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我国扶贫文化研究的提案
关于加强我国扶贫文化研究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343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我国扶贫文化研究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文化部办理
提 案 人:朱奕龙,林晓昌,高杰,陈励君,陈联合,陈红天,瞿弦和,王永乐,曾文仲,潘庆林,朱世增,李玉玲,王晓玉,王彬成,王保生,陈成秀,浦江,吴承业,邱维廉,李群华
主 题 词:扶贫,文化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内 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不平衡现象突出。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多,解决贫困问题的难度很大。但,我国始终将减缓贫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据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9422万,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2.8%。2001—2010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7元增加到3273元,年均实际增长8.1%,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先后制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减贫规划,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战略方针,形成一个“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措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免征农业税,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国家新安排的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等政策率先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使我国减贫事业进入了“低保兜底维持生存,扶贫开发促进发展”两轮驱动新阶段。
党和国家这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
同时,我国已经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各项措施综合作用,各方力量合力攻坚”的扶贫开发新局面。国家以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为工作对象,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主要资源,以实现贫困人口基本生存和发展为目标,编制专项扶贫开发规划分步实施。各行业部门将贫困地区作为本部门本行业发展重点,积极促进贫困地区水利、交通、电力、国土资源、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军队和武警部队支援,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扶贫方式。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发展。
在我国全民参与的扶贫开发实践中,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先进典型到处涌现。这些优良传统推动着扶贫开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从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华民族特定的一种现代活动行为——扶贫,既创造出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丰富的精神财富,既蕴涵着中华民族以“仁义”为价值实质的传统文化,也汲取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特质的现代文化营养。可以说,我国扶贫开发史,既是一部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全民展现、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发展史。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扶贫开发会议上强调,“要切实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把扶贫纳入基本国情教育范畴,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这对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规律的研究、宣传以及扶贫开发文化研究和宣传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建议:
1.在全面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新征程中,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挖掘、总结、提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进程中创造的扶贫文化资源,以丰富的扶贫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广大文艺界应以文学、绘画、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形式,大力宣传弘扬我国扶贫开发体现出来的“风雨同舟、和衷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唱响主旋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在集中连片扶贫攻坚伟大进程中,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逐步开展编写地方扶贫开发史、建造地方扶贫开发文化博物馆、开辟扶贫开发文化旅游等工作,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携手小康”
——泗县送戏“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在城南中学举行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宣传十九大精神,由泗县文化局主办,县泗州戏演艺公司承办的送戏进校园的活动在城南中学操场举行。
活动中,县泗州戏演艺公司的演员们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艺、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和一致好评。活动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泗州戏、黄梅戏、通俗流行音乐等形式,向师生们宣传了十九大精神,弘扬了泗州戏等传统文化的精髓,收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宣传效果。
(刘宜庆)
第三篇:《我国墓葬文化分析》研究论文(定稿)
《我国墓葬文化分析》研究论文
班级:1408 组长:吴岩松60 组员:廖志斌62 指导老师:曾伟平
自古以来,生命的终止都带给人莫大的恐惧。人死以后,我们所谓的灵魂会往何处?死又是什么感觉?人死后,尸体该怎么处置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
关于墓葬,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这样的: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在阶级社会中,墓葬文化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查阅资料后,我们发现,古代的葬俗因时代、地方或是死者的身份地位有着很大的差异,有土葬、水葬、火葬、树葬、天葬、洞葬等,最常见的还是土葬。
土葬,一般是把人的遗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于土中,墓碑或有或无,有的地方只立坟头石,并无文字。坟前或有祭奠台供后人祭奠。
带着好奇心,我们在上电脑查阅相关资料后又访问了曾伟平老师,得到了以下信息:
1.土葬的起源、发展、相关礼节、方式
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时就有这个风俗,例如半坡文明,还有后来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
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明显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至秦汉时期,统治者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由,禁民火葬,土葬遂成为汉民族的通用葬式,并世代沿袭。土葬之俗,在多数地区实行一次葬法,但在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也实行二次葬法或多次复葬法。我国土葬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形式特点虽有差别,但其基本观念都一样,即认为死者应保存完尸,“入土为安”,故土葬之俗,长期因袭。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也有视土葬为最坏葬法的,如藏族民间实行火葬、天葬、水葬,而对患有麻风、天花等传染病人或强盗及受刑而死的囚犯用土葬,认为可以根绝瘟疫流行和惩治罪恶,打入地狱,不得转生。土葬之俗,劳民伤财,滥占耕地,传染疾病,故新中国建立后已逐步为火葬法所替代,但至今在偏远农村仍有残存。
中国商代时为厚葬高峰期,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则以陶器、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中国汉族、回族等民族实行土葬。土葬的主要形式有: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棺葬、砖石室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夫妻合葬的形式起于先秦,汉以后一直流行到近代。《诗.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又“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2.土葬发展的详细情况及著名的墓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于尚未发现王陵,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馀米。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
