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时间:2019-05-13 15:3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第一篇: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近年来,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需潜力,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很多项目建设周期长,成本巨大,具备鲜明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与金融机构盈利性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新型城镇化的机制分散,缺少激励政策与相关扶持,在发展中停滞不前。本文就如何打破城镇化发展瓶颈,深化金融改革进行了探讨,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入手,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面临问题和挑战

1.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尽完善

目前,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乡镇金融机构分布较少,虽然融机构网点有覆盖,但区域分布不均,缺乏有效的信贷指和明确的政策导向。城镇化的发展中,农村城镇贷款的操作制度与专项贷款不够完善,各项贷款优惠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涉及农村金融发展的共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与土地制度改革等仍未到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缺乏前进动力,主动性不强。另外,农村乡镇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较少,在县域入驻率低,支行存贷比低;而地方法人机构受存贷比偏高,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2.城镇建设开发贷款主体缺位

按照规定,镇政府不能作为承贷主体。因此,金融对小城镇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缺少合适的承贷主体。而城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需要投入各种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靠政策优惠与补贴维持运营。直接对政府部门贷款的行为不满足政策条件,导致城镇建设开发失去了承贷来源,这成为金融信贷投入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困难。因此,城镇建设开发面临着承贷单位难、担保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持续化建设与发展。

3.融资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为了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户需求,交易成本低、贷款手续简单的民间金融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手段,但由于受到国家金融法规的制约,民间金融监管缺位,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另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在产品开发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针对性不强,资金供给不足,银行业基于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已经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同时,市政债券逐渐面向资产证券化,但是缺乏新型融资模式的应用,金融资源到不到有效配置,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项建议

1.改进信贷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产权制度

我们必须明确市场定位,改进信贷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对于市场,应尽量减少无序竞争,引导特色化竞争,比如农业银行可以结合政策优势加强在城镇公共设施方面的金融支持;股份制商业将重点放在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上;各种信用社应明确面向社区的发展方向,加强与城镇小微企业与农业产业企业的金融合作。另外,应激发产权制度的创新活力,可以利用各种土地融资业务聚金融资源;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集体贸易的进程,努力建立起产权交易市场。对于金融产品,应注意把握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链,将生态意识融入城镇特色建设中,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运作模式

各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城镇化发展的多方位需求,实现以间接融资为向直接融资的过渡与转变,利用财政投资吸引民间投资,通资本配置的改变,提高收租分红比例,使市政债券公益化。对于城镇龙头企业,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创业板的上市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应引导其利用集合票据进行票据融资。政府应颁布更多的财税激励措施,补偿企业的信贷风险,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先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建立有效的金融运作模式。可以将事业单位作为承贷主体,以政府和企业法人共同组建信用作为担保,为建设的融资环节带来新的活力。

3.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城镇建设的信贷市场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比如社会信用风险、政府决策风险、担保有效性风险等。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应注意把关风险防控环节,认真考察项目的合法性,保证信贷风险的可控性;应严格落实项目资本金,根据城镇经济发展情况预测财政收支情况,客观分析政府债务与偿债能力,制定计划确保贷款的稳定性;允许农村使用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促进经营权的流转交易,逐渐开辟自由的产权交易市场。另外,应构建有城镇化建设融资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新时期市场的变化,明确自设的竞争优势,不断深化利率市场的改革。政府应引导特色化竞争,出台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保证金融的公平竞争,为促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还应强化城镇的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的相关产权制度,激发城镇化的创新活力。

三、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优化城乡二元结构格局,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在新时期的经济大环境下,我们应建立基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与运作模式,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改进信贷管理体制,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平稳建设。

第二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模版)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 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策建议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

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三)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

(四)小城镇缺乏引导,新型城镇化特色培育不足 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来说,大部分经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些镇政府规划意识淡薄,城镇管理工作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

1、城镇建设沿着公路两侧无序蔓延、散乱布局,加之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住所也在公路沿线分散布局,形成了“马路经济带”,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城乡自然生态环境。

2、城镇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城镇居民建房仍然沿用农村的单家独院形式,城镇普遍缺乏环境基础设施,水污染也较严重。

3、城镇缺乏特色,不少城镇不重视地方特色的塑造,盲目攀比,不断大拆大建,导致大量有价值的、反映本地历史与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物被拆,城镇特色风貌逐渐消失。

4、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五)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不足,阻碍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大多城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农村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规划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按照农村城镇化发展定位的性质,与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规划一经确定就要坚持长期不变。并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出相关的人口和产业规划,做好必要的可行性论证。二是突出配套基础设施的原则。对农村城镇化的防洪、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园林绿化、消除、商贸金融、科教文卫体等设施要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完善配套。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把握宏观调控,促进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循环。三是农村城镇化设计高标准原则。设计要体现地方风格、时代风貌和可持续发展。对主要的商业区、街道、重点功能小区的建筑、园林景观等要实行规划控制,重点工程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规划要体现以自然为本的原则,尽可能保护城镇中的山、水、绿地、景观,因地制宜。

