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保险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
浅析我国保险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 号 学生姓名
摘要:诸多保险专家和学者对我国保险营销所研究关注的大多是国内外坏境和国内地区之间的差异,但随着时间推移,过去的保险营销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保险营销的发展需要。本文借鉴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对我国保险营销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保险营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新形势,以保险营销的特点为依据,探索我国保险营销的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保险营销;客户需求;服务
绪论
2013年2月28日,保监会正式同意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等9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它突破国内现有保险营销模式,不设立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和理赔。众安在线的获批筹建作为中国保监会鼓励保险业改革的一项举措,是我国保险业在保险营销创新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保险业面对的新形势,对中国保险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出解决我国保险营销现存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保险营销的现状
(一)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
目前我国的保险渗透率很低,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人们的保障意识不断增强,随之对保险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需求。有统计数据预计,到2015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数量在城市总人口的占比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40%;而且随着中国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将上升至75周岁,中国的养老体系将面临
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商业健康险及养老险等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保险市场整体将保持快速增长,在十年内有望赶超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保险市场。2013年,安联集团在访华新闻发布会上预计:未来十年内中国保险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达到12.1%,到2023年,中国市场的保费收入将占亚洲市场的37.6%,占全球市场的13.1%,安联集团也将借机加快布局中国市场。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这有其历史根源。1988年以前,中国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家经营,保险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从保险业的经营主体来看,即使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保险公司也不过6家左右。如果算上我国区域性保险公司和真正开始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130家上下。而美国有约5000家保险公司,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有220余家。从保险市场占有率来看,国内保险市场被四家左右的保险公司垄断,他们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达到65%左右。
(二)保险产品的供给不适应保险需求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保障需求不断增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保险行业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仍是保险公司推出什么产品,客户就买什么产品。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明确指出: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难以全面适应客户的保险需求,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调整产品结构的呼声逐渐高涨,但实质进展缓慢。当前保险产品开发上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数量和品种的多少,而在于不能适应和满足保险市场需求,保险产品供给结构问题较为突出。据统计,目前正在市场上运行的险种有400多种,但真正具有生命力、适销对路的险种并不多。如中年人对保险需求最为强烈,而很多产品恰恰越过了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产品只适合高薪阶层,而没有关注中等收入阶层;各保险公司险种同构现象严重,特性化险种缺乏等。这样,一方面是某些保险公司的过度开发和供给,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保险需求得不到满
足,保险公司盲目出售开发的新产品,而不是针对市场需求开发能售出的新产品,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调查,闭门造车。由此,保险产品供给结构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需求的实现。
(三)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对营销人员需求较大。部分保险公司通过降低人员准入门槛、缩减后期培训投入来获取短期效益,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人力成本,但造成了保险营销人员总体水平偏低。据北京保险行业协会调查统计,较其他金融行业,保险营销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总人数的比重偏低,而且许多公司招收的营销人员大多缺乏风险管理和保险营销等基本专业知识,经过2个星期左右的培训就上岗推销保险。由于一些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销售误导、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业的声誉。在这些违规违法现象中,销售误导最为突出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涉及人身保险公司的消费者有效投诉事项共有9768个,其中,违法违规类投诉同比增长106.81%,而人身保险公司的销售误导投诉共计2979个,占违法违规投诉总量的85.28%,同比增长128.10%。
二、我国保险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公司的营销观念不正确,缺乏真正的创新
受保险市场的垄断地位、公司管理制度和以往保险展业经验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保险公司仍采用以险种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保险产品推销观念,而这种观念只在保险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近年来,保险业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十几年沿袭下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却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比如,保险业发展模式仍停留在“跑马圈地”的时代,“以保费论英雄”、“以市场份额论英雄”,这就导致保险公司盲目开发险种,不顾经营成本和风险,采用恶性促销策略,耗费了大量的企业资源而未取得相应的市场利润。如一些保险公司不重视加强产品生产创新,导致行业竞争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财产险业务主要靠车险,人身险业务主要靠同质化理财产品的局面已经持续多年,保险业在产品创新方面严重不足,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保险需求。2012年,我国财产险中非车险占比不到30%,责任险、家财险、货运险等业务发展不充分,寿险中分红险占比近80%,传统保障型业务发展缓慢,正是以产定销的观念造成了产品供给结构畸形发展。在有些风险较小的产险业务中,大部分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费率一降再降,虽然客户得到了实惠,但其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却加大了。根据2013年年初召开的车险联席会议传出的消息,2012年以来财产保险竞争加剧,业务获取成本和费用支出均明显上升,保费收入排名前7的保险公司,除了人保财险和阳光财险外,其余5家均出现“保费收入上升、净利润下滑”的窘况。这是以险种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保险产品推销观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二)保险营销渠道发展不平衡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保险营销已形成了以个人营销为主,银行保险、团体保险、电话营销、经纪代理营销和网上营销等多渠道并存的格局。但在我国保险市场上,一些中小型保险企业受经营目标、资源条件、管理能力等因素制约,往往单纯依赖见效快、门槛低的银行保险代理渠道或个人代理渠道,这就容易造成各个渠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新型营销渠道不能完全施展拳脚形成规模,并且各个渠道之间相对独立未形成体系,这就决定了保险企业不能充分利用营销渠道的整合优势。目前我国保险网络营销进展缓慢,这样就很难达到在不同的销售领域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和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客户,通过相应的销售渠道或多个销售渠道交互并用,才能取得的最佳效果。据和讯财经网测算,网销作为一个新兴渠道,目前在总保费收入中仅占比1%,随
