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县推进残疾人
浅谈高县推进残疾人“量服”工作的做法及体会
基本情况
残疾人状况
高县有总人口52万,幅员面积1323平方公里,辖12个镇7个乡,285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布的数据分析,高县有残疾人3.82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57%。其中,视力残疾7800余人,占20.42 %;听力残疾8700余人,占22.77 %;言语残疾500余人,占1.31%;肢体残疾9000余人,占23.56%;智力残疾2600余人,占6.81%;精神残疾3300余人,占8.64%;多重残疾6300余人,占16.49%。
从残疾人口分布情况看,农村残疾人口3.35万,占残疾人总数的87.7%;城镇残疾人口仅0.47万,占残疾人总数的12.3%。
从贫困状况看,约1900名残疾人处于贫困状态,占残疾人口的5%,衣食住行都需要政府救济和社会帮助;约18000名残疾人处于低收入状态,占残疾人人口的50%,基本需求自身能够解决。
残疾人工作机构状况
高县残联建立了县肢残协会、盲人协会、聋哑人协会、精残及亲友协会、智残及亲友协会。19个乡镇均建立了残联,其中文江镇、庆符镇配备了残联专职干部,其余17个乡镇由民政办干部兼职残联工作,绝大多数乡镇残联和民政办合署办公,317个村(社区)建立了残协并开展工作。
主要做法
“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是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在全面掌握辖区内残疾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残疾人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和扶持方案(以下简称:帮扶方案),在帮助残疾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为残疾人提供的各项保障、服务和帮扶与残疾人的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并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它是一种科学方法和工作方式,称之为“量服”工作。
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清楚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以帮助残疾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解决“残疾人自身能做什么”的问题。要清楚残疾人到底有哪些需求,解决“残疾人需要什么”的问题。要清楚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对残疾人到底有哪些保障、服务和帮扶政策,解决“能为残疾人做什么”的问题。将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个性化帮扶方案及落实情况等及时录入“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信息平台,实行信息化管理。召开会议 安排部署
为确保2011年任务完成,高县残联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是由乡镇分管领导和残联干部参加的工作部署会,贯彻精神,下达任务,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二是召开317个村(社区)的干部参加的业务培训会,专题讲解“量服”工作的业务知识,要求把握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入户调查,掌握准确信息。搞清楚残疾人家庭能做什么、需求什么、我们能帮什么三个问题。第二个关键是制定帮扶方案,填写“四表一卡”。填好“四表一卡”又要做好三个结合:帮扶方案要与残联的扶残助残项目紧密结合,将残联已经落实或即将开展的残疾人帮扶项目“装”进“四表一卡”;帮扶方案与相关部门的普惠政策紧密结合,将相关部门的各种保障项目“装”进“四表一卡”;与残疾人家庭最迫切的需求紧密结合,残疾人的需求很多,根据现有的项目和政策,切实为残疾人家庭能解决1—2项最迫切、最基本、最可能的需求。
建立残协 落实专委
“量服”工作的开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入户调查,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而开展入户调查的任务主要由村(社区)一级干部负责。在此前高县只建立了33个村(社区)残协,还有284个村(社区)没有正式建立。“量服”工作是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业务要求高,又要常态化管理,必须确定专人集中时间开展调查。高县残联以开展“量服”工作为契机,乘势而上,要求乡镇残联把开展“量服”调查和建立村(社区)残协双推进。全县尚未建立残协的284个村(社区)以村(社区)两委班子和活动阵地为依托,推选残协主席,副主席和残疾人专职委员,落实办公场所,开展残协活动。村(社区)残协主席由村(社区)主任或副主任兼任,在本村(社区)范围内推选有意愿的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作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并协助村残协工作,义务为残疾人服务。目前284个村(社区)已经建立残协,推选出了残协主席、副主席和残疾人委员。在残协的组建过程中同步推进“量服”调查,以召开残疾人代表会议、入户宣传等形式开展调查工作。
加强办证 夯实基础
2009年4月起,高县启动办理第二代残疾人证工作,到2011年初,共办、换证6300本,按照“量服”工作的要求,原则上是对持有二代证的残疾人开展调查,制定个性化服务帮扶方案。为提高办证率,为“量服”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做到家底清,情况明,高县残联对各乡镇残联下达了办证任务,并列入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目标考核,要求县残联、乡镇残联和县人民医院三家共同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乡镇残联加强宣传,通过村(社区)残协干部通知残疾人办证,做好办证申请表的发放和指导填表工作;乡镇残联做好初审工作,对申请的对象做好目测把关,尽量减少明显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盲目到县人民医院检查;县残联实施特殊办理程序,对行动不便的重度肢体残疾人由乡镇残联、村(社区)出具证明,残疾人持证明直接到县残联办理,不需到县人民医院检查;智力、听力残疾人由乡镇残联引导到宜宾市相关专业机构检查,凭检查报告直接到县残联办理;县残联审核二级以上残疾人证的核发,由残联领导亲自审核签字发证,严格把关;县残联、县人民医院实行下乡办证,县残联组织办证人员、鉴定医生到边远乡镇集中受理残疾人办证。效果和意义
2011年6月,高县安排部署开展“量服”工作,各乡镇、各村(社区)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投入工作,开局良好,推进有力,效果明显。一是推动了村(社区)残协组织的全面建立。在此之前,高县每个乡镇只建立了1—2个村(社区)残协。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立了314个村(社区)残协(其中有4个人口不足1000人的小村与相邻村合并建立),建成率达到100%。二是残疾人办证率直线上升。从6月开始推行办证新措施,6—9三个月办证就达3000个,是前两年办证总和的一半。三是密切了干群关系。“量服”工作开展以来,上千人(次)的乡镇残联干部、村(社区)残协干部深入残疾人家中,与残疾人及其亲友面对面交谈,了解情况、征询需求、宣传政策,极大地加强了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了干群关系。入户调查工作正值火红的八月,残疾人工作者顶烈日、冒酷暑走村窜户,受到干部群众高度赞誉。问题及对策
在实施“量服”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建设问题。乡镇残联只有牌子,没有专人,多由民政干部兼职,担负的工作职责繁多,开展工作的精力不够。村(社区)残协初步建立,缺设备,无办公经费,残疾人专职委员无误工报酬,专而不专。“量服”工作从调查到信息入网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基层普遍觉得人力不足,精力有限,反映非常强烈。二是政策掌握问题。“量服”工作要求基层残联干部不仅对残疾人政策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而且要对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卫生、法律维权等方方面面的优惠政策也要了解和掌握,这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多项政策,由于80%的基层残联干部特别是村(社区)残协干部都不能全面熟悉政策,无法做到优惠政策与残疾人需求的有效对接,造成制定的帮扶方案单
一、片面。三是残疾人的需求问题。由于“调查需求表”上列入了残疾人86项需求,而高县全年要对4700人实施个性化帮扶。如果每个残疾人解决一个需求,就有4700个需求,目前国家的项目无法全部覆盖,政府的财力无法全面支撑,造成残疾人的基本需求都可能无法落实,使许多残疾人有怨气和反感。
