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第五讲自利还是利他[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1:3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第五讲自利还是利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第五讲自利还是利他》。

第一篇: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第五讲自利还是利他

第五讲——自利还是利他 接下来要讲的是第五个问题,自利还是利他,自利,这个利就是利益的利,自利还是利他,这是关于对利益的认识和态度。作为佛教徒对利益应是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和态度?我们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不少人认为佛教是自利的。只管自己,自了,自利,不管家庭不管社会,只管自己。那么这样一种看法到底对不对呢?当然是不对的。我们要对这个问题来做一个分析。首先我们要讲的什么是利益?何为利益?利益这个词啊,在这个世间,它是被频繁地使用。举世纷纷,皆为利往,都是在为利益。有个小故事是说乾隆皇帝(不知道这个故事是谁编出来的)在金山寺跟一个什么禅师,两个人站到金山寺的上面,看到很多人还是很多船(金山寺那边好像没有船),乾隆就问这个禅师,这里到底有多少艘船?这个禅师就说,只有两艘,一艘就是为名,一艘就是为利。(有没有船这个不重要)关键要说明的是世间的人多数都是活在名和利之中,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名和利基本上也是代表着我们的欲望,五种欲望里面重要的内容。佛教里面也经常用到利益的这个利,叫自利利他。佛法我们经常会说到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得到利益,利他就是让别人得到利益,利益别人,利益自己。佛教的修行其实并不忌讳讲利益,讲到三种利益,现前的利益,来世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利益跟我们的人生有着非常密切地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来正确地看待利益? 关于这个问题讲的第一点是,义和利的关系,义和利,比如说道德和利益到底冲突不冲突?像儒家《孟子》里就有关于义利之辩,《孟子》讲梁惠王说你怎么样才能对我的国家有利啊?孟子说你要讲道德,要讲义,不要讲利。这个无形中会把道德和利益对立起来,其实不好意思说,嘴巴里讲着道德,内心里想着利益,这种人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会变成伪君子。关于利益和道德这个问题,你要处理好它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道德和利益可以对立也可以不对立,如果我们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利益,那种这种利益和道德就是对立的,我的内心只有利益,没有道德。为了利益那叫什么呢?为了利益就可以不择手段?那这样利益和道德是对立的。如果说追求利益的过程中遵循着法律和道德,佛教里讲叫如法求财。首先我不违背法律,法律其实也是道德,法律它是最底的道德,那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遵循法律,甚至我们能够遵循着一定的道德范畴,我们去追求利益,那么这个利益跟道德对立不对立啊?其实是不对立的,如果我们不遵循着道德去追求财富,其实这个财富、这个利益是不长久的,如果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这样一种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我们讲诚信,我们富有爱心,我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我们时时都能够懂得去考虑对方,所以我们用现在社会的话来说:就是双赢,你在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时,你也能考虑到别人得到利益,如果你能够本着这样一些道德基础去追求利益,那我想这样的利益它是可以持久的,所以像在国外,也有不少这样百年老店,像我们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这些商家,信誉特别好,那么这些都是能够成为他们生财之道,他们能够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那么他们的经营才会持久,他们的利益才能持续,所以正确地认识义和利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佛法也是讲究利益的,也是重视利益的,比如我们读《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讲到,我念《金刚经》有多大多大的功德,说你读诵受持《金刚经》比一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你得到的功德还要大,就说明智慧的价值,比物质财富的价值要高得多,其实它是说明这么一个道理,你有再多的物质财富,它给你带来和利益是有限的,现在谁最有钱?你即使像马云这么有钱,你就一定能过得幸福吗?未必!但是你要是一个富有智慧解脱的人,那你一定就会过得幸福,那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就是一个永久的,所以佛法它认为:智慧的价值永远超过这种财富的价值!我们如果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金刚经》所说的这样一种 功德观,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所以这是我们对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接下来要讲的是第二点:有的人认为学佛是自利的,我们现在讲到这个题目,自利还是利他?其实有针对性的,针对社会上有的人认为学佛就是自利,为什么说学佛就是自利的呢?因为看到出家,有不少人出家,出家了之后所以就意味着放弃世俗的责任,不顾世俗的责任,然后自己去修行,或者说自己去过上种清闲的生活去了。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就会认为:学佛的人是自利的,我早上在考虑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想到一个是自私自利的问题,一个是关于自利和利他和问题,我们世间上的人多半都会有一种自私和自利之心,但是自私跟自利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自私是不是就等于能自利呢?自私是不是就等于能够得到自利?其实不是的,自私未必能够自利。自私:就是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处处想着自己,甚至不顾别人的利益,这是自私。但是自私的结果是不是就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呢?我想一个人要自利其实不是容易,我想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真正地想要自利,其实并不容易,比如说我们整个世界的人,其实多数人基本上每天都在为自己着想,如何上自己过得更好,我们都在想,我们无始以来都在这么想,应该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我执,每一个生命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总是在想着让自己如何能够过得更好,我们所有的一切努力,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样的一个中心,那就是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可是事实上怎么样呢?我们是不是就过得很好了呢?