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的渗透及对策
“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的渗透及对策
“三个主义”指的是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
民族分裂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极端地强调本民族的利益,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和其他各民族利益之上,打着民族的旗号,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是在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影响下,在新疆特定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条件下形成的,以搞“东突厥斯坦独立”为目的,妄图把新疆从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分裂出去的一种反动政治主张、反动社会思潮和反动现实行动。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政治纲领是“东突厥斯坦独立论”。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思想体系包含:泛突厥主义的民族观、泛伊斯兰主义的宗教观,以“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为核心的国家观,杜撰歪曲篡改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共同突厥文化论”为基本特征的文化观,反共产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观。
20世纪初,泛突厥主义传入新疆,与当地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相结合,产生了新疆民族分裂主义。20世纪30年代,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发展成为以“东突厥斯坦独立”为旗号的民族分裂政治行动。从而成为在新疆制造动荡和战乱的最主要的反动政治思想和反动政治势力。
宗教极端主义是把宗教和宗教利益视为至高无上,以世俗社会彻底宗教化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政治主张、社会思潮和行动。宗教极端主义在本质上不是宗教信仰问题,而是政治主张、政治目标和政治活动问题。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又称“伊斯兰原教旨极端主义”,它是以伊斯兰原教旨为旗号,打着“振兴伊斯兰教”的幌子,大肆宣扬和鼓吹“圣战”,排斥一切“异教徒”和世俗政权,企图建立以宗教领袖为首脑、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的政教合一的政权,使一切社会生活都彻底伊斯兰化。历史上曾经有过各种形式的宗教极端主义或原教旨主义。当代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或伊斯兰原教旨极端主义则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中东产生,并在1979年伊朗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中取得区域性胜利,而且至今仍在不断勃兴、扩散的一种强劲政治主张、社会思潮和政治行动。
新疆的伊斯兰教有着长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历史上曾经有过宗教狂热、发生过宗教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伊斯兰主义传入新疆。新疆近现代史上的民族分裂活动都曾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新疆当代的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中东、南亚、中亚传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宗教极端主义传入新疆后,很快就与民族分裂主义结合一起,成为民族分裂主义欺骗煽动信教群众的幌子。
暴力恐怖主义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组织、团伙或个人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有组织有计划地采取爆炸、暗杀、绑架、劫机、纵火、投毒等暴力手段,对特定或非特定的人员、场所、设施等进行攻击、杀害、破坏,从而制造社会恐怖的一种极端政治主张和极端行为。一般认为,20世纪70——80年代,暴力恐怖主义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并呈现出上升和扩散态势。当今世界,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往往采用暴力恐怖主义的手段和方式。
