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金流出型套利行为分析)
资金流出型套利行为分析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5-08-24 11:12:00 来源:中国外汇
2014年下半年以来,资金流出型的反向套利行为逐渐增加,成为全国结售汇出现逆差,江苏省结售汇顺差和跨境收支顺差持续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出风险...2014年下半年以来,资金流出型的反向套利行为逐渐增加,成为全国结售汇出现逆差,江苏省结售汇顺差和跨境收支顺差持续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出风险。
主要运作模式与动因
资金流出型套利行为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境外不落地结汇模式。受企业的委托,银行在收到境外进口商支付的外币款项时,若存在有利可图的境内外汇差,则款项不解付进入企业账户,而是通过银行过渡账户将外币头寸直接划转至境外合作银行,由境外银行将该笔头寸在境外兑换成人民币后再支付给境内企业。二是通过构造交易背景,同时操作“境内购汇+境外结汇”进行套利。部分“两头在外”的企业根据境内、外两个市场的不同价格,与境外关联企业或“窗口”公司签订两笔金额、起息日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交易合同(往往为境内外关联企业间的虚假贸易或构造性贸易合同),同时操作境内购汇+境外结汇,获取两个市场的汇价差收益。三是境外主体人民币NRA账户套利模式(NRA账户“一日游”)。境外主体依托境内人民币NRA账户购汇+境外结汇,获取境内外汇差收益,往往可以很快实现资金汇兑和汇差套利,又称为人民币NRA账户“一日游”。四是跨国集团利用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的借放款模式。江苏省分局在非现场监测中发现,辖内的跨国企业集团利用同时参与人民币和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业务的操作便利,在主办银行的推介配合下,通过“境内购汇放款+境外结汇再借入”的方式实施无风险的资金流出型套利。五是构造进料加工贸易的套利模式。进料加工型企业利用其资金全收全支的特点,在进料环节购汇支付货款,并于境外兑换成人民币后,在出口收汇环节再以人民币形式流入,从而套取汇差收益。
近期资金流出型的反向套利行为逐渐增加,主要动因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境内外人民币对美元价格倒挂、境内外利差缩小等因素推动的资金流出型套利。2014年第四季度,尤其是201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预期加强,离岸人民币贬值幅度更大,人民币在岸与离岸价差逐步拉大。再加上境内外资金利差缩小等因素的作用,部分企业将美元转往香港等境外离岸市场结汇,而进口支付则从境内购汇。二是银行为应对跨境人民币结算考核和中间业务创收压力,推动相关套利业务。今年银行内部普遍加大了对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的考核力度。银行通过将贸易项下外汇收入转至境外结汇,再以跨境人民币收入进行申报,可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和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
套利行为导致的问题
一是部分套利行为缺乏真实经济背景,偏离了改革初衷。
从调查的案例情况看,企业与银行合作进行的一些资金流出型套利行为,所涉及的外汇收支并非基于真实的贸易、投资、借贷需求,存在虚假交易、构造交易的嫌疑。例如一般企业构造境内外联动的关联交易模式、进料加工贸易的模式;跨国企业集团构造境内外借款放款等模式,均违背了监管的真实性要求。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开展的跨国公司集团人民币、外币资金集中运营改革政策,本意是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资金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部分企业利用政策的便利,通过同时参与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进行纯粹的跨境投机套利活动,偏离了改革的初衷,也不利于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
二是各类跨境投机套利行为多有银企合作的背景,银行自身业务与代客业务间的风险分割被模糊。
从外汇管理实践看,江苏省分局发现多数流出型、流入型跨境投机套利行为都有银行、企业合作的背景,许多情况下甚至是银行利用其对外汇管理政策的熟悉、便利的境内外金融产品运作渠道和信息,帮助企业打外汇管理政策的“擦边球”。部分银行通过内部过渡账户帮助企业境外结汇,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代客业务和自身业务之间的风险分隔界线,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使客户的资金风险传导至银行自身,从而增加了银行内部风险控制隐患,也不利于区域金融稳定。
三是人民币NRA账户存在监管漏洞。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和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2〕183号,以下简称《通知》)放开了人民币NRA账户资金运用限制,账户内的资金可购汇汇出。但《通知》并未明确相应的审核材料,所以银行操作没有判断标准,企业容易构造没有真实经济背景的资金流动,使该类账户成为套利的便利渠道。此外,人民币NRA账户目前处于本外币业务分离管理的状态,人民币NRA账户的开立、收支及使用均不在外汇局现有系统监测范围内,仅依托RPCMIS系统。然而,后者没有采集人民币NRA账户的收支明细,从而形成了监管漏洞。同时,本外币业务分离的管理模式,使得人民币NRA账户不能与外汇局收/付汇、结/售汇监管相关联。
四是影响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和人民币跨境收支监测的有效性。
反向套利行为和相关的构造性贸易收支的增加,使得货物贸易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扩大,但其实质是以跨境人民币结算之名行套利之实,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并没有实质上的增加,也不能反映交易本质,干扰了监管部门对国际收支统计的监测工作。
加强对套利行为的监管
一要将合法套利控制在“宏观可容忍度”以内,打击非法套利行为。
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大背景下,银行、企业、个人的跨境投机套利行为将更加常见。虽然未来经济主体的多数投机套利行为将是法规、政策所允许的合规套利行为,但仍然会对国际收支平衡及各项外汇管理目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外汇局应在“五个转变”精神的指导下,采取宏观风险监测、微观主体监管、总量调控等多种措施,将合法的投机、套利行为控制在可容忍度以内,使其不致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对于非法的投机套利行为,外汇局则应通过主体监测监管手段,加强外汇检查工作和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防止非法投机套利现象的蔓延。
二要密切关注银行新型贸易融资产品、衍生金融产品的变化及其用于跨境套利的动向。
一是关注利用在岸、离岸价差进行套利的银行产品的变化。由于人民币双向浮动增多,这类产品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最为显著。二是关注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相关的贸易融资行为。当前跨境人民币结算在贸易信贷、融资性担保等很多方面较外币业务存在明显政策优势,是虚假贸易融资的高发地。三是关注企业通过境外关联公司进行资金运作套利的行为。
三要完善对人民币NRA账户的监管。
一是明确人民币NRA账户资金使用的真实性要求。建议完善人民币NRA账户资金使用政策,银行办理资金入账应以真实交易为基础,避免脱实入虚的资金流动。二是加强对人民币NRA账户资金来源的监管。受国际收支申报规则的限制,人民币NRA账户资金来源监管困难,特别是对个人人民币NRA交易,由于无需申报,监管工作缺少抓手。但从操作层面看,银行经办人员基本了解资金来源。因此,可以在不违背国际收支统计规则的情况下,对于涉及到人民币NRA账户的申报,在国际收支申报信息要素中增加交易对方项。三是完善人民币NRA账户收支监管系统。建议进一步完善RPCMIS系统,自动采集人民币NRA账户收支数据,满足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需求,使管理部门能及时掌握人民币NRA账户的收支动态信息。四是整合本外币业务管理模式。建议以本外币一体化视角为出发点,整合业务管理模式,实现本外币监管的一体化。
四要完善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业务相关规定,防止银行和企业扭曲改革政策本意。
