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理全市营业执照与专卖零售许可证不符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3 16:0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清理全市营业执照与专卖零售许可证不符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清理全市营业执照与专卖零售许可证不符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关于清理全市营业执照与专卖零售许可证不符的实施意见

关于清理全市营业执照与专卖零售许可证不符的实施意见(讨论稿)

今年以来,省工商局、省烟草专卖局先后联合发文要求清理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无工商营业执照的情况,我市先后清理 户类似的现象,已暂停供货

户。但从全市清理的情况来看,我市仍存在证照不符等诸多现象。针对当前清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办理工作,加强零售许可证的管理,规范零售户的经营行为,防止V3系统证件发放、变更过多,导致数据混乱现象,就如何开展清理工作拟定如下意见:

一、凡从事卷烟、雪茄烟零售行为的门市部必须依法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且经营者必须与《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的法定代表人身份相一致。

二、按照省工商局的要求,对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而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零售户,已实施暂停供货策略。待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后予以恢复。

三、现阶段经摸底,证照齐全,但证照不符的户全市多达

户,若不采取措施及时清理,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取得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但证、照的法定代表人身份不一致的情形区别对待。

1、实际经营者和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法定代表人一致,而与工

商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不一致的,原则要求零售户抓紧更换工商营业执照,三者达到统一。

2、实际经营者与《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一致,但《工商营业执照》已过期,视为无照经营。若要继续经营卷烟业务,在新办营业执照时必须与现使用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一致,否则视为无证经营,不予供货。

3、《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与《工商营业执照》原来相符,因工商营业执照已过期,再次更换原法定代表人的营业执照未果时,而以同家庭其他人注册的,致使三者又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可采取更换《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办法。在更换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后,该户变为新增零售户,V3系统的信息要重新进行维护,引起销售数量的减降。各县(区)局要向零售户做好解释,使其知情并同意,并留足证据,防止因此引起投诉。

4、实际经营者、工商营业执照、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三者都不相符,但都属同一家庭成员,要取得相关的证据予以证明,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列为清理的重点,最终达到三者相一致。

四、各县(区)局务必要摸清底子,分门别类地进行清理,该更换《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要在2011年12月25日前抓紧更换《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该更换《工商营业执照》的,督促零售户尽快更换《工商营业执照》,“三步”并做“一步走”,坚决防止在清理过程中再次出现相互转让、有证无照、证照不符等现象。2011年12月25日前若仍不能按要求更换《工商营业执照》的将予以暂停供

货。

五、今后,凡申请办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要按照各自制定的合理化布局要求,现场勘验,严格审查,手续齐全,资料详实,对符合要求,信息真实的予以办理。对弄虚作假的,经营人身份不真实的,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等证照的户坚决不予办理。

六、加强证件管理,从现在起,要把证照管理工作纳入下年度工作考核之中,加强日常检查督查,确保经营者与证照核定的法定代表人相一致,逐步规范证照管理。各县(区)局的户管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消除因证照不齐不全带来的隐患。若在市场检查中发现转让、买卖等现象,坚决予以取缔。

七、加快清理进度。由于清理工作时间紧,面广量大,矛盾突出,各县(区)局要加班加点,明确时间进度,责任到人,逐人逐户清理核查。清理工作务必赶12月26日结束,否则,将影响下年度的卷烟销售。要坚决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若因工作不力造成损失的“谁管理、谁负责、谁承担”。

八、各单位要积极与当地工商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今后在市场检查中发现转让的零售户,一经核实一律暂停供货,决不能疏于管理。

九、各单位对经营者信息发生变化的,要及时与营销部门做好相互衔接,及时进行系统维护,并有表格签字,确保正常的销售不受影响。

十、各县(区)局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克服畏难松劲情绪,副局长负总责、专卖科长亲自抓落实。各县(区)局要对清理后的户按街道片区抽查50%以上,做到准确无误,严防在清理过程中留有死角,不到位或欺上瞒下等,务必将该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县级局:

为贯彻落实2012年全省烟草商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切实提高对零售终端市场的控制能力,为卷烟上水平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下一步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办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县级局要紧紧围绕今年6月底前卷烟零售商户占辖区人口比例达到千分之四的工作目标,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重新修订原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标准。在修订合理布局标准时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城区内合理布局可根据繁华程度的差异对路段、市场、居民小区、高等院校、车站、旅游景点等不同区域进行分类规划。二是城区内卷烟零售点之间应有一定间隔距离。具体间距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消费能力、人口数量等因素(具体状况)确定。对具有较大规模的住宿、餐饮、娱乐、商场、超市等经营场所,可不受合理布局间距的限制。三是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繁华地段,要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卷烟零售点最高数量限额,坚决防止区域零售户过于集中。

