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组织文化建设在事业发展中到底分量多大(含5篇)

时间:2019-05-13 10:3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残联组织文化建设在事业发展中到底分量多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残联组织文化建设在事业发展中到底分量多大》。

第一篇:残联组织文化建设在事业发展中到底分量多大

残联文化建设在事业发展中到底分量多大

第二十四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张海迪提出“要加强残联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陶冶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我认为,要想做好残联文化建设,首先要搞清残联文化是什么,加强残联文化建设在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中,分量到底多大。

时代有时代文化,民族有民族文化,地域有乡土文化,就连吃饭也有饮食文化。泱泱大国的五千年文明史,记载最多的,可能就是“文化”这个挑拨事端的家伙所引发的各种争论。“文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多少钱一斤,可能还没有人能估算出来。但是,纵览古今,文化在民族兴替、áo事业旺衰以及商场鏖战中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不可小qù觑。

“文化”两个字,让人看起来很宏观,说白了,很“虚”,但正是这种“虚”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原动力,是事业的基石,是发展之本。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就是一种文化,“民主、民权、民生”只是一种概念,很“虚”,看不见、摸不着,但正是在这种文化力量促使下,爆发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以后,毛泽东提出了“解放”,“解放”也是个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是它成为当时全国人民的最高 理想,上下一心,最终成立新中国。世界上最大的饭店是哪家?是麦当劳,一个汉堡、一袋薯条,销售到全球各个角落,是当地没有这些东西吗?不是,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因此,文化建设是一个从概念升华到主题的过程,是一种定位。

“残联文化”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的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层次。3〃28会议以来,残疾人事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转变,要求未来的残疾人工作要从传统的“扶残助残”概念向“大残联”、“大民生”主题发展。展望未来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局,也要有一个具有标准性、差别性、传播性、系统性、战略性的精神作为支撑,这个精神,就是“残联文化”。残联文化承载着政府公信力、承载着服务体系、承载着人员素质、更承载着残疾人事业的灵魂。

关于对残联文化建设的认识,我想陈述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残联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的形式。很多企业也在搞文化建设,但是为什么成功的案例很少,那就是对文化建设的错误认知。他们认为设计一个商标,喊出一个口号,统一一下服装,做上一通广告,这就是文化建设了。其实不然,文化建设是一种先进的软性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价值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它是一种“实有似无”、“不言而教”的规范。外在的形式形象建设,只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残联文化建设也是一样。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心感悟的。

第二、残联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的理念。任何一种理念和 思维,即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行为去实践,就像赵括的“纸上谈兵”,那么理念就没有实质的意义,因此,残联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体,既要有先进的理念指引,也要把握契机,将理念付诸于行动,才能真正彰显出残联文化建设的无穷力量。

第三、残联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的活动。活动是针对一定时期,或是一个事件而开展的团体行动,有学习活动、纪念活动等等。例如我们开展的学习纪长秋烈士先进事迹的活动,我们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举办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一次性的,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是阶段性的。残联文化建设则不然,它是需要一代又一代残疾人工作者,用心、用行动日积月累,逐步浇筑的一个浩瀚工程。

第四、残联文化建设不是领导的命令。

残联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残联组织的职能,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服务水平,提高残疾人群体的福祉和尊严,其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思行一致”。因此,残联文化建设不是领导的命令,如果只有残联领导层宣布开展“残联文化建设”,没有全体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配合,那么“残联文化建设”只是一句空话。任何一个理事长的英明决策,只是残联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一个积累。每一个残疾人工作者的良好建议也是残联文化建设的一个启发,一份责任。因此,接纳、执行、共识、创新才是残联文化建设最重要、最关键 的核心。

残联文化建设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到底分量多大,我认为最核心的有三点:一是产生向心力(凝聚力),二是产生约束力(行为规范),三是产生辐射力(文化传播、社会认同)。简单概括就是内增聚力,外树形象。我们可以立足于残联文化的两个作用加以分析:

其一,残联文化的内部作用。

加强残联文化建设,有利于审视、宣传残联工作理念,塑造残疾人事业之魂。残联文化建设的过程,首先是将发展理念在残联组织内部推行,接受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品评,广纳各级残联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达成共识,进入每个残疾人工作者的内心,形成一种“不言而教”的规范。

加强残联文化建设,有利于塑造残联组织形象,提高残联组织的行政地位。一直以来,残联组织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在部门之间,属于边缘化组织。3〃28会议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各级残联积极努力,残联组织已经成为民生工作的“主力部队”,社会建设的“正规军”。残联组织在行政部门中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加强残联文化建设,将使残联组织的工作理念更加发展化,残联组织的形象更加标准化,残联组织的服务职能更加规范化。