20世纪90年代初,暴力恐怖主义传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暴力恐怖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罪恶的“三位一体”。1990年4月发生的“巴仁乡反革命**”事件是“三个主义”合流的重要标志。“三个主义”中,民族分裂主义是核心,它的要害是“东突厥斯坦独立论”;宗教极端主义是蒙蔽和煽动群众的重要旗号;而暴力恐怖主义则是其在一定时期的主要破坏手段和行动方式。
长期以来,新疆教育领域就是“三个主义”渗透的重点,它所造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本身,既直接影响了新疆当前的稳定,还深刻地影响到新疆未来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态势,是当代新疆潜在的最主要的不安定因素。
一、“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基本情况
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从国内方面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我们党纠正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左的政治错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国各地各部门落实党的政策,为历次政治运动的冤假错案平反,为地富分子和右派分子摘帽,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在这一过程中,197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批转了统战部《关于地方民族主义分子摘帽问题的请示》。其后直至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进行了对地方民族主义分子摘帽和错划人员的复查改正及安置工作;在文革期间参加“东突党”的绝大多数人员也予以甄别,安排了工作;还对在50年代因参加反革命**被判刑的一些“反革命分子”予以平反、安置。这种“一风吹”,现在看来,是有失误的。新疆50年代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斗争和70年代对“东突党”的处理,总的政治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是也存在扩大化的错误。被平反、甄别、安排了工作人中的少数人,实际上当时就确实有分裂祖国的反动思想、有的还有反革命民族分裂活动。平反了、出狱了,但其思想并未得到改造。有的人被安排到文化教育部门。他们利用工作之便,通过讲课、作报告、写书、写文章,一有机会就宣扬民族分裂的思想、理论。这方面的典型人物是:出狱后被安排到新疆大学中语系当教师的阿吉亚阔甫、出狱后被安排到自治区文联当专业作家的吐尔贡·阿尔玛斯和出狱后被安排为叶城县最大的清真寺(加米清真寺)当依玛木(主持),后来又被选为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常委、叶城县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叶城县政协副主席的阿不力克木·买合苏木阿吉。
从国际方面看,国际反华势力利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机,加紧对我进行渗透,针对我国搞“西化”、“分化”,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在其影响下,整个80年代,我们国内几度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核心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种情况在新疆的表现则具有自身的特点。70年代末,以1979年伊朗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胜利为标志,出现了世界性的伊斯兰教复兴浪潮,中东、西亚、中亚、南亚等地相继出现伊斯兰教的复兴和扩散,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在各地泛滥。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到新疆,加之我们在落实宗教政策过程中一度出现的管理工作跟不上,使得文革后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正常的宗教信仰“反弹”、宗教活动恢复后来在一些地区一度发展成宗教狂热,宗教极端主义通过各种渠道向新疆大举渗透。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前苏联仍以毗邻新疆的中亚为基地,继续对我进行颠覆性宣传。
境内外的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就是利用上述的国内外形势,加紧了对新疆社会各层面,特别是对新疆教育领域的渗透。其主要表现是:
1、歪曲新疆历史,煽动狭隘民族情绪、反汉排汉,鼓吹民族分裂,宣传宗教极端意识,在校内信教、传教。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的渗透大量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通过非法印刷制作、邮寄、传播反动书籍、报刊、音像制品;书写、张贴反动标语、传单、小字报;利用课堂、报告会等形式,歪曲新疆历史、鼓吹民族分裂、宣扬宗教极端意识,叫嚣“圣战”、煽动狭隘民族情绪、鼓动反汉排汉;在课堂上、校园内、学生宿舍宣教讲经,鼓动师生穿戴具有明显宗教色彩的服饰,甚至离校出走或非法出国朝觐;在各种非正规场合散布、传播对社会不满和具有明显民族分裂倾向的言论;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则向学校邮寄反动书报、利用电台进行“空中”反动宣传渗透、拉拢诱惑出国师生。
70年代末80代初起,全疆各地,特别是南疆,宗教极端势力的非法宗教活动对中小学的渗透十分严重。一方面是引诱中、小学生到地下经文班点学经文的情况较多。据喀什地区1981年统计,全地区有教经点588处,仅叶城县就有312处,学经人员5617人,其中在校中小学生1761人,占38.8%;伽师县有教经点85处。喀什地区1981年3月以后半年多时间,弃学念经儿童就从4000人增加18000人。宣传、教育、宗教等部门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不明显。从1988年3月至该年底,喀什地区查知的学经人数从3006人增加到4000人。另一方面,是宣扬迷信和宗教极端的小册子、传单等泛滥,扰乱人心、破坏社会稳定和学校的正常秩序。如:1981年5月中旬,喀什市发现由土耳其寄来的名为“遗训书”的维文反动传单,假借“穆罕默德守墓人谢依哈买提”的名义,进行造谣、恐吓。说什么上一星期“死16000人中没有一个真正的穆斯林”,“现在出现世界末日到来的迹象,(你们)不要因背叛上帝而犯罪”;煽动“通知我们的信徒,将此遗训的内容传播给各地每一个人”,“凡是听到遗训而不抄发者,将成为罪人”,“不相信者是卡甫尔(异教徒)”,扬言“对异教徒不能手软”。该反动传单几经翻印,很快传遍了喀什各县市和克州、阿克苏、巴州、和田、乌鲁木齐等地,在一些地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恐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传单翻印后沿街散发,有的制成录音在公共场所播放,煽动宗教狂热,鼓励排斥异教徒(主要指汉族人)。一些学校也深受其害,喀什、库尔勒等地都有中小学生撕毁汉语课文、撕或烧毁红领巾、不去学校上学等现象发生。喀什一中有2个班的学生集体向老师告别,等待“世界末日来临”。学生去清真寺做“乃玛孜”(礼拜)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有个别的阿訇在青少年学生中煽动说:“我们要为宗教而战,让汉人死于水中”,还诬蔑红领巾是“把人拉到地狱的绳索”,致使一些学生把红领巾和政治课本、汉语课本都烧了。
80年代民族分裂主义向高校渗透的“重灾区”是新疆大学。原新疆大学教师阿吉亚阔甫(于2001年死亡)是一个老牌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1980年“落实政策”时,阿通过各种渠道被安排到新疆大学作教学、研究工作。他到新大不久,就在学校小礼堂连续作了三场“学术报告”,大肆宣扬“维吾尔从来就是有自己的祖国的”、“新疆自古是独立的”等分裂主义思想,毒害青年学生和教师。接着,他以收集历史资料为名到南疆各地,广泛与一些老民族分裂分子接触、密谈。并在一些人的支持下,先后在喀什、阿克苏作了长达数小时的反动“学术报告”,公开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维吾尔人在历史上就有自己独立的祖国”,“长城以外从来就是独立的地方”,号召“维吾尔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要起来书写自己的历史……”等等。阿吉亚阔甫的“报告”,在新疆大学和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有害的影响。受他的提示,1980年5、6月间,新疆大学历史系两个高年级少数民族班学生私下刻印穆罕默德·伊敏的《东突厥斯坦历史》,这本歪曲新疆历史、鼓吹“独立”的大毒草,流向社会后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更严重的是,有的毕业生工作后,在中学课堂上公开向学生宣讲该书的内容。
80年代,新疆高校有多名赴土耳其等国探亲的教师被境外民族分裂组织拉拢、策反,有的人在外不归,成了民族分裂组织的骨干。境外以艾沙为首的民族分裂主义集团采取打进来、拉出去的手段对新疆高校进行渗透。他们利用回新疆探亲访友人员中的一些不法分子收集我有关情报,散布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境内外民族分裂组织、个人向新疆高校投寄、传播反动书刊、非法宗教宣传品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高校校园内也不断发现有张贴和书写的煽动民族分裂、反汉排汉、鼓吹民族独立内容的反动标语、传单、大小字报、匿名信等。