二、各县级局在核发许可证过程中,不得将电话订货、电子结算、物流配送作为发证条件;不得以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作为核

发零售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对于未领取营业执照的被许可人,要督促其办理营业执照,在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供货。对于部分偏远农村办理营业执照确有困难的,要与当地工商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形成一致意见。

三、为扩大农村卷烟市场覆盖面,对于符合办证条件的行政村或自然村的申请人,要尽量满足领证需求;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申请人,可适当降低经营资金标准。对具备一定基础但未达到办证条件的,经过帮扶达到办证条件的,可予以发证;对辖区内无证户符合办证条件并提出办证申请的,要尽快核发许可证,将其纳入专卖管理。对不符合办证条件而擅自经营卷烟的,各级专卖管理部门要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坚决予以取缔。

四、各县级局要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持证零售商户占辖区总人口比例,列出每月的办证计划,并按计划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持证零售商户比例逐月提高,今年6月底前必须达到千分之四。市局已经将此项目标纳入到第二季度考核内容,同时,对行政许可卷宗制作质量较差、月度办证进度较慢,或者离千分之四目标差距较大的,市局将进行重点督办。

五、各县级局在办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中,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依法依规做好行政许可证申请受理、注销、延续、歇业等各项工作,涉及行政许可的相关文书必须要符合国家局和省局的统一规定。

六、各县级局要站在营造和谐社会、树立行业形象的高度对待零售许可证办理工作,对符合办证条件的商户,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时限办结,并提供送证到户、挂证上墙服务;不符合条件的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争取理解支持。凡是在办证工作中随意增加办证门槛、推诿扯皮,或借助办证向申请人吃拿卡要、刁难当事人的,一经发现,要严肃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篇: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实施意见

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烟专„2005‟377号

行业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国家局制定了《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专卖管理监督是行业内部管理监督的基础。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是解决行业注重自律课题的重要措施,是坚持和维护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重要意义,自觉增强内部管理监督意识,认真抓好《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实施意见》的落实,切实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能力和水平,树立烟草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各省级局要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省局“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专卖的副局长要切实负起分管责任,认真履行职责,把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要结合实际,依据《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实施意见》,尽快研究制定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建立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紧紧抓住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措施,对行业内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有效管理监督,增强行业自律能力。要根据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健全组织机构,调整充实专卖部门的力量,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依法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定岗定责定标准,做到任务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岗,切实加强日常专卖管理监督,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务求实效。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规范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加强对地(市)级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督促指导,要确定联系单位,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

各省级工业公司及各工商企业要树立自觉接受专卖管理监督的意识,积极配合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规范经营内控机制,加强自律,严格遵守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国家局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社会上树立对国家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是一个负责任的行业的良好形象。各单位在贯彻执行《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实施意见》中有哪些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国家局。

二○○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实施意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促进行业自律,保障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巩固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有关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必须遵循依法行政、责任效率和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条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必须对行业内所有烟草专卖品生产经营行为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专卖管理监督。

第四条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必须实行全员管理监督,要在充分发挥专卖管理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有效发挥计划、运行、法规、财务审计、纪检监察和整顿办等部门的作用。第五条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必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责任制,特殊情况可以由上级烟草专卖局指定管辖。第六条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必须保护和服务合法的烟草专卖品生产经营行为。

第七条 从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人员要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必须忠于职守,依法行政,公正廉洁,不得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八条 行业内从事烟草专卖品生产、销售和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以下简称行业内企业)必须加强自律,严格遵守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并自觉接受专卖管理监督。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行为,有权举报。各级烟草专卖局应当及时处理,并保护举报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本意见适用于各级烟草专卖局、行业内企业。

第二章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机构和职责 第十一条 各级烟草专卖局依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各级烟草专卖局的专卖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

各级烟草专卖局必须接受上级烟草专卖局、同级纪检监察部门的依法监督。第十二条 国家烟草专卖局负责全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全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建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修订完善规范烟草专卖品生产经营行为的规章制度;

(二)构建统一信息平台,保障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烟草专卖品交易、准运证管理等系统信息流畅通,提高专卖管理监督效率;

(三)对涉及全行业的主要生产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实行管理监督,查处行业内部发生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

(四)指导、检查、考核省级烟草专卖局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

(五)其他需要由国家烟草专卖局办理的重大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事项。

第十三条 省级烟草专卖局负责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部署和要求,制定实施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建立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

(二)指导、检查、考核下级烟草专卖局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

(三)对同级烟草专卖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专卖管理监督,查处本辖区行业内部发生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

(四)国家烟草专卖局交办和其他需要由省级烟草专卖局办理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事项。

第十四条 地(市)级烟草专卖局负责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上级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规定和要求,制定实施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建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