管理部门应加强本外币管理政策协调工作,完善跨国公司集团人民币、外币资金集中运营改革政策的相关管理措施,加强对企业境内外资金的使用和流向的监测,规范本外币资金池的使用,要求参加改革的跨国公司和银行严格按照合规、合理的原则进行展业。其境内外集中运营资金的使用,在原则上应具有实体经济背景或真实的财务避险需求,否则可取消参与改革政策试点企业或银行的资格,防止改革被异化为纯粹的跨境投机套利通道,扭曲政策本意。
五要明确相关法规,督促银行防范客户资金与自身资金的混杂。
在法规层面要进一步明确银行不能利用自身账户为客户资金操作境外结售汇活动,避免监管法规的灰色地带。同时,管理部门应督促银行防范风险,避免出现银行部分业务模糊其自身与客户之间的“风险防火墙”的现象。
六要改进分析监测方法,提高统计监测的有效性。
管理部门应改进国际收支和人民币跨境收支的分析监测方法,通过合理的估算方法,估计国际收支和人民币跨境收支中不具真实性的构造性贸易跨境收支规模,并以此修正国际收支、人民币跨境收支相关统计项目,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在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防范人民币跨境套利风险的对策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10-27 07:06:00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闫力
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已经成为我国跨境收支的主要结算币种,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与世界的经贸联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跨境套利交易。
人民币跨境套利交易的主要方式
(一)人民币跨境汇差套利。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境内外汇率不一致,导致人民币通过跨境套利。例如,离岸和在岸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分别为6.19和6.17,离岸市场人民币汇价明显低于在岸汇价时,境内企业A 可通过向境外合作伙伴B 进口1200万美元的商品,将境内美元等外币输出至境外;境外企业B 收到美元之后,以离岸汇率将美元换成7428万元人民币,之后再通过反向贸易向A进口,并以人民币支付。经过这一回合进口和出口过程,境内美元等外币利用境内外汇差通过贸易实现了无风险套利24万元。反之,如果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汇价明显高于在岸汇价时,境内企业在进口和出口时分别支付人民币和收取美元等外币,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利。
(二)在岸离岸息差套利。离岸人民币贷款利率水平基本上长期以来明显低于在岸,这就催生了近年来两地最流行的内保外贷业务。以香港为例,目前香港市场1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在4.5%左右,而国内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6%,各家银行还要在此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内地和香港贷款利差约为1.5个百分点,香港人民币融资成本明显低于内地市场。
(三)跨币种息差套利。这种方式与前一种方式类似,但套取的是境内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离岸外汇(比如美元)贷款利率之间的息差以及即期与远期之间的汇差。在人民币升值通道中,息差和汇差将带来双丰收。例如,企业A 在境内存款并要求开具信用证给离岸合作伙伴B 之后,B 按照离岸利率2%获得2200万美元外汇贷款,并通过向A 进口商品将这笔外汇支付给A;A 以在岸汇率6.17将外汇兑换为人民币13574万元,并通过理财等手段获得一年期6%的回报。到期之后,A 获得境内人民币“存款”本利14388.44万元,并按照到期汇率兑换需支付的外汇贷款本利和。如果在此期间,人民币升值为1美元兑换6.15元人民币。此时,B企业可以收到2339.58万美元,付44万美元利息之后,获得利润95.58万美元。为控制风险,可通过签订远期外汇合约锁定远期汇率波动风险。其中的存款也是广义概念的,其实是境内的一笔人民币资产,实际操作中通常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或接受票据转押实现盈利,当然也可能会有其他的方式。
(四)转口贸易套利。转口贸易是指境内企业从境外A企业购买货物,将货物存放在境内保税监管区,再视情况转卖给境外B企业的贸易方式。与一般贸易不同,转口贸易无货物入境,两头在外,无需进行报关等手续,企业只需完成买卖合同的订立、资金的收付即完成交易。转口贸易会利用境内外利差和汇差实现套利。
(五)跨境贸易融资套利。即境内企业从境外银行以贸易融资的形式融入人民币。例如,境内企业A以5500万元人民币的出口贸易合同从境外银行以3%的年利率融入人民币5500万元,并利用这笔资金进行理财活动,获得6%的收益,1年后获得无风险利润165万元人民币。近几年,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例如,人民币协议融资、人民币海外代付、人民币协议付款、人民币远期信用证等。尽管这些创新产品名称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境内银行通过其海外分支机构或代理银行为境内企业提供的人民币间接融资业务,这些业务均不纳入外债额度管理。银行和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人民币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等结算方式进行延期支付套利。
上述前三种方式的套利行为主要是由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所完成的,而后两种方式的套利行为主要是由贸易公司完成的。实体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利用套利窗口实现一定的套利利润是被允许的,也是企业的理性行为;而贸易公司等主体在虚假贸易的掩盖下所从事的套利行为对实体经济毫无助益,是应该被严格禁止的行为。
套利活动的积极作用和风险隐患
(一)套利活动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一是人民币跨境套利可以为企业提供套期保值、对冲风险的工具。二是人民币跨境套利将促使境内外人民币价格走向均衡。人民币资金会从价格较低向价格较高的方向流动,可以发挥“无形的手”的调节作用,更好地反映市场供需关系,有助于将扭曲的市场价格重新拉回至均衡水平。三是人民币跨境套利将对境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倒逼压力,对加快我国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二)人民币跨境套利的风险隐患。一是进出口实体企业沉溺于资本运作,不仅造成贸易数字虚增,热钱从外汇转向离岸人民币流入,更不利于国家管理流动性。二是人民币跨境套利资金的快速流入流出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大规模跨境套利交易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特别是大规模套利资金的集中流入和流出严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实现,进而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三是人民币跨境套利行为存在一定的负债资金偿还风险。人民币跨境套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一般通过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的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预收延付等产品来实现,但是该类业务暂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一旦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资金链断裂,将会导致对外偿付风险。
对人民币跨境套利行为区别对待、疏堵并举
(一)推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渐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控制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和幅度,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逐渐逼近均衡水平,弱化人民币单边升值市场预期,消除汇差的套利空间。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使利率水平能真实反映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逐步放开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空间。不断提高市场科学定价能力,增强价格杠杆对境内外利率的调控作用,消除利差的套利空间。
