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动物营养和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动物营养和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是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生产与贸易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据报道,我国猪、禽的饲养量、存栏数均居世界第一,肉类、禽蛋的销量也为世界第一,然而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从“瘦肉精”到“瘦肉精”的替代物——莱克多巴胺,从上海的“多宝鱼”到河南的“红心蛋”,一次次的食品安全问题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由此带来的公众对畜产品品质安全的信任危机也给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动物饲养产业链中各个相关环节的安全管理,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动物营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的霉变饲料原料贮存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也容易生长繁殖霉菌,这些霉菌大部分属于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受霉菌污染的原料的营养价值严重下降,还可使饲料变色、变味、结块、适口性不好,影响动物采食量,甚至危害动物的健康。
饲料原料的化学性污染饲料饲草中的农药残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其主要来源于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特别是一些高毒的残留农药,如果滥用,对生态环境、人体及动物健康都会产生很大危害,这些农药有蓄积性,且排泄缓慢,在猪肉及内脏中易残留,人食后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饲料原料的工业“三废”污染工业污染化学物质中的重金属,如铅、镉、砷、汞等可以污染土壤、水域,进而污染植物。在植物体内富积,再通过饲料、水进入动物肌体形成蓄积,从而威胁动物生产产品的安全,进而通过动物源性食品又危害到人的食品安全。
细菌和病毒对原料的污染饲料厂采购原料时要对原料产地的畜禽疫情有所了解,避免采购来自疫区的饲料原料,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原料,如肉骨粉、血粉、羽毛粉
等。如果是来自疫区患传染病的带菌、死亡畜禽或未经严格消毒加工而制成的原料。则饲料原料必受污染,并且常会造成疫情扩散和通过食物链导致人的感染。
2、饲料生产中的添加剂
因为我国关于饲料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畜产品及饲料的国家标准不够普及,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不利等因素,造成一些违法经营者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向饲料中加入国家禁止加入的化学物质,如加入安眠酮类、某些激素、克伦特罗、抗菌药物等;他们还把只需加入微量或只准加入微量的元素锌、砷、铜等大量加入。致使畜产品中残留大量安眠药、性激素、克伦特罗、砷、锌等化学物质,既危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又损害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信誉。
3、兽药残留
在国内,磺胺类、四环素类、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在畜禽中已大量产生抗药性,临床效果越来越差,使用剂量也大幅度增加。体内的逐渐蓄积导致各种器官病变,甚至癌变。兽药残留对人体有许多种危害。除变态或过敏反应为急性毒性外,一般表现为慢性毒性,如致畸胎、致突变、致癌、肠道微生态失衡、耐药性转移与传播、二重感染等。这些作用一般是人摄入低量残留一段时间后,残留物在体内逐渐蓄积所致。比如氯霉素能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结合,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主要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的造血机能。使用“瘦肉精”会在动物体内(主要是内脏产生药物残留,人若食用,会导致出现心跳加速、手颤及心律不正常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心脏病复发甚至死亡。
二、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1、强化饲料,兽药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控制
加强引导饲养户遵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的要求。各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兽药使用标准》、《饲料使用准则》、《饲养管理准则》等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确保饲养过程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以及各种饲
料、兽药产品标准及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有效控制兽药等有害有毒物质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2、加强流通环节监控
流通环节监控是把好畜产品质量的最后一关,对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首先,要严格执行动物运输检验检疫制度,对异地销售的畜禽一定要严格检
疫,防止疫情扩散。其次要加大市场环节的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执法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畜产品质量问题高发地,防止有质量问题的畜产品从这些地方流入市场。最后,要结合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在畜产品生产体系中,实行质量档案制度,对原料、成品饲料、添加剂、畜禽谱系、饲养过程、防疫、疾病治疗用药、屠宰、加工、贮运等全过程有准确完整的记录,所有记录应归档保存2年以上。一旦发现畜产品不安全因素,可以追根溯源。
3、加强检疫监督,强化动物疾病控制
加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例》的实施,随着近年来人畜共患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范和防治技术的出台,加速了一些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或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动物疫病控制和净化,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畜产品生产的《兽医防疫准则》,提高动物疫病的防治意识,加强动物病疫的全程监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强制免疫的疫病免疫。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畜产品质检部门加强力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养殖户绿色养殖的观念提高,相信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将会不断提高,我们的身体将会更加健康!