(二)指导、检查、考核下级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

(三)对本辖区行业内部的烟草专卖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专卖管理监督,查处本辖区行业内部发生的违法、违规案件;

(四)省级烟草专卖局交办和其他需要由地(市)级烟草专卖局办理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事项。

第十五条 县级烟草专卖局负责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上级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规定和要求,制定实施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建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

(二)对本辖区行业内部烟草专卖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专卖管理监督,查处本辖区行业内部发生的违法、违规案件;

(三)地(市)级烟草专卖局交办和其他需要由县级烟草专卖局办理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事项。

第三章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第十六条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对象是指行业内所有依法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从事烟草专卖品生产、销售和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第十七条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内容是行业内企业遵守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情况。

各级烟草专卖局要加强对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管理监督。行业内企业要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许可证的申领、注销、变更等手续,妥善保管许可证,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渠道生产经营烟草专卖品。

各级烟草专卖局要加强对烟草专卖品准运证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管理监督。行业内企业要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办理烟草专卖品准运证,禁止无证运输或重复使用准运证运输烟草专卖品。第十八条 对从事烟叶种植、收购和调拨企业专卖管理监督的重点是:

(一)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与烟农签订烟叶收购合同,并约定种植面积,不得超计划收购;

(二)执行国家烟草专卖局烟叶收购价格,按照规定确定烟叶等级,按照合同收购本辖区自产烟叶,禁止跨区域收购,禁止压级压价,禁止提级提价;

(三)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签订烟叶购销合同,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调拨,禁止将烟叶调拨给无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县级烟草公司禁止向省外调拨销售烟叶。

第十九条 对从事卷烟、雪茄烟、烟丝、烟草薄片生产企业专卖管理监督的重点是:

(一)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购进生产卷烟、雪茄烟、烟丝、烟草薄片所需的烟草专卖品,禁止从无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人购进所需烟草专卖品;

(二)按照计划组织卷烟、雪茄烟、烟丝、烟草薄片的生产,生产卷烟必须打码,禁止超计划生产或瞒产;

(三)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许可范围、价格、渠道等签订卷烟、雪茄烟、烟丝、烟草薄片的购销合同,出库卷烟必须扫码,禁止将卷烟、雪茄烟、烟丝销售给无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禁止将烟草薄片销售给无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

(四)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处理报废的烟机、烟叶等烟草专卖品,禁止擅自销毁、处置报废的烟草专卖品。

第二十条 对从事卷烟、雪茄烟批发企业专卖管理监督的重点是:

(一)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许可范围、价格、渠道等签订卷烟、雪茄烟购销合同,禁止从无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人购进所需烟草专卖品;

(二)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许可范围、价格、渠道等销售卷烟、雪茄烟,必须100%入网、落地、入户销售,禁止超出许可范围销售,禁止违反价格规定销售,禁止将卷烟、雪茄烟销售给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

(三)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执行卷烟到货确认制度,卷烟入库必须扫码,禁止虚假确认。

第二十一条 对从事烟叶复烤加工企业专卖管理监督的重点是:

(一)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签订复烤烟叶加工合同,禁止无合同、超合同加工;

(二)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执行加工合同,复烤烟叶按加工合同交付给委托方,禁止经营烟叶。

第二十二条 对从事卷烟纸、烟用丝束、滤嘴棒、烟草专用机械生产企业专卖管理监督的重点是:

(一)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许可范围、价格、渠道等签订合同,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禁止将所生产的烟草专卖品销售给无经营权的单位或个人;

(二)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处理报废的烟草专卖品,禁止擅自销毁、处置报废烟草专卖品。

第二十三条 对从事烟草专卖品进出口企业专卖管理监督的重点是:

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组织烟草专卖品进出口业务,禁止假出口,防止出口倒流,防止出口的烟机、烟叶等烟草专卖品流入境外制假窝点。

第四章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措施

第二十四条 各级烟草专卖局根据履行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行业内企业提供与专卖管理监督相关的文件、资料。

行业内企业必须如实、及时提供有关文件、资料。第二十五条 各级烟草专卖局根据履行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职责的需要,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入行业内企业进行检查;

(二)询问企业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有关事项作出说明;

(三)查阅、复制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损毁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

(四)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当场予以制止,并及时进行查处。

第二十六条 建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各级烟草专卖局每年要对行业内企业的主要领导和有关业务人员进行一次以上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培训。

第二十七条 建立完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各级烟草专卖局要充分整合、利用已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烟草专卖品生产经营的计划、价格、渠道等方面情况进行实时管理监督。

