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国税文化建设再深化再提升的思考
对国税文化建设再深化再提升的思考 多年来,我市国税系统结合工作实际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以“执法让国家放心,服务让纳税人满意”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文化理念体系。然而从微观层面深入考察,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对系统的文化建设进行一次再深化、再提升的思考和举措非常有必要。为此,本文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对进一步深化国税文化建设做一点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市局早在2000年就明确提出在全市国税系统加强文化建设,并制定了多个《实施意见》,列入每年重点工作目标,但许多规定只是作为文件存在电脑里,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前几年下了很大功夫提炼的文化理念,而没有深入人心,落实到行为上。文化活动浮在面上的东西多,理想信念、责任意识的教育少。
(二)群众性参与热情不高。从搞过文化建设的几个单位看,全员参与热情不高,少数操作者“自弹自唱”,“孤芳自赏”。《XX国税报》撰稿者和阅读者比较少,许多寄发报纸的信封没有开启,没有发挥文化园地的宣传、熏陶作用。文化建设搞了这么多年,许多同志竟然不知道我们的文化理念是什么,不知道文化中心职责是什么,没有看过《XX国税报》。
(三)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回顾文化建设走过的路,历经时间不短,理论探讨不少,但广大干部仍感虚无缥缈,缺乏行之有效的落实和评价机制,因而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干部在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一是抽象化。将国税文化的概念扩大化,将其汇于大文化的概念,无从下手,缺少实实在在的内容;二是庸俗化。把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性文体活动,总以为文化建设就是搞几个文体活动。而我们搞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精神的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而文体活动仅仅是国税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的具体载体和形式;三是政绩化。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华丽的外衣,作为炫耀的资本。认为把工作进行一番文化包装,国税文化就建成了,没有真正触及干部的精神层面。
(四)主流文化没有形成。文化建设网络体系不健全,全系统没有形成一支文化建设骨干队伍,没有形成一级抓一级,一层带一层的文化建设网络体系;网络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的内网并没有形成主流文化,而成了大家发牢骚的地方,缺少打旗帜的文化骨干队伍来引导,真正的好文章少有人看。正气不能传播,正道不能疏通。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不能树立,就会被歪风邪气占领;社会外界、新参加工作的同志并没有感受到XX国税文化的存在,就连工作多年的国税干部也很难感受到。任何工作的核心因素是人,没有人,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批有工作激情、有能力的骨干队伍参与、带动、引导才可有成。
二、对国税文化的再认识
(一)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一个核心。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信念问题、导向问题、风气问题,也是态度问题、责任问题、敬业问题。也就是说,一个团队要有一个“魂”,人员更换、设备更新,魂是不变的。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倡导人本管理,建立一种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造就人的新型人本化管理体系,激发干部活力,增强队伍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所以,文化建设必须抓住“人”这个本,围绕“人”做文章,否则就容易偏离主题。响亮的口号不是文化,华丽的外衣也不是文化,XX国税文化是全市国税系统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文化建设必须以树立精神支柱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二)文化建设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第一,文化建设的关键在教育。文化建设没有定式,但有规律,必须选择有效的途径,重视熏陶、引导和激励,做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润物细无声,日久自然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诗言志,文载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之所以能化人,因为道载其中。文中无道,以何化人?所以,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文载道。读书就是信念内化的过程,所以读什么的书很重要。我们必须引导干部读健康的、有利于崇高理想树立的书。我们搞文化建设这么多年,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就是没有把信念内化。文化,无形的、看不见的那部分更重要,每个人都会从中吸取营养;第二,文化建设的关键在领导。领导是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引领者,文化首先在领导身上体现和传播,否则就难以建立。要让干部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怎么做可以得到奖励和提拔,怎么做会受到惩罚。久而久之,良好的风气得以养成,崇高的精神得以形成。
(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更加贴近干部工作学习生活实际,尊重干部、成就干部,体现人的本性需求。时间证明,脱离干部日常生活的文化不被认可。比如:我们的食堂文化,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科学饮食,健康饮食;我们的敬业文化不能仅谈奉献与付出,要把成就事业与成就干部的幸福、快乐、健康结合起来,提倡健康的爱好志趣;工作中要为干部提供不同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舞台,让其感觉到集体荣誉自豪感。二是更加贴近税收中心工作。国税部门的职业特点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税收中心工作,渗透到税收工作的各个领域,否则容易形成“两张皮”;三是既不简单否定过去,又不拘泥于过去。既要坚持过去一些好的做法,又要创新载体,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发展。
三、对今后文化建设的几点设想
(一)建立一支文化建设骨干队伍。选拔一批热爱文化建设、并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干部,在全系统建立一支文化建设骨干力量,肩负起构建和传播主流文化的重任。要明确骨干队伍的工作职责,对于读、写、说、唱者,各用其所长,发挥其带动和传播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组织读书、写作交流活动,安排任务,督导落实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在内网平台上,文化骨干要积极作主流文化的维护者、倡导者、传播者。
