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山市“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调研活动汇报材料
唐山市“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调研活动汇报材料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工会
(2017年12月7日)
自唐山市总工会开展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以来,河钢唐钢工会积极与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结合,制定《关于实施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方案》,成立了郑久强创新工作室联盟,突出发挥创新工作室人才培育“孵化器”作用,以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载体,全面推进职工岗位创新和技能素质提升,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下面,结合调研内容,我重点介绍一下工会组织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效果。
一、河钢唐钢职工基本情况及培训情况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现有在册职工34506人,在岗职工2992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36人,硕士731人,大学本科、专科9826人。拥有各等级技术工人15612人,其中高级技师193人、技师1249人、初中高级工1825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49人,高级职称910人,初中高级职称3064人,技能人才总量和结构均达到全国钢铁行业领先水平。河钢唐钢多次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 献奖”、“全国企业培训先进单位”、“省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成为国家首批60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二、河钢唐钢职工素质提升的创新做法和效果近年来,唐钢工会全力推进职工岗位创新工作,并把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作为推进重点,通过搭建“312”职工岗位创新体系、成立创新工作室联盟、制定“三二一”成果课题制、组织职工技术比武、开展职工创新大讲堂、举办创新成果展等系列活动,全面激发职工的创新活力和潜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成为了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1.成立创新工作室联盟,全面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合力加速职工素质提升。2016年3月,唐钢成立了由郑久强担任理事长的“创新工作室联盟”,进一步整合公司各级创新团队资源,拓宽职工岗位创新成长平台。目前,唐钢有国家级创新工作室2个,全国冶金行业5个,省级9个,市级7个,集团级9个。建立了公司级创新工作室32个,102个覆盖作业区、车间科室的创新工作站和204个产线、班组级的创新工作小组,“312”岗位创新体系成为唐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的有力支撑。联盟制定了管理章程,把提升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主要任务。联盟注重发挥联合创新作用,先后组织召开了转炉自动化炼钢、自动化设备点检技术分享、技能大赛备战交流研讨会,搭建各创新工作室之间学习交流渠道。2017年,在第八届“河钢杯”技能大赛、第二届京津冀技能大赛、河钢唐钢第31届职工技术比赛中,多名选手、教练、裁判员来自各工作室、站、组带头人,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比如在河钢集团第八届“河钢杯”职业技能大赛中,唐钢团队夺得三个工种第一名,8人进入前三名,12人受到集团表彰,状元人数和受表彰人数集团内最多。截止目前,河钢唐钢有公司级技术状元477人,市状元13人,集团状元30人,省状元6人,全国和钢铁行业技术能手18人。
2.举办职工创新大讲堂,搭建职工技术交流平台,畅通渠道推进技术传承。为进一步拓宽职工岗位创新的学习、交流渠道,更好推广、复制职工岗位创新、技能比赛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唐钢工会已先后组织召开七次职工创新大讲堂活动。通过聘请行业有影响力的创新大师、技能大师(比如一汽的全国劳模李凯军、宝钢的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军等)到公司传授创新创效、人才培养、技能比武等经验,进一步开拓唐钢职工创新思路和视野,加速业务素质能力提升。通过组织公司优秀创新人才、技术能手、技术专家授课形式,进一步提升唐钢职工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培训方法。唐钢工会始终注重职工岗位创新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制定了课题申报的“321”课题制原则,即各创新工作室每年完成成果不少于3项,创新工作 站不少于2项,创新工作小组不少于1项。2017年,公司各级创新工作室、站、组累计申报立项课题564项,预计全年完成课题553项,再创新高。全年申报专利达到300项,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在知识产权专利申请保护工作中呈加速上升趋势。
3.加大高技能人才奖励力度,正向激励职工提升技术素质,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在2017年制定下发的《河钢唐钢职工岗位创新实施意见》中,唐钢不断加大对创新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的奖励力度。一是增加职工岗位创新资金投入。每年,召集创新工作室联盟15位理事,对全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对优秀创新工作室给予5000元奖励,对优秀创新工作站给予3000元奖励,对优秀创新工作小组给予2000元奖励。推荐优秀创新工作室参加唐钢优秀创新团队评选,2017年10个工作室获奖,每个奖励4万元。同时,根据年度评比结果,对较好的创新工作站升级为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小组升级为创新工作站,为岗位创新工作开展好的集体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二是提高技能人才奖励标准。唐钢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在岗位创新中作用的发挥,对取得国家专利、荣获公司级以上创新成果奖的工作室(站、组),增加年度评比比例分值。对在各级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职工,公司将根据比赛级别,进一步提高奖励标准,公司级比赛前六名奖 励5000-800元,集团比赛前八名奖励20000-3000元,省、市级比赛根据获奖名次奖励10000-1000元,全国大赛受表彰选手奖励20000-10000元。同时,唐钢工会积极与人力资源部门结合,自2017年开始,唐钢的职工技术比赛允许劳务派遣身份职工参加,并享受与唐钢职工相同奖励和待遇。制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晋升岗位工资薪等管理办法》,对获得公司级以上技术状元称号的职工,根据比赛级别,每年直接晋升一个或两个工资薪等。
(以下部分为人力资源部和唐钢大学提供资料)
三、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与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结合,唐钢的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1.技能素质总量充足,但结构有待优化。从技能人才总量来说,大型传统过期人才培训培养经验值得肯定和借鉴。但从人员构成来看,一是年龄老化,大量优秀技能人才“自然减员”,而人才培养周期的漫长不足以弥补。二是来源趋窄,技校生、大专生质量下滑,面临就业门槛;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工作、获得经验后又不能安心从事操作工作,导致只能依靠复原军人充实一线生产,技能人才“再生产”乏力。三是产业调整,很多优秀技能人才“被”调整到新产线、新岗位“重头再来”,造成已有技能素质积累的浪费。2.技能素质总体良好,但布局尚需调整。从技能人才布局方向来看,至少在三个布局方向需要进行调整:一是技能人才上岗作业的“阀门”作用,在成长早期,岗前培训、以师带徒应不断强化、完善和提升,扎实做好基础技能训练积累,放弃人才快速成长的“幻想”。二是技能人才岗位发展的“通道”作用,在成长中期,岗位创新、技能竞赛、培训交流要加大投入,以看得见的“实惠”切实鼓足岗位成才的干劲。三是技能人才职业生涯的“阶梯”作用,在成长晚期也就是人才成熟期,在管理层面缺少晋升的规划,至少在“技能路线”的操作技能专家还是“管理路线”的作业长还没有明确的定位。
