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
中外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
摘要:基于国内和国外两种视角,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中外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典型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外典型模式存在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扶贫共性,在主体责任分配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扶贫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从完善法律法规、??新扶贫政策、构建资源扶贫成效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树立生态扶贫理念以破解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耦合的难题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国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常态模式的政策思考。
关键词: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典型模式;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09-012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9.031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ypical Modes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UANG Xiao-lu,LIU Zhong-l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and by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research,the commons and differences of typical modes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were analyzed in depth.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ypical modes had some common qualit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as well as had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responsibilities and benefits mechanism.On this basis,some suggestions to construct the normal mode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were speculated from improv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innovating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constructing the third party mechanism for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ourc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iveness,and foster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to solve problems of the deep poverty and ecologic-fragility coupling.Key words: mineral resource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ypical mode; comparative analysis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精准扶贫发展战略,矿产资源在区域扶贫中的地位和优势日益显著,已成为“十三五”扶贫脱贫重要举措。促进矿产资源扶贫开发意义重大,一是可以破解区域发展难题,释放区域资源“红利”,创新多途径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可以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三是可以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矿业挑战,深化推进“一带一路”经济纽带作用,与沿线国家共享矿产资源扶贫开发成果。
中国幅员辽阔,各省(自治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因此矿产资源扶贫开发模式在省(自治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个省(自治区)不同的地区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案例深入分析中外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典型模式,比较其共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中国矿产资源扶贫开发的对策启示和思考,以期为探索中国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常态模式提供路径选择。中外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典型模式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首开贫困问题研究先河后,掀起了西方贫困理论研究浪潮,其中就包括资源开发参与减困理论,如Nurks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 Perroux的“发展极理论”[2]。在理论研究的支撑下,国外不同的国家针对矿产资源扶贫减困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建立起了与政府社会保障政策配套的对贫困人口生活、医疗以及教育等方面全覆盖的扶贫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自身国力建立起了满足需求的扶贫模式;一些欠发达国家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无法摆脱“资源诅咒”的困境,扶贫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中国央地政府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各地方模式各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矿村共建模式和矿业入股模式(表1)。
共性和差异性比较分析
中外不同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矿产资源和国家贫困程度等国情方面迥然不同,造就了中外矿产资源参与扶贫模式差异性,但是各国政府把矿产资源开发作为扶贫减困的一种参与手段,这就决定着中外模式共性的存在。
2.1 共性分析
第一,注重就业扶贫。发展中国家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实现资源扶贫的途径就是通过矿企开发矿产资源为矿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社会保障模式对低收入从业者给予就业扶助和失业保险;国内矿村共建模式和矿业入股模式等也都把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作为资源扶贫的途径之一。
第二,注重智力扶贫。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强调要通过资源开发满足贫困人口初级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需要,社会保障模式致力于教育援助,不仅涵盖了初级教育阶段,还包括高等教育阶段以及职业再教育阶段;国内矿村共建模式典型代表曲靖市在几年内配套修建学校近百所,确保矿区农牧民中适龄儿童、青少年能够继续接受教育。
2.2 差异性分析
第一,扶贫主体责任分配差异。国内而言,外部扶贫和自身脱贫相结合,扶贫责任主体包含政府、矿企以及贫困人口自身。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决定着扶贫效果的成效;企业承担次要责任,包括提供就业岗位,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等;民众也要承担自力更生的责任,按劳获取报酬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国外而言,弱化政府和民众的责任,突出企业的扶贫责任,企业成为了扶贫的重要责任主体,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强调企业提供扶贫岗位的重要性,社会保障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的扶贫模式,贫困人口可以不劳或者少劳而享受来自企业的提供的各种扶贫福利待遇。
第二,矿民收益分配机制差异。国内而言,矿企和贫困人口之间建立了利益共同体机制,是一种可持续的扶贫机制。矿业入股模式主张矿区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入股矿山企业获得矿产资源企业部分股份,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贫困人口变成了矿企的股东,成为了企业的责任主体之一,通过参与分红来达到增加自身收入的目的。国外而言,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还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矿企和民众的关系仅仅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雇员按劳从企业获得报酬收入或者企业无偿提供扶贫资金援助,不存在贫困人口入股矿山企业成为股东的关系,是一种非可持续的扶贫机制。
2.3 结果分析
