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种植产业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13:4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烤烟种植产业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烤烟种植产业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烤烟种植产业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

烤烟种植产业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

陈享灯 2011-9-18

一支稳定的、新老更替顺畅、素质不断提高的职业化劳动力队伍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烟农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各个烟区的烤烟种植产业的劳动力保证。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的新形势下,能否培育起一支“以烤烟种植为主业、其他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健康稳定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即烟农队伍)是各个烟区的烤烟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性问题。

笔者从烤烟种植乡镇的连城县文亨镇的16个种烟村烟农队伍着手,调查内容涉及到烟农队伍的年龄结构情况、文化程度情况,并对影响烟农队伍稳定性或者动态发展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为如何培育一支稳定的烟农队伍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类似文亨镇的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亨镇烤烟种植队伍(烟农队伍)现状

(一)烟农种植烤烟的规模情况

此次调查共涉及了文亨镇16个种烟村、种植烤烟面积为4474亩,合同户数为151户,户均种植面积为29.6亩。调查涉及的烤烟互助组成员数共有415户,共种植烤烟面积4474亩,其中本地互助组成员有404户,外地互助组成员有11户、外地互助组成员种植烤烟面积为399亩、外来互助组成员户均种植36.3亩、外来互助组成员种植烤烟面积占比例为8.92%。

(二)烟农队伍年龄结构与文化水平情况

1.年龄结构情况

16个村的烤烟种植农户(烤烟种植互助组成员)共有415个,30岁以下的农户有9户、占2.17%,30至40岁的农户有74户、占17.83%,40至50岁的农户有183户、占44.10%,50至60岁的农户有129户、占31.08%,60岁以上的农户有20户、占4.82%。年龄结构呈现较为明显的老龄倾向,而年轻的新生劳动力衔接呈现断档的趋势。

2. 文化水平情况

五个不同年龄段农户的文化水平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9个农户均为初中文化水平;30至40岁的74户农户中,最高为高中文化水平、有11户,其中初中文化水平有53户,小学文化为10户;40至50岁的183户农户中,最高为高中文化水平、有23户,初中文化水平有103户、小学文化水平有57户;50至60岁农户中有4户为高中文化水平,85户为初中文化水平、40户为小学文化水平;60岁以上的20个农户均为小学文化水平或者更低。以上所有年龄段的415户烟农中,小学文化水平有127户、占20.60%,初中文化水平有250户、占60.24%,高中文化水平为38户、占9.16%。

从以上调查得知,文亨镇的烟农队伍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的特点,再从知识文化水平来看,烟农队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影响烟农队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从历年龙岩市烟草行业农本调查及烤烟生产宣传发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烟农队伍动态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烤烟生产的经济效益是否对烟农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围绕烤烟生产的经济效益的优劣可以总结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影响烟农队伍的动态发展:

1.扶持政策的力度是否够大、是否及时足额兑现

烤烟种植产业是属于特殊行业,除了烟草行业会出台扶持政策外,政府也会出台一定的扶持政策用于鼓励发展本辖区范围内的烤烟生产,但是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是否有连续性或有所扩大以及每年扶持政策是否及时足额兑现都对烟农的烤烟种植积极性有影响。

2.烤烟与其他竞争性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是否明显

从作物种植来讲,不同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主要指两种不同经济作物的亩产值扣除每亩用工成本与肥料等物资成本后的纯收益比较。不同烟区影响烤烟种植规模或者影响烟农队伍稳定的竞争性经济作物各不相同,以连城县文亨镇为例,当地的主要竞争性经济作物有地瓜、红衣花生。

2011年连城县早季地瓜每斤市场价格平均为0.8元,平均亩产3500斤、平均每亩耗工价700元、平均每亩肥料农药与苗成本为500元,则地瓜平均每亩纯收益为1600元。

2011年连城县红衣花生每斤市场价格平均为3.2元,平均亩产900斤、平均每亩耗工价700元、平均每亩肥料农药与苗成本为450元,则红衣花生平均每亩纯收益为1730元。

2011年烤烟种植平均每斤价格为8.20元,平均亩产320斤、平均每亩耗工价1680元、平均每亩肥料农药与烤烟用煤炭及烟苗成本为1045元,加上烟草部门补贴,烤烟平均每亩纯收益则为230元。

3.所在烟区的烟田基础设施是否完善

自2005年烟草行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烟区县、乡镇、村的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田间道路系统、灌溉系统、烘烤设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也改善了烟农田间操作的劳动强度,在调动乡镇、村干部以及烟农发展烤烟的积极性方面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4.新烟区、示范片开发等特殊优惠政策影响烟农的流动

