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关于旺苍县地震灾区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机制的调查
调查与决策——《关于旺苍县地震灾区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机制的调查.txt不怕偷儿带工具,就怕偷儿懂科技!1品味生活,完善人性。存在就是机会,思考才能提高。人需要不断打碎自己,更应该重新组装自己。调查与决策——《关于旺苍县地震灾区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机制的调查》总第305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95期
关于旺苍县地震灾区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机制的调查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中共广元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汶川特大地震导致旺苍县农村房屋大量损毁,3万多户农民房屋需要重建。旺苍县委、县政府把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灾后恢复重建中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作为事关受灾群众安居乐业、安全过冬,事关灾后农村发展稳定的首要大事,建立了“一套档案奠基础、一事一议定方案、一份协议明责任、一个管委会抓落实、一户多策强投入、一张明白卡保公平”的“六个一”重建机制,系统推进灾后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效果非常显著,受灾群众满意,灾区社会和谐,有望实现“10月底前入住一批,年底前全部入住”的重建目标。
一套档案奠基础。为了消除群众思想顾虑,保证房屋重建工作有序、顺利推进,旺苍县把收入摸清灾情、详细记载灾情、严格界定重建标准、准确锁定重建对象作为做好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及时建立灾情档案。在实地查看灾情的基础上,以村社为单位召开村民会议,由群众对每户受灾情况进行公开评议,初步确定重灾、轻灾对象,对评定结果张榜公示。对公示后无异议的农户,由乡镇和村社统一逐户建立灾情档案,并专门配上照片和现场绘图等第一手资料,详细记载农户房屋的受损情况。根据余震、地质灾害不断引发新灾情的实际,落实专人及时收集新的损失情况,及时补充载入档案,确保了农户住房受损档案的真实、全面、准确,为重建永久性住房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严格界定重建户的范围。针对各户房屋受损程度轻重不一,重建户界限不好界定的情况,明文规定只有“全倒户、严重危房户、地质灾害威胁户”三种类型的农户可以享受重建政策。对不好把握的严重危房户的范围,旺苍县指挥部专门下发文件,明确危房是指“在地震中房屋主要或主体结构严重受损,房屋虽未完全垮塌,但已无法居住和使用,必须全部拆除重新建设的房屋”。三是准确锁定重建具体对象。按照“农户申请-群众评议-村社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严格申报审批重建对象,重建对象一经确定后即锁定名单,不得随意更改增减,确保了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公开、公平、公正,有效地激发了重建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事一议定方案。为了扎实推进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旺苍县把重建方案作为永久性住房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先导来抓,坚持以党的群众工作路线为准绳,按照“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百姓的事情百姓定”的原则,组织群众开展村民“一事一议”,让受灾群众自主确定灾后重建方案。一是精心制定方案。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方案的制定,主要由基层党组织,以社(组)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让群众评估各户灾损以及认定重建对象,让群众充分讨论灾后重建的安置方式、宅基地调剂等重建事宜,最终形成“一事一议”决议。二是创新安置方式。把村民“一事一议”,让受灾群众自主选择重建安置方式作为制定重建方案的首要内容,集中民智,尊重民意。目前,旺苍县确立了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安置方式。三是多种举措调剂土地。落实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宅基地是当前农村推进灾后重建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旺苍县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创新土地调剂方式。即对本社集中建房或者分散异地迁建的农户,鼓励自行协商调剂土地,有条件的村社可用闲置土地或集体土地进行调剂;对跨村、跨社的建房户采取投亲靠友协商调剂土地,不能协商调剂的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调剂,也可通过补偿和用土地相互调剂;充分利用县城、乡镇场镇规划用地,采取土地置换、征用或补偿的办法进行调配,积极发动有经济实力、善于经营的灾后重建农户到县城或乡镇场镇购房兴业,引导农民向城镇化的非农产业发展。如旺苍县张华镇岐山村三社,全社23户受灾群众需要重新建房,其中有18户农户无合适宅基地,该社采取以上方法很快解决了重建农户的土地调剂。旺苍县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和管理权,解决了地方政府难以用具体标准和政策调剂土地等棘手问题,确保了受灾群众有地建房、建得起房、高效建房。
一份协议明责任。为落实监管责任,旺苍县把农房重建纳入县对乡镇、部门“以事论官、选贤任能”目标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确定由县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办公室提供统一模式,由乡镇人民政府与重建户签订《农村居民住房灾后重建协议》,明确了管、建双方各自责任和农户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由乡镇人民政府协调县规划和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为重建户免费提供选址、规划、施工图纸等技术支持;组织村社干部和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村调解组织等调处涉及土地调剂、复耕、青苗补偿等相关问题;落实专人监督建设质量和进度,并严格实行“一天一进度,一周一督查,一月一总结”;按照协议约定进度及时兑付政府补助,分别按重建工程量过半、工程竣工等时间段兑现补助资金。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议的执行。重建户必须按照选址、规划、施工图纸的技术要求进行住房重建。协议的签订,不仅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同时,也是对建设进度和质量的有效督促。