对比国内外典型模式,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实现就业扶贫和智力扶?已成为国际共识,国情的不同造成主体责任分配和收益分配机制方面的差异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满足基本需求模式扩大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矿区人力资源得到开发,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社会保障模式既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更好的与矿区民众以及文化深度融合;矿村共建模式下矿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矿企和贫困人口责利共担共享,可以有效缓解村企矛盾;矿业入股模式群众入股矿企成为股东,与矿企同命运、共呼吸,构成利益共同体。由此可见将资源地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建立和谐的矿民关系,是典型模式实现矿产资源扶贫的前提和保障。理想的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常态模式的建立需要合理协调国家、企业和民众的收益分配。研究并改革目前的矿产资源行业、贫困区域内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常态化的矿产资源开发扶贫模式已成为研究趋势,现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启示与思考。启示与思考
矿产资源与扶贫政策结合已成为新的重要研究课题,当前中国矿产资源扶贫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如矿村共建和矿业入股模式中矿产资源扶贫途径单
一、矿业“反哺金”难以落实、扶贫收益分配以及成效缺乏有效评估监督、贫困群众话语权难以实现、生态破坏严重且治理成效低等。因此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分阶段、分时期在贫困地区试点改革和完善法律法规以逐步探索矿产资源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两权统一,构建矿产资源扶贫开发收益分配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驱发展、树立生态扶贫理念等举措已成为推动矿产资源扶贫开发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新趋势。
3.1 改革和完善法律法规以创新矿产资源多元扶贫政策
借鉴美国等矿业发达国家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改革中国当前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矿产开发收益共享[11]。一是在贫困地区逐步试点矿产资源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方面两权统一,实现依附在土地地表的资源由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村集体所有,改变深度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形式,村集体通过自主公开招标途径引进矿企或者自建矿企开发矿产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开发收益分配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二是确定了乌蒙山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因此政府对于连片特困地区矿产资源扶贫政策应予以法律法规上的调整和完善,在扶贫攻坚时期实行与非连片特困地区差别化的政策,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成立“片区政府”,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沟通,设“片区长”,对片区扶贫负主体责任;此外利用“互联网+”构建社会信用平台,允许社会信用好、口碑佳、零事故小矿企业低门槛进入特困地区开采资源,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增收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刺激区域经济发展。
3.2 构建矿产资源扶贫开发收益分配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
要真正发挥矿产资源开发的扶贫功效,充分保障资源富足地农牧民在资源开发中的权益,需要构建矿产资源扶贫成效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政府与高校、独立科研机构或者社会咨询决策机构合作,搭建矿产资源扶贫成效第三方监督评估平台。一方面集行业专家、学者智慧制定出矿产资源扶贫成效评估方案,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扶贫成效的评估调研,将调研的信息经过科学的处理反馈给政府部门,以便政府掌握当前矿产资源扶贫开发的概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的优势,赋予其监督政府矿管部门扶贫政策和项目落实情况以及矿企反哺金落实情况和资源收益再分配是否到位的权力,同时监督政府矿管部门和企业是否在矿产资源扶贫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中是否有受贿渎职行为,真正保障农牧民的在资源开发中的权益(图1)。
3.3 树立生态扶贫理念以破解贫困与生态脆弱耦合的难题
当前大多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临着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耦合的难题,解决好这些片区贫困问题就解决了全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问题。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时期后树立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并重的理念,走上了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先发展、后治理向发展与治理并重的转型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五位一体”重要内容,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国民共识。破解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耦合的难题对于当前精准扶贫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矿产资源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所在。当前部分矿区面临着高强度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与历史遗留问题并存双重困局[12],因此借鉴国外生态治理与经济协调发展先进经验,协调好人与资源、经济与生态以及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树立生态扶贫理念,把矿区生态治理恢复看作一种重要扶贫手段,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并驱发展,寻找百姓、生态与经济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画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同心圆。结语
当前中国正在处在转型期,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和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国情不同,决定了中国在探索矿产资源扶贫开发模式道路上不可盲目复制国外模式及其经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幅员辽阔,贫困面积和贫困人口远多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量,实行满足基本需求模式,不符合国情,容易阻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新常态,经济实力尚不足以建立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扶贫的社会保障模式。因此,应该科学对待国外经验,将这些模式中可借鉴经验本土化,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扶贫政策,探索中国特色扶贫模式。
参考文献:
[1] MERCY O,ERHUN.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inerals and Mining Industry to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igeria-A Leg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Policy,2015,5(8):96-107.[2] HERMANSEN T.Development Poles and Related Theories:A Synoptical Review[M].UNRISD,1971.[3] STREETEN P.A basic-needs approach to economic development[J].Directio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1979.[4] WONG S Y.Understanding Poverty:Comparing Basic Needs Approach and Capability Approach[M].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2.[5] OLIVERA A J,MARX I,NOLAN B.The Welfare State and Anti-Poverty Policy in Rich Countries[Z].IZA,2014.[6] 何 芬,?w燕霞.美、日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的经验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15(12):20-28.[7] 彭 刚,李 霞.决战极端贫困:中国的共享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3):38-47.[9] 毛志强,杨德辉.工业反哺农业,“矿村共建”和谐新农村――浅论云南大坪村和普珀村新农村建设模式[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4):83-85.[9] 孔红英,王 彩,林江源.曲靖市推进“矿村共建”结硕果,解决19万人温饱[N].人民政协报,2011-12-27(A02).[10] 孙发平,丁忠兵.青海牧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建议[J].青海社会科学,2015(4):181-186.[11] 朱 清,王联军.矿产资源开发扶贫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7):15-18.[12] 赵腊平.关于当前矿业形势及发展趋势的研判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2):9-12.
