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2018农业综合效益提升

时间:2019-05-13 11:0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和2018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和2018农业综合效益提升》。

第一篇:云和2018农业综合效益提升

云和县2018年度农业综合效益提升

考核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明确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强化工作考核,根据《云和县2018年度乡镇(街道)和部门综合考核办法》要求,特制订云和县2018年度农业综合效益提升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考核内容及考评办法

(一)责任落实(10分)

1.落实农业统计主体责任及时上报责任人员变动情况(10分)。各乡镇(街道)明确农业统计工作分管领导,农业统计业务有专人负责,如分管领导及农业统计业务员发生变更,及时调整并上报农业局备案。

考评办法:查阅相关文件,未明确不得分,未按要求配备农业统计员不得分;分管领导及农业统计业务员发生变更未及时调整的扣5分,未及时上报农业局备案扣5分。

(二)农业统计(70分)

2.建立健全农业统计工作相关工作机制,落实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10分)。建立乡镇(街道)农情上报工作机制和落实农业统计上报规范化机制建设工作要求。

考评办法:查询相关文件、未建立不得分,未落实酌情扣分。

3.定期上报农业下发的业务报表(10分)。根据业务工作要求,乡镇(街道)开展定期农业业务统计工作,每季度定期开展农业产业数据的上报工作。

考评办法:未按时上报,逾期上报者扣5分,扣完为止。4.农业产业发展情况(50分)。各乡镇(街道)当年农业产业产量(包括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增长率。

考评办法:根据统计局年终上报系统,评出综合增长率最高的乡镇(街道)得50分,其他乡镇(街道)根据排名先后酌情扣分。

(三)信息报送(20分)

5.及时报送农情信息,包括重大农业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先进工作经验(20)。乡镇(街道)及时报送农业工作信息,每月2篇。

考评办法:此项以农业局办公室收到的信息统计为准。每少一篇扣2分,扣完为止。

三、组织实施

考核由农业局统一组织,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阶段性考核为主,采取查台账,翻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考核。

四、考核评分

农业综合效益提升考核总分为3分,云和县农业局将按照县考核办统一部署,根据各乡镇(街道)工作落实情况打分。

五、附则

本考核办法由云和县农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新型组织体系发展农业,力促农业农村工作在新的起点实现大的跨越。

一、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一目标,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倾力打造农业品牌,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以兴产业、富农民、增活力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类种养基地发展到118处,规划建设优质出口大花生基地10万亩、土豆种植基地5万亩、经济林基地19万亩、万只肉鸭养殖基地30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5处,兴建农产品交易市场24处,其中蔬菜批发市场12处、电子交易市场1处。按照每个优势产业都有龙头、每个龙头都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信贷支持、实施技能改造等措施,培大做强了金鹏食品、禾丰牧业、圣地源牧业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济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4家,带动发展种养殖基地32万亩,连接农户8万户。

(二)富民强市产业培植大见成效。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工程来实施,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等措施,全面建立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体系。截止目前,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组织达到46家,其中工厂化、智能化的生产加工企业17家,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86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2万吨,产值11亿元。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26处,规模菇棚1.8万个。培植了华源食品公司、常生源菌业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能力强的食用菌“航母群”,其中集盛食品公司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友和菌业公司投资1.2亿建成的金针菇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达到了省内第一、国内领先水平。3家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000万美元。2010年我市被纳入山东省“十二五”果菜食用菌振兴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2011年的项目实施中取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

(三)品牌农业建设规范完善。按照现代农业、高端农业发展要求,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扩张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投入6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与意大利国家食品研究委员会合作建设了中意农产品实验室,投资300余万元在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了57个质量检测站。2011年整合农业、质监、疾控等检测资源,投资22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挂山东省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牌子。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大规模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3处、济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1处、绿色标准化示范区14处、畜禽标准化养殖场40处、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9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5个、绿色食品认证17个、有机食品认证18个,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山东省名牌农产品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3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成功创建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农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登记注册经济合作组织415个,辐射农户8万户,带动种植面积46.3万亩、畜禽养殖792万头只、水产养殖7600亩。围绕加快农业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引导农民有序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截止目前,共有596个村、3.97万户农民进行了土地流转,流转面积14.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31%,流转方式也由过去的一家一户间零星流转,转变为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规模流转。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新品种、新农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启动实施了花生良种快繁及高产栽培、秸秆高效产沼气、食用菌高效种植、农产品绿色防控等一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农业科研项目,其中11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个科技项目取得国家专利,7项技术获得济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与当前“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由于受家庭为单位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并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以及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布局零散、没有规模优势、缺乏区域特色,农业规模效益不高。各镇街主导产业不明确,特色优势不明显,产业优势不突出,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集群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优,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层次较低、结构不优的问题,各镇街主导产业基本相似,多是粮油、瓜菜、果品等大众化产品。种养殖品种不优、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加工能力不足,龙头带动乏力。中小农业企业大多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低。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行业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为数不多,龙头企业在拉动行业发展、宣传推介**等方面影响力较弱,大型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市场开拓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且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备、信息管理不先进、产品吞吐能力不足等问题,与农业生产集约化、商品化、信息化的要求极不相称。品牌意识、商标意识淡薄,不注重产品包装和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一些在本地市场受欢迎的优质特色产品进入不了高端市场、卖不上好价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总体数量、发展规模,还是规范程度、组织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坚持把培育高产高效循环型农业作为工作基础,把提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把打响绿色有机农业品牌作为关键环节,把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作为有效载体,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努力打造鲁南农业新高地。

