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组织资源整合在城市新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合集]

时间:2019-05-13 08:4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9.组织资源整合在城市新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9.组织资源整合在城市新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29.组织资源整合在城市新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

组织资源整合在城市新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社区学院来吾钟

摘要:城市新区由于行政体制建设伊始,限于编制和精力,一些部门还无暇顾及面向居民的教育培训,社区教育可乘势而入,积极参与由部门或民间社团组织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其组织资源推进新城区社区教育的发展,使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关键词:城市新区 社区教育资源 整合 组织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本地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必须整合资源,这是已经被各地证明是十分必要并且非常有效的社区教育推进策略。但综观各地的经验,更多的是从物质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公共文化资源等)、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但对社区教育的组织资源却很少涉及,而这是社区教育资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组织资源是指能够组织和参与社区教育的党政机关的各条各线、群众团体、民间协会等。除了主要负责社区教育的教育部门以外,党委的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群众团体的共青团、妇联、少先队、老龄委等,政府的民政、司法、文化、体育、广电、卫生、科技、农业、经济、劳动等等部门,还有大量的民间组织,特别是各种协会、民间社团,如产业协会、文体社团等。所有的组织资源都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和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使本职工作蕴含了教育功能。由于有强大的组织资源作保证,社区居民接受教育培训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而通过组织资源的整合来发展社区教育,对于建区不久的城市新区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杭州市滨江区199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新区。2002年6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高新区和滨江区管理体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全交叉兼职,既按开发区模式运作,又行使地方党委、政府职能。管理体制调整后,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总规划面积85.64平方公里,其中江(钱塘江)北区块11.4平方公里,毗邻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是高新技术的创新源和中小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江南区块73平方公里,沿钱塘江而建,与西湖隔江相望,是杭州未来的城市副中心和科技城。滨江区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就充分地整合了组织资源,并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城市新区整合社区教育组织资源的可能性

各地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教育培训任务,劳动保障部门有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妇联有“双学双比”,司法部门有普法教育,环保部门有环保教育等。各个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培训组织,把培训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不放手。而事实上各类培训都是轰轰烈烈开场,草草率率收尾,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许多有识之士也曾疾呼,终因体制问题,而使各尝试无疾而终。新建区由于其新,少固有体制的束缚,使组织资源的整合成为可能。

1、客观上,新城区条块尚未成型,社区教育应占有先机。城市新区的行政体制建设伊始,均有“小政府、大社会”的构想,因此,各部门由于人员编制和精力有限,对于本部门所管辖的教育职能无暇顾及,社区教育部门如能主动出击,乘虚而入,代其承担某方面的教育任务,往往能收到“皆大欢喜”的效果。

2、主观上,新城区期待体制创新,社区教育能有所作为。城市新区在行政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无论是上级党政领导,还是新区自身都希望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真正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行政效率。社区教育部门主动承担一些部门面向社区居民的教育任务,既能帮助有关部门减轻负担,又能赢得自身发展。

3、民间角度,新城区的民间社团组织正在建立之中,社区教育可及时加入。利用民间组织发展社区教育可能是今后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新城区百业待兴,民间社团也处于孕育之中,在此时及时为民间社团注入社区教育的“基因”,使其成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说是时不可失、机不再来。

二、城市新区整合社区教育组织资源的意义

城市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达不到老城区的水平,同样也难以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体系。同理,新城区的社区教育基础也相对薄弱,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动员各部门的力量,同心协力,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1、新城区社区教育组织资源的整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法,新城区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把各部门、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起来,特别是要把面向广大居民群众的普法教育、道德教育、科普教育、环境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统一到社区教育的大旗下、统一到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大旗下、更应该统一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旗下,形成教育系列,从而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2、新城区社区教育组织资源的整合是学习型城区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七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城市提高综合竞争力、创新力的重大战略。而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我搞我的、你干你的,显然不符合作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学习型组织理论中,一个很突出的要素就是知识与经验的共享,那么,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共享能使社会资源的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的组织资源呢?