第二篇: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潜山县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4-04-20 17:18:46
来源:潜山扶贫办
阅读次数:944
特色产业舞龙头,对症扶贫阔步走
徐建平
一、案例背景
潜山县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万亩,宜林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9.2万亩。县域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59.2%,中部的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23.9%,东南部为圩畈区,地势平坦,河湖穿插,耕地集中,占全县总面积的16.9%。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为158个。2004年年末总人口5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3万人,占总人口91.4%。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数量较大。2004年全县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75万人,人均收入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6.38万人。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且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开发成本高。该县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0.13万人,且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居住分散,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短时间内还很难摆脱贫困,改善这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其温饱问题需要付出的扶贫开发成本较大。山区多是以保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经济效益较低。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蚕桑、板栗、瓜蒌等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影响因素大,缺乏促进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主导产品。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山区人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左右,除绝对贫困人口外,尚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温饱线徘徊,生活条件和质量较差。脱离贫困的群众也只是一种低层次、低标准、低水平解决温饱,基础不牢,稍遇自然灾害极易返贫,需要继续扶持进行巩固。
近年来,潜山县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六大产业对症扶贫模式”,即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根据不同地势的土质地貌,实行不同的产业扶贫,扶贫项目和资金向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这种扶贫模式的特点在于突出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使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贫困户合理地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扶贫资源,从而使脱贫致富步伐更坚实、更协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特色经济板块。该县整合县扶贫、发改、农委、交运、水利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论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对六大特色产业提出包含基地建设、质量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开拓等内容的总体要求,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并按分解各阶段性目标,指导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个主抓部门、一套班子、一块资金”的“五个一”捆绑推进机制,围绕茶叶、瓜蒌、蚕桑、食用菌、油茶、畜禽等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二是扶贫项目跟着特色产业走。该县2009年成立了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畜禽、蚕桑六大特色产业指挥部,强化具体措施,安排千万元资金,扶持产业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在项目村修公路、改水渠、建塘堰,发展茶园、桑园和畜禽等特色种养业,使项目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新天地。先后在15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累计投入5763万元,占县扶贫资金总额的70%,平均每个村综合投入52万元。累计新建乡村道路21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640公里,新建平板桥18痤,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2座,建自来水塔108座,铺设引水管道720千米,解决18万人饮水困难,干渠整修安装U型槽37千米,恢复水毁农田护岸67千米,修建当家塘251口,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改善低产茶园3700亩,发展茶园2600亩,新建厂房1890平方米,添置机械设备87套。
三是为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该县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定期考核、民主监管为一体的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各大产业指挥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有力推进措施,加大督查验收力度;各乡镇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并突出各自的特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初具规模,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化和标准化。在基地建设中,充分发挥大户带动作用,走“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路,实施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县已有5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处,5亩以上生产大户20余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探索发展规律,注重规避风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把握季节、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五是抓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全县六大产业已有龙头企业 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15家。按照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的带动作用。注重加强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抓好与扶贫有联系、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在资金和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至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产值由2009年的21.9亿元发展到33亿元,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700多人,带动6000余户2.5万人脱贫致富。
典型案例一:合作社撑起“茶叶楼”。
“黄柏到塔畈,九十九道弯”一曲民谣唱出了80年代塔畈人的艰辛。而位于塔畈中心地的彭河,更是可想而知。由于是三分水田七分山的地形,这里的农民粮食不能自给。常常是“守着青柴当米钱”。如今,一提及自家盖起的小洋楼,倪天喜便要提及一个人和他的合作社——江成生和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40多岁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点苦力活。”倪天喜一家四口人,因为他和妻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庄家人,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江总让我负责收购鲜茶草”今年,近收鲜茶草这一项收入,倪天喜一家收入在9万元。“如今,我是手中有茶,心里不慌。”倪天喜憨憨的说道。江成生,安徽省劳模,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他却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与茶农的订单,源于“看见锄头挖茶树心在痛”。