3.技能素质培训众多,但效率仍要提升。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来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投入和产出,也就是效率的问题。一是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公司“点多面广”的产业布局,多年来的人力资源优化也难以从产线上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固有的培训授课内容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信息化、自动化”的升级需要,伴随着剧烈的产品结构升级,陈旧的培训知识亟待更新。三是现有的培训师资队伍的来源、规模和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管理模式的变革,特别是公司深化推进作业长制后急需的大量具备现场经验的内训师。
四、今后的措施和建议 为了适应唐钢产品结构升级和管理模式创新的需要,就唐钢自身而言,做好技能人才培养这项基础支持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齐、完善或提升,归纳起来简称“改制、转型和提效”。
一是“改制”,即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改变过去人才大量培养的理念,从“复制”向“定制”乃至“精制”转变,从传统的 “单人师徒制”向现代的“集体导师制”转变。为基础技能优秀、岗位业务突出的技能人才配备集体导师,签订协议,共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跟踪培养,定期沟通,明确成长通道。
二是“转型”,即在人才培养需求方面,改变过去单一“专业型”的理念,从“专业型”向“多能型”最终“专家型”转变。需要从工作内容上进行界定,明确“一专”什么、“多能”什么,有针对性、计划性的进行技能晋升培训,并保持其岗位稳定,薪酬得到提升。
三是“提效”,即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改变过去只看培训“效果”,忽视培训“效率”,无视培训“效益”的理念,把基础培训当做必不可少、持之以恒的投资。先下大力气做好岗前培训的“效果”工作;再从制度建设、师资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升“效率”;最终要将技能提升和成才与聘任、薪酬和绩效挂钩,向技能素质培训要“效益”。
第二篇:《唐山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调研汇报材料
《唐山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调研汇报材料
近期,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唐山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调研工作的通知,我公司根据政府办公厅的要求,现对“九五”以来我公司在沿海区域投入建设情况及下一步发展思路、措施汇报如下:
一、唐山电网现状:
唐山市城网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恢复建设时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姜家营500kV变电站和城农网改造工程中新扩建工程项目以及其它送变电工程的建成投产,唐山电网网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唐山电网作为京津唐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为本地区供电外,还承担着以500kV电压等级将东北电力向北京电网传送、以220kV电压等级将秦皇岛电力向西转送和为承德电网供电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我公司在华北电力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唐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对唐山电网进行建设与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电网网架结构逐步加强,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性和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2002年唐山地区最大负荷达到2449MW,较2001年最大负荷2012MW增长约17.84%。
在唐山地区500kV环网结构形成之前,220kV网络仍将作为唐山电网的主要网络,目前220kV主网架以陡河电厂为中心形成了南、北两个环网,北环网为陡河电厂(800MW)~赵店子~迁安~兴城~遵化~蓟县~虹桥~陡河(800MW),南环网为陡河(750MW)~雷庄~奔城~宋家营~韩城~贾安子~陡河(750MW)。南北两个环网通过陡河电厂(800MW)~车轴山~韩城~贾安子~陡河(750MW)的双回线路相连接,姜家营500kV变电站通过姜家营~兴城的双回线及姜家营~赵店子的单回线与北环网相连,作为北环网的电源支持,同时通过姜家营~车轴山~韩城的线路与南环网联络。
目前,唐山电网500kV变电容量为750MVA,220kV变电容量为3840MVA,110kV变电容量为4214MVA。
二、沿海地区电网现状:
唐山市沿海地区主要位于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丰南区、海港开发区及南堡开发区管辖范围内,从电网区域划分来开,本供电区域主要由唐山电网220kV南环网供电。在南部沿海供电范围内现有220kV变电站3座,分别为奔城变电站(2×120MVA)、宋家营变电站(1×180MVA)、韩城变电站(3×120MVA);110kV变电站5座,总的变电容量为289MVA,分别为乐亭县境内的胡家坨变电站(1×31.5MVA),位于海港开发区内的港口变电站(2×31.5MVA),滦南县境内的杨岭变电站(2×31.5MVA),唐海县境内的柏各庄变电站(2×40MVA),及位于南堡开发区内的南堡变电站(1×20+1×31.5MVA),其中胡家坨、港口、杨岭、柏各庄变电站由220kV奔城公用站拖带,南堡变电站正常方式下由韩城变电站拖带,异常方式由宋家营变电站拖带。
在沿海供电区域内,“九五”以来供电行业在沿海区域投入建设情况如下:
1、宋家营变电站(1×180MVA),1999年5月份投入运行。
2、南堡变电站(1×20+1×31.5MVA),2001年10月份更换31.5MVA主变一台。
3、柏各庄变电站(2×40MVA),1999年5月份,将原来2台20MVA主变更换为2台40MVA主变。
4、港口变电站(2×31.5MVA),2001年9月份增加31.5MVA主变一台。
5、杨岭变电站(2×31.5MVA),2001年8月份增加31.5MVA主变一台。
6、胡家坨变电站(1×31.5MVA),2002年6月份投入运行。
三、沿海供电区域电网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下,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唐山市凭借临近京津的地理优势和重工业比较发达的产业特点,2002年全市工业尤其是钢铁、水泥行业发展非常迅猛,用电负荷和用电量迅速增长,夏季最大负荷达到231.5万千瓦,冬季最大负荷达到245万千瓦(瞬时最大负荷达到248万千瓦),较2001年最大负荷增长了21.7%。特别是进入2003年以来,唐山电网最大负荷屡屡被刷新,达到了瞬时2593MVA的历史最大值,从目前负荷增长情况看,今年夏天此记录肯定会被刷新,并且将会出现拉闸限电的局面,唐山电网在迎峰度夏问题上将要承受更大的考验。
就我市沿海区域而言,由于“九五”以来用电负荷增长较为缓慢,我公司在沿海区域电力建设方面投入较少。2002年各变电站最大负荷如下:港口变电站最大负荷为7MVA,杨岭变电站最大负荷为26MVA,柏各庄变电站最大负荷为35MVA,南堡最大负荷为22MVA,胡家坨变电站负荷尚未切入。但是,目前沿海地区特别是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及将要建设的曹妃甸深水大港负荷需求增长迅猛,从负荷预测角度看,南部沿海地区现有的供电设施已不能满足未来几年负荷不断增长的需要,具体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1、220kV南环网较薄弱
220kV南环网现为单环网结构,主要依靠陡河电厂(750MW)侧和唐山电厂供电,由于贾安子、韩城、洼里、吕家坨等为市区供电的大部分220kV变电站均位于南环网内,负荷水平相对较高,随着南部沿海地区南堡、海港开发区及将要建设的曹妃甸深水大港负荷的发展,规划建设的南化和王滩220kV变电站需要由南环网接入系统,将使南环网负荷水平进一步增长,为了提高南环网的供电可靠性和220kV运行方式灵活性,应加快南部双环网的建设。同时应加快唐山市南部500kV变电站的建设,作为南环网的电源支持。
目前安各庄500kV变电站将于2003年6月份投入运行,届时南环网的供电可靠性和220kV运行方式灵活性将大大提高。
2、南部沿海缺乏220kV变电站
目前南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新兴的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及曹妃甸深水大港范围内没有220kV变电站,负荷主要依靠韩城和奔城变电站供电,但是目前韩城、奔城变电站负荷水平较高,2002年奔城变电站最大负荷达到160MVA,韩城变电站最大负荷达到290MVA,奔城变电站供电系统在一台主变检修或故障情况下不满足N-1要求,韩城系统更是过负荷运行。并且110kV线路长,线损大,供电可靠性差,应加快该区域220kV送变电工程的建设。
