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西意识形态冲突及西方思想渗透的思考
关于中西意识形态冲突及西方思想渗透的思考
“我是我自己的,我是独立的,我受到我自己的主观意识支配,所以我追求的是真正的自由”“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是我祖父的孙辈,我是我的祖先的后人,所以我不是我自己,我有着生来的责任与使命,我不追求个人的自由,而追求人际、历史与自然的和谐”……类似以上的两句话,在我们生活的身边往往可以听到,而尤其以前一种更多。年轻人往往有着他们桀骜出众的愤慨热血,仿佛必须把一句话咬牙痛恨般的彻彻底底的讲出来才够劲。以上两句话,听起来理由充分,底气充足,自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因果关系,然而,因为“我是我”,所以顺理成章的“我要自由”或者“我有使命”,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把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情视为自然而然的原因和结果,就是文化。
文化是在一个人身上,比情绪、性格和意志更加深入和持久的东西。从孩子的最初诞生开始,他听到的语言、经过的建筑、观察过的人的脸庞、品尝过的食物、与同伴们一起做过的活动、读过的书,无不以一种默然的形式,持续的对他形成一种文化的熏陶,在孩子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之前,实际上他早已经是一种独特文化教养下的文化的团体的一份子,而在具有了一种文化的浸染之后,他便能够以这种独特文化的价值观,去探索与评价他所在的世界。全世界上的所有文明,无不如此。文明是独特的,价值是相对的,而每个人在每种文化的培育下,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相异的而又互相有极大交集的人格。从文化相对性的角度来讲,所有人,所有文化,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平等的,只有不同,而不该有或优或劣的价值比较的。
中国文明,就是世界多种多样文明中普通的一个,而且是对世界造成过许多益处的(益处,即古中国的文字、历法、社会制度、哲学思想、四大发明等在与其他文明的友好交流中,对他们产生过积极的、发展的影响。这是站在世界民族共同的价值立场上判断的)的历史悠久的影响深远的而且如今依然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文明。中国文明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在数千
年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仁爱、和谐、尊敬、包容等为理想的人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与集体、现代与前、后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实现一种在团体中个人和睦相处实现集体最大发展、每一辈人接续前人的使命、人能够遵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与世界融合一体的境界。因而在中国有许多诸如“君子和而不同”、“子承父业”、“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安土重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短语,甚至对他人最严苛的批评用语也有“不孝乃父”、“无法无天”、“伤天害理”等。从这之中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希望实现一种人际、历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构建中,个人具有无条件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个人有责任接受来自他人和长者的教诲,个人应当具有全面的教养、关怀集体的心胸和宽阔的“天下”的眼光,而个人不受约束的绝对的“自由”并不是被十分的重视。在中国这样的历史与文明中,中国人民有着充实的精神世界,有着高远的人格追求,有着清晰地本职工作,有着共同的眼光与意识,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瑰宝。这与当前西方主流的文明意识普遍信仰超越个人的“天主”、追求个人绝对的自由、忽视历史赋予当代人的使命与责任,是十分不同的,然而各自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着平等的传承、教化、交流的权利。直到近代,由于满清政府较为狭义的部族政治、平民教育的缺失、知识分子的败坏、民间过分追求统一等原因,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道德评价标准成为限定个人基本自由的呆板的“三纲五常”,成为“吃人的礼教”,成为民族文化的糟粕,限制了中国人民智慧的开启,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明中对于“民族”的理解,从来即不是自狭义的种族而产生的,而是包容起所有承认、接受与传承了中华文明精神的人的群体,这也与西方“民族”的观念有别。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传统中华文明,还是现代西方文明,都是世界上相互平等而合理存在的不同的意识系统,两者各有其产生的渊源和适合的土壤,其中并没有优劣、高低、正否之分。也因此,任何一种文明没有权力藐视其他文明的价值,没有权力侵犯其他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更没有权力自视为“世界文明的领导者”。每种文明都应当承认不同文明
之间的相异之处,却不能够强制要求其他文明屈从于自己文明的价值观。这应当成为世界各文明之间共同遵守的“和平共赢基本原则”。
然而,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总是出现着这样一种现象:文明依附于国家实力,形成了一种互相的高下价值差别。而处于价值高的一端的文明,总是强迫其他的文明屈从于自己的价值判断。
当前国际形势中,最突出的意识形态冲突,当属以“中国威胁论”为主调的西方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侵犯与渗透。
“中国威胁论”,即一些西方国家在国际场合中每每鼓吹的、断定中国的复兴将对世界和平局势造成威胁的观点。认为中国人民满含着的建设祖国的热情,实质上隐含着极端的民族主义,而当中国在经济、军事上强大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后,必将向其他的所有国家发出威胁,破坏国家当前的和平局面。因此世界所有国家应当联合起来,共遏制中国的复兴。在这种表面上的大肆鼓吹之外,一些国家还有意识的通过各种途径,将西方文明中的资本主义民主精神、个人主义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极端化,传播给中国广大基层人民,即所谓“思想渗透”。通过一明、一暗两种手段,企图达到贬低中华文明、压制中华文明和消灭中华文明的国家目的。
“中国威胁论”从中华文明的角度,完全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中华文明从来追求“和”,追求与自然、与世界的和平相处,从数千年来的所有的历史来看,强盛的中国不但不会给邻国造成灾难,反而会热情的建设起一种和谐友好的国际关系,礼尚往来,友好交流,使得更多国家在中华文明的帮助下,更好、更和谐的发展(仅有元朝除外,因为蒙族人较少受到中华文明教化且固执不愿接受狡猾的缘故)。而西方国家从自己的征战文明立场出发,认为“中国复兴”与“侵略别国”有着自然而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十分狭隘而自负的文化价值观。
