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国家对巡逻及巡警地位的认识
西方国家对巡逻及巡警的认识
自1829年罗伯物.皮尔在英国创建现代世界职业警察制度以来,西方各国警界就一直视警察巡逻勤务为所有警务工作的基础甚至是整个警务工作不可或缺的支柱,并在制度上为巡逻勤务及巡警地位的体现、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西方国家对巡逻勤务及巡警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对当前我国的巡逻勤务的发展、完善及巡警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西方国家对巡逻及巡警地位作用的认识
西方警界认为,巡逻及巡警有以下三大基本作用:
(一)预防、制止犯罪并将可破案件迅速侦破。警察巡逻勤务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巡逻勤务必须全时空实施,即巡逻勤务必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在所有警察辖区中由巡警实施。通过这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巡逻活动,可以对心存违法犯罪念头者起到有效的阴吓、震慑作用;可以对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警觉和预防;可以在现场或通过快速反应到达现场,对已经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及时制止并将嫌疑人逮捕;可以对犯罪现场遗留的或被发现的证据实施有效的保护,并据此迅速将案件侦破。
(二)保持和增强公众的安全感。西方警界的研究表明,公众安全感的强弱以及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并非源自警察的破案数、破案率或其他业务行动的结果,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公众对这些行动及其结果没有直接的感觉。实际上,公众安全感的强弱以及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评价,很大程度是源于警察在他们身边的出现和存在。因此,警察机关所承担保持和增强公众的安全感以及获得公众对警察工作肯定性评价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巡警通过巡逻勤务来完成的。
(三)为公众提供综合性服务。巡逻勤务的全时空特性使得巡警能够时常甚至时刻出现、存在于公众身边,当公众遇到困难、危难需要警察提供帮助时,首先就会直接向身边的巡警提出或通过警察局的报警求助电话向巡警提出。因此,警察机关所承担的服务职能大部分都是由与公众最为接近的巡警来承担的。
鉴于巡逻勤务及巡警的上述重要作用,西方警界普遍认为,巡逻勤务是所有警务工作的基础。美国警界著名领导人和一代警学宗师O.W.威尔逊甚至在其影响极大的《警察行政》一书中提出:“巡逻是警务工作的支柱(Backbone,又译为核心)”,“巡逻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它仍将继续成为警察机关中最重要的一个单位”。
二、西方国家对巡逻及巡警地位作用的制度保障
没有制度的保障,任何警务观念和警务思想都会成为空谈。西方国家对巡逻勤务及巡警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不是停留在理解和认知层面的,而是通过确立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其得以体现的实现的。
(一)巡逻是警察的必修课,巡警是警察的职业起点
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警界认为,只有参加巡逻勤务才能使每个警察全面接触到犯罪预防、犯罪侦查、治安管理(在英美主要是交通管理)、处理公众纠纷与矛盾、为公众排忧解难等警务工作;只有在全面、大量处理各种日常警务的巡逻过程中,每个警察才能在警务知识、警务技巧、警务技能方面得到最有效的训练、锻炼和提高,才有可能胜任其他专业警务和警务领导工作。
基于这种认识,多数西方国家的警察机关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所有被录用并从警察学校结业的新警察,都必须先参加巡逻工作,从巡警干起,从而获得全面的警务经验。
例如英国,经过两年教育训练从各警察训练中心结业者,不论其参警前有多高的学历或在其他行业担任多高的职务,一律分配到最基层的警察署当巡警,从事巡逻工作。工作若干年后,根据工作需要、职位空缺状况、本人志愿以及表现出的能力,才有可能调配到刑侦等其他警种或部门。因此,可以这样说,在英国各地方警察厅局中,包括厅局长在内的所有各部门、各层级的指挥、管理人员,都从事过若干年的巡逻工作,都是巡警出身。
又如日本,大学毕业生经过15个月,高中毕业生经过21个月的教育训练从警校结业后,原则上一律分配到最基层的警察勤务单位交番(亦称派出所、警察岗亭,设在城市)或驻在所(设在乡村、渔村)工作。由于巡警是交番和驻在所主要的勤务方式,交番和驻在所的警察都必须参加巡逻,因此过去交番和驻在所的警察一址被称作是巡警。巡警在交番和驻在所工作满四年后,才有资格调往其他警种或部门。
美国、德国也有与英国、日本相似的规定,即在地方警察机关中,所有加入警察队伍者原则上都必须先当巡警,以巡逻方式开始自己的警察职业生涯。
(二)巡警负有全面执行警务的职责并享有相应的权限
巡逻及巡警的全时空勤务特点决定了他们离公众以及事故、事件、案件现场最近,最有可能快速抵达现场实施先期处置。因此,在实践中,西方各国警察机关普遍规定:凡属警察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巡警都负有先行处置之责并享有相应的权力。
在英国和美国,巡警的职责就涉及到了警方的所有警务活动,包括:赶赴杀人、抢劫、盗窃等各类刑事案件现场,进行现场保护、紧急处理和调查访问;处理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重大事故由警察局派专家协助处理)。检查车辆逾期未纳税现象;检查治安隐患,发现犯罪预防的薄弱环节并向公众提出劝告和解决措施;处理打架半殴、酒后滋事、家庭暴力等事端;根据“999”(英国)或“911”(美国)指挥中心的指令,对遇有危难而拨打报警求助电话的公众予以帮助等等。巡警的执法权限主要有:对案情简单,通过现场调查访问就可以侦破的刑事案件,巡警可自行侦查并作为证人到法庭起诉。在侦查过程中,巡警有权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实施拦阻搜查或拍身搜查,不持搜查证而对嫌疑人的住所、办公室实施搜查,不持逮捕证而将嫌疑人逮捕。此外,巡警还有权对酒后驾车、超速驾驶等违反交通法规者当场开具罚单,有权对一般性交通事故进行勘查处理。
在德国,凡在街面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及相关的事件、事故、案件,都由巡警率赶赴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如对各种刑事案件,凡不需要经过复杂侦查活动和技术鉴定就可以侦破的,都由巡警自行调查取证,审理讯问、侦查终结后直接移宛检察院。对酒后驾车、超速行驶等违章行为,由巡警负责纠正并开具罚单。对一般性交通事故,凡巡警能处理的都由巡警自行处理;对需要通过复杂技术工作和一定周期才能处理的重大交通事故,也要由巡警先期做好现场保护、询问笔录,再交由技术部门处理。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如游行示威、球迷闹事、非法张贴广告、制造噪间等,巡警也都有权在进行现场处置、处理,巡警还负责处理公众的各种报警求助问题。
日本《外勤警察规则》规定:外勤警察(巡警的另一称呼)必须经常保持戒备状态,随时着手办理一切警察工作,以达保障国民日常生活安全与稳定的目的。其中,巡警必须“随时着手办理一切警察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面执行警务的意思。
(三)巡逻或巡警部门是警察机关中主要的业务部门
“只有当巡逻部门不能履行其所有的警察职责时,才有设置专门单位的必要。”O.W.威尔逊的这一观点代表了西方警界的一个共识,即为执行所有的基础勤务,警察机关首先必须设置巡逻部门;巡逻部门能够完成的警务,就不必另设专业部门来执行;只有当巡逻部门的技术、时间不能保证其有效执行某些警务时,才有必要设置其他的业务部门。因此,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巡逻或巡警部门都是警察机关部门序列中的第一部门暨主要的业务部门。
在美国,大中城市警察局一般是由巡逻、犯罪侦查、刑事技术、行政管理(服务)部门组成的,而小城镇警察局则只许若干巡逻队负责所有警务,美国警学专家塞缪尔.沃克认为,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是美国大城市警察局的典型。该局内设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巡逻部,该部下设警区处(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将辖区划分为四个警区,每个警区设一个警区处,每个警区处下设一个巡逻科和一个侦查科)、交通处(下设交通控制科、化学测试科、肇事逃逸科)、等头犯罪处(下设巡逻科、诱饵科、团伙犯罪科、警犬科、紧急事件反应科)以及督察处;第二个是侦查部,第三个是服务部。
英国的基层警察机关警察署是由巡逻队、刑侦队和内勤组三个部门组成的。每个警察署设一个刑侦队,负责处理巡警移交的需要较长周期和一定专业技术工作才能侦破的案件;巡逻队的设置则要根据辖区、人口以及治安状况来定,少则数个,多则十几个。
