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资源部2017年宣讲材料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中国地质调查局
继承李四光精神
在地质科技创新中继续前行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干部
白嘉启
现在,全党、全国各条战线都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统一思想认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作为一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和拥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要认真深入学习,坚定自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用《准则》、《条例》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我们还要了解当前国家经济和科技战线的形势,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清楚国家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习贯彻六十九大精神充分体现在科技工作之中,体现在科技创新工作之中。
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切国家的科技创新工作,曾经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2016年5月30日,他在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工作者指出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当中重要的一个基础行业。地质科学、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质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继承李四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部建立,在党的领导下,在李四光、黄汲清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指导和带领下,一批批热血青年,怀着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来到地质部,参加到侦查地下情况、寻找矿产资源的队伍中来。65年来,数十万地质人肩背背包、手持铁锤,攀高山,走大川,巡戈壁,踏荒原,斗酷
暑,战严寒,风餐露宿,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天山脚下到横断山脉,从昆仑雪峰到南岭之颠,从茫茫戈壁到武夷群山,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之滨,他们迈开双脚,走遍了祖国大地。他们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努力为国家找寻矿产资源。65年来,我们的师长和父兄们孜孜以求,探索着诸多地质科学问题:原始地球是什么模样?大洋-陆地如何变迁?古生物群大爆发的原因,鱼-龙-鸟演化的过程;海进海退的规律,岩浆岩的成分是什么?火山爆发的作用与机制,沉积岩地层层序的变化规律,变质岩经历的长久变质作用;大陆漂移的过程,板块碰撞的机制;构造要素的组合特征,构造体系的形成过程;岩层为什么会断裂?莫霍面是怎样在地壳下延伸?岩体内应力如何聚集,地震是怎么发生的?石油天然气埋藏在哪里?金属矿床又是赋存在什么地方?年年岁岁,地质科技人员踏遍荒山去实地观察地质现象,心无旁骛地研究这些问题,专心致志地进行各种精密复杂的实验。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地质科技人员肩负国家重托,走出国门,考察欧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同时邀请各国专家来华开展广泛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舞台占领了一席之地。
(1977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分配到李四光亲手建立的地质力学研究所,作为千千万万地质科技工作者
中的普通一兵,从那时开始,也参加了一些地质科技项目,主包括:
1、“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国家重点项目”中的 “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研究”课题工作;
2、“中法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合作项目”中的“西藏南部羊卓雍湖、普莫雍湖热流测量与研究”课题工作;
3、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阿里地区朗久地热试验电站地热地质研究”工作;
4、“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沙雅隆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移聚的关系研究”;
5、“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古地温演化研究”;
6、“江西万年虎家尖银金矿区及其外围控矿构造及找矿方向研究”课题;
7、“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及对地质发展的控制作用研究”;
8、“辽河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及油气有利区预测”课题等十几项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
65年来,一代代地质人完成了国家数百上千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国家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找到了富饶的矿产,取得了累累地质硕果和辉煌的科研成绩。
所有这些都是在李四光等老一代地质学家的爱国主义和科学创新精神指引下取得的,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他们的精神,继承李四光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李四光精神是什么精神?她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精神:
(一)爱国主义精神(或者称为科学救国精神)幼年时李四光立志救国强国,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造船机械,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期间追随孙中山,加
入同盟会,成为其中年龄最小的创始会员。孙中山十分赞赏他的志向,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0年李四光学成回国,辛亥革命后,他被推选为武汉军政府实业司司长要职。当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他为振兴国家工业,于1913年又赴英国留学,改学地质专业。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婉拒导师挽留回国,1920年受蔡元培邀请,担任了北京大学教授,后来他又相继担任了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大学代理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要职,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潜心地质研究,取得《中国地质学》等突出研究成果。抗战胜利后,由于他不满国民党反共内战政策,拒绝蒋介石高官利诱拉拢,再度出访英国。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收到郭沫若转交的周恩来信函,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在英国的李四光归心似箭,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外国势力重重阻拦,毅然捻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历经半年多时间返回祖国,投身国家建设。
(二)服务国家精神
1952年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他主持和领导的工作,以及他本人全力开展的研究,都是紧紧围绕国家的建设而开展的,都是为国家的需求而服务的。
1.寻找石油资源
新中国的建设,石油资源是首当其
冲的需求,然而当时中国一直被贫油论笼罩着。而李四光根据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意见,早在1928年,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说:“中国的油田,到现在还没有好好的研究。“但是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热河据说也有油苗,四川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的研究,和四川赤盆地质上类似的地域也不少,都值得一番考察”。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讲学时,在分析了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发育的特点后指出:“这个新华夏系的内陆沉降带,我们有证据认为是白垩纪内陆盆地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华北平原下部,钻探到足够的深度,似乎没有多大问题会遇到白垩纪地层,并且用地震的方法进行勘探时,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毛泽东主席问到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他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认为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远景大有可为。根据他的意见,中央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1954年2月,他在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中说:“我认为提出下面两点,对我们的石油勘探工作有很大关系,一是关于沉积的条件,二是关于地质构造的条件。这两点不是孤立的,当然是有联系的。”李四光在