将所有西方的文明思想统统视为“思想渗透”,显然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文化保守主义,但我们应当看到伴随西方文明思想而来的一些危险信息。一些常被用作思想渗透与攻击的武器主要有:极端个人英雄主义、个人主义自由和资本主义民主。这些理念原本在西方文明中,都被认为有着充分而自然的理由,然而与中华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从统一的农耕文明中发源,注重集体主义,注重个人的归属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与西方在分散的商业文明中形成的个人主义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不相符,而中华文明注重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尊敬与和睦合理的秩序,与西方文明中有着激烈争执的资本主义民主亦不同。这些差别本无优劣之分,但一些国家却从这些文明的价值观上,判断中华文明为不民主、不自由的迂腐败坏的文明,应当全盘推倒,并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共同攻击中国、丑化中国,则是十分卑劣与用心险恶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再到如今发达的和互联网时代,西方的思想渗透和国内一些群众的盲目自我否定的运动,从来未有停止,甚至更加深化和隐蔽化。从最近几次事件例如国外媒体对茂名群众游行的虚妄报道与渲染、美国纽约时报的中国反腐将引起中国衰退的观点、国外媒体对中国在钓鱼岛的行动的错误报道,以及美国在对自己与对别国的双重人权标准、“棱镜”计划的曝光中,我们可以感到这种思想渗透的嚣张气焰之盛。这些是我们应当十分警惕的。
这种思想渗透与文化入侵,往往是通过一个破绽,即人民文化素养的不足。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内涵,非但有着深入的学习与广泛的体会,不能明白它的真谛。而许多接受了少量教育的青年人,自以为通过一段时期的浅显观察与体会,就已经看透了中华文明的本质,敢于用随意的、含义简单的、没有发展的余地的词语将中华文明一概而论,这恰恰证明他们没有对中华文明的超越浅薄的认识和他们个人的自负与狂躁,这样的一批人最易成为西方思想渗透和文化入侵的病毒感染者。可见深入的文化教养之重要。
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批判的吸收外来文明与坚决抵抗外来文明的思想渗透,已经是新时期下全国人民应当共同承担的使命。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保持勤奋的、广泛的学习,批判的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勇敢的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了解更深刻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分析,我们才能够培养起独立的人格与价值观。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才能够融入丰富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并在不断的反思、比较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在世界宏伟的发展潮流中,保持自己的头脑,开创一个更新的多民族和
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第二篇: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李方祥
风云变幻、纵横捭阖的国际形势,也要求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斗争非但没有“终结”,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成为西方的外交工具。近年来美国大力向东亚、东欧、中亚、非洲等地区输出美式价值观,推动所谓“民主化改造”。2006年9月美国推出“普林斯顿计划”,把推进美国式民主提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计划”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成“民主”和“非民主”两部分,要将全球的“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对抗“非民主国家”的挑战。这里的战略意图和意识形态性是不言自明的。美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手段在全世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伊拉克战争就是美国以武力输出“民主”的样板。美国还雄心勃勃地施行“阿拉伯民主化战略”,试图把伊拉克这一“民主样板”推广到中东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逐步改造阿拉伯世界,建立西方式民主制度,建立、扶持亲美政权。
凭借着强势地位的话语权,千方百计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攻击、渗透和破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渗透意识形态的重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放松过。近年来,他们在国际社会争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活动呈显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迷雾、“普世价值”神话的同时,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向其他国家输出政治制度。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炒作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能源、环境、“有毒”食品、“危险”玩具、军费增长等问题,作为“妖魔化”中国的武器,而所谓“西藏问题”、“人权问题”,更成为他们惯用的武器。拉萨“3•14”暴力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制作了大量失实和歪曲性报道,几乎一边倒地指责中国。在我国集中精力筹办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西方一些媒体和政要千方百计地将奥运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试图借奥运迫使我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做出让步。法国总统萨科齐多次宣称,如果**代表与中国政府的对话有进展,“**和中国政府方面都承认谈判的进展,那么我参加奥运开幕式的障碍将被排除”;“中国政府和**谈得好,我就考虑去北京参加奥运会”,等等。中国政府制止“藏独”暴力活动的正当行为,成了他们攻击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把柄;而捣乱奥运圣火传递的暴力举动,却得到一些西方政治势力的纵容。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分歧仍然是客观存在,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为“极权主义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态度和立场,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是掌握和利用大众传媒对一些国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包围网。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仍然是他们进行意识形态干扰、渗透的重要途径。200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西方主要国家和敌对势力在我周边地区共设有30多个转播台,每天使用普通话和多种方言、170多个频率对我国播出60多个小时的节目,再加上一些国家从本土发射的广播信号,共有50个境外电台使用300多个频率对我进行广播。在卫星电视渗即面,他们在我国上空构建了密集的卫星电视网,频道达400多个,不断加大对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区域的宣传覆盖。其中,隶属美国新闻署的“美国之音”特别活跃,长期充当美国进行境外渗透、实现其全球霸权的工具。在拉萨“3•14”事件中,“美国之音”不仅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更成为**集团的传声筒。事件发生前,它突然加大藏语广播时间,并暗中替**集团传达指令,让他们在敏感的时候制造事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对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敌对势力也加紧与我国争夺互联网等思想文化的新阵地。一位西方国家政要人士赤裸裸地宣称:中国需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网络已成为敌对势力向中国进行思想渗透的新的重要渠道,他们雇佣庞大的“写手队伍”,向我境内发送大量有害邮件,在境内外的中文网站和BBS上大量贴文,使之成为政治谣言的重要发源地;或者资助敌对势力建立网站,支持他们利用互联网联络指挥、组织策划、蛊惑人心、煽动闹事。