在法国国家警察系统中,巡逻主要由国家警察总局本土治安中央局及其下属的城市警察负责(法国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本土治安中央局在所有万人以上的城市中设治安管区中心警察局作为自己的派出机构。在居民人口较多且较重要的城市治安管区中心警察局中,城区巡逻队是若干业务部门当中的一个;在除此而外的其他大多数城市中,治安管区中心警察局主要设两个业务部门:一是城区巡逻队,负责预防、制止犯罪及维护公共秩序;二是刑事及治安科,负责刑事与治安案件的查处。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主要的地方警察机关,如在东京都警视厅以及北海道、京都府、大孤府和指定县警察本部中,都设有“巡逻部”作为主要的业务部门。警视厅以及各警察本部之下的警察署,也都设有“巡逻课”(亦称外勤课)。实施社区警务后,巡逻部、课必称地域部、课,但巡逻仍然是其主要的勤务方式。
(四)巡警在警察机关的人员编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对巡逻地位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赋予巡警全面执行警务的职责,使得西方各国警察机关必然要在警务分配上向巡逻部门及巡警倾斜,以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和职责的有效履行。因此,从编制上看,西方各国巡警在警察机关中所占的编制比重都相当大,有些国家的巡警甚至是各警种中人员最多的。
在美国各城市警察局的警察人员编制中,巡警占总编制比例最低的约40%左右,最高的达80%左右,平均约为60%。
1999年,日本全国警察的总编制约为23万人(另有文职人员编制3.5万人)。其中,在交番和驻在所工作的巡警(亦称地域警察、社区警察)将近8.5万人,占警察总编制的37%。如果再加上在警视厅、警察本部、方面本部、市警察部和警察署从事机动巡逻的巡警,全国各级警察机关中巡警占总警力比例应在40%以上。
1992年,法国国家警察系统中警察的总编制约为11.2万余人员(另有文职人员编制一万余人),城市警察的编制约为7.6万余人,而城市警察中约有一半为巡警。因此巡警约占警力总编制的34%。
1995年,德国布莱梅市警察局警察的总编制为2256人,其中防护警察1386人,防护警察中巡警又占844人,巡警占防护警察总编制的60.9%,巡警占全市警察总编制的37.4%。
三、启示
(一)尽管我国城市人民警察巡逻体制已建立了十年,但由于建国数十年来公安机关在计划经济封闭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静态工作、机关工作模式以及“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使得公安机关的巡逻勤务缺乏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积淀,也使得我们至今仍然难以对巡逻勤务及巡警地位与作用作出清晰、准确的定位,如何看待、定位巡逻勤务及巡警的地位与作用,既关乎巡逻勤务制度及巡警队伍自身的健全和发展,更关乎一个国家警察制度的完善与勤务整体效能的提高。因此,明确巡逻勤务及巡警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是公安工作改革与发展中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全面认识巡逻的作用。巡逻在预防和制止犯罪、保持和增强公众安全感、为公众提供综合服务三大方面的基本作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所有警务工作的基础。那种认为巡逻较少能直接发现犯罪而提出巡逻无用论的观点,一是没有看到可能正是由于巡逻的阻吓、震慑作用使得犯罪没有发生或得逞,而这恰恰是巡逻的最高目标和境界;二是片面强调巡逻在预防和制止犯罪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巡逻在保持和增强公众安全感、为公众提供综合服务方面的作用。对任何警察机关而言,保持和增强公众安全感、为公众提供综合服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充分发挥主要又有赖于巡逻的全时空特性。因此,巡逻及巡警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必须强化的。
(三)巡逻作用的发挥,巡警地位的体现,首先是要依靠一系列制度的保障。由于巡逻在我国缺乏深厚的历史传统与积淀而造成的对巡逻及巡警地位作用认识的不到位,使得我们在对巡逻及巡警地位作用的制度保障上还有较大的欠缺。当前,我们需要着重解决的制度性问题主要是:既要赋予巡警一定的执法职责,又应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力来保障其职责的顺利、有效履行;要把巡逻或巡警部门作为我们公安机关一个主要的业务部门来设置和建设;应当在公安机关编制向一线部门、基层部门倾斜的过程中,更多地向巡逻或巡警部门倾斜,以保证其工作真正能成为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
第二篇: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及借鉴
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及借鉴
一、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特征
1.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德国,1965年颁布了《股份公司法》,明确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无论是国有股份公司,还是其他类型股份公司,都依照这个法律设立和运行。为了保护竞争,限制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德国制定了相应的竞争法规,包括《反限制竞争法》、《监督联合法》等。德国要求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颁布了多种关于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法律,如《共同决定法》、《共同决定权修改法》、《企业法》和《雇员参预决定法》。德国对国有资产监管也有相关法律。
2.科学的管理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国有企业都建立了严密科学的内控机制,监事会、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各自发挥了监督、管理和资本运营职能。作为世界级“百年老店”--西门子公司至今仍运转有序,发展健康,主要依靠的就是严密的内控制度。
3.推行股份制,完善企业内部治理。德国1998年修订的《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了股份公司治理结构基本框架为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德国的股份公司,以分工分权为基本原则,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互相分工分权并互相监督制衡,形成了一个较为规范的治理体系。再如,整个澳大利亚虽然国有企业的数量不多,其经济总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不高,但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比较健全的,而且真正形成了有序运营与相互制衡的制度。
美国的市场经济发达,政府对公司治理原则制定的直接参与程度较低,其公司治理原则是在《修订的标准商业公司法》和法学会推出的《公司治理原则》总的框架下,由非官方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发起并制定。例如,从董事会的角度有全美公司董事协会制定的《NACD董事准则》;另外还有证券交易所、证券商协会、会计师协会,甚至著名企业制定的相关规则。由于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的介入,使公司治理原则更加细化、深入,也省去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监管。
4.设立股权署,行使国家股东职能。法国设有股权署,它的前身是国家股权局,隶属于财政部国库司,其职责是部分行使国家股东职能。2003年3月,财政部国库司下属国家股权局升格为股权署,代表国家行使
对国有企业的股东权利,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局限于对困难企业的拯救,而是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体制
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各国都非常重视,但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不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因此表现在监督管理方式及手段上不尽相似,各具特色。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议会监督