(一)充分发挥准运证管理系统的作用,加强对开具准运证的审核,对已经完成生产计划的卷烟生产企业,停开准运证,监督企业做好到货确认。

(二)充分发挥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的作用,监控卷烟生产经营的数量、渠道,及时发现、制止超计划生产和超许可范围、乱渠道销售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卷烟、烟叶经营业务系统的作用,管理监督烟叶种植、收购、调拨和卷烟访销配送情况,及时发现、制止烟叶超计划种植、乱渠道调拨和卷烟超限量供货、违反价格规定、虚假入网等问题。

第二十八条 建立完善同级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各级烟草专卖局必须发挥专卖管理部门对同级业务部门经营活动的专卖管理监督作用。专卖管理部门要参与生产经营政策的制定,了解日常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要管理监督卷烟访销配送行为,定期走访零售户,检查访销配送的真实性;要管理监督烟叶的种植收购计划和合同的签订,检查计划和合同的落实执行情况。

第二十九条 建立完善定期检查制度。省级以下各级烟草专卖局必须每年对本辖区所有行业内企业进行一次以上检查,检查的结果和处理意见应当予以记录,检查负责人签字后存档,并在本辖区通报检查结果。

第三十条 建立完善案件查处制度。各级烟草专卖局对上级烟草专卖局交办的重大案件线索和本辖区发生的违法、违规案件要认真查处,并报告或通报查处结果。

第三十一条 建立完善案件移交制度。各级专卖管理部门对违法、违规案件,凡是要追究有关人员行政责任的,要及时移交监察部门。第三十二条 建立完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报告制度。各级烟草专卖局要定期上报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的情况。县级烟草专卖局每月向地(市)级烟草专卖局,地(市)级烟草专卖局每季度向省级烟草专卖局,省级烟草专卖局每半年向国家烟草专卖局报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报告。国家烟草专卖局每半年向全行业通报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情况。

第三十三条 建立完善举报监督制度。各级烟草专卖局要公布专门的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并对举报信息及时处理。

第三十四条 上级烟草专卖局必须加强对下级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三十五条 各级烟草专卖局要向本辖区行业内企业及时通报相关的管理规定、管理政策。行业内企业要及时向当地烟草专卖局通报计划、价格、牌号等有关生产经营的重要信息。

第五章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 第三十六条 各级烟草专卖局的领导班子对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各级烟草专卖局主要领导对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负总责;分管专卖工作的副局长对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专卖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三十七条 行业内企业承担主动接受专卖管理监督的责任,必须积极配合专卖管理监督工作。

第三十八条 国家烟草专卖局、省级烟草专卖局、地(市)级烟草专卖局要制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考核办法,定期对下级烟草专卖局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进行考核。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省级烟草专卖局每年考核一次;省级以下烟草专卖局对下级烟草专卖局每半年考核一次。

第三十九条 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的建立情况;

(二)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三)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考核办法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四)本辖区行业内企业的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情况;

(五)依法行政,规范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行为的情况;

(六)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培训情况等。第四十条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烟草专卖局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第四十一条 各级烟草专卖局主要领导、分管专卖工作的副局长没有认真履行本意见规定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职责,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追究其行政责任:

(一)没有建立本辖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的;

(二)没有按要求制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的,或没有严格按制度组织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

(三)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同级烟草公司(卷烟营销部)、或辖区内其他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对象发生严重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问题的;

(四)没有制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考核办法,或没有按要求组织对下级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进行考核的;对下级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或工作失职、不作为等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的;

(五)没有及时发现查处本辖区行业内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问题,而被上级烟草专卖局发现查处的;或对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责任人包庇袒护,不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的;

(六)没有按要求组织开展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工作的;

(七)对上级烟草专卖局交办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不办理,敷衍塞责的;不接受上级烟草专卖局、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对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检查考核的。第四十二条 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没有按本意见认真履行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职责,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一)没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和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要求的;

(二)在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中不认真、走过场,没有及时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的,或对发现的问题包庇隐瞒、不如实上报的;

(三)不接受上级烟草专卖局、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检查、考核、监督的。

第四十三条 专卖管理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违背有关程序和纪律要求的,徇私舞弊,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行业内企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并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的;

(二)不按专卖管理监督要求如实、及时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的,或转移、隐匿、损毁有关文件、资料的;

(三)拒绝、阻挠专卖管理监督人员履行专卖管理监督职责的。

第四十五条 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责任追究工作,由纪检监察部门按有关工作程序负责办理。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省级以下烟草专卖局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七条 本意见由国家烟草专卖局负责解释。第四十八条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清理规范劳动用工的实施意见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清理规范劳动用工的实施意见

2012-10-22

各专业公司,各能化公司,各矿处,集团公司各部室、各直属机构:

根据集团公司“十大清理十大提升”活动要求,为强化员工管理,理顺劳动关系,规避用工风险,实现减人增效,经集团公司研究决定,集中开展清理规范劳动用工活动。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按照集团公司“十大清理十大提升”活动总体部署,依法清理规范劳动用工,强化员工队伍管理。对不能正常履行劳动合同的离岗人员予以清退,对不能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非在册人员全部退回。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总量,非在册用工劳务派遣协议到期续约率不得超过 80%;规范劳务分包队伍使用;限制非全日制用工使用范围;杜绝使用其他非在册用工。建立有效员工补充机制,分期替代非在册用工,分期补充岗位缺员,逐步实现劳动组织规范化,人员结构合理化,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二、清理规范范围

(一)离岗人员。指离开生产或工作岗位,但仍与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包括待岗、长伤、长病、长学、长旷、自谋职业、国外定居、在册挂名、“两不找”、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劳动教养等人员。

1.待岗人员:指转岗培训人员和因企业破产、关闭或停业领取生活费的人员。2.长伤人员:指因工负伤停工留薪期满未重新上岗人员。3.长病人员:指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未重新上岗人员。4.长学人员:指脱离原工作岗位接受专业培训或学历教育1 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公费或自费出国学习半年以上的人员。

5.长旷人员:指连续旷工15 天或1 年内累计旷工30 天以上的人员。6.自谋职业人员:指停止在原单位的工资关系,保留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在一定时期自谋职业,并办理了自谋职业手续 的人员。

7.国外定居人员:指在他国居住并取得长期居住权或加入他国国籍的人员。

8.在册挂名人员:指由单位统计在册,但因考研、升学等原因实际未与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挂靠人员。

9.“两不找”人员:指单位与职工保留劳动关系,单位不给职工安排工作、职工不领取报酬的人员。

10.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人员:指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包括缓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但仍和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

11.被劳动教养人员:指被司法行政部门的劳动教养管理所收容并进行教育改造的人员。(二)非在册人员。包括劳务派遣人员、非全日制用工和其他形式的劳动用工。

1.劳务派遣人员:指被劳务派遣公司派到相应工作单位的

劳动者。用工单位向劳务派遣公司支付服务费用,由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支付劳动报酬。

2.非全日制用工: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3.其他非在册用工:指单位自主招聘的内部合同工、返聘人员、临时工、家属工等其他形式的劳动用工。

(三)劳务分包人员。指用工单位或者专业分包队伍将其承包工程(任务)的劳务作业发包给劳务分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自主招聘的人员。

(四)各级机关借用人员、在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人员。

三、清理规范步骤和时间安排

清理规范劳动用工按照调查摸底、制定清理方案、清理名单公示、清理规范、检查验收五个阶段进行,于2012 年12 月底前完成。

(一)调查摸底(2012 年10 月1 日-10 月15 日)。各基层单位对本单位离岗人员、非在册人员、劳务分包人员和各级机关借用人员、在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人员进行调查,摸清人员基本情况,为制定清理方案提供依据。各专业公司将所属单位离岗人员、非在册人员、劳务分包人员和各级机关借用人员、在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人员名单汇总报集团公司。

(二)制定清理方案(2012 年10 月16 日-11 月10 日)。各基层单位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对单位离岗人员、非在册人员、劳务分包人员和各级机关借用人员、在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人员进行分析,提出清理规范的意见和措施。清理规范方案要具体落实到每一类人员、每一岗位。专业公司要对所属单位进行指导,确保清理规范方案可操作、可实施。

(三)清理名单公示(2012 年11 月11 日-11 月20 日)。各单位对拟清理离岗人员、机关借用人员、在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 天,接受职工群众监督。监督电话:0537-5382648。

(四)清理规范(2012 年11 月21 日-12 月10 日)。各基层单位按照清理规范方案,对照离岗人员、非在册人员、劳务分包人员和各级机关借用人员、在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人员名单进行逐一清理,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专业公司要对所属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将所属单位清理结果汇总报集团公司。

(五)检查验收(2012 年12 月11 日-12 月20 日)。清理规范工作结束后,专业公司对所属单位清理规范情况进行检查,集团公司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限期整改。

四、清理规范措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及《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兖矿集团有限公司集体合同》等有关政策、文件规定,稳步有序、分类分项逐步进行清理规范。

(一)离岗人员

1.待岗人员。凡是有待岗人员的单位要认真组织待岗人员培训,提高待岗人员的技能素质和转岗再就业能力。单位要为待岗人员积极创造上岗条件,提供再就业岗位。待岗人员无正当理由两次拒绝参加转岗培训或两次不服从安排上岗的,按照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2.长伤人员。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停工留薪期及待遇按照《山东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鲁劳社〔2006〕15 号)执行。停工留薪期满,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及时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后严格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 号)、《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鲁政发〔2011〕25 号)执行相关待遇。