根据我公司电网规划将在这两个地区近期新建南化及金银滩220kV变电站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势。南化变电站网局已经批复建设,预计2004年8月份竣工投产。金银滩220kV变电站可研报告已经上报网局审批。
3、南部沿海110kV变电站供电能力不足:
目前沿海地区特别是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及将要建设的曹妃甸深水大港负荷需求增长迅猛,从负荷预测角度看,南部沿海地区现有的供电设施已不能满足未来几年负荷不断增长的需要,其中港口变电站、南堡变电站将会因供电能力的不足大大限制当地经济的增长。
四、解决措施:
针对南部电网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近期规划电网建设情况如下:
1、安各庄送变电工程:
新建安各庄500千伏变电站及姜家营~安各庄~天津滨海的500千伏单回线路,安各庄变电站本期建设750MVA主变一台。将宋家营~奔城的220千伏线路破口引入安各庄变电站,并配套建设安各庄~奔城和安各庄~宋家营的220千伏线路,以及安各庄~南化的220千伏线路。预计2004年6月底竣工投产。
安各庄500千伏变电站及相关的500千伏和220千伏线路建成后,唐山电网的受电能力、500千伏网络和220千伏南部环网的稳定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
2、韩城和宋家营供电区域220千伏系统规划情况
由于目前韩城变电站负荷水平很高,规划在丰南区建设胥各庄220千伏变电站,并将韩城~宋家营的220千伏线路破口引入胥各庄变电站,西郊电厂二期扩建时建设西郊电厂~胥各庄~宋家营的220千伏线路。胥各庄220千伏变电站本期建设规模为2×180MVA主变,该站建成后将侉子庄、田庄、华益、恒通、银丰、国丰和计划建设的新丰、丰南特钢110千伏用户变电站全部切改至胥各庄变电站供电,韩城系统供电能力十分紧张的局面将得到彻底解决。目前胥各庄变电站可研报告已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批复,预计可在2004年底建成投产。
由于新建胥各庄变电站时间较长,近期考虑在宋家营变电站扩建2#主变180MVA变压器一台,并建设宋家营至恒通和新丰的110千伏线路,临时缓解韩城系统今年过负荷问题。宋家营变电站扩建工程计划今年8月底竣工。
3、南化变电站送变电工程:
南化变电站本期建设规模为1×180MVA主变,并建设宋家营至南化的220千伏线路。南化变电站建成后,可将南堡变电站、柏各庄变电站及将要建设的林雀堡变电站提供电源点。预计2004年8月底竣工投产。
南化变电站及其线路的建设,将为南堡开发区及将要建设的曹妃甸深水大港提供可靠的电源保证。
4、海港开发区220千伏电网规划
随着海港开发区负荷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奔城220千伏变电站供电能力不能满足负荷增长需要的问题,改善唐山市东南部沿海和乐亭县110千伏网络结构,提高汀流河、胡家坨、港口110千伏变电站的供电可靠性,规划在海港开发区以北乐亭县境内建设金银滩220千伏变电站,并建设金银滩至胡家坨和金银滩至港口的110千伏线路。金银滩220kV变电站可研报告已经上报网局审批。
5、南堡变电站增容:
为解决目前南堡变电站负荷不断增长的需要,计划将南堡变电站20MVA主变更换为50MVA主变。预计2003年6月底更换完毕。
南堡变电站的增容,可为近期南堡开发区招商引资创造可靠的电源保证。
6、曹妃甸深水大港供电方案:
1)曹妃甸港口建成初期,港口和钢铁生产基地建设用电负荷水平较低,考虑在林雀堡和曹妃甸岛各建设一座110千伏变电站。
2)为满足曹妃甸钢铁生产基地一期工程用电需要,在曹妃甸区域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一座,主变容量3×180MVA,由于变电站处于四级污秽区,采用室内组合电器设备;并建设安各庄至该站的220千伏双回线路约2×45公里。随着负荷增长,当负荷超过30万千瓦后,再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3×180MVA,并由已建设的220千伏变电站出双回线路引入电源,新建220千伏线路约2×8公里。
3)根据钢铁生产基地终期负荷水平和整个曹妃甸港口供电需要,远景规划在该区域建设唐海500千伏变电站,最终规模4×750MVA主变,本期2×750MVA,以及安各庄至唐海的500千伏双回供电线路约2×33公里。将一期工程已建设的两座220千伏变电站切改至唐海500千伏变电站供电,并随负荷增长陆续建设两座220千伏变电站,在曹妃甸区域形成四座220千伏变电站环网供电的网架结构。每座新建变电站规模为3×180MVA,共需新建220千伏线路2×16公里。
唐山供电公司
2003.4.14
第三篇:甘肃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规划
甘肃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规划(2011—2015年)
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6号)和《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5年劳动竞赛规划》(总工发〔2011〕2号),围绕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总体部署、区域发展战略、人才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比赛质量,突出技术创新实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深化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普遍提高职工基础技能水平;以技能比赛为重点,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切实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技术服务为平台,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技能;以劳动竞赛为载体,持续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以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劳动竞赛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模式,实现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全省职工技能素质明显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明显壮大,高技能人才明显增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一)加大技能培训教育力度。完善培训相关政策,整合培训教育资源,推进技能培训扎实有效开展。突出针对性,坚持基础培训与岗位培训、实用技能培训与急需技术培训、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上岗资格培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训模式,引导职业院校按需施教、定向培训。增强服务意识,采取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深入基层推广、普及职工科技成果和绝技绝活。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5年内使国有企业职工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非公企业职工年培训率达到30%以上,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
1.开展职工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坚持把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职工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组织技术精英演(展)示活动。结合技能培训和技能比赛,组织相应比赛工种(项目)的技能演(展)示,采取技术精英经验介绍、现场演示、现场答辩,观摩人员现场咨询、交流,实际操作示范演练等方式,交流技艺,传授绝技绝活。“十二五”期间省级技术精英演(展)示活动每年不少于5场,各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技术精英演(展)示活动每年2场以上。
3.建立职工技能实训基地。以大企业和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10个以上省级职工技能实训基地,年培训技术工人1000名以上,其中70%为高技能技术人才。
4.普及创造学知识。加强创造学师资力量培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举办创造学培训班,提高职工技术创新能力。省上每年举行1次创造学培训活动,到“十二五”末全省职工创造学知识普及率达到10%以上。
5.开展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结合省劳务输转培训计划,选择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工种(项目)开展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培训率达到90%以上,其中技能培训达到80%以上,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达到80%以上。