三是利用国际经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的机会,在向一些国家输入文化产品的同时,渗透美式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文化商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蕴含一定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影视剧、图书、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大规模地涌入,它杂以色情、淫秽和暴力等内容,以时尚潮流的形式,吸引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削弱民族文化认同,诱导一些年轻人崇洋媚外,贪慕虚荣。同时,他们注重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名为“文化交流”的渗透,使之成为输出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渠道。由上可见,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阶级本性和国家本质所决定,在他们思想意识里,反共、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总是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最美好的、最合理的,绝不容忍与自己对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存在。他们手法、花样时常翻新,但战略意图和目标则一以贯之。
在加紧输出意识形态的同时,两方国家通过一整套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公务员、军队、学生和群众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政治信条,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控制。比如,在国民教育领域他们一贯标榜培养个体意识和现代公民,但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潜移默化使国民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形成高度的认同感。他们标榜“新闻自由”,其实并非不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操纵。1979年在巴黎成立的“记者无国界”组织标榜“维护记者人权,维护新闻自由”。他们把自己美化得很“高尚”,是“超越疆界的”、“不追求私利的”、“公正的”、“为新闻自由而斗争”的非政府组织,但是实际上该组织却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以及美国国家民主基金、台湾民主基金会、索罗斯基金会和古巴自由中心等其他反共、反华机构的经济资助,说明它所标榜的“公正”行为受到更深刻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的支配。该组织长期与“藏独”、“疆独”、“台独”等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其他反中国政府的非法组织相互勾结,不仅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污蔑中国没有人权,没有新闻自由,而且蓄意制造种种麻烦,干扰破坏2008年在雅典举行的奥运圣火点燃仪式和奥运圣火,并在巴黎、伦敦等地组织抗议示威,围堵奥运圣火传递。因此,它是一股抱着顽固政治偏见、对中国人民充满敌意、企图阻止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共建和谐社会,需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既要促进各种文明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时又要重视保持各国文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但是,“冷战”结束以来,一些西方大国相继抛出“文明冲突论”、“新帝国论”等战略,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将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国家。这就是国际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的根源所在,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国际因素。
无数事实表明,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和局面的能力,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现点和方法,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区别。
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形成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正义、博爱等价值理念,并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体现,对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基本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在社会观念、思想文化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部分不动摇,就能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当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较量,本质上是不同核心价值观之间对立和较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最根本的是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他们凭借着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把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核心价值体系说成是“普世”的、人类社会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输出、扩张到世界各地。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种“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普世价值”思潮的泛起正是这种错误倾向的表现。“普世价值”思潮主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它从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出发,抹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它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遮蔽“普世价值”的实质和危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一把钥匙。正确运用这一基本观点和方法,就可以清醒地看到,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观念,固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但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并且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又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的阶级,对这些价值观念的理解并非完全相同。