3、新城区社区教育组织资源整合有利于实现社区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社区教育担负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任,在办学上具有多样性。新城区居民的教育同样体现出多样性: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需求,青少年有青少年的需求,农民有学习实用技术的需求,城镇居民有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企业有提高员工技能水平的需求,机关有提高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社区教育责无旁贷;而社区教育机构显然是无法给予满足的,因此需要劳动、人事、农业,以及工、青、妇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来完成。如何合作?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实现统筹安排、资源共享,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城市新区整合社区教育组织资源的途径

要实现社区教育组织资源的整合,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搭建统一的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利益共享、责任分担的社区教育组织结构。

1、提高制度保障,以规范部门的教育活动。拟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效率的意见》,对各种有关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整合,明确责任单位。建议:(1)干部继续教育原则上由区委党校承担。(2)职工岗位培训、农民素质培训、市民教育(普法、科普、道德、人口、环保等教育活动)、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教育、农民工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可由各发起部门与社区学院联合承担,建立“有关部门牵头、社区学院承担、活动成果共享、参与群众受益”的运行机制。(3)有关社区文化活动,应建立由文明办、民政、文化、社区学院四方联合体,合作组织活动。

2、搭建统一平台,以整合部门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有许多的主题活动日、主题活动节,如“六五”世界环境日,每年9月的“全国科普日”等,这些主题活动日或活动周,以前一般都有主管部门组织。如果把这些活动统一起来,由社区教育委员会牵头,把全年的主题活动日串联起来,就可能形成一个系列。如滨江区把各部门的教育活动得到了整合,统一到“十万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这一全区性社区教育活动中。其中的每个活动,都由原主管部门作为主办方,由区社区学院作为承办方。明确由主办方出经费、定主题、定要求;由社区学院设计方案、组织活动,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协调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各社区参加。这

样既提高了活动的参与面,而且社区学院作为一个组织社区教育的专门单位,组织活动具有专业水平,活动质量自然也得到了保证。

四、整合社区教育组织资源的实践

滨江区各部门都有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教育活动,如建设部门的“民工教室”,为农民工提供教育服务;文明办的“市民课堂”,教农民学科学、学礼仪......这些都是社区教育组织资源,为丰富滨江区的社区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主题教育。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当地党委、政府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是社区教育组织资源共享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社区教育资源。许多具有一定历史的节庆活动,在组织形式、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已经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节庆活动开展社区教育,不但能实现资源共享,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而且能实现社区教育与本土文化的沟通,可谓一箭双雕。

3、民间协会。在农业产业化调整中,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特色产业的集聚使掌握相同技术的人员也集聚起来,由此诞生了许多形式多样的产业技术协会。这些产业技术协会,一方面进行行业指导与管理;一方面,也组织培训,提供信息,有的还显露出学习型组织的雏形。

(1)利用协会组织培训。民间产业协会,成员专业性强,人员分布较广,对于本行业的信息,掌握比较快。社区教育中心就与这些协会联系,利用协会的组织优势、信息优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2)利用协会组织技术交流。民间协会由农村自发建立,民间协会的活动也由农村自发组织,因此,由民间协会组织开展活动,具有组织优势。社区教育机构就因势利导,帮助民间协会开展一些技术、信息交流活动,引导民间协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3、民办机构。民办教育机构不仅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在教育中起着拾漏补缺的作用,还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办教育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比公办教育机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社区教育应当借助民办教育机构的组织优势,在开拓培训市场方面做出贡献。

(1)参与应试培训。滨江区大部分的应试培训由民办培训机构承担,社区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引导、协调,帮助民办培训机构建立适应滨江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战略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2)参与青少年外语、艺术教育。民办教育机构一般专业性比较强,在艺术教育、外语培训方面有着公立教育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

(3)建立培训品牌。民办培训机构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滨江区通过合作、引进等手段,提高民办教育机构的培训质量,培养优质培训品牌。

当然,社区教育组织资源的整合,关键还是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所建立起来的纵横贯通、上下互动、内外协调、资源共享的优势,广泛组织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扩大教育培训的参与面。