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并不是说我们真正地每个人都能过得很好,那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是出在,我们每天都在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每天都在想着自己,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关健问题是在这里,我们并不了解自己,我们并了解生命的规律,我们也不了解人生的因果,我们即不了解生命的真相,我们也不了解人生的因果,我们想想,我们不了解生命的真相,那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生命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也不了解人生的因果,我们就不知道,我究竟要做什么?才是对我自己真正有好处。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生命里当家做主的是谁?谁在我们生命中当家做主?贪、嗔、痴,我们生命基本上被各种心理:错误的观念、混乱的情绪、烦忧的心理,在主导着我们生命,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时候,为了要自己好,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其实我们每每做了很多事情,反而给人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我们纵容自己的情绪,纵容自己不良需要,最后这些不良需要、这些负面的情绪,它给我们生的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害,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我们不知道人生的因果,我们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我们去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结果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很多很多的不良果报。所以一个人真正地要利益自己,你所做的事情真正地能够做到对自己有利,事实上那是需要很有智慧的,如果你没有智慧,你无论多么努力,最后你做的一切事情,只会给你自己带来灾难,而不是给你带来利益。所以我们在讲这个《道次第》的时候,它就讲到这个利他,为什么要利他?它就有这么两句话,就是一天到晚想着自己,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本衰损之门,那么利他,处处想着别人,想着众生,这是一切功德之本,然后它就举了两个非常典型的案例,那就是众和佛菩萨。众生无始以来,都在想着自己,结果怎么样?结果制造了无尽的迷惑和烦恼、轮回痛苦,而佛菩萨一直都在想着众生,所以佛菩萨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成为一个解脱自在的圣者。就是通过这样两种生命的案例,足以说明 利他,就是处处想着自己,你想着自己,怎么样要真正地能够对自己有利,甚至这是需要很有智慧的,所以自私未必能够自利,自私是不能自利的。佛教讲自利利他,其实佛教并不否定自利,佛教的修行里,声闻乘的修行,它讲究的就是自利,要自己解脱。因为声闻乘的修行,他走的是解脱之道。所谓解脱之道,就是因为他看到每个生命都充满着迷惑和烦恼,每个生命都在这种迷惑和烦恼中,他是不能自己,然后这个迷惑和烦恼,它会制造无尽的痛苦和轮回,所以声闻乘的修行就是发起出离心。如何从这个迷惑和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所以声闻乘的修行,他是偏向于自利。但是这种自利它跟别人是没有关系的,它是不会损害到别人的利益。但是同时这种自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能利他,因为他们的这种修行,他就是一个能够在这个世间树立起真正能够自利的这样一个样板,一个人格典范,同时这样阿罗汉们,虽然说他讲的是自利,但事实上他也会弘法利生,他只是没有菩提心,他对这个世间还是充满着慈悲和爱,只是他不像菩萨一样,他对这个世间有了一份使命承担,就是需要尽未来际去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声闻乘和菩萨是不一样的。那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学佛最终目的要成佛。成佛那就一定是要做菩萨,做菩萨那一定就是要发心,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在《普贤行愿品》里讲:一切众生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佛菩萨智慧华果,也就是诸佛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从利益众生中完成的,如果不利益众生,诸佛菩萨就不能成佛。因为成佛就是要成大慈大悲,成就大慈大悲的修行,一定要通过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得以完成。所以这种利他的修行跟自利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利他跟自利有什么关系呢?利他跟自利有很大的关系。当我们在纯粹修利他的过程中,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慈悲心。就是我们慈悲心的成就。就是要通过广泛地去利益一切众生,那另外一方面,利他的修行可以破除我执。我们知道佛法修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执。你破除我执了,你才能够真正认识你的本来面目,真正地找到你自己,我执代表着什么?我执就是代表着我们对自己的一种错误的认定。然后我们以这种错误认定为中心,我们不断地进行强化,我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事实上上那就意味着我们对这种我执进行不断地强化,当我们在强化我执的过程中,这种我执的力量,就会越来越来强大,当这种我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了之后。我们就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了,那我们如何从我执里走出来呢?这个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空性智慧的修行。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纯粹的利他的修行。我们能够处处想着众生、关注众生,当我们在想着众生关注众生的过程中,我们内心的这种我执就会不断被弱化,所以在利他的过程中,也能够完成这种智慧的修行,所以利他的修行一方面可以成就慈悲。同时还能成就智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他就是最好的自利,只有佛菩萨他们以这种甚深的智慧,对我们的生命有着了如指掌的认识之后,他才能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一种修行方法。因为世间上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他们都逃不出我执的这个范畴,没有办法逃出我执、自我、我执的这个范畴,那么只有佛法的智慧能够看清我执的过患,提出无我,提出这种菩萨道的利他修行,从利他中来完成这种悲和智的成就。所以针对刚才讲的,有人认为学佛是自利的,学佛不仅是自利的,同时也是利他的,不学佛想要自利不容易的,只有学佛了,你才能够真正懂得如何地自利,以及如何地利他,不学佛的人想要利他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你没有智慧,你总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你想要利他,你也不能够做到真正地利他。我们比如说,像父母对儿女,他的这种利他的心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很多父母把儿女都给宠坏了,就是他不能够让这个儿女、儿子,真正地健康地成长,因为他没有智慧。很多父母就是靠自己的一种感觉,自己的一种需要,自己的一种想法去关心儿女,去宠着儿女,爱着儿女,最后让这个儿女培养了很多不良的串习,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甚至还会害了他。所以真正父母要教育好儿女,那也是要有智慧的。同样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做慈善,我们懂得怎么样去帮助别人,也要很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你做慈善也会做出很多社会的问题。所以真正地利他,不管是自利也好,还是利他也好,都要很有智慧,需要学习佛法,学了佛法之后,才能懂得如何真正地自利和利他,那么这个问题,这个道理我想我大概已经把它讲清楚了。

