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激励研究(精选)

时间:2019-05-13 10:2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激励研究(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激励研究(精选)》。

第一篇: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激励研究(精选)

摘 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人从成就激励理论出发,通过对辅导员工作现状及激励机制的研究,期望能够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参考。

关键词:辅导员 激励 成就激励理论

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和描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随着辅导员工作各项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实施,高校辅导员在物质收入、职称晋升、职务提升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困扰辅导员们的工作动力、自我成就感等方面仍待提高,本文结合成就激励理论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辅导员队伍及辅导员工作的特点

作为我国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既有高校教师共同的一些特点,比如学历较高、综合素质突出等,与专任教师相比,又有着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是与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队伍普遍比较年轻,有激情,对职业发展有较高的追求。辅导员一般选拔上学期间品学兼优、表现突出的人来担任,这一部分人普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涨的工作热情,对于其工作的投入和发展也有较高的追求,比其他人更期望获得成功。

二是辅导员每人都独立负责一部分学生的管理,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一名干部来讲,辅导员可以说是最基层的管理干部,处于行政体系金字塔的最低层,但与一般意义的行政干部不同的地方在于辅导员每人都要负责一定数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巧。

2.成就激励理论概述

美国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他特别对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并完善了成就激励理论。

戴维·麦克利兰认为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高成就需求者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

3.目前在辅导员成就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辅导员具备高成就需求者的基本特征,应用成就需求理论对其进行激励更能发挥其内驱力,促进工作的开展,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在辅导员激励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3.1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较低

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研究的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愈来愈朝着社会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持续状态发展,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角度。目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普遍较低,在对山东建筑大学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只有7.14%的辅导员认为有较多的晋升机会,12.86%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工作有较大的发展潜力,8.57%的辅导员认为学校的发展环境有利于职业发展,38.57%的辅导员愿意为之奉献忠诚。

3.2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

辅导员所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但这项工作无法像科研、教学等工作一样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因此带来了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性。在笔者经历过的多次辅导员考核中,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学生获奖情况等等都作为考核的指标存在其中,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往往将突发事件、学生安全稳定等作为考核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很多问题。比如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发生较多,经常会有学生自杀等新闻见诸报端,其中往往辅导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为这样一个结果,使辅导员的工作付诸流水,更严重的会遇到一票否决的情况,使辅导员产生的较大的逆反和懈怠心理。

3.3工作职责不明确

作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人员,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事情往往都依赖辅导员来完成,学生处、团委、保卫、财务、教务等等所有与学生有关的部门都在给辅导员安排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同时辅导员又受到学校和学院的双重领导和管理,也承担了一定的学院行政任务,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繁杂,职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对山东建筑大学的研究也可以发现,91.4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经常收到两个或多个人那儿接到相互冲突的工作要求,94.29%的辅导员认为工作经常受到非职责内事务的干扰。

4.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辅导员激励实施策略

4.1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第一,要建立健全辅导员自身发展的体制、机制,做好辅导员引进、培养、发展的体系建设。要将辅导员作为高校引进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将辅导员岗位作为培养学校后备干部的重要基地,实现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管理;第二,重视辅导员教学科研。实现辅导员自我认同的转变与提高,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使辅导员真正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4.2给辅导员建立适宜的环境、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文化

根据前面的分析,辅导员对其工作环境,工作制度以及组织文化这类直接影响其工作成就的要素比较重视,为了更好的为辅导员提供一个适合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更好的取得成功,要做到这些,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优越条件,二是给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有很多途径,支持辅导员参加培训、考察,搞好传帮带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4.3注重辅导员个体成长

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辅导员素质:第一、加快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进程。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第二、打造团队模式,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要在辅导员内部建立一定数量的科研或工作团队,通过团队的力量达到工作的提升。

4.4给辅导员更自主的工作空间,对其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考核与鼓励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情况,不可千篇一律,学校应在把握大的方向的基础上,给辅导员以充足的自主空间,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神圣感、成就感。同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总结分析,尤其是对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这里所讲的奖励不一定是指物质奖励,更应侧重于精神层面。在这其中,有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套公正、有效的考核体系,在考评过程中处理好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的相互关系。考核要公开公正公平,使之成为约束、激励辅导员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评树立辅导员队伍中的工作典型,大力宣传优秀事迹,大力表彰先进,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成就感。

4.5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个人

学习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来说,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质量。它可以创造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也可以创造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圣吉说:“未来真正出色的组织,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亦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得到发展和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培养学习型个人是进行辅导员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