为了实现新烟区、烤烟种植科技示范片的开发,烟草行业或者政府往往会出台相应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烟农到该区域进行烤烟种植,如文亨镇于2011年针对文亨镇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片的开发,特别出台连片规模化种植的土地流转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了15户外来烤烟种植户在当地种植了549亩烤烟,外来户的烤烟种植面积占了文亨镇烤烟总面积10%。而这部分外来户往往容易流失,因为如果在没有特殊政策的吸引,加上外地作业造成生活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必然造成文亨镇现有烤烟种植队伍的不稳定。

5.基层烟草站点的服务是否全面、是否到位

基层烟草站及其员工不仅仅代表烟草公司与辖区烟农签订烤烟种植合同、完成烟叶收购,还要发挥服务的职能,即在烤烟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要做好政策的宣传、烤烟生产相关技术培训与指导、协助烟农获取各类资金扶持与物资扶持。而这些服务是否到位,将深刻的影响烟农的对烟草行业政策的了解、对烤烟生产技术的掌握,从而影响烟农种植烤烟的效益。

6.烤烟生产的主要劣势能否转变

目前,烤烟生产主要特点:一是生产周期较长,连城县每年从12月初育苗开始到7月初最后一个烤次烟叶出烤,历时达8个月的时间需要烟农投入相当精力进行相关的生产管理;二是用工量大,经过多年龙岩烟草部门对烤烟的生产成本调查发现,从育苗到烟叶收购结束,每亩烤烟需要投入30个工左右,这个特点使得在烤烟移栽、培土、采收、烟叶初分等用工量大的环节往往造成请工难的现象发生,主要体现在文亨镇2011年大部分职业化规模种植农户出现请工难、进一步推动了烟用工价的上涨。三是劳动强度高,连城县的烤烟生产用工较多的阶段主要集中在雨水较多的4月份与5月份,采收烘烤阶段则在天气逐渐炎热的5月上旬到7月初,恶劣的天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的强度;同时在烟叶烘烤阶段,经常性的夜晚通宵查看控制烘烤过程对于烤烟生产人员的体力与精力也是一个考验。

三、如何培育一支数量稳定、年龄结构合理的烟农队伍

文亨镇的烤烟产业是实现烟农脱贫、政府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而文亨镇的烤烟种植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能否培育一支数量稳定、年龄结构合理、文化水平较高的烟农队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出台稳定的扶持政策,并及时足额兑现

各级政府及烟草部门通过每年出台价格以外的烤烟种植扶持政策,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一部分烤烟生产成本,是烟农种植烤烟经济效益的一部分期望,因此需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只要符合条件的要按照政策承诺及时足额兑现。并且这些政策的出台也需要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若政策出现停滞或者减弱,也将对烟农队伍的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创建烟叶价格与物价水平联动机制,扭转烤烟种植低收益局面 从整个烟草行业的发展来看,要稳定烤烟种植的规模,需要实现烟叶价格与整体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在物价上涨的时候适当向上调整烟叶价格,从而抵消在物价水平提高引起烤烟种植的物资与劳动力价格提高产生的那部分成本。

(三)继续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不断改善的田间基础设施,能够有效解决烤烟种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加强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烟农对于烤烟种植这一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

(四)稳定或者逐步替代外来种植户

考虑到新区或示范片等特殊政策存在不连续的特点,建议应当充分发挥外来农户的带动作用,实现当地农户逐步替代外来农户,实现烟农队伍的稳定性。或者是适当对外来农户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进一步稳定这一部分烟农。

(五)健全基层烟草站点的服务职能,提高基层站点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

基层烟草站要从烟区烟叶可持续发展与烟农种烟创收致富的角度出发,着力培育一批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懂经营、会管理、吸收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意识较好的农户作为基本烟农,再以这些水平较高的烟农为重点,带动水平较低、技术较差的烟农实现良性转变。基层烟草站还要不断更新丰富烤烟种植技术与管理理念,及时做好新技术新理念的培训落实。总之,基层烟草站要实现对烟农的服务、培训、指导实现渗透性的全方位覆盖。

(六)加大创新力度,发挥现代新型管理方式与生产方式的作用

一是加大力度引导培育烟农互助组与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烟农队伍内部换工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烤烟生产的用工问题。

二是通过扶持烟农购买现代农业机械,在育苗、起垄、培土等环节大力推广使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畜力,提高劳动效率,减少每亩的用工成本。