一些人所鼓吹的“普世价值”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当然,我们区分两种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否定两种价值观的共同性,而是为了更好地分清哪些是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哪些是我们需要有力抵制的,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的前提下,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和借鉴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不能成为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理由和根据。众所周知,每个社会都离不开一定核心价值的支撑,否则就会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了这个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好地听取不同意见和呼声,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求得最广泛的共识,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各种思想分歧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大量是一般认识上的原因,但也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后者,主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对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畸变,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辨方向,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公然发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宪法的错误言论,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两种改革观的分歧,不是一般的具体工作中的分歧,而是要不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政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是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照搬照抄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分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在这些基本原则问题、重大政治是非问题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对错误思潮和言论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如果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保持一团和气,放弃思想斗争,那就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团结统一。
(《环球视野》2010年1月26日第277期,摘自2010年第1期《高校理论战线》)
关键字:意识形态西方
第三篇:中西媒体意识形态差异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看中西新闻报道
[内容摘要]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虽然新闻制造者一直宣称他们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为公众报道新闻事件的,然而由于受新闻媒体的政治立场、特定的读者群以及新闻报道者的政治倾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新闻报道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这就需要我们看到其报道特点及其发生的变化,深入分析其原因,探究媒体语言及其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会造成中西新闻写作报道各具特色。本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进行对比,简要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中西媒体;比较;客观性;观念
生活在一定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报道主体,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其新闻写作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文化特征。新闻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差异体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上。新闻文化主体对某些价值的特别看重或追求,将会导致某种类型或内容的新闻反复出现,并构成了新闻报道的独特特征。
一、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而不同特质的文化对群体各成员具有制约性。生活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人们,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无不受到该文化系统的制约。中西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文化系统建构了中西方人的经验和知觉,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对事物、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哲人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比如,梁漱溟先生认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以伦
第1页,共5页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理为本位;西方以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中国以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西方人以逻辑理智为思维特征,中国人以玄学直观为思维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其核心思想是“仁”。“仁”表达的意向就是群体性,是一种“利他”的社会价值观,强调的是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西方自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起,人们在跨海迁移活动中产生了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关系,形成以基督新教为精神文化底蕴的西方社会价值体系。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体现为崇尚天人两分,重视人作为个人的个性、独立性、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是一种个体主义。
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新闻报道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看法、观点的累积和整理,它涉及到新闻报道的性质、原则、功能和手段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加工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使得中两新闻报道观念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比如双方都注重新闻的真实性,肯定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原则。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中国新闻报道体现着政治和文化立场,西方新闻报道注重客观性
