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让农民在使用科学技术中真正得到实惠》(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3:3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让农民在使用科学技术中真正得到实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让农民在使用科学技术中真正得到实惠》》。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让农民在使用科学技术中真正得到实惠》

调查与决策——《让农民在使用科学技术中真正得到实惠》总第392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期

让农民在使用科学技术中真正得到实惠--对我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调研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2006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该计划是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在全国评比、筛选、表彰并奖励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较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带动更多的农民掌握生产劳动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日前,我们成立课题组,对实施这一计划进行了专题调研后感到,我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特点鲜明,成效显著。该计划的深入实施,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创了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而且让我省广大农民在学科技、用科技中得到了实惠,为最终解决我省“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一、主要做法

为实施这一计划,5年来,中央及我省共投入资金8440万元。18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6个科普示范基地、81个农村科普带头人、3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受到各级表彰奖励。

(一)坚持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用看得见的榜样充分调动农民学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在“科普惠农兴村”名额分配上,我省率全国之先,采用“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各市(州)科普工作、科协工作等方面的测评来确定名额的分配数量。同时,邀请涉农专家对市(州)推荐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通过报纸、网络在全省予以公示。在此基础上,树立了一批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带头人“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普典型集群以及科普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示范户典型,并通过这些典型,彰显“一户带一业,一业兴一方”的示范效应,起到一花引来百花香的显著效果。巴中市南江县依托北牧南江黄羊集团,在养羊主户区建立了试验小区和示范养殖基地,2004年以来全县建立了各类小区和示范基地150多个,带动1.5万户农户每年饲养南江黄羊20余万只。全国科普惠农先进集体--达县枣业技术协会,目前有分会27个、会员3693人,在大户的辐射带动下,会员覆盖省内外135个乡镇、296个村,会员2万多人。

(二)坚持适用高效、培训造血,用“四化四性”的工作机制让农民“学得欢、弄得懂、用得上”。我省在抓科普惠农工作中,各地大胆实践,在已经形成“农民教农民”模式的基础上,摸索出了“四化四性”抓培训的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变“坐堂式”培训为“移动式”培训。一是培训对象类别化,突出针对性,着力解决“标准单

一、众味难调”的难题,有效防止了“一个调”、“一锅煮”、“一个样”等现象。二是培训内容菜单化,突出简便性,着力解决“学不懂、用不上”的难题。三是培训方法灵活化,突出趣味性,着力解决“看不懂、学不进、记不住”的难题。四是培训阵地网络化,突出广泛性,着力解决“难组织、见效难”的问题。南江县采取下派科技特派员的办法,全县先后从机关、科研机构选派了50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分赴100余个养羊重点村和示范基地担任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业主结对帮扶,架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梯”。

(三)坚持面向市场、打造精品,用卓越的品牌和优良的效益努力实现“四个满意”。在实施科普惠农计划中,我省始终妥善处理品牌、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坚持用品牌占领市场,以质量创造效益,突出“四效并举,四个满意”。即政治效益好,各级领导满意;经济效益好,基层科协满意;社会效益好,群众满意;人才效益好,科技人员满意。四川中新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四二一”发展模式发展猕猴桃产业。在公司引领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共同进行猕猴桃产业化项目,合作公司以“三次分利”的形式,把农民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前景联系在一起,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利益,而且能与企业共同分担产业各个环节的利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乐山市面向市场,积极探索实践产供销一条龙协作型、技术经济服务型、技术推广型等农技协模式,很好地保障了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户的利益。

二、突出成效

实施过程中,我省坚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始终坚持以点带面集约化推进,始终坚持把为农民提供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技术和实惠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初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一)引发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大幅提升了农民的素质。全省已累计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223个,为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举办科普培训、开展技术咨询、购买和编印技术资料以及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在科普组织的推动下,在科技带头人的示范下,不少地方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农民开始自觉学习科技,而且开始由“星星点点”向“燎原之势”转变,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的“集群抱团”发展。五通桥区上千农户主动参加花木协会的培训,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花木生产基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巴州区曾口水果产业协会理事长冯太平,在协会建起了“三室一校一专栏”,目前会员由原来的几十个发展到现在团体会员48个、个人会员1236名,带动农户数2980户,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会员年均纯收入6300元,带动农户人均收入3500元。