一个管委会抓落实。旺苍县针对地处山区,集中安置点多、面广,管理人员少的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建立了建房管理委员会,扎实推进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一是民主推选组建。在集中安置点的农户中,重建农户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先海选管委会成员7至10人,在管委会成员中差额选举产生管委会主任1人和副主任2人,民主推选建立建房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所有成员不计任何薪酬。二是明确管理职责。建房管理委员会根据统一规划,结合县规划和建设局提供的《农房通用图集》,征求灾损农户意见后,选定建设图纸、外观风貌、建设标准,具体协调建房过程中的各项事务,监督工程建设质量、进度,督导施工人员按规划设计施工,及时处理建设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基层政府只参与指导、监管,不参与具体施工管理。三是延伸管理机制。房屋建成后,管委会还将负责管理集中安置点内的水、电、路、卫生、公共设施维护、社会治安、信息传达等事务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张华镇九台村集中安置点,由村党支部和管委会共同引进建筑业主,按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造价进行统一建设,由管委会具体负责建筑过程中质量的监督,进度的监控,具体事项的协调处理,重建农户每户只需交付建房资金,不参与建设和管理,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直接入住。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管委会的组建,有效减少批量建房的政府管理事务和常规性纠纷矛盾,进一步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内涵,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顺利实现了集中安置点的和谐共建共管。
一户多策强投入。灾后农民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农户的投入问题。旺苍县坚持“农户为主,广开门路,因户制宜,一户多策”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户、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有效地解决了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资金缺口大、物资短缺的问题。一是“六个一点”筹资金。按“六个一点”(农户自筹一点,亲朋赊借一点,信贷支持一点,保险理赔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建房资金。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县信用联社支持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优惠政策,每户重建户凭乡镇政府的证明和本人的申请,无需任何抵押和担保,可在当地信用社申请最高限额5万元的信用贷款,信用社在收到申请后三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手续。目前,全县共为重建农户筹措资金1亿多元。二是整合资源增投入。把上级补助、救灾资金、对口帮扶、部门帮建、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有计划地投向重建农户,统筹安排交通、饮水安全、沼气、以工代赈、金土地等相关项目,打捆使用到集中安置点,解决好重建户的饮水、出行、供电、通信等基础配套问题;把农村卫生、教育、文化等项目优先向集中安置点倾斜,把集中安置点打造成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三是政策支持降成本。旺苍县委、县政府出台专门的政策,在国土、林业、建设规划、电力、水利等方面为重建户简化手续,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可不收的一律不收,可减收的按下限收取,全县共减免收费项目20多项,减免收费1000多万元。抓好砂石、砖瓦、木材、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供应,采取县外组织调动和县内扩大产能相结合的办法,在县外、省外统一调运回大宗建材的基础上,全县新审批砖瓦窑26家,可保证全县灾后重建的需要。同时,强化建材市场监管和价格干预,实行政府指导性定价,坚决杜绝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损害重建户利益的现象发生。
一张明白卡保公平。旺苍县把重建户公平享受重建政策作为有序推进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逗硬执行村社组织监督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由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一户一卡的要求,通过召开群众会、干部到户随访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科学设置内容,制作了“无房户永久性住房建设明白卡”。张贴在醒目位置的明白卡将重建户的房屋结构、建筑面积、资金来源、建设进度、补助标准、减免政策、公共义务等据实标识,并利用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以及在人口集中地带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了公平、公正和重建过程公开透明,也减轻了干部的负担。旺苍县化龙乡油树村中坝社在灾后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初期,部分村民对重建户的确认和重建补助标准的公平性提出质疑,对乡、村干部的耐心解释置之不理,重建工作一度放缓。在实行明白卡后,问题迎刃而解。