加强残联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稳定队伍、激励士气。通过残联文化理念的学习和灌输,行为的统一导向,形象的展示和宣传,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势必提高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的凝聚力,提升残联组织的向心力。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工作社会地位的提升,将在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心中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爆发工作的激情和活力。

其二、残联文化建设的外部作用。

加强残联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残疾人的好感,扩大残联组织的公信力。残联文化建设是与业务相融的,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日常业务活动来落实。举个例子,2008年,“爱心永恒启明行动”在长春启动时,我在基层,当我们下乡宣传时,老百姓并不相信,甚至有人认为“免费”就是个托,还有人认为是不法分子在打着政府的幌子招摇撞骗。一年下来,我们的成绩告诉群众,免费做复明手术是政府的民心工程。2009年,“爱心永恒启明行动”项目进行的就顺利多了,原因在哪里,我们的工作方式并没有变,但是群众对残联组织的认识变了,政府公信力提升了。

加强残联文化建设,有利于获得社会各界认同,创造更好的“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其实残联文化建设我们一直在做,只是没有拿到台面上,没有系统化,但是其作用早已展现在我们面前。近两年,残联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长春市残联成立20周年举办的“心绘彩虹”大型公益 慈善晚会,前后募集公益善款1300多万,以前这些企业和爱心人士不是也有钱吗?为什没有捐出来,那是他们没有认同我们。通过“爱心永恒启明行动”、“彩票公益金助学”、“爱心轮椅助行行动”等一系列项目,社会看到了残联所做的实事,并认同了这些实事的社会价值,所以才肯伸出慈善之手。

加强残联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与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我们都知道,原来的残工委全称是“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所谓协调,就是看人家愿不愿意,后来“协调”两个字拿掉了,为什么?用我们长春的残疾人工作就能解释很清楚。五代会以来,残联内做规范,外树形象,先后成立残疾人人力资源市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举办了多次公益宣传活动,把残疾人工作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促使民政、教育、城建、卫生等多个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就连政府也在残疾人民生保障领域频频拿出题目,让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解决,形成了全市扶残助残的大合唱局面。这是和我们残联文化建设分不开的。

我认为,一个完整的残联文化建设体系应该包括理念、行为、形象三个部分。所谓理念,即精神、风格、方针策略、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之所在,它是残联文化建设的精髓,指导残联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所谓行为,是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对残联文化建设达成共识所形成的凝聚力、活力的一种释放;所谓形象,是通过标语、口号、展示等一 些视觉符号,利用媒体传播力量和感染力量直接对外表达的过程,以达到社会共识,普遍认知的目的。可以把残联文化分成三个层次,即表层、中层、深层。表层也就是形象文化建设,通过综合服务中心、信息网络平台以及媒体报道宣传残疾人事业,树立残联组织形象;中层就是行为文化建设,从行为、公关、服务等方面来体现残联人的素质,体现残联的服务宗旨,这一部分需要一定的制度、规范来实现;深层建设就是理念文化建设,通过学习、教育、实践,使残联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每个人的骨子里,让每一个残疾人工作者都具备自动自发的意识,让残疾人和社会各界产生共鸣。

第二篇: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强调牢固树立

五种意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校工作

2008年10月2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7日上午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党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发挥党校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主持。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面对国际国内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力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不断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治国理政的干部队伍。各级各类党校在大规模培训领导干部、大幅度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中担负着重要责任,一定要把党校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认识、去把握、去部署、去推进,增强办好党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扎扎实实推动党校工作和党校事业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校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办学方针,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党校一是要充分发挥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紧围绕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战略任务,努力使经过党校培训轮训的领导干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方面有新的提高,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总揽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治党管党、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新的增强;二是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领导干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切实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三是要充分发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按照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促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要求,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充分发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上的优势,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四是要充分发挥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积极推动作用,大力发扬我们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努力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我国优秀文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促进学习型政党建设进而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五是要充分发挥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把党性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政治头脑和高尚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校要牢固树立“ 五种意识”,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党校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二是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始终把党校姓党、忠诚于党作为党校工作必须坚

持的根本原则,必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始终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党校工作必须汲取的不竭动力,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推进党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使党校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四是要牢固树立勤俭意识,始终把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作为党校工作必须保持的政治优势,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勤俭办学、节俭办事的良好风气。五是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始终把从严治校、从严管理作为党校工作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认真落实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的方针,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严肃党的政治纪律,推动形成良好校风、良好学风。