(二)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同时并重,克服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动态管理、精细管理水平。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针对管理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等问题,政府要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城市专业管理队伍,赋予其综合执法的职能。二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坚持依法管理。探索长效管理新模式、新方法、制定市容市貌标准和城市居民文明公约,加强日常管理,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部分管理责任分解到社区,动员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三要切实加强综合整治,推行“门前三包”和市区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四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三)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避免重蹈拉美等国家出现大量“城市贫民窟”覆辙、保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表面上是户籍问题,本质上是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坚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根据各地的经济水平、综合承载能力、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农民工基本培训补贴制度,推进农民工培训资金全市统筹。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四)大力发展实体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发展基础 优先发展工业。要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着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科技化“四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服务总量。稳步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休闲化、科技化、旅游化与农村改造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的菜篮子生产服务产业化基地。

(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把满足城市多方面消费需求作为调整的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生产肉、蛋、奶、果、菜、花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同时切实加快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繁荣,使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文化设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但就总体而言,特别是作为新型区域性的文化中心城市,要避免缺乏大批独具特色、规模相当、装备先进、品位高雅、功能完善、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文化设施。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工作。既要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或建筑群落、街区;又要按照城市人口和服务半径,具体规划专业博物馆、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之,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需要长期的努力。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辜胜阻: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J].农村工作通讯,2012;

[2]涂文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傅晨:广东城镇化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与广东现代化建设研究丛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4]黄捷:江津市城镇化道路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9。

第三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

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三)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

(四)小城镇缺乏引导,新型城镇化特色培育不足

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来说,大部分经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些镇政府规划意识淡薄,城镇管理工作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

(1)城镇建设沿着公路两侧无序蔓延、散乱布局,加之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住所也在公路沿线分散布局,形成了“马路经济带”,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城乡自然生态环境。

(2)城镇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城镇居民建房仍然沿用农村的单家独院形式,城镇普遍缺乏环境基础设施,水污染也较严重。

(3)城镇缺乏特色,不少城镇不重视地方特色的塑造,盲目攀比,不断大拆大建,导致大量有价值的、反映本地历史与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物被拆,城镇特色风貌逐渐消失。

(4)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五)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不足,阻碍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大多城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农村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规划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二是突出配套基础设施的原则。对农村城镇化的防洪、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园林绿化、消除、商贸金融、科教文卫体等设施要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完善配套。三是农村城镇化设计高标准原则。设计要体现地方风格、时代风貌和可持续发展。对主要的商业区、街道、重点功能小区的建筑、园林景观等要实行规划控制,重点工程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规划要体现以自然为本的原则,尽可能保护城镇中的山、水、绿地、景观,因地制宜。

(二)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同时并重,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动态管理、精细管理水平。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二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三要切实加强综合整治,推行“门前三包”和市区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四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三)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保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四)大力发展实体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发展基础

优先发展工业。要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着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科技化“四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

(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把满足城市多方面消费需求作为调整的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生产肉、蛋、奶、果、菜、花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同时切实加快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繁荣,使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文化设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工作。既要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或建筑群落、街区;又要按照城市人口和服务半径,具体规划专业博物馆、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之,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需要长期的努力。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四篇:中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路径

2013年02月04日 11:3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衡量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城镇化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但与经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的标准还相去甚远。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在数据上处于落后地位,城镇化的内在效应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存在城镇建设无序,产业布局混乱,资源、生态和环境相冲突等问题。与此同时,城镇化率的数据不能综合地反映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传统的城镇化所统计的是农村人口转入城镇的增长率,这种统计方式不能综合地评价城镇化的社会福利效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线,即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不但继承了传统城镇化的长处,而且还从更多方面提高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我国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型城市化的作用甚至超越了其自身的含义,成为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金融薄弱环节

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处于落后地位。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深入地推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已经刻不容缓。从大的方向上看,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政策因素;另一个是资本因素。作为顶层设计的政策方针已经推出,而有效地落实这些政策,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供给不能是简单的资金注入,需要通过市场的力量合理配置资金,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就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城镇化的支持相对薄弱,或者可以说,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一)金融机构的区域分布不均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则相对稀少,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更是凤毛麟角。金融机构与城镇化之间可以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金融机构可以帮助城镇化聚集资本,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中小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反之,城镇化发展的深入也可以大量补充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客户来源。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分布状况,并不能实现这种互动效应,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双向的,金融有其逐利的本性,偏好将机构设立在经济繁荣地区,提高盈利水平;而欠发达地区则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尤其在一些极度贫困地区,信用缺失、抵押担保资源匮乏等问题十分严重,使金融业务无法开展,金融机构也就无法进入该地区。