(一)良种+良法+科技化保障,打造高效农业。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千方百计保障粮油、果蔬、蛋肉等农产品供应是安民立命的根本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我市农业资源和区域优势,按照稳粮油、强畜牧、优林果、重特色的原则,在邹东重点扩张优质大花生和鲜食地瓜种植,在邹西重点发展智能化食用菌栽培和无公害水产养殖,在东南片区重点发展无公害土豆、黄姜种植,在西南片区重点发展核桃种植,在城市近效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有机瓜菜种植,力争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供应能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水平。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两年高标准发展经济林示范园5万亩,加速石墙薄皮核桃、香城长红枣、金山大樱桃、峄山桃园等林果示范园建设,促进传统林果生产向高档果品生产和精深加工转变。二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依托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站,重点加强与农科院以及农业大专院校的深度技术合作,积极实验并应用防灾能力强、增产空间大、产品品质优的农业新品种。继续发扬农业科技创新的优良传统,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农业科研课题,加快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加大新农机、新农艺的研发、改进和推广力度,农业机械重点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倾斜,有效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和特色产业生产成本。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快捷、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和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三是增强科技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农技人员一线工作法、1/2基地工作法和现场考核制度,科技干部和农技人员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在镇街和农业基地上班,靠上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在邹东山区组建抗旱服务队和森林抚育队,加强林木管护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在邹西粮食主产区组建机务服务队,集中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和小麦玉米集中收获作业,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

(二)龙头+基地+标准化生产,打造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是延长农业发展链条、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益,实现这一内容的必要条件则是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基地建设的标准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实施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对禾丰牧业、友和菌业、玉晰面粉、金鹏食品、十八趟工贸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成长性好的农业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加强对外联合协作,用好专项资金和关键技术,促使现有骨干龙头企业增量提质,增强行业辐射带动能力,并形成食用菌加工、畜禽养殖加工、粮油加工、林木果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引导中小型农业企业退村进园,提高农产品加工集聚能力。立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围绕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销等各环节,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知名行业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参与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一批与优势特色产业相配套、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规模龙头企业,以龙头的“昂起”带动产业的“掘起”。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基地扩张。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强基地、建好基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种养殖空间布局,扩大基地规模和标准档次,促进零星基地向十万亩大型基地发展,培育壮大食用菌、核桃、大枣、肉鸭等十大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用足用活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在邹东山区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连片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邹西平原重点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扩张牛蒡、苗圃花卉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扶持金瑞肉牛、圣地源牧业、呱呱鸭等重点畜牧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模式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高标准屠宰、加工生产线和冷链物流体系,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三是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走绿色路线、做品质农业、打品牌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绿色、有机质量标准要求的种养加模式,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变。进一步巩固扩大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果,严格执行农药经营备案及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大力推行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市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有计划地在产业基地、农业企业、贸易市场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站或产品质量化验室,并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进行联网,对农产品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全过程管理,加快形成“三位一体”的无缝隙检测网络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让全市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四是突出抓好食用菌产业培植。立足“食用菌之都”品牌优势,依托省政府果菜产业振兴食用菌项目,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集盛食品、友和菌业、普泰贝尔、绿山园科技等企业,尽快成长为不同食用菌种类生产加工的行业龙头,抢占国内食用菌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精细化、系列化开发食用菌产品,支持集盛食品与美国施尔丰公司联合建设国际先进的菌种厂,加速“食用菌农业”向“食用菌工业”转变。