成就感是自我激励的动力和源泉,它比物质激励作用更为持久。但我们不能一味强调从精神上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而否认物质激励的作用,否则就会让成就激励失去所依存的基础,将成就激励和物质激励、职业发展建立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打造有利于辅导员事业发展的综合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

课题来源: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辅导员综合激励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09rkb208)。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7

[2]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美]《渴望成就》

[3]黄颖.高校教师成就动机的培养与激励.黑龙江教育,2010(9)

[4]李兴华、李志强.改进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作者简介:

王磊(1981-),男,山东平阴人,讲师,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

第二篇:经济学激励理论

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与人才开发

人才开发工作虽然是系统工程,但着力点主要是两个:人才挑选与激励。一个做到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组织,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会更有效地实现组织宗旨或目标。挑选和激励人才,在研究层面就构成了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员工激励、员工薪酬等理论,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对于新兴的经济学激励理论吸收不多。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吸收经济学的激励理论。如此,一方面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完善,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业、公共部门的人才开发工作。

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贡献

在2004年去世的法国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在其巨著(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经济史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由此,他认为在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著述中就已经包含了激励思想。不过,激励理论的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理革命”,即现代企业史上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了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企业所有者如何挑选和激励经营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激励理论获得很大发展,并与博弈论、非对称信息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相互影响,汇成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信息经济学流派。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中,如施蒂格勒、纳什等三位博弈论专家、莫里斯与维克里、斯蒂格里茨、斯彭斯、阿克劳夫等,都在信息经济学也即激励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

经济学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逻辑分析起点是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激励理论把信息掌握少的一方称为委托人,反之即代理人。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卖东西的人可能欺骗买东西的人而使买者遭受损失,这将导致市场失灵。经济学在理论上将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归为两类: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在人才挑选和激励层面上,逆向选择意味着选出来的并不是最优秀或合适的人;道德风险表现为选出来的人不努力工作。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其一,建立一个好的遴选机制,目的是选出合适的代理人,方法是在代理人之间形成竞争;其二,建立一个好的激励机制,目的是使代理人持续努力并符合委托人的目标,方法是使激励机制满足两个原则:参与约束原则和激励相容约束原则。参与约束原

则,指代理人参与工作所得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不工作也能得到的收益;激励相容约束原则,指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也是给他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根据激励相容约束原则,如果要代理人积极努力工作,委托人就需要将风险及其收入分解,由代理人分担一部分。简言之,委托代理理论的逻辑就是: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有效的遴选机制、激励机制。当然,严谨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许多模型,通过演绎、推理阐述了几乎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了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激励理论中的团队理论,针对的是工作团队中员工偷懒或欺骗、整个团队偷懒以致效率低下等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团队理论用改进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机制的思路来解决,如将原本由委托人全部承担的赢亏风险部分地分配给代理人,使代理人也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另一方面,提出用“团体惩罚或激励”的办法打破“预算平衡约束”,以规避团队偷懒。当然,团队理论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解释了为何所有者(委托人)是剩余索取者,以及为何是团体惩罚的实施者。团队理论的最新发展,强调了在团队中培育合作精神对于团队效率的重要性。在团队中形成合作氛围的条件或做法包括:成员之间长时间交往、分散化决策、依赖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和监督、采用联合绩效报酬体制而不是相对绩效评价体制。

如果说上述主要观点是在委托代理关系最简单的情形——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的基础上得到的话,那么,激励理论的趋势是分析现实中的复杂委托代理。截至目前,激励理论提出的新观点包括:(1)多代理人或多任务模型。存在多个代理人时,委托人将可能面临代理人之间的串谋问题,如平行串谋、垂直串谋,激励理论由此提出防范串谋原理,如适当的分权机制等;当代理人承担多任务时,不同任务之间相互作用,甚至相互冲突,解决办法是把任务分离或降低对某种任务的激励。(2)委托人的道德风险和多委托人问题。不仅代理人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人也可能有类似以权谋私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履行合同等现象,即委托人的道德风险。当存在多个委托人时,代理人将面临多个“婆婆”,此时,需要解决委托人之间的协调问题。(3)多阶段博弈(动态)的委托—代理模型。委托代理关系常常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这导致的积极效果是声誉效应,即代理人为了自己长期收益最大化会积极维护自己的声誉,因此不需要过多的显性激励;导