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定期研究并及时解决党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配备好党校领导班子,帮助党校解决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为加强党校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业务建设、推进教学手段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

习近平在主持座谈会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办好党校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校工作,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党校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办好党校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和党校要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座谈会上,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汇报了会议有关情况。山东省委书记、省委党校校长姜异康,北京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王安顺,安徽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王明方,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黄建国,黑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龙新南先后发言。

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同志还有刘云山、李源潮、徐才厚、何勇、令计划、王沪宁。

第三篇:浅议支部书记在房产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浅议支部书记在房产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支部书记主体作用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支部工作民主化建设的内在需求。把握以人为本,服务大局的意识,这是一名支部书记应牢记的宗旨,要切实做到实实在在,依靠全体党员干部,真正相信他们,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2012年既是十二五发展时期的关键一年,又是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的胜利之年,我们面临着新时期、新时代、新社会、新环境的召唤,怎样与公司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一道共同学习相关政策理论及法规,与大家边学习边提升,以认认真真的态度和积极向上是思想去参与学习、培养、锻炼、充实自我,与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共同提高综合素质,谋求共同利益,实现共同愿望。

如何发挥支部书记主体作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适应新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现实问题。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认识,愿与同行讨论交流。

一、发挥支部书记主体作用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起飞,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研讨发挥基层单位支部书记主体作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支部书记主体作用的提升

提升支部书记主体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不断提高觉悟,克服缺点,增长才干,这是加强支部书记自身修养的正确途径。学习、实践、总结是加强支部书记修养主要三个部分。三者融为一体,才能促进支部书记主体作用的提升。

1、学习是前提。要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结合实际认真钻研支部书记本职工作业务,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具体表现在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等。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各位同行都要提升自身修养和综合能力素质,我们要摆正位置,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提升自我。

2、实践是基础。要自觉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来。支部书记提高自身修养,学习现代知识理论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脱离人们群众的伟大实践,也不可能提高觉悟,增长才干。实践是认识的过程,是服务于群众的过程,是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我们要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积极刻苦钻研,通过实践的各种变革求同生存、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培养高尚的品格,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在实践中检验自己。

3、总结是关键。支部书记要善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自己的思想、工作、社会实践进行认真的总结,自定出增强自身修养的新目标、新要求,以便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支部书记主体作用的提升学习,实践非常重要,但是,总结自己所走过的路程也非常重要,在总结中提取营养,要吸取教训,尽量少走弯路,加强自选动作,完成规定动作,要站得高,看得远,通过不断总结,加强方方面面工作的研究,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三、推动支部书记主体作用措施

基层单位支部工作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局中层干部中的桥梁和纽带,支部书记在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团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在思维方式上,要正确认清和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一是支部书记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班子成员之间是相互信赖、相互促进、相互补位、相互包容的关系,在各项工作中要经常沟通,充分理解对方;要识大局、顾整体;要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二是支部书记与其他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支部书记来自于一般党员干部,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执行者,要关心爱护他们,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做好支部书记的主要条件。

2、在工作模式上,当前我国是创新社会管理型的国家,要在实际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努力改变一些教条化,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适用于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工作格局,更加现实、自主、灵活的运作模式。

3、在主体建设上,要不断提升党员干部主体意识和工作能力。要发挥他们的各自长处,要使同志们认识到“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让全体干部职工能充分理解,同他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四篇:浅谈科协组织在农技协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科协组织在农技协发展中的作用

2006年03月06日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组织规模由小变大,经济实力由弱变强,组织形式各具特色,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也日渐显现。在农技协这20多年的萌生、探索、创新、发展历程中,科协系统一直在参与、组织、引导、服务于农技协的发展,可以说,对农技协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作用。从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技协的重要作用日益被社会各方面所认识的形势看,农技协发展已进入最佳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识科协组织与农技协的关系,科协在推进农技协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已成为摆在各级科协组织面前一个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我市科协在这方面的探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联系与责任

(一)科协与农技协有着历史渊源性的密不可分的联系。80年代初,各级科协为了满足农民迫切需要掌握新生产技术和新生产技能的需要,深入到农村,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服务、组织、引导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等从一户一行自愿结合,逐步形成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技术经济社团组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而当农技协组建之初,当其还未被各方面所认识时,又是各级科协组织主动伸出扶持之手,帮助农技协健全组织建设、形成运行机制、逐步走上正轨。当时,各级科协的章程中都明确表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是乡镇科普协会的团体会员”。历史的原因,加上组织形式,便使得长期以来科协组织和农技协 形成了一种亲和的、紧密的、相互依靠的关系。