6.落实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督促企业按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为职工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二)广泛组织开展职工技能比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健全机制,扩大范围,提高质量,培养、选树一批行业、工种的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参加或承办全国比赛,举办省级比赛和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展技能比赛的国有企业达到80%以上,非公企业达到30%以上,职工参赛率达到30%以上。
1.全国比赛:积极组队参加全国职工技能比赛;按照全国比赛赛制适时承办全国比赛。
2.省级比赛: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组委会(以下简称“省组委会”)每年举办5个以上国家急需、技术含量较高、通用性较强工种(项目)的技能比赛,各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组队参赛。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可结合各自特点,向省组委会申报省级比赛工种(项目)。
3.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由各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组委会结合实际,确定2个以上工种(项目)组织技能比赛,比赛方案报省组委会办公室确认。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和关键环节,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活动;围绕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征集、评比、选树职工技术创新先进典型。在2010年的基础上,职工合理化建议数年增5%。
1.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征集、评选活动。按照国家和省上对技术创新工作的要求,征集、评选“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单位”、“创新示范岗”,推广、命名一批“先进技术操作法”,推广一批优秀技术成果。
2.开展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展览会、交流会、论坛等形式,集中展示全省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激励和引导职工积极提出技术创新的合理化建议,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进一步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文化。
3.选树培养技能人才。积极推广“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做法,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4.建立职工技术创新项目和技能人才信息库。在组织职工技术创新、技能大赛的基础上,采集技术创新成果、技能人才信息,建立信息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全省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四)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协作。充分发挥工会职工技协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和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产业(系统)和企业设立职工科技创新站(点),鼓励技协会员开展技术帮扶,帮助困难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同时,推进与发达地区的职工技术交流与合作。
(五)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以“建功„十二五‟,促进新跨越”为主题,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推动企事业单位围绕安全生产、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和质量安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1.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在承担国家、省、市州和省级产业(系统)确定的重大工程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以“建设一流工程、创造一流管理、培育一流人才”为目标,以“比以人为本、赛安全环保,比科学管理、赛工程质量,比精打细算、赛成本控制,比科技含量、赛科技创新,比完成任务、赛科学施工”为主要内容的“五比五赛”竞赛活动。全省重大工程示范性劳动竞赛每年保持在3个左右。
2.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普遍开展安全健康知识教育和“安康杯”竞赛活动,使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明显增强,职工死亡、重伤和职业危害事故明显下降。到“十二五”末全省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以上。
3.开展节能减排竞赛活动。围绕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和“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竞赛活动,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技巧和方法,使节能减排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人数稳定在1000人以上。
4.开展争当质量优秀管理班组和用户满意服务明星活动。组织企业职工学习质量安全知识,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掌握质量应用技术,开展群众性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攻关活动。引导服务行业职工积极参与创建用户满意服务明星活动,协同质量部门评选表彰质量优秀管理班组,选树用户满意的服务明星、班组、杰出管理者。
三、奖励办法
(一)技能比赛奖励办法。
1.获省级比赛各工种前20名的选手,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甘肃省技术标兵”或“甘肃省服务明星”称号,其余理论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合格的选手授予优秀选手称号。其中,各工种前3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向省人社厅申报授予“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各工种第1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申报“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2.获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各工种前3名的选手,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甘肃省技术标兵”或“甘肃省服务明星”称号。各工种第1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择优向省人社厅申报授予“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
3.获省级比赛前3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4—6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技师,如已获得技师职业资格,可晋升为高级技师(选手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其余理论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合格的选手晋升一个技术等级(最高为高级工)。
4.获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第1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技师,如已获得技师职业资格,晋升为高级技师,2—3名的选手晋升为高级工,如已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晋升为技师(选手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其余理论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合格的选手晋升一个技术等级(最高为高级工)。无国家、省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岗位证书的选手,只晋升为初级工。
