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1015-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 提升科协服务能力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 提升科协服务能力
县科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科普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县科协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科协工作定位,不断加大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科普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成效
1.不断完善“桐庐科普网”,充分发挥其科普传播作用。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是科普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第四媒体,成为集各种媒体优势于一身的大众传播手段。近年来,县科协依托县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的“桐庐科普网”,在原有“科普园地”、“青少年科普”、“学会之窗”、“农函大”等栏 目的基础上,增设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浙江科普微博方阵”等栏目,使之更加与时俱进、更加贴近群众。如在“科普园地”、“青少年科普”等栏目发布《什么是“五水共治”?》、《“五水共治”的背景是什么?》等信息,结合我县“五水共治”总体部署,对公众开展“五水共治”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改版5年来,上传发布科技科普信息2780余则,网站访问量达6.2万人次。
2.加强与其他网络媒体合作,助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办好“桐庐科普网”的同时,充分发挥县纲要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桐庐新闻网、潇洒桐庐网、桐庐手机报等网络媒体的合作,积极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鼓与呼。“桐庐新闻网”作为新兴的科普宣传载体之一,开设了教育、美食、气象、家居、健康等专栏,还在该网“君山论坛”中以发表言论、回复帖子等方式为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使之成为市民学习、传播科技知识的新型渠道。近年来“桐庐新闻网”每年刊发相关信息、新闻300条以上,图片200幅以上,在我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事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大传统媒体科技传播力度,使之进一步贴近群众。加强与县信息传媒中心、县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积极提升传播 质量,使之进一步贴近群众,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14年,围绕第二十八届科普宣传周“科技生活•创新圆梦”这一主题,通过在《今日桐庐》、广播电视台开设专栏、专题,配合刊发、播报科普动态报道,有力加强了科普宣传。“一报两台”均安排专线记者,及时采写、播报科技科普类新闻稿件,做到“有新闻及时报、有典型深度报”。在加强日常报道的基础上,《今日桐庐》定期刊发“科普天地”专刊,电视台开辟《美丽桐庐•科普篇》、《农民之友》,电台开设《生态环保》、《健康直通车》等专题,对科技科普动态进行重点报道。2014年截至目前,共刊登、播报科技科普类稿件300余篇、图片50余幅。
4.搭建农村科普信息化平台,有效促进科技信息传播。传统的农村科普形式,受时间场地限制,成本高、受益面窄、吸引力差。近年来,县科协积极利用电视、电信、互联网等现代网络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尝到了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效果良好的甜头。一是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创新“农函大”办学模式,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二是借助“桐庐华数”在对农村的有线电视服务平台,开辟“科普园地”,让农民在家里就可自主点播科技科普节目;三是开通“科普短信”平台,每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工作者、农村科普员、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农技协成员等2200余人发送“科普短信” 一条,宣传科学发展观,普及科学知识;四是利用“微博”、“微信”开展科普宣传,使科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加积极地参与科学传播,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开辟了新的阵地。
5.加强城乡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增强科普示范效应。科技馆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窗口,是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的大型科技教育设施。开展创建全国和省科普示范县活动以来,县科协十分注重县科普活动中心科技馆的建设,先后投资近100万元,于2014年5月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内建成了面积为200平方米,以“体验科学、探秘自然、动手实践、展望未来”为宗旨的县科技馆。内设“虚拟翻书”、“模拟驾驶”、“低碳骑行”、“节能与习惯”、“航空航天”、“体验科技”、“健康之窗”七大主题区角,并特别设置了“虚拟实验室”。开馆以来,始终坚持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传播科学知识,使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认识科技馆的展示和教育内涵。同时,加强乡镇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富春江镇科普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分水镇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工程进展顺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教育的不断深化,加强城乡科普活动中心(科技馆)建设,同时注重科技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普教育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几年来,通过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了科普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我们对科普信息化有力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科普信息化正在逐步代替传统的科普模式,成为科普工作发展的新方向,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
一是科普载体要与时俱进。面临科普工作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传统科普载体与公众提升科学素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我们探索并建立一系列与公众需求相适应、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科普工作新载体和新方法,与传统科普工作方式方法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如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手机、博客、微信、微博等在传播途径和效果上显示出巨大威力,并且已经成为中青年人群最主要的媒介。目前,科普工作面对如此巨大的新媒体公众空间,需要我们思考科普传播途径如何与时俱进,载体更加有效及时,方式方法更加多元。