参考文献

1、黄云龙,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J]教育研,1999(7)

2、孙桂华主编,社区教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李继星,小康后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J]中国农业教育,2001(1)

4、孙亚民,社区教育--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

5、邵宏,社区教育新视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06、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①②③[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3.10

第二篇:关于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而在县域经济中,发展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那么,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当好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意义

妇联既然是一个群团组织,它就有党委、政府职能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那就是联系群众的方法更具有亲和力。

1、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是《章程》的要求。《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明确规定,妇联的任务之一是“团结、动员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就要求妇联组织引领妇女搞好发展,发展和维权是妇联的两大工作主体。

2、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的达到和妇女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有充分发挥了妇女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目标才能更快实现。

3、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治国理念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就明确要求我们妇联组织必须参与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关注县域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维护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改善人们精神面貌,使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升高。

二、我县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曾经做过的工作

近年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县各级妇联组织在上级妇联的指导和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大局,在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1、在城乡深入开展“双学双比”和“巾帼建功”两大主体活动。在农村我们注重典型引路,加强妇女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妇女素质,带领妇女勤劳致富奔小康。我们经常组织科技致富女能手等的评选,并且通过活动的开展,辐射带动妇女群众共同致富。在城镇以“巾帼文明岗”创评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巾帼建功”,评选“巾帼建功标兵”,积极发挥岗位带头人的作用,促进企业和单位经济效益向更好更快发展。

2、引领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善于以家庭为载体,广泛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爱心敬老家庭”、“十大好媳妇”的评选活动,掀起了一股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热爱学习的热潮。

3、组织妇女开展了一些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城关镇老城社区、东关社区、花宝社区、白露社区成立了女子文艺队,经常举办文艺汇演等,不仅陶冶情操、增强体质,提高了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支柱。

三、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努力方向

1、帮助妇女岗位建功,适应县域经济打好特色牌的需要。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从较高的位置定位县域产业。我们要帮助妇女树立这样的观念,帮助她们适应形势的变化,帮助女职工在企业的重要岗位建立功勋,帮助女企业主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推动县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

2、帮助妇女提高素质,适应县域经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需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县域经济适应环境变化,增强自身活力的客观要求。调整县域经济结构有三个层次,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在这三个层次中,我们要帮助妇女不段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她们紧跟形势,避免她们在新生事物面前的茫然和无措。

3、妇联组织自身准确定位,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一是吸引人才,形成高素质的妇联人才队伍。我们要吸引高素质的妇女人才进入妇联组织,将妇联组织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强化知识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能力,不断用新的知识成果和技术充实、改造和提升县域经济。二是深入调研,形成理论体系。我们要不断深化调查研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支持。深入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三大主体活动,打造妇字品牌,形成理论体系。三是统一认识,形成合适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联系党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功能,改变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为”、“无为”的认识误区,形成妇联组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仅有可为,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妇女半边天,把半边天的工作做好了,县域经济一定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第三篇: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

文章标题: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

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不能不重视广为关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常常被习惯地排列在一起的这几个问题实际上并不属于同一个逻辑层次。其中,人口问题是社会领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包括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统一的广义的社会领域之内的问题。而所谓环境,则是指人类社会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界,因而环境问题应是社会领域之外的问题。至于资源,却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用来进行开发、以适合人类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因而所谓资源问题应包括在环境问题当中。按照这样一种逻辑分析,我们便可以将这些问题相对区分开来,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