美国国有企业的监督工作主要由议会审计委员会负责。政府相关机构也行使部分监督职能。监督内容主要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市场准入、销售领域及价格等。监督对象主要为董事长、董事和首席执行官。英国议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立法来确定的。任何国有企业的建立、改组或私有化,都必须由议会通过立法程序来决定,否则不具备法律效力,国有企业改变经营方向或改组、撤销,必须征得议会同意。议会经常就国有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管理状况等听取汇报并进行辩论。英国议会内设有许多与国有企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有化工业委员会。这些专门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向议会提交国有企业营运的书面报告,对政府有关部门或国有企业提出质询,并认真监察它们所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
在法国,国有企业的设立、撤销、所有权处置由议会行使,其产权能否出售由议会立法确定或授权政府部门决定。对于国家股份在90%以上的国有企业,其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任命由主管部长提名,经议会内阁会议讨论通过后以法令形式直接任命。
(二)国家审计法院监督
在法国,一般情况下,国家审计法院每隔两年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一次审计评估。国家审计法院有权对国有企业的账目进行事后稽核,有权查阅会计档案和有关信息资料,随时召见企业领导人和财务主管人员,而且可以对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和企业职员执行罚款或审判。国家审
计法院每两年提供一份有关国有企业的审计报告,分析其财务管理和经营状况。审计报告呈送财政经济部、国民议会和参议员负责国有企业监督的议员。
在意大利,审计法院依法对国有全资企业实施审计监督,其中对数十家重要的大型企业各派一名资历较深、业务熟悉的审计法官,常驻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对包括上市的含有国有股份的企业进行审计,并有权要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协助审计。
在德国,联邦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主要由联邦审计法院负责,审计的依据是联邦预算法。根据该法规定,股权比例在25%以上的联邦和州政府股权投资,以及联邦和州政府拨款或兴建的项目,都要列入联邦和州政府审计法院的审计范围。审计结论不必取得被审计者同意,但被审计者可以提出不同建议。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法院无权处置,只有报告权和披露权。
美国审计署具有庞大的审计力量,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及公众财产。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控制通常有三种机制:一是企业内部审核机制,要求企业按规定定期报送报表,说明财务经营状况,审计署对这些报表进行审查复核;二是各级行政当局,包括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和州市镇政府,也设有一定的机构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核;三是任何公民认为国有企业存在舞弊行为,均可以给议员写信,议员将信批转给审计署,由审计署进行调查并做出结论。
(三)政府监督
1. 技术主管部门监督。英国是一个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享有极大的自主经营权和决策权,政府一般只通过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经济手段来规范市场秩序及企业行为。但对国有企业而言,政府的决策和管理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有关部门甚至直接参与某些特大型企业的决策与管理。英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同样由议会行使,经营管理权则由内阁相关部门行使。公司董事会成员及董事长均由政府主管大臣任命,国有企业的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由政府主管部门的大臣决定。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的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由于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特殊,因此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管理。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充分行使所有权、领导权和监督权。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是
全方位的,但重要的是财务监督。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事前和事后监督机制。事前监督是指由财政经济部向国有企业派出国家监督员,由主管部门派出政府专员,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并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事后监督是指由财政经济部派出代表(财务稽查员),负责监督国有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
2. 财政部监督。英国政府的财政部通过预算确定对国有企业的资助额度,具体审批由各主管部门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财政拨款的执行情况。对财政拨款的使用,财政部和主管部门都负有监督责任,且财政大臣有权对企业剩余物品以及董事会成员的薪金等提出建议。国有企业发行股票亦须征得财政大臣的同意。
在德国,联邦财政部在管理国有企业方面设有三个司,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某些国有企业管理政策和经济发展目标;了解掌握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推荐监事会主席并通过监事会确定董事会人选;批准国有企业的设立、解散、合并、增资、出售以及国家参股企业的股份买卖;选择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对国有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国有资产的处置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等。
意大利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种方式。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是通过证券委、法律仲裁委员会、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政府派出的“金股份”代表分别实施。其中,证券委隶属于经济财政部,其主要职责是:审批企业上市资格;审查上市公司要披露的企业信息报告;从多方面了解企业的各种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
(四)企业内部监督
1. 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对企业实施监管。实行独立董事制度是英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国企的监管往往也是通过它来实现的。企业董事会中有一半以上的董事都是独立于公司以外、有管理经验、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负责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决定主要经营者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标准和关键部门人选的提名。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中居主导地位,在英国企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通过“金股”模式对企业实施监管。在英国,国家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企业,不是一改
了之,撒手不管,而是设立了若干行业监管办公室,并根据“公司法”中有关“特权股”的原则,持有“金股”。国家设置“金股”,有权任命董事会中的1~2名董事。该董事根据政府部门的指令可以行使“金股”权力,拥有一票否决权,有权阻止外国投资者的恶意收购和董事会的重大不当行为。
在意大利,国有企业私有化后,政府派出的“金股份”代表,在企业做出的决策有损国家和公司整体利益时,有权阻止,行使否决权,直至召开股东大会撤换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一般生产型企业保留3年“金股份”权力,以后逐步退出,但对从事公共事业的企业,政府将长期保留“金股份”。
三、可借鉴的方法