濒临长江的潜山县彭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里平均海拔900米,年平均气温16.3度,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故山高雾绕,风光秀丽。其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均适宜茶叶生长。所产名茶,更是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列为贡茶。但是由于地处深山,这里的茶产业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茶树叶子能包盐,茶树杆子能撑船”说的就是当年的茶叶质量。在当地,茶叶大部分是老百姓饭后用来说天聊地的饮料。2004年的一个秋日午后,江成生正准备到自家茶地干活,看见一位老大爷用锄头挖茶树,江成生便问他“干嘛要砍茶树呢?种着不挺好的吗?”“又不能当饭吃,还不如挖掉种点小麦实惠!”看着好好的茶树要无端受灭门之灾,江成生很是心疼。“你把茶树留着,等茶叶长出来了我来收购”“你空口讲话以后不算数咋办?”江成生说“那我们签合同”也就是这场偶然,让江成生和他的同行慢慢走上了一种新的模式。2008年,由潜山县彭河幸福茶场牵头,联合塔畈乡炳峰、观音洞、广西园等18家初制茶场、茶叶经纪人和1058户茶农自愿组成的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加强诚信建设为重点,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三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采用订单农业方式,与广大茶农签订合同,公司对茶农进行二次返利,极大提高了农户发展茶叶的积极性。目前,加入该合作社的户数已达1200户。加入合作社的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达到4000元。近期,该合作社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
茶曲悠悠唱发展。为引导茶叶发展,潜山县政府每年安排茶业发展专项资金120万,其中60万用于扶持茶叶基地建设、30万用于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0万元用于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当年成片新发展茶园10亩、50亩、1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每亩以奖代补200元、300元、400元。奖补点燃了茶农的激情,至2012年,潜山县茶园面积增加到10.06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增加到3.08万亩,全县130余家茶场通过更新改造,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取得QS认证的茶叶公司、茶厂22家,通过统一标准收购,统一工艺加工,名优茶质量稳中有升,茶叶销售均价达123.8元/公斤,最高价4400元/公斤,茶叶生产比较效益明显,成为茶农增收的亮点。
典型案例二:龙头企业引领养鸡户致富。
余井镇天圣村地区原先农户也有养鸡的传统,只是没有形成规模,处于家庭副业状态,再加上没有龙头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带动,畜禽产品的销路没有保证。作为“安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潜山县天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着“服务农民、富裕农民”的宗旨,坚持做到“四到户”服务,为广大养鸡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所谓“四到户”,即一是对养殖户实行送苗鸭和饲料到户。统一引进良种,该品种品系纯正,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深受加工厂和广大消费者欢迎。二是技术服务到户。将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经验一家一户地传授到农民家中,确保养殖成功。三是防疫治病到户。将自己专门聘请的18名中高级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服务、巡回咨询,及时到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突出性技术问题,同时每月为社员讲授新知识,为养殖户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四是收购到户,挨家挨户上门收购。现金结算到户,销售由合作社安排。组织并指导周边村民科学养鸡、水产养殖和苗木种植。这种以公司为龙头,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不断壮大专业合作组织,克服了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经济局限性和对土地等资源过分依赖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目前,随着专业合作社影响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强,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104户增加到200户,另外辐射带动了本地及周边乡镇养鸭户500余户。从合作社成立至今,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紧密型合作方式,短短三四年时间,帮助120多户困难家庭摆脱了贫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指挥部产业技术指导组成员深入乡村,按照省畜禽养殖技术规范的要求,引导养殖户、养殖小区按照标准化进行建设和改造,帮助建立并完善养殖档案,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中泰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天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安庆市市级规模养殖示范场,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至2012年,潜山县出栏生猪20.92万头,出栏家禽332万只,出栏肉牛0.41万头,禽蛋产量8420吨,肉类总产22620吨。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05%、8.85%、2%、4.1%、4.5%。畜禽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畜牧合作组织22家,入会会员1200多人。潜山县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天柱鸭业有限公司分别新申报了市、省级龙头企业。
丘陵,油茶挂果累累。截止目前,全县已新建50亩以上成片油茶基地6.5万亩,已兑现奖补资金近1600万元。该县注重良种繁育和推广,加快繁育推广省认定的 “皖潜1号”和“皖潜2号” 油茶新品种,确保高品质油茶基地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全县油茶基地达万亩以上乡镇3个,千亩以上村10个,全县涌现油茶基地建设大户220余户,其中有千亩以上承包大户7个,已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15个,2012年全县共完成油茶新造林11000亩,完成县级技术培训200人次,发放培训材料2000册。
圩区,瓜蒌架下话丰收。瓜蒌俗称野葫芦,潜山一带民间早有将瓜蒌籽炒制招待客人的习俗,但真正作为食品摆上桌面还是近十多年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县农民李德祥等大胆提出了瓜蒌籽的食用性研究,在科研部门的支持下,该县对瓜蒌开发利用进行科技攻关,初步掌握了育种、栽培方法,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开辟了瓜蒌产业的新天地。为发展瓜蒌种植,促进山乡致富,该县拿出百万元财政资金扶持种植大户,并相继建立了10多个瓜蒌示范片。农业科技部门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大力开展种苗繁育,推广换垄轮作、间作,土壤消毒技术,推广高密度栽培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新路子,不断打造瓜蒌产业链。各瓜蒌公司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与瓜蒌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与超市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产学研、产加销一条龙。全县现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万亩。瓜蒌产业农民经纪人百余人,农民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痘姆新农生态农业合作社以瓜蒌种植为主,社员有200人,2011年被评为安庆市示范合作社。有2家企业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证书。天柱山牌、传文牌瓜蒌籽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近年来该县与南京野生植物利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培育出的“瓜蒌新品种“皖蒌6号”获县政府科技一等奖、获安徽省科技三等奖,2012年潜山县施行的瓜蒌种植保险,为保护农民利益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至目前,有半数种植户投保。
食用菌打开致富门。潜山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各项激励政策推动下,目前,全县新增食用菌生产农户150户,新发展食用菌面积800亩(其中竹荪230亩)。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近600户,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00余亩。预计全年食用菌产值2600万元,菇农纯收入12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