(二)农技协正在担负起农村科普生力军的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今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无论从组织结构、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农村科普工作,如“科普大集”、“三下乡”、科技培训等,虽也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科普活动的随机性、科普手段的滞后性已很难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加之基层科协、县级学会的经费和技术力量较薄弱,外请的专家在技术领域的针对性、连续性、及时性又相对较差,很难支撑农村科普工作大局。而随着农技协的发展壮大,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发现其是一支与农村科普工作有着天然联系,正自发地做着科普工作且潜力很大的重要力量。农技协专业培训中大量的是科普教育内容,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与科技服务工作正是农技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独特优势,农技协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恰与科普宣传工作相吻合,农技协的技术示范与技术辐射,正是实际而有效的科普示范工作。正是鉴于农技协在农村科普中的独特作用,我们认识到农技协开展科普工作所具有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对农民需求的适用性,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实效性等优势,认识到农技协正在担负起农村科普生力军的责任,同时,我们看到农技协做科普工作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它是新技术、新成果的最直接、最积极、最易见成效的实践者、受益者;第二,它对会员和辐射的周围农户的迅速影响和带动。又成为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者、传播者。据此,我们确立了以农技协作为农村科普的重要依靠力量的工作思想,根据其特点,采取牵线搭桥、重点培育、建科普示范基地等方法,积极加以引导帮助,使农技协,在开展科普工作方面变自发性为自觉性,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变随机性为计划性,变零散性为系统性,成为农村科普中一支最重要的对农户最具宣传和影响力的骨干队伍。

二、关系与方法

(一)认清新形势下科协与农技协的关系,找准科协做农技协工作的位置。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的发展,与之相伴而行的农技协在组织形式、服务范围、综合实力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而科协与农技协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2001年中国科协的章程中明确表述:“乡镇科学技术协会(乡镇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联系指导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由“团体会员”到“联系指导”这一关系表述的转变有哪些含义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三点:第一,充分尊重了农技协是农民自愿组

成并依法登记,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党领导”的原则,融技术服务、专业合作、市场开发、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独立团体性质。而这一性质与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的性质是有分别的。第二,肯定了科协和农技协本质相通,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协对农技协有着责无旁贷的“联系指导”之职。农技协的全称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技术”体现农技协的技术创新、技术普及推广和技术服务,这是联系会员的纽带,是农技协推进农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科协将农技协视为农村科普生力军的主要原因。“协会”体现农技协的社团性质,明确协会服务于自愿参与的会员群体,在互助合作中共同获取最大权益。科协本身也是群团性质的。所以二者本质相通,天然相联。第三,明确了科协与农技协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从属关系,而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平等关系,科协对农技协不应“发号施令”,工作上联系、业务上指导应成为新形势下科协做农技协工作的主要范畴。

(二)改进工作方法,选准科协的工作切入点。由于科协与农技协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我们所习惯的“开会”、“行文”等指令性的做法显然不适用了,而主要应按照平等协商、指导协调的原则去开展工作。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也应当积极地加以改进:一是,变面向农技协群体做工作为深入下去逐户建立紧密联系。在“联系”与“指导”中,“联系”是基础,没有“联系”,“指导”就无从谈起。而“联系”本身是具体、实际的,只有分别与农技协的个体多次的接触,并在接触中加深了解,帮助指导,培养感情,才能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几年来,我们在全市农技协中培养了一大批典型,形成了—支农技协骨干队伍,正是坚持深入下去、逐户接触、长期联系的结果。二是变提要求为听要求。提要求是发号施令,听要求则是听取意见和呼声,而后再提供指导和服务,这一字之改反映的是一种工作的指导思想。三是变科协组织活动为协调指导农技协开展活动。活动是团体的生命力表现。农技协要壮大发展必须经常开展活动。而在活动中,科协不宜承担主办方角色,而应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协调指导上,使农技协在活动中担纲唱“主角”,四是变布置工作为提供交流平台。科协与农技协不再是从属关系,下应再向他们安排部置工作,但农技协发展中确实还存在着—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市科协的主要做法是,积极发现培养典型,为农技协提供交流平台。从2002年以来,市科协连续3年分别在市区和宣化县、尚义县成功举办了2届全市农技协经验交流暨工作研讨会,并请中国农技协、有关专家到会做报告,从而使先进典型的经验做法在交流中得以推广,使面临困难的农技协在交流中找到了解决途径,引导和推动了全市农技协的健康发展。