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网销保险尚有数千亿元的保费潜力等待释放。
(三)保险公司缺乏服务意识
面对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现实,各保险公司为赢得客户,挤占市场,均不遗余力地开发新产品,意图通过产品创新扩展市场份额,但却忽视了保险作为一种产品的本质——服务。与在研发上的前端投入相比,各家公司在深究客户心理、了解客户真正的服务需求等后续工作方面所下的功夫相形见绌。人们司空见惯的是,在投保前业务员拼命地跑客户、拉关系,一旦签订保单、收取保费后,很少能够提供延伸服务,甚至连业务员都杳无踪影,给客户造成一种被骗的强烈心理反差,也导致了保险业社会声誉的不佳。这一点在寿险个人营销业务中屡见不鲜。其实,保险公司在为客户提供不了服务,而是在操作中存在两方面误区:一是重视投保前的服务,轻视延伸或后续服务;二是欠缺保险相关服务,却过度延伸到了对客户的生活服务。据保险业内人士讲,为了争取客户,他们需要帮助客户的子女升学、就业,在一些投保人保险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更有甚者,连重要客户的儿女婚嫁、父母殡丧营销人员也不得不提供必要的服务。
三、解决我国保险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
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准确评估客户终生价值,创新顾客关系管理,维护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客户终生价值是指在整个交易关系维持生命周期里减除吸引客户、销售以及服务成本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企业能从其客户获得的收益总和。按照客户终生价值,将保险企业的客户群体划分为五个层次:核心客户、重要客户、忠诚客户、游离客户和潜在客户。针对每个客户群体的需求特征,实行等级管理,制定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对核心客户
和重要客户,保险企业要将营销资源投放在与经常购买者的客户关系维系上,并开发针对性强的保险产品,迎合其保险需求;对忠诚客户,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通过提升“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水平,使其转化为核心客户;对有价值的游离客户,提供多种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培养其品牌忠诚度,强化重复购买行为;通过保险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准确把握顾客的需求点,鼓励潜在客户产生投保行为。不断地关注和落实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维护,能从根本上转变目前保险营销中存在的保险产品推销的错误观念。
(二)借网销渠道建设,推动保险营销体制改革
未来的保险营销应该是各种营销渠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多元化并存的格局。因此,应借助国家鼓励金融创新和鼓励发展新型营销渠道的契机,构建网络销售平台,推动保险营销体制的实质性改革。
传统销售渠道,如保险专业、兼业代理,区域性营销服务部等对保险公司过往的业务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公众消费习惯改变、营运成本管理等方面要求,已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必须借助保险营销渠道和方式的创新,运用新科技丰富保险营销渠道来加以完善。如通过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电视营销等实行自助式、量贩式销售,从而方便客户的购买,节约客户的时间,降低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提高保险营销效率。由于网络营销在当今环境的特殊地位,下面我们具体从网络营销渠道建设方面谈如何丰富保险营销渠道。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已成为各行业重要的销售阵地。在这社会商品化、销售网络化的时代,网络销售呈现白热化状态。加强保险网销建设,推进保险网销进程,打造保险网销平台与其他传统营销渠道协同,将成为当前保险业拓宽保险销售渠道、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必由出路。
与其他渠道相比,保险网销的成本优势毫无异议,且庞大的网民群体为网络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潜在消费群基础。目前可能通过网络购买保险的客户以年轻人群为主,业务规模占比并不大,但这一客户群体也是市场现在和未来的目标群体、主要消费力群体。因此保险市场各方主体应共同努力,从制度建设、平台完善、模式创新等方面将保险网销的蛋糕进一步做大做实,为保险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支持。保险网络销售必须实现保险信息查询、计划书设计、投保、缴费、保单信息查询以及基本保全变更等功能,具体操作流程须包含以下几步:客户浏览相关网站,选择中意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填写并提交投保意向书,通过网银转账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保费自动转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核保后向客户回访确认,派发正式保单文本,合同正式生效。
(三)真正树立起保险营销服务观念
在服务方式上,保险公司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准确、有特色的服务,做到服务内容标准化、服务质量稳定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水平专业化,使客户满意。各保险公司不仅要以整洁舒适的服务环境、耐心周到的业务咨询、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吸引客户,而且要积极主动地深入目标客户群中,开展业务宣传、咨询指导等活动,扩大和稳定客户群,并从中搜集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为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依据。例如,今年中国平安产险借机提升服务水平,在京召开“心服务,快体验”快易免服务升级发布会。会上宣布在业内首次推出四项创新服务,这是平安产险连续第5年引领同业升级服务承诺,依靠平安领先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独特的综合金融优势,不仅是对服务流程的再次优化与极限升级,更是一次科技金融的完美实践。2012年度中国平安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全年业绩均衡发展,总资产、净资产实现双位数增长,净利润达人民币267.5亿元,逆势同比增长18.5%,整体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平安产险保费收入突破人民币900亿元,综合
成本率保持良好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平安的金融服务创新。中国平安在保险服务的探索创新上已取得的显著成效告诉我们,各保险企业只有在保险营销过程中真正树立起服务意识,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娜,《浅析我国保险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经济视角,2012年第06期 [2]郭贵成,《浅谈我国保险市场的供给需求与发展》,商情,2012年第10期 [3]马念,《我国保险营销管理创新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8期 [4]李丽娜,《浅析我国保险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与探索,2012年第06期 [5]廖丽达,《中国保险营销渠道发展趋势探析》,观点评论,2012年11月
第二篇:我国保险营销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保险营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销售渠道单一, 中介不发达。个人代理与团险业务员和行业代理占据主导, 而经纪、直销等渠道所占份额不足, 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中介不发达较严重的影响了保险业的营销市场的开发。