(二)开辟三个文化主阵地。一是办好一张文化报——《XX国税》。每期必须有一个基本方向和主题,可以采取领导发表署名文章方式。要多刊登大家喜欢读、有感染力的文章,扩大干部参与度,对踊跃写稿的同志加强关注和鼓励,让更多的干部看报、写稿。二是开辟一个理想信念教育课堂——“快乐讲堂”。传播主流文化,弘扬正气。可以请专家讲,也可以干部讲;可以现场讨论互动,也可以放专家讲座光盘。三是升起一面红旗——“国旗下的演讲”。(可根据各局特点,因地制宜,选择进行)每周一早晨举行升旗仪式,全体干部参加,每次选一名干部代表做国旗下的演讲,最后达到每一名干部都是升旗手,都是演讲者。通过长期的演讲教育,使干部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此活动有一定难度,必须有决心,有毅力,坚持几年必有成效。)通过以上活动,让广大国税干部时刻能听到我们的主流文化,看到我们的主流文化,涌入我们的主流文化。
(三)巩固四条组织战线。发挥党、团、妇、老(老干部)作用。一是每条战线必须有专人负责(或兼职),每年制定工作思路和方案;二是有针对性组织先进性教育活动。每季一堂党课,定期开展团员、妇女、老干部活动。如:每年三八妇女节,可改变出去游玩或发礼品等单纯满足物质欲望的形式,采取评选“贤内助”、“好媳妇”等活动。
(四)通过丰富多彩、有感染力的文化活动来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将“以人为本”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激发和释放干部的工作热情为落脚点,让一般干部在文化建设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如:我的得意之作、我的绝活、我来推荐一本好书、我来上一课、我为国税献一计。“我来上一课”活动,改变传统的读报学文件方法,学习互动,轮流让干部上课,激活人的潜能,激发内在动力;“我的得意之作”、“我的绝活”,展示干部才华和特长,增强自信心的自豪感;“我来推荐一本好书”,鼓励干部多读书、多买书,并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推荐给大家,写出读后感和推荐理由,得到认可方可报销。成立演讲、读书、写作、文艺兴趣小组,每年评选十佳演讲家(选拔培养兼职教师)、干部喜欢的十本好书、十篇好文章、十件好人好事(感动国税年度人物)。二是开展感恩奉献主题教育。倡导干部资助贫困学生;组织干部深入农村劳动,与下岗职工进行交流,让干部在交流中受到艰苦朴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定期收看教育片。
(五)隆重召开先进表彰与事迹交流会。每年召开一次文化建设现场交流与表彰大会。文化建设成果展示,表彰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和单位。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是人类埋藏最深的本性。赏识与鼓励能激发干部的上进心和工作潜能,使其在团队中起到正向带动作用,从而增强团队向心力。必须改变过去简单的表彰形式,对评选出的各类先进代表进行隆重表彰。把握几个问题:⑴专题召开表彰大会。⑵各类先进必须有令人信服的事迹材料。⑶先进的评比不能完全靠推荐,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挖掘,重民意。⑷树立能够推出去的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XX国税品牌。⑸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与政治荣誉、外出学习、职级待遇等挂钩。
(六)构建切实有力的保障机制,增强国税文化建设的长效性。任何文化的形成、发展都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渐进的过程。国税文化建设非一时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构建常抓不懈的推进机制。将国税文化建设列入“一把手”工程,从市局到基层局都成立了国税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国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各阶段目标和措施,坚持与税收工作实际、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建立领导干部国税文化专题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国税文化建设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制定国税文化建设近期目标,完善开展国税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完善国税文化考评制度,把推进国税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到对下一级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列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从制度是否健全、责任是否明确、工作是否规范、效果是否明显等方面来具体检查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真正把国税文化建设工作抓到实处。
第二篇:提升对服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提升对服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提升对服务文化建设的再认识
————服务文化的构建必将促进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笑云飞
中国入世后缺什么,缺服务、缺观念。经营者和员工缺什么?缺态度、缺理念、缺文化,落后与先进的差距、传统与现代的差距,首先在于观念的差异。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大发展。
当务之急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建设先进的服务文化,实施观念突围自我超越、改变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确立全新理念,让服务工作者重新审视反思体验服务,把握服务的真谛和服务创新的趋势,实施服务革命,提升服务资质。服务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动,顾客无时不在的品评挑剔影响着企业的服务文化,每个员工无时不在的创造、传播展示和享受着企业的服务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回报就是观念创新。只有把服务提升到文化层面,才能使服务走出误区,走向全员全程、走向经营管理、走向每个环节部门,形成城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切实遵循“真诚服务、共谋发展”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塑造服务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宗旨,更有力地推进“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
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服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外塑造形象增强亲和力、对内强化理念形成合力的重要作用。服务文化的本质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客户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以服务机制流程为保证,以服务创新为动力,紧密相连国计民生的公用性、基础性、服务性企业,把握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供电优质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构建服务文化,提升服务品质,是新形势下“人民电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发扬光大;是建设“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是迎接市场挑战、争取竞争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履行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助推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途径。切实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和协调管理。