负责人:王整 蒋一
成员:吕焱飞 王强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8-11-25 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加强机制建设 治理信访源头》
调查与决策——《加强机制建设 治理信访源头》总第346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4期
加强机制建设 治理信访源头
--成都市温江区从机制建设入手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温江区委政策研究室
温江区信访和群众工作局
联合调研组
温江区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经济关系、社会形态、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群众诉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对信访维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日,我们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如何从机制建设入手,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温江区信访工作总体较好,群众利益得到较好的维护,为全区改革发展营造了较为稳定的环境。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信访诱因趋于多元化、复杂化,维稳压力在一段时期内还比较大。
1.呈现出三大变化态势。一是信访总人次持续下降,2006年至2008年,全区信访总人次分别为6522人次、4946人次、3882人次。二是集体访高位徘徊,2006年至2008年,全区集体访案件均在100件以上,分别为100件、119件、101件。三是越级上访逐渐增多,2006年至2008年,全区越级上访案件分别为35件、49件、57件。
2.集中于六大突出问题。群众信访案件主要集中于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劳动社保、住房与房地产、涉法涉诉和三农问题等“六大突出问题”。2006年至2008年,全区受理“六大突出问题”分别是2488、2561、1974件(人)次,分别占当年信访总量的74%、62.3%、54.6%。此外,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涉军信访问题、民政问题、被清退民办教师问题等也比较突出。
3.发生在三个敏感时节。一是重大节假日前后一个月的信访量偏高;二是1月和6月民工讨要工资的信访较多;三是在重要政治活动期间,群众择机越级上访现象明显。因此,除2007年7、8月份因连续出现重大集体上访造成数据偏高外,近三年的月信访量趋势基本相同,信访量较大的月份为1、4、6、11月。
4.新生四类信访诱因。当前,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加速调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一些旧有矛盾可能被激化,新的社会矛盾可能不断显现出来。初步预计,有四类问题可能诱发新的信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经济困难时期,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困境向社会、向职工传导,债务纠纷、拖欠职工工资、民工回流、职工失业等社会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和激化;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土地流转后,涉及居民的经济补偿、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问题可能增多;三是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购房纠纷不容忽视;四是涉及水电气、小区物管、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已经表现出增多的苗头。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三年来信访案件的梳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政策性的利益调整、行政行为不当或基层治理不规范、信访人自身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等方面。
1.政策性的利益调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许多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调整的政策措施,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群众对已经成为历史的政策产生了新的意见和诉求,导致群众诉诸信访。首先,从国家层面看,企业军转干、民办教师、复员退伍军人、企业改制等问题全国都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其次,从区内层面看,群众对征地拆迁补偿、城镇职工参保、机关干部2009年津补贴预算调整等政策的意见较多。
2.行政行为不当或基层治理不规范。个别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政策不清,宣传不到位,对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对群众切身利益考虑不周,做出了一些有损群众利益的行为。如有的镇街、村(社区)在征地拆迁中存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个别地方甚至采取强行拆除等简单粗暴方式对待拆迁户,导致部分群众强烈不满;一些群众对村务社务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和落实,引发群众越级到市、省甚至进京上访。
3.信访人自身与发展形势不适应。同样情况下,部分居民的自身能力、价值取向、认知态度等也是引发信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区的信访群体大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4050”人员。这部分人生存能力不强,长久赋闲在家,其基本生活和社保缴费压力大,对城镇小区物管、城乡困难居民低保、扶贫救助、文化体育建设等民生方面的诉求较多。个别信访群众严重缺乏法律意识,言行偏激,盲目跟风。一些毫无关联的人参与群访,借机制造事端,违法犯罪。