二是科普内容要贴近群众。科普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群众工作,成效如何关键看内容是否贴近群众,满足群众需求。目前,广大公众普遍感觉科学家离自己很远、科学很枯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热爱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科技与公众的互动,引导科学家积极生动地介绍科研最新发现、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展望科技发展前景。这方面,我们也开展了很多尝试,比如开展“院士专家桐庐行”、“科 学家与学生面对面”等活动,由院士专家从专业的视角解读专利技术,效果很好。我们要总结和发扬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根据群众的文化背景、民生需求、生活环境等不同情况,针对百姓关心的自然灾害、生命安全和疾病疫情等情况,开展科普活动,让科技更加贴近公众、惠及人民。
三是科普传播要充分信息化。科普信息化不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应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嬗变。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是科普信息化的显著特点。在网络背景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学习,任何时刻可以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同时公众消费信息方式从传统媒体的传授模式发生到网络时代的互动模式。因此,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特点的信息技术与科普深度融合,推动传统科普向现代科普转变。加强科普网络建设,如借助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开辟科普频道和科普服务网站,借助电信网开辟科普短信、微信和科技服务热线等,充分发挥科普网站在“三服务一加强”工作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进一步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加强科普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从实质上讲,科普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民生工作,光靠各级科协组织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重视,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普工作体系。要成立科普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普信息化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并将科普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把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搭建农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列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实施内容,明确工作责任。
2.加强科普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科普信息化人才是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宝贵资源,离开人才培养科普信息化建设就不会一事无成。解决信息化人才问题,要多渠道想办法。一是整合信息化人才资源,切实加强信息化科普的人才储备,形成合力;二是积极争取技术支持,紧密跟踪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弥补人才技术实力不足;三是开展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每年对农村村级科普员、城乡科普志愿者进行培训,更新知识,使其要好地服务社会。
3.加强科普信息化设施建设。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全委会议上指出:“要抓住信息化机遇,把握互联网在人们获取信息中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建设好新一代数字科技馆,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根据这一精神,要将科普信息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在对现有的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科普电子屏、LED科普视频等进行维护更新的基础上,在城市人流密集地段和社区新建一批新颖、坚固的电子科普画廊和科普宣传栏,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在主要地段建 设安装一批科普宣传电子屏(可以采取资源综合、共建共享的形式),促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4.坚持创新理念,以应用促发展。各级科协组织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取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搞好科普信息化的战略规划。要充分运用现代化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坚持以应用促发展,不断创新,把新型科普基础设施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已有科普基础设施改造利用结合起来,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使科普工作更加形象生动,努力在科普信息化上更贴近时代、贴近公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好地为加快“一个目标、五大桐庐”建设服务。
第二篇:加强人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人文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急诊科
杨仲卿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医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窗口,必须努力加强人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医院和谐。和谐的医院文化,也是增强医院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和谐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以优化环境布局为着眼点,营造和谐就医环境;以强化医院管理为抓手;构建和谐发展环境;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的,缔造和谐医患关系;以医院文化建设为动力,凝聚医院向心力,才能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凝聚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医院。
一、以优化环境布局为着眼点,营造和谐就医环境
医院的医疗环境和服务流程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病人着想的人文理念,真正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从而为患者营造和谐、舒适、安全的就医氛围。
1.服务环境温馨化。医院的病员和工作人员均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机与活力、优美、适宜的环境。我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医院环境景观,切实加强院容院貌建设,抓好医院环境的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作,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安全、绿色、舒适的就医环境。医院精心布局假山,移植名贵树种,铺设草坪绿地,从而给患者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对恢复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投入巨资改扩建门急诊,经过改造的门诊大楼公共区域宽敞、明亮、舒适、整洁,使人赏心悦目。