受上述各方面的影响,80年代中后期,新疆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社团组织“天山儿女诗社”、“大学生科学文化协会”先后搞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活动。如他们上演的话剧《追忆》,台词中有这样的话:“喂,贫苦的维吾尔,觉醒吧,不要再睡大觉,你已是一无所有,最多豁出命一条,如果你不拯救这死亡的命运,啊,那你将凶多吉少,凶多吉少”。这是明显的影射和煽动。新大“大学生科学文化协会”头目正是1988年“6·15”事件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2、建立发展民族分裂组织、团伙。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向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学校的师生中建立、发展民族分裂组织、团伙。20世纪80年代,新疆教育领域中师生建立民族分裂组织、团伙主要发生在喀什、和田两地的部分中学。如:1981年喀什市一些在校中学生、中专生成立了“中亚西亚维吾尔斯坦青年星火党”;1986年叶城县成立了由某乡团委书记为头目,有县小学教师参加的民族分裂组织“天山民主联盟”,其后又在莎车师范学生中发展成员;1986年叶城县一中的少数学生成立了“天山青年组织”;1988年喀什地区维吾尔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15名学生密谋成立了“母系突厥解放组织”;1988年喀什地区维吾尔高级中学的5名学生成立了“阿塔土尔克解放组织”;1988年和田地区墨玉县一中的4名学生成立了“TBT”(“腾格尔塔格联盟”或“天山联盟”),此年墨玉县一中又有13名学生成立了“东土耳其斯坦民族解放党”;1989年于田县兰杆乡中心小学一教师与他人共同成立“救国协会”,墨玉县某小学教师涉嫌组建“金圈伊斯兰”组织。另外,阿克苏师范学校、喀什师范学院都有师生建立或参加民族分裂组织的情况。上述反动组织、团伙的建立,从时间上看,主要是80年代后期;从地域上看主要是喀什、和田两地区;从学校级别上看主要是中学。分析起来,这种情况主要是与80年代初期喀什、和田发生的几起骚乱、**事件有关,与非法宗教活动的泛滥以及境外反动宣传品的大量流入有关。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在中学参加了民族分裂组织的学生,高中毕业后,不少人考入了新疆或内地的大中专院校,继而在高校中发展成员,进行活动。甚至有在中学参加分裂组织,案破被判刑的人,刑满出狱后,又伪造档案、隐瞒身份,混入区内外高校学习的。
3、煽动组织群众性**闹事,危害安定团结。80年代初,南疆先后发生了数起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闹事骚乱事件和反革命武装**。即:1980年阿克苏市“4·9”打砸抢骚乱事件、1981年叶城县“1·13”打砸抢骚乱事件、1981年伽师县“5·27”反革命武装**事件、1981年喀什市“10·30”打砸抢骚乱事件。上述四起恶性事件,参加者中有相当多是青年和在校学生,在有的事件中青年学生起了核心作用。如:伽师县“5·27”反革命武装**,被抓获的157名成员中,最大的29岁,最小的15岁,80%以上是在校学生。仅该县一中就有59名学生参加了**,其中共青团员44名。又如:喀什市“10·30”打砸抢骚乱事件,起组织策划核心作用的是“中亚西亚维吾尔斯坦青年星火党”反革命组织。该党成立于1981年8月,12名成员均为中学和中专学校的在校生,其宗旨是“通过文斗,促使维吾尔人民起来搞武装斗争,推翻黑大爷(汉人)政府,为建立独立的维吾尔国家而奋斗。”
而以高等院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众性**闹事则集中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重点是新疆大学,也影响到乌鲁木齐市和南北疆的其它高校。主要的事件有:1985年“12·12”事件,1988年“6·15”事件、1989年5、6月间的**事件。这几起事件,都是新疆大学的少数深受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影响的大学生组织煽动新疆大学和其他高校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闹起来的。他们不听校领导、自治区领导的劝阻,上街游行,呼喊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甚至是反汉排汉的口号,严重地破坏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在全疆全国造成了恶劣影响。
1985年的“12·12”事件是20世纪80年代新疆教育领域特别是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方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迫不急待地跳出来,公开煽动群众(主要是大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与党和政府对抗。事件的社会影响极为恶劣,严重危害了新疆的社会稳定。“12·12”事件发生后,乌鲁木齐市和全疆各地煽动民族分裂和反汉排汉、破坏国家统一的标语、传单、匿名信等大幅度增加,主要内容是:“汉族滚出新疆去”、“新疆要独立、要自由、要主权”、“新疆独立万岁”等。以艾沙为首的境外民族分裂主义集团十分关注“12·12”、“6·15”事件。事件发生后,艾沙即派人到新疆刺探情报,并在土耳其搞“募捐声援”活动和集会游行。疆内其他高校以及北京、上海、西安、兰州等地高校中的一些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也有上街游行声援“12·12”事件和“6·15”事件的。