4.信访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滞后、规范教育力度不够。一是矛盾排查调处、案件受理办理、多部门协作联动、信访逐级责任、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等制度落实得还不够好。二是个别镇街以及区级部门存在信息上报不及时、互动沟通不够等问题。三是信访干部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存在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激励机制等情况。四是宣传引导力度不大,对《信访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各镇街和部门在社会群体心理的正确引导、有效掌控,以及依法治访、规范秩序等方面没有及时跟上。
三、对策建议
信访维稳工作要有针对性地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信访群众教育引导等方面入手,加强机制建设,抓好信访源头治理,尽可能地减少信访案件。
1.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一要全面推进决策开放。建立和完善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决策听证会制度、决策公示制度等,做好决策方案的设计、论证、优化和比选。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二是深化政策风险评估。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政法委、信访局、法制办、政研室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政法委),负责对全区重大政策进行统筹协调,对各镇街、各部门的决策行为开展审查指导。三是强化政策跟踪修正。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出台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现政策中有引发信访或不合理因素的,及时提交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进行重新审核,确有问题的按规定程序要求原发文单位及时予以修改,修改后报经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评估通过后再行发布。
2.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一是强化依法行政的教育培训。要坚持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依法行政综合水平,为消除违法乱纪行为、减
少信访矛盾夯实素质基础。二是加大纪检监察力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投诉纠错制度,推进规范执法、柔性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杜绝下达罚款指标、消极执法、不作为以及简单粗暴、野蛮执法的行为。纪检机关、法制办等部门每季度定期对依法行政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并限期整改,消除负面影响。三是严格逗硬奖惩措施。将文明行政情况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不文明行政而导致群众信访、又未达到党纪政纪处分条件的,一年中发生一次,当年考核不得评为称职以上等次,一年中有两次以上的,当年考核评定为不称职。
3.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一是开展“三零村(社区)”创建工作。选取1-2个信访量较大、具有典型意义的村(社区),开展创建“零越级访、零群体访、零重信重访”村(社区)试点。通过发展各类自治组织及非正式组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健康心态行动等方式,主导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二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整合,在全区开展经常性的信访排查联合行动,共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三是探索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积极支持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信访和群众工作,可适当划拨专门经费,设立沟通网站,建立工作室,实行每周(或定期与不定期)走访群众的制度,充分发挥代表、委员的优势和作用,密切群众联系。四是成立村(社区)信访调解委员会。在村(社区)建立信访调解委员会,面向社会招聘3-5名人际关系好、德高望重、群众信赖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为信访调解员,建成一支群众贴心的“知心大妈”、“热心大爷”工作队。
4.强化维稳责任落实。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在区内,推进属地管理与条块管理相整合,实行信访案件属地管理与归口职能部门管理双重责任,以信访案引发方或引发地为主,以信访人居住地为辅,共同做好稳控工作;发生越级上访的,由居住地负责接人,引发方负责承担费用;引发方与属地方对最终结果负连带责任,年终实行捆绑考核,执行相同的加减分政策。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信访案件,以属地党委政府为首位责任单位,首位责任单位认真履行牵头抓总、协调联络的首位职责,相关单位做好配合,直至该信访件结案。强化领导包案责任制,落实各级领导大接访制度,有计划地逐步化解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完善考核办法。适当提高信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区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作出的书面通报批评或通报表扬,进入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的加减分因素。对重要会议、重要活动期间的信访工作实行即时即评、即时即奖。实施信访工作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制,对工作不力、出现违反“三个不容许”(不容许出现群体性事件、不容许出现重大安全事件、不容许出现重大治安事件)的,取消责任单位及其职工目标考核的评优资格。