该县对新发展食用菌基地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对种植香菇5亩以上的给予重点扶持,种植竹荪50亩以上给予每亩100元补助。对通过绿色认证或QS认证的龙头企业也给予适当奖励。目前,全县规模化基地18个,食用菌公司4家,合作社10家。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完善产供销服务体系,建立保鲜库收购。如水吼天宜菌业公司向农户提供菌棒和生产技术,并负责以保护价回收,有效规避了种植户的市场风险。为提高食用菌种植效益,该县不断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经过近几年试验,利用竹屑、稻壳生产竹荪,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香菇,在夏季生产反季节香菇等技术已成熟,今年,各地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节本增效。槎水镇建立了5个废弃桑枝发展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仅万全村就发展反季节香菇27万棒。全县建立竹荪生产基地4个,新发展竹荪200余亩,亩产137斤。
三、主要成效
一是扶持对象得实惠。“对症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施后的效益明显提高。这种“极贫重扶”的扶贫思路,真正让贫困人口成为扶贫主体,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二是项目扶持结硕果。“对症式扶贫模式”使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得到了实质性扶持,真正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不同标准的扶持政策,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量,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到2012年,全县已实施差别式扶贫项目的贫困村90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0多万元,扶贫到户项目涉及生产发展、“一建三改”、“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资助等5个大类,子项目165个,受益农户2110户,其中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1300户,约占全县登记建档贫困户的三分之一,80%以上的农户建立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家庭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三是干群关系更和谐。以前部分贫困户因多种原因没有得到项目扶持,在心理上很不平衡,对村干部和得到项目的农户有强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村干部威信较低。“对症式扶贫”使多数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扶贫项目,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真心实意地进行传、帮、教、带,为贫困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困难,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对症式扶贫”进一步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化解了诸多农村社会矛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四、主要启示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搞规模经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扶贫政策对农户的“平均化”扶持,既让不同程度的贫困对象合理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扶贫资源,破解了“扶贫到户”难题,又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了低碳扶贫和可持续扶贫的结合,创新了扶贫政策对贫困对象的“瞄准”机制,有效避免了“脱靶”现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生动实践。
启示之一:政府引导是“中流砥柱”。
产业扶贫,实现了可持续扶贫。潜山县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自立,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必要扶持下,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连片开发,构建产业支撑。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的布局实施连片开发项目,推进当家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中不可能包打天下,联合各部门集中打造扶贫工作的新平台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三年来,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协调,扶贫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扶贫村的项目建设。在扶贫村联合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化项目,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渠道。
启示之二:资金整合是关键。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多方力量,组织多方资金,集中向扶贫村投入,实现扶贫开发的社会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农户。潜山县把水利部门的人畜饮水项目、农委的农业开发项目、发改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局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集中向扶贫村投放,形成了多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的新格局,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三年来,全县各部门共投入各种项目资金 万元,使扶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
启示之三:龙头带动是载体。
如何破解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怎样种,怎样养,如何卖,如何卖个好价钱”应该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家一户的农民真正实现与日趋成熟的大市场对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用利益连接,把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民、扶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龙头企业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扶贫工作市场化。近年来,潜山县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先后扶持了近40家龙头企业.通过扶贫龙头企业与农户直接签定种养和收购合同,组织农产品进入市场,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启示之四:合作社组织是桥梁。
为贫困农民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是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逐步组建产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工作思路,潜山县先后建立了80家合作社。目前,全县贫困村已有近30000贫困农户成为各协会会员。这些协会定期组织农民进行参观培训、经验交流和外出考察学习,不但提高了项目的组织化程度,还有效破解了农户缺技术、缺信息的难题。通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完善,潜山县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让农户与合作社组织实现利益联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目前,该县每一个产业链都有几家合作社带动,成功地总结出六大特色产业链式扶贫新模式,并均已初具规模。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作用,使贫困农户变“单打独斗”成为“抱团发展”。(本文荣获2013年安庆市扶贫系统优秀扶贫案例评选 一等奖)
第三篇:扶贫开发典型事迹材料
2002年,该自然村被列为扶贫安居温饱建设村,于2002年12月1日开始启动,2003年5月完成了安居温饱工程的所有建设项目,12月通过了县级验收;为巩固安居温饱村建设成果,进一步发展经济,2004年xx列入了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2005年10月该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12月25日全面完成建设工程。
建成后的xx村远景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二、工程建设情况
xx安居温饱和巩固温饱建设工程,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动力,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自求发展与多方扶持有机结合,走领导带头、部门帮扶、自我脱贫的路子。始终坚持“抓扶贫首先抓领导,抓落实关键抓班子”的做法,建立政府、社会、部门、个人“四位一体”的帮扶责任制,重心下沉,定位到村,帮扶到户,形成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合力。
(一)安居温饱工程建设情况