致的消极后果是棘轮效应,即“鞭打快牛”现象:在以过去的业绩为标准衡量代理人时,如果代理人意识到“努力——业绩高——新的标准——更努力”,那么就不一定努力了。激励理论由此提出,应将相对绩效报酬体系和锦标制度综合起来运用。

总的来说,经济学激励理论深化了对管理(激励)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帮助我们认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委托代理关系的普遍存在,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时下,对我国教育、科技、企业等领域的批评或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比如:为何没能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学术大师?为何优秀的中国企业家群体迟迟未能孵化出来?为何优秀的政治家、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成长缓慢?为解决这些问题,更深入的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等呼之欲出。从理论上看,这些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各自领域建立一个更好的人才开发机制,尤其是人才挑选和激励机制,这意味着激励理论大有用武之地。

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经营者激励与约束

经济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历史表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催生了经济学激励理论的产生;两权分离后现代企业治理中不断涌现的问题,推动了激励理论的蓬勃发展。可以这样说,以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治理理论和以委托代理模型、团队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激励理论互为表里。

企业治理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建立有效的经营者选择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因为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面对的问题,一是如何挑选一个合适的经理,二是如何激励经理努力工作。尤其是后者,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目标差异,即所有者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的“长期性”特征与经营者追求合同期内收入最大化的“短期性”特征之间的差异,需要建立一个制度框架以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双赢”。

依托激励理论,在实践中较为有效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经营者的选择机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经理选择方式,是通过经理职业化和建立经理市场,形成一个以竞争为基础的经营者选择机制。结果,经理之间的竞争避免了陷入逆向选择问题,而且企业最终面临一个“买方市场”,能够挑选到最好的或比较好的经理。其次是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这由两部分构成:(1)由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构成的激励机制;(2)由董事会、监事会等组成的监督机构以及相应的绩效考评、企业营利年报制度等构成的约束机制。由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构成的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高薪,这符合参与约束原则,也意味着对经理人力资本的承认。因为作为经理,其人力资本相当可观,不仅投入巨大(如读MBA),而且要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高薪实际上是予以补偿。否则,没人愿意从事经理这一职业。由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构成的激励机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使得经理的行为或目标长期化,最终符合所有者的长远利益。如由“基薪+奖金”构成的年薪制:一方面,基薪确保收入较高;另一方面,奖金即风险收入,目的是将经理的收人捆绑在企业的年利润水平上。原因在于,技术上,以年为单位考察企业利润是比较好的时间单位;制度上,通过风险分担,促使经理在追求自身短期目标的同时兼顾所有者的长期目标。而管理层收购(MBO)、股权制、期权制等,或者使经理变成所有者之一,或者使经理具有本应所有者才具有的剩余索取权等,更多地激励经理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当然,光有激励也不行,还得约束。现代公司中,专门监督经理的机构如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的功能是选择和聘用经理,谁做经理,董事会说了算;监事会的功能不仅监督经理而且监督董事,董事聘用经理的权力也受到监督,所以避免了董事与经理合谋。另外,经理的业绩评定、公司营利年报等,都是约束经理的具体制度。

总的来说,这样一套经营者激励与约束制度是有效率的。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地区之所以能保持持续的繁荣,一个微观的制度原因就在于这套制度在美国公司制度中发明、运用。当然,问题总在制度之前,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安然等公司的丑闻以及此前股市“泡沫”等也暴露出期权制等的弊端,这为激励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经理激励与约束制度。

结语

如果从微观层面上解释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改革就是激励与约束制度的重建过程。比如,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度,实际上就是给农民提供了一个“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激励与约束;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承包制再到产权改革,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形成对企业职工尤其是企业经理的新的激励与约束;干部人事制度,引入公开招考、竞

争上岗等机制,进步尽管有限,但强化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思路日渐明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育,在借鉴激励理论,引进经营者选择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过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如从国企经理选择角度看,目前仍习惯于政府任命的办法,经理职业化和市场化选择程度不高。任命固然便利了作为“委托人”的政府对国企的控制,但导致经营者“官员化”,经营者关注自己官职级别的程度甚于企业(长期)盈利等企业目标。由于经理职业化滞后,所谓经理市场、市场化选择机制,短期内也无法建立起来。再从经理激励与约束角度看,虽在尝试年薪制、MBO、股权制等,但很不规范,约束制度不健全,实际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其中一部分国有资产甚至于被国企经理化为私有。2004年8月,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对国企改革的激烈批评,也是针对这些问题的。