(二)激活了先进技术在调结构中的品牌价值,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强势崛起。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新模式的发展,催生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促使优势产业集约化发展。据统计,我省科普示范基地平均每年推广新品种6.7个,推广新技术4.3项,共承担县级以上科技项目35个。在项目带动产业模式的推动下,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出现了一大批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品牌。乐山花木、眉山奶业、峨眉山、青川县食用菌、雅安茶叶等已成为重要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雅安市名山县茶树良种繁育场先后举办培训班430余期,培训茶农11000余人次,实现了一场多园的规模发展,建起了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品种区试园1000多亩。

(三)实现了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优化了农业发展的环境。财政资金的投入,改善了农村的水、路、渠等基础设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一方面,对各类科普组织、科普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了效益;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提高了土地的价值,增强了科技带头人、大户业主集中经营土地的热情。在大户的带动下,引发了民间资金的集聚,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纷纷以土地、劳力、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到农业经营中,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渠道。

(四)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科普组织、科技人员和农户的多赢。科普组织、农技协会等运用自身网络优势,为会员提供产销服务,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协会、专合组织、大户的引领带动,也促进了效益的持续增加。据资料显示,受表彰的集体、个人,平均每年辐射带动农户7587.6户,为每户增收5343.6元。泸县海潮桂圆协会通过一年的项目实施,会员人数增加到了3520人,会员人均年收入5262元,并带动农户增加到7843户,年收入达到4873元。全国百强农技协--蒲江县鹤山果品协会,会员4200多人,联系水果种植大户4.8万户,年产量达到3亿多公斤,实现了协会、会员和大户多赢。

三、几条经验

今年,中央再次下拨3亿资金用于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持续推进。我省应巩固成果,积极跟进,并着力探索科普惠农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总结经验,为全省各地深入实施这一计划提供借鉴。

(一)要让科技普及这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科技惠农兴村计划是一项全新的实践,覆盖面宽、涉及人多、任务量大、要求较高,必然要求在思维上敢于突破、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敢于创新、在工作作风上敢于“脱鞋下田”。在理念上,要转变科普工作只是科协业务的观念,树立大科协、大科普、大科技的理念,努力形成党政重视、科协牵头、部门配合的齐抓共建大科普格局;在业务上,要转变科普就是推广农业技术的观念,树立抓科普就是抓民生的理念,不但做好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产业科普工作,而且围绕劳务输出、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搞好科普。

(二)要让农民自觉投身科普惠农兴村实践,必须加强宣传、强化培训。科学技术对于当前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往往感觉是高不可攀的,是神秘的。一要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利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三下乡”和“科普志愿者队伍”活动等,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技术,打破农民思想上的禁锢,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可学、可用。二要利用身边通过学科学用科学走上致富路的鲜活典型,开展榜样示范,通过组织农民在企业、协会、科普示范基地打工,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用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培训,采取统一培训“集中学”、基地观摩“示范学”、结对帮扶“指导学”、身边典型“案例学”等方式,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来,力求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村。

(三)要有效解决科普惠农兴村投入的不足,必须创新机制、着力配套。一是要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领民间资金的集聚。要积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奖励扶持有突出贡献和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二要捆绑资金办大事,用好用活项目政策,完善各级财政资金配套机制。要千方百计避免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平均使用,撒胡椒面,而要采取项目、资金、人力“三捆绑”的新机制,把各部门的责任捆绑到一起,把政策聚集起来,把人力资源聚集起来,发挥资金聚集效应,实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三要畅通多元投入渠道,采取土地、技术、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培育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广聚资金。要鼓励支持高校院所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项目承包等多种形式转化科技创新成果。成都市双流县探索出的农技协参与村级公共服务的竞购和农技协托管工作方式,得到了中国科协和中国农技协领导的肯定。