2.医院设计人文化。作为百年大计的医疗建筑,做好设计前期的整体规划,使之合乎医疗需要以及长远的发展需要,少留“遗憾”是非常重要的。改变以往人们所畏惧的冷峻、严肃呆板的医院形象,营造一个以宁静、舒适、典雅、亲和的现代化人文关怀为主体的医疗环境。在为病人着想的人文理念,真正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体现优质高效、信息化的现代医院管理理念以及舒适、便捷的医疗环境。
3.服务流程人性化。服务流程是患者来院就医的全过程。要做到服务流程人性化,就要使人性化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就医流程的细节中。我院进一步完善“一卡通”服务,设立大厅导医,为行动不便、需要帮助的患者提供服务。推出了一系列人性化服务举措,优化门诊就诊流程,简化环节,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注重细节,加强了沟通,增加温馨服务内涵,使“三长一短”的“看病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医患沟通亲情化。医患和谐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只有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才能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许多医患纠纷是由于双方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在医患沟通中,医护人员是主导的方面,医护人员要带着感情当医生、当护士,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而沟通的基础是真正站在患者和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院还负责解决医患之间的不和谐以及矛盾,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医患纠纷,投诉一起,解决一起,不推诿,不回避,协调解决医患矛盾。
二、以强化医院管理为抓手,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医院内部和谐人文环境的塑造离不开科学管理,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不仅是硬件设施、人才技术的竞争,医院之间管理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和制约医院的和谐发展。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医院发展环境,有赖于以人为本的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建设。
1.健全管理制度。医院的规章制度是医院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科学管理的反映,也是医院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反映。制度建设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我院根据医院发展建设情况,不断制定和完善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职工在院内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使之成为协调上下级之间、院内、外之间关系的纽带,最终成为医院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绿色通道”。医院编印下发了有关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并认真检查落实,纳入考核;制定了《关于医疗纠纷、差错和事故处理细则》,将医疗差错、事故的责任与科室量化考核及个人挂钩;各专科以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十余项核心医疗制度为重点,强化管理督查,确保了医疗安全和服务品质;以“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等“三合理”为重点,规范诊疗行为,减轻患者负担,提升服务水平,医疗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医疗纠纷明显减少。
2.很抓廉政建设。我院从建立制度、规范行为做起,紧紧抓住廉政建设不放松,形成了良好的局面。为了规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行为,医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年终考核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礼品登记、收入申报“三项”制度等;为规范药品、试剂、器械等物资采购行为,制定下发了《药品采购工作制度》、《关于药品异动情况监控管理暂行办法》、《采购工作管理制度》、《采购员、保管员轮岗制度》,规范高值耗材采购和使用管理;为加强基建工程管理,制定了《基建工程建设操作程序管理制度》;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制定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的有关奖惩暂行规定》等制度措施,使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推动我院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3.落实民主管理。我院坚持集体议事原则,对“三重一大”问题,做到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开展民主讨论,科学论证。在用人问题上,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坚持程序,公开公正,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集体讨论研究决定。
4.完善监督机制。医院加强审计与跟踪制度,规范医院各项经济活动。医院还开展阳光招标、签订廉政合同,有效防范商业贿赂行为,保障医疗规范有序。
5.实行量化考核。我院建立了临床科室量化考核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日趋完善,建立健全临床诊疗“三合理”规范,提高医疗工作质量。
三、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的,缔造和谐医患关系
我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政府放心、人民满意、技术领先、服务规范”的医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是我院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凝聚民心,建设和谐医院、缔造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要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主体是医务人员。医院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思想、作风、道德教育,进行“大医精诚”的医院精神教育,在医务人员中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医院积极营造尊重患者人格、体恤患者痛苦、同情患者困难、满足患者需求的人性化的服务氛围,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作为衡量我们服务到位不到位的惟一标准。