西方新闻工作者在19世纪提出了“客观报道”这一命题。“事实”“客观”“真实”“全面”等概念,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新闻报道使用的这些概念,与西方客观性理论里使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往往表现为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实际上,在对事实的选择和事实的报道中,常常渗透着新闻发布者的思想和观点,体现着一定的立场和政治倾向,它能够使受众在获知事实的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报道者的观点和意
第2页,共5页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见,因而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因此,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事实”“客观”等都是手段性的东西,其作用只不过是要保证能够形成“无形的”意见,寓意见于事实的客观巧妙的报道之中。
(二)中国新闻注重国家形象,西方新闻报道注重揭露 中国文化注重群体意识,使得新闻报道重视政治色彩和社会效益,所以一般偏向对重大新闻的规范性、传统性的报道。各大新闻报道往往是根据社会现实的政治形势与经济任务提出的,如对领导人的重大政治活动、“两会”等重要事件的报道。当然,中国传媒也注重对一些社会现象和腐败等的揭露,但一般算不上重大新闻。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价值,使得两方媒体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西方新闻界历来有“扒粪揭”的传统,例如普利策倡导报纸进行揭丑,认为罪恶,卑鄙、腐败最怕的就是报纸,任何法律、伦理、规章制度都无法和报纸相比。由普利策拟定的“新闻揭丑”思想后来逐渐成为了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传统。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这些丑闻不但没有扰乱美国的社会秩序,反而加强了美国社会对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社会正义与同情心的追求。美国传媒眼中的“重大”多以个体为视点,聚焦于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对个体之重要便是对国家之重要,社会意义之重要便是新闻价值之重要。
(三)中西记者新闻报道的思维方式不同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两者在具体的新闻写作运用事实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手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状态:反映与证明。一种是为了反映新闻现象,收集、选择、运用各个方面与新闻现象有关的材料和事实,包括对这种现象的不同的评论观念,呈现一种发散形状;另一种是运用材料和事实来证明某种现象或观点,呈现出一种内聚形状。西方新闻写作侧重于反映,而中国新闻写作侧重于证明。
受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的影响,中国传媒往往用普遍的、被视为真理的东西统摄事实,习惯由整体顾全大局的思维、普遍的价值取向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评判个别事例。新闻报道崇尚和张
第3页,共5页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扬“利他”价值普遍性,如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忘私、克己奉公、见义勇为等。注重理性思维是西方的一贯传统,从古希腊时期起,西方人就非常注重实证与分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因此西方传媒往往以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由感性的披露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角度。在事件新闻的写作中,西方记者把“事”与“人”都当作客观的东西来反映,而中国的记者的思维重心无疑是落在“人”上的。总是要通过对灾难中的人的精神的赞美,来体现一种境界,来证明社会的优越性,描绘一幅美好的图景。
三、中西方新闻客观性差异的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人类活动是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产物,新闻活动也不例外。新闻学界对作为一种理念的新闻客观性问题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报道”而不是“事实”的属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与“事实的客观性”不是一回事。
新闻业是种公共服务业,并非为某一政党摇旗呐喊的喉舌。所以西方所说的新闻客观性蕴含着一种为网罗大众服务的意思,内化在他们的新闻工作者身上自然也就有了一种“特有的职业意识”。与西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讲的新闻客观性相比,中国的新闻客观性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倾向性”,突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作用,强调报纸的宣传、鼓动、组织作用和报纸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职能,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突出报纸稳定大局的作用,强调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等等。与国外的新闻专业主义相比,中国记者编辑的职业规则为“政治家办报”与“用事实说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也不同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
追究中西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这与中国新闻机构的所属性质是分不开的。1949以后,中国的新闻机构就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所以其宣传色彩比较浓厚,有些时候甚至为了宣传而不顾及新闻的客观性,这在“大跃进”与“文革”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第4页,共5页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在本土客观报道实践的基础上,外加借鉴西方的新闻理论,使得中国的新闻客观性理论有了新内涵,他们以“政治家办报”的姿态,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方法,在顾全大局、全面、本质、真实地反映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的同时,也适时地抛出了一系列的批评性报道,以各种深度报道的方式践行着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客观性理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部分地有了自己的职业意识。
四、总结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新闻报道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和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活动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中国的新闻媒体要借鉴和学习西方媒体的报道方式、报道思想以及对自身独立性的追求。只有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才能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也才能带来新闻报道实践的真正创新。