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指出了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1955年春,他担任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石油找矿工作,实现国家找油战略东移,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首先在大庆取得突破,以后又相继找到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原料铀矿
早在上世纪20年初李四光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30年代末40初,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认为中国的铀矿是有前景的,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提出了中国的铀矿主要是在三个东西构造带上。随即派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南延宗和助理研究员吴磊伯一道,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49年,他回国时想尽一切办法带回一部铀矿探测伽马仪,后来给了初建的铀矿普查队,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春,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调查工作;在地质部地矿司办全国铀矿地质培训班。
当时,李四光一手抓寻找石油,一手抓放射性铀矿床。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1955年1月,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寻找铀矿前景指出:“……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这些构造带,尤其是南岭带的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为特征,在那里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
从50年代中期直至他最终逝世,李四光都始终密切关注和指导着中国的铀矿和原子能事业,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3.地震预测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震之后,李四光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并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由此加强了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亲自指导研制了地应力测量仪,多次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在北京郊区进行实地测量,总结发现岩石地应力的变化规律,推动利用地应力测量方法在地震观测中的如何发挥作用。再有就是仔细研究地震震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进而提出地震受构造体系、受活动构造控制的论点,创立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邢台发生强震后,他分析了地
应力聚集和增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说,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及时提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果然,1967年3月8日,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而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2级地震。当时他还说,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验证了他的科学预见。李四光晚年的地震预测工作为中央针对首都地区的防震工作部署提出了重要依据,为我国后面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4.地热开发
李四光教授在中国首先倡导研究、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对地热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指导开展此项工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认为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可以把“地热”引出来发电,既可以节省宝贵的煤炭资源,还可以净化环境,让地热这个巨大能量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他感到世界上蕴藏的石油和煤的储量都终归是有限的,不能再生的,对于把石油和煤只当作燃料烧掉,李四光心里极为不安。
1954年地质部对一些热矿泉开始调查,如辽宁汤岗子、北京小汤山、广东从化、福建福州等处。从1958年开始,按照李四光的意见,在地质力学研究室开展了地热学的研究,并派专人去苏联学习。同时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研究所成立了热矿水研究组,首先开展了东部主要温泉区的调查,编制了全国热矿泉分布图。广东、福建、辽宁、河南等省地质局,对重要的地热点也作了调查。在60-70年代,作为地质部长,他在倾注巨大精力指挥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同时,对寻找开发地热,给予了很大关注,多次听取第一线同志工作汇报,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1970年3月,李四光听了水文一大队汇报北京地热情况后指出,“从北京附近的情况看,北京的地热还是有希望的。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布钻要谨慎从事,热水,相信一定能搞出来”
10月15日,听取地质科学研究院地热组汇报江汉地热情况后指出:“地下是一个大热库,是人类开辟的一个新的自然能源,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以燃烧一样重要。”
1970年10月,天津打出了地下热水,在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节约了一些煤。李四光说,这件事看来不大,但能节约煤炭,意义就不小。李四光认为,我国中低温的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应该把重点放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广泛利用上,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这是他在80岁高龄时,拖着危重病体亲临天津现场考察指导,回到北京后,他曾对他的女儿这样说:“要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生活造很大的福利……”李四光在他有生之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热事业的蓬勃发展(引自马胜云“李四光与中国能源”)。
(三)严谨治学精神
李四光作为一个学者,自从投入到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当中,就始终本着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进行全部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工作。
1.䗴科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在研究纺锤虫化石时,通过仔细观察,透彻了解了各种不同纺锤虫化石个体形态、外壳、隔壁的细微差异,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独特的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并创造了“䗴”这个汉字。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宣读了研究论文《蜓蜗鉴定法》,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强烈反响,这十条标准,后来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䗴科学者所采用至今。1927年,李四光以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䗴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2.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从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深入研究,在太行山、庐山、天目山、黄山、九华山、北京西山等地发现了很多冰川条痕石、U形谷,悬谷、刃脊、角峰、冰斗、冰溜面、冰川擦痕、马鞍石、以及巨型冰川漂砾等诸多标准冰川遗迹和冰碛物,对第四纪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1933年,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题为《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
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但傲慢的外国专家仍然不肯公开承认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面对外国学者对中国人的公然藐视与质疑,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他以丰富的实际资料和严谨的分析论证,在1936年用英文发表了论文《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凿据》及丰富的照片,终于第一次得到德国地质学家费斯曼教授等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以后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调查,发表了若干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在1937年,完成了著名的《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冰川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外地学界引起极大的影响和讨论。