(二)适应新形势的营销手段不足。传统的 “上门拜访”和“转介绍”等营销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需要立体式、多层次的营销方式来填补空白, 使市场营销取得新的突破。在开发新市场, 创新需求方面没有注意地区、险种和服务的差异, 保险营销没有因地、因人、因险种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保险企业实行人海战术,通过大比例提成的方法来刺激营销员的工作积极性, 短期内似乎见效很快, 能迅速带来保费的增长, 但却是以付出客户和企业自身利益为代价, 长期执行将恶化保险企业经营业绩, 导致客户对保险业失去信心, 逐渐陷入越重视推销, 推销的难度越大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近年来, 保险公司在了解客户的保险需求方面所做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不足, 所设计开发的险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 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险种, 以求吸引更多的客户。但从市场需求来看,这些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 形式单一, 同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不仅不能在功能上满足市场的需要, 反而会加大民众对保险实质的歪曲理解, 不利于保险业的长足发展。
(四)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许多保险企业在招收没有任何风险及其保险知识营销人员后, 经过短期的培训, 即上岗推销保险。一部分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以及保险业的相关知识, 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各种违规、违法现象, 极大地破坏了保险公司的形象。
(五)营销服务意识差。目前大多数市场营销的目标只局限于推销商品,在售后服务、跟踪服务方面重视不够。个别业务员素质低下, 严重影响了公司品牌的树立和新市场的开发,柜面人员对待客户和业务员态度冷淡,理赔人员办理速度迟缓,影响了业务员的展业积极性,也损坏了保险公司形象。
第三篇:新形势下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诸多保险专家和学者对我国保险营销的研究关注的大多是国内外坏境和国内地区差异。随着时间推移,过去的保险营销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保险营销发展的需求。本论文借鉴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立足于新形势下我国保险营销的现状,在充分分析国内保险业环境的基础上,以保险营销的特点为依据,探究我国保险企业营销策略新思路,总结出新形势下我国保险营销发展策略,同时为完善保险营销的研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形势 客户需求 保险营销策略
引言:根据《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关于保险业提出的明确要求:“优化布局,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鼓励保险业机构创新发展:着力优化保险业组织体系,形成市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格局。”2013年2月28日,保监会在官网披露,正式同意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等9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它突破国内现有保险营销模式,不设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和理赔。众安在线获批筹建,是作为中国保监会鼓励保险业改革的一项举措,这是我国保险业在保险营销创新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就保险产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的产品创新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本论文将结合当前我国保险业面对的新形势,对中国保险营销现状进行研究,尝试探索出解决中国保险营销现存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目前,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且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美国西北大学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浦·考特勒的观点,他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交换。”这个定义把市场营销定义为企业的活动,它的基本作用就是“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估量与确定需要量的大小,选取本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决定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以便服务于市场。由此,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保险人为了充分满足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保障需求和欲望,而展开的总体性的活动。下面我将结合当前我国保险业面对的新形势,对中国保险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出解决中国保险营销现存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我国保险营销的现状
(一)、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
2013年4月,安联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海瑟在访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未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十分乐观,认为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速度将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并且在未来十年内有望赶超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保险市场以及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目前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很低,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人们的保障意识会不断增强,中国市场对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需求。有统计数据预计,到2015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数量在城市总人口的占比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40%;而且随着中国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将上升至75岁,中国的养老体系将面临调整。安联集团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商业健康险及养老险等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保险市场整体将保持快速增长,在十年内有望赶超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保险市场。安联集团还预计,未来十年内中国保险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达到12.1%,到2023年,中国市场的保费收入将占亚洲市场的37.6%,占全球市场的13.1%,安联集团也将借机加快布局中国市场。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但我国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的垄断,有其历史根源。1988年以前,中国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保险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即使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保险公司也不过6家左右。如果我国算上区域性保险公司和真正开始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130家上下。而美国有约5000家保险公司,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有220余家。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国内保险市场被4家左右的保险公司垄断,其市场占有率达65%左右,虽然短期回避了社会制度缺陷带来的风险,但就长期发展极其不利。我国保险监督当局应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落到实处,争取早日实现规范保险市场和提高国内保险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二)、保险产品开发较多,但仍难适应保险市场需求。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保障需求不断增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仍是保险公司推出什么产品,客户就买什么产品。正如保监会指出的:“当前保险业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保险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即保险供给不适应保险需求。近年来,虽然新险种开发较多,但从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跟风严重,形式单一。比如,抵消通货膨胀因素的保单设计不合理,难以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与险种单一的状况相吻合,保险产品的同构现象也十分严重,造成行业经营成本偏高。特别是2008年热卖的银保5年期产品掀起的“野蛮生长”的银保业务。如今大部分特别是盲目跟风的保险企业正饱尝这一后遗症的苦果。由此可见,目前保险营销过程中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依然存在。保险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坚持效益优良的原则,促进行业实现全面转型。