(二)强监管:加强对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的真实性审核。人民银行应注重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加大对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业务创新产品的调研分析,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将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产品的发展速度和业务规模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引导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产品健康发展。
银行机构在办理跨境业务时,要按照“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和“尽职审查”三原则,加强业务管理,严格做好跨境贸易和投资各环节的尽职调查,加强真实性审查,严格审查合同、报关单、发票等相关单据,确保背景真实。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发现和控制人民币跨境套利行为。
严加防范利用跨境贸易融资进行人民币跨境套利行为,融资与偿付要求币种统一,并只能在一家银行机构完成。如,转口贸易中,要重点加强先收后支转口贸易项下人民币收入管理,建议转口贸易收、支在同一家银行完成。在转口贸易收款时,银行机构必须严格审核相关单据的真实性,必要时要进行现场核实,确保转口贸易的真实性。
(三)重监测:加大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力度,构建有效、科学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平台。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立跨境人民币套利主体的“负面清单”。业务主体要对资金用途做出承诺,一旦发现无真实贸易背景情况下的套利或洗钱行为,立即将此情况录入征信系统,增加其日后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抑制违规套利行为的发生。
以现有的人民币跨境管理信息系统(RCPMIS)为基础,完善升级RCPMIS系统,增设信息查询模块,对转口贸易和贸易融资资金流等相关信息进行单独统计,全面反映转口贸易和贸易融资人民币资金流动和变化情况。加强与外汇局的协调与沟通,树立本外币协调监管理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监管合力。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资金跨境流动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构建起完善的跨境资金流动动态监测分析平台,全面提升对人民币跨境异常流动的统计监测和预警水平。进一步健全人民币跨境流动非现场跟踪与核查机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交易、虚假融资等异常情况,防范和化解人民币跨境套利带来的风险和不利影响。
第二篇:资金管理中的套利机会
资金管理中的套利机会
来源:中国资金管理网
资金管理套利是指灵活运用资金结算工具,依托一定的贸易背景,获取低风险收益的过程。资金管理套利的形式不同于一般投资,一般投资的标的物为实物资产或有价证券,而资金管理套利的标的物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资金管理套利在本质上与大宗商品贸易无关,但是又无法脱离大宗商品贸易而独立存在。资金管理套利的目的是通过套利获取无风险或低风险收益,而不是通过投机获取风险收益。
所谓套利,在形式上类似于对冲。不同点在于对冲的目的是消灭某项资产的风险敞口,而套利的目的是寻找零敞口正收益的资产。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套利并不容易。一方面套利机会往往来源于政策的变动,这需要对宏观经济形势、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熟悉和敏感;另一方面,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变化致使套利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需要企业主体具备完善的经营资质和灵活的管理模式。
套利的特点决定了资金管理的套利模式是灵活多变的,事实上在2009年至2012年这段时间里,每年的套利机会都大有不同,操作模式也大相径庭。下面以广东省某民营石化企业为例,详细介绍历年的资金管理套利机会及操作模式:
一、100%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2009年)
套利机会:2008年末国务院会议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力图振兴经济。对于银行而言意味着资金面的宽松,而且银行内部有最低信贷投放规模的指标,所以银行放贷的积极性非常高。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利率迅速下跌至1.98%之下,最低至1.2%,而1.98%是央行规定的半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存款利率与贴现利率之差即为套利空间。操作模式:
进行上述操作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获得足够的增值税发票。因为银行承兑汇票是贸易融资工具,银行在审批时需核实其贸易背景是否真实,所用手段就是要求企业提供增值税发票。对于上文提到的民营石化企业而言,凭借庞大的贸易规模和深厚的地方背景,可以获取足够的增值税发票以满足套利的需求。
失效原因:截至2009年末,银行信贷基本投放到位,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逐渐上升,超过半年定期存款利率,套利空间消失,上述资金管理套利业务无法继续开展。
二、100%保证金内保外贷(2009-2012年)
套利机会:
1.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为了促进经济复苏,美联储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一年期美元贷款利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远低于同期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
2.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逐步下跌,中间价由2005年的8.19跌至2012年的6.32,人民币升值幅度达29.59%。
3.NDF,即Non-deliverable Forwards,无本金远期交割,是境外银行柜台交易的一种金融衍生品,用于交易汇率管制国家的汇率波动风险。在到期日无需交割本金,而是以汇率的差价进行结算。NDF的价格代表市场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在2005年至2011年间,一年期NDF的价格基本上低于现汇汇率1%-3%,这说明市场预期人民币会持续升值。
操作模式:
在银行存入一笔人民币,并以此为质押在境外贷出等值的美元,同时购入相同金额的一年期NDF,一年后结汇。由于境内外利差的存在,外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企业可借此获得稳定的套利收益,不占用流动资金,也不占用银行授信额度。
在2011年之前,境外窗口公司贷取的美元很难直接划转回境内使用,故当时100%保证金内保外贷套利操作的规模要视美元需求量而定,如境内公司进口报关总额、境外公司贸易周转金、纸货保证金等等。到期付汇时,续做一笔100%保证金内保外贷,即可获取相应期间的境内外存贷利差收益,外加人民币升值的汇兑收益。
自2011年开始,跨境人民币转口贸易试点逐步开展,境外的美元可在换汇成人民币后以转口收汇的形式划转回国内使用,就不受美元需求量的约束了。这样一来又可以衍生出以下的操作模式:
失效原因:遗憾的是2011年下半年人民币结束升值,汇率围绕着6.3波动。出于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一年期NDF报价升水200-400个基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境内外存贷利率差无法弥补潜在的汇兑损失,上述套利业务规模大幅萎缩。
三、转口贸易人民币信用证套利(2011年)
套利机会:2009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在广州等四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起初,境内外存贷利差尚不明显,然而经过了2010年两次加息之后,境内存款利率达到3.5%,境外贴现利率停留在1.5%-3.0%之间,存贷利差已接近1%。