第5页,共5页
第四篇: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当我上这节形势与政策的课的时候,我觉得不以为然。因为个人认为,西方再怎样渗透,也抵不过我们中国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上完这节课,我感到再小的一件事也是一种潜而默化的渗透。很多外国的文化输入我国,例如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无时无刻的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英雄主义的电影无时无刻改变我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那么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起源,怎么渗透我们。这是我现在想讨论的议题。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把它渗透到方方面面。
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借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利用我们执政党内少数党员和政府中少数公务员的工作失误、少数分子的腐败行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添枝加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丑化,企图使大众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三是利用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事实,通过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无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四是强化西方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五是散布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妖魔化”中国,攻击中国的爱国主义为“狭隘民族主义”,视中国的社会主义为“极权主义”,企图搞乱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六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植入”。西方国家通过与我国经济交往挟带意识形态“私货”,把“人权”、“人道主义”同经济活动挂钩,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以达到“以接触促演变”的目的。七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输出文化产品,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策略,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达到人们对共产党信任的丧失和对社会主义信心的丧失。而这一切,恰恰针对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人极力散布“淡化意识形态”,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挑战。我国正在丧失自我认同的国家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变得越来越模糊,道德意识形态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但长期形成的这种独特文明并没有得到世界各个民族的完全认同。这既为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和宗教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机会,也为我们用统一文明凝聚国人思想提出了难题。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思想处于混乱状态,则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对整个世界也是一场灾难。
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勇于面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维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编撰者:关荣昌
班级:英语(英法双语1303班)
第五篇:谈西方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应对措施
谈西方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西方文化渗透具有目标性、隐蔽性、高技术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不但极大地冲击了我国文化市场,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的形成。我国高校要高度重视“西化”战略的危害性,从教育、宣传、管理等层面探寻应对策略,确保高校学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的指引下健康成长。关键字:西方文化渗透,高校,应对策路
随着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但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借助于文化传播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战略。作为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正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巨大威胁。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认识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和影响立足于高校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制定高校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策略与措施更好地担负起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的政治使命。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斗争非但没有“终结”,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成为了西方的外交工具。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着其强势地位的话语权,千方百计的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攻击,渗透和破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渗透意识形态的重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放松过。近年来,他们在国际社会争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活动中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迷雾、“普世价值”神话的同时,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向其他国家输出政治制度。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炒作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能源、环境、“有毒”食品、“危险”玩具、军费增长等问题,作为“妖魔化”中国的武器,而所谓“西藏问题”、“人权问题”,更成为他们惯用的武器。