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这一阶段是境内外“三个主义”合流,暴力恐怖活动猖獗的时期。同时又是“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的渗透加剧,各种名目的民族分裂组织大量滋生,宗教对学校的影响扩大的时期,是“三股势力”与我们激烈较量、激烈争夺的时期。
1990年4月,发生在新疆阿克陶县巴仁乡的以民族分裂为目的的反革命武装**是这一阶段的明显标志。这表明“三个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式合流,暴力恐怖活动成为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主要手段。“巴仁乡事件”之后,在整个90年代,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南北疆各地搞了200多起暴力恐怖活动,包括爆炸,暗杀、投毒、抢劫等,致使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受他们残害的主要是无辜的汉族群众、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少数民族爱国宗教人士和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后十年世界的重大事件。原来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特别是新疆周边的原苏联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于1991年先后独立,对新疆的影响很大。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认为,苏联的解体为他们搞分裂带来了希望,他们加紧了分裂活动。同时,“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当作他们的主要“敌手”,为遏制中国而大搞“西化”、“分化”战略。新疆是他们“分化”中国战略的重点。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在他们的支持下,加紧聚合,明确提出了“知识化,年轻化、武装化、国际化”的方向。他们宣称:“必须争取有知识的人,必须在高校中发展力量”。各级各类学校成为民族分裂势力渗透和争夺的重点。
这一阶段,“三个主义”向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主要表现是:
1、更猖狂地进行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宣传、煽动。进入90年代,由于新疆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对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三个主义”对教育领域的渗透变得更加隐蔽(高校尤其如此)、同时也更加猖狂(中小学更为突出)、更加广泛(扩及的中小学面相当大)。利用书刊和课堂,歪曲新疆历史,鼓吹民族分裂,煽动狭隘民族情绪,鼓动反汉排汉,宣扬宗教和宗教极端思想,在校内讲经传教、叫嚣“圣战”,损毁国旗、宣传栏、领袖像,张贴反动标语、传单的事屡有发生。特别是非法印制、传播反动书刊、音像制品,收听境外电台的反动广播,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宣讲宗教和散布对社会不满、具有明显分裂主义倾向的言论,少数学生宗教意识强烈,在校园内、宿舍中搞宗教活动。种种现象,十分严重。这方面的案例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促人反思。据新疆公安厅有关人员介绍,仅90年代后期以来的几年间,全疆就收缴宣传民族分裂、非法宗教和“圣战”的各种印刷品上百万册、录音带、录像带100多万盒,光和田地区就收缴了30多万册(盒)。最近几年,境外民族分裂组织又通过Inter网向新疆发布反动信息,进行反动宣传,加紧对新疆大中专院校的渗透。
1991年,根据自治区党委的安排,各高校开展对吐尔贡·阿勒玛斯所著《维吾尔人》、《匈奴简史》、《维吾尔古代文学》三本书的批判。这三本书出版于1986年至1989年,其主要的政治错误是歪曲新疆历史,鼓吹新疆在历史上就是独立的,维吾尔人在历史上就是独立的;把历史上中国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描写成敌对关系、战争关系;把历史上少数民族中主张国家统一、各民族和睦的人物说成是“叛徒”,而把反对统一,主张分裂的人物说成是“英雄”。三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学校师生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在批判“三本书”的过程中,新疆大学的少数师生有明显的不满情绪和对抗情绪,也有一些人思想上不理解。