关于人口问题的研究涉及到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方面面,而社会发展理论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点首先是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一关系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一定数量的人口的存在,是一切社会结构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又决非人口越多越好。如马寅初先生所说:“如果对人口的增加不加以控制,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只有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亦即保持适度人口,才能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状况又制约着人口问题的解决。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明的程度不同,对人口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就会相应地不同。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要为人口问题的解决不断创造出新的有利条件,但这些条件又都是有限度的、具有相对意义的,对此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在探讨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我们当然还必须注意到另一个相关问题,即人口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一问题已经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关系层次,即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为人口因素既然是属于社会领域之内的存在,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当然应归属于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这两大领域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里也需要有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一种根本的意义。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和发展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不仅如此,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都必须借助于自然环境,包括蕴藏在这一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所以,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基本条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体过程;自然环境的状况,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前景。而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会对自然环境发生重大影响。人是能动的存在物,他并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被动地依赖自然,而是要“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即“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其中,物质生产活动便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果进行得当,当然会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基本方式而发挥其积极作用;但若违背了客观规律,或者只是为了一时之需而不顾后果,那就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损害人类社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而也正是在这一方面,人口因素对自然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如果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超出了自然环境(包括各类资源)所能承载的合理范围,那就会从根本上给自然环境带来过于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不论这种压力是通过日常生活直接表现出来还是通过对社会生产的压力而间接地表现出来,最终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无论是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是有着不同的情况的。如果说在以往的渔猎社会和农业社会阶段上,这些关系中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那么自从进入工业社会阶段之后,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就日渐作为一个问题群突出出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各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令人骄傲;但与此同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成为全球最令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之一。在人口方面,总体来看增长太快,或者说急剧膨胀。据统计,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总数翻了一番多;1987年突破了50亿大关,1999年达到了60亿,目前还在以每年大约7500万人的速度继续增长。这样一种速度和数量,一方面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很不利于社会发展。如L.R.布朗和H.凯恩曾指出的,“世界很少面临过如

此明朗的紧急局势,其规模如日益增长的食物与人之间的不平衡一样明确。”而且,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特别是新增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就更是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问题则表现为由于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盲目开发和索取、各种工业加工手段和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以及废弃物的不适当处置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侵扰和生态平

衡的破坏,结果导致自然环境的各种污染和各类资源的耗竭,诸如气候变异、酸雨成灾、水质变坏、噪声升级、放射性物质扩散、自然灾害频发、森林和草地萎缩、土地荒漠化、能源匮乏、水资源短缺、金属矿产资源消耗剧增、动植物资源锐减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发展的根基,并且进一步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

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出现的这些严重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应该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信心,而且这一信心不仅应建立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上。人类有能力处理好人口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又决不能盲目乐观,要充分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对整个人类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和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积极探寻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相协调的新路子。在这方面,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付诸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一种正确的和现实的选择。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方向,更好地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

《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

第四篇:01.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德积成人学校周琦

摘要: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要求。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农村社区教育还存在着认识、财政、人口和制度方面的问题。要排除这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区,就应该从增强社区教育意识、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大力开发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源着手。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农村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从国外传到国内,在国内从城市慢慢扩展到农村。在长三角地区,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开展社区教育是加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生活质量和树立正确荣辱观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新世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内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教育新机制。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社区发展为本,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本。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全面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社区。农村社区教育是为满足农业经济为主的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而进行的各类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活动。

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内涵的农村社区教育为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依附于同一社区,生活方式呈现开放性,社区凝聚力较强的同时也存在着思想狭隘带来的矛盾,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的调节需要教育的参与。农村社区成员的宗族观念、封建意识比较强,农村社区教育必须要承担起精神文明教育、现代意识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的任务;农村增产增收所需要的实用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也是农村社区教育的重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的新内容。

社区教育,是在农村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二、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增强意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了成人教育要确定“终身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小部分,单有学校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在农村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存在不少困难。首先要向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和群众宣传社区教育的意义与要求,讲明社区教育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加强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标准。以此来提高社区成员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全面认识,改变他们对教育死板的只限于学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知道社区教育是终身不断进行的全程、全员、全面的教育体系,从而使他们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到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达到融入整个农 1

村社区教育体系的目的。

三、强化领导,建立组织,健全制度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首先要贯彻《教育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实施依法治教,加强统筹管理。这样,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营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环境;有利于依照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科学施教,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盘活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质量;有利于调动社区成员不断学习与深造的主动性,自觉地向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