xx安居温饱工程,计划总投资25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38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3万元,投资比例达1:1.53,拉动效应十分显著。
1、村内卫生路面建设项目
卫生路面主道路由集体完成,进户岔道由各户负责,只提供水泥和沙子,弹石和铺设由群众投工投劳完成。铺筑了一条宽1—1.2米,长1300米的弹石沙浆水泥路面,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面貌。该项工程投资5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2万元,项目资金3万元。
新建成的卫生路面
2、公共活动场所建设项目
该工程所需的水泥、沙子、毛石、空心砖、瓷砖用工程资金支配,其他全部由群众投工投劳来完成。建设成一个集学习、娱乐为一体的60m2的公共场所,该项工程投资1.8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0.4万元。宣传栏内的宣传内容由村委会每个季度更新一次,从而增强群众科技文化和卫生意识。
活动场所一瞥
3、经济林果建设项目
按照“六个一”的建设要求,在林业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共完成了108亩的泡核桃栽培任务,户均达到3亩以上。为xx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该项工程建设投资1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0.9万元,项目资金0.1万元。
泡核桃基地
4、房屋改造建设项目
该建设项目主要对1户进行了全面翻修,1户进行了搬迁,其余进行了粉刷改造,还有20户农户自筹资金对原来底矮破旧的大门院墙等进行了改造。该项工程总投资19.4 万元,其中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达14.1万元,项目资金5.3万元。
焕然一新的安居室
5、节能改造建设项目
干净卫生的生活灶具
6、改厕建设项目
结合沼气建设,广泛发动群众,把过去底矮破旧的厕所拆除、改造,做到与沼气设施一体化。总投资2.6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1.2万元。
7、改厩建设项目
一直以来,群众都保持着传统落后的养殖观念,在乡兽医站的宣传培训下,群众拆除和改造了过去的小厩,建盖起了卫生厩。该项工程投资4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万元,项目资金2.4万元。
8、标志碑使用项目资金0.2万元。
安居温饱工程标志碑
(二)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情况
xx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21.9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23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13万元,投资比例达1:1.3。
1、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改扩建生活用水管道630米,每米造价45元,建成20m3和5m3的蓄水池各一座,总投资3.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3万元,群众自筹2.5万元。
2、经济发展项目
(1)发展生猪养殖33户,全村年内存栏达到200头,总投资16.1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7.70万元,群众自筹8.40万元。
(2)补植补造泡核桃100亩,总投资1.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0.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
(3)举办科技培训2期,参训200人/次,总投资0.5万元,全部为上级补助。
(4)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对没有沼气的5户农户进行补建,全部做到沼气、卫生厩、卫生厕所三配套。该项目总投资1.1万元,全部为群众自筹。
三、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经验
1、宣传、发动到位
项目从批准到实施有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就得让群众知道什么是安居温饱工程,什么是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有多少,建设项目有哪些,怎样实施才能得到最大实惠。建设项目多,投工投劳任务繁重,必须发动群众做好前期工作。把“扶贫扶志、扶贫扶智为根本,把综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村,走观念扶贫、素质扶贫、科教扶贫的路子。坚持“观念、科技、实效”的扶贫方针”广泛向群众群众宣传。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逐渐从自我封闭、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中摆脱了出来,在全村树立起了“治穷先治愚,治愚靠科技”的新观念,群众建设小康的信心空前高涨。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扶贫工程是一项民办公助的民心工程,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乡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组,并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程的实施。xx村也由群众推选出3人的实施小组(包括社长),负责做好该项目的组织施工工作,并组织群众做好前期工作,如:备弹石、沙子、水泥等。
3、认真研究,制定好《实施细则》
由于该工程建设工期长,任务重,群众必须以高度的积极性,自始至终投入到建设中来,在这一点上,我们下了很大功夫,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制定出该项目的《实施细则》。例如《实施细则》中规定:公共工程部分各家各户的投工情况,直接关系到分户项目的安排,多投一个工,到户资金可增加20元,少投一个工则相应扣减20元。结果非常圆满的解决了公共工程与分户项目的投入矛盾。另外,将整个建设工程的实施范围和验收标准广为宣传之后,各户的具体建设项目,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来,再由实施领导组审核,这样就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能满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发挥了群众的创造性。
4、强化监督管理
根据《实施细则》,由村实施小组记录好投工及物资发放情况,投工高峰期必须每天公布一次,物资发放时必须由群众签字。根据项目进展,由乡领导组分阶段公布资金使用、物资发放、投工情况等,使此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成为一项“阳光工程”。
四、效益分析
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实施,使xx村的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劳动者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科技运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村容村貌和家庭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村128人摆脱了贫困,90%的农户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10%农户向小康迈进,人均纯收入从200年的548元增加到1450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小投资大效益,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扶贫开发典型发言
创新思维扎实苦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张强镇是康平县较大的镇,下辖14个行政村,人口27000人。区域面积153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位于康平县西部,与内蒙古毗邻。2005年,被沈阳市列为全市25个扶贫开发重点镇。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沈阳市各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强镇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2008年,张强镇社会经济总产值实现2.1亿元,财政收入实现?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元;全镇新修柏油路13公里,修村屯砂石路35公里;村、屯环境建设有了较大改变;医疗、卫生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农民参加医疗保险人员达到18500人,参保率达到94.8%。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高度重视,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几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镇长专职负责全镇的扶贫开发工作。在镇扶贫开发小组的领导下,我们制定了本镇的长期扶贫开发计规划。在项目管理、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上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为了把扶贫开发规划落到实处,镇内各包村干部深入村屯,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倾听扶贫开发意见,帮助群众选项目、上项目。在项目发展上,我们立足本地,创新思维,确定了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和项目,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思路。重点发展新型畜牧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培植发展农村的畜牧业养殖