信用证到期后,企业结算利息收入和财务费用,即可获得利差收益。此类套利的关键点在于构造一条完整的转口贸易链。由于此类理财业务涉及到资金的出入境,如果采用进出口贸易的资金流动模式,那么在资金收付时,银行会要求企业提供报关单用以核实贸易的真实性,但套利操作无法获取报关单,故此路不通。而采用转口贸易的资金流动模式则可以避免银行对报关单的审核,因为转口贸易不涉及出入境(无报关单、关税发票),不在境内流转(无增值税发票),只需形式上合规的上下家贸易合同及商业发票,必要的时候向银行提供LOI(保函)或者BL(海运提单)即可。前三者境外窗口公司一般都可提供;而BL只能由具备海运资质的船公司出具。上文提及的民营石化企业恰好在境外拥有几艘加油船,组建了船公司,可以提供套利所需的BL。所以万事俱备,只要能找到提供人民币融资的境外银行,即可反复进行上述套利操作,赚取收益。
失效原因:遗憾的是到了2011年末,境外银行人民币结算额度几度告罄,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境外银行人民币贴现利率由年初的1%-2%,上升至年末的4%-5%,高于境内1年期存款利率3.5%,套利空间几乎消失。
四、票据套利(2011年)
套利机会:由于2011年银根紧缩、信贷规模骤减,银行更倾向于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而不是直接发放贷款或提供贴现。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持续上涨,一度高达15%,而同期境外银行的信用证贴现率长期低于5%,套利空间就此产生。利用票据质押开立信用证的方法,将持票方的高成本资金需求与境外银行的低成本资金供给巧妙结合在一起,将利息差价转化为实际收益。
操作模式:
企业以约定的折现率将票面金额打折,购入对应的银行承兑汇票。再将银行承兑汇票质押在银行,开立人民币转口信用证给境外关联公司。最后通过境外公司贴现信用证,将资金转道划回境内,完成票据套利的操作。
人民币信用证的优势在于以本币结算,不占用银行的外汇指标,所以存续期限较美元信用证更长。美元信用证最长不过90天,相对于质押物(银行承兑汇票)180天的解付期,银行根本无法取获得存款,所以银行更倾向于提供1年期人民币信用证。但这样又使得套利方承担额外的贴现成本。所以此类套利操作需综合衡量成本与收益。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票据质押的环节,有的银行要求提供对应的增值税发票;有的银行则不作要求。对于要求提供增值税发票的情况,可以先用其他关联公司购入票据,再搭配相关的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将票据背书给授信公司,之后即可顺利质押开证。以上的操作需要技巧,所以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灵活的账务处理。
失效原因:到了2012年,部分行业因产能过剩被银行提示风险,进而限贷;同时银根也稍有放松。在供需关系作用下,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下跌到4.3%-5.6%区间;同时,由于境外银行人民币额度供不应求,转口信用证融资成本迅速上涨至3.5%-4.5%区间,套利空间急剧缩小。
五、地产抵押转口证套利(2012年)
套利机会:自2011年开始,政府对发烧的房地产行业开展了严厉的调控,限制房地产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紧接着叫停了房地产信托。但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回报率远高于其他行业,能够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土地等优质资产作抵押。房地产企业本身具备良好的融资资质,只是受制于当前的政策而无法利用。然而,对于之前提到的这家民营石化企业而言,一方面其本身不属于房地产行业,不受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其具备强大的贸易融资平台。所以该企业可以顺利地将房地产企业提供的优质抵押物转化为自身的银行授信,再将银行授信转化为低成本现金流,最后以较高的利率借给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获取套利收益。
操作模式:
上述套利操作的关键在于利用对方的资产,向银行申请不动产抵押授信,授信放给我方,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将整个融资链条盘活了。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没那么理想,对方要求得到中长期贷款,而我方只能以贸易融资的方式获得短期贷款。短借长用的后果就是反复融资,增加操作成本,并且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另外每年授信复审的时候,也会有银行收贷的风险。这些因素都需要充分考虑到。
截至目前,上述套利机会仍然存在,企业应充分考虑当地政府及银行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态度,谨慎开展此类套利操作。
第三篇:债券市场国债套利实证分析
债券市场国债套利实证分析
国债无风险套利的可行性
套利方法
由跨市场套利定义可知,两市之间国债现货以及国债回购能够进行套利的原因是两市之间相同品种债券价格存在差异。那么两个交易市场之间套利所遵循的原理就是,当两个市场上相同投资品种价格不一致,且两者之间的差价在刨除了交易费用后,还存在收益的话,套利交易就可以进行。
由于我国禁止实行买空卖空操作,投资者必须在手中拥有股票后才允许在另外一个市场报单卖出,同时,由于我国股票交易实行T+1日交割方式,则在深市买入的国债在交易日当日不能转托至上海债券市场,因此,要实现套利交易,投资者必须手中储备有一定数量的国债,在进行n个交易日的套利后通过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将国债从储备多的债市转托至储备少的债市,重新实现新的平衡。
在实际交易中,诸如深买沪卖,应以沪市的买价减去深市的卖价(因为沪市的买价是投资者实际上拿到手的收益,而深市的卖价是投资者付出的成本),如果大于交易成本,则套利交易可以实行。在交易所交易中,存在3个买价和3个卖价,即买1、2、3和卖1、2、3,其中买1是买价中的最高价,卖1是卖价中的最低价。从理论上讲,只要任何一个买价与卖价之间存在大于交易成本的差价,就可以进行套利交易,只需要编辑程序,使之能够自行比较,满足条件后自动发出交易指令。
有些债券有可能在一个市场如沪市有行情,在另一个市场如深市没有交易,甚至没有报价,则可以根据已经报价市场———沪市的买卖价,计算出在深市可以获利的价格并在深市报出买卖单进行试探。为了区别与上面的自动套利,我们称后者为主动套利。由于我国市场不允许买空卖空,那么唯一可行的操作就是根据沪市的价格计算出在深市的买价,以求在深市买进债券后,再将债券于沪市卖出。
交易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套利交易原理同样遵循上述的原理。但是由于国家对于两个市场的准入者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有资格同时进出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投资者将面临更大的套利机会,因为投资者可以分别在银行间国债市场与深圳、上海国债市场进行套利,套利容量更大,获取的利润更多。
风险测算方法
本文研究的虽然是无风险套利,但是由于现实交易中存在着种种市场摩擦,套利交易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无风险,而不可能是绝对意义上的无风险。综合而言,无风险套利存在价差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由于投资者手中已经储备有一定数量的国债,那么投资者便可以在市场存在套利机会的时候同时在两个市场发出买进和卖出交易指令。但是从投资者发现套利机会到向两个市场发出买卖指令到最后完成交易这中间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市场的价格可能发生变动,两个市场之间的价差变小,投资者的套利利润变小,甚至没有,这就使得投资者面临价差风险。
套利交易中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因为深沪两市的流动性存在差异,有可能最后套利的结果是债券从流动性好的沪市流向流动性差的深市,从而使得国债在流动性差的市场上的变现难度增大,造成流动性风险。
价差风险在现实交易中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仅可以通过编制程序,由计算机来检测市场,在发现套利机会后自动向深沪两市下单实现交易,达到缩短交易时间,减小价差风险的目的。当存在套利机会时,由计算机同时向两个市场发出买进卖出的指令,以缩短交易时间。同时,为了减小流动性风险,应尽量在流动性差的市场中完成买入债券,在流动性好的市场卖出债券,从而减少流动性风险。对于主动套利而言,如果深市中的买单还没有实现,而沪市的价格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时应立即撤销深市中的买单,并根据沪市中国债的新的价格计算在深市中的新的买价,减小风险。
套利操作实证研究
深沪债市间国债无风险套利
由于深圳国债回购市场经常几日都没有行情,因此本文仅考虑两市之间国债现券之间的套利交易。与其他实证分析不同的是,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国债的交易费用,也就是说,我们仅对那些在深沪两市国债价差扣除了交易费用后仍存在套利价差的套利机会做实证分析。