三是通过大力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队伍,在烤烟生产的育苗、机耕、培土、植保、采收、烘烤、烟叶初分等耗工量大、技术要求较高的环节实现专业化服务,并且专业化服务的辐射范围可以以村为单位,或者以一地烟田面积为配套,切实解决烤烟规模种植的职业化烟农在主要用工环节的请工问题。

第二篇: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石门县扶贫办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2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第三篇:福建省油茶良种培育现状与对策(模版)

福建省油茶良种培育现状与相关方法

邹明海2015级农推

摘 要:最近几年来我国油茶产业进步很大,油茶是我国的木本油科植物,其选种的技术有很久的发展历史,而且优良的油茶种子与产量和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存在油茶产油量降低的现象,是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士气,本文通过总结我国有产良种培育的现状以及我国有产行业的发展,对其存在的问题突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我国油茶行业的管理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地域引种缺乏科学的技术,从而对生态环境带来损害,地域适合油茶种植的地区,缺少系统化的管理方法,从而无法最大化的提高油茶产量。

关键词:油茶;良种培育;措施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与椰子、油橄榄、油棕同为食用油料作物。福建省是我国主要油茶产区,为了进一步发展油茶产业,必须做好油茶良种培育工作。油茶的主要功能

油茶的种子可以榨油,茶油的营养十分丰富,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茶油的主要成分包括:油酸、亚油酸和少量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对预防直肠癌有很好的效果。茶油进入人体很容易被消化,促进脂溶维生素的吸收,因此,茶油队人体具有非常好的营养作用。还有研究表明,茶油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着突出的效果,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同事还可以提高免疫力,抗癌的效果。福建省油茶品种选育情况

2.1 不断加快品种选育步伐

作为油茶种植大省,福建省在油茶良种培育和推广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福建省从 1973 年就开始进行油茶良种培育工作,1987 年成功培育出了农家品种龙眼茶,其具有良好的抗台风能力和抗油茶炭疽病能力,并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当前福建省油茶的主栽优良品种主要有龙眼茶、闽 60、闽

48、闽 43 等。福建省于 2008 年开始进行了油茶种苗科技攻关,培养具有优良的抗逆性、较高的含油量和产量的油茶品种。

2.2 不断增强穗条供给能力

以现有油茶产业发展为基础,至 2015 年整个福建省每年约需 3 000 万株油茶苗木,新造油茶林面积将超过 800 万 hm2。福建省对于油茶种植非常重视,对油茶采穗圃的管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研究人员走访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立的超过 1.3 万 hm2 示范林,包括闽 60、闽

48、闽 43 无性系试验示范林。查阅了相关档案,对良种的果、叶、树等形态进行了比对,在 2009 年对 3 700 hm2 的闽 60、闽 48 和闽 43 临时采穗圃进行了确定,并确定了 1 100 hm2 的龙眼茶。除此之外,福建省还建立了一批新的果穗两用采穗圃。2009 年福建省已经建成了以长林系列、闽系列为主的 8 个油茶采穗圃,面积达到了 6 600 hm2,可提供穗条数量能够达到 200 万根,对油茶的良种优苗生产供应能力和良种繁育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2010 年底福建省已经通过了 14 处油茶采穗圃,每年可以提供超过 1 000 万根优质穗条。

2.3 定点培育良种苗木

福建省林业厅和财政厅于

2009 年以来陆续对现代油茶生产发展安排了专项发展资金,并严格筛选审核上报的各油茶种苗建设方案,共有 20 个单位成为福建省定点油茶苗木培育基地。到 2010 年,福建省已经完成了 400 万株实生苗、500 万株扦插苗、3 000 万株嫁接苗,共计 3 900 万株的油茶良种苗木培育。

2.4 加强良种培育指导和监管

福建省专门制定了油茶种苗质量管理办法,主要是对油茶种苗的质量进行管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定向供应、订单生产、定点育苗、定点采穗,对穗条的去向、来源和品种都要进行严格管理,并对油茶苗木生产和油茶临时采穗圃生产颁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当前福建省油茶良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福建省现存的 13.3 万 hm2 有茶林调查,绝大部分油茶林都是早期实生苗造林。存在着树龄较长、株间变异较大的问题,甚至还存在着一部分树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油茶树。当地实行较为粗放的管理,立地条件较差,很多油茶林地长期缺乏施肥和垦复,出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的现象。由于缺乏修枝整形,很多油茶树已经出现了采果困难,加之台风带来的危害,油茶减产的现象比较严重。