(三)品牌+市场+一体化营销,打造品牌农业。农业效益提升的根本在于农业的品牌化建设和市场开拓,并通过“两驾马车”的拉动,加速从“卖产品”向“卖品牌”的转变。一是打响**绿色有机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争创名牌,开展品质认证,并通过质量保证和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地方品牌、原产地品牌、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真正以过硬的品质开辟市场、以良好的口碑树立品牌。严格品牌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巩固并扩大农业品牌的含金量和美誉度。二是多渠道做好农产品推介。按照有形无形市场同开发、国内国际市场齐开拓的思路,积极开展农产品对外推介活动,适时在我市农产品已经进驻的济南、青岛、沈阳、上海、深圳等城市召开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与星级宾馆、大型超市的产销对接,更多地开办**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专柜,巩固扩大**农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坚持把大宗农产品集中配送作为巩固和开拓大中城市城乡市场的重要举措,在进一步完善沃尔玛超市、银座购物超市配送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连锁加盟、超市快运、订单生产、冷链物流等多种经营形式,将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应到东北三省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的城乡市场,提高品牌农产品销售比例。积极开辟国外市场,扩大食用菌、出口大花生、牛蒡、板材等优势农产品的海外销售份额。依托圣地物华电子交易中心,发散式开展农产品电子贸易业务,切实把**打造成为“买全国、卖世界”的农产品网络集散中心。三是突出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引导农村种养殖大户、技术能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层流通组织,大力发展生产合作型、包装销售型、中介服务型经济合作组织,有效架起企业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一体化经营体系,提升对外营销组织化水平,带动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生产贷款和信息技术服务、赊购种苗、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业生产与市场开拓两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等问题。

(四)机制+政策+社会化服务,打造潜质农业。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强支撑、多功能、全方位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提高林地产权变现能力,引导农民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好水权制度改革,倡树有偿用水、节约用水、以水养水的发展理念,有效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水资源制约。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承包大户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开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能力,更好地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为农业农村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二是强化政策服务支撑。制订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从财政、信贷、科技、用地等方面,对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组织予以重点扶持。实行重点农业项目推进包保责任制,对龙头企业新上、扩建的项目,在水、电、路、讯、地、立项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业大户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为基层补充更新新型实用人才,继续做好人才下乡、科教支农等工作,通过定向培训、重点帮促、村支部书记到高校学习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基层干部和乡土人才,并通过他们的区域影响力加快建设一批省内知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注重抓好农业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养成,努力造就一支懂政策、懂管理、懂业务的复合型农业管理干部队伍,加快培养一批注重科技、善于管理、勇于开拓、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在新的起点实现更大的跨越和发展。

第三篇:乡镇发展林业提升综合效益经验材料

乡镇发展林业提升综合效益经验材料

经营林业绿色xx以林业大发展促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提升

xx镇共有48个行政村,8.2万人,辖区总面积8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万亩,有林地4.6万亩,山川河流2.8万亩,村庄道路2.6万亩,林木覆盖率已达到26以上。境内有大中型煤矿五处,塌陷地3.2万亩。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林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历届党委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林业增效”这个中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大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体制,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壮财源的好路子,赢得了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大提升。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28931万元,其中林业收入占到了20.9;农民人均纯收入3735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占到了13.1。

一、强化一种“大林业、强产业、长效益”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林业生产

前几年,因为我们xx地处矿区,发展经济的路子多、条件宽,大部分群众都靠矿生存、以煤发家,对农业经济尤其是林业生产没有深层次、高角度的认识。又因为前几年是探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林业生产也无成功经验可循,发展体制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我们xx曾出现过“前面造林、后边毁树,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现象,有的群众也编成了顺口溜:“春天一根苗、夏天一根杆、秋天一个眼”。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煤矿向非煤产业转移,自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加大了对农业政策的倾斜,使农村各种利益结构关系随之调整,许多群众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路子。在这种背景下,林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快速崛起,发展迅猛,显示出了极强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参与。我们xx的干部群众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机遇,坚定“大林业、强产业、长效益”的发展理念,把林业生产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头戏来抓,大胆实践、改革探索,经历了集体统栽统管、个人承包、树随地走等几个阶段的发展,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功的经验。2000年,我镇在全市率先采取招标拍卖和股份经营的方式,在复垦的董庄铺旧村址上发展速生丰产林6000多亩,栽植速生杨33万多棵,实现效益300万元;2001年,在北部山区探索经济林高效种植模式,发展设施杏大棚90多个,现已增加到了146个,年可创造效益180多万元。

去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坚持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提高,立足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林业生产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巩固扩大林业生产成果,使林业生产逐步成为我镇的一项支柱产业。今年年初,我们就坚定“早半拍、快一步”的责任感的紧迫感,把林业生产摆到了第一位,作为全年的开局仗来打,提出了“大干三年,经营林业,绿色xx,强村富民”的奋斗目标,并制定方案,研究措施,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促进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全镇有林地46660亩,占总面积的36.5,林木总量突破了350万棵,形成了阶梯式的发展格局。