5.对不设高级技师或技师的职业,符合技术等级晋升条件的,只晋升到此工种的最高级别。
(二)技术创新奖励办法。
1.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一、二、三等奖的集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获一等奖的集体和个人,在享受相应奖励政策的同时,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申报甘肃省“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
2.为了突出一线职工的发明创造,将优中选优推荐申报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奖。
(三)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奖励办法。对在全国总工会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项目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集体和个人,按程序申报全国“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对在省总工会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项目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集体和个人,按程序申报甘肃省“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
(四)优秀组织单位和个人奖励办法。对技能素质提升活动中发动面广、组织有力,出色完成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集团)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技术创新、劳动竞赛任务的单位,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优秀组织奖;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优秀组织者、先进个人称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组委会组织实施。省组委会由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组成,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工作。省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具体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方案,指导协调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开展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全省技能比赛、创新成果评选、劳动竞赛等工作。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要成立相应的组委会开展活动。各级组委会要建立情况通报、工作协调会制度,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形成由工会牵头、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各成员单位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全面落实。
(二)完善激励政策。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政策,制定《甘肃省职工技能比赛奖励办法》、《甘
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甘肃省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各级政府要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动的工作思路,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省委办发〔2006〕68号)要求,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在安排职业教育经费时,确保不低于30%的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经济待遇的同时,重视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注意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企业重大生产决策要充分听取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意见,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发挥他们在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高技能人才应占一定比例。省组委会各成员单位要在各自工作范围内建立完善激励办法和优惠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学知识、学技术、比技能、比贡献。
(三)保障活动经费。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各级财政要给予积极支持。要采取冠名承办、协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同时,要筹措建立省、市、行业(系统)素质提升工程基金,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四)加大考核力度。各级工会要把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列入工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加大考核比重,确保任务落实。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强对本地职工技能比赛、技能培训工作的指导,整合资源,提升层次,充分发挥职工技能比赛对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
(五)及时总结表彰。省组委会每年进行1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对技术明星、优秀组织单位、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先进技术操作法等予以表彰奖励。及时总结活动阶段性成果,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化活动的方式、内容。2015年全面总结表彰。
(六)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宣传开展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成效,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唱响“技术增添力量、劳动创造未来”的主旋律,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调查地点:广西桂林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0日
调查课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网上调查
关键词:高校
服务
地方经济 报告摘要: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领导人较为关注的一大问题,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但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链接是一项长期而必要的教育战略和重要措施.对于广西来说,经济还比较落后,发展也较缓慢,更加有必要发挥出高校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应特别注意与广西的特 色产业相结合。广西大学与广西师范大学一直以来都秉承着这个核心原则,为广西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并致力于为广西经济服务的工作中。
调查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方经济的崛起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加入WTO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浪潮中,高等教育也正以其前所未有的作用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首先,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而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其次,高校学生消费是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