本部分实证分析数据来自通达信行情软件,数据区间取2002年8月19日到2002年8月29日之间9个交易日的分笔出价及成交数据,选用在深沪两市同时上市的12只国债作为研究样本。其在深圳市场的代码分别为:100203、100115、101912、101917、101905、101973、101968、101966、101903、101998、101995、101904;在上海市场对应的代码为:010203、010115、010112、010107、010010、009704、000896、000696、010103、009908、009905、010004。
1、深沪两市国债存在套利机会
自2002年8月19日至2002年8月29日这9个交易日中,这12只国债在上海市场共有43649笔出价记录,而相应在深圳仅有12417笔出价记录,约为上海的1/4,数据的对比说明了上海国债市场交易要较深圳活跃,流动性也更好,这也是同一只国债为什么在深沪两市存在套利价差的主要原因。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研究了在考虑不同交易费率及不同出价时间差的情况下、两市仅考虑买
一、卖一价差之间存在的套利机会,这虽然会人为缩小套利交易的市场容量及套利利润,但可以使得实证分析简化。例如:8月26日,同一只国债在深圳市场9:45:06的卖一报价在扣除0.2%的交易费率之后和在上海市场9:45:08的买一价格之间仍然出现了套利机会,那么我们就说在交易费率为0.2%、间隔为3秒内的两笔报价出现了深买沪卖的一次套利机会。我们分别选用了0.1%、0.15%、0.2%的三个交易费率,其中0.2%是国债交易费率的上限,间隔时间分别取0秒、3秒、10秒、30秒,最后计算汇总如表1:
由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交易费率越少,允许观测两市同一只国债报价的时间间隔越大扩大,可以套利的机会也越多。
②大部分套利为深买沪卖。从表1可以看出,当两市交易费律都为0.2%时,市场上基本上不存在沪买深卖的套利机会。这又一次说明上海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比深圳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好。
2、深沪两市国债的套利分布
以下以0.2%交易费率和3秒的报价时间差下的321个深买沪卖的可套利机会为研究对象,我们对套利机会的价差分布、时间分布券种分布等做实证分析。
(1)套利价差分布
以0.1元为套利价差间隔区间,我们对这321个套利机会的可套利价差分布做频数分布,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债可套利差价集中在0.4元到1.3元之间,平均值为0.99元,最大值为2.11元,最小值为0.42元,标准差44.5%。
(2)套利价差时间分布
我们先计算9个交易每日套利机会的总体分布情况,计算结果显示,在每个交易日市场上都有一定的套利机会。单方差分析检验的结果显示在95%概率保证程度下拒绝9个交易日套利机会的次数及套利差价有显著不同的假设。
在此计算结果上我们进一步以5分钟为时间间隔,检验这321个套利机会在一个交易日内在不同时间段内是否也是均匀分布的。计算结果显示,单因素方差检验的结果拒绝了套利机会在一天之间均匀分布的假设。321个套利机会中,有197个套利基础出现在10:40分之前。从而可以得出结论,9个交易日内有近60%的套利机会是出现在开盘后的第一个小时内的。
(3)套利差价的券种分布
我们按相同方法对套利差价在不同债券上的分布做频数分析,结果表明,321个套利机会集中在2002年记帐式(三期)国债100203、2001年记帐式(十二期)国债101912、1999年记帐式(八期)国债101998、2000年记帐式(四期)国债101904上,这几只国债共同的特征为它们均为10年期国债,并大部分属于近几年新上市的国债,这说明较新的国债交易活跃,价格变化幅度也较大,比上市较早的国债更可能存在套利机会。
3、深沪两市国债套利交易的市场容量分析
以上两部分仅对套利价差做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套利差价所对应的市场容量有多大,这直接关系到套利的利润率及所需的资金总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债套利所面临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也就是说如果执行套利的下单量超过了市场所能承受的容量,国债市场的价格会由此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从而使套利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以下结合买一价和卖一价对应的买一下单数量和卖一下单数量的最小值,对深沪两市国债的套利市场容量做实证分析。
(1)可套利容量分析
以30手交易量为频数区间间隔,对可成交套利交易量做频数分布图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可套利容量集中在0到30手(一手=10张国债,每张国债面值100元)之间,描述统计的结果还同时显示,可套利容量的平均值为20.8手,最大值为269手,最小值为1手,总和为6690手,标准差为40.6。
(2)可套利容量的券种分布
分析结果如表三:
结果显示大部分可套利容量集中在国债100203,平均每笔可成交套利交易量也是国债100203最高,平均达到26手左右。
(3)可套利容量的时间分布
套利容量时间分布的统计结果与前面关于套利差价的统计结果类似,大部分套利容量也集中在开盘中的一段时间内。
(4)可套利容量与套利价差的关系
我们同时也统计了不同容量区间的套利差价分组汇总结果,结果显示大部分套利容量集中在均值为1元左右的套利差价上,且不同套利差价上的套利容量没有显著的区别。
进一步汇总结果显示:如果这9个交易日能尽数扑捉了这321个套利机会,深沪两市可成交6690手国债,这就要求在这9个交易日实施套利之前必须预先准备好约7000手上海市场上相应国债的现货(约需资金700万元左右),出现套利机会后,即在上海抛出国债,并在深圳卖入国债现货,9个交易日之后,在还未扣除0.2%之前可实现套利利润66954.3元,扣除之后可实现利润39407元,按所须资金700万元左右的占比分析,这9个交易日利润率约为0.6%左右,按此计算国债套利年收益率可以达到12%,显然这对于资金量在千万左右的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4、深沪两市国债的套利延时价差风险分析
发现同一只国债品种在两个市场上套利差价之后,从下单执行、到成交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当时检测出来的可套利价格发生了变动那么可套利的差价就会发生变动,甚至消失,因此,国债套利通常还要面对套利延时价差所带来的风险。以下我们同样以0.2%交易费率和3秒的报价时间差下的321个深买沪卖的可套利机会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一定时间间隔后,这321个套利差价相对当时检测出套利差价的变化程度,并以此作为衡量套利延时价差所带来风险的依据。
我们分别取滞后时间为10秒,30秒,60秒,2分钟,5分钟,计算这321笔原先存在套利差价的报价记录在这几个时间后差价及其与原套利差价之差值的统计情况,计算结果告诉我们,10秒钟后321个套利差价中有28个的套利差价发生变化,到5分钟后几乎70%的套利差价都发生了变化。随着延时间隔的不断增加国债套利的风险值提高,如果拖延在10秒钟以内,风险值可以控制在0.00018以内,如果拖延时间扩大为5分钟,那么风险值扩大为原先的近5倍。
银行间国债市场与交易所
国债市场之间的无风险套利
目前我国国债市场上有四只国债交易品种能够在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都进行交易,其沪市的债券代码分别为:000696,000896,009905,009704。国家管理部门现允许这四只国债品种由交易所国债市场向银行间国债市场单方向流动,这为可以同时参与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国债交易的机构投资者在这两个市场间进行套利提供了条件。
以下我们将以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0月16日时段内上海证券交易所及银行间国债市场中上述4 种国债的收盘价及成交额作为样本数据,对同一时间内两个市场单向套利机会存在的可能性及套利容量做实证分析。考虑到银行间国债交易市场采用撮合交易方式,交易双方通常不需要支付交易费用,因此,我们仅考虑交易所国债交易0.2%的交易费率。
1、套利机会存在性检验
我们首先检验了000696,000896,009905,009704这四只国债在银行间市场价格和交易所市场价格之间扣除交易费用后的正向可套利差价的利润率,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银行间国债市场国债成交次数较少,所以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之间的套利机会不多。比较而言,国债9905和国债9704这两只较晚上市的国债品种套利机会更多一些,它们的可套利机会占两年中总的套利机会可比较次数的40%左右,在扣除0.2%的交易费用后,两只国债每次套利的利润率平均可达0.25%左右,国债9905的套利机会最多,可对比的76个收盘价位中,有31个套利机会,累计可实现套利利润率达到7.3%。
2、套利机会的时间分布
为研究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可套利机会及套利利润是否随时间发生变化,我们对这四只国债套利利润率做分月汇总,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套利机会的多寡及价差分布在不同时间段有显著的不同,2002年4月到6月期间,股票大盘走势较弱,债券交易也相对活跃,因此,容易出现更多的套利机会。