深刻理解服务文化的基本内涵:服务文化应该定位在体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观上,其基本内涵为:
服务(企业)宗旨: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社会发展
服务理念:真诚服务、共谋发展
服务形象:真诚、规范
服务价值观:以客户满意为导向
服务准则:客户满意、政府放心
服务诚信观:诚信为本、有诺必践
服务客户观:合作共赢、和谐发展
服务细节观:细节决定服务成败
服务品牌观:共塑“国家电网”品牌
服务文化,是企业群体信奉践行的服务价值理念。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服务文化是一个体系,是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道德为准则,以服务机制流程为保证,以企业服务形象为重点,以服务创新为动力的系统文化;是破解服务秘籍,开发服务资源,实施服务革命,促进服务升级,提升服务品质的文化;是整合机制、改造流程,建立快速反应顾客服务绿色通道的文化;是让员工有自豪感,顾客有优越感,企业有后劲的文化;是整合资源提升形象,打造服务品牌,展示公司和员工魅力的文化;是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的情感性沟通文化;是义利并举的经营型效益型诚信文化;是让员工更新观念调整心态,用心服务创新服务快乐服务享受服务,在服务中实现价值的文化;是倡导竞争合作互动双赢,经营顾客为顾客创造价值,与顾客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文化;即是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又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社会性文化。
服务文化实质上是对服务这种特殊资源的认知和开发程度。这种对服务的认知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传统的认识只是把服务当作是一种技能、一份职责,一些程序的组合体,这为服务标准化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最佳服务”,即使出现昙花一现的个性服务,终究也难以形成竞争的合力,在品牌竞争中功亏一篑。服务文化的提出,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高品质的服务文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机制和心理契约,能减少沟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文化是路标系,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导向;服务文化是文化场,能统一企业员工的服务价值取向;服务文化是共振链,它能激活组织的活力;服务文化是免疫系统,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服务文化是充电器,能使员工激情燃烧专业专注主动用心创新快乐服务,把服务当作自愿乐趣和事业,乃至生命中的组成部分;服务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器,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市民的文明档次和消费层次,增强城
市企业的文化魅力和亲和力,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服务文化不能独立于企业管理的大环境而建设,必须在企业文化整体建设中才能有所突破和提升。要充分发挥服务文化“凝聚、激励、向导、提升”的作用,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切实发挥员工的实践主体作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既注重服务价值观和服务理念的熏陶培育,使服务内化为员工的心理需求,外
化为实际行动,又注重将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要求固化为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管理,做到刚柔并济。同时要将服务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与“爱心活动”、“平安工程”等结合起来,实现互为融和,互为促进,互为提高,通过培育服务故事,提炼企业使命故事,引领和牵动整体服务文化建设的深入。
服务形象是服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良好的服务氛围是服务文化的重要体现,创造和谐、舒适、温馨的服务氛围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
服务理念是服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服务行为是服务理念的重要体现。要注重加强员工的服务价值观和服务理念的熏陶培育,根据公司领导班子、市(县)公司、管理部室、直属单位、班组(供电所)、员工等“六个学习的平台”,员工、农电工、常用外聘工“三支队伍”建立相应的学习载体和重点内容,特别要加强业扩、抄表、农电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服务行为规范。
服务制度是服务文化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要坚持服务制度标准与服务价值观的统一,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供电服务制度体系;要适应和推动企业服务素质的提升,建立完善服务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和服务型人才的培育和使用机制,确保客户投诉不断下降,满意度不断提高。
服务文化建设是一项集道德培育、规范养成、流程再造、管理创新、形象塑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各个领域。要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做到思想重视,领导有力,措施到位,确保服务文化建设工作的顺畅运行。既要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着眼于总体部署、整体规划、全面发展,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抓住关键环节,从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使服务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文化整体建设中,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为“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服务支撑。
第三篇:国税地税合作再升级 深化合作再拓展
7月20日上午,国家税务总局举行新闻通报会,通报上半年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障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分析工作、开展纳税服务工作等情况以及国税地税合作工作规范3.0版和实施情况。乐税网
国税地税合作再升级 深化合作再拓展
7月1日起,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3.0版)》,进一步统筹国税、地税两方资源,推动国税、地税服务融合、征管协同、信息共享、经验互鉴。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副司长练奇峰在通报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合作规范3.0版是对2.0版的优化升级,在2.0版的基础上新增了7个合作事项,使合作事项总数达到51个。