此外,高等教育是带动地方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高等院校应该自觉成为走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
同时,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地方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由此可见,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学校应当加以重视“地方经济与高校协调发展”这一长期研究的课题。对于经济较落后,发展较缓慢的广西来说,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极其必要,刻不容缓。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大二的湖大学子,应当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本学期暑期社会实践就 “地方经济发展”而展开,所以围绕这一主题,我展开了“广西高校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在广西内高校进行,而问卷调查针对广西各高校的学生展开。
调研报告主体内容
一、广西各高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制定方案及教学计划
1、广西大学 1)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广西大学为广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前些年广西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在办学上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由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装备设施陈旧落后;长期自我封闭在象牙塔里,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老化,有限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脱节,以至于学校办学效益不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很有限。
广西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预审后,结合“211工程”的实施,通过讨论和引导,大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办学方向上瞄准高新尖的目标,千方百计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固然重要,但是,从广西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地方的实际需要看,更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学科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服务功能,在实施“科教兴桂”战略中增强学校影响力,塑造学校新形象。
a)学科建设与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接轨 学校所申报的5个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包括生物技术与亚热带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甘蔗糖业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以及6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几乎都与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吻合”,基本涵盖了广西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
基础生物学的研究是广西大学的强项,长期以来在解决广西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盛产甘蔗、木薯、松香、天然香料,但长期以来,这些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广西大学把生物技术和亚热带生物资源结合在一起研究,就是希望“物尽其才”,使良好的生物资源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
结构工程学在广西大学也是举足轻重。广西水资源十分丰富,广西大学重点建设的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学科就是要把结构工程与红水河的开发利用结合在一起,支持广西的水电开发。
广西还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糖业基地,年产糖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提供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各产糖县市财政收入的40-70%。但目前广西甘蔗糖业的高科技含量不到总产值的5%。广西大学的甘蔗糖业工程学科涵盖了从甘蔗良种的培育、栽培、植保到甘蔗的深加工、糖业的环保、综合利用等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效应和快速发展将给广西糖业经济插上科技翅膀,使之发展更快更稳。
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探明储量14种,储量居全国首位的就有锰、铟、砷、压电水晶等,锡、锑等17种金属也居广西前列,其中已查明的铝土矿达7亿多吨,品位和储量居全国第一。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将使这些地下宝藏得以充分利用。
广西大学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将在细胞生物学的水平上探索家畜育种与繁殖的复杂机理,对作为农业省份的广西的畜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b)科技与经济结合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自治区政府同意,广西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计划中还特设了6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环北部湾区域经济与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设、机械工程、作物遗传物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有这些学科的立项和建设,都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社会的需要,即是广西大学的选择。
针对广西丰富的木薯资源,广西大学研制开发了26类130多种能广泛应用于造纸、食品、医药、石油、纺织、饲料等行业的变性淀粉系列产品,并率先研制出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配比竹浆生产A级新闻纸技术利用竹浆代替全木浆生产优级新闻纸,不仅解决了新闻纸返黄问题,而且降低生产成本15-20%。由于竹子生长周期短,以竹代木还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广西山区适宜竹子生长,自治区以发展竹子业作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技术的推广还间接地帮助了广西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桂林市有四个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含有 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成为二次污染源,污水厂每年花费70万元将这些污泥运到郊外填埋,几年以后连埋的地方都难找。广西大学生物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针对此难题经过两年的攻关,成功地研制了利用这些污泥制造成高效无污染的生态有机肥的技术,生产的肥料不仅能使农作物产量有较大的提高,而且使果蔬的品质有极大的提高,深受农民的普遍青睐。
甘蔗糖业工程学科与广西最大的贵港糖业集团共建了甘蔗良种繁殖基地,推动了甘蔗生产的良种化。蔗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蔗糖价格不高,蔗糖增产不增收,针对这一问题,广西大学开展了蔗糖深加工研究,成功地采用固定化酶法以蔗糖为原料生产蔗果低聚糖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学校研制与开发的全甘蔗渣生产纸质餐饮具可降解,无残毒,生产成本低,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甘蔗的综合利用能力。