1.政府以股东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目前我国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股东没有实行资本金管理,没有行使按股份分红的权利,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仍然留在企业,作为未分配利润由企业支配,大股东没有行使实质性资本收益。随着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国家作为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资本金管理应列入议事日程,政府应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并应取得股权收益,成为实实在在的股东。
2.国有企业经营信息与决策应尽可能公开透明。西方国家的政府要求企业信息公开透明,社会各方都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参与管理。我国国有企业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厂务公开等,收到了一些成效,但距离信息公开、决策透明仍有较大差距。现在我国的审计署实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社会反响很大,效果不错。类似这样的一些工作方式,有的也可以借鉴使用。
3.对国有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在权、责、利相结合基础上的内部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通过其监督、激励及分配功能,对企业进行综合的、全面的控制、监督、考核与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国资委在国有企业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宝钢集团实施了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又如中国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自1994年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还没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督促和引导企业切实建立以预算目标为中心的各级权责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做好财务监督、业绩考核等对出资人监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规范和充分利用社会审计机构。英国具有发达的社会监督机制,拥有世界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审计
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主要通过中介机构的审计进行,企业经营情况必须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独立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在政府部门备案,同时向社会公布,按受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的监督。国家审计署一般不直接参加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同时为防范风险,近些年来对审计的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调整,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应对制度,以确保审计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现有效监管,以便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法国监察员很多做法类似我国的外派监事会,但也有所区别,如一般情况下法国监察员不亲自查账,而是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并对事务所的聘请发表意见。
按现行条例规定,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也是以查账为主要手段,造成与企业审计重复查账,浪费了有限的监督资源,同时监事会因人员力量有限,实际上只能是“抽查”,监督风险很大。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可以考虑由监事会选定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审计,监事会进行复核性检查,利用审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高监事会的监督工作效率、质量和层次。
5.加强对企业决策过程的监督。法国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层次的、完备的监督体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凡是使用国家资金的单位和事项都有要受到监督,凡是国家持股50%以上的企业,都要派驻国家稽察员同时接受各监督机构的监督。不同的监督机构,根据不同的侧重点,以不同的监督方式对企业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监督范围及内容涵盖了所有的国有企业及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虽看似繁琐,实际上每一种监督都非常有效。过去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监事会的监督还是以事后监督为主,监督的时效性明显滞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国有企业监管的需要。现已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方向在发展,这必将极大提高监事会监督的时效性。
第三篇:浅谈对实验动物学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浅谈对实验动物学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摘要】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新兴边缘学科,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为提高对实验动物学的认识,在结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动物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地位作用发展趋势
实验动物学虽然是一门于2 0世纪 5 O年代新崛起的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但 由于对科学研究 的特殊作用,受到 了国家科技部 门及相关管 理部 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其发展非常迅速。在经过几十年的整合与飞速发展,现 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且在全国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 已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由于实验动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故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尚不透彻、完整。在现代科学的带动下,实验动物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其发展和应用程度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行业。
1、实验动物学的地位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实验动物学衍生 自畜牧兽 医科学,随着医学、生物学 的发展而兴起 的一门融合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具有 自身 的基本概念基本 内容及 自身 的理论体系的边缘基础学科。实验动物学主要研究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和动物实验的规范化两大方面的内容。实验动物标准化包括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生态学、实验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繁殖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医学等。而动物实验 的标准化包括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伦理学、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学等。实验动物学在社会生产和科学实验的许多领域 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发展和研究成果对于相关学科 的发展、研究 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故实验动物学也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2、实验动物学的作用