二、制定一个“前瞻性、合实际、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任务目标

xx的地形地貌是北高南低,北部是资源丰富的山区丘陵,南部是高产高效的平原地带,中部是五个煤矿的集中地带,塌陷地已达到了26000多亩。总体衡量,我们xx有着较大的开发前景,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农、林、水、路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巩固扩大开发建设成果,我们在2000年以前,就聘请上级专家,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实地调查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部平原林网化、中部矿区塌陷地片林化、丘陵地带干果化、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几年的实施,已在南部平原八纵二十二横的道路上建立起了绿色通道,里程达105公里,植树110万株,6万亩的平原也已全部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植树33万多株;在中部矿区19个搬迁村,复垦开发2.5万亩塌陷地,发展丰产林1.5万亩,栽植107、108等树木82万株,预计到轮伐期时产值可达1.6亿元,人均增收3280元;在丘陵地带发展经济林1.4万亩,栽植核桃、冬枣、石榴等77万株,年产量可达210万公斤,产值400多万元;在北部1.2万亩山区,全部实施了封山育林工程,绿化面积达到85以上,并且围绕陶山商圣范蠡古迹作文章,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我们在落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下达给我镇的林业生产任务,立足镇村实际,抽调农委、林果站、水利站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测量规划,又细化量化了发展目标,制定了“突出三个重点,实施三大工程”的发展计划。“突出三个重点”,即荒山造林、绿色通道、村镇及四旁植树。荒山造林1500亩,栽植侧柏、火炬、刺槐等树木16.5万株;补植完善绿色通道5500米,植树1.5万株;村镇和四旁植树8万株;康汇两河植树7万株。“实施三大工程”,即南部涝洼地农田林网“网格化”工程、中部塌陷地丰产林“片林化”工程、北部陶山小流域经济林“干果化”工程。新建农田林网2.5万亩,植树36万株,统一按“一路四行”栽植;新发展速生丰产林4200亩,植树24万株;新发展干鲜果经济林8000亩,栽植核桃32万株,堰边花椒26万株;新植总量突破110多万株。

三、探索一套“市场化、多样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本着明晰所有权,放开经营权,规模开发、适度集中的原则,我们市场化运作,政策性推动,大胆探索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宣传发动、算帐对比、效益分析、典型带动、干部带头等方式,营造出了林业大发展的好氛围,走出了一条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的新路子。一是家庭林场型。即个人以买断、承包、租赁等形式,取得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自我投资,自主经营。全镇共兴办家庭林场3处,面积1500多亩。二是大户承包型。即经营大户通过竞标的方式,取得荒山、河流的承包权,自主投资开发林地,栽植林木。共有22个大户承包荒山、河流8000亩,现已造林5000亩,栽植核桃、柿子等经济果树11万棵,速生杨16.5万棵,总收入可达4000万元。三是统栽统管型。全镇9个班子强、群众基础好的村本着集体创收、群众增收的原则,实行了统栽统管,由集体直接经营管护,共发展丰产林4500亩,植树24.7万棵,预计为集体增收4950万元。四是股份合作型。在积极做好土地经营权依法流转的前提下,我们积极吸引外资投资开发,以林地所有权作价入股,经营单位以生产资金入股,经营利润按股分红。共吸引外资8000万元,发展规模林地1.5万亩,植树80多万棵。

四、创建一个“政策优、服务广、领导强”的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为林业大发展助阵加油添后劲

林业生产的大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干部群众要有充分的认识;二是要有适于发展的较硬环境。近几年,我们xx的广大干部群众对林业生产的认识非常到位,情绪高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强烈,尤其是群众的主动性有一种摁都摁不住的势头,各种空闲场地、屋后院内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是xx林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基础。但要想取得规模化发展的效益,单纯靠群众的自发行为难以奏效,必须走政府搭台、市场参与,群众唱主角的发展路子。为此,我镇站在更高的角度、更远的打算、更广的视角上,制定政策引导,优化服务推动,加强领导督促,真正为林业发展助阵加油添后劲。