强化工作责任追究,对严重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情节特别严重、影响十分恶劣的,给予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人员党纪政纪处分,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信访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建议由信访局、目督办共同完善考核细则。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5-31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灾后重建调查心得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又一年大学生活结束了,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我决定对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情况进行一次调查。于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一个队,分为三组,从不同方位、不同地点、不同角度进行实地调查,希望能深入了解灾后人民的生活现状。
2008年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次地震破坏力惊人,许多城市遭受了毁灭性破坏,许多人无家可归,死的死,伤的伤。不过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各地人民的共同支援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说实话,那一刻我觉得整个名族的凝聚力是空前的,所有人都心系灾区,默默祈福!那时我本来想作为一名志愿者到灾区去的,不过由于年龄不够就被拒绝了,总觉得有些遗憾。、我们组是到紫平铺去调查,走路上山,沿途风光秀美、景色宜人,让人有种想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冲动。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了一些板房,和居民聊过之后才知道,这些是地震的时候修的,不过政府对他们另有安排,这些板房早晚要拆的。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得出他们还是很感谢政府的,而对于这些板房似乎有些留恋,毕竟多少有些习惯了。
天突然下起了雨,我们在山上的一个小卖部坐了下来,和老板聊了起来。老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但岁月在她的脸上似乎留下了太多刻痕。从她口中,我们了解到当年地震,附近的房屋基本上都垮了,很多人都死了。而不远处抱着小孩的女人,老公当时就被压在了屋里,我的心这时为之一动。当年就在他们不知所措、陷入绝望的时候,人民军队到了,可以说你叫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绝没有怨言,而政府每天给每个人发一斤粮食。从老板的口中,我听得出她很感激政府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震后政府引进许多企业帮他们重新修房子,但前提是要将田地归企业所有,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将不在拥有土地,这对于世代以耕地为生的农民来说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老板说迫于无奈,毕竟自己也没钱修房子,就答应了这样的要求,所以现在自己才会在这里干起了小卖部,而自己的老公则进城打工去了。当然他们都不愿意将土地拿出来,其实我觉得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农民有他的局限性,始终认为耕地才是该做的事,而这样必然就会促使他们世世代代都不离开农村,都在耕地,而他们的思维势必也会有受到局限。所以这样间接的促使农民离开农村,去追寻更广的天地。
当我们问到老板关于孩子的问题时,她哽咽了。儿子地震的时候在学校死了,女儿后来出车祸导致头脑不清晰。这时我突然觉得这位母亲活的是多么不容易,不由得心里一酸。她说儿子的死是她最想不通的事,如果当时没有死的话,现在也和你们差不多大了吧。说到这,这位母亲的眼睛湿润了,但她却竭力不让泪水留下来,当然我们也尽量的安慰她。原来,她的儿子在聚源中学读书,而且在全校几千人当中排在前十,本来是要被保送的,儿子是她的骄傲,不过一切都因为三年前的那场地震而彻底改变了,儿子和许多学生一样没能逃出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机会逃出来。她说她赶过去看了,整个学校基本都垮了,而从倒塌的墙中他们发现有很多沙,混凝土都很少,钢筋很细,于是他们认为学校在修建的时候就偷工减料。这时这位坚强的母亲终于流泪了,她想不通,学校这么重要的地方都会偷工减料,这些可都是学生啊,祖国的未来啊。经过走访,她们发现聚源垮的最多的就是学校,于是几百个家长一起找当地政府讨要说法,不过他们迟迟不出面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事态的严峻性,当时温总理都明确指示要彻查此事,当事人严惩不贷,只不过最终还是不了了之,而她也始终沉浸在伤心中。的确一位母亲从怀胎十月生下孩子,再将他抚养成人,花费了多少心血,但儿子就这样突然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其实我们此时的安慰显得那样的苍白而无力,我告诉老板我就是学建筑的,今后到工作了,肯定将质量放在第一位,至少让我修的房子没有安全问题。最后我们还是在她这买了几瓶水,就算是尽点微薄之力吧。
经过对周边地区的继续调查,我们发现大多人在震后还是过得还算不错,他们也非常感谢政府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有人说到,很多时候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可是一到地方就变位走形了,比如说政府在赔偿问题上,说的跟到他们手上的是两个概念。他们也告诉我们,说知道跟你们说了没有用,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但还是希望我们能将他们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知道。当然我告诉这些农民,虽然我们只是学生,不过既然我们来了这里,那我们不会忽视你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将你们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知道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你们应该更好的生活!