(四)科学创新精神
李四光的科学研究精神,不单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更在于他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关联,他将物理学、力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引入到地质研究中来,开展边缘学科研究,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地质学科——《地质力学》学科。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李四光在研究中国南北方石炭二叠系地层时,发现它们之间的沉积相存在很大不同,由此
他推演出在古生代时中国南、北方海侵海退规律,并根据他对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的认识,提出了“大陆车阀”假说。当时,在世界地质学界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尤其是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在1926年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这是他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的萌芽之作。
李四光在地质研究中从来不迷信外国人,不迷信已有的地质学理论,对以往一直盛行的地质槽-台学说、垂直运动为主的理论提出了深刻质疑。
李四光原来学习造船工业,有着深厚的力学基础。在他研究地质现象时,发现地层岩石的变形构造是由于力的作用结果,于是就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他根据整体观和系统论原理,提出了构造体系概念,对中国地质构造带归纳划分为:纬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扭动构造带,包括华夏系、新华夏系、西域系,河西系以及山字形构造等构造体系。在这个宏大、独立且创新性的研究过程中,李四光完成了若干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
《地质力学概论》,都是地质力学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50、60直至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和充实,理论更为系统,同时他在国内地质研究中首次引入了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光弹测定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使得《地质力学》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并对寻找油田、铀矿、各种金属矿产,寻找地下水、地热资源以及预测地震、工程选址都起到了巨大、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部级奖励。
李四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服务国家精神,严谨治学精神、独立创新精神,以及他的研究巨著《地质力学》,都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现在正处于科技创新时代,要好好学习和继承他的精神,在地质科学发展以及地质找矿事业发挥更大作用,争取更大成绩。
二、继往开来,向地球深部进军
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在于他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地质科学研究从来不仅仅是科学家实现兴趣的园地,它时时刻刻都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相联系。世界到了21世纪,浅层的矿产资源已被人类开采接近枯竭,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问题,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矛盾也愈
来愈突出,我们的建设、发展以及生活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必须要向地球深部进军。
总书记在作出了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指示,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把地质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关系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
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全面实施“三深一土”的科技创新战略,核心是“深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承担向地球深部进军历史使命。
我们要切实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学习掌握国际先进的地质理论和科学技术,要拓展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奋力赶超国际成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承担、努力完成新的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科学研究任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急需解决的重大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和地球系统的科学难题,将目光聚焦地球深部,进行创新性研究。要努力扩展南海开采可燃冰的成功成果,扩展重庆开采页岩气的成功成果,把它们拓展到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系,要把浅层和深部的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要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建立新理论,试验新的技术方法,获得新的更大成果。
(中国老科协国土资源分会供稿)
第二篇:中国地质调查局(范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确保地质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
第三条 项目管理原则
(一)法人负责制;
(二)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相结合;
(三)分类分级管理。
第四条 地质调查项目按工作性质划分为调查类、科研类、综合类;调查类项目按地域划分为大区、跨区域、全国性三类。
第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按计划项目、工作项目设置。项目负责单位分别称为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工作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
第六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本部(以下简称“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或中国地质科学院本部(以下简称“地科院”)、承担单位三级管理。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设立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应有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机构。
第七条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立项论证与计划编制,任务下达,设计编制与审查,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与验收,资料和成果管理等。
第二章 项目管理与业务推进职责
第八条 地调局主要负责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及业务推进。
(一)组织编制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计划项目设置方案、项目计划和预算建议,明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审定计划项目负责人;
(二)组织计划项目立项论证与评估,审批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编制并下达工作项目任务书;
(三)督促检查项目施工进度、项目质量及经费使用情况;负责项目任务重大调整的审批与重大质量事故查处;
(四)负责项目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的审查、汇总分析;
(五)负责组织计划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和验收,组织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的审查;
(六)负责地质调查成果和资料管理,发布地质调查重大进展和成果信息;
(七)负责跨区域、全国性及海洋地质调查类和综合类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
第九条 大区地调中心主要负责本辖区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地科院主要负责所属单位负责的计划项目中工作项目管理。
(一)组织新开工作项目论证、续作工作项目评估;
(二)组织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
(三)组织工作项目验收;
(四)督促检查工作项目进度、质量与经费使用情况;