三、扶持与引导

(一)对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农技协,必须满腔热情地给予切实有力的扶持。从全国来看,农技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基地,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学校,成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走向富足道路的桥梁。然而从我市看,虽然农技协的起步基本上与全国同步,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农技协发展缓慢,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小、覆盖面不大、组织松散、内部机制不健全、凝聚力不强、抗御风险能力弱、综合实力较弱、档次不高等诸多矛盾,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农技协迫切需要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给予关心、重视和积极扶持。科协组织更应一如既往地本着如下原则给予全力扶持:第一,扶持是无私的,是满腔热情的。农技协不是科协的下属团体,不是科协的私有财产,科协扶持农技协发展没有任何私利。只是由于历史的联系,科协与农技协密不可分;由于在农村科普上的职能的共通性,科协给予业务指导责无旁贷。所以当农技协象新生事物刚刚出现还不被各方认识时,科协立即给予爱护和扶助;当农技协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时,科协更要满腔热情地全力给予扶持。当有关方面也来和我们一起帮助农技协发展时,我们乐观其成。当农技协发展壮大对扶持的需求变小后,我们即可抽出精力去开拓更广阔的科普工作空间,让农技协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上放手驰骋。第二,扶持是全面的,是尽力而为的。只要有利于农技协发展的,科协都应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尽心尽力地给予支持。比如,根据科协的组织

工作经验,帮助农技协完善自身建设;发挥科协的科技优势,努力为农技协提供技术支撑;借助科协的网络优势,帮助农技协获取信息,开拓市场;利用科协的参政议政职能,为农技协反映呼声,提出政策建议,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等等。第三,扶持是具体的,是切实有效的。对农技协的扶持必须切实具体,抽象的、空洞的、摆花架子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些年来我市科协坚持深入下去逐户与农技协建立联系,手把手地指导发展,广泛调研,培植典型,提供平台,交流经验,就是要给农技协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使农技协得到切实的发展。

(二)着眼于农技协的发展和提高,精心做好对农技协的引导工作。科协给予农技协具体而切实的扶持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具体事务性帮扶工作上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的农技协,必须做好前瞻性的引导工作。要从较高的站位上给他们展示其发展前景,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使他们认清农技协适应形势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发展趋势,理清阶段性发展的思路;特别是要帮助他们抓住农技协发展中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前瞻性地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推动他们不断地提高档次,加速发展,尽快赶上全国农技协的发展步伐。我市科协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各县、乡、村农技协的不同情况,努力引导农技协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做好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充分发挥好这一独特优势;增强服务功能,为农户提供良种、物资供应、产后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以及市场信息等全方位服务;增强商品经济意识,提高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流通的大市场相对接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今年,我们着力引导农技协强化联合与合作意识,按经济区域或产业组成横向或纵向的联合,壮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强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上半年我们集中两个多用的时间,深入7个县与近40个农技协的负责人交谈、座谈,了解到随着入世后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风险增大,“小、散、弱”已成为目前大部分农技协的致命弱点,已成为影响农技协发展的主要矛盾,走“联合之路”已成为大家共同的迫切要求。为了引导他们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我们提出了组建张家口市农技协联合总会和先期组建禽业和蔬菜两个专业联合会的建议,得到大家一致认同,并经多次酝酿讨论,形成了联合总会和专业联合会的章程。我们又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将一批建会早、实力强、影响大的农技协的素质较高的负责人推荐给大家作为联合总会、专业联合会的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候选人,经过他们反复讨论增减,基本形成共识。我们还从市、县科协干部中选取了几名高素质的同志推荐给他们作为专司服务工作的秘书长、副秘书长人选,经讨论得到一致同意。在今天的大会上,我市农技协联合总会和禽业、蔬菜两个专业联合会正式成立,从而使全市农技协的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标志着我市农技协在沿着逐步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中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农技协发展有着光明的前景,联系指导农技协是历史赋予科协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找准位置,选准工作的切入点,一如既往地切实扶持农技协工作,精心指导农技协发展,从而为“三农”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农村科普工作也将因此而结出新的硕果。

河北省张家口市科协

第五篇:领导行为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领导行为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及其激励员工的方式