如历史系某民族教师因积极投入对“三本书”的批判,在校内外作过多次批判发言,就被某些人嘲讽为“风派人物”,甚至辱骂他是民族败类。历史系、政治系、中语系、法律系、汉教部都发生过毁损、涂改批判“三本书”的标语、校报、在专题报告会上起哄、鼓倒掌、私下继续传阅“三本书”的现象。新疆大学汉教部89级的少数学生聚在一起议论,说什么:从原始社会开始,维吾尔族就在新疆,那时侯哪有汉族人?现在批判“三本书”,就是对我们彻底否定,我们坚决不承认汉族人写的维吾尔族的历史,“三本书”才真正反映了维吾尔族历史的真实情况;汉族人是解放以后通过支边才来新疆的,过去汉族人写的历史说是汉族人民、维吾尔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了新疆,事实上维吾尔族才是开发、建设新疆的主体民族,汉族人并未做出贡献;现在,我们要对批判“三本书”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抵制,所有的标语、黑板报都要把它撕掉、涂掉,以沉默的方式对待汉族人的压力;在这一段学习、开会时,可在会场上起哄、喧哗、看其它书;我们要对汉族人写的历史书籍进行更改,甚至烧毁。新疆大学中文系的个别教师公然叫嚷:校领导做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报告是“错误的”、“反动的”。
苏东剧变之后,国际反华势力和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加紧了对新疆各级各类学校的反动宣传。“美国之音”、“自由亚洲”、“中亚细亚之声”等十多个电台使用英、汉、维、哈等语言,全天候播放以反华、反共,煽动民族分裂、鼓吹新疆独立为主要内容的广播节目,大肆对我进行“心战”宣传。新疆各级各类学校的一些师生收听了这些反动广播后,思想上受到很大影响和毒害。有的学生就是收听了这样的反动广播宣传之后,而走上民族分裂道路的。境外民族分裂组织、宗教极端组织加紧向新疆高校投寄宣扬民族分裂的反动报刊、传单,如:《维吾尔之声》、《东土耳其斯坦青年报》等。有的报纸上刊登有“巴仁乡反革命**”骨干分子的照片,还把这些人称之为“民族英雄”,号召“用血的代价一代一代不息斗争来换取新疆的独立”。有的反动传单恶毒攻击新疆历任和现任少数民族领导是“民族败类”。一些反动书刊、报纸、传单、信件、手抄本、录音带、录像带在师生中广泛传播。有的是一个宿舍的学生互相传看、传听,有的是一个班内许多学生互相传看、传抄,有的教师把学生召到自己家中看宣扬宗教极端主义的录像带,听宣扬民族分裂主义的录音带。这导致高校和喀什、和田、阿克苏、伊犁、克州、巴州等地的一些中专和中小学里,张贴反动标语、反动传单的案件屡屡发生。
90年代,宗教极端势力向新疆各级各类学校的渗透加剧。有的宗教极端分子混进校园,在学生宿舍,甚至是教室里给学生讲经,有的学校教师宗教意识浓厚,竞在课堂上经常地利用上课的头10分钟向学生宣讲伊斯兰教。非法宗教书刊、音像制品在许多学校的师生中流传。受其影响,少数师生成了宗教的俘虏,在学校做“乃玛孜”(礼拜)、穿戴有宗教色彩的服饰。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弃职离校,追随宗教;有的学生离校出走,“献身”宗教;有的学校一度出现部分女学生集体穿黑色衣裤、戴黑色头巾、口罩、黑眼镜,掀起一股“黑色旋风”。以上情况从大学到中专中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上一些人办的地下讲经班点,屡禁不绝,在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苏等地区,县县都有,每年都查处一批,但不久又滋生出来。这些地下讲经点引诱了相当多的青少年儿童去学经,成为地下“塔里甫”(经文学生),其中中小学在校生占大多数,年龄最小的儿童只有4、5岁。如喀什地区1998年查处地下经文点60余处,地下“塔里甫”5000多人,1999年又查出地下教经点81处,在校学生参加学经的2521人,在校学生“封斋”、做“乃玛孜”的576人。又如,和田地区1997年查出地下教经点107处,学经人员872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小学生。和田地区墨玉县1998年查出地下教经点47处,学经人员432人,其中青少年占了97%;该县2000年查出一处地下教经点,有86名少年儿童在此学经。墨玉县还查出过一个地下电化教经点,学经人员40多人,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6岁。
2、在师生中大量建立和发展民族分裂组织、团伙。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疆的民族分裂组织、团伙大量产生。就教育领域而言,大专院校里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里有、不少地区的中学里也有,并且呈现出不断滋生的态势。这类民族分裂组织大都冠以“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或什么“党”、什么“联盟”、什么“阵线”、的名称,其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色彩十分浓烈。这些组织的成员,有的几个人,有的十几人、几十人,多的达一、二百人。既有完全由学生组成的,也有学生和社会上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相勾结而建立的。