第二篇: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推荐)
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王更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肉蛋奶人均消费量均已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是在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兽药、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工业“三废”对畜牧业生产的污染造成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并导致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全面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新阶段畜牧业和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高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现实意义
1.1 是保障畜产品消费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也是人们增强体质的最主要营养来源。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可以降低消费者市场搜寻的成本和购买风险,降低支付价格,使消费者福利得以增加。不仅如此,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它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1.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无公害畜产品的安全生产,其前提是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质量要求。要创建无公害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首先要保护和改善畜牧业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3 是与国际接轨和增强我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畜产品安全性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各国畜牧业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畜牧业乃至农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关键之一在于能否提升我国畜产品的安全性,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内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规范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跨过国际贸易中不断增高的绿色壁垒。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门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利益。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的分析 2.1 兽药残留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饲料的利用效率、促进动物生长、预防疾病,生产中常常使用各种兽药及药物添加剂,这样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对公众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目前,对人畜危害较大的兽药及药物添加剂主要包括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抗寄生虫类和激素类。动物治疗和预防用药一般是间断的、个别的,而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用药是持续的、普遍的,累计量较大,往往在畜产品上市前才停用,很容易造成兽药残留量超标。
兽药残留的发生与养殖户的趋利思想是分不开的,一些养殖企业及个人为了追求利润,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如一些奶农为了防止细菌大量繁殖,抑制原料乳中酸度的提高,提高保质期,人为添加青霉素等抗生素。而畜产品是否有兽药残留一般消费者是没有能力识别或检验的,政府只对畜产品是否有传染病、寄生虫病、外观卫生和是否注水等较为关注,对药物残留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药物检测仪器和设备价格昂贵,检测成本高,对饲养、屠宰、流通的畜产品检测还停留在只检疫不检残留的阶段。因而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和政府之间对兽药使用及残留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获利动机的驱使下,也就导致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时有发生。2.2 饲料质量
饲料是畜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料,饲料的质量不仅与动物的生产能力有关,而且与动物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饲料的安全性问题会影响畜产品的安全性,同其他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相比,饲料中的不安全因素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在饲喂过程中蓄积在动物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或通过人体蓄积所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
从饲料生产经营者的角度看,保证饲料的质量与安全性需要较大的投入、较好的设备,如计量、检测设备精度要高,混合设备要有好的均匀度,而且要选用优质原料。与饲料的安全性相比,饲料生产经营者更看重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了争夺饲料市场,一些饲料企业利用饲料监测不严格和农村养殖户专业知识不全面的特点,进行低成本操作,甚至进行欺骗性生产和销售。饲料是工业资产专用性很强的行业,生产设备很难转向其他用途,因而即使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经营者也不得不继续维持生产。2.3 动物疫病
动物疫病是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动物患有疾病时,不仅会使畜产品质量降低,而且通过肉、乳、蛋及其制品将疾病传染给人,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发生,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疯牛病、新城疫、禽流感、口蹄疫等是近年来危害较大的疫病,对各国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2.4 环境污染
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是在畜禽生长过程中,在呼吸、吸收或进食、饮水时环境污染物进入或积累在畜禽体内,从而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环境污染物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可以通过执行严格的生产技术规程削弱或避免,然而养殖者基于成本考虑或受暂时的利益驱动,通常不能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使众多的环境污染物对畜禽构成威胁。有的养殖者往往为了减少投资,在有限的舍棚内饲养过量的畜禽,并且分群不合理,减少了每一畜禽的生存或活动的空间,致使环境中的微生物、有害气体和刺激性尘埃的浓度过高,导致畜禽发生呼吸道疾病和传染病。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还需要技术和管理措施做保障。结合我国国情,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思路是:以控制兽药残留为重点,以提高饲料质量为切入点,以发展绿色品牌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为基本点,同时进行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3.1 严格控制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药物残留问题是制约畜产品出口的瓶颈,因此要树立生物安全理念和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针对现代化饲养管理体系下疫病控制的新特点,生物安全已经和药物治疗、疫苗免疫共同组成了疫病控制的三角体系,通过生物安全的有效实施,减少在饲养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严禁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药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兽药。要做好药物来源、用药品种和数量登记,科学用药,以消除药物残留的危害。
3.2 提高饲料质量