由于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但是,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最重要的随葬品。
秦朝的墓葬文化,大部分仍沿用春秋战国时代的制度,这段时期的杰出代表当属秦始皇陵,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
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汉墓中的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在汉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发掘中,除个别例外,已经见不到人殉。从商代开始的残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终止。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自魏晋以降,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画像石墓已很少见了。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例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
这一时期的随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盘、碗、壶、果盒等饮食器皿和熏炉、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其形制往往因地区而有差异,有的器物仅见于南方而不见于北方。总的说来,瓷器的数量激增,长江流域尤其如此。
在两晋南北朝时代,贵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车模型随葬。用陶制的 “镇墓兽”随葬,是从西晋开始的。西晋墓中的镇墓兽往往只有一件,作四足直立状。北魏墓中的镇墓兽成双,置于墓门的两侧,作卧伏状。到了北魏后期,墓中的两件镇墓兽,一为兽面,一为人面,都作蹲坐状。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在墓内置墓志。
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隋代,至于盛唐,一脉相承。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龛。天井和壁龛的多寡基本上与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唐代帝陵除少数是“积土为陵”的以外,大多数都是“依山为陵”。
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大约从武周时开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为出行时的仪卫行列和家居时的家臣侍者两大类。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装俑,以后逐渐减少;武周时出现高大的马俑和驼俑。后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断增多,乐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属此类。受佛教影响,镇守墓门的一对武士俑在盛唐时演变为天王俑,其特点是脚踏伏兽或鬼魅。镇墓兽继承北魏后期以来的形态,一为人面,一为兽面,而武周时则又进一步演变为头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兽。隋代开始出现的人身禽兽首的十二时辰俑,到开元、天宝之际更为流行。陶俑的数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额;懿德太子墓的陶俑总数达千件之多。方形有盖石墓志在唐代使用得更为普遍。墓志的大小,随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级之分。
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墓,与同地区的唐墓相似,除了竖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后者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随葬品除陶瓷器外,颇有漆器和铜镜,偶尔也有银器。江西、福建省境内的宋墓,有用陶瓷俑随葬的,其中包括十二时辰俑和神煞俑。四川省境内的宋墓,除砖室墓外,还流行石室墓,后者多有雕刻,其题材为墓主人夫妇“开芳宴”,有的则为孝子故事。辽、金代的墓葬,主要是继承北宋的墓制。
元代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主要发现于山西省境内。其特点是仿木建筑的结构日趋简化,有些已变成示意性的了。山西省中部地区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题材仍多为开芳宴,但突出了墓主人的形像而省略了伎乐的场面。山西省南部地区墓内多饰雕砖,内容多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类。五代、北宋以来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声。
南方的元墓沿南宋旧制,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作为时代的特点,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防护棺椁,并在墓底铺松香之类,以利尸体的保存。到了明代,一般官僚地主阶级的砖室墓采取密封棺材,防腐措施又有发展,所以有的墓不仅尸体完好,而且衣冠服饰以及书籍、字画等易朽物品也保存良好。
明、清时期的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清朝九品官以上的墓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职;一经发现都要及时上报。明清以前的墓则很难在墓地表面分辩出来,因此在开发推土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明、清时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砖室墓。葬具多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椁、石棺;有的因各种原因,下葬后又将死者遗体挖出来重新装棺或装在陶罐里,移到别的地方埋葬,俗称移(迁)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为陶罐,俗称骨罈。墓葬多有随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陪葬,有的有专门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汉墓中出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猪等;明、清时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装饰物如玉器、金银器为主。
在我国,土葬已被火葬逐步取代。国家划定范围作为火葬区,禁止土葬。多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仍以土葬为主,绝大多数城市聚居地区已被禁止土葬或是设置墓园。
禁止土葬,是对传统的摒弃还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论这个问题,但至少,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对待死者,我们都必须要尊重已经逝去的人。愿逝者安息。
第四篇:我国扶贫名单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
全国592 中部217 西部375 民族八省区232 河北39 石家庄市: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平山县 秦皇岛市:青龙县 邯郸市:大名县、魏县
邢台市:临城县、巨鹿县、新河县、广宗县、平乡县、威县 保定市:阜平县、唐县、涞源县、顺平县
张家口市:万全县、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赤城县、崇礼县、(涿鹿县赵家蓬区)
承德市: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平泉县 沧州市: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 衡水市: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阜城县
山西35 娄烦县、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平顺县、壶关县、武乡县、右玉县、左权县、和顺县、平陆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吉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汾西县、兴县、临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
内蒙古31 武川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苏尼特右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
吉林8 靖宇县、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
黑龙江14 延寿县、泰来县、甘南县、拜泉县、绥滨县、饶河县、林甸县、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抚远县、同江市、兰西县、海伦市
安徽19 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颍东区、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利辛县、石台县
江西21 莲花县、修水县、赣县、上犹县、安远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吉安县、遂川县、万安县、永新县、井冈山市、乐安县、广昌县、上饶县、横峰县、余干县、鄱阳县
河南31 兰考县、栾川县、嵩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鲁山县、滑县、封丘县、范县、台前县、卢氏县、南召县、淅川县、社旗县、桐柏县、民权县、睢县、宁陵县、虞城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淮滨县、沈丘县、淮阳县、上蔡县、平舆县、确山县、新蔡县 湖北25 阳新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秭归县、长阳县、孝昌县、大悟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麻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神农架林区