练奇峰表示,合作规范3.0版有三大亮点,分别是:
——联合办税再升级。联合推进移动互联办税,建设国税、地税统一的移动互联服务系统,为纳税人提供资讯、互动、办税、查询、维权等服务。联合与纳税人签订委托划缴税款协议,国税局、地税局可由任一方代表双方与纳税人签订委托划缴税款协议,避免纳税人“两头跑”。协同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管理,统一确定优惠事项备案资料,解决省内跨区域经营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备案资料不一致问题。
——征管互助更深入。国税局、地税局协同实施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一体化管理,联合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登记制度,及时交换涉税信息,帮助地税局由“以票控税”向“合作管税”和“信息管税”转变。针对营改增后国税、地税在合作征收税款方面的新需求,明确了双方互相委托代征税款的主要内容,双方按照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可协商确定代征其他税费。
——联合执法更公平。印发《国家税务局 地方税务局联合稽查工作办法》,将联合稽查由部分地区前期试点推广到全国范围,解决了对纳税人“多头查”的问题。规范了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和个体工商户定额核定工作,国税局、地税局共同对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幅度,分行业进行测算,共同制定个体工商户定额核定方案,共同确认并统一对外公示核定结果,破解执法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第四篇: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作者: 魏国雄 / 时间: 2011年 1月号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已达到了比较优良的水平,大规模处置问题贷款的时期基本结束了,而且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违约贷款也在不断减少,每年贷款的劣变额、劣变率都在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控不良贷款,管理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成为人们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了。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世界银行在2003年公布了对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组国家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在许多贷款分类制度中使用的一个词是“不良贷款”(NPL),然而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有些国家,不良贷款是指受到损失的贷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指逾期的贷款,但是超过期限多少天才算逾期贷款,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美国监管当局把次级、可疑、损失三类统称为“分类贷款”(classified loans),在此基础上,加上关注类贷款,合并称为“受批评贷款”(criticized loans)。受批评贷款或分类贷款主要供银行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内部使用,公众注意的主要是不良贷款(即分类贷款)。
中国银行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习惯用不良贷款(NPL)来反映和评价贷款的质量。根据《贷款通则》(1996年)第三十四条规定:“不良贷款系指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并规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要划为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要划为可疑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要划为损失贷款。该文件还规定,“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并明确“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银监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同时,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分类标准为:“次级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6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1~180天以内;可疑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7次以上,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此文件中明确给出逾期天数与分类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只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1998年4月)的附件《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中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给出了参考依据,即“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拖欠还款12次或36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对于信用卡透支,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3次或9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类;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
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在现行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都给出了一个定性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各家银行至少都是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或预期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
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及具体经营目标的差异,将逾期多少天的贷款划归为不良的标准还是有些区别,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原则,每家银行对划入不良贷款的期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银行在贷款合约或贷款协议中约定,贷款到期后还可以有一个还款宽限期,过了宽限期的贷款才是逾期贷款;有的银行对逾期贷款还有一个容忍度,寄希望借款人能在这个容忍期内继续履约,偿还贷款本息,没有把它计入不良贷款,如有的银行对个人贷款逾期90天后还给10天的宽限期,然后才归入不良贷款;有的银行则规定比较严,对逾期欠息的贷款容忍度很低,如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把逾期或欠息30天以上的公司贷款划定为不良贷款。