全面启动动物饲料安全工程,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饲料标准化体系,建立饲料安全信息体系,提高饲料行业管理水平,提高饲料产品质量,为饲养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对违法生产、经营、使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影响饲料和养殖业安全的行为应予以处罚。加快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推广,通过宣传和教育,实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消费的良性研发,并提高使用者对饲料安全因素的认识,确保饲料安全可靠。3.3 防止源头污染,大力实施绿色动物产品工程
畜禽饲养场或饲养小区应建立在地势干燥、有利于防疫,符合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要求的地方,远离工业污染;与屠宰加工厂、畜产品交易市场、居民区等保持一定的距离。饲养场应优化饲养条件,防止环境污染,肉品加工企业厂区应符合动物防疫和环保要求,生产区布局合理,建筑材料和工艺流程符合有关规定,无害化处理消毒设施齐全。规模养殖废弃物实行沼气生产,制造有机肥,废渣还田等综合措施,强化和促进生态养殖业的发展。3.4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动物保护工程
要以动物保护工程项目和无动物疫病区建设为契机,集中力量加强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动物疫病预防冷链建设;完善我国兽医实验室体系,加强动物疫情测报、流行病学研究、风险评估等动物疫情管理基础工作;建立与WTO原则接轨的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积极推行FAO制定的良好 “疫情管理规范”,确保兽医防疫有关技术措施、技术标准和管理程序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相一致。3.5 加强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畜产品信息可追溯制度,畜牧信息档案必须反映动物进圈、兽药和饲料使用情况,以及防疫消毒、隔离治疗、休药期、出栏、屠宰、检疫检验、冷却、销售等原始数据,对没有有效免疫标识的畜禽一律不准上市流通;出现问题的畜禽,将按标识号码索查免疫档案,并追究有关责任。实践证明,在畜牧业中广泛推广信息可追溯制度对于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实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3.6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教育,提高公民自我保护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促使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依法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通过青年农民培训、农民绿色证书等手段对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进行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篇:如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立足国内粮食生产,开展多边粮食贸易。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完善仓储物流体系,提高粮食周转效率。促进粮食文明消费,调控饲料工业用粮。树立食物安全观念,提高食物质量安全。
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
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要提高农民素质,除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
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也不例外,当今的农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因此,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大力引进和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推广,以早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进一步充实农村的社会资本,稳定农村、发展农村。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的稳定至关重要。必须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进一步推行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合乡并村,组建生态优美、邻里和谐、富裕文明的新社区。在发展农村物质文明的同时,抓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粮食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延伸农业产业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只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不断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粮食安全才有长期的保障。
只有对农村进行深刻的变革,标本兼治,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扭转粮食生产的下降趋势,保障国家未来的粮食安全,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第四篇: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农产食品安全及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民族兴旺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消费需求正朝向优质、营养、安全的方向发展。人民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还要求吃得好,也就是对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然而由于农产食品生产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不法奸商的恶意行为等因素致使农产品中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涉及产地环境,农药投入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的十分复杂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关联到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建立和健全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食品质量安全;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民的生命和健康,因而被社会广泛关注,党和国家也对此高度重视。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文件。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贮运过程和销售过程等不同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年来,我国各种新闻媒体上不断出现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报道;面粉加入“吊白块”,水果喷施“膨大剂”,水产品添饲避孕药,蔬菜喷洒有毒农药,大米有毒,猪肉、牛肉注水,添加搜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也屡有农产品中毒事件的发生,一时间人们似乎生活在一个缺乏基本食品安全的空间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应是市场失灵与政府秩序因素的存在,市场失灵体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信息部对称与外部性问题,政府失灵体现在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管体系制、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方面。
一、本文章里所用的相关概念的定义
1、产品
我国《产品质量法》对产品下的定义:“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2、农产品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3、农业
我国《农业法》第二条对农业的定义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质量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I9000—2000)规定,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的可区分的特征,满足明示的、通过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5、食用农产品