在“九五”期间选育成的9个水稻优良新组合,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增产稻谷3亿多公斤,特别是育成的博优253正在取代903而成为广西的当家水稻品种。广西西江沿岸50万亩易涝农田增产综合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更是成果显著。“九五”期间,广西大学对贵港市、梧州市西江两岸的50万亩农田实施低水田综合开发攻关项目,采取一系列避涝增产综合技术,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难题,使水稻在汛期到来之前收割完毕,年稳收粮食2亿公斤以上。
2)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对高校、对高等教育来说同样深刻。学科的知识、运作机制、生存状态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在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循序渐进地向高层次发展。这才是高校所要探寻的“服务地方——促进自身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的良性路子。
成绩属于过去,面向未来,广西大学人感到肩负的责任更重,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2、广西师范大学
服务广西新发展,广西师大人深感重任在肩。
“高校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求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必须紧紧依靠高校的智力支撑,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双赢’。”梁宏校长认为,广西师大应发挥科技优势,通过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做好服务广西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1)坚持“一个结合”—— 与服务广西紧密结合
在广西师大的“十一五”规划中,突出了加强学科建设和加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地位,此外,还突出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广西师范大学作为一个教师教育类学校,我们希望能够更多、更直接地为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长梁宏表示:“首先专业结构要继续进行调整,要开设更多的广西建设发展急需的专业,尤其是一些应用型专业,特别是广西现在泛北部湾经济圈建设中需要的管理型专业、应用经济型专业以及侧重应用的法律专业等等。不仅培养教育人才,还要积极地组织引导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关注广西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广西师大承担了广西“人文强桂”工程,尽力发挥学校在广西人文哲学社会学科的优势,解决广西一些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2)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
a)广西师大利用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广西新发展,启动希望教师”冠泰基金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培训提高希望小学的教师素质,招募优秀大学生到希望小学实习和支教,倡导国内外志愿者参与其中,有力地支持了北部湾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b)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新举措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级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教学平台,与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桂林市中学物理教师实验专项培训班,为广西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c)我校教授应邀为桂林市贫困村产业开发技术培训班授课 此次培训班由桂林市扶贫办组织,培训班的主要内容是油茶、百香果丰产栽培技术。旨在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贫困地区产业上规模、贫困群众增收上台阶。
d)学校党委中心组组织的为期一天的“服务广西新发展”专题理论学习会上,梁校长谈了自己对高校在服务广西新发展中的认识与定位: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能;二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条件;三是高校的发展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网上调查总结
通过对广西省两所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分析,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的教育都已经将目光集中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各高校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实践针对性教育,旨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
高校为地方发展服务,不仅是地方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明确服务地方发展的必要性,围绕如何服务地方发展理清思路。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任务,这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要努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地方政府检验地方高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地方高校必须采取全方位服务的措施,把高校拥有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提高人才服务地方贡献率; 2.提高科技服务地方贡献率; 3.提高智力服务地方贡献率。
三、调查问卷数据
1、对于所学专业与服务地方经济是否相关的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图一
2、在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图二
3、高校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情况调查数据
图三
4、高校在校生对地方经济的关注度
图四
5、了解地方经济的渠道调查结果
图五
6、对于广西的发展前景,大多数同学都是积极的看法,认为有很大发展空间
7、是否会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六
8、大学生为服务社会必备的三种素质调查
图七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整体上看,各高校都还比较重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链接,很多学校会开设许多专业课程和重点学科为地方经济服务,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同学都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通过不同方式去关注当地经济发展,明确社会需要,并努力把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3、由第8道题的数据分析,通过新闻、电视节目、和网上搜索这几种方式获得信息的占很大比例,而课程学习和学校的宣传对大家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内加强同学们的社 会意识,尽可能地向大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为今后就业也做好铺垫和准备;
4、在大学生服务社会三种必备素质的调查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居第一位,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是“团结合作精神”,必须明确,在现阶段激烈的竞争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必备的,但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前,必须以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前提。大学生的“德育”不可小视。