拉萨“3•14”暴力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制作了大量失实和歪曲性报道,几乎一边倒地指责中国。在我国集中精力筹办北京奥运会的时候,西方一些媒体和政要千方百计地将奥运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试图借奥运迫使我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做出让步。中国政府制止“藏独”暴力活动的正当行为,成了他们攻击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把柄;而捣乱奥运圣火传递的暴力举动,却得到一些西方政治势力的纵容。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和分歧仍然是客观存在,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为“极权主义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态度和立场,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是掌握和利用大众传媒对一些国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包围网。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仍然是他们进行意识形态干扰、渗透的重要途径。200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西方主要国家和敌对势力在我周边地区共设有30多个转播台,每天使用普通话和多种方言、170多个频率对我国播出60多个小时的节目,再加上一些国家从本土发射的广播信号,共有50个境外电台使用300多个频率对我进行广播。在卫星电视渗即面,他们在我国上空构建了密集的卫星电视网,频道达400多个,不断加大对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区域的宣传覆盖。其中,隶属美国新闻署的“美国之音”特别活跃,长期充当美国进行境外渗透、实现其全球霸权的工具。在拉萨“3•14”事件中,“美国之音”不仅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更成为**集团的传声筒。事件发生前,它突然加大藏语广播时间,并暗中替**集团传达指令,让他们在敏感的时候制造事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对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敌对势力也加紧与我国争夺互联网等思想文化的新阵地。网络已成为敌对势力向中国进行思想渗透的新的重要渠道,他们雇佣庞大的“写手队伍”,向我境内发送大量有害邮件,在境内外的中文网站和BBS上大量贴文,使之成为政治谣言的重要发源地;或者资助敌对势力建立网站,支持他们利用互联网联络指挥、组织策划、蛊惑人心、煽动闹事。
三是利用国际经贸、文化交往不断扩大的机会,在向一些国家输入文化产品的同时,渗透美式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文化商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蕴含一定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影视剧、图书、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大规模地涌入,它杂以色情、淫秽和暴力等内容,以时尚潮流的形式,吸引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削弱民族文化认同,诱导一些年轻人崇洋媚外,贪慕虚荣。同时,他们注重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名为“文化交流”的渗透,使之成为输出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渠道。二高校应对文化渗透的措施
从以上这些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和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敌对势力正在通过多种渠道悄无声息的同我们打一场大学生争夺战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i,坚决抵制“西化”思潮,防患于未然。(—)积极引导高校学生认清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
以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腐朽文化在高校的渗透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不然学生分不清楚正常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渗透之间的本质区别。西化思潮带给我们的是金钱至上,自由主义,贪图享乐等颓废的消极的思想,它披着文明的外衣,不断地蚕食着大学生脆弱的思想防线,其在高校的渗透,具有着很强的破坏性和隐蔽性,是假文化交流之名,行渗透,颠覆,吞并之实。高校必须要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对外交流中,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对西方文化渗透可能带来的信仰危机,社会矛盾和其他外来压力等保持高度警惕,将西化渗透给高校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能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实现,决定着未来中国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高校要始终不渝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占领高校学生的思想阵地,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不懈地提倡共产主义防止和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三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文化建设。
针对“西化“渗透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方法,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应围绕理想信念展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文化教育,使广大高校学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制“西化”渗透。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繁荣民族传统文化扬和培育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广大青年学生凝聚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旗帜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四要进一步增强占领网络宣传阵地意识。
当今,网络信息量不仅非常大,而且不良信息也多。现实看,大学生接触面广,单靠封堵不但不能堵住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接触,反而增加了他们对政府的反感和对立情绪。作为高校网站应当把党和政府在现代化建设民主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选择一些感人至深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制成专题网页,不间断地进行网上宣传,让网络主流声音得到有效传播。同时,对于各类网站、论坛炒作社会不良风气,党内腐败等敏感热点问题,要通过解读上级文件、发布领导人讲话、搞形势政策教育和在线释疑解难的方式,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矛盾增多和当前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正面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对党政府的信心,增强他们自觉抵制“西化”思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