人类社会 已进入以生命科学为主宰的 2 1 世纪,作为生 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的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生命科 学前沿领域研究 中最为活跃的学科 门类之一 :同时由于其研究成果应用较广,如生命科学领域、制药工业和化学工业 领域、畜牧兽医科 学方面、国防和军事科学方面等等,故实验动物学已作为上至衡量一个 国家下至衡量一个科学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科研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l 6。由于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所起到的作用方面。
2.1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 目前公认 “ A E I R” 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四大基本条件,“ A” 即 A n i ma l(实验动物),“ E ” 即 E q u i p me n t(设备),“ I ”即 I n f o r m a t i o n(信息),“ R ” 即 R e a g e n t(化学试剂)。其中实验动物是最主要的. 居于首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获得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高
纯度 的试剂、必要的情报信息,已是非常容易办到的事。而培育并应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却不易。由于动物质量不标准,会造成动物实验的敏感性、准确性、重复性差,致使实验动物严重浪费,导致科研的科学性及可信度降低,在国际学术界得不到公认 ; 还会造成生物制剂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试验得不到国际承认,影响 出 口。
2.2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的支撑条件
在 生命科学领域内. 由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评价和伦理学的限制,我们不能用人去做实验,必须借助实验动物去探索生命的起源,揭开遗传的奥秘,攻克癌症的堡垒,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监测公害、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生产更多更好的农畜产品,为人类生活造福。因此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中被誉为“ 活的试剂”、“ 最精密的仪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的支撑条件主要体现在 : 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提供标准的实验材料 ; 作为人类疾病研究中人的替身或模型 ; 作为药品、食品等安全性评价和效果试验的活试剂 ;作为生物制剂及制品研制的原材料: 为生物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提供教学材料等。
2.3动 物 实验 是 生 命 科 学研 究 及 其 他 一些 自然 科 学 研 究的重要手段。动物实验是实验动物学两大研究内容之一。其主要研究以各学科的研究 目的为 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试验手段、试验方法、动物模型,以及在试验中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的反应、表现及其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探讨生命科学 的疑难问题。实验结果的好坏不仅与实验动物有关,也 L J j 动物实验方法有关,如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季节、温度、湿度、麻醉深度、实验药物、手术技巧等技术环节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实验动物学研究动物实验基本方法与技术,建立 了科学 的、标 准化的动物实验方法,将避免或减少动物实验过程 中由于某些技术环节给实验结果带 来的不 良影 响。
3、实验 动物 学和 其他学 科的 关 系
实验动物学衍生 自畜牧兽 医科学,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融合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具有 自身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 自身的理论体系的边缘基础学科由于实验动物学引入或借鉴了这些学科 的研究成果和研究 方法,冈此这些学科 的迅猛发展,不断丰富和更新实验动物学 的内容。同时实 验 动物 学 的发展 和提 高 又把 这些 学科 的研究引入新的境界,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如有些实验动物是来自家禽家畜经过人工培育而成 .同时这些培育而成的实验动物为家禽家畜业的发展提供 了新的品种或品系,因此促进 了家禽家畜业的发展。虽然实验动物学和这些学科相互有关联,但各 A研究 的对象与 目的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实验动物学研究实验动物的 目的是服务于动物实验 :研究动物实验的目的是服从于实验动物。由此可见,实验动物学和其他学科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世纪将是高科技激烈竞争的年代,现代生物高科技已成为时代竞争的热点和制高点,因此,实验动物科学倍受重视。发达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以促进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美国生物科学课题投资的 40% 涉及实验动物,60% 的生物学课题需要实验动物。美国肿瘤研究中心,每年的研究经费为 2.2 亿美元,而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课题占 1.4 亿美元。有人统计,我国生物医学科研课题的 60% 以上需要实验动物。由此可见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
[ 1 ] 邵义祥,朱顺星.浅谈实验动物学教学『 J ] .上海 实验动物科学
[ 2 ] 王生存,邵义祥. 实验动物学课 程实验课 教学方法初探 『 J ] 实验动物与比较 医学,[ 3 ] 李凤奎,王纯耀 .实验动物学
[ 4 ] 何诚 . 实验 动物学
[ 5 ] 崔淑芳.实验动物学
[ 6 ] 李厚 达. 实验动物学
[ 7 ] 李萍,柳建发.实验动物学在21世纪生物医学的发展综述[
第四篇:浅论特巡警如何提高巡逻执勤“三率”问题
巡逻民警在巡逻执勤中发现率、盘查率、抓获率(以下简称“巡逻执勤„三率‟”)盘问检查是警察最常用的警务行为,也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管理社会治安的最有效的职权之一。盘查权作为一种集防范、打击、控制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职权,是动态社会环境下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最有效、最基本的手段,尤其在打击预谋犯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当前贯彻市局“整体防控和精确指导、精确打击”的工作思路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由于受法律法规调整执法环境变化、民警实战技能欠佳以及传统警务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巡逻工作中部分民警在落实“以巡为本,重在盘查”的工作策略上还存在着差距,巡逻民警在巡逻执勤中发现率、盘查率、抓获率(以下简称“巡逻执勤„三率‟”)还不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巡逻控制效果。如何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巡逻执勤 “三率”,对进一步打牢 “以巡为本,重在盘查”工作方针的基础、真正把巡警“整体防控和精确指导、精确打击”战略决策落实到一线民警、增强巡逻防控工作实效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发现率是指巡逻民警在执勤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初步判定形迹可疑、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能力及几率;