1、制定各类政策,强化促动功能。制定好有关的配套政策,是促进林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工作中,我们主要制定并落实了三项政策:一是考核奖励政策。镇党委政府每年都根据总体规划,对林业生产进行有侧重地部署安排,按照标准、时限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四次”验收评比,即拍卖合同的签订、挖穴、植树、苗木成活保存率。并将这四次验收评比结果综合起来,作为年终确定林业生产奖的依据。对完成任务的管区,奖励现金1000元;根据任务量大小及进度、质量情况,对村评出阶段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1500元的现金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村,给予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通报批评,并扣除半年统筹工资的50。凡因措施不力、消极应付,工作不积极主动、尽职尽责,造成工作被动的,视情况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届中调整。对包村部门,视所包村完成任务的进度、质量情况进行考核,作为本部门年终总评和部门负责人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凡因指导不力,工作不到位,导致所包村完不成任务、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视情况扣发本部门的补贴。二是苗木补助政策。为确保林业生产的质量效益,我们严把苗木购进关,严禁各村私自购苗进苗。确定苗木数量时,由各村向镇林果站申报用苗计划,并按申报计划交纳50的苗木款,原则上这50的苗木款由村集体发动承包户上交,以便于增强他们植树、管树的责任心。另外50苗木款由镇财政支付,这样既避免了虚报计划现象,也杜绝了过去因苗木款全部由镇财政补助而造成的对树木不尽心、不爱护的现象,更体现了党委政府发展林业的信心和决心,给广大干部群众吃了“定心丸”。用苗计划确定后,镇党委政府面向社会统一招标购进树苗,由镇林果站负责把好质量关,杨树苗一律按照胸径2.5公分的标准购进,核桃苗一律是两年嫁接苗。财政所负责把好数量、资金关,实行发放单制度,根据各村的申报计划和上交50苗木款情况,由林果站站长、财政所所长、单位负责人共同签字,对各单位需用树苗进行核实后发放。今年上半年,全镇购进苗木112万株,仅镇财政支出的50苗木补助款就达到了120多万元。三是有奖举报政策。为巩固林业生产成果,维护广大林农、果农的利益,彻底根治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现象,严厉打击破坏林业生产的不良行为,镇党委政府除了印制宣传单、扎制宣传车进行广泛宣传舆论外,还专门制定了对破坏林业生产行为进行有奖举报的政策,规定:凡发现一例偷树毁树等不良现象,就可向镇人民政府、林果站、公安分局举报。举报方式实行书信举报和电话举报两种方式,镇党委政府为举报人严格保密。对查实的举报问题,由镇财政给予第一举报人1000元的现金奖励。另外,镇党委政府将护树与护路相结合,在组建公路管理养护队时,也成立了林木管护队,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村“两委”成员划片包干,昼夜值勤,确保了林木保存率和成活率。

2、建立专业组织协会,强化服务功能。近年来,我们转变过去那种行政推动的做法,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工作中,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服务,以服务促生产,以生产凝聚人气、集聚旺气,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大产业发展格局。在组织林业生产中,我们统一挖穴、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服务。挖穴阶段,采取集中会战与机械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镇党委政府协调联系机械,各村组织群众进行会战;栽植阶段,镇党委政府抽调机关干部包村包片、深入田间路边,按照栽植标准进行指导;技术服务上,我们一方面加强镇林果站技术人员的责任,实行服务包干制,要求技术人员巡回到所包片进行指导服务,另一方面与省果科研究所、泰安农科所等单位联系,邀请专家到村中授课,现场指导。在搞好各个生产环节服务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经营服务,为群众提供产、销、加等方面的服务,解决林农、果农的后顾之忧。2000年,成立了林果生产经营服务协会,吸收会员4200人,成立协会小组98个,专门负责处理林业生产经营的难题。2003年引进年加工能力10万立方米的鑫国高密度板加工项目一个,建立纸浆、高密度板速生丰产林基地4处,干鲜果基地5处,在镇驻地建立林果产品批发市场一处,年销售木材2000立方,干鲜果1200万公斤,可增收120多万元。

3、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强化统领功能。为把林业生产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镇里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由分工书记、分管镇长任副组长,由农委、林果、水利、财政等部门及各管区书记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检查、调度、督促和指导。各村也都明确了专门人员具体抓、靠上抓。同时,我们严格了管区、村及包管区领导、包村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按照总体规划部署,结合本地林果业生产特点,划分了平原林网、塌陷地丰产林、丘陵经济林、山区绿化、生态旅游五个责任片,分别由领导干部带领部门同志“包干”,细化量化科技推广目标任务,并签订责任状,与年终考核、评先树优、绩效绩酬、职称晋升等方面挂钩。

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继续牢固树立“盛世兴林、改革活林”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强化,改革再深化,扎扎实实地走好新形势下林业大发展的新路子,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四篇:树立特色精品有机农业 提高旌德农业综合效益

树立特色精品有机农业 提高旌德农业综合效益

旌德县是一个山区小的农业县,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近几年来通过多种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广实用技术,农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畜牧、多经、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无公害水稻、茶叶、竹笋等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规模,种植业结构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方向发展,苎麻、蚕桑、肉牛、生态养禽已成我县的特色农业的内容之一。但是农业的规模效益差,主要农产品的量受县域面积的限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从旌德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发展条件、地理位置等,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有机的、特色的、精品的农产品,发展外向型农业,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旌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有机、精品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它是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着手点,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水平的一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它的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它的核心是高标准化和高质量,它的特点是精、特、安全,它的最终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

(一)、走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之路适合旌德资源有限、家庭经营、特色明显的农业生产条件

