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对策(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6:2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并提出改进策略。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为满足大众体育需要服务的、不以谋利为宗旨的公益性组织。它具有非盈利性、民间性、自愿公益性、自治性等特性,具有社会管理、满足民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活跃的体育氛围等功能。本文根据其当前发展面临的整体基础薄弱、官民二重属性明显、身份不合法、相关立法滞后等问题,提出诸如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强化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与培育工作、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合作方式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困境;对策

体育社会组织是一种公益性组织,由公民自愿组成,为满足大众体育需要而提供服务,不属于政府部门,不把谋取利益作为目的。主要包括体育社团、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3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非官方规定的、未经民政部门和体育管理机构注册备案的草根类群众体育组织,本质上来说也属于体育社会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职工体育组织、校园体育社团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日常体育活动的群众体育组织等;就形式而言,包括自上而下的省、市、县三级体育总会和自下而上的各类体育项目协会、体育研究会等,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主要由体育俱乐部、联合会等民办非企业服务实体组成。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面临着法制不完善、身份模糊、自主性缺失等问题,研究旨在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最终扫除制约其发展的体制障碍,使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尽快实现自立和自强。

1.体育社会组织的性质

体育社会组织既包含体育人才、体育活动、体育器材、体育培训与服务等体育相关要素,又具有社会组织的非盈利性、民间性、自愿公益性、自治性等共性。

1.1非营利性

社会组织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区别主要在于营利所得如何分配,现有法规已对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做出明确的规定:非营利组织允许适度开展经营活动,但其成员不得对其资产及经营所得进行私自分配,不能有分红,也不能以任何形式返还给捐赠者;非营利组织只能开展与其业务和宗旨相关的经营活动,不得超出业务范围进行经营;非营利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应移交给同类组织,并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分支的体育社会组织也应该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营利性特征。

1.2自愿公益性

利润和权力都不是体育社会组织的内在驱动力,体育社会组织追求的是相对自由和个人意愿,体现的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利他或互助主义,具体表现为体育社会组织的成员通过参与组织的活动彼此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1.3民间性

体育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组织,具有独立自主性;是由民间力量发起并依靠群众构建起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一特征明显不同于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运作体系,民间性是体育社会组织区别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本质特征。

1.4自治性

体育社会组织的主管单位和登记机关主要负责其资质审查和登记备案,并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日常管理和具体运作事宜,其民间性决定了体育社会组织不具备行政权利,体育社会组织只能依靠组织内部成员自身进行管理和运营,体育社会组织通常只能依靠竞争性手段获得必要的资源以维持其持续发展。

2.体育社会组织的功能

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非盈利的公益性组织,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民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设等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增强国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体育类组织,其蓬勃发展有助于激发民众参与体育的兴趣、促进体育人口数量增长,并最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社会组织能为大众提供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交流可以缩短人们的心理距离,促进公众的身心健康;体育社会组织还是一个具有公益性的组织,旨在让更多的人有条件接触并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其成员因此而有机会了解并参与各类体育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创造了条件。通过参与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动,民众的业余生活得以丰富、工作压力得以舒缓、身心得以和谐发展、终身体育意识得以养成、创新精神得以提升,从而促进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2.2满足民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模式己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于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体育社会组织作为民间性组织,在满足民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体育社会组织面向大众,生存在群众之中,对群众较为了解,具有典型的亲民特征;其次,体育社会组织具有很强的组织性,能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组织起满足大众需要的体育活动项目;最后,体育社会组织还有着很强的复制能力,它能将某地成功组织过的活动快速地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不仅辐射范围广,而且推广效果显著。体育社会组织在平台性、时效性、推动力上都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体育的需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为社会组织的规模效应。

2.3转移政府部门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体育社会组织有能力替代政府体育部门承担某些管理职能,使得体育管理部门能够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宏观管理层面,可促使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朝着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迈进。针对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存在的“社会成员参与体育的构成复杂、体育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占的比例过小以及地区间体育发展水平区域不平衡性和不同阶层间体育参与度差异明显”等特点,体育社会组织可以尝试在保持现行的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架构不变的情况下,探索完善一系列高度自我管理的治理体系,以尽可能减少政府对体育事业管理的投入,这对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营造活跃的体育氛围