(四)要确保科协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必须协会搭桥、龙头引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让协会成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娘家”。科协要切实转变科普只是科技知识普及的观念,树立科普就是服务的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联、三级覆盖”的科普工作网络体系。科协要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项目开展调研,提出决策咨询建议,开展科学技术攻关活动,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要深入挖掘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作用,把广大农民真正引进来、留下来、能致富,从而形成由点到面的扩散。

(五)要实现共享共赢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必须风险共担、利益联结。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是手段,惠农是目的,共赢是保障。要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让多方实现共赢,就必须建立公司、协会(专合组织)、科技人员和农民共享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各方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实现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蒲江县积极推动市场、科技、生产、物流四联动,建立企业和农民利益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尤其是他们的三次分利动态结算,破解了农民难以分享终端利润的难题,促使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不长的时间内中新农业合作农户已达到数千户,而且呈逐年增长态势。

四、几点建议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省实施四年来,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普阵地、网络不健全,学科技、用科技的大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二是载体建设滞后,科技普及渠道不够畅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缺乏大平台;三是机制体制不健全,缺乏配套实施的有效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效益没有得到完全释放。要确保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取得明显成效,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阵地建设,健全科普网络,培育科普大氛围。一要树立大科普观念,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宽范围的大科普格局。要将科普工作放入发展的“大坐标”中,建立“产、学、研”结合推广科技应用型成果的新模式。相关部门在培育开发各自科普资源的同时,还需通过“交流、合作、共建”等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二要健全科普网络,建设、用好“一站一栏一员”平台。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平台建设的硬性指标;另一方面,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惠农“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三要用大宣传来引导农民的思想。利用报纸、电视、手机和互联网等媒体,大篇幅、多角度、立体式报道科普惠农的典型,介绍科普惠农的详情,使农民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听到科普惠农方面的消息和方法,努力让农民成为实施科技的主体。

(二)强化项目建设,畅通科普渠道,搭建科普大平台。科学技术的普及,需要有载体支撑,不能空对空普及。要努力把科普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农民可增收的项目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项目,形成选择农业产业化项目-带着项目普及科学技术-以订单的形式收购产品,形成良性循环。一要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开发科技含量,因地制宜创造地方特色品牌。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资源、气候和区位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把科普项目建设与发展优势农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优势产业开发。二要用项目支撑产业,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投入集约、规模适度、管理水平高、区域特征明显的示范项目,最终通过项目推广先进技术。三是实施订单农业,让科普进入千家万户,把科学的生产方法真正传授给农户。让农户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从中赚到了钱、得了利,从而自觉普及科技,促使农产品良种率明显提高,农业优质化标准化水平稳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另外,建议将科普惠农兴村长效机制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制度或设计内。同时,将支持科普惠农兴村及促进成果转化纳入各地和各相关部门的“十二五”规划。

(三)强化配套建设,健全体制机制,创造科普大效益。目标和任务一旦明确,体制和机制就成为成败的关键。一要健全投入机制。要认真执行科技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用政府投入撬动企业和社会投入。同时,还要灵活运用财政补助、贴息、风险投资、担保、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政策,带动和牵引民间资金投入,激励农业企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建立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适当补助、农民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普投资体系。二要健全协作机制。要探索建立共商协作机制、产学研协调机制等,努力促成地方政府、科普组织、协会等在引机构、引人才、引资金等方面的联动。三要健全激励机制。对科普先进、科技大户、科技项目,要建立与其经济社会效益相适应的动态性奖励激励机制,不断激发他们的内动力;对科技人员,要通过政治激励、经济奖励、荣誉鼓励等办法,动员他们到农村一线建功立业。四要健全利益机制。要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互助合作社、社会化中介服务等方式,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和利益分配机制。