盘查率是指巡逻民警在对可疑人员盘问、检查和对可疑物品的检查中初步锁定犯罪嫌疑人、发现犯罪证据的能力及几率。
抓获率是指巡逻民警在第一时间制服、缉拿犯罪嫌疑人的能力及几率。切实提高巡逻执勤„三率‟对于增强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对于控制街头发案和打击现行犯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巡逻执勤“三率”是公安机关积极应对治安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随着首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人、财、物大流动的特点,犯罪时空、人员构成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街头案件高发、流动人口犯罪剧增。据统计分析,街头案件约占总发案的三分之一,流动人口作案约占犯罪嫌疑人的三分之一,而且这种街头案件高发的趋势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变化从客观上要求公安机关对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手段进行必要的变革,构建社会面巡逻防控网络,加大对社会面警力投入,以达到增强对社会面全时空的控制能力,有效预防街头发案、重拳打击街头犯罪的要求。这是顺应治安形势发展变化,实现动态治安管理、以动制动公安策略的体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转变警务理念、加大警力投入、构建巡逻网络的基础上,则需要通过切实提高巡逻执勤 “三率”作为基本保障。如果只巡不查、只堵不查,只出警未抓获,必然事倍而功半,甚至防不胜防。因此,必须从增强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控制能力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巡逻执勤“三率”的问题。
2、提高巡逻执勤“三率”是履行法律赋予职责的具体体现。《人民警察法》第九条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中规定,人民警察在巡逻执勤中依法 “盘查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检查涉嫌车辆、物品;查验居民身份证。”从以上规定看,发现违法犯罪嫌疑既是民警的权力,又是一项责任。巡逻民警提高执勤中的“三率”,是民警依法履行职务的表现,是忠于法律的实际行动。否则,就是一种失职行为,是不积极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
3、提高巡逻执勤“三率”是“打防结合”方针在巡逻警务中的有机统一。“打防结合”是公安工作必须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之一。巡逻作为治安防范的重要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具备预防犯罪的作用,又体现了打击犯罪的功效。在实践中,有效发挥 “双刃剑”的作用,则集中的体现在巡逻执勤 “三率”。巡逻民警在执勤中提高发现率和盘查率,及时发现可疑、逢疑必查、查必细究,有利于先期
发现和制止预谋性犯罪、防止犯罪发生,降低街头发案率,起到“防”的效果;提高抓获率,就能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减少犯罪分子再次作案所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打”的作用。只有打与防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巡逻防控效益的最大化,这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提高巡逻执勤 “三率”是贯彻“整体防控、精确指导、精确打击”方针的重要措施。当前,全局上下对在做好首都公安工作中深入贯彻“整体防控和精确指导、精确打击”的战略决策已经取得共识,在落实环节上,关键的问题是在不同的警种、不同的岗位要找到符合自身业务的结合点,将这一战略决策转化成战斗力。对巡逻工作而言,贯彻这一战略决还需要从两个层面下功夫。一方面在决策层面,需要各级领导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警情走势,将警力投向“三高”,在构建整体联动的治安防控网络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操作层面,需要使一线执勤民警在微观上丰富“打”“防”手段,即在巡逻执勤中切实提高发现率、盘查率和抓获率,实现“盯得准、查得实、抓得牢”。两个层面的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作用。没有宏观层面指导上的精确性,操作层面就可能失去方向,重蹈过去巡逻民警“十次巡逻九次空”、“瞎转悠”的覆辙;没有一线巡逻民警在执勤中精确的发现率、盘查率和抓获率作为支撑,宏观层面上的“精确指导”就成了空中楼阁,缺乏实效性。因此,提高巡逻执勤 “三率”不仅是巡逻工作贯彻“整体防控和精确指导、精确打击”战略决策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基础性工作。
5、提高巡逻执勤 “三率”是降低公安机关办案成本的有效途经。近年来,随着犯罪分子的伪装越来越巧妙、手段越来越狡猾、流窜性越来越大,从客观上加大了公安机关破案的难度,相应增加了破案成本。但实践证明,再狡猾的犯罪嫌疑人也会在社会面活动,总会有露出马脚和疑点。巡逻民警在巡逻中只要敏锐观察、发现可疑、仔细盘问检查,就能发现并抓获犯罪嫌疑人。同样,巡逻民警只要快速出击、战术得当,就能在第一时间抓获现行犯罪分子。
(二)、发现率是指巡逻民警在执勤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初步识别和判定形迹可疑、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能力及机率。通俗地说就,是指巡逻民警的“眼功”和“脑功”,就是通过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考去发现疑点、判定疑点,也可以说是“识疑”与“辨析”的能力。
从巡逻民警发现疑点的对象和范围看,应包括可疑的人、事、物(含车辆、物品),也可以理解为巡逻民警视线范围内的一切带有疑点的事物。
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理解,初步识别和判定疑点都必须有参照物,是在与参照物的“异”与“同”的比对中形成对疑点的认识的。具体的说:
异。即与正常有别,与通常有别。这里所指的正常和通常,应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也就是不合法、不合理,有悖于法律与常理、常规的一切异常现象,在巡逻民警的眼里均应视为可疑。
同。即与通常的犯罪特点相同或相似,与已发生的某类犯罪特点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同”的内涵也应是法律意义上,是与违法、犯罪特征的相同。
把握“异”与“同” 的重要标准是法与理,不能简单的以巡逻民警的个人主观意志为标准。
因此,可以说“识疑”与“辨析”的能力是巡逻民警的看家本领之一。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巡逻民警必须把“识疑”与“辨析”的功夫练精、练深,提高巡逻执勤时的发现率。
1、准确把握法律依据是提高发现率的基础。《人民警察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
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执行<人民警察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中做出了“„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包括„形迹可疑、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的定性。巡逻民警必须严格依据这一规定,通过敏锐细致的观察分析,从不确定对象中发现、确定形迹可疑或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有违法犯罪嫌疑”要正确理解。一是人民警察在盘查中发现可疑人员,确定盘查对象是一种相对的准确。“违法犯罪嫌疑”的判断不需要具备像立案那样严格的证据要求,只要有合理怀疑就可以了。二是民警盘查选择嫌疑对象有自由裁量的空间。实践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民警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往往想尽可能地一个也不放过违法犯罪嫌疑人,在“判断”“选择”盘查对象时往往存在多多益善的想法,只重盘查数量,不重质量,单纯为完成工作指标而盘查,因此有的单位发生过盘查一千余人,却只发现一名犯罪嫌疑人,这不仅造成执法上的随意性,造成被盘查人员不满,同时,浪费了时间、降低了的工作效率。因此必须坚持采取盘查行为要以有违法犯罪的可疑为前提条件,尽可能地提高选择盘查的对象的精确度,增强防控的打击犯罪的精确度。