以上三个问题,归纳起来是“人”的问题、“钱”的问题、“业务”的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人”的问题。主要是落实乡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或残疾人专干,下同)、村(社区)残协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专职化和基本待遇问题。由上级残联、财政、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下文,明确要求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并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中解决基本待遇,实行省—市—县三级保障金按2:3:5分担原则。乡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每年按当地社区干部待遇标准执行,脱产工作。村(社区)残协残疾人专职委员每年补助误工费。第二,省、市残联统筹保障金,解决“钱”的问题。省、市残联执行省、市关于保障金征收令的精神,从县—市上解5%的保障金到市、省残联。省、市残联根据各市、县的经济状况和残疾人工作情况,统筹安排保障金,重点用于扶残助残项目和乡镇残联、村(社区)专职委员的工作待遇补贴。在资金安排方向上向财力欠发达地区、贫困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工作先进地区倾斜。第三,实行对口指导制度,解决“业务”问题。由省残联安排成都市等“量服”工作先行先进市、县对口指导后行落后市、县的“量服”工作。先行领后行,先进带后进,由先进地区残联对落后地区残联提供指导、咨询、抽查及验收等相关工作。
第二篇:检查指导 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
检查指导 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
为加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和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促进社区残疾人工作不断深入,11月2日下午,区残联康淑丽理事长一行亲临武东街铸锻社区检查指导工作。
此次检查采取听汇报、查看资料和残疾人家庭满意度测评几种方式进行。社区残协主席向检查组汇报了社区“双创”工作情况,并就创建有关工作和检查组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探讨。区残联康淑丽理事长详细询问社区残疾人基本情况,查看残疾人服务档案记录,对社区所开展残疾人“双创”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社区残疾人工作协理员王熹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同时提出要求:今后社区残疾人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随访、讲座、文体活动等创建形式不断满足残疾人各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使社区残疾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此次检查,社区残疾人协理员王熹表示:一定在区、街残联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切实为社区残疾人多办好事、办实事。
铸锻社区 2010年11月3日
为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规范残疾人档案,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11月2日下午,区残联一行来到凤凰社区指导计生工作。
指导组听取了社区计生管理员对社区近一段时间避孕药具领取、计生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以及各类统计报表、计生信息平台等工作的汇报后,对社区所开展的计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随访、流动人口婚育课堂、开展文体活动等形式倡导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增强育龄妇女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认真仔细地核实辖区内外来流动人口计生信息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服务、管理,促进社区计生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使计生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凤凰社区计生管理员表示:在做好计划生育各项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将加大努力,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辖区内新婚夫妇的婚检率和孕检率。针对新婚夫妇,专门开辟免费叶酸片发放点;针对社区内的产妇,专门开辟免费贝因美奶粉发放点;这将与社区内的免费避孕用具发放点一样为各类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方便
第三篇:求真务实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
求真务实 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
————
丛台区是邯郸市的中心城区,是一个老城区,商贸与旅游相结合的城区。现辖1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2万人,其中残疾人1.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其中肢体残疾人占40%,视力残疾人占12.2%,听力语言残疾人占7.4%,智力残疾人占12.1%,精神残疾人占28%,综合残疾人占0.43%。
近年来,我区的残疾人工作在市残联的关心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广大残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到得了明显的进展。从区政府、区委对残疾人工作的支持方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区委、区政府历年来十分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事业,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在政策、规划、组织、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帮助残疾人康复、求学、就业、脱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残疾人事业”,这是第一次把残疾人事业写入党代会报告,将残疾人事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要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加快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步伐。区政府已将残疾人工作列入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民心工程”之一。
(一)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残疾人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特殊、最困难的一部分。残疾人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做好残疾人工作,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的温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接和具体的体现。
(二)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任务。目前,全区人民生活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但是由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残疾人整体生活水平高小康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全区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残疾人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解决残疾人的小康问题,任务还非常艰巨。发展残疾人事业、带领残疾人共同奔小康,是新世纪新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广大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聪明才智,弘扬他们顽强奋斗的精神,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区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近年来,我区涌现出许多残疾人自强模范,例如肢体残疾人章英奇,现任邯郸市丛台区扶残助残物流公司董事长,去年他又
成立了“腾达园林绿化公司”。今年他又组建成立了“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福利企业,公司启动后能够安置十几名残疾人就业,他不仅自已走向了成功之路,也为社会做出了奉献。