第二篇:第16课《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

第16课《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

一、对法义理解的简单总结:导师本期法义主题围绕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三个问题进行,包括纵欲与禁欲,重生与重死,以及自利与利他。在纵欲与禁欲方面,师父主要让我们建立对欲望的正确认识,知道欲望是分为善、恶及无计三种,在对待态度方面既不能纵容我们本能性的欲望,纵容下去就一定是往恶道的方向走,又不是完全的禁欲,关键是要把欲望的方向往善法欲引导,落到当前心行,就是精进修学,生起发菩提心的渴望,向佛菩萨品质学习。在重生与重死方面,重点是正确认识到,佛教是既重视生也重视死的,而不是偏执于一端。重视生就是要我们珍惜人身,把握当下每一念,并贯彻人间佛教理念,将佛法大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视死就是要我们认识到念死对修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修行,把握未来包括死后的人生方向,真正做生命的主人。在自利与利他方面,师父更加清晰的说明了如何真正的做到自利和利他,以及自利与利他的关系,那就是,我们平常的凡夫心,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其实是不能真正让自己利益的,真正要利益的,还是要好好修学接受佛法的智慧才能做到。同时,通过纯粹的利他,本身就是最大的自利,通过增长慈悲心和弱化我执,可以真正通往发菩提心,这一生命中最珍贵的心理品质。

二、个人主要修学心得和心行变化:对师父讲到生与死的关系,对死的正确看法和审视,让我有比较大的触动。反观自己以前,也会经常感叹岁月如水,人生如梦,感觉日子过得越来越快,会告诉自己对万事放开一点,有时看到一些经论,也会告诉自己说,人是要死的,不要太执着。但总体上对死还是比较模糊,不痛不痒的,就是虽然大体知道死会到来,但是感觉还是有那么一点遥远,觉得还是没那么快到的吧,刚提起想到一下又很快就回避不去想了。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死有了一个更深刻的审视,就是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死亡它就是一定的,现在就要勇敢坚定的去正视它,就是要随时,现在这一刻就要为它做好心性的准备。经常会问自己,我已经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了吗,包括对我最亲的人,假设明天甚至下一刻,他们或者我就要去死了,我已经可以真正做到了无牵挂,真正做到不害怕,不胆怯了吗。