3.长病人员。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按照《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 号)和《关于贯彻〈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5〕236 号)执行。医疗期满后,能够从事原工作的,单位适当安排工作;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符合退休、退职条件的,办理退休、退职手续。

4.长学人员。经组织批准参加成人高考,考入各类专业院校脱产学习的,保留劳动关系,学习期间工资待遇按照《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岗位绩效工资制运行管理办法》(兖矿集团人资发〔2011〕563 号)执行。未经单位同意,自费考入普通统招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学习或自费出国学习的,依据《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按程序、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5.长旷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按程序、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6.自谋职业人员。按照《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清理停薪留职在册挂名两不找人员的意见》(兖矿集团人资发〔2008〕630号),各单位自谋职业人员愿回原单位工作的,单位根据需要另行安排工作;不愿回原单位工作的,单位与其终止劳动关系。

7.国外定居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按程序、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8.在册挂名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按程序、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9.“两不找”人员。由单位通知本人返回原单位安排工作,接到通知15 天不返回原单位报到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按程序、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10.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人员和被劳动教养人员。依据《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被人民法院

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缓刑的,以及被劳动教养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不包括缓刑)、无期徒刑、死刑的,解除劳动合同。

(二)非在册人员 1.劳务派遣人员

(1)控制使用劳务派遣用工,超定员的单位原则上不准使用劳务派遣人员,岗位缺员可通过富余人员转岗培训、专业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协同解决。现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按照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期限分步分期规范清退。

(2)定期组织对劳务派遣人员考核,对劳动技能低下、达不到岗位要求、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要及时清退,每年逐步减少用工数量。

(3)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使用年限一般不得超过8 年;服务性岗位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年龄超过35 周岁、生产岗位超过40 周岁的,一般不准使用,予以清退。

(4)单位使用劳务派遣人员,必须事先制订用工计划,标明使用的原因及工作内容、使用人数、使用期限、劳务费标准等有关内容,经专业公司审核,报集团公司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使用。

(5)用工单位须通过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使用劳务派遣人员,严格审查劳务派遣公司的执业资格,重点审查法人资质、职业介绍许可证。对不具备劳务派遣资格的,一律予以清退。

2.非全日制用工。各单位严格非全日制用工使用,用工计划严格按照需求报专业公司批准,未经批准的全部清退。

3.其他非在册用工。除省外开发单位按照集团公司批准的用人计划自主招用的部分用工外,其他单位一律不得使用私自招聘的内部合同工、返聘人员、临时工、家属工等形式的其他非在册人员。对现自主招用的内部合同工要强化劳动合同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满一律终止劳动合同。对确需返聘的处级及以上退休人员、处级调研员以及其他特殊专业人才,需经集团公司批准。

(三)劳务分包人员

1.规范劳务分包人员使用,超定员的单位原则上不准使用,单位使用劳务分包人员,必须事先制订劳务作业内容,标明使用的原因、使用人数、使用期限、劳务费标准等,经专业公司审核,报集团公司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使用。

2.用工单位必须使用有资质的劳务分包单位,用工单位要严格审查劳务分包单位资质,劳务分包合同中要依法约定安全、用工责任,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四)各级机关借用人员、在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人员

1.各级机关不准存在借用人员。现借用人员无论何种原因,一律清退。各级机关要按照“谁同意借用、谁负责清理”的

原则,于2012 年10 月31 日前将借用人员全部退回原单位。逾期不退回的,由原单位停发工资,并对借用单位和有关人员给予通报批评。

2.在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人员

(1)长期旷工从事个体经营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解除劳动合同。(2)找人替班或以请事假、病假为由,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由所在单位、部门调查核实,给予诫勉谈话,由本人做出去留意向选择。愿意返回原单位上班的,由单位安排工作;愿意自谋职

业的,解除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关系。

五、组织领导

在集团公司“十大清理十大提升”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集团公司成立清理规范劳动用工工作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党委组织部、纪委监察部、工会、人事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风险管理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清理规范工作,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关系,监督清理规范工作开展情况。办公室具体负责清理规范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考评等工作。党委组织部、人事管理部、人力资源部按照管理权限具体负责职责范围内劳动用工的清理规范工作。各专业公司、各基层单位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专业公司、本单位的清理规范工作。各专业公司清理规范工作开展情况分阶段向集团公司报告。

六、考核与奖惩

清理规范工作作为集团公司“十大清理十大提升”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十大清理十大提升”活动考核。同时考核结果与单位人力资源评先树优挂钩,考核得分80 分以下的取消该单位人力资源评先树优资格。对劳务费用支付不规范、劳务费超支的,按超支金额的5%扣罚单位经营管理者绩效薪金。集团公司负责对专业公司、能化公司、直属机构进行考核;各专业公司、能化公司负责对所属单位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集团公司审核备案。