尽管当前福建省采取了各项有力的措施推动油茶良种培育工作,然而油茶良种培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油茶良种数量上存在不足。当前福建省的油茶良种品种数量仍然较少,仅有一个认定农家品种(龙眼茶),3 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种(闽 60、闽

48、闽 43),这对品种搭配非常不利。②福建省仍然面临着良种优苗的供需矛盾。在全省范围内采穗圃的良种穗条供应能力仍然较弱,在油茶良种苗木的供需方面存在紧张,市场价格较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政府对于油茶种苗的生产,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补助,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市场对于油茶苗木的培育也具有较大的热情,近年来油茶种苗的生产供应能力将会不断增加,必须警惕未来可能产生油茶良种苗木生产过剩问题。③一些其他省份的外来油茶品种是否适合在福建省内进行培育和种植尚不明确,当前由于油茶品种比较少,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盲目引种的现象,给后续发展带来一定风险。福建省油茶良种培育的对策

4.1 继续引进外来良种

我国的油茶良种选育工作,在 20 世纪 60 年代已经展开,国家林业局良种审认定了 54 个油茶良种。共有 11 个油茶良种等栽培适宜区覆盖了福建省,其中包括湘

5、湘林XLJ14、湘林 XLC15、湖南湘林 1 号、赣州油 8 号、赣州油 7 号、赣州油 1 号、长林 27 号、长林 18 号、江西长林 4 号、广西岑溪软枝油茶。对于暂时可推广的外来油茶品种,应该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论证,并提出具体的方案,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再根据专家论证的结果进行统一调入,进一步丰富福建省的油茶栽培品种。

4.2 对自主选育品种进行挖掘

为了应对福建省油茶品种数量较少的现状,使福建省内的闽系列品种的可配性得到提高,应该对自主选育品种进行挖掘。对于早期选育的油茶品种中已经基本达到审(认)定标准的,可以组织省内的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其进行审定,如果确定为良种,则可以进行推广种植。包括产油量为 685.5~1 045.5 kg/hm2 的 32 个品系,例如油茶杂优闽 1—杂优闽 32 等;产油量为 519.1 kg/hm2 的闽 84、产油量为 537.5 kg/hm2 的闽 75-

7、产油量为 547.8 kg/hm2 的闽75-

8、产油量为 702.9 kg/hm 的闽 15 等优良无性系。这些品种可以通过申报的方式参与林木品种审(认)定,并建立采穗圃。

2[3]4.3 提高现有品种质量

①可以区域性的测定自主选育品种和引进品种,并将优良品种在福建省内各生态区域的适宜分布情况进行推广,从而实现适地适树适品种的油茶种植。②还要继续测定和分析不同品种油茶的茶油成分,从而进行优选,将更为优质、高抗和高产的油茶良种选择出来,运用先进的科技来提升油茶产业。③要提高福建省龙眼茶农家品种的质量,将其中产量高、果大的优良个体树种选出来[4]。

4.4 加强管理提高油茶种苗质量

福建省要严格管理油茶苗木的生产和临时采穗圃的生产,杜绝哄抬种苗价格和经营不合格油茶品种的行为,并对省内的油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建档,将油茶种苗可追溯制度建立起来。

油茶作为福建省林业部门的一个重要经济作物,对于林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福建省各部门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油茶良种培育工作,使福建省的油茶良种苗木培育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齐玮,齐移民.德兴红花油茶主产区的气候特征及红花油茶栽培技术[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426-428.[2] 陈永忠,李柏海,陈隆升.湖南省油茶科技成果推广成效与经验[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5):96-100.[3] 朱凤云,陈鸿鹏.油茶脂氧合酶基因全长 cDNA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10):45-51.[4] 陈隆升,陈永忠.生物菌肥对油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1):75-78.[5] 谢国阳。福建省油茶良种培育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2,(1);153-155,170.