体育社会组织可以帮助体育管理部门培育公民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体育社会组织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都可以通过散布在社会各个地方的各种体育组织合法、有序地表达;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庞大、涉及的项目众多,能满足多样化的公共体育需求,并通过体育信息服务的供给让人们根据自身需要便捷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体育权益、满足公众的体育需求。虽然体育社会组织大都围绕着特定的体育项目而建立,并因此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但综合而言,正因为自身拥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才便于其根据不同需要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或比赛,而非专业组织却无法做到;同时,工作经验的累积也让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得到激发,从而更加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和加强体育共识,并因此而营造出活跃的体育氛围。

3.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

3.1整体基础薄弱――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规模、独立性、专业化程度以及民众的参与热情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其主要体现在:体育社会组织的身份界定不清晰,民众并不能区分体育社会组织是政府机构还是社会机构,对体育社会组织的不了解导致了民众较低的参与热情;政府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还不够规范,体育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比较滞后;政府对各级体育社会组织的体系构建没有明确的规划,体育社会组织存在盲目建设的问题。

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不足抑制了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其发展规模;部分体育社会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混乱、缺乏行业规范和自我管理能力,完善的人才供给机制尚未形成,其从业人员大都没有相关专业背景,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体育社会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体育专门人才,导致了其自身组织体系的不完整,而且导致其生产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专业化程度比较低,这些因素也间接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壮大。

3.2官民二重属性明显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间和政府对体育社会组织的双向推动,我国民间体育社会组织一直以来都过分依赖政府,究其原因是因为其自身缺乏政治上的权威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体育管理部门对于公共体育管理权力的下放也存在顾虑,这种双向作用加重了体育社会组织的官民二重属性;二是社会组织和政府组织的交叉问题,体育社会组织的领导通常会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兼任,这就导致了体育社会组织在人事关系上的官民二重属性;三是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功能错位导致了其官民二重属性,政府部门的职能应该是社会管理,而体育社会组织的职能则是社会服务,但是处在社会转型期中的体育社会组织目前还分担了政府的管理职能,而由于其自身原本就资源匮乏,在越位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其服务职能的发挥,继而导致其性质变得模糊不清,加重了官民二重属性。

多年以来,满足政府的需要就是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存在的首要价值,政府希望体育社会组织能分担其在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方面的负担,并帮助政府解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体育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工作性质、经营管理、经费开支等内部事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干预或影响,导致了其自主能力和发展规划的缺失,进而影响了其供给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并对其自身的未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体育社会组织往往是政府行政权力的衍生物,自身权利非常有限,生存发展的空间狭小,这些限制了体育社会组织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其独立发展。

3.3体育社会组织的身份欠缺合法性

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总体上尚未摆脱“登记难”“生存难”“发展难”“监管难”的困境,过高的准入门槛使得一大批“草根体育组织”无法获得合法地位及合法权益。目前,官办体育社团虽然大都具有行政合法性,但社会合法性缺失,未能赢得民众的普遍承认和广泛参与;而与此同时,具备社会合法性而缺少政治和法律合法性的草根体育组织却在体制外大量的存在着,导致他们这种状况的原因要么是业务主管单位没有通过对他们的审查(政治合法性缺失),要么是民政部门不批准他们的注册(法律合法性缺失)。这些草根体育组织也因为身份合法性的缺失而无法实现规范化的运作,这些组织尤其缺乏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其管理者仍然摆脱不了行政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束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缺乏现代营销手段,直接影响了其服务的质量和品质。另外,禁止设立独立账号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体育社会组织的一大难题,民政部门要求体育社团为独立法人,在人、财、物方面相对独立,但财政部认为项目管理中心与单项协会属于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只能有中心账号,不能有协会账号,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由于财务账号问题在规范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协调难度也越来越大。总之,体育社会组织的身份合法性问题对其人员配备、经费筹集乃至实体化改革的进程等都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3.4体育社会组织的相关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涉及体育事业的较为系统的法律只有《体育法》,而随着体育改革的推进,《体育法》中关于体育社会组织的立法规定越来越滞后于现实的需要,在当初的时代背景下该法有效维护了体育管理的行政主导体制,但沿用至今却阻碍了体育社会组织的实体化改革。目前部分体育行政部门存在的“滥权”现象与该法的“授权”不无关系,以至于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权益和行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因长期受资源短缺、政策缺失、体制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发展还存在着数量严重不足、结构单一而非多元、自我管理性不高、政府色彩严重、挑战意识不强等特征,是一种低层次的“依附式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既限制了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市场组织之间的中介作用的发挥,也破坏了社会体育的供需平衡,长久来看也会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也仍然很不完善,虽然在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但截至目前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直接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体育社会组织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职能也还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针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