那么最近,心性往这样一个方面多投入的时候,不自觉的,就会对当前自己期待和执着的东西看得更加淡了,特别是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琐碎事。当不如意发生的时候,就会观察思考,这些小事跟生死相比,实在太小了,实在没必要浪费宝贵的人身时间啊。同时,对待亲人慢慢老去的心态,也会逐步调整以前一些不如法,不符合真相的想法和做法。我有四个姐姐,她们从小到大都很疼爱我,我也是看着她们从年轻慢慢变得衰老。我的大姐姐,以前在村里是叫做穆桂英的,从小到现在,好像总是她很漂亮让人羡慕的样子,一直停留在这种印象中拔不出来。但是最近几年,她已经当奶奶好多年了,身体明显变形了很多,因为带孙子的原因,以及跟丈夫和儿女经常纠结争吵等等,心理方面也都有些忧郁迟钝的感觉了。一想到这个,心里面就会有说不出的怜惜和伤感,才50多岁啊,人的身心怎么就变化这么大啊,之前的美丽大姐去哪里了啊。以前老是不愿意直视这些变化,还是想停留在她以前美好的时光,还是想着怎么带她再去哪里玩一下,还像之前年轻时候一样,就是我还是不想或者不敢正视,我的姐姐她已经衰老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么通过逐步的修行积累,特别是本期法义的学习,加深认识到生死无常,人生本来就是无常的真相,师父说的青春美貌本来就是幻境,错误和无谓的执着只会让自己增加烦恼和痛苦。通过这样的不断观照,就会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一方面是慢慢打开心量,正面接受这个现实,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走出,不再无谓的感叹;另外,最重要的,深刻明了自己当下最应该做什么和珍惜什么。就是把之前带着执着的伤感和怜惜,转换为另外一种智慧的珍惜,更加用心的去关心她,因为知道可能随时就会无常,就会分离。以前跟大姐都是很少用心交流,还给自己找借口说很忙没必要的,或者觉得没什么共同语言的,现在就会带着珍惜和感恩的心态,经常会给她打电话,用心来交流和倾听她的诉说。同时,更加明了对大姐最该做的事,就是让她尽快和多接触佛法智慧,抓住每一个机会,跟她讲讲暗含佛法道理的话,让她尽量能够多熏陶下,多种些智慧的种子,积累福德资粮。

通过这样不断加强对生死的观照,现在对于亲人老去这样的痛苦纠结,会慢慢放开,并且更加明了师父不断告诫我们的,生命最究竟的价值——自觉觉他,对修学向上升起更加急切感,赶紧抓住当下每一刻,赶紧让自己觉醒,然后有能力帮助亲人并扩大到所有众生,一起觉醒,真的从对生死恐惧和怯弱的黑暗森林中走出,通往光明的菩提大道,走向究竟的快乐和安宁!

第三篇:济群法师-佛教徒的人生态度1(积极、消极)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消极、积极

从今天下午开始,我们的静修营正式进入主题讲座阶段,从五大要素的修学来说,主题讲座主要是要帮助我们树立一种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同时还有对世界的正确的认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建立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呢,我想在这里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对佛教没有误解,我们愿意去接受佛法。因为长时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包括,社会的因素,教育的因素,使得我们很多人对佛教有很多的误解。

有的人会觉得佛教是悲观的,消极的,或者说,认为佛教是出世的,也有人认为佛教不太关心现实人生,更关心死亡,是更关心死亡的佛教,也有人认为佛教,学佛的人是无情的,什么亲情,感情,爱情,什么情都不要等等,我想,因为这种种误解,影响到我们对佛教的认识,在差不多十年前,我就做过样的一个系列讲座,题目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对佛教的存在的误解,提供一种正确的认识,这个系列的讲座,包括哪一些内容呢,比如说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佛教是悲观,还是乐观,佛教是禁欲还是纵欲,佛教是重生还是生死,佛教是无情是多情,等等一共列了七八个问题,那我想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所以过了这么将近十年的时间,我再把他找出来,重新做了深入的思考,静修营我就把它提出来和大家分享,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我要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消极还是积极,消极和积极代表着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当我们说道消极的时候,我们会跟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消极“厌世”,消极这两个字,他本身应该是属于一个中性词,在古文里面,其实它无所谓褒贬。但是,如果把消极和厌世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消极就会变成一个贬义词。