(五)汇总编报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
(六)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汇交地质资料;
(七)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本辖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地质资料接收、保管与服务工作;
(八)承办地调局委托的有关项目管理工作。第十条 实施单位负责计划项目的业务推进。
(一)编制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提出工作项目设置方案,推荐计划项目负责人和工作项目承担单位;
(二)组织编制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续作工作项目评估报告;
(三)指导工作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的编写;
(四)负责工作项目立项论证、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报告评审;
(五)制定计划项目相关工作技术要求;
(六)指导工作项目实施,组织重大业务问题交流与研讨;
(七)负责实施计划项目,提交计划项目成果; 第十一条 承担单位主要负责工作项目的实施与业务推进。
(一)负责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续作工作项目评估报告、工作项目设计的编制、优选项目负责人;
(二)负责工作项目设计与成果报告初审;
(三)负责项目技术、质量及经费管理;
(四)编报工作项目技术、财务和统计报告;
(五)受委托组织工作项目设计审查和野外验收;
(六)编制工作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和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七)向实施单位提供相关项目资料和成果;
(八)按规定汇交和保管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第三章 立项论证与计划编制
第十二条
地调局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等相关规划,在充分征求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审定。
第十三条
地调局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确定计划项目与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会同实施单位,在征求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落实计划项目任务。实施单位编制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工作项目设置建议,推荐承担单位,经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审核,报地调局。第十四条 地调局组织专家对新开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对续作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地调局根据论证结果,下达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意见。
第十五条 承担单位主要以委托形式确定,具备条件的项目以竞争的方式选定。中央和地方公益性队伍、行业队伍及院校以委托形式为主。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新开工作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续作项目编制评估报告,经实施单位审核后,提交组织论证单位。
第十六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以计划项目为单元组织新开工作项目论证,续作工作项目评估,邀请相关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十七条 地调局根据项目论证结果,编制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向社会公示,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八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部审定的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建议,编制项目预算建议,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九条 地调局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项目计划,印发地质调查项目计划,主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和地调局机关有关部室,抄送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
任务下达
第二十条 任务下达采用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批复和工作项目下达任务书的形式。
第二十一条 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经地调局审定后,向实施单位下达计划项目批复意见,抄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
第二十二条 总体实施方案批复意见包括计划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周期、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总预算、计划项目负责人、成果提交时间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地调局组织编制工作项目任务书,下达承担单位,抄送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实施单位和工作项目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工作项目任务书包括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周期、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成果资料提交时间、经费预算等内容。
需提交阶段性成果的项目,在任务书中应明确提交的阶段性成果的名称和时间。
第五章 设计编制与审查
第二十五条 实施单位依据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意见,修改完善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报地调局备案。第二十六条 承担单位依据工作项目任务书,在实施单位指导下,编制新开工作项目总体设计或续作工作项目工作方案。
第二十七条 工作项目总体设计由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以计划项目为单元组织评审。工作项目总体设计或工作方案经承担单位初审后,报组织审查单位。部分项目的设计可委托承担单位评审。
第二十八条 组织审查单位对新开工作项目总体设计书,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续作项目工作方案进行审批。
第二十九条 设计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以会审形式为主。
采取会审形式的,评审意见在专家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并与承担单位交换意见。
采取函审形式的,评审意见由组长根据专家书面意见综合后,提交组织审查单位。
第三十条 设计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并对设计质量评定等级。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不合格等级的设计重新编写后,需重新评审,重新评审的设计,不能评为优秀等级。
第三十一条 组织审查单位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向承担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三十二条 承担单位按照设计评审意见书,完成设计书的修改,并提交组织审查单位。组织审查单位审核后,向承担单位下发设计审批意见书。
第三十三条
组织审查单位在工作项目设计审查结束后,向地调局报送设计审查工作总结。
第六章 项目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承担单位负责工作项目的实施。承担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项目培养人才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三十五条 承担单位应对项目质量和原始资料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经费监管。项目组对原始资料进行100%的自检和互检。
第三十六条 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业务指导,适时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研讨。
第三十七条 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监督辖区内项目实施,地科院负责监督所属单位内项目实施,对项目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其中,质量抽查和经费使用情况抽查比例不低于当年工作项目总数的20%。
第三十八条 地调局对项目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当年工作项目总数的10%。
第三十九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工作报告制度。工作报告分为技术、统计、财务报告及专报。
第四十条 技术报告分为半年报、年报。承担单位按项目属地原则报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所属单位报地科院,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汇总后报地调局。全国性、跨大区、综合性项目由实施单位报地调局。