七、管理规定

(一)建立非在册用工报表制度。非在册用工纳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各单位对批准使用的非在册用工基本信息动态维护、动态管理,按月编制报送非在册用工人员与劳务费用统计报表。

(二)严格非在册用工审核程序。根据定员和生产需要,确需使用非在册用工的,要严格审核用工数量、劳务费标准、用工条件和劳务派遣单位资质,非在册用工经专业公司审核、集团公司批准同意后方可使用,劳务费用经专业公司审批后方可支付。

(三)严格机关借用人员审批。清理规范后,各级机关借用人员必须经单位党政领导研究同意,报上级组织、人事、人力资源部门批准,且借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 个月。各级机关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支付借用人员劳务费用。

(四)严格日常考勤管理。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劳动纪律,按规定认真、准确记录考勤情况,妥善保管考勤记录,杜绝代人考勤、找人替班现象,禁止在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否则,将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五)强化非在册用工培训管理。加强对非在册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质量与在册人员同等要求。

(六)强化劳动用工监督检查。定期开展劳动用工专项监督检查,对各单位劳动用工信息动态调度。各单位不得新增非在册人员,不得出现新的不规范劳动关系。

八、有关要求

(一)提高对清理规范工作的认识。清理规范劳动用工,是理顺企业与职工劳动关系、规避劳动用工风险的需要,是企业开展减人增效、控制员工总量、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清理规范劳动用工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完善用工管理机制,有利于规避用工风险。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清理规范劳动用工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协调配合,稳步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清理规范任务。

(二)积极稳妥推进清理规范工作。清理规范劳动用工,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矛盾面多,工作难度大。各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学习政策,依法办事,阳光操作。要完善劳动关系各项手续,认真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避免在清退过程中出现新的劳动争议和纠纷。集团公司、专业公司、基层单位层层明确工作目标,逐级落实岗位责任,制定针对性措施,分阶段评价工作成效,确保清理规范工作取得实效。

(三)建立有效的清理规范工作机制。一是与开展劳动定员工作相结合。以定编定员为总抓手,严格控制用工总量,超定员的单位原则上不准使用非在册人员;加大富余人员转岗培训力度,实现人员的有效配置、合理流动,做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二是与全员业绩考核工作相结合。以岗位说明书为依据,强化岗位业绩考核,对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的人员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强化劳动合同期考核,对劳动合同履行情况进行预警提示和动态监控,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终止、解除劳动合同。三是与劳务费用预算相结合。劳务费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未列入预算的劳务费用一律不予支付,超预算的劳务费用按超支额的一定比例扣减经营管理者绩效薪金。四是与市场化用人机制相结合。按市场化原则配置人员,优化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五是与工资分配调控政策相结合。完善工资总额调控政策,工资分配与岗位定员、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作用,增强“减人提效增资”工作的主动性。六是与正常员工补充机制相结合。采取招收技术工人、招生委托培养等方式,对生产技术工人缺员岗位进行补充,满足安全生产需求,为非在册用工清理规范提供有效保障。七是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非在册用工的用工总量、基本信息、劳务费用支付等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非在册用工管理规范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

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 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2〕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以下称国发38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政策界限、措施和工作要求,扎实推进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工作,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把握清理整顿范围

遵循规范有序、便利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准确界定清理整顿范围,突出重点,增强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本次清理整顿的范围包括从事权益类交易、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以及其他标准化合约交易的各类交易场所,包括名称中未使用“交易所” 字样的交易场所,但仅从事车辆、房地产等实物交易的交易场所除外。其中,权益类交易包括产权、股权、债权、林权、矿权、知识产权、文化艺术品权益及金融资产权益等交易;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是指以大宗商品的标准化合约为交易对象,采用电子化集中交易方式,允许交易者以对冲平仓方式了结交易而不以实物交收为目的或不必交割实物的标准化合约交易;其他标准化合约,包括以有价证券、利率、汇率、指数、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为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

各类交易场所已设立的分支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分支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下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清理整顿。

依法经批准设立的证券、期货交易所,或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不属于本次清理整顿范围。

二、准确适用清理整顿政策界限

违反下列规定之一的交易场所及其分支机构,应予以清理整顿。

(一)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任何交易场所利用其服务与设施,将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后发售给投资者,即属于“均等份额公开发行”。股份公司股份公开发行适用公司法、证券法相关规定。

(二)不得采取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本意见所称的“集中交易方式”包括集合竞价、连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交易方式,但协议转让、依法进行的拍卖不在此列。