领导风格的差异构成了企业间不同的文化内涵。领导风格与企业文化具有协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风格的变革会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导向产生影响,高度变革型领导会导致企业文化发展导向较强的变化;第二,领导风格的导向会影响企业文化经济导向维度,领导风格的导向增强时,企业文化的经济导向也会增强;第三,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对企业员工的满意度产生正相关影响,协同性越好,员工的满意度越高;第四,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与企业绩效指标相关,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较好时,企业的绩效较好;第五,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对满意度和企业业绩绩效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

领导风格决定领导绩效一直被人们所认可,民主领导、高工作取向和高关心人的领导风格产生高绩效的领导效果,被认为是普适的理论。西尔斯等人深入分析后认为,领导风格是否有效与组织文化有关。民主领导在成员期待参与并且重视民主价值的组织内更为有效;而在成员不期待参与、不了解民主价值的组织内却可能造成士气低落、效率低下。另外,还有人发现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风格导致高生产率,而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风格导致低生产率。

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不断转变管理和经营观念,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利用领导风格与企业文化的协同性,发挥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积极精神的企业价值观

为了使企业价值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企业要充分利用一切舆论手段和宣传工具,包括外部媒体、内部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企业价值观,推广实践企业价值观的典型案例,营造一种弘扬企业价值观的文化氛围。首先,用生动形象、朗朗上口、个性鲜明,能够引起员工共鸣的语言来支撑抽象的企业价值观, 提炼企业价值观的简明表达形式。其次,注重管理 者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如何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价值观,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关键要先把自己塑造成践行企业价值观的楷模,成为员工学习的榜样。再次,经常举办各种以 企业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把企业文化精神价值体现出来,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从感性上强化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内力上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不断提升企业形象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 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 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当前,企业间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员工的素质,也就是员工的学习能力上。任何一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都必须重新审视学习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努 力打造学习型企业。

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企业领导人首先要提 高自身综合素质。企业领导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的有力推动者,必须用新的价值观、文化观和道德观武装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等素质,以适应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重视员工成长空间以及重要岗位人员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使员工有效自觉参与学习,建立鼓励员工创新的制度,通过赋予员工争取职责和嘉奖的能力,使员工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同时,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适度引入压力,将员工学习态度、成绩与其绩效考评适当挂钩,增强员工参与组织学习的紧迫感,形成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

(三)实行人性化管理,激活企业发展潜力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决策、严密的组织、严明的法纪、严格的管理、严细的作风,企业要遵循高理性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原则,在对员工严格的同时,也要体现一份关心和爱护,及时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

求,形成了领导与员工相互信任、员工与员工相互关爱的和谐氛围。为此,企业领导应把积极沟通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满足员工在物质、情感、精神等多方面与多层次的需求,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员工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一份子,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求实效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企业发展潜力,最终形成刚柔相济、宽严并举、情理交融的管理文化特色。

(四)持续改革创新,把握企业发展主导力企业领导者在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领导者的风格又直接决定了企业创新力的高低。由于领导风格塑造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和气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的协作和融合,以确保最佳效能在企业中的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文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塑造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创新的源泉;其次,对于员工在创新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领导者应采取关爱和宽容的态度。创新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企业领导者应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淡化员工与领导的距离,采用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对员 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颖想法,领导者要积极支持,使员工在创新文化氛围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使企业的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员工为企业献身 与创新的精神。

(五)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和制度是两种有效的手段。两者互为补充。企业领导者应通过企业制度 的创新,铸就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建设以企业是企业员工共同追求的事业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理 念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主流要求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各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及对各职务、各工种的定性、定量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岗位职责与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衡的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人才选拔、激励、约束机制, 以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富于人文内涵的企业文化

来吸纳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创设宽严有度的制度文化氛围,使员工感受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自我感和方向感,从而能够更有精力、心力地投入工作,使整个企业系统更好地运行,用制度文化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六)建立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用新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武装员工,提高生产力水平,向科技要效益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强化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培训,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这样一个新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使企业的科技人员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从而不断开发出高科技含量、能为企 业带来巨大效益的新产品,就必须不断对科技人员实施继续培训教育,不断更新其知识储备,使企业科技人员能够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主动吸纳世界一流的最新科技成果,并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科技人才是企业人才的重中之重,科技人才的培育关系到企业存亡的关键,绝对不容忽视。同时,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也为员工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供了氛围和动力,也是对创设学习型组织氛围的推进。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真正转化为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而领导风格塑造和影响着企业组织文化和氛围,对企业文化的导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展示领导者风格,从而实现领导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下载残联组织文化建设在事业发展中到底分量多大(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残联组织文化建设在事业发展中到底分量多大(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