负责人:萧少秋

组长:周黎明

成员:胥树伦 何惠东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10-11-19 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三下乡”活动要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文章来源:惠买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三下乡”活动要真正让农民群众得

到实惠

新疆网讯 3月27日上午,乌鲁木齐市宣传部会同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农牧、工商、财政、司法等34个部门和单位,在乌鲁木齐县甘沟乡组织开展了201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13年3月28日新疆网)我们都知道,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传播先进文化为主题,以普及科技、卫生知识为重点,以倡导文明新风为重要内容,在乌市的大地上广泛深入开展,年年都有新特点,岁岁都有新变化,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此次“三下乡”活动由乌市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市文明办、文化局、科技局、卫生局、民政局、农牧局等34家单位联合开展。有关单位向乌鲁木齐县赠送了电脑、电视、图书光碟等文体用品以及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和饲料兽药等农资用品,总价值达44.6万元。乌市市属各相关单位的350余人参与咨询服务工作,1500余名农牧民群众参与了此次活动。同时,本次“三下乡”活动还在乌鲁木齐县永丰乡等地设立了11个分会场,届时,乌鲁木齐县将开展专题讲座、医疗服务、家庭教育等活动。

毫无疑问,“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的举行,是整个“三下乡”活动的重头戏,对整个“三下乡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像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华出席活动时所强调的,要充分认识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意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农牧区的实际,为农牧民朋友诚心诚意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为农牧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做好服务。

在笔者看来,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注重以人为本,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文化、科技、卫生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的一个具体行动。各级各部门必须要从实现“乌鲁木齐梦”、“新疆梦”、“中国梦”的高度出发,坚持服务“三农”,不断加大“三下乡”活动的力度,切实增强“三下乡”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新途径,变“三下乡”为“多下乡”、“常下乡”,实现“三下乡”活动的常态化,让广大农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三下乡”活动更加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如此说来,新时期为“三下乡”活动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农牧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大力推进 “三下乡”活动向更深领域拓展,向更广范围延伸,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是落实好“常下乡”这一主题。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既注重当前效果,又考虑长远利益,认真负责地把“三下乡”活动落实好,形成“三下乡”的合力,真正做到“三下乡”常下乡、常在乡。二是实施好“办实事”这一工程。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关怀开展 “三下乡”活动,深入了解和掌握群众还有。多少问题、多少困难需要解决,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急难处,帮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三是打造好“三下乡”这一品牌。要不断丰富和创新 “三下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坚持“送”与“建”相结合,增强活动的生机与活力,努力打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三下乡”活动的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huodong/cz/

文章来源:惠买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浓厚氛围,确保农民群众在“三下乡”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

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huodong/cz/

第三篇: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

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①历次颁布的小语教学大纲也多次提到“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每一学段的“阅读”部分就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是“不少于100万字”。②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

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

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圣经”、“宝典”,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课内阅读”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4、缺乏阅读的检测与评价。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双管齐下----消除主客障碍,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要想让孩子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从内心里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的条件。

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外部条件又分成两种:一种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第二种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行课外阅读。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如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保障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有这样一则案例,让我很受感动: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盖特威区中学,早在1978年全校就确定了持续阅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为25分钟。一到这个时间,整个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拿起什么来读一读。而现在,每到周一和周五的上午10点半钟,在整个校区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书页翻动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不情愿的翻书声。受此启发,我也在班级内部进行了尝试:将每天中午原定的提优补差的30分钟时间,改为“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必须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过: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啊,其实,课内我们所教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就是为了运用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啊。学习魏老师的方法,我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这样不仅课堂的效率提高了,而且节约出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3、倡导利用“三余”时间。汉代学者董遇曾经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冬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养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

如今,我班的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由原先提到读书就唉声叹气,到现在看到书籍就眉飞色舞,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只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将他们从课内阅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他们都会从内心爱上阅读的。