消极,积极是什么意思呢?消极——多半指的是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就是人你的行为在这件事情上你停止了,不往前走,这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与消极的表现相对的就是积极进取,有为,努力,这就是积极的表现,我们刚才讲过消极和积极,事实上它蕴含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同时也代表着我们对某一件事情的态度。

如果就这个词的本身来说,消极积极其实是无所谓的褒贬,如果和具体的事情连接以后,消极积极就会有褒贬的含义。比如:我们对于一些,积极的正向的

第四篇:思想汇报第五讲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这次的党课学习中,我仔细聆听了郑伟老师的激情满满的党课讲座,从中获益良多,自此更加坚定了加入我党的决心与信念,坚持以一名共有主义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郑老师就这次的主题《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我们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与探索。那么我想问,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如何体现与发挥出我们自身的先进带头作用呢?

郑老师运用了一个 “人”字,帮助我们深层次的了解了这个问题。人字左半边的一撇代表了道德、气质、知识和技能等内在特征。而一捺代表了体能、体态和体型等外在的表现。=。=外在条件并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可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人格塑造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内在特征。在我们成长中所处到的环境、所遇到的人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人格的塑成。这些影响中良莠不齐,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分清好坏,择优取之。在这种锻炼中逐步完善自我,为日后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这到底是个啥?)

纵观现代国际社会,不难发现,一国之富强,其根本在于人,首先立人,人立而后万事举!各国之间国民素质、民族精神的比拼的激烈程度已经不亚于经济实力、科技力量的比较了。而作为正在大学这个微缩社会中塑造、磨练自身素质的大学生们,我们就是迎接这份社会挑战的主力军。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大学生,应该决心做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坚强的后备军,作为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这段时间党课学习之后,(不能欺骗我党=。=)我觉得我们应从以下几点中体现出我们自身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作为学生党员,我们必须要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

坚决拥护共有主义党,拥护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党保持一致,热爱祖国,拥护贯彻执行党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内外大事,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秉持共有信念,为工农创明天!(笑~)其次,我们要做到不断提升自我道德品质,要做到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积极进取

在日常行为中,学生党员要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带头参加公益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哪个党员不贪污?那个党员做实事?)在行为上能处处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而后,我们还要保证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其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运用科学心理学的规律自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克服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培养自信心与意志力,这既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激发大学生党员奋发成才的内动力的客观需要。

接着,我们还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党员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在复杂的情况下就难以明辨是非,就容易被环境左右。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优秀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否则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上就是我在《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请党组织批评指正。

第五篇:第五讲 见微知著(范文模版)