(三)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秉承、发扬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残疾人,对残疾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广大残疾人顽强拼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求生存、图发展的志气,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骨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动而具体的体现,是我们社会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
二、建立支持体系,促进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残疾人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和人财物等许多实际问题,没 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很难推开。近几年,我们注意抓残疾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协调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对区残疾人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听取残联工作汇报,召开相关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并在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区残联于1989年就实行了计划单列,理事长专职,财务独立,正科级规格。区委、区政府于2001年批转了区政府残工委《关于进一步实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残联领导班子的建
设、培拔和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建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四篇:论新时期如何推进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论新时期如何推进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残疾事业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由此,“科学发展观”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高频率现诸媒体的热门词汇,而在全国各行各业上下一心、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众志成城贡献力量的大环境下,作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基层组织及工作人员,尤其需要就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以开展好本辖区残疾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而进行深入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建设这个社会的目的是着眼于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以人为本“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又是一个谋求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较高文明形态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统一。
二、和谐社会与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残疾人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因而,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残疾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才会有繁荣、健康、充满活力、安祥和谐的环境,才会有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搞好残疾人工作,使残疾人能够同健全人一样,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参与创造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分享社会文明的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展残疾人事业,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搞好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残疾人是全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人群,这个群体有着不同与健全人群体的特殊性,极其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一是由于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使之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
二是低收入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以相公庄街道残疾人群体为例,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者,大多在福利企业就业或自谋职业,但是收入较低;另一部分则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能力,大多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其经济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经济上的低收入进一步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三是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他们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大多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较低,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没有职业
安全感,收入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这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被社会所抛弃,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从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出现过激行为。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公正,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主义人权和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解决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问题,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努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广大残疾人尽快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因而,各界应当多一点偏爱,为他们开点“小灶”,从各方面多给予关心帮助。如加大扶贫力度,扶助贫困残疾人;保障残疾人及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开展职业培训,拓展就业途径,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确保残疾人进行康复的权利等等。而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基层工作者,只有进一步密切与残疾人兄弟姐妹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提供服务。残疾人
事业的每一项工作,都闪动着人性善良的光芒,都需要付出真诚的关爱。
除了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外,还必须给他们以安全感和尊重感,这有利于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人们不仅有生理、安全、归属的要求,而且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是对一个人价值的承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一点对残疾人来说尤其重要。单纯的给予残疾人人道主义的同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解除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心理压力,调整其因残疾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得到调整,必然会给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自强不息的动力。