(三)、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对行销人员需要较大,部分保险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获取短期利益,降低人员准入门槛,缩减后期培训投入,这就造成了保险营销人员总体水平偏低。据业内人士统计,较其他金融行业,保险业从业人员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总人数的比重偏低而且许多公司在招收没有任何风险及其保险知识营销人员后,经过2个星期左右的培训就上岗推销保险。据调查,由于一些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销售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业的声誉,其中销售误导依然突出。2012年,涉及人身险公司的保险消费者有效投诉事项共有9768个,其中,违法违规类投诉同比增长106.81%,而销售误导依然是违法违规类投诉最突出的问题。2012年人身险公司销售误导投诉共计2979个,占违法违规投诉总量的85.28%,同比增长128.10%。同时,保险公司正遭遇个人营销渠道增员困难、人员流动性大、营销员体制改革尚处探索阶段,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据资料显示,保险从业人员从2011年251万已缩减到2012年的235万人其中,由于营销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的流动性占到半数以上,特别是新进人员。十多年来保险业一直采用的营销员管理体制,曾经在提高保险服务效率、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体制的弊端也逐步显现,管理粗放、大进大出、素质不高、关系不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出在营销人员身上,根源却在保险公司的机制和内部管理上。
二、我国保险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公司的营销观念不正确,缺乏真正的创新。
受保险市场的垄断竞争特征,公司管理制度和过去保险展业经验影响,目前我国的大多保险公司采用以险种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保险产品推销观念。这种以险种的改进和开发为中心,以提高现有险种的服务和功能为重点的以产定销观念只在保险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许多保险公司却盲目跟随市场热点开发与自己实力不相称的险种,耗费了大量的企业资源而未取得相应的市场利润,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均是采用这种推销观念,注重的仍然是险种和利润,不注重保户的利益和社会效益。在这种观念引导下,保险营销人员难免会不敌领导威逼和业绩利诱,实行强行推销,这样势必会引起保户的反感,从而影响营销效果。近年来,保险业的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十几年沿袭下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却没有发生改变。比如,保险业发展模式仍停留在“跑马圈地”的时代,“以保费论英雄”、“以市场份额论英雄”,一些保险公司不重视加强内部管理和产品服务创新,导致行业竞争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财产险业务主要靠车险,人身险业务主要靠同质化理财产品的局面已经持续多年,保险业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严重不足,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保险需求。2013年,我国财产险中非车险占比不到30%,责任险、家财险、货运险等业务发展不充分,寿险中分红险占比近80%,传统保障型业务发展缓慢,正是以产定销观念造成了这种畸形发展。要改变当前行业现状必须开拓创新,转变观念,改进发展方式。
(二)、保险营销渠道单一且渠道的可操作性差。
据保监会公布的经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为1.43万亿元,较2010年同比下降1.3%,而寿险由于银保新政、银行揽储、增员难等因素同比下降8.57%,首次出现负增长局面。再保险产品保险价格促销手段等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保险营销渠道的完善与创新成行业突围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保费收入为1.113万亿,代理渠道保费占比82.26%。其中银行代理40.05%,个人代理37.06%,经中介代理5.15%。可见,目前目前我国保险营销渠道主要以个代、银代、中介代理为主,电话、媒体、网络等新型销售渠道为辅。但由于各渠道相对独立,且对新型营销渠道重视不够,尚未形成体系而且操作存在不规范。据保监会统计:电话销售扰民投诉增加较多,屡禁不止。2012年,消费者投诉电话销售扰民问题617个,占投诉总量的3.5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01个。目前销售模式面临困境,寿险公司对于银行、邮政代理渠道依赖过强,个人营销渠道增员困难、人员流动性大,发展受到制约。由此可见,拓宽、引导、规范销售渠道,构建新的可行的营销体系迫在眉睫。
(三)、保险公司服务意识不强。
面对有效需求趋于饱和、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现实, 各保险公司为赢得客户, 挤占市场, 均不遗余力地开发新产品, 意图通过产品创新扩展市场份额, 但却忽视了保险作为一种产品的本质——服务。与在研发上的前端投入相比, 各家公司在深究客户心理、了解客户真正的服务需求等后续工作方面所下的功夫相形见绌。人们司空见惯的是, 在投保前业务员拼命地跑客户、拉关系, 一旦签订保单、收取保费后, 很少能够提供延伸服务, 甚至连业务员都杳无踪影, 给客户造成一种被骗的强烈心理反差, 也导致了保险业社会声誉的不佳。这一点在寿险个人营销业务中屡见不鲜。其实, 保险公司也并不是为客户提供不了服务, 但在操作中在两个方向上误入了迷途:一是重视投保前的服务, 轻视延伸或后续服务;二是欠缺保险相关服务, 却过度延伸到了对客户的生活服务。据保险业内人士讲, 为了争取客户, 他们需要帮助客户的子女升学、就业, 更有甚者, 连重要客户的儿女婚嫁、父母殡丧他们也不得不提供必要的服务。
(四)、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差。
一直以来,保险业声誉不佳、形象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些大多又是在保险营销中产生,形象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认同”。一是消费者不认同。理赔难、销售误导、推销扰民等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反映强烈,且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较好解决,导致消费者对行业不信任。二是从业人员不认同。保险业基层员工特别是营销人员压力大,收入低,社会地位低,感觉被人瞧不起,对自身发展没有信心。三是社会不认同。行业总体上仍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为了揽到业务不惜弄虚作假、违法违规,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些问题正在不断地侵蚀保险业发展的诚信基础,严重损害保险行业形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很可能会引发信任危机,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我国保险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创新顾客关系管理,维护与客户的长期合作。由帕累托二八法则可知,企业的大部分利润来源于少数客户。因此,维护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是实现保险营销效果1+1>2的重要途径。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准确评估客户终生价值。客户终生价值是指在整个交易关系维持生命周期里减除吸引客户、销售以及服务成本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企业能从其客户获得的收益总和。按照客户终生价值,将保险企业的客户群体划分为五个层次:核心客户、重要客户、忠诚客户、游离客户和潜在客户。针对每个客户群体的需求特征,实行等级管理,制定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对核心客户和重要客户,保险企业要将营销资源投放在与经常购买者的客户关系的维系上,并开发针对性强的保险产品,迎合其保险需求;对忠诚客户,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通过提升“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水平,使其转化为核心客户;对有价值的游离客户,提供多种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培养其品牌忠诚度,强化重复购买行为;通过保险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准确把握顾客的需求点,鼓励潜在客户产生投保行为。