旌德素有“七山二分半田”之称,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低于全国平均耕地水平,人口14万,是最具典型的人少地少的农业资源小县,随着人口和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均农业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农业区域,要维持“小而全”自求平衡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格局,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反而使一些优势产业既不能增量,更无法增效。因此要创农业新优势、上新台阶,必须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走精品型、特色型、效益型、生态型的路子,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更高的产出效益。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开发了特色传统农业,创出了苎麻、蚕桑、肉牛、天山真香茶、茭白、竹笋、高山蔬菜、特种养殖、生态禽养殖、无公害大米等名优特产,已经开始向具有旌德特色的以名特优取胜的农业路子方向发展。通过开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必将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农业生产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近年来越来越激烈,我国许多农产品结构雷同,更加剧了竞争。一方面是来自国内的竞争,随着农科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优高农业”发展较快,许多农产品出现大量滞销,大宗农产品价格较低、效益低下。随着国内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会逐步加剧。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外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将要在更广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精品的、有机的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因此,我县农产品必须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精”的竞争策略,使我县农产品立于不败之地。

(三)、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局限于解决温饱,更讲究营养、方便、安全,对“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上经常可见优质名牌的农产品,即使价格较高,也供销两旺,而造成局部过剩的往往是低值的“大路货”。农产品流通正在发生着三大转向:从“地摊市场”转向“批发市场”;从“集市农业”转向“超市农业”;从“期货贸易”转向“电子商务”。三大转向对今后的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向更精、更特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特色的、有机的、精品的农业不但是现实上的客观需要,而且还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需求。

二、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具有独特的基础条件

旌德是一个山区县,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首先我县污染企业少,绿化程度高,常年云雾环绕,空气清新;第二水质纯净,我县是青弋江、水阳江上游河流、河水清澈见底,山泉四季常流,农业灌溉水多为泉水、山塘;第三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闪长岩分化物为多数,砂壤、质地轻、渗透性强,有害物质分解、降解、流失快。

亚热带气候,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日照1972小时,日照率45%,太阳能辐射总量113.2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5.5度,年降雨量1400毫米,水、光、气、热满足了一年2-3熟;由于复杂的地形,山丘冲畈相间,形成了多样的小气候,因而亚热带、暖温带生物群落兼有,即门类不少,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农业栽培作物有27科300多个品种,饲养的动物有8个科40多个品种。苎麻、甘蔗、茶叶。蚕桑、茭白、线椒、豆薯、生姜、黄牛、刺胸蛙、甲鱼等在省内外闻名遐迩,野生动植物更为繁多。

在全国经济战略中又处于中部开放地带,紧联黄山,又是苏浙沪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趋完善。

三、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必须重新定位和选择新的策略

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的农业发展模式,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工程的实施,高起点、高定位发展目标,高标准实施发展规划;按照“扬传统,重创新”、“品种特,产品精”、“先做强,力求多”的发展战略,来切实搞好特色精品有机农业规划,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带动全县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一)“扬传统,重创新”——建立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基地。苎麻是旌德的传统产业之一,九十年中期开始,通过扩大面积、改良品种、发展苎麻纺织业、建立优质苎麻基地等措施,近几年开始实施优质标准化生产,苎麻成为我县的第三大作物和主要农业产业。苎麻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有它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同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传统的也是可持续的。因此,在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中,既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开发,如茶叶、蚕桑、花生、茭白、水果甘蔗、黄牛、小杂粮等传统产业,要通过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传统产业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基地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新兴农业产业的引进、开发和培育,十分重视新品种和高科技的推广应用,按照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建立一批高标准的农业基地,不断为旌德农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品种特,产品精”——实现特色农业精品化。

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核心内容是“精、特、安全”四字,特色农产品是发展精品农业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要充分利用区域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确定一乡一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开发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拳头产品,推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响品牌,创造出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变产品优势为商品优势,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社(合作社)一品”的经济新格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一品化”活动持续实施。在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种的基础上,加快产品的精品化、有机化,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注重高科技的应用,选用最优良的品种,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提高精品农产品的产出率;二是必须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按精品农产品的要求制订统一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从生产、管理、加工各个环节严格按标准化实施,确保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精品农产品;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实现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精益求精,确保精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先做强、力求多”——推进精品农业产业化。旌德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条件具备,关键是如何组织实施,也就是说不能只停滞在小面积、小范围的试验示范中,要用产业化的理念来推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发展,培育高效益的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产业。在推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多、大、全”与“强”的关系,一方面精品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规范实施。产品不在多,但要精;产业不求全,关键要有优势;产值不在大,根本要有高效益要把做强产业放在首位。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从而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另一方面在培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首先是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水土,促进生态平衡;其次要推广农业生态良性化的种养模式,优化用地、用水结构,合理选用农业投入品,减少污染,推行保护性耕作,有效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形成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确保特色农业工程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必须建设与完善农业保障体系。