2、及时掌握违法犯罪特点的最新信息是提高发现率的关键所在。违法犯罪的特点是变化的、动态的,巡逻民警必须适时掌握最新的违法犯罪信息,这对于发现可疑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换句话说,情报信息工作已逐渐成为当前巡逻、乃至公安工作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谁抓住了信息,谁就当然地占领了战略资源的制高点。因此,各单位、各部门要有“警力未动信息先行”的观念,用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为一线巡逻民警发现可疑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准确导向。各级巡逻部门要及时整合各职能部门散在的违法犯罪信息、社会治安状况信息、重点人员信息,通过组织专门人员分析研判,形成实用性强、针对性强、预警性强的信息和防控打击对策,及时指导一线开展对高发案地区、高发案类型、高发案时段和系列案件的防控打击。分析研判警情要切忌一般化,要最大限度的详细准确,尽可能地刻画出犯罪特征,要围绕案件具备的发案时间、部位、手段、侵害对象、体貌特征、作案工具等串并条件和情况线索,刻画犯罪嫌疑人外貌特征和行为轨迹,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打击意见,使巡逻民警“带着案情上岗,带着案子巡察”,明确应该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巡逻,应该重点发现什么样的可疑人员,从而增强巡逻民警盯可疑、察可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勤”是提高发现率的重要保证。巡逻民警的主战场在街面,犯罪嫌疑人往往混迹于茫茫人海中,同时千方百计的隐藏自己。要在人海中发现可疑,必须以“眼勤”“脑勤”为前提。只有看的多了,才能练就“识贼”的好眼力,才能成为“一眼准”;只有想的多了,才能掌握“识贼”的真功夫,真正做到不漏过可疑。近年来,广大一线巡逻民警刻苦实践、努力探索,总结出许多实战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好做法。如;巡逻民警总结“三挂相,三不符”识别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方法,即对“表情挂相”(表情紧张,语言慌乱或所答问题与实际情况不符)、“衣着挂相”(短衣薄裤,衣着轻便,与季节和常人打扮不符)、“行为挂相”(三两成伙,左顾右盼,无所事事,相互呼应,与正常行人行为不符)的三种可疑人员进行重点盘查工作法。这些方法既有对传统经验的继承,又有大胆的创新,都是对提高巡逻发现率实践的高度概括,是每个巡逻民警应该念好的“业务经”。
(三)、盘查率是指巡逻民警在对可疑人员盘问、检查和对可疑物品的检查中初步锁定犯罪嫌疑人、发现犯罪证据的能力及几率。
盘查的总原则是逢疑必查、查疑必细。通过盘问检查验证民警对被可疑人员
有无违法犯罪嫌疑做出进一步的判断,排除或者初步确认违法犯罪嫌疑,并获取初步证据,以便对其实施继续盘问措施。
盘查包括现场盘查和留置盘查两种形式。现场盘查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场做出排除或留置盘查的决定;留置盘查将嫌疑人带回公安机关作进一步的盘查,留置盘查时间最长不得超过48小时。
巡逻民警在实施盘查中要强化“三个意识”。
1、法律意识。要注重程序正义和人权保护,不得随意执法、滥用职权。首先应当依法告知,巡逻民警当场盘查应对被盘查人表明身份,出示相应证件,使用法言法语告知法律依据。其次,由于盘查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因此在盘查中必须严格依法实施。当前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慎用查验居民身份证权。查验身份证必须以盘查对象有违法犯罪嫌疑为必要前提或者在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时、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突发性事件时等需要查明现场有关人员身份时使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法律没有规定公民必须随身携带身份证,因此且忌滥用行政处罚权,对拒绝查验身份证的行为进行处罚。二是慎用武器警械。民警在巡逻设卡堵截、处置突发事(案)件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慎用警械武器。被检查人如驾车闯卡,应立即通报下一设卡地点做好拦截准备;在设卡、堵截、检查嫌疑车辆时,对拒不服从命令,弃车逃跑或拒不停车接受检查闯卡逃跑等未遇暴力抗拒和暴力袭击的情况不得使用枪支。三是慎用留置盘查权。由于继续盘查的终局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严密执法程序,对法定时限内不能认定违法犯罪嫌疑的,要立即释放被盘查对象,并做好解释工作,维护公平、公正,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重点意识。盘查的目的在于发现犯罪嫌疑人,因此在实施盘查时要把握重点。一是锁定重点人群。如针对“双抢”案件的规律分析判断,为了遏制双抢犯罪的高发态势,在盘查中应坚持 “五个必查”,即两名成年人合乘一辆摩托车的必查;外地牌照的摩托车必查;金融网点、商场门口、24小时便利店前停车未熄火的摩托车必查;牌照倒置、模糊不清或被遮掩的摩托车必查;在禁行道路上行驶的摩托车必查。二是锁定重点时间段。如为打击“两抢”犯罪,坚持“四个在夜间必查”即:对夜间两人以上结伙在路上闲逛、逗留人员必查;对深夜在汽车站逗留公交站逗留、公用电话亭、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内长时间逗留人员必查;对夜间在24小时便利店周边闲逛、逗留人员必查;对夜间在花园绿地内逗留的人员必查,以此来有效挤压犯罪空间。
3、证据意识。证据在打击犯罪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发现犯罪,认定犯罪,审判犯罪的依据。提高打击处理力度要从提高证据保全的意识入手,研究利用巡逻盘查打击街头犯罪要循序渐进,要由了解发案、分析案情、制定措施、组织打击等先期工作,不断向注重证据保全意识,提高打击处理力度的方向发展。一是要特别强调在抓获嫌疑人后,要全面、细致、及时的搜集证据。比如:在盘查中要对嫌疑人携带物品的,要采取人物分离的措施,对隐藏赃物和作案工具的要进行仔细的搜查,以免证据的灭失;要对嫌疑人进行有必要的检查,注意发现随身携带的凶器和赃物。二是要规范接处警工作,做好对案件第一手证据材料的搜集。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由于能够取得的直接证据的数量不多,在第一时间能够获得的证据往往只有各种言词证据,因此,巡逻民警制作抓获经过务必具体详尽,不但要详细记录现场提供证词人员的具体情况及其联系方式,而且对案件的具体事实必须严格按照案件的“七要素”并作出详尽的记录,客观全面地反映案件的事实以及有什么证据可以证实案件的关键情节。通过获取物证、书证将犯罪份
子的罪行发现和认定下来,使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从而提高打击处理率。
(四)、抓获率是指巡逻民警在第一时间制服、缉拿犯罪嫌疑人的能力及几率。对巡逻民警而言,抓获行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现场盘查时初步发现确凿的犯罪证据后,当场制服、抓捕犯罪嫌疑人;二是接110报警或群众举报,快速出击,抓获现行犯罪嫌疑人。
当前,提高巡逻执勤中的抓获率,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注重提高抓获质量。巡逻民警现场处置的案(事)件的类型诸多,既有刑事类,又有治安类,还有群众求助类,且每日的接报警量很大,巡逻民警经常处于疲于出警状态。另一方面,有的巡逻民警单纯为完成抓获指标而工作,导致在一些单位出现了抓获数不少,街头发案不降;抓获数不少,真正作刑事处理的不多,在防上该防的没防住,在打上该打的却打偏了。也就是常说的,抓获与发案错位、抓获与打击错位。因此,在强调提高巡逻民警抓获率的同时必须强化提高抓获质量的观念,控制住侵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一般刑事案件。在实践中,要强化“三个为主”的观念,即:一是以提高辖区内、尤其是高发案地区的抓获率为主;二是以抓获刑事违法犯罪嫌疑人、尤其是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刑事违法犯罪嫌疑人为主;三是以提高110快速反应、尤其是第一时间的抓获率为主。通过提高抓获率,真正达到有效控制街头发案,有效打击犯罪的目的。
2、注重把握时机、协同作战原则。抓获行动是一个时机性、战术配合性很强的行动。实战中,警情千变万化,现场环境复杂,必须善于把握好抓捕时机,必须强化团队的配合意识。在选择抓捕时机上,要充分考虑三个因素:不利于犯罪嫌疑人反抗、逃离的环境及时机;不易伤及周围群众的环境及时机;不易造成公共财产损失的环境及时机。当然,在紧急时刻必须果断出手,以免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失。抓捕行动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车组之间、巡逻民警之间的相互配合问题。一定要有团队意识,要充分运用技战术。行动中分工要细致,有搜有堵、有查有控,关键时刻能扎紧“口袋”,形成内查外堵的合围控制之势。为了提高抓捕的技战术水平,要通过经常化的、不定期地组织以追踪、堵截流动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多警种合成模拟演练,培养巡逻车组默契合作、合围抓捕的意识。