3、套利利润率的区间分布
我们同时对四只债券不同利润率区间的套利频数分布做了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可套利利润率区间集中在0.1%到0.4%之间,占比超过90%以上。
4、套利市场容量的券种分布
为了研究实现上述利润的对应债券市场的容量有多大,我们以具有可套利差价当天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国债市场中最小的成交量的10%作为套利差价对应的可交易量,对两个市场可实现的套利利润总额做分析。计算结果按券种分类汇总如表二。
计算结果表明,国债9905交易活跃,流动性较好,它的可套利容量明显大于其它国债,平均每次套利可实现利润127万元左右,31次套利累计可实现套利容量4000万元左右,其它三只国债累计可实现套利容量仅为200到300万元左右。
5、套利市场容量的时间分布
按相同方法我们也同时测算了不同月份套利所对应的市场容量,计算结果同样表明,可实现的套利容量大多集中在4月到6月之间,累计可实现利润为3800万余元,占到总的可实现利润额4400万的87%左右。
6、套利市场容量的按利润率区间分布
不同利润率区间下,0.3%到0.6%利润区间之间的套利机会对应着较大的套利市场容量。
银行间国债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套利风险与交易所国债市场套利风险相似。
结论与启示
1.我国国债套利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我国的债券市场被人为分割为三个市场:深圳债券市场、上海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人为分割市场最终将导致资产流动性变差,融资成本增加,部分能够同时进入三个市场进行买卖的投资者将得到超额收益。
2.从深沪两市之间国债现券市场套利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债券现券市场套利主要流向为深买沪卖,从而证明上海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高于深圳国债市场。
3.实证分析表明,交易所套利市场容量比较小,比较适合千万元左右、厌恶风险、收益要求较高的机构投资者,对于持有上亿元的基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银行间国债市场与交易所国债市场间套利机会较少,对于可以参与其中的机构投资者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银行间国债市场间不但套利机会少,套利利润也比较小。
4.交易所市场间的套利机会及套利容量大部分集中在一个交易日开盘后的前两个小时,投资者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两个小时内的市场交易情况。
5.实证研究显示,国债市场套利机会主要集中在近几年上市,期限为10年期的国债,说明新的国债交易比较活跃,套利的机会比较大。
6.价差风险是国债套利交易中的主要风险,投资者在实际交易中应尽量缩短交易时间以减少价差风险。
相关报道:关于套利
对于套利,学者们基本上具有共识,以滋维·博迪在其《投资学》中的论述为代表,即“套利是指利用证券定价之间的不一致进行资金转移,从中赚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显然,套利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存在价差。套利交易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一项资产在不同的市场或相同的市场上与其相同资产或其衍生资产之间存在定价上的不一致,这是实施套利的先决条件,换句话说,当某项资产违反了一价原则时,就有了套利机会。第二,同时性和等额性。为了实现无风险利润,套利操作需要实施反向操作,同时买卖等额的资产,从资产的差价中赚取利润,这是套利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别于一般投资和其他无风险投资的重要特征。
因此,当投资者可以构造一个能够产生安全利润的零投资证券组合时,套利机会就出现了。在国外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表现为投资者卖空一项或多项资产的同时买入等额的相同资产,在我国由于禁止买空卖空交易,在进行套利操作之前投资者手中必须要有一部分启动资金存在。从形式上看,套利有空间套利和交易品种套利两种。前者往往被称为跨市场套利,是当一项资产在两个市场以不同的价格进行交易且差价超过了交易成本时,在相对价格低的市场买入资产,同时在相对价格高的市场卖出资产,获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后者则被称为跨品种套利交易。跨品种套利交易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属于一项资产与他的衍生证券之间的套利,如可转债与其基础股票之间的套利;另一种跨品种套利交易要通过构造投资组合来进行,即对表面上不存在明显套利机会的不同资产作投资组合,再与其他证券产品或证券产品组合进行套利交易。本课题研究的国债套利问题研究主要属于跨市场套利交易;而可转债套利问题研究主要属于后者。
1997年,我国债券市场被人为分割成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两个部分,其中交易所市场包括深圳国债市场和上海国债市场。由于各市场间没有统一的托管机制,资产不能互相流动,而国家也对各市场的参与者做了限制导致不同市场上相同资产的流动性又不同,因此使得相同品种的国债现货和国债回购产品在不同市场中价格存在显著的差异,套利机会由之产生。对于相同品种的国债而言,当其在不同市场中价格存在差异且差价大于交易成本时,投资者可以在价格低的市场以低价买入国债,在价格高的市场以高价卖出国债,赚取无风险收益,实现套利。来源:[财智网]
第四篇:关于套利的案例分析3
套利案例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10-07-07
一、前言
20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正式挂牌上市,黄金期货综合了黄金独有的保值作用和期货灵活的交易方式,推出后受到众多投资者的亲睐。也给黄金期货和现货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同时黄金现货参与企业和期货公司也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投资者的热捧也使得黄金期货价格波动幅度加大,给市场提供了很多套利机会。本文根据黄金期货上市后的行情走势,用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说明黄金生产企业的“黄金期现套利”和黄金投资企业和个人的“跨市场套利”的操作流程。
二、期现套利案利分析
期货和现货之间存在基差,期货本身价格发现的功能对远期的价格起到引导作用,基差主要是由持仓成本决定。对于黄金期货来说,其持仓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仓储费、贷款利息、购入费用等。黄金期货和现货之间是否存在套利机会,取决于基差和持仓成本的对比关系。基差大于持仓成本时存在套利机会,而套利又会使基差逐渐趋向正常,套利机会消失。
(一)期现套利机会分析:
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上市,我们根据基差和持仓成本来核算是否存在期现套利的机会。
(1)基差计算
1月9日黄金期货806合约开盘价230.95元/克,取整数230元/克计算。当日上海金交所一号金现货价格取206元/克计算。基差为24元/克。
(2)持仓费用计算
仓储费:
1.8元/天/千克(1月9日-6月15日,以156天计算)则仓储费为280.8元/千克。约相当于0.29元/克。
贷款利息:
一年期贷款利息7.47%,黄金价格按206元/克计算,每千克需资金206000元。利息:206000*7.47%*156/365=6756元,每克需贷款利息6.756元。
持仓总费用:0.29+6.756=7.046元/克
(3)基差和费用的比较:
基差24元/克远远大于7.046元/克的持仓费用,因此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可以进行期现套利操作。
(二)期现套利操作:
以1千克黄金为例来进行期现套利操作,黄金生产企业在1月9日在期货市场卖出黄金806合约,持有空头,当基差和持仓费用的价差达到最大时,期货头寸平仓。
1.期货市场
1月9日,在期货市场卖出黄金期货806合约一手,价格为230元/克。以13.5%的保证金比例算,需保证金31050元/手。
1月22日,黄金期货合约806最低跌至204.72元/克,谨慎的投资者可在期货市场上平仓。
(1)期货市场盈亏情况:
套利案例分析(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10-07-07
以208元/克的价格平仓,平仓盈利:(230-208)*1000=22000元/千克
期货市场盈利22000元/千克
(2)现货市场:
1月22日黄金现货价格以205元/克计算,和1月9日相比价格下跌1元/克,相当于现货亏损(206-205)*1000=1000元/千克
1月9日—1月22日,1千克黄金的持仓费用:7046/156=45元
现货市场亏损1000+45=1045元/千克
(3)套利结果:
净盈利:22000-1045=20955元/千克
通过期现套利,净盈利20955元/千克,套利成功。