4.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

4.1大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与培育工作

以往经验表明,抓好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是确保体育改革全面而深入推进的有效措施。借助政府改革的机遇,通过协会自下而上的自我建设以及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动推进形成的双向作用,有望建立起一个多数量、多种类、结构功能和谐、管理和运营独立的现代化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政府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的目标是要形成以单项体育协会为主线,以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乡镇为生存空间,以基层群众体育干部、国民体质监测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三支队伍为骨干,以公共体育服务志愿者为辅助的社会体育组织体系。

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第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政府拨款、税收优惠和社会捐赠三种财政手段来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募集的财政资金应用于体育社会组织在基层的繁衍和普及;第二,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按规律办事:帮助体育社会组织制订和完善规划制度、提升人才队伍质量,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明确其发展思路并规范其行为,但不干涉其自治,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警示和解决方案,为体育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第三,政府的购买行为应遵循市场准则:出台《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使政府购买服务的行为受市场准则的严格制约,整个过程必须做到公平和公开,以此鼓励和监督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提高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第四,不断完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标准:制订诸如《体育社团等级评估标准》等评估方案,主要从从业资质、制度完善度、市场规范性、工作绩效、社会效益等方面考核评价体育社团,并根据考评结果建立体育社团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其健康发展。

此外,解决体育社会组织人才匮乏的问题则可以针对性地拓宽其人才培养渠道,一方面大力吸收外来优秀人才加入到体育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者的业务能力,最终使体育社会组织成长为一支具有高专业水准、强烈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人才队伍。

4.2创新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合作方式

政府应放弃对体育社会组织“不鼓励、不干涉、不取缔”的管理策略,并建立对体育社会组织“放手不放任、协办不包办、指导不指挥”的合作策略。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合作方式可以分为服务购买、管理承接和中介培育三种。服务购买是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通过合同形式就某一公共体育服务项目达成协议,按照责任明确、公开透明、预算管理的原则签订合同,政府负责资金支持,体育社会组织负责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政府通过招标、谈判等竞争形式选择可以提供较好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体育社会组织,该方式可促使各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的品质;而且在法律效力的约束下,二者的合作可以使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管理承接是指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将公共体育服务中一部分具体的微观管理职能转交给公益性、互益性的体育社会组织,政府通过审查和评估对体育社会组织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这种合作形式,政府的角色定位便可以实现由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由全能型向有限型的转变;这种方式可以根据公众的多样化的需要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又能减轻政府的管理负担,节约管理成本,有利于实现体育行政部门的简政放权和体育社会组织的做大做强。中介培育是指政府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中介作用,政府主动将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和社会治理信息通过体育社会组织对民众进行传达,而民众也可以通过体育社会组织传达他们对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意见和建议,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体育社会组织充当了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

4.3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的改革

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社不分”“行政化色彩浓厚”等弊端客观上是受到了我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影响,即由主管单位负责审查批准而由民政部门负责注册登记;该体制对“社会组织行政化”“政社不分”现象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体制下的社会组织无自主性可言;改革“双重管理体制”是体育社会组织实现政社分离、独立自主的前提。首先是要推进“管办分离”改革。其核心是厘清政府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职能边界,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将部分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类似契约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清晰的界定二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体育管理部门与体育社会组织之间应该由“业务主管”形式的上下级管理关系转变为“业务指导”形式的平级帮扶关系;政府部门还可以将赛事举办权和组队权下放给体育社会组织,并保障体育社会组织享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权利,这样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实现其自我发展;政府则只需要对体育社会组织享有的权利进行适当监督,确保其不违背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不破坏体育的公平公正或不违背法律规范,以此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的市场化。政府和体育社会组织“管办分离”的改革必须循序渐进的推进,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体育社会组织自愿发起、自聘人员、自筹经费和自主会务。其次还要降低体育社会组织的注册门槛,给予体育社会组织多元化的合法身份。政府需对体育社会组织的审批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公民或团体注册成立体育社会组织,如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鼓励社会捐赠等等,以提高他们投身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对民间草根体育组织的审批标准可适当降低,针对以社区、村为活动范围的体育社会组织应降低其注册门槛――降地市级民政部门备案为街道、乡镇备案。而针对法人登记条件不达标的组织应允许其向当地街道办(或乡镇政府)申请非法人登记,这样可以解决大批民间草根体育组织的身份合法性问题,而合法身份的获得将为草根组织的发展赢得广阔空间。