地震无情,人有情,相信时间会抹平大家心中的那份创伤,放下过去,为明天而活吧!
蒙 力
20093477
2010年7月21日
第四篇:农村住房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村住房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农民大量建造新住宅,新建的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位于村庄中心的房屋则“人去楼空”,形成“空心村”现象,且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农村房屋摆布杂乱无章,广大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普遍存在。
“空心村”的大量存在,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农村,一边是农民建新不拆旧的比例居高不下,土地被闲置;一边是不少地方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国土部门每年被迫从有限的耕地面积中规划一部分,安排缺房户建房。二是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空心村”的房屋大部分破旧、零乱,与新房连在一起缺乏统一性、协调性。特别是有的“空心村”住房与猪牛栏、厕所混在一起,又缺乏给排水系统,普遍存在污水乱排、垃圾乱倒、臭气弥漫的现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村落粪便成堆,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生活要求。三是对农村的安全构成隐患。“空心村”的房屋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已成为农村火灾的主要源头,不但容易发生火灾,而且一旦发生火情,由于规划落后,消防车无法进去,火灾难以扑灭,甚至会“火烧连云”。另外,“空心村”的房屋大都年久失修,在遭遇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倒塌事故,伤及农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空心村”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因素,主要因素有:一是“空心村”的旧房大部分为几户农民或兄弟所共有,由于经济能力不同,条件好的农户已建新房“挪窝”,条件差的农户还在居住,房屋共有者之间难以对拆除旧房的问题达成一致,使拆旧房实施难。二是部分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拆旧建新”的实施。一些农户新房建了之后,认为老房子是“祖宗留下不动产”,再穷也不能拆“祖业”,动不得。三是在农民的小“算盘”里,“拆旧”不划算。许多农民将旧房用作堆放杂物以及圈养猪、牛,拆旧既费力又耗钱。四是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建设管理落后。许多农民对村建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镇规划所形同虚设或者根本没有此机构,造成村庄建设缺乏布局合理、经济实用的规划。
农村村庄建设中存在“空心村”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应本着“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合理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引导和规范农村建房秩序:
一是广泛宣传、统一思想,从教育上下功夫,提高农民对整治“空心村”的认识。搞好村庄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是区域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乡、村两级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农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识。
二是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在治理上下功夫,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新建多占问题。国土部门应加强土地管理,严格建房用地审批程序,对乱占滥用耕地作宅基地,要进行大清查,加大对未经批准私自占地、少批多占等违法用地建房者的处罚力度,要从源头上控制耕地建房的审批,逐步减少耕地建房指标,放宽“拆旧建新”住宅面积标准,鼓励农民拆旧房建新房。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在规划上下功夫,确保用地审批与村镇规划同步进行。乡镇党委、政府要担负起整治“空心村”的职责,协调国土、城建等部门依法履行土地管理和村庄规划职能,确保建房用地审批与村庄规划同步进行,杜绝发生国土与城镇规划部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大力整治“空心村”,全面规划村庄建设,对于经济基础好的村,从政策上引导群众“拆旧建新”,填实“空心村”。村庄规划建设,既要确保住宅50年不落后,又要让农民建房时经济上都能承受得起。不但要使房屋排列错落有致、美观大方,而且要做到道路、给水、排污、电力等配套设施齐全,切实改善农民住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集龙乡人大主席团
2011年9月
第五篇:调查与决策——《抓基地建设 促产业发展》
调查与决策——《抓基地建设 促产业发展》总第257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47期
抓基地建设 促产业发展
--吉林省发展中药产业的做法及对四川的启示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吉林省自200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后,以中医药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效益最好、前景最佳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几年来,中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在5年时间里产值增长了近10倍。2005年,更是创造了产值150亿元的奇迹。我们在赴吉林的学习考察中体会到,该省中药产业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崛起,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狠抓基地建设,通过自主创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加大投入、规范种植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吉林的做法对四川很有启发。