通过核算基差和持仓费用,我们很清楚的看到期货现货之间巨大的价差,进行套利操作的风险几乎为零,作为黄金生产企业,有现货做保障,非常适合进行期现套利操作。从而实现以接近零的风险在期货市场取得高额回报。
三、跨市场套利案例分析
跨市套利指投机者利用同一商品在不同交易所的期货价格的不同,在两个交易所同时买进和卖出期货合约以谋取利润的活动。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某一期货交易所买进某交割月份的某种期货合约的同时,在另一交易所卖出同一交割月份该种期货合约。作为黄金投资企业,如投资公司、金店等,当黄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出现价差时,可以在两个市场上同时操作来进行套利。下面我们以1月9日—1月22日,国内黄金期货市场和纽约黄金期货市场的套利机会来说明跨市套利的操作流程。
(一)跨市套利分析
一般来说,两个市场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及运输成本等因素会造成同一品种的价差。但对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说,一般情况交割运输的很少,这样价差一般取决于两种货币的汇率。对于国内黄金和纽约黄金来说,通过两种货币的换算,如果二者存在价差,则存在套利机会。
1.价差核算
1月9日国内黄金期货价格最高230.99元/克,纽约黄金1月9日最高价901美元/盎司,收盘价886.8美元/盎司。
以901美元/盎司计算:
1盎司=31.1035克 1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7.2732
折算成人民币,美黄金价格为210.7元/克
国内黄金期货230元/克 美黄金期货价格210.7元/克
因此至少存在20元/克的套利空间,结合现货价格来分析,国内金价虚高,在套利盘的影响下,国内国际价格必然逐渐回归平衡。因此,可以考虑在国内黄金期货市场做空,同时在美黄金期货市场买入做多。
(二)套利操作
1月9日,做空国内黄金期货合约3手,价格为230元/克,需保证金31050元。同日在纽约期货市场买入黄金4月份合约1手(100盎司),约等于3110.35克。价格为901美元/盎司,需保证金3510美元。
套利案例分析(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日期:10-07-07
l.国内市场
1月22日,国内空头持仓已经出现不小盈利,可以考虑平仓,以208元/克的价格平仓,平仓盈利:(230-208)*1000*3=66000元/千克
国内期货市场盈利66000元/千克
2.国际市场
同日,在纽约市场上所持有的多头平仓,平仓价格为890美元/盎司
平仓亏损(901-890)*100=1100美元
1月22日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为7.2556
则折合人民币1100*7.2556=7981元
纽约黄金市场亏损:7981元人民币
(3)套利结果
净盈利:66000-7981=58019元,跨市场套利成功。
第五篇:资本流出特点分析的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出不断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国家十分明显。以中国、马来西亚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资本流出主要以对外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投资为主,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原因并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资本流出;对外直接投资;外汇投资
一、亚洲新兴国家资本流出的特点
(一)资本流出规模增大。总体说,一国生产要素:对外输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劳务输出、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最高级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往往由于缺乏资金,常常是大量的资本流入而流出很少。所以,资本输出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专利。然而,2000年以来,亚洲新兴国家的资本流出却不断增加。为精确计算其规模,本文采用世界银行法对亚洲三国资本流出总量进行测算,并利用错误与遗漏账户进行调整。通过分析可见,近年来,中国的资本流出规模急速上升,增长幅度较大,由2000年初的589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837亿美元,增长超过7倍。无论在总量还是增速上,都远远大于马来西亚和韩国。2006年,马来西亚和韩国资本流出总量分别为384亿和797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3倍和1.5倍。本文进一步把各国资本流出总量与各国同一年GDP进行对比,从1990~1996年与2000~2006年两时期资本流出的变化看,中国、马来西亚和韩国都经历了显著的增长,资本流出的比例不断上升。
(二)对外直接投资稳步上升,资源寻求型投资日益重要。2006年,亚洲外商直接投资流出额为10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跨国并购总量达470亿美元。近三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71.3%,到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733亿美元;马来西亚和韩国的年增率也分别达66%和32%。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增加的投资当中,有一部分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投资,如中国正在建立第一个由尼日利亚、泰国等八个国家组成的海外经济贸易区域。根据中国商务部计划,未来几年还有50个类似区域建立,以便中国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进行投资。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保障国内战略资源安全为主要考虑的大型国有公司海外扩张,成为亚洲新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这些国有企业积极扩展其海外利益,迅速成为全球竞争者。如,在石油开采业,包括中国的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以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在内的几家企业联合产量均已超过52800万桶,而10年前的数字仅为2200万桶。特别在过去两年中,中石油和Petronas先后在10多个国家建立起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基地;韩国也宣布通过韩国进出口银行对大型海外能源发展项目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这标志着以能源行业为代表的国有资本输出已开始扬帆远航。
(三)外汇储备投资增长迅速,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近年来,亚洲新兴国家积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特别是中国,2007年初超过1.3万亿美元。2005年和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年均增速约为31.7%,马来西亚和韩国分别为7.6%和10.2%。其中,韩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超过2000亿美元的国家。这样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及增长速度必然促使各国的外汇投资迅速增长。虽然外汇投资的准确数字仍然神秘,但可从中国斥资2000亿美元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并投资30亿美元购入美国黑石集团股份及韩国投资公司将110亿美元用于投资海外股市等大手笔中略见一斑。亚洲三国外汇储备的投资结构还十分相似,基本上都投资于海外高信用等级的政府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和公司债券等金融资产,其中有相当大比例是购买美国国债。如,2005年中国购买的美国长期国库券和美元现金共1894亿美元,政府机构债券778亿美元,总计美国长期债券占当年中国对外投资的66.8%,马来西亚的比例略低为49.6%,韩国则高达92%。