第四十一条 统计报告分为季报和年报。承担单位按项目属地原则报大区地调中心,由大区地调中心审查汇总后,上报地调局。地科院所属单位承担的项目向地科院报送,由地科院审查汇总后,上报地调局。地调局局属单位(除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所属单位外)、国土资源部直属单位、中央管理地勘单位承担的项目直接报地调局。
第四十二条 财务报告为年报。按单位属地原则由工作项目承担单位报大区地调中心,大区地调中心审查汇总后报地调局。地调局局属单位、行业地勘单位报地调局。
第四十三条 项目有重大进展的,由承担单位以专报形式报地调局,抄报实施单位、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
第四十四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名称、工作年限、主要实物工作量、目标任务、工作地区、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进行调整的,由承担单位以书面形式提出调整申请,经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签署意见后,报地调局审批。其他变更报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审批。
第七章 野外验收
第四十五条 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应在现场进行野外验收。野外验收主要是核实野外工作量完成情况、野外工作质量及野外工作设计执行情况等。
第四十六条 野外验收工作由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也可委托工作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验收。
第四十七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结束前,向大区地调中心或地科院提出野外验收申请。
第四十八条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根据野外验收申请,会同实施单位,确定验收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承担单位应提供野外验收所需的资料,并提供便利。
第四十九条 野外验收结束后,野外验收组应提交验收意见。组织验收单位审核后,向被验收单位下发验收意见书。
第五十条 验收意见明确需要补充野外工作的,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及时补充野外工作,并向组织验收单位提交补充工作总结,经组织验收单位认可后,方可转入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写。
第五十一条 承担单位在野外验收结束后,须向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第八章 成果报告评审与验收
第五十二条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评审与验收实行计划管理。地调局负责下达项目成果评审和验收计划,实施单位、承担单位按计划规定时间提交成果。
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为工作项目成果组织评审和验收单位。地调局为计划项目成果组织评审和验收单位。实施单位为工作项目成果评审负责单位。
第五十三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应按计划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工作项目设计书和成果报告编写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项目执行情况总结及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报组织评审单位评审和验收。
第五十四条 成果报告评审和项目验收主要依据计划项目总体方案、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任务变更批复意见、野外验收意见书及有关技术标准等。
第五十五条 综合性、科研类项目在成果报告评审和验收前,组织评审单位应对野外记录、测试数据等原始资料进行核查。含有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的项目,评审前应进行专门测试验收。
第五十六条 成果报告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分别评审。成果报告评审应形成专家书面评审意见,并对报告质量进行等级评定。质量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不合格等级的报告应重新编写和评审,重新评审的成果报告不能评定为优秀等级。
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应形成审查验收意见书,明确验收结论:通过或不通过。第五十七条
组织评审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审查验收意见,向成果报告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提交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
第五十八条 成果报告提交单位按照评审意见书,完成成果报告修改,送组织评审单位。组织评审单位审查合格后下发审查意见书。
未通过审查的,通知承担单位限期修改,重新上报审查。第五十九条 批准中止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批复意见编写阶段报告或总结,提交组织评审单位评审和验收。
第六十条
项目验收单位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做出验收结论:通过或不通过。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技术和经费管理情况、取得的成果和社会效益等。
项目验收可与成果报告评审或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验收同时进行。
第六十一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交成果登记申请。地调局收到申请后,对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
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并颁发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证书。不合格需重新申请。
第九章 资料和成果管理
第六十二条
承担单位应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向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汇交项目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同时,具有明确地域项目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承担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大区地调中心提交。
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按照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十三条 确因不可抗力无法按期提交地质资料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地调局提交书面延期申请。
第六十四条
地调局在网站或媒体不定期发布地质资料信息,向社会提供服务。已完成审查验收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含阶段性成果)的地质资料,应及时提供利用服务。
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应履行审批程序,符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六十五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地调局所有。实施单位、承担单位、项目组成员享有署名权,具有获得奖励等权利。
第六十六条 发表论文和专著、成果宣传等应注明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专著应向中国地质图书馆上缴一份。
第六十七条 计划项目形成的成果,视工作项目成果贡献大小,享有相应的署名、获得奖励等权利。
第六十八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施中形成有价值矿产地的处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九条 地质调查项目实行奖励制度。设立地质调查成果奖,定期进行评审。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实行项目承担单位信誉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重要环节审计跟踪监督制度。定期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向社会公示。
第七十一条 建立地质调查项目专家库,实行专家信誉管理。
专家在参加立项论证、设计审查、质量检查、野外验收、成果评审等活动中,实行回避制度。
第七十二条 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有关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处分。
第七十三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无故未按期完成工作计划,不汇交地质调查资料或不提交项目工作报告,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停止新开项目等处罚。
第七十四条 实施单位、承担单位发生伪造资料、弄虚作假、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等有关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地调局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承担地质调查项目资格等处罚,违反国家法律的,交由有关部门处置。
第七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第七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