第五篇: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活动
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活动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图木舒克市天河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引导职工提高岗位技能,改善知识结构,加快职工岗位历练成才的步伐,决定在广大职工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帮带、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晋级“四位一体”的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以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为核心,以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充分整合资源、促进岗位成才为原则,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以职工为主体、以企业为基础,工会推动、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我市职工队伍的技能素质,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目标任务
从2010年起,用5年时间,通过深入实施“四位一体”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健康安全、社会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更加突显,广大职工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职业道德素养逐步提升,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水平稳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更加繁荣,政府支持、工会推动、社会参与的职工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二、主要内容及实施办法
(一)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
一是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各类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利用生产间歇和设备维护时间,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依托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职工培训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组织企业职工参加在岗和转岗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
二是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和失业人员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3至6个月的再就业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三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适用技能培训。对45周岁以下,有就业能力和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1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弹性学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入读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确保每个农村家庭有1名以上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广乡(镇)与培训机构联合培训制度,降低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
四是积极开展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未能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帮助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在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学习期满愿意在技工学校继续学习的学员,可注册技工学校正式学籍,享受技工学校在校生相关待遇。每年组织有就业意愿的退役士兵参加3个月左右的职业技能培训。
五是实施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计划。围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由政府资助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岗位对接服务,促使更多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六是加强对有创业意愿劳动者的创业培训。依托各类创业培训基地,通过落实创业培训补贴等办法,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参加创业培训,重点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回乡农民工、转业退役军人、残疾人开展创业培训。
七是多形式提升职工的学习能力。各级工会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争当“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及争创“工人先锋号”活动为抓手,促使各行业形成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励职工学习成才,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
(二)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职工职业技能晋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逐步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帮带、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晋级“四位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对于获得成绩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职工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二)精心组织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对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工作的组织和监督,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细化考评标准,量化考评内容,增强考评工作的可操作性,确保考评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地开展。要完善激励机制,每年表彰一批在开展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及时总结推广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把占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纳入集体合同,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接受职工监督,确保该项经费总额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工会要设立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工作。
(四)创新工作方式。运用网络等信息传播渠道,开办职工教育栏目,组织编写、转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教育培训教材和职工读物。逐步建立一批由志愿者组成的素质高、能力强的讲师队伍,定期开展免费讲座等形式的公益活动,满足广大职工的学习需求。
(六)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以及技术工人培养聘用的政策措施和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在全公司倡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尊重技术工人、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