4.4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也日益显现,以往单靠政府办体育、靠行政手段发展群众体育的模式已完全不能满足中国群众体育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将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职能交给市场和社会是破解群众体育发展困境的有效措施,而规范市场秩序、改良体育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创建有利于培植体育市场和体育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则是顺利实施这一措施的前提。鉴于我国至今没有一部针对社会组织管理的“母法”,法律部门应适当拓展我国财团法人与公益法人的概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立法,以满足大量包括体育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强烈的简化注册手续的要求。当前还应加快完善已经颁布的《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涉及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的法规体系,维护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职能,使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功能可以通过法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政府还应该通过立法来明确体育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体育社会组织的市场行为,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依法维护体育社会组织的正当权益,确保其在社会、行政和法律方面的合法性,为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如果法律能给予“自发性”体育社会组织合法身份,政府能给予体育社会组织适当的引导并使其规范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就能成为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5.结语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福利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体育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门类,既要履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也要承担体育组织应尽的满足民众的体育需求、促进民众的体育参与、增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义务。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面临着整体基础薄弱、官民双重属性显著、合法身份缺失和相关立法滞后的突出问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相关的法规,使其建设和功能都可以通过法律得到强化或完善,继而实现“依法办体”“依法兴体”;通过加大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培育力度来实现其规模的壮大,通过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来全面提高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体育社会组织的自身改革来实现社会体育的“管办分离”;通过创新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合作方式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并最终实现体育行政部门的简政放权和体育社会组织的自立自强。

第二篇: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要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新举措,是当前推进“三农”工作的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 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具体说,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

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困境

1、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任重而道远

2.农村发展难,基础设施落后

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缓慢。目前,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订单)的不多,多是先生产农产品,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分散,有组织的农民很少。目前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进得了城,但留不下来的问题仍很突出。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村从居住来讲都比较散乱。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这使新农村建设中的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面临成本高昂的问题。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住宅周围乱搭乱建的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另外,农民对于集中居住也不能完全接受。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欢单门独院、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因而,如何协调尊重农民习惯与科学合理规划之间的关系,还需做更细致深入的工作,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其自行选择。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会很大,建设成本无法估量。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可以开辟大量新耕地,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实现农村生活社区化,打造承担“工业反哺、城市带动”的平台。村镇规划与建设面临的主要政策约束是土地调整问题。由于实行了最严格的土适当调整政策。在保护和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把村镇规划与建设用地调整问题纳入国家、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允许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实现占补平衡。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直接补贴、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

政策性增收难。政策增收空间有限,惠农政策效应减弱,去年,扶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实招”最多,如降低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购买良种补贴及农民购买大型农机补贴等。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应,政策性增收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价格增收空间缩小。农业因丰产导致粮价走低,政府不实行支持价格,依靠市场法则自发运行,必然措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金融扶持难。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资源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不断缩减,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邮政储蓄只吸不贷,农村资金大量“失血”,邮政储蓄资金直接抽离农村。农业保险严重萎缩,保险对农业的补偿几乎丧失。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农发行已由过去涉足农产品收购、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蜕变为目前单一支持粮棉购销的“收购银行”。农村金融资源缺乏,金融服务不足,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策分析

首先,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政治、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很不平衡。近年来,农村整治改造、村道硬化、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窘境,许多农村变卖闲置会堂、校舍等集体资产,出现现有文化阵地流失。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新建文化设施投入不一,文化阵地建设难度较大。目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这些村镇一般经济基础好,领导较重视,交通方便,乡镇文化员齐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好,有经费投入,能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数农民有一定文化素质,所占比例约为30%左右;二类是一般的,虽然有专职文化员,经费投入较少,文化站没有阵地,活动不经常,只在春节期间才搞一些文化活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般,所占比例约为40%;三类是较差的,这些村镇经济基础薄弱,基层领导不重视,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这里的文化站名存实亡,没有经费,常年不开展活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差,所占比例约为30%,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撑,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来说更是如此,当前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二是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不少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有的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部分村级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农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再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积极引导民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的管理养护机制。推进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人民,一直都是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河水、山塘水或井水,一旦周边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农民健康。通过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最后, 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加快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是以瓜果、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优质草食动物、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抓好粮、猪、禽、林、果等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五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由于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我们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严重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体育课程教学得不到保证体育教师师资不足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各个学校应认真贯彻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列》,从根本上解决由升学教育至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体育教学课程的安排上,要按照计划开足体育课,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2)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器材购置资金的投入。

(3)加强对年轻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年轻体育教师的教育思想,注重年轻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

(4)在待遇上要改善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年轻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篇: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分析(xiexiebang推荐)