2.强化医德规范,提升医患诚信度。为解决医患矛盾和纠纷,我院努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一是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清正廉洁的行业作风。二是凡是有利于病人的规章制度,医院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严肃岗位职责,严格规章制度。三是医务处、监察室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严肃查处不规范用药、开大处方、乱检查等行为;坚决杜绝医药代表在医院活动,以纪委书记负责的督查小组,随时驱逐医药代表。四是要加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招标采购行为,让利群众,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3.提升服务品质,让医疗服务更加人性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打造以人性化服务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品牌,切实做细做好医疗服务,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我院用更全面、更周到、更细致、更人性化的措施来提高服务档次,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落实到每一个医疗服务环节中,让患者从我们的医疗服务中感受到家的温馨。做到认真对待病患者的行风投诉,每月对门诊部、医务处等部门接受病人投诉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及时整改。通过电话、信函和家庭访视,征求病人对医院医疗、护理、医技、膳食、收费、环境卫生等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全过程。
4.实施价格公示,维护患者权益。医疗收费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过程中,医院除了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外,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群众的负担,尽可能让群众以较低廉的价格享受较优质的服务,并将服务承诺和服务项目透明化,赋予患者监督的权利,从根本上维护患者的利益。我院把医疗价格公示作为“院务公开”的具体内容抓好。医院增强和规范了物价收费,提高了价格政策观念,同时适应了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减少了医患纠纷。为保障患者知情权,让患者参与医疗过程,医患双方积极互动,减少医疗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医疗纠纷,医院设立了电子查询系统,可以实时进行药物价格查询、医疗服务价格查询、住院费用查询,严格实行住院病人一日清单制度。
5.实行医疗信息公开,扩大患者知情权。为方便群众就诊,切实维护患者权益,医院广泛开展“病人选医生”活动,使所有医疗人员信息在门诊大厅、医疗病区公示上墙,在医院电子查询系统及医院网站公布;医院各临床专科积极健全实施术前谈话、有创操作知情同意、医患沟通登记等制度,保证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6、加强公安部门对“医闹”行为的打击力度 :发生医疗争议后“医闹”已经异化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一种途径,抬尸闹丧者,威吓伤害医务人员者,围堵医疗机构者皆有之,公安机关在处理“医闹”问题上显得 “手软”以至于医疗机构为平息医闹,早日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经常不得以花钱消灾,满足患者的不合理要求而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公安机关在医疗机构成立警务室,引导患方通过法律诉讼行政调解和协商等合理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强力维护医疗秩序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及时遏制医患冲突事态的扩大。
7、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 医患关系的改善根本上还是需要医疗机构自身的努力,一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态度不好,还有得人员不钻研技术,违反操作常规误诊误治等医疗质量问题,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要从服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入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消除患方的不信任心理。建议医疗机构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不但要进行业务培训,还应该加强培训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医疗环境。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
四、以建设医院文化为动力,凝聚医院向心力
医院文化精神,是医院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医院的灵魂,具有强大的粘合力,形成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院从建设和谐医院的高度认识培育医院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不断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1.加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树立“大医精诚”理念 医院秉承“大医精诚”理念,大力培育“大医精诚”价值观,在医院发展规划中,我院明确提出,要以“大医精诚”为准则,营造以“大医精诚”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医院不断引导职工树立“大医”意识,倡导“关爱病人、钻研医术、合理诊疗、精心施治、诚信守法、德技双馨”的新时期医德规范,大力实施我院“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2.加强医院环境文化建设,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环境文化是医院文化的基础和有形的外在表现形式,培育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体现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医院精神,告诫和教育广大医务人员精医术、塑仁心、重诚信、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
3.加强医院行为文化建设,制定医疗服务规范
行为文化是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在履行各自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文化,集中反映人的觉悟、素质和修养。要求全院医务人员做到身心健康、精神振奋,语言文明、举止得体,服务热情、优质高效,作风正派、光明磊落,交往谨慎、诚信守诺,自觉维护医院声誉,无违反医德医风和严重违纪行为。医院大力开展“弘扬白求恩精神,创建和谐医院,为人民健康服务”主题教育,开展医德医风大讨论,引导广大医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广大职工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为自觉的行动目标。
第三篇:信息化能力建设
信息化能力建设
1.单选题
1.以启发式教育方式将人类专家的知识呈现出来的计算机程序系统(D)
A.办公自动化系统 B.决策支持系统 C.管理信息系统 D.专家系统
2.以下(B)是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的基础部分。
A.生产管理 B.组织制度 C.质量管理 D.经营管理
3.以下不是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的是(A)
A.运行 B.存储 C.输入 D.控制
4.信息系统的早期表现形式(A)
A.数据处理系统 B.管理信息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 D.办公自动化系统
5.不是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是(D)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计划
6.系统分析工作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是(A)
A.需求调查 B.详细调查 C.可行性分析 D.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
7.系统分析报告不包括的是(A)
A.系统决策分析 B.开发项目概述 C.线性系统概况 D.项目实施计划
8.下列不是影响系统维护的主要因素的是(A)
A.可发展性 B.可测试性 C.可修改性 D.可扩充性