农村社区教育有其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在组织管理上要因地制宜。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中的主要环节是管理体制和组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主管部门、承办部门、运行制度、工作条件、经费投人和评价管理是基本框架要素。在管理上要实行统筹管理的形式与办法,要在社区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不强求一律。当前,可考虑设立由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使社区教育实验更加贴近社会的广泛需要。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镇、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实施、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因时制宜。在发展初期,难免政府行为多一些,但从长远看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政府只能宏观指导,不宜微观管理,但在实施初期,组织领导方面离不开社区政府的支持。进入发展成熟期后,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和社会行为将越来越发挥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和制度化的作用。

搞好社区教育工作,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是社区教育获得持续、有效发展的保证。首先是外部环境方面的制度,通过试点逐步实行社区成员的终身教育学习登记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促使社区人员积极学习的劳动用工制度;其次是领导、管理、协调机构的工作制度,提高机构的职能效率;第三是社区教育资源(包括老师资源)的共享、共同参与的制度;第四是必要的经费保障制度;第五是各项评估检查制度以及表彰奖励制度。

四、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经济投入,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

农村社区教育需要政府宏观统筹以及多方面的经济投入,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料的指导。关键是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的壮大,扩大农村社区教育的公共财政基础,可以采取自愿与制度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这部分资金。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社区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增加,可依法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社区教育。只要教育内容真正是群众所需,群众自愿出资,则办学条件的创设就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要充分开发、培植和利用社区有利于教育活动的一切人、财、物以至时间和空间。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对社区教育建设及社区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尽可能地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既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相衔接,尽可能纳入社区教育的统一要求;其次是社区教育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乡镇“四个中心”即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成人教育中心)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开放办学、相互补充、提高综合效益;再次是社区内有关图书馆、文化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含有教育意义的设施向社区开放;最后要通过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形式发挥社区内的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等人士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做出艰巨的努力,这就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为保障。仅仅依靠社区教育中心现有的师资资源,不可能适应和满足面广人杂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以兼职为数量主体,以

专职为中坚力量的多元化的具有相应学历、懂得教育规律、乐于奉献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队伍,才能更好地保障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在于挖掘农村的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需要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在2亿以上,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着力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培养有前瞻意识的乡村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他们是农村工作的决策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起着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化管理知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拓宽知识面,增长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管理的能力,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在教育上应该对中青年农民进行新农业技术的推广,使他们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前提下,强化先进技术,淡化传统经验,接受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新型的材料技术、先进的生产方法,从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树立起中青年农民在农村创业的意识。

另外,通过社区教育建立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实行培训、就业介绍、就业管理的一条龙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的双向合理流动。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要打破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教育的平等,加强对妇女的生产、生活、娱乐教育。对于社区的老年人要使他们老有所享.提高他们的养身、娱乐、生活水平。

六、循序渐进,强化科研,勇于创新

农村社区教育一定要循序渐进,由少及多,由偏到全。在抓这项工作中,应该由办一次培训班到办多个培训班;由单纯农业方面知识到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由村书记、主任到村民代表、小组长,最终到广大村民培训班;由一个村到全镇各村的培训;由初级到中级直至高级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村民从不知道社区教育知识到了解社区教育并积极参与活动;从掌握知识的少到学到大量知识并得到实际应用;从只有一个人学到全家学,扩展到全村学;从全村学到全镇学。由原来的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从而使全镇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达到良性的循环。

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推进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础工程,既要坚持实践,又要勇于创新。首先要建立领导决策,定期研讨社区教育工作制度,提高对社区教育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总体决策的科学性;其次是广泛组织群众开展社区教育调研和科研工作,“围绕扩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成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一主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三教统筹”上下功夫,在“农科教结合”中做文章,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第三是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和社区教研员要认真探索社区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吸取借鉴各地有益经验,指导社区教育机构开展教学研究和教科研活动,走出一条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成功之路。

第五篇:44.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高邮市汤庄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朱禄山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成员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文明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如何让这项工作持久、有效、深入开展下去呢?汤庄镇社区教育中心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多元化”为抓手,开拓社区教育

农村社区教育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以多元化、多层次为抓手开展社区教育,就能拓宽社区教育的平台。