在贷款本息预期损失率的确定上,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益不同、对信息理解不同等,也会产生差异,有时差异还会比较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据此中国银行业基本都是把预期损失在25%左右的贷款划为次级类贷款,把预期有50%左右损失的贷款划为可疑类贷款,把预期无法收回本息的贷款划为损失类贷款,并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计提专项准备。银行的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外部审计也主要据此来检查对贷款质量分类的偏离情况。
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
对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不良贷款的含义。
不良贷款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监管规定的含义,其界定得比较窄,也可以说是狭义的不良贷款,如上面所表述的不良贷款。二是银行自行定义的不良贷款,含义要宽泛些,即从广义上讲,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银行可以把贷款质量分为优良与不良两大类。优良贷款就是指那些借款人没有违约、风险可承受又可控且收益较高的贷款;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违约或风险损失已暴露或预期收益较低的贷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也实现了根本好转,现在所面临的是资本的约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约束。银行经营只能通过由资源粗放向资源节约、提高资本回报的方式转型,尽可能地提高经营效益。单位资源的效益、单位资本的回报将成为银行信贷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因此对贷款质量的评价要求也应由狭义的以违约损失为主转向更广义的以风险增效为主。只要是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就不是优良贷款;低于经营成本的贷款就是不良贷款。那些收益高、不违约的贷款就应是优良贷款,即使风险大一些,只要是在预期之内,即属于可控、可接受的风险;而那些收益低、风险低的贷款也不能算是优良贷款。
这种广义的贷款质量评价标准也反映了银行的本质特性,银行是信用的中介,是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的目的是要获取盈利。银行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盈利,就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利息)来获得资金所有者的暂时让渡,并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把它贷给需要资金的借款人,在这个过程中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如银行经营贷款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平均利润,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如果连经营成本都覆盖不了,那么银行就无法经营下去。
贷款违约与不违约相对应,是一个法律范畴的概念,是借款人未能履行与贷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责任、义务的贷款。根据巴塞尔Ⅱ,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的规定,违约贷款是指“
(一)逾期90天以上;
(二)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变现抵质押品等追索措施,债务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的信贷债务。”违约贷款是否会有本息损失是一种预期,只有当实际处置时,才会成为现实的损失。尽管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有本息损失的贷款,也不一定都是没有收益,甚至有些违约贷款的收益还可能比不违约的正常贷款高,如可以收取较高的罚息,但违约贷款至少不能算是优良贷款,即使它的实际收益可能高于其他正常贷款,也是问题贷款的一种。因为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贷款本息能按期收回,借款人违约就增加了不确定性,超出了预期的风险,有可能造成贷款本息的损失,最终实际没有形成损失是银行经过保全等措施而取得的。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在贷款发放出去后,银行就要根据借款人是否履约,违约了是否会有本息的损失,是否有代偿等保全措施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分类。巴塞尔Ⅱ中所定义的贷款违约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与我们所说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是有区别的。巴塞尔委员会没有用不良贷款,而是用了违约贷款,用贷款违约率来替代不良贷款率,但违约贷款并不一定都会损失,而其中又肯定会有损失,所以在巴塞尔Ⅱ中又有贷款违约损失率,与不良贷款损失率较接近,只不过我们很少用贷款损失率这个指标。
正常贷款与不正常贷款主要是从借款人是否违约为标准来判断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没有违约,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贷款都是正常的,违约了就是不正常贷款;二是借款人没有违约,如贷款的预期收益低于经营成本,即本息实际会有损失,虽仍可划为正常贷款,但也不能算作是优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是银行根据其自身经营的要求来确定的,尽管对狭义的不良贷款已有明确的外部监管标准,且在这个标准之内银行还可以有更严格、更细化的规定,但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尚没有明确的监管方面的规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概括为,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收益低或有损失的贷款,不良贷款也不一定都是违约的贷款,但一定是收益低的贷款或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只要预期收益不能覆盖风险敞口或成本的贷款,就应视为不良贷款。
市场风险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现在我们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再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借款人按合同约定还本付息,也可能实际是有部分本息损失的贷款,如固定利率贷款、外汇贷款等因受到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的影响使得贷款本息受到损失。按现行的规定,这类贷款没有违约,就应当是正常贷款,不应纳入不良贷款。但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经营要求上来看,这类贷款的本息已经有预期损失,应当把隐性的问题显现出来。只有把这种没违约却有预期本息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质量,才可能引起管理层对此类贷款更多的关注。这既是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信贷风险管理深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们知道,信贷风险不都是信用风险,信贷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含义有较大区别,信用风险只是信贷风险中的一部分风险,贷款的操作风险最终是通过客户的违约反映出来的,在违约贷款或不良贷款中,已经包含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市场风险没有含在内,这部分信贷的剩余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需要引起关注。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银行贷款利率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当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资金的价格就低,银行贷款的利率就会降低;当市场上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资金价格就会上涨。国内现阶段银行的盈利是由利差大小决定的,由于在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中国银行业,筹资的成本在发放贷款时已知,关键是贷款的利率怎么定。