明智的企业能抓住顾客的心理,了解顾客的需求,按照客户终生价值将保险企业的客户群体划分层次后再“为顾客寻找产品”。相反,闭门造车,以领导者的主观意图,或者以产品企划者的主观推断为制造产品的依据,都是不科学的。顾客的需求应该是营销的中心和所有营销活动的导向,只有深化这一观念,才能在保险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拓宽、规范销售渠道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已成为各行业重要的销售阵地。在这社会商品化、销售网络化的时代,网络销售呈现白热化状态,加强保险网销建设,推进保险网销进程,打造保险网销平台将成为当前保险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后拓宽保险销售渠道、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必由出路。
打造保险网销平台 提升行业销售竞争力。与其他渠道相比,保险网销的成本优势毫无异议,且庞大的网民群体为网络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潜在消费群基础。目前可能通过网络购买保险的客户以年轻人群为主,业务规模占比并不大,但这一客户群体也是市场现在和未来的目标群体、主要消费力量群体。保险市场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从制度建设、平台完善、模式创新等方面将保险网销的蛋糕进一步做大做实,为保险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支持。保险网络销售必须实现保险信息查询、计划书设计、投保、缴费、保单信息查询以及基本保全变更等功能,具体操作流程须包含以下几步:客户浏览相关网站,选择中意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填写并提交投保意向书,通过网银转账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保费自动转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核保后向客户回访确认,派发正式保单文本,合同正式生效。
据测算,网销作为一个新兴渠道,目前在总保费收入中占比仅1%,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网销保险尚有数千亿元的保费潜力等待释放,保险网销有望成为保险公司未来10年重要的经营渠道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在保监会“转方式、促发展”的监管要求下,保险市场必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新纪元,与此同时,保险业也将迎来一场销售渠道的革命。
(三)、提高保险营销服务质量
保险营销服务从流程上看主要包括: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提高保险营销服务质量应从这三方面做起:
1.售前服务。指从开始接触顾客前的准备, 至保险业务促成历经的服务过程。售前服务的核心任务, 是树立保险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通过有形展示, 建立保险企业良好专业形象。有形展示的基本要素有:实体环境、信息沟通、价格。(2)关心准顾客个人及家庭健康状况。(3)协助准顾客的事业。(4)设计、制作针对准顾客需求的险种、计划书。(5)准确的销售说明。(6)每个营业部开设24小时热线联系电话等。
2.售中服务。指从保险业务促成至递交保单所历经的服务过程。售中服务的根本目的, 是促成交易, 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建立客户咨询电话。(2)将保费交给公司办理。(3)亲自送客户体检或财务检查。(4)为客户尽量减少投保手续、流程, 建立 绿色通道。(5)亲自递交保单。(6)寄一份感激客户投保的信等。
3.售后服务。指递交完保单后的一切服务过程。售后服务的目的在于: 提高客户信心, 避免保单失效以及发展顾客源, 改善保险企业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 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 增加保源, 提高续保率。通常售后服务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对客户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给予关心和关注(2)定期访问(3)不定期联系(4)履约守信(5)随时为客户提供答疑咨询(6)向客户传递反馈各种信息。(7)妥善处理客户的投诉, 让客户满意。(8)加强防损防灾服务。
(四)、应注重培养行业认同。
保险公司的行业认同应从公司管理机制和公司文化着手,这也是由保险营销的以消费者为中心和导向的特点决定的。留好保险营销员,对提高公司名誉,改变行业形象有重要意义。
加强人才管理和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保险营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调研人员、保险精算人员要满足市场营销的需要,做好配套工作,提高营销效果。在保险市场群雄并起,保险产品差异不大的时候,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决定了一家保险公司是否能在市场份额竞争中胜出。因此,在招聘营销人员时,保险公司首先应把好进人关:选择一些诚实、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加入营销队伍;其次,要加强对营销队伍的培训:不仅要培训各种专业技能,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最后,要对营销队伍进行公司文化方面的教育培训。同时,保险公司应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对于业绩出色的给予奖励,对于违法、违规、违背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给予惩罚,甚至开除。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营销员的积极性,维护营销队伍的稳定。
建立企业文化管理营销人员。对于保险营销人员,保险企业应建立企业文化来管理。人是有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当现代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很高的生活标准,充分满足了人们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人们在追求自尊、交际、自我成就等更高层次需要时报酬、允诺、刺激、威胁和其他强制手段就不会太起作用。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把人的精神属性和价值追求提到首位的管理方法,正好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就保险而言,它通过仪式、典礼、文化沙龙等一系列形式,把保险企业价值观念变成所在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通过共有价值观念进行内在控制,使本企业成员以这种共有价值观念为准则来自觉监督和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借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齐心协力实现保险企业的目标。
结论:新形势下,保险行业主体应谨遵法规,紧跟政策,规范经营,坚持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的原则;拓宽、规范销售渠道;提高保险营销服务质量;培养行业认同,开创行业新局面,争取早日实现保监会2012年10月在《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三年左右时间,改变保险营销管理粗放、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现状,稳步提升营销队伍素质,改善保险营销职业形象;用五年左右,新模式、新渠道的市场比重有较大幅度提升;用更长一段时间,构建基本保障健全、合法规范、渠道多元、充满活力的保险销售新体系,造就一支品行良好、素质较高、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化保险销售队伍”的目标。
第四篇:论文: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
姓名:
学号:
班级:
舒云康 200830010416 农学院生物技术1班2011.06.01
摘要: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业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
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会促进农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在农产品国