食用农产品时指主要供人和动物食用的农产品,包括粮、菜、果、肉、蛋、奶、鱼、虾等。
6、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就农产品而言,质量 是指农产品的外观和形状、大小、颜色、均匀性、新鲜度、安全和营养成分,加工性能及包装标识等。
7、标准化
标注化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也就是制定、发布及实际标准的过程。它的作用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和流通贸易。
8、农业投入品
农业投入品是指在农业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包括种子、肥料、农药、饲料机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机、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其生产、流通加工过程中诸多因素以及政府在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控制不严。有的学者从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产地环境、执法监督、市场准入、管理法规等环节进行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应是市场失灵与政府秩序因素的存在,市场失灵体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信息部对称与外部性问题,政府失灵体现在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管体系制、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方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地少人多,特别是近年来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为了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公所周知,农药和化肥的过程适用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破坏农业型生态系统。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牧带来危害。另外,由于农业生产中大棚的普及,对土地的污染也在日益加剧,污水,粪便,作用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大量增加,且综合利用率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土地的污染使关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生产和流通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
农产品食品生产要经过一个完整的链条,包括生产(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环节,其中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在这个链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含了农产品食品的整个供给环节。从农业投入品的供给、初级农产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直到农产品食品的销售,农产品食品在这一过程中如受污染,造成的不安全,将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
(1)生产环境
环境对于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和农药的滥用都会引起大气、水体、土壤及动植物的污染,造成农产品食品的不安全。目前,各种农产品投入品的作用,特别是农药、兽药的不当使用,会严重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
在农产品食品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的方法及生产者的意识对农产品安全都有影响。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不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则将造成农产品食 品农药、兽药超标。
(2)加工环节
生产加工过程对农产品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几乎每个生产加工环节都能造成动物性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农产食品加工中,添加剂的使用对农产食品也造成污染。一部分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危害人体健康。
(3)流动环节
在农产品食品生产(种植、养殖)过程中,生产环境,投入品及生产管理式影响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流通领域包括运输、贮存等环节。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是自然、人工养殖形成的产品,具有品种复杂,易腐败变质、保险难的自然属性,同时生产规模小而散,主要分布在城市及农村。而消费市场集中在城市,流通渠道多,流通规模小,流通路线有长有短;参加流通的人员复杂,流通市场有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代销市场。农产食品的自然属性及特点决定了流通环节有可能发生诸多问题。
(二)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市场失灵(1)农产食品质量安全中的外部性问题
一种流动如果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而收益者不必付出相应的报酬,或使他人受到附带的损害者不必付出相应的赔偿,这均可以称作外部,即外部性是指市场主体不需承担其行为的一切后果或不能获得其行为所导致的一切利益的情形。
(2)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信息不对称
这主要指信息在量上的不充分和分布上的不均匀。“市场的信息流是横向的,虽然价格信号是一种有效的、最低成本的信息,但对每一个市场主体而言。”决策所需信息总是不充分的,从而影响其做出最佳经济决策;在个主体之间,信息还存在着分布上的不均匀,因为信息的初始分布及就是不均匀的,而信息还存在着劣势主体做出有利于他的选择和决策进行不同形式的信息垄断,从而使不均匀的状态得以维持及固化。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有:逆选择、不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市场欺诈;道德风险,增加了农产品市场风险等。
(三)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政府失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对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视正在逐步提高。我国现行的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是具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农、工、商分离,产、加,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权限专属于几个不同的部门。管理主体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真空,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农产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够完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加强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我国农业现有的标准还存在质量安全参数设置安全的指标偏少,质量安全参数设置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先进的分析技术应用少,高新技术产品缺乏有效的检验方法等缺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监管管理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
(2)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加强监管是保证产品的有效手段。国家对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和安全的工业品、消费品等实行了行政许可或认证制度。尽管农产品决定了对农产食品生产部可能实施登记许可管理制度,对农产食品进入市场流通暂时也不具备实施强制性认证和准入的条件。
(四)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法律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看重的往往是经济效益。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生产者、经营者不惜采取种种手段,不正当竞争手段行为也相伴而生。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完整,立法不系统,一直缺少一个统领各个方面有关农产品安全质量安全市场规则的基本法律规范,势必导致法律冲突、稳定性差弊病。