(二)金融工具的同质化无法满足城镇经济多样化的需求。我国金融工具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然而欠发达地区对于新式金融工具的利用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我国城镇和农村普遍盛行的融资方式依然是信贷融资。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各不相同,单一的金融工具无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如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工具还有债权融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出资、企业直接投资等方式,农业的产品加工、土地流转、生产周期过渡等都需要以特定的金融工具为载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仅凭信贷融资是无法满足的。此外,完善城市功能也离不开形式多样的金融工具,如城市的政府、企业、居民和农户的消费、缴费、汇兑、理财等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专业的金融工具来实现,但县域和农村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很少通过金融渠道来完成这些经济活动。

(三)金融市场的单一化无法满足城镇化所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包括其他类型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等,相对于银行来说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制度上都尚未发展成熟。新型城镇化对于资金的需

求有三大特点,即规模较小、成本较低、形式灵活多样,这些特点银行难以满足(银行以稳定的信贷为主营业务,偏好大额贷款,且成本较高)。因此,没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城镇化所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就难以满足,进而制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单一的金融市场还会产生另外两个问题,其一,金融市场运行的低效率会影响要素资源的聚集,导致经济运行低效率,使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难以解放出来,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城镇转移;其二,单一僵化的金融市场内,发展城市建设无法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筹措资金,致使资金的缺口由政府负责填补,由此而催生了如地方政府平台、城投债等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机构和金融产品,为经济社会和金融系统的运行增加了风险。

(四)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从金融领域来看,金融自由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而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制度是相对立的,我国金融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具体说来,制约我国金融自由化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利率制度。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权虽然正逐步放开,但还未完全交付市场。利率水平被长期压低,使债权方不断地补贴债务方,导致经济社会的两极分化(二元经济),也就是金融抑制理论里所指出的“低利率分割经济”。由此可见,利率制度问题是区域、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诱因。第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制度。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龙头,其运行制度将对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就城镇化问题来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县域支行不具备信贷发放的审批权,整个向上报批的程序降低了县域经济融资效率,使金融本就薄弱的城镇更加难以享受到便利化的金融服务。第三,民营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将是国有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而从城镇化发展来看,民营金融机构可以扮演更为重要的核心角色。因此,在制度上对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的限制,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第四,相关的法律制度。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存在的金融抑制、金融排斥等问题,与法律制度不支持或支持力度不够密切相关。例如,《物权法》规定集体所有土地不得抵押,便限制了基层抵押担保资源作用的发挥。

有效措施

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但我国的金融体系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持作用有限。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发展和转型的各项服务、城市运行的配套功能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金融结构,完善金融制度,使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探寻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一)调整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增加乡镇、县域等基层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机构如果不能进入基层地区,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也就无从谈起。但就目前基层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金融机构进入基层地区存在经济障碍,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贫困的基层几乎无利可图。这些地区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本地区的要素资源无法集聚起来,形成规模优势;二是缺少与外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来解决。因此,应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基层,并且在金融机构进入欠发达地区的初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使这些金融机构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成长自立,了解和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利用并激发城镇的资源禀赋优势,有效地与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互动效应。

(二)针对新型城镇化的需要,量身定做合适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金融业与城镇化之间直接互动的主要载体。按照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来分析,首先,金融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应只依赖高成本的信贷工具,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应积极开发直接融资工具。例如,设立基建发展基金并配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出资,推广期限灵活的债权融资方式,甚至可以通过选择性的利用外资等方式解决资金瓶颈。其次,金融工具的创新应面向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是农村剩余人口进入城镇的保障。服务形式各异的中小企业的金融工具应该灵活多变,开发中小企业的潜在抵押担保资源,鼓励信用增进融资工具的发展,开发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融资业务等。最后,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的金融工具。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居民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很少利用金融工具,导致效率底下,多样化金融工具可以提升城市功能。