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分析

近年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就业,为女性就业带来了机遇,女性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女性就业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女性就业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女性参与劳动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是女性却没有收到与男性在就业领域中同等的待遇,有些行业仍然存有封建思想,对女性就业存有歧视的态度,不利于女性就业,进而影响了女性的自身发展和全社会的发展。积极地促进女性就业,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女性就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加深社会对女性就业问题的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激发女性蕴藏的创造力和潜力,男女携手共同建立两性平等的社会。通过对女性就业问题的研究,寻求解决就业难的对策,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浅析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王 小 芹

(南通市中心血站,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两方面采取措施,切实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使中小企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3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种效益不仅直接表现在丰富市场、活跃经济、加快技术创新和进步、实现工业扩散、带动地方经济、增加出口创汇,还表现在安置就业及稳定社会的作用上。但是,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约束,以及企业本身产出规模小、资本匾乏、技术含量低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现象。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

1、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是在按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组织形式制定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了部分中小企业,还未有一部专门为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致使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

2、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有限,很难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训机构,也很难建立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目前的社会中介机构大多数设在政府部门,服务对象往往局限于本系统、本部门的企业,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及时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致使财务管理人员难以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决策,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3、缺少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支持体系,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就目前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往往将贷款业务倾向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支持,一些地方性的信用社却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此外,中小企业也缺乏直接融资的渠道,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和债券,而只能吸收直接投资,造成企业融资途径单

一、数量有限。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利润累积,因而资金扩张速度很慢。

(二)从企业的内部条件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据统计,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渠道获得的资金占中小企业融资总量的90%以上,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资金不足10%。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的渠道并不畅通。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2、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中小企业的投资可分为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对于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讲,最多的投资是对内投资,而且对内投资中的长期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与无

形资产投资)容易产生调查不深人、预测不准确、投资期过长、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此外,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往往追随大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养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3、管理理念落后,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普遍较弱,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兼管,或由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目前,社会上应用的财务管理方法灵活、先进、多样,例如,金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包括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还有基于Internet/Intranet和电子商务为背景的网络财务等等,但以上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

4、财务人员素质低。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人往往是超负荷劳动,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于人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在核算事务中,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空间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己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中小企业的法规,如《小型企业租赁暂行条例》、《乡镇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但在中小企业立法保护上,这些立法仅仅侧重于对企业经营管理,而对中小企业作为弱势地位保护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具体的《中小企业保护法》,从而明确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确政府对中小企业基本保护政策和扶持政策,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法律法规内容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信用担保、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及服务体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规定。此外,可以考虑制定具有根本指导性质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从中小企业发展目标与宗旨、组织形态、产权关系、权利与义务、创立与退出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做出总体性规定。

2、实行和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引税收服务。

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目前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且已有的对一般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许多不规范和不完善之处,因此,我国应对目前正在执行的税、电等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和完善,体现企业公平税赋平等竞争的原则,并建立起明确的以中小企业为本身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应减少中小企业纳税申报时间,降低纳税成本。

3、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目前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情况看,除少数几家呈现较明显效果外,多数担保组织作用并不理想,为了保证信用担保机构的有效运作,实现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在今后的运作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信用担保机构应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由于信用担保资金的担保总额一般要限制在自有资金的一定倍数以内,且在通常情况下,仅靠担保收费连担保损失都无法弥补,因此,随着信用保证业务量的退渐增加,其资金的注人也应同步增加。根据《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指导意见》,我国信信用担保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编列的资金,并应逐年增加,这将最大限度保证信用担保机构有充足和稳定增长的担保资金。

第二,明确中小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对象。担保机构不可能对所有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贷款担保对象必须有所选择。经营效益好、担保产品充足的行业,银行会主动解决它们的资金困难,根本不需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而那些效益差的产品,市场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是银行贷款对象,也不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对象。笔者认为担保对象应该是那些目前资金困难但有一定发展前景其担保条件却达不到银行要求,处于中间状态的企业,这种企业通过扶持就能

走出困境、渡过难关。

第三,有效控制担保风险。信用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给符合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到期,若贷款企业不能按时足额偿还本息,则担保机构必须替贷款企业先偿还银行贷款,而后向贷款企业行使追索权。因此担保机构的风险主要来自贷款企业的道德风险—企业有还款能力而不愿意还,经营风险—经营失败,失去还款能力。担保机构要防范风险,一要实行担保控制,二要识别风险,三要贷款企业提供反担保。