1、主动介入

农村社区教育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与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分不开。如何叫主动工作呢?一是主动置身党委、政府领导。让社区教育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年初工作计划主动与政府工作计划对接,平时工作主动向政府汇报、请示。每逢政府重大会议或活动,社区工作与重点工作、突击任务,一起强调、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验收、一起考评。二是发挥志愿者队伍主动性作用。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一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质量。汤庄镇共有社区教育志愿者近550人,平时社区中心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引导,鼓励他们发挥余力,帮助他们钻研社区教育理论,提高辅导技能。同时也让他们为社区教育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由于有一大批志愿者的积极主动工作,使得我镇社区教育工作得以正常化、系统化。三是主动邀请专家参与培训,让农民领受到高水准、高层次的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还到外地邀请专家前来进行教育培训。如今年我镇请来武汉医学院女教授专门为广大妇女进行女性健康知识培训,参训者在娓娓动听的讲课中了解了女性生殖知识,又掌握了女性生殖保健常识。四是社区教育要主动开展工作。社区教育中心要完善工作机制,主动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确保社区教育规范运行。镇、村社区教育除了组织健全外,主要是定期开展工作。社区教育中心对各村(厂)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使社区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五是以活动推动社区教育。社区教育面向的是广大群众,总是采取面授讲课,将会懈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也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享受社区教育的乐趣。如镇政府每年一次的“五·四”文化周,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繁荣了群众文化,活跃了社区文化,强健了人民体魄,塑造了美好心灵,弘扬了社会正气,提高了群体素质。

2、科学渗透

通过科学合理的渗透,从而彰显社区教育的功能,是社区教育的必要手段。一是在各项创建工作中渗透。村里创建小康村、计划生育示范村等,都把社区教育列为创建内容之一来考核。二是在考核工作中渗透。各单位、部门都要把社区教育培训纳入日常工作,政府年底进行学习型组织,家庭评选,从而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广泛开展。三是在营造氛围中渗透。各单位、部门都能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办黑板报、办专栏、散发资料,为社区教育营造氛围。成校中心自己编印的科技小报《惠民文摘》,汇集了法律法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常识、卫生健康知识等内容,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农推中心根据农时季节编印《农技简报》,及时指导广大农户科学种植。计生办十分注重宣传工作,把党的计生政策、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等知识,普及到每个村组。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我镇社区教育工作广泛开展。

3、有效实施

社区教育是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面向广大社区成员的全面教育。年初订计划各部门、各单位统筹安排,平时教育培训配合协调。社区方面以生活型、生产型为主,民间型、临时型为辅;学校方面以阵地型、培训型为主,把职业技能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1-

律法规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德育教育、艺术教育、乡土教育,环保教育落到实处,努力提高社区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现代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以“大众化”为宗旨,普及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特别是受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差异较大,这就决定了施教时,既要考虑群体因素,又要考虑个体因素,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类施教,分层施教。

1、要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农民教育培训中,主要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成果。汤庄镇在前几年刚推广超高茬麦套稻技术时,第一年请扬州农科所专家前来讲课,小面积试点,第二年镇农推中心和成校联手进行培训,扩大了这一技术推广面积。镇成校为了更直观地推广这项技术,专门深入到有关村组农户田间地头,跟踪拍摄麦套稻技术操作全过程镜头,制成碟片,到各村播放。由于直观、简明、扼要,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回去照样子种植,技术掌握快。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力培训和推广,如今我镇95%以上水稻种植面积采用了这项技术,受到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2、要满足当地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近几年我镇二产发展较快,出现用工荒现象。我们就为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机械加工、服装加工、电子装配技术等培训,培训后就能就地转移、消化,既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缓解了本地企业招工难困境。正是这些“大众化”的教育培训,构建了社区教育平台,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开展。

三、以“人文化”为理念,深化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不仅仅是理论说教,还要注重人文交流互动,使社区教育充溢着亲情氛围,流淌情趣内涵,让社区教育与农民零距离接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注重亲民性。