和高效种植业大户,壮大经济人队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经济人的带动作用。
二、全面动员,扎实苦干,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招商引资是解决本地农业投入不足,活化地方资源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镇配备了专职招商人员,制定优惠政策,围绕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加工进行招商引资。通过入户走访,参加洽谈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活动。2007年,我镇共引进实体项目2个,引进项目资金1000万元。依托资源投资20亿元,年产400万吨的大强煤矿于2006年5月在东一棵树村正式开工建矿。投资5亿元年发电量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于2007年5月也正式开工。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石油勘探通过两年的工作已探明镇域内石油储量丰富,极具开采价值,目前已有5口油井出油。在农业项目发展上,以省开展的整村推进为契机,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通过经济小区建设,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化生产。截止2008年,我镇共投入资金500万元,建成经济小区5个,其中,畜牧养殖小区3个,棚菜经济小区2个,参与农户140户。在开展经济小区建设的同时,我们加大对各村面上贫困户的扶持力度。一是利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扶持发展养殖业,2007年,在我镇七家子和东一棵树两个项目村投入扶贫资金150多万元,发展棚菜、辣椒种植、豇豆繁种等生产项目11个,参与农户400户。当年项目实现人均增收410元。二是通过沈阳市为贫困乡镇提供的贴息贷款,扶持贫困村农户发展项目生产。2008年,镇内信用社投入发展项目贷款资金1500万元,扶持农户4800户。扶持项目
户发展养猪3万头,养牛5000头,养鹅5万只。扶持农户发展高效作物8260亩,受益2370户。以上项目为当地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三是通过社会和省、市帮扶单位进行扶贫开发。几年来,省、市包扶单位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和物资折款600多万元,帮助村屯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发展社会事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年来,省环保局先后为华家村投入近200万元,修筑村屯内油路5.5公里,修建村部一座。市农委投入130多万元为我镇三棵树村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并购入种羊500只。沈河区政府连续5年投资近100万元,为张强、后辛屯、敖宝三个村建果园等。
三、集中资金,集中项目,规模发展,发挥资金最大使用效益。在项目资金安排上,我们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信贷资金、社会扶贫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扶持重点养殖和种植项目农户,实现政策引领,化解风险。在项目选择上,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集中项目,引导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保证了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健全机制,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在扶贫开发项目中首先确定各村扶贫开发计划,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和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制度。对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政策在全村进行公开、公示。二是在项目实施中,镇、村全程跟踪项目检查,进行监督指导,增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透明度。三是严格检查验收。对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完成后,镇里及时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在保证项目质量同时,及时为项目户拨付扶持资金。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项目户的后期服务工作,保证项目户的扶贫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
几年来,张强镇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扶贫局的正确指导,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扶贫工作在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认可的同时,更得到了全镇百姓的普遍好评,几年来全镇扶贫工作无一违纪行为,无一上访事件,总结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
扶贫工作,特别是整村推进工作是党和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惠农工程,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民早日脱贫达小康。如何利用好资金,选择好项目,是我们基层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这些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每年都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党委、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还成立了项目资金审查小组,制定了扶贫资金项目使用、审批制度。高度重视层层把关,为做好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选准项目,开发扶贫,百姓受益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保证 几年来我们有11个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村,总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同时省市对口扶贫单位投入近600万元。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首要前提,为此我们把选准项目,开发扶贫、百姓受益,长效发展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宗旨,广泛征求百姓意见,充分论证,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等。07年为建设东一棵树村百亩蔬菜小区,我们镇、村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论证不下10次,组织干部、群众代表三次到西关、法库参观学习,并
长期聘请西关棚菜协会会长在建设过程中和生产期间专门指导。
3、高效务实的工作,淳朴诚挚的感情,无私奉献的精神,细致热情的服务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
无论是整村推进还是对口帮扶,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都需要我们要有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和细致热情的服务。几年来,无论是整村推进还是对口扶贫,无论是完成定项的扶贫任务,还是为帮扶单位搭建良好的扶贫工作平台,我们都本着这一原则去工作。2003年,首批整村推进村三棵树,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近160万元,建设了全市最为标准的养羊小区。在小区建设前期论证期间,我们镇村十余次去市农委争取、论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淳朴诚挚的感情打动了市农委领导,最终市农委投资110万元与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功能齐全的三棵树养羊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从设计到施工全程跟踪监管,镇分管副镇长、村书记主任几乎天天长在工地,因为质量问题我们曾和施工队打过仗。务实无私的工作最终使小区建设圆满成功。2004年在建设两家子村养羊小区时,施工队没按合同约定购置小区房瓦,当时施工队已经把劣质瓦全部拉到工地,并已经上完一栋,但我们和工程队理论,硬是把房瓦掀下,全部拉走重换,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仅用了28000元建设了标准较高的60平方米看护房,100平方米羊舍,270延长米的围墙。
各位领导,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各扶贫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张强镇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深深知道,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与各位领
导帮助和扶贫单位支持是分不开的。新的一年,要有新发展。我们将倍加珍惜扶贫开发的大好时机,立足本地实际,长远规划,脚踏实地工作,以项目促进开发,以脱贫致富促发展,用2008年的实际行动,不辜负全镇人民的厚望,回报各位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谢谢!