争创2005首都文明单位的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于2004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一年来,院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化改革和推进科技创新的中心任务,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工作,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队伍凝聚力,提高院机关的文明程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确保中心任务的完成,圆满达到年初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今年4月份,我院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上任后工作千头万绪,但始终没有忘记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重要工作日程。为切实加强对全院及院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院党委首先对相关组织机构及时进行了调整,根据工作需要或人员变动情况,健全完善了院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对院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保密委员会、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物业管理领导小组、献血领导小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等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工作的12个组织机构以及这些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完善,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落实到分管领导和各职能处室,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形成了院党委统一领导,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党政工团、各处室齐抓共管,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良好局面,为顺利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上半年,根据中央精神和部、局党组的部署我院认真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院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党支部主动开展工作,全体党员积极参加,广大群众大力支持,院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展顺利,全面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圆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地调局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我们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契机,在院党委整改方案中,涉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整改措施29条,占整改措施的47%,其中包括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环境建设、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等等。
经过狠抓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其中大部分措施已经得到落实,实实在在地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水平。
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结合院所改革发展的实践,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院所能力建设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政治理论学习。重新调整了院党委中心组,认真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在最近开展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院党委中心组进行了认真的个人自学和集中研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院要着重抓好的8项工作,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体现、落实在工作中。中心组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带动了党员、干部和职工面上的学习,院及机关的理论学习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比较规范。通过理论学习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四、建章立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加强管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结合建立健全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今年我们狠抓了建章立制,新形成了院及机关关于财务、资产、人事、公文等各类管理制度和办法近20项,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规则》(修改稿)、《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初稿)、《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试行)》等,并认真抓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院在京单位也普遍加强了制度建设,共新建规章制度近50项;修订完善8项,为加强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并有力地促进了保持先进性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
五、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坚持不懈地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使干部职工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创造和谐社会、和谐单位,为院的改革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一是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开展了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上半年,我们采取召开事迹报告会、以支部为单位讨论等形式开展了向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马祖光和身边优秀共产党员郑绵平、蔡宗仁学习的活动,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职工尤其是科研人员认为马祖光、郑绵平、蔡宗仁这样的先进人物可敬、可信、可学、可比照,他们的事迹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向他们学习,对倡导科学精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反对科技界的浮躁现象十分有针对性、有说服力。二是认真抓好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栏、简报和新闻报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成果人才、宣传老一辈地质科学家的高风亮节、宣传好人好事。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国土资源报、地勘导报等报刊上发表宣传我院改革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文章40多篇,办公室编发简报、要闻通报近30期。为改善院的外部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内部宣传橱窗图文并茂,及时宣传院改革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动态,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起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国土资源部在全系统开展的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坚持每周半天的专题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转变院所管理机关的工作作风。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了关于中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学习及相关知识竞赛,形成《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初稿),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五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以及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保一方平安,保持队伍稳定。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