4、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国外的经验和理论都表明,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应该加强政策引导,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或在金融机构中设立专门的融资服务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第一,国家应鼓励地方性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为服务重点。地方性商业银行是伴随着中小企业发展而发展的,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另外,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受经营规模小和结算条件的限制,也难以为大型企业融资。因此,地方性商业银行应主动将服务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信贷支持,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对地区性商业银行加以引导,使之成为中小企业的主导服务机构。

第二,国家应尽快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目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公库、泰国的中小企业金融局、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等。要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组建相应的政策性银行。其资金来源可以是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或出卖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变动资金,其经营不以盈利为目标,而应以专门配合、贯彻与实施政府提供中小企业政策意图为己任,对符合政策要求、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企业给予融资支持,并提供信用保证等服务。

5、正确选用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弱小,它不可能独立完成进人市场的全过程,特别需要得到如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管理、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帮助,这需要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中介机构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因为它可以使生产信息的收益充分内部化,搭便车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在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专业人才的利用与培训以及专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都可以取得明显的规模经济,减少交易费用。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中介服务,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正确选用服务机构提供帮助,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二)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

1、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企业若不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

首先,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

其次,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人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人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已进驻中国,大量的外国资本已涌入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最后,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任何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存在蒙受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即不可避免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风险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2、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首先,在投资立项上要进行管理与控制,对投资立项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对市场的分析,研究产品的销路和发展趋势、工艺流程和技术数据,预测产品的销售价格、成本、税金和盈利,涉及外汇的还要考虑汇率风险,以及规避这些风险的措施。如果是借人资本搞项目投资,还必须考虑筹资成本。除了进行可行性研究外,还可以对该项目进行不可行的研究分析,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意见中分析利弊得失,从而取得比较切合实际的可行性研究结论。

其次,在投资项目管理上要进行分析与控制。项目投资以后,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不能以投代管,投资后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对投资对象除了听其汇报、审阅其方案外,有条件的还要选派得力人员到被投资企业去参与管理,及时反馈经营情况,发现问题要尽可能解决在萌芽状态中,这样既帮助了被投资企业,也维护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最后,对外投资项目的选择,也可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如产品开发多元化,生产地区多元化等等,可采取一业为主兼营他业和多种经营的做法,多样化的投资可以减少或抵消风险因素的不利变化。

3、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财务控制。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如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配比要合理。此外,还要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定期检查和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严格管理。

4、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编制财务预算,对财务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必须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责任人,并通过财务预算来约束和控制企业的财务行为,保证企业各项计划的完成。新建投资项目企业的财务预算,以投资预算为重点,包括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总预算、现金流出量的计划、筹资预算计划等。持续经营企业的财务预算,以盈利为重点,包括销售预算、销售成本、费用预算、盈利目标预算、现金流量预算。清理企业的财务预算,以现金流量为重点,严格收支两条线。为了有效控制费用,对清理企业要进行现金流量费用支出的预算控制。

企业财务部门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充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财务预算,然后提交董事会审议。董事会对财务预算审议通过后形成的决议,作为企业工作的法定依据和目标。董事会通过的财务预算由企业经营层组织实施,财务部门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并将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向董事会报告。

为了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次和组织结构,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制约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权限规定、联签手续、稽核制度等,落实责任制,并且通过财务会计信息的记录、分析和反馈,形成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严格对财务预算实施考核,兑现奖惩。

参考文献:

[1]刘春和.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J].北方经济, 2007,(12)

[2]徐玉德.财务管理目标:基于企业制度变迁的理论诠释[J].财政研究,2006,(10).[3]周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5)

[4]李惠萍.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7,(21)

下载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对策(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对策(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社会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摘要:腐败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危险。当前中国出现了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群体腐败上升的趋势;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领域的......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公共事业管理2009162班学号:20092839姓名:严薇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指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

    我国绩效考核困境与对策研究(模版)

    姜晓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姜晓萍,马凯利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每个成员的资源来提高组织绩效,公务员绩效考核便是适应刺激反映模式而采用的......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2012-02-10提要: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呈现出来。然而,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人力资......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论文

    [摘要]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质应有之义。但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却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这主要源于:作为大背景的社会面临着“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相......

    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本文在对环境问题的......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困境与对策探析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 法律困境与对策探析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独有功效,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主体。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三......

    当前我国社会三大战略性问题及对策简析

    当前我国社会三大战略性问题及对策简析 一、粮食安全问题 1、我国粮食问题的未来供求趋势分析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隐伏着风险,存在着粮食的不安全因素。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