际贸易中分享利益,同时,国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入的门槛也明显
放低,进口的数量将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会使已经显露买方市场特征的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伴随着这种农产品贸易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其深度和广度都是
前所未有的。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对策调整
正文:
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由于我国按劳动力平均的农业资源极
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于细小,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
产成本较高,多数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
力。
2.农产品价格高。我国大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普遍较低,特别
是小麦、玉米和棉花、大豆、食糖等农产品的成本价格都不同程度地
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一般高出进口产品到岸价20%以上,有的甚至
高出60%以上,产品价格竞争处于劣势。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的生产组织不适应国际化大生
产的要求,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虽然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但受到经
营规模小的严重制约,劳动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不具备与国外
大农场开展平等竞争的能力。
4.在非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较低,许多农产品不符合出口的质量标准,在非价格竞争中处于
劣势。由于粮食等种植业产品和养殖业产品在生产、加工、贮运和包
装过程中遭受的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化肥残留量较大,农产品的安
全性低,造成国际市场的不信任,也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5.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比例普遍较低,农产品加工以速冻、保鲜类为主,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缺少知名品
牌,企业实力弱。
6.农村工业化滞后,农民面临严重的外部就业压力。据有关专
家测算,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之后,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会影响
一部分农民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工业化发展缓慢,相应地提供就业机
会较少,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7.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和工业相似的不均衡性。
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大部分西部地区、内陆山区农
业发展水平还较低。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脱离实际,盲目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的土地
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虽然通过投资可以
进行改造,但是,投入成本很高,效益不一定理想。同样,各地的劳
动力、资金、农业技术、设备、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资源也有很大的不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必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特点
相结合,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在经济资源利用上各
显其能、各展所长,资源、设备、运输条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应符合保持与改善农业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农业生态效益,主要靠发挥农业内部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
间的物质能量转化作用,以较少的外部投入,得到较高的农业产出。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靠市场机制来驱动。加入WTO后的竞
争必然会在引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导致农业生产模式逐步改
变,使农业经营走上企业化之路。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相应压缩低质农产品的生产。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向合理化、多样
化、高级化方向转化,满足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和食品多样化的需求,确立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2.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
势。各地由于土地自然资源条件、资本投入、技术服务、气候条件等
不同,只有充分考虑本地的比较优势,增加具有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的生产,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减少或避免不同
地区农业结构的趋同化。
3.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动物性食品成品、半
成品的供给。在增加营养价值的同时方便人们的生活,并创造新的消
费需求。
4.利用我国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
农产品的出口和经济效益。如猪肉等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盆
景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果汁、果酱和罐头等加工型食品,在我国都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规模过小而又过于分散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接轨,这就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新型的产业组织体系,将农户与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农产品的调剂运输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促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的提高,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指导农民有目的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并确保能够得到执行,保证农产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论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历史》,申涤尘,2003
论文《我国中西部农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论文《入世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对策》,秦军,西安财经学院,2003
第五篇:我国体验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体验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4-3-28 来源:《市场周刊》 2004年第3期 作者:冯林燕
时下,是人们从传统的短缺经济向物质日益富足的转变的时代,产品的同质化,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单纯的强调产品的功效和特色的传统营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通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一日千里使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呼之欲出。体验营销由于其本身的特征及优越性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都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关注和青睐。那么究竟什么是体验营销,中国体验营销的现状是什么,其中存在那些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成为中国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拟从上述几方面进行一一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对中国企业有所裨益。