三、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推进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应该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管能力。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环境、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积极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畜产品和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三个专项整治工作,将农业投入品监管与农产品药物质量管理有机结构合起来。加快开发和推广使用安全高效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新产品,加快对搞残毒农业投入品的禁用、先用和淘汰进程。
(二)采取各种措施,深入推进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实施
(1)全面推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积极推进农产食品质量安全法立法,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整体素质。
(2)大力加强产地环境管理。积极推动建立产地环境监测与平均制度,对农产品产地进行环境评价,划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适宜生产和限制生产区,并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3)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组建各类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技术专家组,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技术机构在农业标准制修定农业标准化实施中的作用。
(4)健全检验检测体系。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力量,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不搞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集中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的技术水平为重点,加强农产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满足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质检机构信息化水平,实际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共享。
(5)积极推进质量安全认证。坚持以无公害农产食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为重点,以有机农产品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格局。
(6)稳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结合农产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标准标识认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加快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和标识销售。
(7)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发挥农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标准化实施方面的作用。
(三)加强和完善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产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健全农产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机制,把做好农产品安全生产,确保放心消费,作为提高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执政能力的重大任务,切实承担起农产品质量安 全监管职责。
四、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义
(1)农产品安全生产直接悬系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农产品生产时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
(2)农产品安全生产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措施。(3)农产品安全生产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4)农产品安全生产符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5)农产品安全生产有益于心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推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有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和社会稳定,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彦彦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金发忠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 【3】宣安东
《农业标准化实用手册》中国计量出版社;
【4】张利国
《安全农产品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5】毕于远 王道龙 寇建平
《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农产品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为保证我们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正常进行,切实有效地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特制订本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
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作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所可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预见到可能突发的各种事件以及在处置上存在的某些困难,从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一旦发生情况,有关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式做好处置工作,以免突发事件给团队及实践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
(二)事件分类
本次活动过程中可能突发的事件有以下三类:
1.影响政治稳定的事件。
2.治安事件:指酗酒闹事、打架、偷盗及严重破坏公共财务等。
3.人身安全事件:指急重病、交通、蛇虫伤、火灾等
(三)处理原则
1.有关影响政治稳定的事件的处理,按照学校、院系、团委有关方面的相关指导精神执行。
2.治安事件发生后须立即报告队委会(由队长和副队长组成),将当事人立即带离现场,控制局面,防止事态扩大,同时上报指导老师和院系领导。对于严重的治安事件,须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系,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必要时可与学生家长联系,以取得配合。
3.队员人身安全事件由队委会(由队长和副队长组成)决定根据状况不同进行灵活处置,协调安全事件的处置和实践工作的进行。凡危及队员生命和健康的,以争分夺秒抢救为处理原则,有条件的立即实施现场救护,必须送上级医院的,须及时转送。
问题:
1、资金:如果不到位,就制定一个更为详细的花钱方案,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比如制定,路费,公交车坐几路,多少钱,几个人,多久,包括一些同学的住宿问题,要解决,毕竟,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做更好的调查)
2、旅游旺季,人员拥挤问题:建议把十个地方,仔细进行策划,做好前期的准备。按照一定的顺序,节省时间,又节省钱,把每一个场所的开馆闭馆时间搞清楚,便于统筹。
3、禁止拍照问题,两种解决方案,第一,找工作人员沟通,第二,与相关部门结合,从当地资料库里调取所需的资料。
4、拍摄机器出现问题,每次拍摄,除了要带上专业的摄像机以外,小组还要配备至少两台照相机,尽量减少因机器出问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5、手机联系不上,要求每个成员身边都要配备一块备用电池,每天都要查询话费余额,保证话费不低于10元。
6拍摄后影像资料丢失,如果时间来得及,就以最快的速度对先前采访时的人物进行重新拍摄,如果时间不够,一定要保证照片拍摄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