9.常见的语法信息组织方法有(A)
A.字序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分类组织法 D.概率组织法
10.常见的语义信息组织方法有(B)
A.字序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代码组织法 D.概率组织法
11.常见的语用信息组织方法有(D)
A.字序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代码组织法 D.概率组织法
12.以下不是竞争战略的是(B)
A.总成本领先战略 B.产品科技性战略 C.产品差异性战略 D.聚焦战略
13.信息检索的主要形式是(A)
A.文献检索 B.数据检索 C.事实检索 D.概念检索
14.不是信息检索类型新分类的是(A)
A.文献检索 B.文本检索 C.数值检索 D.音/视频检索
15.以下不是并行爬行的优势的是(B)
A.节省爬行时间 B.分散网络负担 C.减少网络负担 D.增加网络负担
16.并行爬行面临的问题有(D)
A.节省爬行时间 B.分散网络负担 C.减少网络负担 D.增加网络负担
17.以下不是并行爬行的模式的是(B)
A.独立型 B.集体型 C.动态分配型 D.静态分配型
18.衡量检索系统检索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是(A)
A.查全率和查准率 B.收录范围 C.输出格式 D.输入格式
19.信息组织是一种普遍的(C)是一切事物有条不紊运行的前提
A.历史活动 B.政治活动 C.社会活动 D.人文活动
20. D)是企业在信息时代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的根本
A.人才优势 B.原材料优势 C.经营方式优势 D.信息优势(21.信息收集是信息分析的: A)
A.基础 B.唯一途径 C.根本方法 D.结果(22.逻辑的思维法包括(A)
A.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推理法 B.比较法、分析法、推理法、处理法
23.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归纳起来不外乎为(C)
A.客观因素 B.主观因素 C.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D.政治背景
24.信息分析的本质(D)
A.扩大生产规模 B.增加人民收入 C.为领导提供决策 D.满足用户的信息要求
25.常用的信息展示方法主要有(A)
A.文字报道、口头报道、直观传播报道、网络发布 B.文字报道、网络传播、口头报道、新闻发布会
26.信息分析的特点是(B)
A.针对性、交流性、科学性、推象性、近似性、局限性 B.针对性、交流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27.信息分析的作用(A)
A.为科学决策服务、为研究服务、未开发服务、为市场开拓服务
28.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A)
A.信息市场 B.金融市场 C.劳动力市场 D.房地产市场
29.专家调查法的常见种类(B)
A.法尔菲法、头脑风暴法、比较法、推理法 B.法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30.多元分析法又称(C)
A.数据统计分析法 B.量变、质变分析法 C.多变量统计分析法 D.内在联系分析法
31.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搜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应用等各种技术的总和,包括哪两方面(C)
C.生产和应用
32.(C)是文化结构的重要内容,对文化结构的变动有直接的影响
A.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B.基础科学的发展 C.文化教育水平D.历史文化观念
33.信息产业的重要特征是(B)
A.高风险型产业 B.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 C.高回报型产业 D.搞创新型产业
34.从技术手段和技术坏境而言商业信息化包含了(A)
35.企业竞争力的(C)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A.价值型 B.独特性 C.延展性 D.科技性
36.教育信息化主要指在教育系统留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
(C)
A.教学艺术 B.教学技能 C.教学手段 D.教学策略
37.网络及其安全技术是电子政务实施的首要技术 电子政务网络一般由(A)三部分组成38.目前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高校“数字校园”中小学“校校通”(C)和现代远程教育四个工程
39.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A)的基本内容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40.管理大师鲁克说过:(C)这句话强调评价了对管理的重要性。
41.信息社会指标分为(C)大类
42.信息化指数是反映(D)的总指标
4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是(D)
44.应设立(A)部门产值,第二信息部门等指标
45. C)什么分析法是对具有复杂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
46.信息化建设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工作方式 社会信息结构(D)
47.信息产业分为(C)部门
48.信息经济核算法是由(C)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的。
49.在信息化指法中“通信主体水平”用字母(50.信息化能力建设包括(B)B)
51.以下是企业竞争力的是(A)
52.市场恒古不变的主题是(A)
53.资源配置手段最主要的是(B)
54.信息资源供需变化的指示器是(D)
55.完全竞争的市场具备的特点(A)
56、以下不是信息资源配置模式的是(D)
57. A)在改进信息资源共享效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8.以下不是时间成本包括的内容的是(B)
59.企业竞争力构成的要素有(C)
60. A)是指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在运作过程中对其他组织或个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收益
61.不是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是(D)
62.以下不是政府干预的表现形式的是(D)
63. D)的关键是用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描述每个模块内部的执行过程。
64.信息产业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哪三方面内容(A)
2.多选题
1.信息检索类型有(ABCD)
2.一次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包括(ABC)
3.信息分析的特点有(ABCDE)
4.信息分析的作用有(ABC)
5.信息组织的基本要求表现为(ABD)
6.信息分析成果的类型(ABC)
7.逻辑思维法包括(ABC)
8.信息组织的工作原理(ACD)
9.信息分析的内容包括(ABC)
10.信息组织本质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多种属性又可归纳为(ABC)
1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ABD)
12.信息化就是要以(ABC)方式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13.信息检索包括的步骤(ABC)
14.电子商务的应用系统由(ACD)组成15.教育信息化的特点(ABD)
16.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领域有(ABC)
17.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为素质教育服务注重培养(ABCD)创新素质等
18.多指标综合法分为哪三种(ABC)
19.信息系统包括(ABCD)
20.以下哪个符合信息化能力评价的意义(ACD)
21.信息化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ABD)
22.以下为信息资源的主要经济特征表现的是(ABCD)
3.判断题
1.信息分析成果的评价包括下面3个关键环节 A 成立评价小组 B 确定评价目标 C 提出评价意见。