(三)放飞自由----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了解了这两点,我们也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等为什么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几代人的钟爱,也不会惊讶“皮皮鲁”和“鲁西西”会成为中国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能风靡全球,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让众多的孩子时刻幻想着进入奇异的魔法世界。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余秋雨先生就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来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③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如《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等经典童话,都会纯净孩子的精神,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1)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阶段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另外阅读量的计算,也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的重复阅读次数,要提倡特别好的作品反复阅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2)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一般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在手段,当然也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去想一想,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背上了这样沉重的负担,孩子们又怎么能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了?我认为,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不要给孩子任何硬性的阅读规定,提倡一种“无为阅读”,“放养阅读”,待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后,再逐渐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摘抄、读后感不能强求,我们宁愿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阅读,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愿他们因为种种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3、阅读交流,允许各抒已见,珍视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体验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因为阅读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严重影响孩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这种阅读的差异性正说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了,包含了他们真正的情感和思考。作为教师,要慎重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再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有的孩子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书中人物比比划划……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四)多元评价----丰富评价手段,促进持续阅读热情。

1、开辟各种阵地,提供展示平台。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④那么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在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在实践中,我就开辟了各种阵地,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开展课本剧的排演活动,让他们将书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表演诠释自己独特的理解等。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多种奖励手段,肯定阅读成绩。德国教育家第多惠斯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地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⑤在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1)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小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2)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在国旗下讲话,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额外增加借书的次数和数量等;(3)奖给一些物质性的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本漂亮的本子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评价手段,它们代表了教师对这些爱好读书的孩子们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一种良性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

3、多方合作,激发阅读热情。在对学生阅读实施评价时,既要重视教师的评价的作用,也要关注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更要关注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增加评价的交互性,使其成为在教师组织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评价活动。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客观,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持续阅读激情。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着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

第四篇:让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张扬

让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张扬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17世纪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它一语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社会需要创新人才。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性差异,尊重独特个体。因此,在语文这门大课程中的教学中倡导个性是一种方向,那么怎么在语文课堂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呢?在实践中我潜心研究,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改变角色,课堂变“冷色调”为“暖色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孩子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搞得老师象没有感情、不苟言笑的零碎知识传播器。学生呢如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说话一个口吻,思维一个模式,更不敢说不敢问。事实上,只要是人,都希望时时生活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拥有自由,感觉平等、尊重,小孩子就更需要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还他们活泼、纯洁、可爱的真面目。这就要求课堂教师应象一个调色师,用真挚的心灵,宽阔的胸襟,信任的目光,赏识的态度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暖色调。学生自然就消除了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潜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个人认为个性化的课堂需要教师扮演的角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天才的组织者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是佛都是不大说话的,只有小鬼小仙才会喳喳叫!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少用语言,把说话的机会表达见解想法的时间让给学生。多用眼神、表情、动作去暗示、组织学生,老师应该象能串起散落的珍珠的巧匠,把课堂变成闪烁着学生璀璨光芒的项链。

2、示范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课堂上要能露一手。敢于并乐于对学生说:“我读给你听,我写给你看,我演给你看。”小学生正处在模仿力极强的时候,有时你分析半天,搞得心力憔悴,还不如示范那么一下,很直观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领悟了!

3、点拨者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在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议得有滋有味时点那么一下,学生便豁然开朗,深入到文字更深沉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观摩课《梅兰芳学艺》中,于老师的点拨真的精彩。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可是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他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朗读,看看谁象那位师傅,学生越读越有师傅对梅兰芳演戏不甚看好的味儿,他顺势说:“小朋友,读书很有意思吧,在读、体会的过程中你们知道‘料子’一词的意思了吧!谁来说给李老师听听?学生说了很多:什么就是不适合演戏啦,演戏这行梅兰芳不可能有成就啦等等!语言富有个性,又自然无雕琢!