(三)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城镇产业经济转型。银行业主导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组织能力缺失是制约城镇中小规模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冲破这一枷锁的办法是改变企业的属性,实施股份制经营,打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最终实现上市融资的目标。而上市融资必须依托于资本市场,地方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参差不齐,须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满足城镇地区众多企业不同的上市需求。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支持城镇企业上市融资,对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由之路,也是城镇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条件;第二,企业上市对于城镇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上市公司的数量也是衡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第三,利用本区域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企业上市融资,是突出城市特色的最好宣传方式,有助于树立起城镇的品牌,提高城镇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完善相关的金融制度,为新型城镇化铺平道路。相对于大都市来说,城镇地区处于弱势地位,制度的不平等往往会使城镇地区成为被剥削的对象。我国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完善金融制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所必须推行的对策措施。第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贴息政策并举,支持新型城镇化改革。二元经济结构使发达地区的市场优势已经形成,此时推行市场化政策会导致欠发达的城镇在竞争中甘拜下风。利率市场化可以矫正金融的市场功能,在合理的利率水平下对城镇经济实施贴息政策,才能发挥贴息的最佳作用,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欠发达地区城镇的“反哺”。第二,根据具体情况下放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权。用“一刀切”的方式取消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县域支行信贷审批权的做法不够灵活,每个城镇经济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同,应该区别对待,可以考虑根据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比率的情况,下放贷款审批权。第三,适度开放民营金融市场,使民营资本有机会参与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来。要允许经济发达、金融需求旺盛的城镇自行组建民营金融机构,使之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填补国有银行在欠发达地区的服务空白。第四,完善与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的完善来保护和开发城镇经济的潜在抵押担保资源,增加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抵押、担保、信用增进等资源。

第五篇: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难点突出。一是农业产业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国有金融收缩农村信贷所形成的矛盾。随着县域农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资金需求量很大。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农业经济主要的资金供给者,局限于自身薄弱的资金实力,加上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和农业经济低收益高风险的双重作用,信贷资金日渐远离农业经济而流向其他领域,造成县域农业融资需求的成长性与农业资金供给的萎缩性并存。二是企业的申贷条件与金融部门放贷条件不对称所产生的矛盾。县域大量企业规模小、产权不明晰、资产负债率高、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缺乏社会信用评级等,与金融部门的信用评级标准不对称,获得信贷资金较为困难。三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与金融部门规避高负债高风险行业的经营思路存在分歧。

(二)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总量仍偏小。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仍存在,致使有效需求普遍不足,大量的信贷资金追逐较少的有效信贷需求,增加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难度。

(三)资金外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随着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扁平式管理,资金大部分上存。邮政储蓄存款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另外,省属企业统收统支、资金实时上划的资金管理模式、居民的教育支出,保险、债券投资等也相当大程度上造成县域资金外流,加剧县域资金供求矛盾。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借款人在获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得银行信贷资金后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使银行很难真正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另外,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不规范乃至违法行为,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

(五)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担保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贷款担保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借款人贷款的成本。三是从事社会中介服务的人才缺乏,中介机构很难顺利开展业务。

(六)政府职能转换不彻底以及法院执行难等问题的存在,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仍然存在,银行在依法维护债权过程中经常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窘境。

二、进一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配合,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信用、舆论环境。以保护金融债权为中心,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公正性和执法效率,为金融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同时,加快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金融咨询机构等。

(二)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

在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上,可考虑实行农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也可由县、乡两级财政出资或联合相关龙头企业筹资组建农业贷款担保机构,解决农业经济有效资产少,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同时,协调组建行业协会和信息平台,为农业经济发展与融资做好配套服务,拓展农业与金融之间双向选择的空间,促进赢利激励中的合作。县域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寄托于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聚集,应在政府适度的行政性支持下,从加强它们的信用意识做起,逐渐建立银企良好的融资合作关系。同时,尽快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解决担保难问题。金融部门则要按照当前信贷调控中加大民营经济投入的要求,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增加授信额度和资金安排。人民银行应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符合银行信贷条件的企业储备库,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积极组织银行、企业通过项目推介、银企洽谈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银企合作。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引导和促进辖内金融机构和谐发展。

(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增强自我调节功能。重视对辖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利用。既要进行客户、产品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关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又要研究对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转换经营理念,找准市场定位,加强信贷营销和管理,努力降低目前不合理配置的状况,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建立相关数据库,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自主定价能力,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下载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政协平舆县委员会(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是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违章违规建设较多等突出问题......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隔离逐步打破,城乡差距正在缩小。......

    关于旺苍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旺苍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作者:李荣健城镇化与工业化两者互动互促、互为因果,并称为经济现代化的两个车轮。近年来,旺苍县在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扎实开展统......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问题与建议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问题与建议 崔玲 鲁振满 中共中央已连续十一年发布一号文件,聚焦 “三农”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重点工作,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问题与五个建议(合集五篇)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问题与五个建议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基于市场、产业的集聚功能,发挥社会、个人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指导、引导作用,既可......

    城镇化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合集5篇]

    城镇化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王曼怡 李勇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和“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金融对城镇化的推进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统筹城......

    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2007-7-28责任编辑:一、我市城镇化现状和特点撤县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南城和开发区的开发......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xiexiebang推荐)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