第五讲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不过见微知著这四个字并不是老子的原话,这句成语出自东汉初期的史学家,袁康的著作,《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中“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也就是说从事物刚刚发生有点细微的变化,开始量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很清醒地觉察到它可能导致什么样的质变,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尽管这句成语不是老子的原话,但是,在《道德经》中我们能够更真切地领悟到,见微知著的深刻内涵,老子告诫我们,小中见大,易中知难,人们经常会因小失大,其实困难的事情,往往是从容易处开始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段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味当做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只用德行来报答怨恨,从最简单容易处入手来克服困难,从细小微末处着手做大事,一切的难事必定都是从简易发展而来的,一切的大事必定都是从细小处开始积累而成的。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诸葛孔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智者,他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这七个方面,总结出了观人选人之道,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的本性,有七个办法,首先是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一件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和立场,接下来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就某个计谋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见识和智慧,告诉他你即将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勇气和胆识,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品性和德行,用好处对他进行百般利诱,以考察他的操守和清廉。把某一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可以说诸葛亮的观人七术,其实也是从一点一滴的细微处着手,对一个人能够做出的回应,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此人是否可以重用的结论。这其实也是见微知著的道理,韩非子的著作《说林》中讲到,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这句话概括的是韩非子讲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纣王象箸,被后人称为暴君的商纣王,其实在刚刚继承王位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荒淫之君。他勇武过人,屡立战功,备受百姓的拥戴,臣子们也认为他是一个明君。有一次纣王用一双象牙筷子在吃饭的时候,正好他的叔父来汇报工作,箕子看见拿着象牙筷子吃饭的纣王,吓得直冒冷汗,惶恐不安,也就是韩非子所说的,纣王象箸,箕子怖,是不是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把见多识广的箕子老先生吓着了呢,非也,箕子之所以感到恐怖,是因为纣王手里拿着的那双象牙筷子,把他给吓到了,这双象牙筷子,可以说是做工精细,雕刻精美,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件艺术精品,但是箕子却从这双精美绝伦的象牙筷子上感到了大事不妙,他在想,如果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的话,那么就必须得有配得上这双筷子的餐具,很显然,一般的粗瓷大碗一定不能用了,怎么也得用上金银玉器犀角杯啊,那么如果有了这个金银玉器犀角杯,吃饭的时候,上点档次也是应该的了,一般的白菜萝卜的,就得下岗了,燕窝鱼翅当然少不了了,再来点儿象拨蚌,熊掌,鲍鱼,那才配得上这精美的餐具,你想,这么有品位的纣王,一定不会再穿着那件粗布短衣,在装修一般的宫殿里用餐了,他得换上绫罗绸缎的衣服,宫殿也要做得高达,台也要筑得很高,所谓非壮观无以重君威嘛,可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耗费民众大量的劳动力和钱财,官员们为了满足纣王的要求,就会横征暴敛,人们就会对纣王和他的官吏的行为,表示不满并且进行咒骂,纣王因此也会对反对者进行镇压,性格也会变得残暴起来,到了那个时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他把自己的担心讲给了其他大臣,大家听了都不以为然,嘲笑箕子说,你这不是杞人忧天吗,堂堂一国之君,用一把象牙筷子吃饭,后果有那么严重吗,箕子见别人都不理解,就没再说什么,只是不停的摇头叹息,可是事情果然就不出箕子所料,没过多久,纣王就变得荒淫无道起来,整天是沉迷女色,吃喝玩乐,还残忍地大开杀戮,他杀死了忠臣比干,箕子为了保护自己只好装疯,最后逃离了国都,有良心的臣子也都纷纷背叛了纣王,投奔了周武王,最后纣王因为奢华过度,暴虐无道,遭到了周武王的讨伐,国家就此灭亡,自己也送了性命,从一双象牙筷子开始,纣王最后竟然断送了江山,这样的教训可谓是沉痛而深刻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仔细观察细微的地方,可以知道可能发生的结果,事无巨细,以小见大。恶性循环必然招致祸害,明智的人往往可以从事物的开端预见到事物发展甚至结局,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在小事上,也不能过度地放纵自己,要学会防微杜渐。那么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高,那么分工可以说是也越来越细致了,这就要求人们更加认真精细地做事,否则就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一辆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要上百家企业生产协作,而一架波音客机,总共有几百万个零件,那么涉及的单位更多,而这由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数百万的零部件所组成的机器中,每一个部件都不容易,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差错,否则的话,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仅仅是残次品、废品的问题了,甚至会危害人的生命,所以,要想保证一个,由无数个零件所组成的机器的正常运转,就必须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那么我们要从技术上和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的细节有机地联系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庞大的系统都是,由无数个细节结合起来的统一体,我们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有一个很有趣的欧洲民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民谣说的是有一个国家与别国发生了战事,为了请求援兵,就派出了一个战士,骑着一匹快马传递求援的书信,可是由于马掌上缺了一个钉子,这样就导致战马在飞奔途中,马掌脱落了,战马扑到了,勇敢的战士不幸被摔死了,求援的书信当然也就没被送到,援军未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战争失败了,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就是你所想象不到的,一个小马掌的巨大力量,我们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应该牢记老子的这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我们周围好像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是愿意把小事做细做好的人却很少,我们似乎并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于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缺点,注重细节,把小事做好,所以老子教导我们说欲成大事者要先做好小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始终不自诩伟大,因而才能成就了他的伟大,轻易许下的承诺,必定很少能够兑现,因为,你许的诺太多了,你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结果,必然会遭受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总是起初,就把事情看得很困难些,最后反而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大家都知道沙丁鱼是大海中十分普通的鱼类,但是你别看它们身体瘦小,却可以杀死一条巨大的鲸,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沙丁鱼群杀死鲸的方法很简单,当它们遇到鲸的时候就拼命地逃,鲸鱼就张