4,激励者

有这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准备一百顶高帽子给你的学生戴,让他们天天带着荣誉回家去。说句大实话,没有人不喜欢别人用赏识的目光看自己,我们成年人都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何况小孩子呢。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不吝啬自己赞赏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一个微笑,一个温暖人心的眼神,一句学生耳边悄悄的赞扬的话,一行留在学生作业本上赞赏的文字,都足以能让一个小孩激动很久,甚至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轨迹。试想,我们如果打心眼里真心喜欢欣赏学生,他们能不掏心给你,真心信任你吗?而师生关系和谐随意了,这样一种氛围中的课堂教学,学生能不畅所欲言,个性能不得到舒展吗?

二,尊重选择,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欣赏感悟都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喜好、阅读方式、思维模式来束缚限制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

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的苏教版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式段式,如《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等等,这些课文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挖掘才会深入,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了。我刚刚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迷人的张家界》,他一反传统的课堂模式,一上课就问学生知道哪些有名的旅行家?学生答知道徐霞客和马可。波罗,他当即组成两个旅游团:徐霞客旅游团和马可波罗旅游团,接着支老师让两个旅游团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把自己当作一个优秀的导游来向游人介绍风景,并强调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游,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朗读水平要高,其次要善于用新颖有趣的传说把游客所见到的景物讲得趣味横生,这样游客才会游兴大增。学生听了兴致盎然,立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先练习朗读,而后穿插自己认为合理有趣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串成解说词,课堂散发着个性的想象,让所有听课老师内心暗暗叫绝!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感悟。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变得热爱学习。这不禁让我想到同一课不同的教学方式处理的两个教学片段。《九寨沟》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旅游胜地九寨沟的自然景观、珍禽异兽。文辞清新,尤其是描绘湖泊的那一段让人如身临其境,久久迷醉其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自读后,老师提问:你最喜欢湖泊的什么特点?学生圈画有关语句,讨论。

2、教师指名汇报学习情况,结合解词析句。

3、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景物的美,读出对湖泊的喜爱之情。

虽然,这个语段的教学,老师也注重了“悟”的过程和语言智能的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语言积累等方面也得发展,但总是在老师设计好的框框里学,被动,热情不高,感悟和体验都不深。

第二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教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九寨沟的湖泊,现在你就是导游,你要用最拿手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谈谈、读读、议议;或用绘画的形式,画一画湖泊美景;或收集资料,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湖泊的图片、资料等。

2、组织交流汇报。

一些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画的湖泊,例如:我画了一个清澈透明的湖泊,湖底画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因为课文里写着“湖底石块色彩斑斓”。又如:我把青山、白云等各种倒影画在水面,因为课文中讲‘雪峰、森林、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里,湖水五彩缤纷,被称为“五花海”回“五彩池”。一部分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教师配上课件,视觉听觉相融,意境悠然美妙。几个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照片、资料,这就走出课文,开拓了学生视野。还有一位学生说他曾经去过九寨沟,向大家介绍了我亲眼目睹的湖泊„„

以上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尊重、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充满了乐趣,形成了主动、生动和互动的个性化氛围。

三、创设情境,变“三尺讲台”为“旋转舞台”。

1、抓可拓展文章内容的表演情境。

如一位老师教学〈乌鸦喝水〉,在理解文章结束后,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来表演,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和想象,他在改编前特意指出:乌鸦很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大家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待会老师要请这些聪明的小乌鸦上来表演。结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产生了:一同学戴着乌鸦头饰,嘴里衔着一根空心的草杆,他把草杆插入瓶子中,美美地吸了一口,还幽默地拍着肚皮说:好爽啊,真是晶晶亮,透心凉。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造欲望,有同学找来塑料袋,把瓶子里的水倒入袋子中,一下喝到了水;有的同学把瓶子斜放着,也喝到了水等等。

2、抓能激发学生灵性的问题情境。

古诗意蕴深厚,音韵和谐,但难以理解更难以进入诗境,悟出诗情。一般教师教古诗都采用读诗题,解诗句,知背景,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程式化地去教,往往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了无生趣。我在教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就抓两个能激发学生灵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A、学生初读了诗歌之后,我便发问:“同学们猜,那黄四娘家都会有什么花?”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说开了:桃花、李花、杏花、水仙花„„我马上追问:“诗中写的花有可能是水仙花吗?读诗句想一想。”

学生回答不可能,因为诗中所写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我让学生继续想象,诗中的花还有可能是什么花?