坚持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娱体育活动,切实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提高干部职工的健康素质,提高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如开展春节团拜聚餐、三八节组织女职工到蟹岛度假村活动,春游、秋游等等。开展了一系列庆祝建党84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活动,组织开展对抗战老战士、老同志的慰问工作,召开抗日老战士、老同志座谈会,组织院在京单位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太行山上”、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组织党员、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赴狼牙山、冉庄、白洋淀等抗战遗址进行了参观学习。
参加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届运动会和部第二届运动会是我院今年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重头戏。在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届运动会上,我院有多名运动员入选国土资源部代表队参赛,地质所迟振卿勇夺女子攀岩第一名。在部第二届运动会上,我院55名运动员参加了运动会所设34个单项比赛中的32个项目和2个集体项目的比赛,最终取得1至8名共计42个,其中第一名6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8个,4至8名22个。地科院团体积分为239分,最终以领先第二名66分的明显优势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体现了我院干部职工高度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团结协作的良好精神风貌,体现了近年来我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为了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我院隆重召开参加国土资源部第二届职工运动会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在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参赛运动员和有功单位。院党委书记张陟在会上号召全院职工向参赛运动员和参与组织的工作人员学习,把自己的奋斗目标融入到院、所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的大目标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勇争先,努力拼搏,不断创造出辉煌的工作业绩。
七、综合治理和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节假日值班巡逻、安全保卫、防火防盗等工作,举办消防讲座和安全生产知识问答,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我院新近被评为2004-2005西城区“住宅锅炉供暖先进单位”。不断提高综合治理的工作水平。继续保持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授予的“综合治理”、“绿化”、“计划生育”、“义务献血”等各项荣誉称号,新获得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义务献血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狠抓职工食堂的餐饮、环境卫生,院职工食堂于近期通过西城区食品卫生B级认定(考评85分以上,全区达到B级认定的餐饮单位不到10%),并获得食品卫生等级标志。组织干部职工开展节水节电等节约资源活动,参加上级部门和社区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做好送温暖、献爱心、扶贫济困等工作,春节前夕,我院在京单位共慰问困难或有病职工150多人次,支出送温暖经费78700元。
继续抓好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科研环境,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完成了百万庄大院新综合楼维修工程,进一步美化了大院环境。组织完成了“野外楼改造工程”和“科研楼地下室及人防工程修缮项目”、“南锅炉房改造工程”的前期工作,这些项目完成后,将使职工的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明显改善。按照建成综合档案室的目标,院机关档案室完成了改造,新安装了档案密集柜和其它有关设施,加强了保密性,提高了档案管理和应用的效率。
八、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向深入 按照“巩固成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体现特色”的要求,坚持“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务求实效”的方针,继续推进院所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和质量。年初,院机关及各研究所及时制定创建工作计划,目标明确,部署具体,把争创“文明单位”作为加强本单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一年来,认真落实创建工作计划,都取得了相应的工作进展。
开展“文明细胞”建设,动员和吸引广大干部职工争创“文明处室”、“先进处室”、“合格党支部”等活动,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覆盖到每一个职工,成为一项常抓不懈、切实有效的群众性活动。上半年,评选表彰了院机关2004先进处室和先进工作者;七一”前夕,评选表彰了为院所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并积极投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的先进党支部11个、优秀共产党员31名和优秀党务工作者12名。同时有9个党支部、23位党员、8位党务工作者被评为部直属机关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弘扬正气、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党员、干部和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设在院机关的院京区离退休中心继续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一年来,为老同志安排的学习活动、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春游、秋游,参观学习,健康讲座、祝寿活动、太极拳比赛,棋牌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基本做到了老同志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使800多名离退休老同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为院的维护稳定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总之,在国土资源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指导下,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院机关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同时,在院机关的带领下,全院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呈现出深入广泛、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力学所继续保持“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地质所、资源所、物化探所、院机关在2004继续保持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岩溶所首次被评为广西自治区“文明单位”。在今年6月28日院机关“首都文明单位”牌匾授予仪式上,张乃贵书记向我院授了牌并讲了话,充分肯定了院及机关近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2005年我院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得到积极稳妥的推进,科研、地调工作取得一批新的成果,这些与全院及机关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保持队伍稳定、营造和谐环境是分不开的。
二○○五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篇:中国地质科学院就业派遣
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毕业生就业派遣流程2010-05-02 11:30:07中国地质科学院
一、确定毕业去向
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分为:就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升学(提前攻博、考博及做博士后)、灵活就业(包含签订劳动合同、单位用人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四种形式)、出国(自费出国留学)、待就业。毕业生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毕业去向,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相关手续。
〈一〉 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
1.领取《就业推荐表》
《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以下简称《就业推荐表》)是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的唯一正式依据,领取时须经研究生部盖章并登记备案。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时可使用推荐表复印件,在基本确定签约意向后方可将推荐表原件交予用人单位。推荐表每人一份,由本人妥善保管,遗失不补。
2.领取《就业协议书》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签约意向后,将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盖章的《就业推荐表》“回执”交回研究生部,并领取空白《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书》)并登记备案。《就业协议书》由北京市教委统一印制,每人一式三份,不得遗失。