湖南20 邵阳县、隆回县、城步县、平江县、桑植县、安化县、汝城县、桂东县、新田县、江华县、沅陵县、通道县、新化县、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
广西28 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融水县、三江县、龙胜县、田东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隆林县、昭平县、富川县、凤山县、东兰县、罗城县、环江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忻城县、金秀县、龙州县、天等县
海南5 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县、保亭县、琼中县
重庆14 万州区、黔江区、城口县、丰都县、武隆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
四川36 叙永县、古蔺县、朝天区、旺苍县、苍溪县、马边县、嘉陵区、南部县、仪陇县、阆中市、屏山县、广安区、宣汉县、万源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小金县、黑水县、壤塘县、甘孜县、德格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木里县、盐源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
贵州50 六枝特区、水城县、盘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习水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县、德江县、沿河县、松桃县、兴仁县、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望谟县、册亨县、安龙县、大方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岑巩县、天柱县、锦屏县、剑河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县、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三都县
云南73 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富源县、会泽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 县、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永胜县、宁蒗县、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镇沅县、江城县、孟连县、澜沧县、西盟县、临翔区、凤庆县、云县、永德县、镇康县、双江县、沧源县、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武定县、屏边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金平县、绿春县、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勐腊县、漾濞县、弥渡县、南涧县、巍山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梁河县、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兰坪县、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县
陕西50 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陇县、麟游县、太白县、永寿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延长县、延川县、宜川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横山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甘肃43 榆中县、会宁县、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古浪县、天祝县、庄浪县、静宁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镇原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武都区、文县、宕昌县、康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夏河县
青海15 大通县、湟中县、平安县、民和县、乐都县、化隆县、循化县、泽库县、甘德县、达日县、玛多县、杂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
宁夏8 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
新疆27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乌什县、柯坪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莎车县、叶城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尼勒克县、托里县、青河县、吉木乃县
第五篇:文化扶贫经验总结
文化扶贫经验总结
文化扶贫经验总结
近两年来,为确保能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相关精神,严格贯彻实施文化扶贫工作各项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维,大力推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共建成贫困村文化室XXX个,圆满完成了省、市、县下达我局的**、20**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让贫困乡村的群众切实享受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年,上级下达我局XXX个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我局紧盯目标任务,安排专人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群众,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投入资金XXX万元,先后在黑坪镇星致村、铁门村,安家镇东岭村等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XXX个,完成目标任务的XX%。20**年按照年初下达的贫困村“有文化室”建设任务目标XXX个。3月,由分管副局长带队,深入林农镇玉城村、八角镇人民村等XXX个贫困村,对照标准,进行实地摸底调查。一是通过走访群众,广泛征求建设意见和建议;二是对照《20**年**省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基本内容和考核标准(试行)》,先后共投入资金XXX万元,在云溪镇石牌村、三清村,来龙乡联合村等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XXX个;三是面向基层、面向贫困村开展文艺创作,创作生产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组织基层文化人才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目前,已通过市县部门的初验。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晰责任。为了抓实抓好文化广电脱贫攻坚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完成我局脱贫攻坚任务,我局成立由局长肖兵任组长,副局长罗雪梅、赵良田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股室和乡镇广电文化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文化广电脱贫攻坚工作的协调、对接、项目监管等工作。同时,明确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相关股室人员为直接责任,明确了工作责任和分工,各股室之间相互协作、共同负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具体工作中,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研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原因,落实解决措施和办法,确保项目按要求和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二)强化项目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为抓好抓实项目建设管理,确保项目质量,让文化广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地生根。我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并按进度划拔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质量优良、群众满意、资金专款专用。一是严把规划关。所有脱贫项目必须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合理规划选址,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四关,方可实施。二是严把程序关。项目方案制定后,按要求向采购部门报送计划,挂网招标采购,待公开采购完成后,再签订建设合同,进行工程项目建设。三是严把进度质量关。项目建设过程中,局脱贫攻坚工程领导小组定期不定开展进度和质量巡查、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确保项目如期、保质完工。四是把好资金使用关。认真梳理项目建设资金,按照任务和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建设方案,做到专款专用,不增加额外支出,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强化考核,压实工作责任。我局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年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推动不力、履职不到位的将与目标考核挂钩并逗硬问责,为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