又有学生答桂花。我进一步追问:“可能有桂花吗?”学生认为不可能。因为桂花是八月份开的,而诗中写的是春天景色。“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诗句就可以看出。接着我小结:诗中的花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花组成的画面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会,可以为诗句配画,也可以用一段话来描绘,还可以找找相关的文章来体会。学生自学后各组挑选的代表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内容颇丰,气氛活跃。

B、而后,我又发问:诗句中说花不仅多,而且美,作者为什么还要用“独自寻”呢?只要一出门,不就可以看到这些花了吗?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背景资料说:“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写的。历经安史之乱的成都一片荒凉,到处是战争的创伤。像诗句中所写的景象实在是太少见了,所以作者要找寻。”或“历经战争的杜甫心情十分苦闷,需要找到一种安慰,所以就独自出门去赏花了。”我予以表扬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喜悦,读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就这样,整个课堂看似浑然天成,其实是老师善于抓住问题的情境,这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内在的灵气散发出来,课堂也就个性十足了!

3、给学生舒展心灵的批判情境。

我记得以前有一篇课文《电脑管家》,大致内容是讲电子计算机可轻松地管理长城饭店,说实话,那里面的电脑在我们现在看来早淘汰了千百次了。象这样文章内容或思维方式与时代已经脱节的课文,如《落花生》,或《丰碑》等思想上明显有“高大全“的感觉,不太真实甚至人文精神匮乏的文章,我觉得可以大胆地给学生一个批判的情境,让学生放手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质疑,因为学生在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灵舒展、个性张扬的过程,这样敢于面对课本敢于面对自己真实内心远远胜过学到文中什么人什么美好品质。试想,现在知识的概念外延都大大拓宽了,真理这词语也好象提得不那么频繁了,而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很强,渗透了很多个人思想情感的,很多东西难以用对与错来判断,只要有道理,都应承认其合理性,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要学生谈的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感觉想法,都应该给予支持。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连自己最真实的心都丢失了,所以我们给予学生的,更应该是真实。只有创设一个可以言论自由的批判的情境,让他们敢于说敢于辩,才对他们的将来真正有益。

四,课堂练习,变“机械重复”为“个性选择”。

关于课堂练习,很少有老师好好想想应该怎么科学设计,常常是照例做做练习册,抄抄词语之类,这些基础练习固然重要,也需要做。但是为了让课堂个性的光芒不随着课的结束暗淡,练习也要精心设计。例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分信心和决心,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比如《三袋麦子》这一课的课后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A,快过年了,土地爷爷又上路了,他呀,要把聪明的小猴送给他的麦子作为节日礼物再送给其他小动物,他会送给谁,这些小动物又会怎么处理这袋麦子呢?续写童话《三袋麦子新传》。B,摘抄文中你认为描写小猪、小牛、小猴的神态动作语言特别传神的语句,并谈一谈好在哪里?C,复述童话《三袋麦子》。这一组作业设计有难有易,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训练,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达到了目标,也发展了各自的个性。

总之,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个性化的教师,个性化的教师需要个人独特的视角,更需要在权威面前的自信,坚持和灵气!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五篇: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本站推荐)

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一部分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让孩子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家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我在备课时,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三)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

(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

(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3、阅读交流,允许各抒已见,珍视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体验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因为阅读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严重影响孩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这种阅读的差异性正说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了,包含了他们真正的情感和思考。作为教师,要慎重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再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有的孩子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书中人物比比划划……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着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

下载调查与决策——《让农民在使用科学技术中真正得到实惠》(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让农民在使用科学技术中真正得到实惠》(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