银行贷款的利率=资金成本+营运成本(费、税)+风险成本+目标收益
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成本=经营成本(如图1)
贷款利率不仅要覆盖包括资金成本在内的全部经营成本,还要有合理的经营收益,这是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贷款的基准利率就相当于市场平均利率,就是可覆盖全部经营成本并获得平均利润的利率。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资金成本、营运成本是一定的,如果贷款的风险小于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那么利率就可以低于这个基准利率水平,即给予优惠利率,银行仍可取得平均利润。由于对客户的经营结果判断失误、客户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或由于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把业务量及其同业市场占比作为对分支机构业绩评价和考核的要求,导致只顾业务总量指标、市场同业占比指标,而不顾成本、不顾收益回报、不顾资源占用,结果形成不少的低收益、没收益,甚至负收益贷款,也有盲目竞争等原因,对一些不该下浮利率的贷款也下浮了。对此目前还有一个政策限制,利率下浮最低不能超过10%。一旦国家放开这个政策底线,利率完全市场化了,那么对银行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一笔贷款的利率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假定不考虑其他的业务收益或相关派生收益,那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如高于资金成本,低于银行经营成本,也会有损失,只是损失小一点;如果贷款利息收入低于平均贷款利息收入高于银行经营成本,那就没有损失,只是少盈利了。(如图2)
对银行贷款收益影响较大的是固定利率,一些有实力的客户对银行贷款定价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下浮贷款利率,还要在利率下浮的基础上再实行固定利率,锁定贷款利率。对这种利率的贷款,在市场利率或基准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还可以承受,但是当利率预期进入上升通道时,市场(基准)利率持续上升,就会使银行的利差收窄,当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时,银行就得不到平均收益。如果这类贷款的数量比较多,那么就会影响银行的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对银行的市场形象、市场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当固定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经营成本时,那就只是一笔保本贷款了,这样的贷款对银行就没有经济意义了;如果固定利率低于银行经营成本,那么这笔贷款的损失就比较大了,不仅要损失利息,甚至还有可能要损失本金。(如图3)
再从外汇贷款的汇率上分析。由于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仅贷款利息会受到影响,而且连贷款的本金也会同时受到损失。如当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8.27时发放的1亿美元贷款,客户没有任何违约,信用等级保持优良,借贷双方都在按合同履约,是一笔正常贷款。但是现在对这笔贷款进行市值评估,就会发现这是一笔本息损失较大的问题贷款,因为汇率已经从1∶8.27上升到了1∶6.62了,原先用8.27亿元人民币兑换的1亿美元本金,按现行汇率只能兑6.62亿元人民币了,损失了贷款本金(8.27-6.62=1.65)1.65亿元人民币,加上美元利息的损失就更大了。(如图4)
按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没有违约,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违约损失;按市场风险分析,则市值浮亏很大,到期收回后就会成为实际的损失。按现行的贷款质量分类规定,客户没有出现违约,就应是正常贷款。但这笔贷款已经出现浮亏,如收回后计入汇兑损失,在损益表中反映为损失。显然这种贷款分类管理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贷款的真实质量,还会误导人们对这类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由此可见,我们对贷款的质量分类,不仅要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也要从市场风险的方面来分析,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要关注这类不是由客户违约形成的广义不良贷款。
对不良贷款再思考的意义
通过对不良贷款定义内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明晰和细化银行贷款质量的分类及其标准,对推进精细化的信贷风险管理十分必要。虽然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汇率的形成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市场风险已经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益,对银行贷款构成了现实的风险。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狭义上,更要从广义上来认识不良贷款,其意义主要有:
一是提高员工的盈利意识,改变信贷人员消极的风险防范。对不良贷款的严格分类实际就是要提高员工对银行经营贷款目的的认识。银行是企业,发放贷款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才是贷款的目的;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预期收益的实现;贷款的分类管理就是要看贷款的预期收益情况。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而不是拒绝任何风险。我们不能总是在追求低风险、零风险,低风险、零风险也同时意味着低收益、低回报;也不能总是在政策的保护下维持生存。要倡导推进积极的风险管理,要积极地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不仅要敢于,更要学会善于做高风险的业务,要在经营风险的实践中来提高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定价能力、风险掌控能力。不仅要审查贷款的信用风险,用担保等风险防范的措施来做好保全,用第二还贷来源作风险化解的保障条件这种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还要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善于利用收益覆盖风险的途径,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敞口管理工具,通过风险补偿、风险对价等方式来覆盖风险,使实际的利息收益大于风险承担,大于市场平均风险,大于普遍可承受的风险。