一、体验营销内涵及特征
所谓体验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为创造出令消费者难以忘怀的体验所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总称,其核心是为消费者提供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的体验产品。
体验营销的目的是为顾客创造全面的体验,即通过塑造感官及思维,情感体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或思维认同,来诱导消费,为产品和服务找到新的价值和生存空间。
与以有形产品为中心,强调产品的功能和特色及价格的传统营销相比,体验营销有如下几个特征:
(1)更加强调营销的人性化。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出发,不仅仅重视产品的功能,而且更加重视产品本身的审美和象征意义,并在产品的设计,包装上体现个性,引入情感因素,从而得到消费者的心理认同,给消费者以感官,情感以及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上的体验。美国椰菜娃娃的设计和星巴克所制造的环境氛围无一不体现了这一点。
(2)更加强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体验是体验营销的核心,理所当然,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体验能否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同是体验营销能否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由于体验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与有形产品相比,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在体验营销下显得更为重要。
(3)营销手段更加灵活多变。体验营销使用的手段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体验营销人员从不固守某种方法,而是可以因不同的环境,产品的不同特点,所面对的不同消费者群体而异。即企业的营销手段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日前,沃尔玛在云南昆明所进行的“攀岩比赛”的促销活动,别出心裁,跳出传统促销以赠券、打折等惯常的做法,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中国体验营销的问题分析
1998年《中国日报》对中国手机购买者所做的调查中发现,51%的消费者在新机型一上市时就购买,只有37%的人考虑价格,11%的消费者考虑功能;另有资料表明,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以上,人均休闲时间比五年前多了一倍。事实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消费者对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已超越消费者对物质的需求而成为人们的主导需求,体验经济在中国已初露端倪。
体验营销在我国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或者说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体验营销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实施体验营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
(一)营销理念的滞后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实施体验营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企业营销理念的滞后.。中国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购买力的提高已使他们不在只满足于物质本身,而更多的倾向于心理和精神的需求,显然过去强调产品特色和功效的传统营销营销理念已明显滞后于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不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体验营销在中国仅仅作为一种战术性的策略手段而存在。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业来说,体验营销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体验营销时,多数企业仍只把它作为一种战术性的手段来运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企业为了在短期内达到提高产品或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量的营销目标,而把体验营销作为暂时的一种策略手段而运用,却没有考虑把它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战略来进行;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体验营销的实施仅仅停留在营销过程的某一个环节,而没有贯穿到整个营销过程中。即仍没有把体验营销融合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最后的销售甚至是售后的过程中。
(三)品牌存在认识误区
虽然有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提出“真诚到永远”的口号,并深入人心,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肯定,但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品牌内涵的层次仍比较浅,对品牌的认识仍停留在品牌=知名度的误区中,而没有提升到品牌=体验的高度。
(四)顾客参与度仍然相对较低。
较高的顾客参与度和接触度是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最显著的特征。中国的企业虽然已开始注重让消费者参与到体验的制造过程及消费过程中来,但顾客的参与度仍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上。真正能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过程的企业少之有少。
(五)没有坚实的产品质量作基础。
产品质量是传统营销的核心,体验营销下产品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体验的载体而存在,而且在体验营销的高级阶段,体验甚至脱离产品而独立存在,如饮料的口味对于饮料销售并无完全的决定力,而它带给消费者的心理体验则成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完全忽视产品本身的质量。制造体验,没有坚实的产品质量做基础,体验犹如海市蜃楼,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尤其是在我国的体验营销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产品体验这么一个体验营销的初级阶段,产品质量更是不容忽视。而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急于求成,忽视产品实体而空谈所谓体验。
由此可见,中国体验营销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当然,上面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只是中国体验营销中比较突出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中国体验营销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如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等问题,在这里由于篇幅的原因不作一一阐述。
三 中国实施体验营销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为顾客创造全面体验的体验营销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企业经营要迎接体验经济时代的挑战,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为顾客创造全面体验以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体验营销理念,从而达到企业获利的目的,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制定体验营销战略,实现体验营销的立体化。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求得生存和稳定发展,对企业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所做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体验营销理念的树立要求企业制定相应的体验营销战略,实现体验营销的立体化,即体验营销时间上的持续化和空间上的系统化,能否作到这一点是企业能否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具体来说,体验营销战略是指企业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把体验营销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来实施,在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时期,营销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产品的设计、制造、广告宣传、物流配送和最后销售过程中,甚至是员工的精神状态中都创造体验,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建立在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营销的持续化和系统化。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体验营销的网络化。