3、注重自我保护、减少损失原则。巡逻民警的抓捕行动与刑警锁定目标后有针对性、有预案的“追缉行动”和刑事诉讼中的“逮捕”有明显的区别。巡逻民警打的是遭遇战,犯罪嫌疑人的不确定性,犯罪嫌疑人反抗的突然性、犯罪嫌疑人袭警的残暴性,使得巡逻民警抓捕行动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尤为需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总结经验教训,在实施抓捕行动时必须重视三个环节。一是保持警力优势、装备优势。民警在日常执行盘问、检查、抓捕任务时,警力比不得低不少于2:1;夜间设卡堵截,每个卡点不得少于4人,应严格按规定携带武器装备,穿戴防护器材,携带通信工具,夜间执勤必须携带照明器材。二是及时请求支援。当出现警力悬殊、民警负伤、犯罪嫌疑人逃离及犯罪嫌疑人持武器、凶器、爆炸物等异常情况时,在采取必要措施的同时,应当立即将案件情况报告指挥中心请求支援,同时尾随跟踪,切忌盲目出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三是依法果断使用武器、警械及其他防护措施。在犯罪嫌疑人直接威胁巡逻民警的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要果断依法使用武器、警械及巡逻犬等其他措施,制服犯罪嫌疑人。在采取行动前,有条件的要及时请示、事先发出警告,紧急情况下果断依法处置。综上所述,提高巡逻执勤“三率”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巡逻盘查技能层面的问
题,提高巡逻执勤“三率”事关警务理念的转变、事关社会面防控效果的大局、事关巡逻工作的根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真正把握其战略和现实意义。同时,应强化巡逻民警业务技能和战术培训,提高整体实战能力,真正实现在巡逻执勤中“盯得准、查得实、抓得住”的目标,有效控制刑事发案,有效打击街头犯罪,始终掌握对社会治安控制的主动权。
第五篇:巡警大队社会面巡逻防控工作情况
关于进一步强化社会面巡逻防控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黄明副部长在8月8日公安部“进一步强化社会面管控严防严打暴恐活动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视频会”上的讲话精神,强化公安机关对社会面的控制能力,震慑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增加群众的安全感。巡警大队结合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当前治安形势建立了常态化武装巡逻防控机制,坚持以维护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共建和谐古交为工作目标,认真落实网格化巡逻防控工作,积极发挥巡逻防控职能作用,着力提升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升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从严治警,促进队伍正规化建设
1-8月,巡警大队坚持从严治警的工作思路,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并能严格落实,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赏罚分明,有效杜绝了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了队伍正常运行管理。
二、严格落实“网格化”巡防工作
1-8月以来,巡警大队认真落实局党委安排部署,围绕“服务大局、力保稳定、强化基础、建强队伍”的工作主线,力求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不断做好对主要街道、繁华路段、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等易发案地区的巡防控制。
1-8月,大队巡逻车坚持五班三运转出勤模式,每天每班次投入街面巡逻车辆3辆,每辆车均3人;三个治安岗亭每天每班次投入警力3人;大队每天派出徒步巡逻组2组,每组5人。
1-8月,大队各项数据累计:出动车辆2178辆/次、出动警力8697余人、盘查人员600人、接处警共计217起、救助183起、治安案件105起、调解纠纷245起、服务群众(好人好事)75起。
三、合理划分巡逻区域、强化警力配备,增加巡逻密度和力度。
根据我市地理环境、治安状况以及党政机关、重点部门和要害部位的分布情况,划分为三类巡区。
一类巡区:党政机关驻地及周边,城市主干道,广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繁华商业街区等人员密集或公共复杂区域。
二类巡区:学校、医院、金融网点、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供油等重点区域、场所。
三类巡区:除一、二类巡区外的所有区域。
巡逻小组12支,负责大川东路、大川西路、金牛西大街、金牛东大街、青年路、人民路的线路巡逻。同时启动了常态化武装巡逻防控机制,把警力集中投向案件高发部位、防范薄弱环节、人员密集场所,做到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巡逻小组24小时屯警街面,有警处警,无警巡逻,动中备勤。
巡警大队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以快制动,有效控制”的原则和动态社会环境下的新型警务巡逻模式要求,全面开展城区常态化武装巡逻。大队要求全体巡逻民警要充分认识常态化武装巡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武装巡逻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武装巡逻中,各巡逻组按照“统一指挥、突出重点、覆盖全域、机动快反、互联互通、严密高效”的要求,加大对学校、医院、金融网点、市民广场、汽车站及主要街道、繁华路段、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等易发案地区的巡逻防控密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街面见警率,挤压犯罪空间,切实增强对社会面的震慑力、管控力和现行违法犯罪的预防、发现、控制能力。
在巡控工作中,大队结合城区社会治安实际,每天安排8名民警开展车巡和步巡相结合的巡逻方式,实行统一整合常规的街面巡逻、治安岗亭和治安卡点力量,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上街头路面,加大巡逻密度。通过一系列的巡逻防控措施,织严织密社会面防控网,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打击犯罪,震慑犯罪,最大限度地减少“两抢一盗”等可防性案件及各种恐怖暴力事件的发生,确保城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四、明确职责任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巡警大队是市区社会面巡逻管控工作的牵头部门和快速处置工作的机动力量。具体负责:1.统筹规划全市巡逻防控工作,制定巡逻防控方案和工作规范,适时调整巡防区域及警力部署;2.对全市巡防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3.与派出所共同开展一类巡区的巡逻防控;4.根据指令,配合处置一类巡区周边辐射区域的警情和突发事件5.组织8-12名警力作为应急力量,及时处置辖区内各类突发事件;6.遇有重大突发性事件,做好现场处置工作并根据指令,随时增援。
民(辅)警在值班巡逻过程中佩带枪支、携带单警装备和执法记录仪,采取步巡与车巡相结合、视频监控与路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重点部位、场所的武装巡逻监控力度,将各类违法犯罪控制在萌芽状态。
在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和群众直接报警求助时,能抽调精干力量及时妥善处理。与此同时积极配合辖区各职能部门开展专项巡逻防控行动和集中清查行动。
五、下步工作计划
1、加强教育,组织队员开展好政治、业务学习、安全保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常识的学习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各类规章制度。严格队伍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整顿队伍作风。
2、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防严打暴恐活动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工作;全队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服务群众工作的力度,加大对辖区街面外来人员的盘查整治力度。
3、加强巡逻防控的力度,人员密集场所的徒步巡逻,确保见警率、管事率,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认真落实
网格化巡逻防控工作不放松,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确保辖区安全稳定。
4、进一步做好人员、装备的管理,保证在遇有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赶到控制现场;严格车辆管理,整顿驾驶员队伍,杜绝发生车辆问题。
5、加强对新补入队员的教育,强化体能训练,加强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工作。
二0一四年八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