二是统一人们对不良贷款的认识,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良贷款不都是违约贷款,既包括借款人违约了,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都应要纳入不良贷款,也包括贷款本息有损失了,不论借款人是否违约,就应纳入不良贷款。从广义来认识衡量贷款质量的标准,可以使我们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更加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努力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并研究出一套信贷业务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如对贷款定期进行市值评估,分析是否有浮亏损失。又如要强化对市场上贷款转让出售行情的分析,如果能溢价转让的贷款就是优良贷款;如果能不受损失转让出去的贷款也应当是好的,至少不能算是不良贷款;如果转让不出去或需折价转让的,那就是不良贷款。所以对客户信用风险小市场风险大的贷款、预期收益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也应当如同控制客户信用风险一样,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办法。
三是进一步细分不良贷款,可在分类原则、分类口径、分类方法上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要对现行不良贷款分类标准进行调整,按照广义的不良贷款把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再细分为:违约和没违约的关注贷款;违约损失和没违约损失的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并按有关规定计提风险拨备、计算资本占用,以便使同一时期不同银行间或同一银行不同时期的不良贷款可以进行真正的比较。
把不良贷款分为狭义的不良贷款和广义的不良贷款,使得我们可以把狭义的不良贷款率用来对外披露,进行同业的比较,并满足监管的要求,使国内外的同业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比较贷款的质量水平。而广义的不良贷款率则主要用于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和贷款质量评价,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资信、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掌控管理能力,还要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使用的回报率。这样既能满足内部管理的要求,又能与境内外的同业进行比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同业的狭义和广义不良贷款的比较。
要避免在信息披露中出现既有不良贷款率,又有贷款违约率,又要注意不要把不良贷款视为损失贷款,把不良贷款率视为不良贷款损失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银行业通常是不用不良贷款损失率这个概念,因为不良贷款的损失时点很难说清楚,当贷款出现违约后银行就一直在清收,直到最后实在无法清收的部分才会列入损失贷款,等待核销处理。这个过程有时会很长,甚至几年都完不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贷款还会不断地被重组。但不良贷款损失的大小,在不同的银行金融机构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管理比较好的银行,损失会小一点,管理差一些的银行损失会大一点,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按统一标准对贷款损失率进行披露。
四是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进行不同的管理,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措施。一要严格控制在利率上升预期时的固定利率贷款总额,除非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的对冲方案或风险补偿按排;二要严格控制利率下浮贷款的数额,努力提高贷款议价的能力,对优良客户的优惠利率要根据客户的综合贡献来合理确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银行要学会利差收窄后的经营转型;三要改变现行的只有总量外汇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对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贷款要定期逐笔进行市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是浮盈还是浮亏及其程度来确定分类,可每月做一次;四要在计算剔除风险后的收益(RAROC)中,要把汇率风险考虑进去。尤其是随着国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将会加剧银行外汇贷款的风险,汇率的不稳定会使更多的外汇贷款出现问题,当然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市场的运作来锁定风险、控制风险,以降低汇率风险的敞口和损失。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第五篇:三农问题 再思考
领导人不懂得农民不懂得穷人 就不懂得政治
-----温家宝
19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看望师生,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后,他在该校作了长达50分钟的即兴演讲。
当晚8时34分,温家宝走进地大西区教一楼第二阶梯教室,200余学子全体起立鼓掌,掌声和欢呼声持续约半分钟。晚上约9时30分,演讲结束,温总理和前排学生握手,所有师生起立鼓掌。温家宝以祝贺地大登山队登顶珠峰为演讲开场白。温总理说:“今天的新闻联播播出了我们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珠峰登顶成功的好消息,我向他们表示祝贺。这告诉我们,不畏艰苦和挫折,一定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而且,这也是我们的传统。”
温家宝说:“我在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学习了近8个年头,很早就想回学校看看。我本想准备演讲稿的,但想着,回家跟家人谈话不需要准备演讲稿,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温家宝说,他在担任领导工作后,还一直关注地质问题研究。他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很关注二叠纪和三叠纪的界限问题,这是一个古生物的问题。“刚才,参观了学校的一个实验室,现在用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感到很高兴。”
“2008年,在接受《科学》主编布鲁斯-艾伯茨的采访时,我说过,要是我不从政,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 温家宝说,地质学不是一门简单的科学,是一门深奥博大的科学,需要有志青年为它献身,需要有志青年利用地质学造福祖国,造福人民。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有地球存在,只要人类发展,只要地球变化,地质学就不会枯竭!温家宝说,从政后,没有忘记对科学发展的关注,仍在思考地球发展方向。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在冰岛考察火山和地热时,与学习地热的学生座谈时,讲了地质科学发展的六点方向。