1996年,经济学家钱颖一在《激励理论的新发展与中国的金融改革》中曾经指出:“当大家都认为经济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深层次的时候,理论上的分析也应有一个深层次的发展,超越过去的就事论事,上升到一个系统的、深刻的认识。激励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可以使我们在分析改革上有很大收获。”如是斯言。当前的改革还没有走出深水区,企业、大学、政府等都准备进行更深入的改革,经济学激励理论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借鉴。

(本文转摘自《人才开发》2005-2作者:王礼鑫)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之激励机制的探讨

众所周知,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而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能干,如果他不能不能成功的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激励便是“激发鼓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鼓励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员工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是一名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必备能力。工商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激励则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核心。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衡量一名管理者是否成熟、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所有管理工作者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都应该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寻求适应员工心理、扣紧员工心理的管理之道,以确保员工尽可能最有效地工作。

激励作用如此重要,但想要达到其最佳的效用却是不简单的,激励能否有效至少取决于以下前提:

第一,激励所提供的东西是激励接受者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引起激励接受者的获得欲望;

第二,激励所提供的东西必须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要使接受者获得某种独享;

第三,激励效用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收益和付出的关系有增有减,相关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要合理运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下面选去其中几类具体的理论进行分析:

1、激励保健理论。其中主要用保健理论来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经济萧条与不景气一般意味公司要裁员减人,而该公司的管理者们都不因此辞退任何员工,这种方式自然使员工产生里深厚的职业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从而更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工作。

2、公平理论。表现在生产工人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同时公司的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全面考虑了公司的毛利润及员工的生产率与业绩,这种做法一方面将所得与所付出充分联系起来,意味着大家报酬的取得和多少完全看个人的生产量,而与所占据的职位无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产量与质量进行挂钩,确保高产量同时实现高质量,否则员工的奖金会受到影响,无疑这也是一种水平。

3、目标设定理论。从员工来讲,按件计酬给员工自身确定目标带来了便利,它不是大锅饭,限制个人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从公司来讲,公司给员工明确的目标是分享年终奖金和稳定的职业保障,当然这也要求员工连续工作两年以上并以不离开公司为前提。

4、期望理论。信任是一种动力,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人并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己深埋着的潜力,需要聪明的管理者去唤醒它。当你总是从员工那里期望最好时,无意中,你的言调、表情、态度都会传达出你对他们的这种期许,这是信任的激励。对有才能的人,信任地放给他一定的权利,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在要求员工时,管理者的期望应略高于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即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成就心理,又能使员工的感到上级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还能避免按部就班消磨员工意志,又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期许是一种关键的激励方法。

5、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6、奖励激励。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80%-100%。

对于以上几种激励理论,其效用显而易见,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当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展现的时候,它的弊端也就逐渐呈现出来。下面对其优劣进行分析:

1、积极方面。从理论上讲,当被公司用来激励员工的方式行之有效或目标、结果对于员工极具吸引力,且员工付出适度的劳动能够达成一定的目标、取得相应的效果时,那么激励就是成功的,有效的。实际上,员工也都是些普通大众,更多地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所得与所付出之比是否相称,同身边人比是否公平,而无论是公司设定的分享、年终奖金或高职业保障政策,还是取消最低小时工资的按件计酬制,对大多数员工都称得上公平,且大家付出一定的努力都能达到、实现。所以,长期以来,该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工作。

2、消极方面。比如,公司的激励系统以生产率和成本意识为核心,长期以来十分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促进公司产品数量、质量均稳定增长、提高,但严格的计件工资制度和高度竞争的绩效评估系统,却形成了很有压力的氛围,有些工人还因此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感,也给管理层带来了一些问题。

综上所诉,激励对于组织经营至关重要。科学的激励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动机强度,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出色的完成企业的目标和计划。无论一个组织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除非作为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载体的员工被真正激励起来,否则它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想要成功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动机。激励理论中包括很多内容,但大多激励理论都包含一个基本原理——人们都愿意做那些能从中得到报偿的事。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者通过影响他人的能里,激发他们为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去实现自己为组织制定的目标。因此,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要实现组织的活动目标,必须设法让组织成员提供有效的工作贡献。这就意味着管理者必须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有效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心理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激励使企业的管理职能完善;

2.激励是实现高水平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

3.激励能较大幅度提高工效。员工在一种激励性的环境下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会对企业分配的任务尽心尽责、全力以赴,而且还会有安心下来长期带在该企业的决心。