实施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工程将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的农业系统工程,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全过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加强科技服务、财政支持、农业合作组织等体系建设,为精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更要依靠科技作基础,在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科技,要确保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工程的实施,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队伍,十分重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主力军的作用,我县要继续完善以“农技站+农科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农模式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农技站创办科技示范场的形式已经实践检验,符合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科技推广中要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良种化工程。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是生产精品的前提。我县苎麻产业的发展就因为本地苎麻品种旌德青品质好产量高而得到客商的青睐。我县的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等许多产品具有品种优势。从中可看出要把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必须开展良种化工程,首先是引进良种,这是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其次根据实际,我县许多名优特产是具有“人无我有”的优势的,如果蔗、茭白、豆薯、线椒、生姜、黄牛、花生等等,通过几百年至多年的种植养殖,已经开始退化,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提纯复壮工作,这也是良种化工程的当务之急。二是无公害化工程。全面推行“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无公害生产技术,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县目前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已有大米、竹笋、灵芝、茶叶等多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今后几年要结合优势产业规划,在所有优势农产品生产中推广无公害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面安全。三是标准化工程。我县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开展,特别是茶叶、水稻无公害、苎麻标准化生产,在我省领先,是省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县,目前要做好花生、梨、李、桃、茭白、果蔗、线椒等的标准化生产。我县要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制订好优势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做好全程化监管,以基地带动产业,从而确保农业出精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2、财政支撑。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这是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现在是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不想从财政掏钱来解决农业问题,任何好的良策,都只能烟消云散。精品农业的建设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投资预算,确保资金到位,拓宽支持领域。提高投入农业的比重,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资金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①技术推广、科研机构的正常工作经费,重点解决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经费;②突出重点扶持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按现代农业要求配备设施、设备,保证建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目标的实现;③扶持培育能带动我县农民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与市场。要重点扶持带动本县农户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强、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完善与提升农产品专业市场,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产销结合、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政策性投入。深入调查研究,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

3、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合作组织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由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民组成合作组织,共同开拓市场,解决一家一户小生产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发达国家一条成功的经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可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协助制订并实施农业标准,规范生产行为,并统一出面打品牌,注册农产品商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土地、资金、技术水平生产要素,着力培育我县地方主导产业,使地方特色产品不断壮大;再一方面可以在政府和农民、企业和农民之间构架起桥梁,协助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划,协助企业组织生产和收购产品,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出口创造便利。我县已有了合作组织建设方面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根据我县农村现状,开展合作组织建设要采用“分步走”策略:一是坚持多形式兴办。只要能提供服务,带动农民促进生产和农产品销售,不管是什么形式,以什么方式联合,都应给予鼓励。二是坚持多渠道兴办。可通过一技之长的农民、农技人员和国家涉农技术部门领办,形成多元化格局。三是坚持多层次兴办。作为农民自愿联合的自我服务组织,可建在村一级、乡一级、县一级,也可跨领域不断联合,跨专业、跨行业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科技乃至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问题,为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全面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竞争力

抓住时机 推进三化 全面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业生产日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乡镇农业竞争压力逐步增大。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竞争力,这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调什么,怎么调,这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增强调整工作自觉性,减少其盲目性,在制定调整方案时,我们有必要以现代经济理论作指导,注重机会成本,把握比较优势,锁定规模经济,从而使农业结构调整收到预期效果。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观念和小农经济的束缚,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行企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融合,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产业优势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经营规模狭小的农户与国内外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规模经营形式,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一、三管齐下,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种植养殖习惯不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宜发展的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因地制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决不能搞行政命令,一个模式一刀切。

2、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现实利益做引导,用成功的事例做示范,农民才有可能围绕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效益优先的原则。实行产业化经营也好,调整农业结构也好,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切实调动起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政府服务的原则。农业产业化源于农民的启动,龙头的带动,市场的拉动,科技的推动,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助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支持产业化发展,促进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种资金、技术、人才向农业产业化方面投入。

二、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工业化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全面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资本积累不足,政府扶农支农财力有限,农业基础不够牢固;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工业化城市化严重滞后,工商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总的来说,最难解决、影响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产业内部的问题,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用工业理念抓农业,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提供可靠的保证。农业是弱质产业,突出表现在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整体经济效益偏低。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靠农业自身的积累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而政府支农扶农力度的大小依赖于财政实力的强弱,财政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我省之所以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能取得巨大成效,关键就在于我省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强了财政实力,增加了农业投入。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业得到工商企业反哺创造有利的条件。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的积累,而此时的农业也只是传统的低效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工、农业发展开始迈入工农互促、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阶段,而此时的农业也就发展成了现代的高效产业。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它们的农业之所以现代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有一大批实力强大的工商企业参与农业投资经营。从国内省内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也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能够达到“企业增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多赢之效,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实现途径。近两年来,浙江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势头强劲,已有近140亿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拓展广阔的空间。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