因此,从事残疾人事业,绝不是居高临下甚至带着施舍和怜悯之情去对待他们,而是要站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为实现全社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发展而真诚和热情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作为残疾人工作者,一方面应始终把握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题,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残疾人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和谐氛围,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残疾
人工作;一方面要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使更多的残疾人由自卑走向自信,由怯懦走向坚强,由彷徨走向成功,使他们能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让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是残疾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毕生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从广义上讲,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和政策规定对有残疾的公民的生存权、文化权、发展权给予保障的社会制度。如《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无障碍环境等六个方面保障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国家和社会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给予帮助。如《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提出的动员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救助、对“三无”残疾人给予供养、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生活中的特殊需求给予帮助,等等。
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公平主义、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近年来,**市残联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在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等领域坚持重点帮扶,特别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和困难家庭残疾人,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帮扶力度,初步形成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一、现实基础:我市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由于残疾等诸多因素,他们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目前我市有各类残疾人6.8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6%,每五个家庭户就有一户是残疾人家庭,贫困残疾人约为1.8万人。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这一群体,大力支持残疾人发展事业,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的服务体系、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明显改善。
(一)完善残疾人生活救助政策。近年来,**市残联联合财政、民政等部门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全力推行应保尽保的保障政策;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形成对残疾人实施分类救助的四项政策:一是对贫困家庭残疾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市共有8600多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针对残疾人低保对象救助标准再提高20%;二是对重度残疾人按省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生活救助金,2008年以来**市开始向16周岁以上一、二级视力、智力、精神和肢体无固定收入残疾人发放全额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金,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7475名非低保家庭的重残无业人员获得政府专项生活救助,2013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城镇400元/月,农村为270元/月,救助资金达2000万元;三是对特殊困难家庭残疾人实施生活救助,2011年我市出台《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实施办法》(泰民【2011】110号),对家庭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以内的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残疾人,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60%发放生活救助金,2013年的救助标准为城镇240元/月/人,农村162元/月/人,全市共有331名特殊困难家庭残疾人享受此项生活救助;四是对困难残疾人实施重残补贴金制度,2011年起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行社会救助以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特别救助,按城镇80元/月/人,农村60元/月/人的标准发放重残补贴金,目前全市有345名残疾人获得该项救助。
(二)建立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苏发【2009】11号)提出“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区别不同情况逐步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并根据家庭收入状况给予护理补贴”。2010年**市在采取了座谈走访、试点运行等一系列措施后出台了操作性强、贴近残疾人的《关于印发对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暂行办法的通知》(泰财社[2010]65号、泰残发[2010]21号),向全市1650名一级视力、精神、智力、肢体残疾人以护理服务的形式发放护理补贴,根据残疾人具体情况分为居家护理、项目护理、机构护理,其中项目护理打破常规,以配送生日蛋糕、提供上门理发、免费就近洗浴、发放超市卡等形式,得到残疾人及上级残联领导的认可,每年发放资金138万余元。
(三)建立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制度。每年市残联联合民政部门对全市各福利企业和残疾人用人单位进行年检,督促各企事业单位依法为残疾人缴纳工伤、养老、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确保残疾职工在年老生病、失业、工伤、生育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13年制定的《**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了政府对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给予每人每年100元的补贴。截止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残疾人50%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基本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到了病有所医。
(四)建立残疾人学生就学资助制度。市残联联合教育部门在完善特殊教育、义务教育各项保障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力度。2010年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除学费政策和对考入高中以上的残疾学生给予专项补贴政策,市财政局、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工作的通知》,市财政局、教育局、残联下发《关于向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发放教育补贴的实施办法》,每学年对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分别补助1000元和1500元。目前,在读高中以上的残疾学生均按年领取了教育补贴,三年共发放资金33.5万元。