总而言之,激励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面对着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和我国现代企业本身固有的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生产率低下等情况。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着对人才恒久的吸引力,一个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的建立显得格外关键。因此,能否掌握好激励心理及其作用,关乎到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的管理者。

第四篇:激励理论总结

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ERG)需要理

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需要层次论,具体内容如下,认为

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是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活动,睡眠、婚姻等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维持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层是安全需要,即寻求依赖与保护,避免危险与灾害,维持自我生存的需要。第三层是社交需要,即爱与归属的需要,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希望

交友融洽,保持友谊,相互忠诚信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依附一定的团体,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的一个成员,有归属感。第四层是尊重需要,即被人尊重与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方面,如独立自由,自信,成就等,被人尊重方面,如名誉,社会地位,被他人尊重等。

第五层是自我实现需要即创造自由或自我充分发展与成就实现的需要,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有贡献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根据

需要层次论,靠在管理中,对于生理需要方面,企业可以在工作时间,住宅设施,福利设备

等方面做工作,对于安全需要方面,创造安全的工作条件,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工作保障

制度。满足社交的需要,就要给员工提供和谐的工作团体,同事间的友谊和良好的领导质量。

满足尊重的需要,企业可以制定认识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奖金制度,选拔进修

制度和委员会参与制度。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方面,可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决策参与制

度,提案制度,组织内晋升工作中的成就。

奥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ERG)需要理论: 生存需要是指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关系需要是指个体对社交,人

际关系和谐及相互尊重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成长需

要是指个人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取得尊重,自信,自主及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需要,相当

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激励因素,就是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是指与工作

内容紧密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

足。保健因素就是能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

足会使员工没有满意入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

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麦克莱兰将人的饿高级需要分为权力需要,归属需要,成就

需要,并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权力需要是指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欲望。具有几哦啊高权利需要的人对影

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种人总是追求领导者的地位。分两种情况,个人权利,追求个人权利的人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围绕个人需要行使权力,在工作中需要及时的反馈和倾

向于自己亲自操作。职位权利,职位权利要求管理者与主治共同发展,自觉的接受约束,从

体验形式权利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

归属需要,是指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成就需要,是追求卓越以实现目标的内驱力。

过程激励性理论,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期望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中提到下面的公式:M=f(E·V),M代表激励力量,即动

力大小;V代表目标效价,个人对目标的重要性评价;E代表期望值。若E值高,即期望值

高,V值也高,即效价高,则激励的力量(动机力量)就大。

公平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愚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就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或与自己过去相比较的报酬)的影响。对自己报酬的知觉

和笔记哦啊所引起的认知失调,导致当时人的 心里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减轻

或消除这种心理紧张,当事人会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里平衡。如果对报酬感到公平,当

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

第五篇:企业经营者激励理论浅谈

企业经营者激励理论浅谈

2012年11月19日 15:11 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2期 作者:云华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时企业经营者工作内容、特性、规律进行剖析,在理论上对企业经营者怎样进行正确的激励进行探讨,并强调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机制是对企业经营者进行长期有效激励的关键所在。

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职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激励中牵涉到的信息问题所决定的。随着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一、激励客体和对象趋向集中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在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惩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来说则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其实,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相对来说是较为容易的。由于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存在和深化,每一职工的操作和工作越来越单

一、明晰和有形,确定性的工作表现为工作方法、方式、工业流程的标准化。这种细致的分工意味着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一系列准确、精密和具体的涵盖其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速度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对职工的奖惩方式和奖惩程度,合理地分配组织激励资源。而相对来说,首先,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其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其经营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主意、指令、宗旨、目标、规范、制度,是软性的、无形的,同时其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投资倾向和决策正确性等内涉变量和滞后显示变量囿于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及时准确地用简单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其次,企业经营者的间接劳动成果(即企业表现)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全员劳动生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是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可察因素往往是多维因素、非线性作用的结果。这时偏倚、强调某一因素和特性会产生不适当的刺激作用,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决定着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资源的合理导向和配置。再次,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成果——企业表现,非但隐含着异常复杂的背景(如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而且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不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和行政指令的干涉而导致的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和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等)。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诱导日益成为现代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

二、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这种理论以系统和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激励。这主要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过程理论体系较之于激励内容理论体系从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关键词: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激励方式,设计 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而人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因此,激励往往被认为是属于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的范畴,是一种令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工作。