2.信息搜集一般包括数字搜集和文字搜集二种途径
3.回归分析是处理2个或2个以上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一种数字方法
4.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主要决定于内部因素外还受到外部条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5.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是当前常见的两种检索方式。
6.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单一化与国际化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信息产品能力倍增成本也在相应增加
7.决策机制在信息产业运行机制中处于主要地位,不仅是其他机制的基础,而且贯穿其它机制运行的始终。
8.数值检索是传统文献检索的延续。
9.信息产业内部结构都包括产值结构、就业结构、部门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
10.信息组织是沟通信息分布无序性和信息利用有序性矛盾的桥梁。
11.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
12.电子政务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用于政务公开”“提供网上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内部办公电子化” “ 提供安全保障”
13.信息检索是解决信息饥饿与信息相对过剩的最有效手段。
20.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 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14.商务领域和公共行政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外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也初露端倪
15.信息化能力评价有利于规范信息化管理
16.信息组织是解决信息数量绝对激增和信息质量相对贫困的矛盾的关键环节。
17.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必要条件
18信息化产业划分为三个部门,即第一信息部门(信息生产资料部门)第二信息部门(直接信息部门)和第三信息部门(间接信息部门)
19.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构成。
20.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单一化与国际化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信息产品能力倍增成本也在相应增加
21.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信息资源配置中一种等同于传统资源配置的特有表现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领域。
20.网络化不仅增添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对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9.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是当前常见的两种检索方式。
17.在日本,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共享一直被看作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腾飞的动力。
第四篇:湖北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湖北省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湖北省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坚持创新、提升、协同、普惠的科普服务理念,按照“保基本、补短板”的工作方针,以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为重点,通过实施 “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行动计划”、“城镇社区科普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中小学校科普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三个子项目,强化基层科普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注入提升基层科普能力新动能,着力解决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努力构建普惠共享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为实现“十三五”湖北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厚植基础。
二、申报条件
(一)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项目
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项目以增强县(市、区)科技馆科普展教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县(市、区)科技馆科普展教内容建设、科技馆科普队伍建设、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等,努力将科技馆打造成科普工作主阵地,为湖北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夯实基础。
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申报条件为:
1、科协系统所属的公益性科技馆(已纳入中国科协科技馆免费开放名单的不在此列);
2、原则上要求常设展厅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常设展品达到50件以上,全年开放日不少于250天。
3、已纳入2017年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开放的县(市、区)科技馆。
4、未纳入2017年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开放、但通过改造和功能建设后,达到免费开放条件的县(市、区)科技馆。
(二)城镇社区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围绕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实施城镇社区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对符合条件、科普工作成效显著的社区,由省科协命名为湖北省科普示范社区。湖北省科普示范社区须具备如下条件:
1、科普示范社区经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成立3年以上、已被命名为市(州)级科普示范社区的社区。
2、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社区重视科普工作,有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协会、科普员。明确分管领导,有相对固定专兼职人员,有一支20人以上、相对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普工作有计划;
3、科普设施基本完善。加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学校、数字化科普网络建设。有50平方米以上科普活动室(站),有10延米以上的科普橱窗(画廊),并每季度更换科普宣传内容不少于1次,有科普图书专柜且科普图书的数量不少于1000册;
4、科普活动特色鲜明。围绕科学素质纲要主题,广泛开展贴近居民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每年开展活动不低于5次。每次活动有方案、有总结、有记载、有新闻报道。
5、社区科普成效显著。建立健全社区科普社会动员机制,社区科普入栋、进户,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显著增强,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愚昧迷信、伪科学、反科学和邪教活动。