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一日千里和生产技术日益电子化、自动化、机械化都为体验营销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所提供的高便捷手段,建立企业与顾客沟通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在加强与顾客沟通上,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BBS,E-mail或电话等加强与顾客的沟通;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顾客资料数据库,同时引进柔性化的生产线,为开发和生产符合顾客个性化的产品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四)具体的营销策略组合的实施
1.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体验营销要注重顾客心理需求分析和产品心理属性的开发。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心理方面的需要就会成为其购买行为、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营销应该重视顾客心理需求的分析研究,挖掘出有价值的营销机会。企业必须加强产品心理属性的开发,重视产品的品位、形象、个性、感性等等方面的塑造,营造出与目标顾客心理需要相一致的心理属性。比较典型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椰菜娃娃的设计。他们赋予普通的布娃娃以生命、以感情色彩,它随身附有出生证明,上面写着娃娃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点,让消费者购买时不象是在买一个玩具,而是象“领养”一个婴儿,由于它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所以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而最近中国移动通信在南京推出”个性充值卡”活动中,消费者可以到中国移动营业厅现场制作,卡面可以是任何消费者希望永久留存的瞬间或希望见证的场面,图片可由消费者自己提供,现场拍摄或是由移动公司提供,由于其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而受到广大顾客的好评。
此外,产品的命名也是产品开发设计的一个环节,有象征意义的产品名称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影响其消费行为。如哈根达斯在亚洲市场上推出一系列以浪漫爱情为主题的冰淇淋”华尔兹的浪漫”,”幸福的相聚”等由于给消费者创造了浪漫爱情的体验,而被受青睐。国内某果冻厂家推出的”水晶之恋”果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寓体验于产品的包装中。
良好的包装起着“无声的推销员”的作用。现在产品的包装已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包装了,传统的包装只是作为产品的附属而存在。而在体验营销者看,产品的包装在很多情况下更是体验的直接创造者,它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其审美和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感官体验,同时决定着消费者的最终的购买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对产品包装物的形状、材料、图案颜色等的共同协调来塑造一种感官体验,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并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以取得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创造一种体验,从而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3.制定体验价格。
与传统营销不同的是,体验营销下企业产品的定价基础不在是产品的成本,而产品为消费者创造的体验价值成为定价的基础。比如一种叫”十字绣”的欧洲古老刺绣在现在的年轻人中已成为一种时尚。十字绣主要是提供绣线,绣布和各种图案的设计稿,让顾客自己绣,其成本很低,但是在市场上却可以卖到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其原因就在于它给消费者带来很强的自己动手体验的成就感,从而让很多人乐此不疲。而2002年世界杯期间,众多的球迷更是放弃在家免费享受世界杯,而花钱到有氛围的酒吧里去体验世界杯,原因就是酒吧给消费者提供了体验的氛围。所以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一定要以他给消费者创造的体验的价值为基础,与消费者的期望相持平,但不能超越消费者心中的价格带。
4.开展体验促销。
体验促销是指通过体验广告和在销售促进中融入体验因子等向目标顾客传递体验信息,引起消费者的思维认同,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体验促销的关键是确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同时通过调动消费者的各种感官刺激,支持和增强主题,以达到制造和传递体验的目的。
可以通过广告画面所创造的美好意境,广告语中所蕴涵的如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因子给消费者以美的感受和情感共鸣,渲染主题,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聘请形象代言人的方式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显示独特的个性来取得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上的认同,体现主题。事实上,广告在传递体验的同时也在制造体验。如柯达胶卷的”美好的一瞬间”,还有百事可乐所倡导的”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
销售促进是企业为了达到短期的营销目标,包括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销售量的目的所实施的活动。体验营销下也需要销售促进,但如传统打折这样的手段已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竞争的需要,更多的企业通过销售促进的创新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刺激的心理需求。如现在一些商场在新服装上市时进行的”服装秀”表演或是在特殊和传统节日时举行的文化表演就是如此。而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日前在云南昆明的沃尔玛广场举行的”攀岩比赛”,更是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5.创造终端体验
由于人们的体验通常是和一种氛围,一种场景以及完成一个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销售终端日益成为各企业商战中的“主战场”。这就要求各企业应通过对销售终端的环境设置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为顾客创造全面的体验。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特、家乐福、日本大荣等对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的。而对服务业来说,空间环境的设计对企业显得更为重要,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星巴克,从柔和的灯光到古色古香的雕花桌,星巴克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为消费者提供着体验之旅。
上述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单独使用,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运用时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通过将其结合使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结束语
当然,体验营销在中国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尽管它本身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已经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初露锋芒,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体验营销,开始尝试实施体验营销,体验营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体验营销必将成为21世纪营销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有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