(三)不得将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本意见所称的“标准化交易单位”是指将股权以外的其他权益设定最小交易单位,并以最小交易单位或其整数倍进行交易。“持续挂牌交易”是指在买入后5个交易日内挂牌卖出同一交易品种或在卖出后5个交易日内挂牌买入同一交易品种。

(四)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权益在其存续期间,无论在发行还是转让环节,其实际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以信托、委托代理等方式代持的,按实际持有人数计算。

(五)不得以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本意见所称的“标准化合约”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交易场所统一制定,除价格外其他条款固定,规定在将来某一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标的物的合约;另一种是由交易场所统一制定,规定买方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约定标的物的合约。

(六)未经国务院相关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不得设立从事保险、信贷、黄金等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其他任何交易场所也不得从事保险、信贷、黄金等金融产品交易。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不得为违反上述规定的交易场所提供承销、开户、托管、资产划转、代理买卖、投资咨询、保险等服务;已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要按照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自查自清,并做好善后工作。

三、认真落实清理整顿工作安排

(一)排查甄别。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发38号文件和本意见要求,组织对本地区各类交易场所的交易品种、交易方式、投资者人数等是否违反规定,以及风险状况进行认真排查甄别。对违反国发38号文件规定的交易场所,严禁新增交易品种。

(二)整改规范。各类交易场所对自身存在问题纠正不及时、不到位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发38号文件及本意见的要求,落实监管责任,对问题交易场所采取整改措施。交易规则违反国发38号文件规定的,不得继续交易;已暂停交易的,不得恢复交易,并依据相关政策规定修改交易规则,报本省(区、市)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交易产品违反国发38号文件规定的,要取消违规交易产品并处理好善后问题;权益持有人累计超过200人的,要予以清理。

(三)检查验收。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各类交易场所整改规范情况进行检查验收。重点核查交易场所章程、交易规则、交易品种、交易方式、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发38号文件和本意见的规定,交易信息系统是否符合安全稳定性要求等。

(四)分类处置。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交易场所进行分类处置,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该整改的要认真整改,该规范的要切实规范。对确有必要保留的,要按照国发 38号文件和本意见的要求履行相应审批程序。对于拒不整改、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完成整改的,或继续从事违法证券、期货交易的交易场所,各省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依规坚决予以关闭或取缔。清理整顿过程中,各省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投资者资金安全和社会稳定;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在清理整顿工作基本完成后,对清理整顿工作过程、政策措施、验收结果、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等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书面报告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

四、严格执行交易场所审批政策

(一)把握各类交易场所设立原则。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审慎审批”的原则,统筹规划各类交易场所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制定交易场所品种结构规划和审查标准,审慎批准设立交易场所,使交易场所的设立与监管能力及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二)严格规范交易场所设立审批。

1.凡新设交易所的,除经国务院或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批准的以外,必须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取得联席会议的书面反馈意见。

2.清理整顿前已设立运营的交易所,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是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交易所,确有必要保留,且未违反国发38号文件和本意见规定的,应经省级人民政府确认;违反国发38号文件和本意见规定的,应予清理整顿并经省级人民政府组织检查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继续运营。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上述两类交易所名单分别报联席会议备案。

二是未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交易所,清理整顿并验收通过后,拟继续保留的,应按照新设交易场所的要求履行相关审批程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取得联席会议的书面反馈意见。

三是历史形成的从事车辆、房地产等实物交易的交易所,未从事违反国发38号文件和本意见规定,名称中拟继续使用“交易所”字样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并将交易所名单报联席会议备案。

3.从事权益类交易、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以及其他标准化合约交易的交易场所,原则上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经营活动。确有必要设立的,应当分别经该交易场所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及拟设分支机构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由相应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监管。凡未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已设立运营的经营性分支机构,要按照上述要求履行审批程序。违反上述规定的,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为分支机构办理工商登记,并按照工商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名称中未使用“交易所”字样的各类交易场所的监管办法,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五、切实贯彻清理整顿工作要求

(一)统一政策标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开展清理整顿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国务院、联席会议及有关部门的要求,统一政策标准,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实际执行中遇到疑难问题或对相关政策把握不准的,要及时上报联席会议。

(二)防范化解风险。各省级人民政府在清理整顿工作中,要制定完善风险处置预案,认真排查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做好信访投诉受理和处置工作。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调配合,严肃查处挪用客户资金、诈骗等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三)落实监管责任。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各类交易场所监管制度,明确各类交易场所监管机构和职能,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做好各类交易场所统计监测、违规处理、风险处置等工作。相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沟通配合和信息共享。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国务院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下载关于清理全市营业执照与专卖零售许可证不符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清理全市营业执照与专卖零售许可证不符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