开大嘴,跟在沙丁鱼后面,那么沙丁鱼离沙滩越来越近,但是鲸浑然不知,等到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巨大的身躯在惯性的作用下,就冲上了海滩,结果它沉重的身体,就陷在了海沙当中,没法动弹了,可是沙丁鱼呢,他们身体很小,只需要很少的水就能够维持生存了,可以说在这场力量悬殊的争斗中,最终是以鲸的死亡而结束的,我们看,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是因为鲸从刚开始的时候,以为自己很强大,它就轻视了渺小的沙丁鱼。没有从看起来很安全的状态中,察觉到正在慢慢地发生的巨大危险,所以打败自己的经常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骄傲自大,战国时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秦王嬴政就想要彻底消灭楚国,他认为年少壮勇的李信,可以担此大任。李信曾经领兵数千大破燕国军队,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最终俘虏了太子丹,亲王就问李信,如果要打败楚军,需要多少人马,李信拍了拍胸脯说,破楚军嘛,小菜一碟,给我二十万精兵就行了,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军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可要强大,要破楚军要给我六十万人,秦王就感叹说,王将军老矣,好像有点儿胆怯了,李将军果然骁勇,我就给你二十万大军,把楚军给我灭掉,秦军就在李信的率领之下,攻下了平舆,那么大将蒙恬又攻下了寝丘,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进攻鄢郢,都获得了胜利,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率领的军队在城父会师,就开始休息庆功,楚国大将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打破李信军队,攻下了两个营垒,杀死了七名都尉,秦兵败逃,秦王这个时候才后悔,没有听老将王翦的话,后来还是派出了老将军率领六十万大军,终于消灭了楚军,李信兵败正是应了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的论断,没有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就轻易地许下诺言,最终食下了轻敌的苦果,见微知著的要点,还在用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说的是,在局势稳定的时候那容易维持,那么事物在还没有变化的迹象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谋划它,脆弱的东西容易使它分裂,细小的东西容易消散,大事总是从小时开始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是有一个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加以注意,最好在它有征兆的时候,容易解决的时候我们就采取措施,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更大的问题了,《韩非子·喻老》里记载了名医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说是有一天扁鹊觐见桓公,站着看了一会,说道,大王,您好像有点小病在皮肤的纹理间,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就很不高兴,你才有病呢,扁鹊离开后,桓侯和左右说,你看,这医生总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他们的病当做是自己的功劳去炫耀,你看本来我好好的,那个什么神医扁鹊非说寡人有病,真是岂有此理,过了十天扁鹊有觐见,他看了看桓侯说,您的病现在已经到了肌肉里了,如果再不医治恐怕会很严重,桓侯根本就不理睬他,扁鹊又走了,桓侯又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来觐见,他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不予理睬,扁鹊只好又走了,就这样,又过了十一天,扁鹊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好像吓了一跳,转身就跑,桓侯就很奇怪,心想,这家伙怎么不来说我有病了,就派人去问他,扁鹊就回答说,在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捂,有药物去敷,就可以治好,在肌肤里面的病,如果用针灸治病,也是可以治好的,在肠胃里的病,用汤药可以治疗,可是在骨髓里的病,那就是司明申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什么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就不敢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开始浑身剧痛,这时候才想起扁鹊的话,急忙派人去寻找他,扁鹊早就逃到了秦国去了,于是桓侯就这么死了,所以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民治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事情还没有露出端倪的时候你就要做好准备,要在没有发生祸乱的时候,就着手准备治理,合抱的大树萌发于细小的幼芽,九层的高台起于一小筐土,遥远的旅途,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平常人做事,往往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果你做事能够从始而终地,小心谨慎,毫不懈怠,就不会有衰败之事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更多地人会热衷于去做,那些扶大厦于将倾或者力挽狂澜的壮举,因为这样的做才会立即得到举国上下的认可与敬仰,到了这种时刻,大家会把这个人认同为,解万民于倒悬的侠士,可是却早已忘记了自己,为先前这段痛苦的经历,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还有这种代价其实,本来就是可以避免的,假如我们做事能够始终保持冷静,小心驶得万年船,那么失败就与我无缘,2010年在新西兰,曾经发生过两瓶酒,毁掉了一位部长前途的事,那个时候新西兰的房价,在整个太平洋地区都是最低的,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人,前来采购,买房,投资,带动了新西兰经济的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新西兰的房屋部长,希特利的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这个人是一个自身的内个高官,作风很果断,有魄力,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新西兰的房屋改革,而且希特利是当年总统竞选,最热门的候选人之一,他本人已经着手,筹备竞选班子了,话说2010年2月5号这天,他约好了几个同事和朋友,到自己家里边共进晚餐,下班后路过了一家超市,想到家里的酒好像没有了,于是就进去买酒,但是在掏钱包的时候,发现钱包没带,但是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信用卡,是一张什么卡呢,是一张政府专用的信用卡,主要是用于公务接待,希特利将这张卡,就递给了超市收银员,刷了约1000新西兰元,大约人民币4800元,就买了瓶好酒,那么在聚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希特利就回到部里,拿着账单来到财务部门报销,对这瓶酒的用处,他谎称是上次参加会议的餐费,是用于公务接待的,又过了一个星期,政府的审计员,对希特利的报销账单进行审计,就发现那张购买两瓶啤酒的账单,好像有些问题,于是审计员把这一被他称为是重大的发现,向审计长做了汇报,审计长一听,认为如果这是公款私用的话,将是一起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直接影响到政府的信用,他就立即成立了一个以自己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希特利买酒的事立案调查,很快,调查组就掌握了希特利,买酒的整个过程和用途,并且向内阁会议做了报告,这件事被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出来了,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希特利马上退还了那两瓶酒的钱,而且还通过媒体向公众,做出了诚恳的道歉,向总理又递交了辞呈,随后,检查机关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追究希特利的法律责任,那么希特利的腐败丑闻,还在惠灵顿,奥克兰,汉密尔顿等地引起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因为在新西兰的老百姓看来,两瓶酒的腐败,那就是天大的腐败,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新西兰政府的公务人员和民众,对腐败零容忍和较真,才成为透明的国际所评定的,全世界最廉洁的国家,而对希特利来说,如果他能自始自终地坚持廉洁从政,就不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可能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刚刚从事一件工作的时候,我们由于对工作不熟悉,会很小心谨慎,甚至谨慎到了畏手畏脚但是当时间久了,我们对这份工作已经很熟悉的时候,就会粗枝大叶起来了,殊不知此时危险已经悄悄地向你走来了,所以,老子的这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说得是多么深刻呀,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蜀主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嘱咐的一句话是什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告诫刘禅不要轻视小事,的确小众有大,小水滴不断地滴下,力可透石,小火星足以燎原,小小的一句话,足以影响一国之兴衰,小不忍则足以乱大谋,如果每天我们做一件小小的善行,就足以广结善缘,勿以善小而不为,善小并不是不足道的善小也含有大义,勿轻小罪,以为无缺,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下载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第五讲自利还是利他[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第五讲自利还是利他[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五讲:写好小动物