激励。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职能(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职能。因此,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是指管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一般劳动和其他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联系。目前,已经探索和归纳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8种特性,即权力性、知识性、成果无形性、效果的间接性、效益的滞后性、随机性、创新性、信息不对称性。企业经营者只有遵循其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才能做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和规律的研究,也提供了解决激励和约束问题的方法论。可以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出发,设计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效益的滞后性,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与一般劳动和技术工作相比,管理工作的时效更强,其效益具有滞后性,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果与失误可能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显示出来。企业当前的效益可能得益于当前管理决策的正确,也可能是以牺牲今后的长远效益为代价的。因此,可以设计出年薪制、远期收入制、股票购买权、长期雇佣制、资产连带制、决策责任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又如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工作。凡是直接生产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即指挥别人的权和强迫别人服从的力。管理要通过各种职能机构和人员的职、权、责活动来进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无论职位高低、责任轻重,都拥有一定的权力。企业经营者除了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力以外,还不同程度地对企业资产享有剩余索取权(包括股权、债权、红利、奖金、薪金),合理地拥有权力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有效激励因素。因此,又可以设计出团队生产、民主管理、参与式管理、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股份合作制、管理激励和产权激励的适度结合等多种方法方式。

三、从激励方法、方式的研究过渡到对经济机制的设计和研究

企业作为有机联系的自组织系统主要包含和充斥两种主要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核心位置.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与物(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资金、运输工具等)和其他人相联系。在人与物形成的对立统一中.人与物之间主要存在着知识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真正的生产力是作为死的劳动的物的因素和作为活的劳动的人的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而且生产力的大小即物的因素在生产力中所起的作用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发挥,因此,激励就必须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努力学习和创新,使人减少对物的知识的不对称。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认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一致。另一方面,在人的组织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处于信息交汇中心,与企业外部管理层。如企业资产所有者或上级主管部门相比,企业经营者(即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多或具有信息优势,而委托者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包括动机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从理论上讲,知识不对称是可以解决的,而动机不对称则难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又必然导致逆选择行为和败德行为。

由于企业及其组织内部充斥着四通八达的、纵横交错的信息流和信息网络,同时又伴随着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传统的仅限于局部的、具体的、微观的激励方法、方式只能对有限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予以疏导和规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企业人员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激励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在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理论。以系统、健全、完整和适宜的经济机制自动有效的整合和规范企业的信息通道,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尽量少的成本和组织资源来更好地完成组织功能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经济机制和制度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市场机制的设置,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制度设置,但由于现实中的三种市场皆为不完全信息市场,因此就给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设计留下创新的空间。作为行为主体的政府,其运作机制的设置主要目标是规范和调节市场秩序,兼顾市场效率和公平,为企业创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使市场信号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利润指标和经营绩效,使企业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佳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企业制度的设计则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公司制下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所导致的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使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各级管理者之间激励趋于相容,同时构建和完善产权激励机制和管理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盖勇.薪酬设计与管理第八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于洪君.经营者激励机制设置操作规范第十二章.现代企事业绩效考核评估与激励机制设置操作规范.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公用事业公司人力资源部)

下载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激励研究(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成就激励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激励研究(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论文标题: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论文作者 张跃平/刘荆敏委托—代理问题的激励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委托—代理激励理论......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 ------------------------- 编辑:麻醉qianghttp:///文章来源:新浪 提要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指出股权激励的作用,分析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理论与方法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理论与方法研究内容摘要: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可通过激励艺术的应用,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更......

    激励理论演讲稿(最终版)

    首先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对像我这种没有太多的接触过管理学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从前面演讲的同学那里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其次,我想说的是,就我......

    激励理论案例1

    激励理论案例一起人才流动的官司 上海钢琴厂的三名技术人员被乡镇企业挖走,该厂的吴厂长何严书记为此十分烦恼,坐立不安。 浙江省桐庐县洛舍乡工业公司注意到近几年市场上钢琴......

    GE激励理论(合集五篇)

    GE企业的激励研究 1.GE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整体概述 ○对于员工的激励,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GE注重团队精神,加强情感联系。每当GE取得一些成绩,GE都会把生产线停下来,大家一起出去......

    激励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立达公司的激励制度 立达公司地处中关村地区,是高强博士在1998年创建的。目前,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1.7亿元人民币,并计划10年内达到5亿元人民币。 面对外界激烈的竞争环境,......

    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浅谈

    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浅谈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 激励 需求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分析青年教师的需求和特点,及时予以必要的激励成为各高校发展。作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