3.签订《就业协议书》
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将相关信息填写清楚并经学生本人签字、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须及时将《就业协议书》返还研究生部,经审核通过并盖章后协议方可生效。《就业协议书》签字盖章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另外,三方各自的要求、承诺及约定等,应在协议书“备注”栏中注明,并视为《就业协议书》的一部分。
毕业生到无人事权的用人单位就业时,应由用人单位将其档案关系挂靠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就业协议书》需加盖人才服务机构的公章或由人才服务机构直接来函同意接收后,方可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4.上交《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学校上报就业方案、为学生办理《报到证》的主要依据。毕业生应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截止时间(一般在 6 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下同)之前,将已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送交研究生部。. 毕业生离校及报到
在规定时间内返还《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毕业派遣时应按时办理离校手续,领取《报到证》并办理户口、档案转移手续。《报到证》是毕业生参加工作的重要凭证,要妥善保管,遗失不补。
〈二〉升学(考博、攻读博士后)的有关规定
硕士考博、博士做博士后 已录取 的毕业生,应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前,持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或相关证明到研究生部备案。
上报就业方案为升学的毕业生录取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回生源地就业。
〈三〉灵活就业的有关规定
除通过签订《就业协议书》参加就业的形式之外,其他未取得工作地户口指标的各种就业形式均为灵活就业,其中包含“签订劳动合同”、“单位用人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四种具体形式。.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须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前到研究生部递交相关证明材料:(1)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的毕业生,须递交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完成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2)通过“单位用人证明”就业的毕业生,须递交用人单位开具用工或试工的证明材料(无格式限制,但需盖单位公章)。
(3)通过“自由职业”就业的毕业生,须递交个人从事自由职业的声明(无格式限制)。(4)通过“自主创业”就业的毕业生,如自主创立公司已注册成立,须递交所创立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如自主创立公司尚未注册,须递交个人自主创业声明(无格式限制)。2 .灵活就业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须办理回生源所在地毕业生主管部门的二次分配《报到证》,并及时办理户口、档案迁移手续。.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之前仍可通过签订《就业协议书》择业,可持推荐表“回执”或用人单位“接收函”到研究生部办理相关手续,并按要求签订《就业协议书》。.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如拟接收单位正在为其办理应届毕业生落户指标等相关手续,毕业生本人可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前提交《毕业生户档封存申请表》及用人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无格式限制,但须盖单位公章),申请将户口和档案封存学校至 2010 年 12 月 15 日,学校可为其暂缓办理二次分配《报到证》。待户口指标落实后,毕业生可持当地人事部门出具的接收函,领取《就业协议书》及办理其他相关就业手续。.户口和档案封存学校期间落实工作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学校可为其办理就业派遣手续;逾期仍未落实就业单位者,学校将在 2010 年 12 月底前为其办理二次分配《报到证》,并将其户口、档案转回生源所在地。.学校封存户口与档案期间,只办理与就业有关的事宜(不含异地报考公务员),不开具与就业无关的各种证明材料。如因婚姻、生育、出国、升学、保险、购房等须开具证明材料时,须先将其户口、档案转回生源地,再由生源所在地的有关部门开具证明材料。〈四〉待就业毕业生的有关规定
到学校上报就业方案时,仍无法确定其毕业去向或不能落实接收单位的毕业生,毕业离校时,领取回生源地的二次分配《报到证》,将户口、档案转回生源地待就业,其后续就业手续由生源地毕业生主管部门负责办理。
二、就业方案的变更
签约各方应信守承诺,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有关政策规定。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原则上不予调整就业单位。如学生或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提出违约,应提交违约书面材料(注明违约责任方及违约原因)和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同时违约方须承担以下违约责任:(1)学生违约:如递交违约材料的时间为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前,学校将对其违约行为予以登记备案并公示;如递交违约材料的时间为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后,毕业生原则上只能回生源地就业。(2)用人单位违约:学校有追究其违约责任的权利,并视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如《就业协议书》已由学生签字、单位盖章,而学校尚未盖章,此时该协议还未最终生成,如解除协议则不按违约处理,但毕业生应与用人单位协商,在取得用人单位同意终止协议签订的公函后,方可换发新的《就业协议书》。
凡与国家机关(包括中央机关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和部队签约的毕业生,不再予以调整就业单位。
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又被录取为博士或批准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出国攻读学位成行的,如在签约时已经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同意,在就业协议书上注明免责条款的,毕业生可调整就业方案,但须将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交回研究生部。如签约时未注明免责条款,双方应按《就业协议书》约定的内容执行。
三、其它规定.入学时户口未转入学校的京外生源非定向毕业生,只能在其户口所在地就业。.定向、委培毕业生严格执行招生定向、委培协议,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如在校期间学生与原单位因特殊原因无法履行原定向委培协议,应由学生本人自行办理工作调动手续,学校不负责任何与其就业有关的事宜。.肄业或退学的研究生原则上回生源省区就业。
四、违反规定的处理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毕业生,由学校报北京市教委,不再负责为其办理与就业有关的事宜,将其户口、档案转回生源地:1 .不顾国家需要,坚持个人无理要求,经多方教育仍拒不改正的;.自领取《报到证》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报到后,拒不服从安排或无理要求而被用人单位退回的;.其它违反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办法规定的。
五、如国家出台新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我院将做相应调整,并及时予以公布。
注:生源所在地: 毕业研究生生源地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况:入学前未间断学业、连续攻读的,其生源地为本科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入学前有过若干年工作经历并已在工作地落户的,原则上以其工作地为生源所在地。
院研究生部
2009 年 10 月
免费考研网
第五篇: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科技成果
1月9日~1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在京召开,《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等10项科技成果获评科技进展。
十大科技进展由42位院士、专家共同评出,包括基础地质和矿产领域的《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中国地质历史“编年表”、“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亚洲中生代花岗岩图编制及新进展”、“全国重要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中国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阿拉善地块前中生代构造归属新认识”;水工环和技术方法领域的“自主研发无人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系统”、“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研究及防治”、“铼—锇同位素分析技术为沉积岩测年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