康平县张强镇政府
2008年8月5日
第五篇: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全省扶贫开发工
作会议典型材料
实施科技示范工程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邯郸市人民政府
2005年6月
我市根据新时期扶贫工作新形势新特点,把科技示范工程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围绕我市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先导作用,以项目为基础、园区为平台、科技示范为手段、脱贫致富为目的,集人才、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一体,形成了县有扶贫科技示范园区、乡有扶贫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多层次科技扶贫示范体系。五个扶贫重点县已建成8个扶贫示范园区,园区面积达到8000亩;建成84个示范村;涌现出1480个示范户。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优选项目是基础
项目的科技含量、外在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科技示范工程的成败和扶贫重点村(户)的切身利益。实践中,我们坚持三个面向优选项目。一是面向市场选项目。项目的确定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当前市场、1未来市场,避免生产与销售的脱节。二是面向主导产业培育选项目。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优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确保新上项目能够拉动和促进当地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后劲和可持续性。三是面向资源优势选项目。把项目的确定与当地资源优势、传统种养习惯、群众内在积极性结合起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增强贫困群体抗风险的能力。三年来,引进和嫁接种植优良品种70个、养殖品种12个;8个园区与34个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和引进中、高级人才47名。有260人既是项目业主,也是科技带头人。
二、园区建设是平台
扶贫科技示范工程是以园区为龙头,科技示范村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点,带动广大贫困户脱贫为根本目标的新型科技扶贫模式。一是示范作用,即通过园区的示范,把新品种、新技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每个园区都设有试验区、推广区,让群众亲眼目睹学以致用。二是带动作用,即把成功的项目向扶贫重点村、户进行推广。8个园区仅周转羊就带动起70个示范村、1200个示范户。三是培训作用,即为贫困村培训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每个园区都有培训场所,聘有专业技术
人员,有专门培训经费,两年来,利用园区培训农民20000多人次,其中1300名农民成为科技示范户。四是市场化作用。即为贫困村优良品种的引进和产品销售提供平台。
三、机制创新是关键
我们主要进行了两项创新。一是完善投入机制。明确了“用活政府扶贫资金、撬动群众自有资金、吸纳社会资金”的总体思路,拓宽了融资渠道。初步形成了开发型、嫁接型、扶贫主导型、下岗职工投入型和招商引资型五种融资渠道,实现了扶贫科技工程项目资金投入多元化。如:经济住房中心投入1600万元兴建广平县扶贫示范园区;涉县园区制定优惠政策向社会公开招商引资,引进养殖大户18家,资金1200万元,在科技示范村、户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政府补助激活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使政府与农民的投资比例达到了1:1.1。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园区法人的经济利益的有机统一,市先后出台《邯郸市扶贫开发科技示范园区管理意见》等3个规范性文件,就园区的发展计划、形式和内容等作了具体要求,明确“八有三提高”:八有:有详细的发展规划,培训基地,规范的运行模式,体现本县特色、符合扶贫性质的标志性建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措
施,详细的档案资料,科技实验场地,稳定的技术依托。三提高: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园区以独立法人经营,县扶贫办以扶贫资金补助为条件,双方签订《扶贫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共建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园区与扶贫机构的权力与义务,达到了政府、园区法人和贫困户三方利益的统一。
四、强化服务是保障
市委、市政府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多方面为示范工程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一是技术服务。整合农、林、畜、水、科技等部门的力量和优势,在种养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优种采购、节水灌溉、科学栽培、防疫灭病等方面技术。二是人才服务。从03年开始,每年从扶贫重点村中优选100名高中毕业生到河北农大学习,政府提供补助,为贫困村(户)接纳先进技术培养和储备人才资源。三是资金服务。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科技示范村(户)提供小额贷款,仅魏县就为600 个蔬菜示范户提供了480万元的资金支持。
科技示范有力推动了我市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一是加快了整村推进步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为重点村、户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
膀,全市有258个村、28万人口如期脱贫,60个村由原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去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比当期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出4个百分点。
二是形成了主导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魏县的果品、花卉、无公害蔬菜示范区已带动6个乡(镇)的16000贫困人口发展小杂果、蔬菜种植。涉县养殖园区的发展,迅速带动起40个村从事养殖业,全县优质羊存栏达到5万只,关防乡后岩村周转羊达2000多只。
三是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新生的扶贫力量。政府扶贫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了由依靠政府向“三元化”(政府、民营企业家、扶贫对象)转变,政府资金投入也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转变。8个园区4100万的总投资中,民营企业(包括工商资本)、政府投入的比例为85:15。示范村吸收群众投资1200万元,是当期政府投入的40%。借鉴科技示范工程建设资金的运作方法,三年来组织46名民营企业家投资2亿元,新上扶贫项目53个,带动4万多贫困人口脱贫。
四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扩大了扶贫成果。在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上,实现了由平均分配向主导产业倾斜的转变、由资金到村、到户向项目效益到村、到户转变,发挥了项目的整体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