第四篇: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培育与发展对策研究

新材料产业和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被认为是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产业。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面临发展重要战略机遇。

一、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把连云港打造成为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定位,注重把创新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领域,加强各类创新要素的组织,大幅度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创新产出,认真推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地区经济发展新格局。特别是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增长极,取得了较快发展。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我市新材料产业领域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余家,2009年实现产值195.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1.3%,已超过生物医药制造业,成为引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硅资源深加工6大系列产品的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硅微粉、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原料的产量均占全国80%以上,石英照明灯具占全国40%以上,集成电路封装用环氧模塑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二)创新能力逐渐增强。新材料领域建有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十一五”以来,累计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83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6项,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8项,省级以上其他各类计划232项,项目总投资86亿元,新增产值220亿元、利税42亿元;共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30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31个,获取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147件。

(三)竞争优势愈加明显。通过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升竞争优势,在逐渐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的同时,培育形成了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创新型企业5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45家。2004年我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东海县牛山镇被确认为首批江苏省创新型乡镇。目前已建成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环氧模封装材料、石英玻璃材料、高品质硅微粉的研发生产基地。

(四)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相继建成“江苏省硅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连云港市风力发电叶片检测中心”,正加快推进“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江苏省高性能纤维检测中心”建设,全面促进和支撑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产力促进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以政府为主导,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科技孵化面积达13万平方米;新材料骨干企业与中科院系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11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校企联盟”合作关系,集聚创新要素的优势已基本形成。

二、推动新材料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抓自主创新,形成产业升级的技术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行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能力。目前全市80%以上新材料生产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针对我市硅资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重点解决了绿色封装、石英提纯及多领域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在高纯石英材料、集成电路用环氧模塑封料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推进了硅资源高值化利用和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了碳纤维及其成套

设备关键制造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已形成年产3000吨碳纤维原丝和1220吨碳纤维的生产能力,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碳纤维产业化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研制攻关的应用于航天、国防等尖端领域的T700、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进入中试阶段。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德国第二大风力叶片生产研发企业NOI公司,开发的海上3兆瓦叶片亮相“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并下线量产,正在开展5兆瓦海上风电叶片研制,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生产企业。

(二)抓政策支持,形成产业聚合的载体优势。坚持高标准规划,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对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硅材料产业基地、各类科技园区的平台和抓手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和层次提升的有效载体。目前,70%以上的新材料骨干企业分布在基地规划区内,90%以上的新材料领域新产品由基地内企业研制开发。2010年1-6月基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100亿元,占全市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的80%。

(三)抓骨干培育,形成产业扩张的比较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加大引导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新材料企业集团。目前,我市新材料骨干企业基本上已发展成为国内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汉高华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东海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石英玻璃管生产企业,东海硅微粉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硅微粉生产企业,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生产企业等等。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这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带动了连云港新材料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使连云港新材料产业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以硅材料为主导向以硅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为主的多领域扩展。

(四)抓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我们通过走产业集聚道路,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东海县已基本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石英玻璃管、硅微粉、石英玻璃原料三大硅材料生产基地和优质压电石英晶体、多品种石英照明灯具两大应用产品生产加工中心,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产业链、企业群,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硅资源产业体系。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集聚了中复神鹰、中复连众、汉高华威、杜仲氨纶、江苏阳光晶源等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设立了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区,集中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

三、新材料产业下一步发展对策

(一)形成新材料基地品牌。坚持以新材料产业化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突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张、整体实力增强、市场占有率提高,尽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以打造江苏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主线,本着发挥现有技术基础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把硅资源深加工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把代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高纯晶体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部署建设一批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服务功能完善、创新企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型园区,努力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重点产业市场竞争力,建成集孵化、研发、生产、试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为一体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打造“连云港新材料”品牌。到2012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0%。

(二)构建新材料产业框架。以硅资源精深加工、多领域开拓应用为重点,按照低端—中端—高端—终端的产品升级路径,培育和延伸石英玻璃制品、高纯硅微粉、高纯压电晶体及晶体元件、新型电光源及关键材料、高纯晶体硅材料和有机硅等6大产业链,争取5年内把连云港的硅材料产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分明、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硅材料产业集群,新型中高端硅产品与传统低端硅产品的比例达到4:6以上。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领域的需求,在已经取得突破的T300型碳纤维产业化工作基础上,形成材料制备和批量生产的成套技术,实现材料的工艺成熟和批量稳定大规模生产。同时,将T300型碳纤维与

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项目相结合,发挥纵向一体化产业集成优势,开拓国产碳纤维的工业应用,牵动工业用碳纤维制造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上中下游相关产业配套发展。