(四)资本流出与大量的资本流入并存,资本流入的质量有所提高。随着亚洲地区资本流出的新趋势,原先就已存在的大规模资本流入,近几年也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从流入量说,该地区的私人资本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仅2006年流入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直接投资就创2000亿美元的新高,其中跨国并购达540亿美元,绿地投资项目数达3515项。从增速看,南亚和东南亚的增速稍高于东亚,但后者直接投资的流入正趋向知识密集和高附加值领域,可以说是投资质量的提高。以中国为例,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达690亿美元,而且中西部省份比往年获得更多;较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投资转移到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计算机设备、电讯设备和半导体。另外,在韩国的新投资也趋向于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研发中心和配送中心。
事实说明,亚洲新兴国家不但存在大量资本流出,而且也存在大幅度上升的资本流入,资本流动呈“大进大出”的特点,并且流入的地区和行业选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亚洲新兴国家资本大量流出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形势的驱动。近两年,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球资本流动性增强,名义和真实利率较低,这些利好因素都推动了投资增长。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的增长十分强劲,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中国保持着略高于10%的增长水平,马来西亚增长率在6%左右,韩国增长率也在4%~5%之间。这些国家成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因此,良好的国际条件和国内的经济繁荣为各国资本输出提供了前提条件。世界主要资本输出国统计分析数据表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上升,流出资本量将逐渐增加: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左右时,流出的资本量会突然迅速上升;在2600~5600美元之间流出的资本量超过流人的资本量,出现净流出状况。截止2006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韩国超过1.5万美元,马来西亚超过1万美元。虽然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但整体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3000美元,正处于大规模资本输出的“前夜”。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亚洲新兴经济体不但取得了量的增长,实现了质的突破,也使其具备了对外资本输出的实力。
(二)为绕开贸易壁垒而寻求新的对外输出模式。长期以来,亚洲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成为世界主要制成品出口地区,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2177亿美元,马来西亚达367亿,韩国达292亿。上百亿以上的贸易顺差额,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大背景下,亚洲国家常常被斥责为全球经济失衡的“罪魁祸首”。随着贸易量不断增加,亚洲新兴国家经常遭遇到一些国家设置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为绕开贸易壁垒,减轻贸易争端及摩擦,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对外资本输出就成了一种非常自然的选择。
(三)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三国大量积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数量有较大增长。进入2007年,三国外汇储备的增幅都超过1999年水平的2倍(或接近2倍)。特别是中国,仅7年间就增长8倍以上(见表1)。
亚洲新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数量巨大的储备资金需要寻找出路,而不是静静地躺在央行的金库里。因此,各国的资金正以金融资产形式迅速流出。总之,各国的外汇储备越多,购买的外国债券越多,资金流出也越多。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已成为亚洲新兴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经济基础和动力。
(四)逐步放开资本帐户与放宽金融管制。近年来,中国、马来西亚、韩国等都在放松对海外机构投资的限制,逐步建立政府隶属的投资公司,将国内资本疏导到国外。亚洲新兴国家对资本流出自由化采取的措施见表2。
各国资本自由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和促进了资本的流出。此外,资本输出是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渠道,也为亚洲国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手段。从全球和长远的眼光看,资本流出是亚洲新兴国家与国际大市场融为一体的必然选择。
三、亚洲新兴国家资本流出的影响
(一)对母国和东道国产生深远影响。对投资母国而言,可分享国外资源和收益,积累海外管理经验,为更多企业走出国门提供参考;能确保国内战略资源的供应和实现战略资源来源的多元化,保证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减轻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对投资东道国而言,跨国公司带来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这正是它们(特别是低收入国家)所需要的。有了跨国公司的参与,能帮助它们合理开发本国的资源,且不会带来外债的增加。此外,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还为它们提供一个重要的知识技术转移渠道,特别是对教育水平低和缺乏熟练工人的落后国家而言,承接来自先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要比来自发达国家的容易得多,发挥这种知识正效应所花费的成本也小得多。
(二)对本国货币升值起缓冲作用,但难以持久。资本流出能降低外汇储备的积累,缓解大量的资本流入所带来的货币升值压力(如人民币和韩元),但这种手段很难持久。首先,在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韩元还会继续升值、国内投资机会仍十分诱人的背景下,资本外流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次,不应把放松资本流出作为升值减压的手段。资本项目自由化是长期性、结构性的,涉及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国家信誉等问题,一旦实施难以逆转。如果周期方向发生变化,又需要反过来遏制资本流出,这时重新加强对资本流出的控制所付出的代价将非常高。根据拉丁美洲的经验,“宽出”政策往往不能减轻压力,有时反而吸引外资进来。道理很简单,“进”是为了“出”,如果“出”得非常容易,外资肯定会进来。所以,想通过资本流出途径缓解货币升值的做法短视而无效。
(三)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为国际资本流动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亚洲新兴国家对外投资,己成为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而并不是各国国内单方面的政策行为,将对国际金融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中国这样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将成为世界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这不仅加速了新兴资本输出国迈向国际化的步伐,还拓宽了资本接收国的潜在资本来源,加强了两者之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
面对资本流出的大量增加,对亚洲新兴国家而言,应尽快制定一个中长期的资本输出战略,而不仅仅是在政策上给予一些鼓励。此外,亚洲新兴国家在进行外向资本流动时,还应十分注意防范风险。应充分考虑风险和收益,研究进入国际市场的合理方式,逐步积累国际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经验,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放开金融管制。如果资本外流确实能在充分考虑风险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回报率,那么资本项目自由化和允许资本流出将是一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