社区教育要体察农民的真情实感,选农民最需要、最迫切、最希望得到进行培训,我镇原来有不少家庭小夫妻俩双双外出打工,留下了小孩让爷爷奶奶管带,由于隔代亲,不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若留一个人在家照管小孩,收入又减少。镇社区教育中心经过调研,认为我镇绗缝被加工办得较红火,很适合这些对象的需求,于是就办起手工绗缝被技术培训班,经过培训的妇女在家就能进行绗缝加工,又能照管小孩上学,做到教育小孩、增加收入两不误,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2、讲究实效性。

社区教育培训的内容要让农民感兴趣、看得懂、记得牢、可实施、能见效。即让农民学了就有用,学了就能做,学了就会用。如我镇西大片水产养殖发展较快,广大养殖户对鱼市及饲料行情信息把握及对鱼病防治技术掌握十分需要,镇水产指导站与成校联合办班,请来专家进行讲座,还深入到鱼塘现场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科学养鱼技能,最近几年我镇水产养殖面积已逼近水稻种植面积了。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只要以人为本,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四、以“特色化”为目标,创新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还在于不断拓展思维,不断改革创新,打造自身特色品牌。

1、围绕产业特色,开展特色教育培训

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它也要围绕本地产业特色,开展自己的特色教育培训,为地方经济腾飞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我镇温室大棚发展较快,镇农推中心与成校紧紧围绕大棚种植技术普及开展教育培训。由于“供”、“需”相符,如今大棚蕃茄、大棚西瓜、大棚蔬菜、大棚草莓都能反季节上市,一亩大棚种植超过二亩普通种植收入,产生了可喜效益。

社区教育也从中获得了展露拳脚的宽广舞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2、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引入教育培训

社区教育既要与时俱进搞教育培训,也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开展特色培训。汤庄镇虽地处高邮市边远地区,却是文化昌明底蕴丰厚的文明古镇。社区教育中心与文化站因势利导将丰厚传统文化引入社区教育,让濒临失传的舞龙、连湘、花船、舞狮等民间文化、文体活动恢复起来,培训了一大批活动骨干。镇里重大活动、庙会频频亮相,浓郁了活动氛围,增强了文明气息。联谊村女子舞龙队多次被市里邀请到大型活动中表演。女子连湘队曾被无锡电视台专题采访拍成专题片而名扬全省。如今全镇仅民间舞龙队就有8家,每年三月初六吉祥寺庙会上总能看到他们恢宏的表现场面,吸引了周边乡镇群众观看,形成了汤庄镇社区亮丽文化特色。

下载29.组织资源整合在城市新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9.组织资源整合在城市新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社区管理与实践(高升专) 模拟题

    城市社区管理与实践(高升专) 模拟题单选 1国外社区管理宏观层面趋于( )D A科学化、现代化 B自治化、公众化C法制化、规范化D全球化、国际化 2国外社区管理微观层面趋于( )C A市场......

    企业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分析

    企业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分析Xxx (xxx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3班吉林xxx136000)指导教师:xxx(讲师)摘要:本文通过对组织文化内涵的阐述以及在组织发展中的所起到的作......

    红色廉政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思考讲解

    红色廉政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桐柏县电业局 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也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廉政文化资源的研究、 开发和利用,......

    关于科学发展观在城市社区实践的调查报告

    关于科学发展观在平煤集团十矿环东社区实践的调查报告平煤集团十矿环东社区位于中原工业重镇——平顶山市东部,是伴随着平煤集团的发展壮大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最早建于80年代......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拥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检验社区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的一个大好时机。通过结合当前城市社区......

    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青州市邵庄镇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来源:青州通讯 作者:蔡相恩 发布时间: ( 2009-11-6 ) 浏览次数:350 我镇辖92个行政村,辖区面积164.8平方公里,总人......

    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青州市邵庄镇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来源:青州通讯 作者:蔡相恩 发布时间: ( 2009-11-6 ) 浏览次数:350 我镇辖92个行政村,辖区面积164.8平方公里,总人......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福建医科大学从1981年开时招收研究生,至今经历了31年的发展历程,研究生数从开始招生时硕士研究生4名(1981年)、博士研究生2名(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