一、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和科技厅、药监局、卫生厅、发改委、经委、质监局等为成员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为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编制发展规划。依据《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编制了《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五”发展规划》和《吉林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基地建设发展纲要》,以加强宏观指导。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在科技部指导和支持下,吉林与辽宁、黑龙江签署了共同打造中国北药基地的协议,推进了对外交流合作。四是成立了由修正药业集团等100多家制药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参加的“吉林省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促进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发挥了行业自律、产权流动、会员间融资和开拓市场的积极作用,提高了中药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中,吉林创新了利益联结模式,摈弃了“公司+农户”的分散经营做法,大力推广“以企业为主体直接经营”的新型模式。企业租用农民的土地,农民在基地中按企业的指导规范种植,产品由企业最终统一收购,质量认证由企业严格把关。这种农民带土地给企业打工的形式,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药材质量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现在,吉林著名的制药企业,都有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如省内3大鹿乡,现已分别是修正、敖东、东丰药业的原料基地。全省在建的GAP(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有85%的承担主体是中药生产企业。
(三)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吉林每个大的医药企业,都有主管科技研发的副总和研发中心。以修正药业集团为例,2002-2005年,其研发中心共开展了13个重点项目的攻关,总投入达6.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大大高于国内企业的平均水平。该企业还在沈阳和上海设立了新药研发中心分部,拥有30多位国内外知名的医药专家和科研人员。二是大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把中医药基础理论、道地中药材规范化无公害种植(养殖)、中药新药开发、中药二次开发和产业发展方向等共性问题作为重点攻关课题,设立了“吉林省现代中药技术创新资金”,2001-2005年,共投入8000多万元,资助开发了150多个创新项目。2000-2005年,全省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达150多个。三是搭建公共研发平台。针对科研分散,重复研究多等问题,吉林省对科研力量进行了整合,由省科技厅牵头建立公共研究平台,依托不同的科研优势单位,分别组建了
省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化学、组合化学、中药药理、中药质量检测5个研究室,长白山天然药物、人参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壮大了研究力量。
(四)注重规范药材生产。吉林省坚持生态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以开发促保护,大力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一是大力推广普及中药材GAP理念和知识。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和工作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对中药材GAP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二是重点抓了中药材GAP的示范引导。在全省范围内选了人参、五味子、林蛙、防风等22个品种,在36个基地推广规范化种植,示范面积达30万亩以上,辐射周边60万亩以上。其中已有人参、西洋参、梅花鹿、平贝母等4个中药材品种的6个GAP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首位。规范化种植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现在,吉林五味子干品市场价已由原来的8元/公斤提高到40元/公斤,平贝母干品价格由原来40元/公斤提高到现在的80元/公斤,人参出口价格由2001年的7010美元/吨提高到现在的11664美元/吨。
(五)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一是加大对制药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吉林省分两次挑选了产值超过5000万、有独立研发能力的21户企业作为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通过加强技术改造、规范中药材生产、推广先进工艺、采用信息化技术、推行国际标准等措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兼并收购小企业。二是启动并强力支持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结合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基地建设,吉林省启动和在建的医药重点、重大项目近40个,总投资达35亿元。他们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仅2004年就争取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支持资金2500多万元;争取到国家发改委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有关中药项目10项,总投资12.2亿元。通过5年多的建设和发展,吉林省中药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现已形成“通化医药城”、“长春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园”和“延边敦化医药城”三个医药集聚区和“长春-通化-白山”、“长春-吉林-延边”两条产业带。长春、通化、延边三个地区医药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例达80%。(其中“通化医药城”产值占全省的38%、“长春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园”占31%、“延边敖东医药城”占11%)。通化东宝、吉林敖东、长春海王等12家企业直接或间接上市,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34.30%,占全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16%。