(三)打造新材料产业“航母”。依托新材料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国际国内新产业转移。鼓励新材料生产企业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产品、市场网络为纽带,通过改组、兼并、联合,壮大企业的规模,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资本经营能力。通过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培育和企业集团的建设,实现企业在规模上由小型化、分散化向集团化和集约化转变,在品牌上由争创知名产品向争创知名企业转变,在管理上由家族式管理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航母”和“利益共同体”,推动新材料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到2012年,培植5-10个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全国行业排头兵,形成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20-50亿元的企业2-3家,10-20亿元的企业6-10家。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培育自主研发力量,支持新材料领域中的主要骨干企业建立重大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支持优势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推动中科院系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到2012年,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00家以上,重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材料产业的主导产品20%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8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产业规划的制定实施,从环境、政策、信息、人才、交通、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优化投资环境。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重点科技创新政策。加速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市级财政资金集中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对新材料产业投入的比例,建成以科技拨款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外资、民资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加快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建设,加大对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协会和产业部门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有效结合,实现统筹发展。

第五篇: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年递增。蔬菜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短、商品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而受到高度重视,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内部种植结构不合理

我国蔬菜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种植品种仍以常规品种为主,产品质量不高,拳头产品、名牌产品较少。种植分布上,以各家各户分散种植为主,集中连片少、种植大户少(旺季多、淡季少,直销多、加工少等)。

2、投入不足,生产基础仍然薄弱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不稳定,生产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生产基地不多,生产基地分散,大部分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依然较差。

3、蔬菜质量卫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滞后,易造成蔬菜生产环境质量降低,加之农民的无公害生产意识低,在生产过程中任意使用农业投入品,使得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硝酸盐含量等指数严重超标,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不能适应市场安全、优质的消费要求,影响了我国蔬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

4、蔬菜流通体系不够完善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外地大市场街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的引导,靠市场反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慢,科技转化速度慢,蔬菜科技普及不够深入,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紧密,蔬菜生产与市场流通不顺畅现象时有发生。

二、主要实施对策

1、重视无公害生产,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的控制和监督管理,积极推广以抗病虫品种,生物、物理防治和天敌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二是确保生产过程的无害化,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抓好农药、化肥残留的双控制。三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蔬菜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管理,坚决杜绝销售禁用农药和劣质化肥。四是加强蔬菜产品农残的检测工作,加强蔬菜产品的送检和抽检制度,实行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五是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追溯制度,创立“可追究制”品牌,防止和杜绝卫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发展。

2、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蔬菜产业区域化生产

充分依托各地区位优势、区域特色、种植习惯以及生产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在现有蔬菜专业村和蔬菜示范园区的基础上,连块成片、连片成带,形成“粮食+蔬菜”的生产基地。

3、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科技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能联结本地蔬菜生产基地、与广大菜农关系紧密、促进蔬菜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兴办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发展蔬菜营销公司、蔬菜经纪人组织等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

4、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增加科技贡献率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重点研究、引进和推广品质好、专用型蔬菜种子(种苗),加大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引导和鼓励蔬菜科技人员与蔬菜示范园区和蔬菜龙头企业结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5、增加基地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菜地抗灾能力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体,是保证蔬菜质量的基础条件。确保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质和土壤质量,是上市无公害蔬菜中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质不超过国家标准的有力保证。应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进行统筹规划,使之协调发展。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建成一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菜地排涝抗旱能力。

6、大力引导品牌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牌是资源,而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作用,要大力引导和扶持蔬菜品牌资源的有效整合,克服小、散、弱的不足,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及兼并、重组等手段,使得蔬菜生产品牌实现有效整合,形成规模大、知名度高、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强势蔬菜品牌,进而提高蔬菜生产的效益。

7、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者素质

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科研、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拔一些年纪轻、事业心强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生产大户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实习,使这些人尽快掌握蔬菜生产经营知识,学成后充实到蔬菜生产第一线。此外,要加大培训力度,县、乡镇(街道)要层层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蔬菜生产经营适用技术培训班,以提高蔬菜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黑龙江省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

下载烤烟种植产业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烤烟种植产业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兴纺织产业现状与对策措施

    长兴纺织产业现状与对策措施 发布时间:2008-3-15信息来源: 长兴县发改委纺织业是长兴传统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从原料、织布、印染及后整理到服装生产一条龙的比......

    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摘要:蔬菜是湖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本文作者分析了近年来湖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再发展的对......

    我县纺织产业现状与对策措施

    纺织业是**传统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从原料、织布、印染及后整理到服装生产一条龙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生产企业多、经济总量大、趋于规模化等特点,已成为在国......

    连云港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连云港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周明 (连云港市畜牧兽医站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养羊业在我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本文......

    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摘要:论述了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完善繁育制度,提......

    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天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天柱县县委、县政府将油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油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郑小琴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江山市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江山茶叶生产的现状......

    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现状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省医药工业依靠发挥“加大体制改革与资产重组力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中成药、饮片和中药材等中药产业,实现发展医药经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