读了文段,你发现什么规律?指名汇报并板书。

仁 臣

敬 子

孝 父

慈 交

(四)拓展

1、看例子,谈想法。(结合刚刚学习的内容,说说图片中的人物体现了什么?

2、联系生活,谈感受。

(五)熟读成诵。

(六)小结: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已知彼,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庄重谨慎。

(七)附板书

仁 臣

知其所止

庄重谨慎

下载《大学》第三章教学设计[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第三章教学设计[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 摘要:《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光盘在编写理念、内容构成和操作使用上的极大差异凸显了《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第二版和第一版......

    大学体育说课教学设计

    法学院大二女生班软式排球双手正面垫球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 嵛 一、五个关注 1.关注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

    大学生涯规划设计

    大学生涯规划设计 参赛者:王岳 指导教师:王岳 年级专业:2011级化材学院化工班 一、 自我评估 兴趣:喜欢上网,玩游戏,从大二选择排球,发现喜欢上排球了。对一些新鲜玩意儿也感兴趣。......

    大学生涯设计

    浅析大学两年,展望人生未来作者:何领 班级:11级路桥二班学号:1108510236 工作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邮编:430065 “大学的时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最值得留恋的时光。”每次巧遇到已......

    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大学英语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它具有学生覆盖面最广、学时最长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交流的日益......

    大学管理学基础:教学设计(教案)文稿

    教学设计文稿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类别:全校公选(通识教育类) 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沟通中的非语言提示 适用对象:本科、非经管类专业 一、教学背景 1、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开......

    关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分析

    关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分析 摘 要:现代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的......

    有效的开展大学网页设计教学(推荐5篇)

    大学网页设计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网页设计,教学思考 摘要 :1 学校要加快改革步伐,改变师资结构,增加技术型教师,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 2 学校要改进基础设施, 适应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