    第五讲:写好小动物 阅读体会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

    党课第五讲-心得体会

    党课第五讲-心得体会.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党课第五讲心得体会 从四次珍贵......

    第五讲党课心得

    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通信工程专业 不少同学对通信行业的薪资水平也有困惑:为什么毕业生抱 怨工作难找,而通信却属于高工资行业?实际上,高薪只是在 类似华为、中兴之类......

    第五讲:农产品营销策划范文合集

    创业培训第四单元第四节—农产品营销 计划课时:6课时主讲:陈昌平一、 单元教学目标:使学员树立正确的农产品营销观念,了解农产品营销的特征和策略,树立市场、品牌、包装、信息和......

    第五讲 客户关系管理

    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第五讲 客户关系管理第一节本讲主要内容:1、 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2、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最终我们要说明:我们要比较务实地......

    第五讲 汉字起源[定稿]

    汉字概说 中国的语言文化 既要关注语言,又要关注文化。(春风夏雨秋日月,唐诗宋词汉文章。) 楚辞通雅颂,道德祖坤乾 汉赋与古诗,文章两司马 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最重要的意义上是存在......

    第五讲 竹林七贤诗选

    第五讲竹林七贤诗选 阮籍(210-263) 《咏怀诗》(八十二首)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其三 嘉树下成......

    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五讲 分类制度

    第五讲国家公务员分类制度 第一节 一、公务员的类别和意义 (一)公务员的类别 一般职公务员 VS特别职公务员 一般职公务员:经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适用公务员法的公务员特别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