一是地球科学应研究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还应包括天体。二是地质构造,特别是板块变化对地球带来的变化。三是矿产资源和能源,特别是需要新的实践和理论。四是地质灾害防治是涉及人类利益的重大问题,应该做到有效预报、预防和治理。五是现代科学在地质学的应用。六是地质科学要开发新领域。
温总理举例说,在内蒙古煤田勘探时,发现钼矿与煤共生,大型煤矿的成长中很少见的。煤层气的发现和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发实践比较落后。一次在巴厘岛与奥巴马总统会谈时谈到,美国的煤层气开采与使用技术成熟,煤层气开采已经到了实用的地步。我国具备煤层气开发条件,对开采技术应用和管道输送要求很高,我国在矿产和能源方面要不断探索新的实践和理论。
他说:“这告诉我们,矿产和能源上不要只局限在书本知识,要不断探索。”
温家宝说,“1960年,我在校期间,很热爱地质课程,除书本外,还曾钻研过河流走势变化和力学原理,还有北方磷矿成因。在工作之后,我还自己研究地质力学。作为科学工作者,思维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应是禁锢和封闭的,要只承认规律和真理,不屈服于任何权威”。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倡导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最宝贵的。”
温家宝说,“在母校的学习,使我养成了从不迷信权威的习惯,遇事总是要问一个为什么,通过自己,探寻追求真理的脚步。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是母校教给我的。现在,许多老师、同学也是这样的。地球太大、宇宙更大,自然处在变化中,人类和社会存在发展,要不断地探索,这才是科学精神。” “今天,我们学校登山队登上珠峰了,相信地质工作也会登上高峰,母校又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温总理讲起自己的学生生涯,读大一时,他一进校就生病了,需要隔离。生病期间,不能去上课,他还是认真钻研。那一个学期,加上最难的结晶学在内,每门课程仍然得了优秀。
从那以后,他坚持锻炼,刮风下雨都没间断,从开始争取4小时上课、到后来8小时上课时间,一直到大学毕业,脱掉了病痛这顶帽子。
参加地质工作,就要跋山涉水。在祁连山工作,常常是带一个馒头,一路上遇到柴火就捡起来,在山上烤馒头吃;没有柴火,晚上回住地,吃一碗面条、一个馒头。参加工作后,生活条件艰苦,恶劣环境下,他告诫自己,人要有愿意吃苦、而毫无叫苦的精神。只要努力,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总会进步。
温总理说,当时他从来没有测过遥控点,每一次,都是爬到设定地点,做好素描,填好图,定好点。有时,下山还要背一包石头回住地,累得不能坐下。在工作的时候,曾经有过几次危险经历:在祁连山主峰,夜遇暴雨,深夜搬了三次家,总是先转移设备和数据资料,之后才是自己的生活用品。
“还有一次是在过疏勒河时,走到水中间,突遇河水暴涨,水流很急,我紧紧抱着牦牛的脖子,半个身子已经浸泡在水里,这样过河。”
温总理说:“跟大家讲这些,我是想说,吃苦可以锻炼人,不仅磨练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能造就一个人的精神。对于任何工作,能担起来就勇敢的担起来,不怕任何困难,甘受任何打击和委屈,把工作做好,不把困难丢给别人。这种精神也是母校给我的。”
不懂得穷人 就不懂得政治
“上大学后,我开始思考社会、思考人生。除学好专业外,还大量阅读历史、哲学、经济等方面的书,一心想着为人民做点事情。”
温总理说,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想得最多的,是要和人民在一起。母校给了这样的环境和条件,1963年、1964年在湖北、河南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经常到农村参加劳动,吃在老乡家、住在老乡家。假期到农村去,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炕,利用这样的机会了解群众,认识他们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品质。
在地质队工作时,交了许多农民和牧民朋友。当时看到他们为了买瓶酱油、买点盐要跑很远的山路,拿几个鸡蛋到地质队换钱,他就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这是最根本的,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的人生观也是在母校期间形成的。担任领导职务后,走遍了全国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矿山、油田,住过山村、下过矿井。工作繁杂时间不多,但在周末还是下乡视察,觉得和人民在一起非常亲切。温家宝说,这些年,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推行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建立了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他说,一个领导人不懂得农民,不懂得占全国大多数的穷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经济。一方面推进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的目标。“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不要忘记树立远大理想,把今天学习与今后工作结合在一起,练就本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工作。母校培养了我,铭刻在心,牢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自己的工作成绩回报母校。努力做一个永远让母校记得的优秀学生!”
过去政府欠农民欠的太多了-----温家宝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消息,8日下午,温家宝总理看望政协经济、农业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在发言时称:“实践和事实证明,党中央、国务院果然没有让农民朋友失望,两年来农民收入保持了高增长。”宋丰强说,去年两会,他见到总理时说,当年农民的“九盼”已经变成了“九喜”。
对此,温家宝说:“这些年,我们在农村实行强农、富农和惠农的政策,农村的面貌、农业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对于“九喜”,温家宝坦言:“我不这样看,我认为过去政府欠农民欠的太多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称,今年两会前,宋丰强根据自己的调研和追踪发现,在当前农村的好形势下,农民朋友又有了新愿望、新期盼。他把这些愿望总结为新“九盼”:一盼粮食“九连增”,二盼进城扎下根,三盼土地不强征,四盼收入再提升,五盼技术送上门,六盼有病能看成,七盼养老有保证,八盼校车放心乘,九盼乡村环境美。温家宝听后说,在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时候,特别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农业现代化,“三化”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要认真完成。
温家宝特别强调说:“中国经济出问题,很有可能出在农业上,对于这点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任何时候,都毫不放松的抓好三农。”
链接:宋丰强总结的“农民九盼”
2010年3月4日,温家宝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经济界别和农业界别的联组讨论会,听取八位委员的发言。宋丰强排在第五位,他发言的题目是《农民增收与“九盼”》。具体来说,“农民九盼”就是一盼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保持稳定并继续下去;二盼农业补贴标准继续提高;三盼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再提高一些;四盼农资价格跌一点;五盼学到实用的农业技术;六盼学到进城务工的一技之长;七盼创业有门路;八盼由农民合作社带领闯市场;九盼融入农业产业化链条。(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