(三)中小学校科普能力提升行动项目
围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实施中小学校科普能力提升行动项目,对符合条件、科普工作成效显著的中小学校,由省科协命名为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须具备如下条件:
1、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中、小学校。
2、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列入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制定工作安排,并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纳入本校学年(学期)工作目标考核、奖励体系。
3、建有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相匹配的科技活动室(馆)、科技工作室、实验室和图书室、计算机室等,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
4、坚持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教育,具有特色鲜明的科技教育项目。学校在科技教育内容和特色方面在全国、全省或市范围内有一定影响,能够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5、积极发挥科普示范作用,积极支持和帮助其他学校或社会组织等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报批程序
(一)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
县(市、区)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采取审核制的动态管理,对审核、绩效考评中不符要求的,取消免费开放资格。各市州科协对本地区纳入2017年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县(市、区)科技馆,按照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条件组织检查,进行绩效评估,向省科协提交各免费开放(试点)县(市、区)科技馆绩效评估报告和纳入2018年免费开放(试点)县(市、区)科技馆建议名单。省科协根据评估报告,在抽查和核实的基础上,提出2018年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县(市、区)科技馆建议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报省科协党组审定。
对新申报免费开放的县(市、区)科技馆,则按程序申报、审批,对符合免费开放试点条件的县(市、区)科技馆,经公示无异议后报省科协党组审定。
(二)城镇社区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2018年,省科协将扶持建设一批科普示范社区。每个市州可按照条件申报5个城镇社区,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可分别申报1个城镇社区。
省科协普及部根据申报条件,对各市州推荐上报的科普示范社区进行复核、评估、审查,提出拟命名的科普示范社区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报省科协党组审定。
(三)中小学校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2018年,省科协将扶持建设一批科普示范学校。具体由省科协普及部会同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组织实施。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结合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实际,提出具体办法并报省科协普及部核准后实施。省科协普及部对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按照程序(含公示)产生的拟命名的科普示范学校进行复核、评估无异议后,报省科协党组审定。
第五篇: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我们学校六名教师一起,在教育局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培训,聆听了王教授、曾院长等三位名师的讲座,我对教育信息化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本知识课件的制作上。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把它们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这次培训我深深的体会到:
一、理念上应更新
这次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还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专业能力得提升
聆听了王教授的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老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传播、交流信息,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五大感官对信息的获取,并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一定的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载体把经验,知识,方法传给学生。发挥信息传递视角的六大功能,方可创造情境,变静为动,变可见为不可见,变抽象为直观,模拟场景,转化信息,课堂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目的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和影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哪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是整合点的不同定义。正确运用整合点的诊断方法,才能在现代教学设计中,找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把握整合的三项原则:紧扣学习目标;适合用啥就用啥;先用传统细信息技术后用现代信息技术。
三、注重细节上的渗透
本次培训中,曾院长的讲座,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她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各学科的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发展为本。”作为教师要尊重终身教育观,做好解析者,示范者,组织者,启迪者,指导者,给渔者,促进者。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观。做到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互,合作,会学习,会活用。要以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支撑创新,因材施教。处理好尊重鼓励,民主平等,学会合作的师生关系。使我深深体会到:必须站在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的角度,融会贯通曾院长的讲座内容,不断学习、消化,对技术的应用要把握好度,不能将电子白板代替黑板,更不能被技术捆绑。教育信息化在两个课堂的建设中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把两个课堂的建设做好做实,使教育信息化能力不断提升,真正达到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也要时代化,要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之中,融入到这个信息的时代,这个信息的社会。
总之,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受益匪浅。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把所学到的教育信息化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使之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