二、对四川的启示
我省是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基地建设,创造了“一园四体系”(即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药材生产体系、研究开发体系、制药体系、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但是中药工业基础薄弱、龙头企业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弱、专利意识淡薄、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我省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借鉴吉林先进经验,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一是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自主创新、解决“三农”问题、培植优势产业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差距。中药材大省未必是中医药产业强省。我省中药工业产值1999年为30亿元,居全国第1位,近年来,位次逐年下降,2003年居第3位,2005年为89亿元,居第4位,已被吉林、广东和山东超过。目前,江西、贵州等省也在奋起直追,大有赶超我省之势。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政策落实,大力
实施“名医、名药、名企”战略,切实加快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
(二)必须突出四川特色优势。一个中药品种就是一座金矿。吉林的人参就是在深入研发后,发掘出几十个系列的新药产品或保健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省的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自古就有“中药之库”、“无川不成方”之说。现已查明的中药资源有5千多种,蕴藏量达100亿吨以上,居全国之首。其中,川芎、附子、川贝母、麦冬、丹参、川银花等30余种川产道地药材品质优良,产量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川芎在全国市场的占有份额达90%以上,附子销量占全国的85%以上。但是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度开发,这些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议重点对川芎、附子、郁金、黄连、白芷等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开发,扶持这些川产道地优势品种形成药材、饮片、提取物、中药新药、保健品、护肤品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三)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创新是吉林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我省中药产品很多靠民间偏方、秘方七拼八凑而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差,现代研发能力和工艺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应充分发挥我省的科研优势,加快中药自主创新步伐。一是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科研投入。建议加强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重点实验室、创新中药、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草药种植技术以及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科研的支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二是鼓励企业每年提取5%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创建企业独立的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开发创新体系。三是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积极组织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和新产品的研制,鼓励开发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经济附加值高的中成药新品种。四是强化对中成药的专利保护,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必须着力打造品牌。名牌产品是企业拓展市场的利器,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修正药业以斯达舒、肺宁颗粒等为主打产品,在名牌产品带动下,2005年销售额达到31亿元。目前,吉林正举全省之力宣传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使之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虽然川产道地药材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良好的声誉,但真正形成著名品牌和商标的却没有几个,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省药材优势的发挥。建议切实实施品牌战略,集中力量帮助企业开发、培育、打造川产道地药材优势品牌,带动整个中药产业发展。
(五)必须狠抓企业发展。目前,在我省近300家中药企业中,虽然有地奥、康弘、科伦、迪康等知名企业,但还没有一家像哈药集团、敖东药业、吉林修正那样的大型企业,上10亿元的仅有科伦、地奥两家,年产值不足千万的中小企业占了很大部分。建议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相结合,大力支持中药生产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形式,组建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创造条件,把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植成为龙头企业。支持中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科技型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要通过政府引导,营造良好环境,逐步培育一批中药企业集群。
负责人:李后强
成员:周黎明 赵行
周卫红 周湘淑(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7-09-24录入用户:admin-swz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