(五)建立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保障政策。为更好地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我市相继开展了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救助、假肢矫型器救助等康复救助,在大力开展贫困残疾人基本康复救助工作的同时,积极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政策。2011年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关于将部分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试行办法的通知》(泰政办发〔2011〕167号),将残疾人康复急需的诊疗、训练、评定共18个医疗康复项目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以及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电子耳蜗植入等辅助器具适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形势与挑战:我市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机遇与问题
(一)面临的机遇
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对于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推进社会文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给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实现协调发展,重点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残疾人是社会中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不能说社会实现了真正的和谐。只有全市残疾人生活实现小康,全市才能真正实现小康;只有全市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指日可待。
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为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护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纳入了“十二五”规划,纳入了每年政府十件实事和精神文明百分赛的内容。在市财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重残无业人员生活救助,率先对六岁以下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抢救性康复训练,率先将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等等,政府每年投入的资金都在两千万元以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共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促进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在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全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还必须看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公益服务缺乏等原因,尚未建立全市范围内保障水平相当,残疾人普遍受益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主要体现在:
1、思想观念比较滞后。把残疾人社会保障局限于物质保障的观念。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以“扶残助残”为主,这种保障救济色彩严重,对残疾人重物质救济,轻社会参与;重同情恩赐,轻权利尊严,不能满足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残疾人自身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残疾人仍然存在着依附意识和依赖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
2、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目前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大都集中在低保制度上,低保是针对家庭收入不足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已纳入低保的残疾人扣除补差部分,实际发放手上的数额很少,还有很多低保边缘户的残疾人根本得不到低保扶持;贫困残疾家庭应保尽保政策的落实和因病突发致贫的残疾人的救助政策有待更加完善;残疾人在医疗、康复、辅助器具、教育等方面必须开支,大大增加了家庭负担,使这些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3、法制建设比较滞后。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现也受到制约和影响。在执法的监督检查上,没有严格的实施制度来保证,缺乏定期检查,奖惩分明等措施,主要在道德和舆论上受社会的监督,影响了法律法规的落实。例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虽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宁可缴纳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这样操作看似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却有悖于法律保护残疾人就业的初衷。还有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缺少无障碍环境建设经费投入,市主要公共场所缺少无障碍设施,对已建的无障碍设施相关职能部门缺少维护和管理,如城区盲道占用现象比较严重。
4、专业队伍不够健全。残疾人工作队伍主要包括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我市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基本都是民政、教育助理兼任,缺少从事残疾人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等工作专业化的人才,缺少规范的用人编制,工作经费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志愿者队伍虽已建立,但是工作缺少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作用发挥有限。
三、路径选择: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要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生活救助、康复和医疗服务等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开创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更新观念,努力营造“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新的完整的残疾人观的实质在于“平等、参与、共享”。这既是对新时期残疾人和政府、社会责任的概括,也是检验社会进步的一个尺度,应该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我们一应破除单纯救济观念。对残疾人应从物质帮助为主向提高保障、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全面发展转变。二应破除依赖观念。残疾人同样要增强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实现人生和社会价值。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生活救助、医疗康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政策,全面实施重残生活救助、护理补贴、重残补贴金、教育专项补贴等专项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把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救助的统一平台。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凝聚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的力量。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行为,做到保障信息互通,有效整合、配置政府和部门的保障资源,规范各项社会保障工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面向困难残疾人的多形式、多渠道的结对、帮困、助学、助医、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引导各部门将传统扶助残疾人的输血形式逐步向造血功能转变,动员各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残疾人社会救助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扶助困难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