业。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通过创办乡镇企业,既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强。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是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入WTO后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调整行业之间劳动力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而且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

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为形成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创造条件。

(一)狠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1.更新观念。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必须更新观念,在政策指导上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大力提倡农民消费异地农产品。克服过去把农产品的销售全部定位在城市的旧观念,让农民既成为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其余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农产品的比重,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

2.区域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区域要选择本地的优势农产品加以发展,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对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有所不为,而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有所为。不能要求一个地区所有农产品都自给自足。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新突破为基本构架,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结起来,重点发展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

1、以市场为导向。对加工业的扶持,要以市场为导向,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筛选,重点扶持一批产品适销对路,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加工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对有些企业通过对现有加工能力进行改组改造,并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新设备。

2.政府支持。在发展加工业方面特别是农产品方面,由地方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就是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联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我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2.积极建立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当地实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总结提高,坚持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运作,加强引导,加快推进,使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沟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带领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

3.明确政府职能,提供市场导向。近年来,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龙头企业,但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活不起来,主要是忽视了市场导向。市场是龙头企业的“龙头”,而龙头企业要洞察市场走势,必须由政府对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提供近期和中长期市场行情,龙头企业才能“以需定销,以销定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明确的市场经济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规律构建主导产业,进行商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竞争力。

4.培育有特色的支柱农产品,关键是提高产品的优质率。只有优质农产品,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农产品是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的,优质农产品的质量除了要高于普通农产品之外,必须是有市场,卖得掉。要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一是积极开展育种攻关和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优质农产品的技术要点在于品种,要以建设种子(苗)基地为基础,以良种提纯、扩繁为重点,推进良种化进程,促进育繁推销一体化。二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我镇的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系列食品,创地方品牌优质农产品;根据我镇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具有旅游特点的名牌农产品;根据我镇山区的特点,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名牌农产品。三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农业进行国际营销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将生产品种、生产工艺、加工工艺、生产规划等分别制成与国际惯例兼容的统一标准并实施,使我镇农业生产尽快与国际接轨,为创国际名牌农产品奠定基础。

(四)发展三高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

我镇是一个产粮大镇,又是余姚市杨梅生产的主产区。然而三七市也面临着实现弱质农业向强势农业的转变。走推进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对于三七市来说,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首要工作。

1、培育优质农产品基地。三七市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突出发展土特名优新品种和特色种植业,上规模、上总量、上档次。在种植业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重点发展一批更具特色的种植业基地;在养殖业方面,突出抓好草禽、畜禽养殖业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在加工业方面,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要下大力气精心组织农产品的加工,要培育和壮大一批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规模、强带动的农型龙头企业。

2.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

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必须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指示,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实施产业化经营,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七市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纳入培育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继续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龙头工程来抓,按照“水利标准化、农田林网化、品种纯良化、栽培模式化、耕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把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打牢,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三、千方百计、坚忍不拔地推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化

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将围绕农民增收这个课题,认真细致地做好以下三大转移工作: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大转移,切实提高农村的非农化程度。努力减少纯农业人口。二是在自愿、有偿、依法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梯度转移。使更多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工商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农业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三是加大信贷和财政的转移支持力度,对兴办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要提供优质的信贷服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政府将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尽快完成更多的农业规模和农业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得到

下载云和2018农业综合效益提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和2018农业综合效益提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范文模版]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湖南省**县位于湘中偏北,洞庭湖尾闾,属山冈丘陵地貌,全县总面积206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4万亩......

    乡镇发展林业提升综合效益经验材料[小编整理]

    经营林业绿色XX以林业大发展促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提升XX镇共有48个行政村,8.2万人,辖区总面积8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万亩,有林地4.6万亩,山川河流2.8万亩,村庄道路2.6万亩,......

    农业局干部对提升农业效益的调研思考5篇范文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策应省委提出的“生态**、绿色产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稻米城,打造环**地区有机农业强县”的......

    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验收实施方案

    粥店中学课堂教学大比武 暨“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验收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区教研室关于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学校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在全校营造全面落实新......

    教学效益提升工程工作总结

    课堂效益提升工程工作总结 一、在我校所举办的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活动中,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收获。 1、课前交流充分。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

    有效复习提升教学效益

    有效复习提升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73-01 数学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它也是一种新知传授的教学,绝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简单的旧......

    加速提升企业品质和效益

    加速提升企业品质和效益 上海浚源建筑设计事务所成立于2002年5月,同年获建设工程综合甲级设计资质。从成立至今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事务所设计队伍规模从最初二十余人发展到近......

    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计划

    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计划 夏张中心小学 我校为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