这些组织大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即分裂祖国,实现“东突厥斯坦独立”或“新疆独立”。这些民族分裂组织大都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有领导机构和领导人、有吸收新成员的条件、程序,有的组织还要求其成员宣誓、交纳组织费。如“东突厥斯坦星火联盟”这一民族分裂组织的成员,在“誓词”中必须宣称:“我志愿加入联盟,执行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为组织献出终身,绝不背叛组织。如果背叛组织,让真主惩罚我。”由境外渗入而在新疆大中专院校发展起来的宗教极端组织“伊扎布特”,则要求其成员在加入前必须接受“授课”培训、正式加入时要“宣誓”,成为正式成员后要交纳“组织费”,还必须承担再发展成员的任务。凡此种种,都是在突出和强化“组织”的作用。而这正是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搞“知识化、年轻化”的最重要的措施。90年代以来,新疆各高校和阿克苏、喀什、和田、乌鲁木齐等地的一些中专、中学,几乎每年都有因建立或参加民族分裂组织的在校生被依法惩处,问题之多,危害之大,令人震惊。
新疆各高校中,新疆大学这方面的敌情最为严重,喀什师范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和田师专等学校也比较严重。既有高校学生在校内建立民族分裂组织、团伙的,也有在校生参加社会上的民族分裂组织、团伙的,还有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回到家乡原籍组建或参加民族分裂组织的。
90年代新疆大学的学生建立和参加的民族分裂组织有:“东土耳斯坦民族解放组织”、“青狼青年联盟”、“阿扎马提”(意为“公民”)、“TBT”(“天山雄鹰联盟”)、“ATT”(“满月七星”)、“东土耳其斯坦子弹”、“兰狼解放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伊斯兰党”、“追求幸福者协会”、“伊扎布特”等。喀什师范学院学生建立和参加的民族分裂组织有:“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民族联盟”、“雄鹰”、“民族解放组织”、“共同进步会”、“TBT”、“紫光”、“东土耳其斯坦星火联盟”、“兄弟会”、“山旦勒”(意为“铁砧”)等。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参加的民族分裂组织有“阿扎马提”、“东土耳其斯坦民族解放党”、“东土耳其斯坦合作小组”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至2001年,新疆医科大学有44名学生因为参加或涉嫌参加民族分裂组织而被国家公安、安全机关审查,涉嫌参加的民族分裂组织达到十几个。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成立或参加的民族分裂组织有“昆仑通讯协会”、“青年星火联盟”(维吾尔青年联盟)、“天山号角”(又称“天山信号”)等。
在中学、中专层级上,民族分裂组织大量滋生的地区主要是阿克苏、喀什、和田等。阿克苏地区90年代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建立或参加的民族分裂组有数十个,涉案成员数百人。其组织名称主要有“青狼青年联盟”、“伊斯兰足迹者党”、“泉”、“新星火联盟”、“新疆绿光青年联盟”、“觉醒”、“觉醒青年联盟”、“回声”、“东土耳其斯坦进步党”、“足迹者党“、“青松”、“东土耳斯坦开创伊斯兰”、“青狼”、“东土耳其伊斯兰”、“自由组织”、“伊斯兰反对党”、“伊斯兰战斗队”、“伊斯兰组织”等,成员大多数是在校学生。特别是阿克苏师范学校,自1985年到1994年的十年间,学生中就成立了27个民族分裂组织,这还是被破获的数目。主要涉及的中学有阿克苏地区一中、阿克苏市七中、沙雅县一中以及库车、新和、乌什的个别中学。喀什地区的中学、中专师生建立或参加的民族分裂组织也达到数十个,涉案成员也在数百人以上。其组织名称主要有:“新月”、“消灭优惠条件下颓废联盟”、“青年建设者启蒙联盟”、“时代儿女”、“野狼”、“东土耳其斯坦真主党”、“恒心”、“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党”、“东突厥斯坦真主党”、“伊斯兰武装组织”、“宗教伊斯兰”、“伊斯兰党”、“夏依克”、“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独立党”等和一批分裂性团伙。涉及的主要中学、中专有:喀什地区维吾尔高级中学、麦盖提县一中、三中、泽普县石油一中、叶城县一中、伽师县一中、英吉沙县三中、莎车师范学校、喀什地区技工学校、喀什成人教育学院,以及疏附县、巴楚县的个别中学。和田地区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建立和参加的民族分裂组织有十余个,涉案人员上百人。其组织名称主要有:“TBT”(“天山雄鹰联盟”)、“救国协会”、“金圈伊斯兰”、“东土耳斯坦民族解放党”等。涉及的学校主要有墨玉县一中、于田县中学、和田地区师范学校等。
在最近几年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向新疆大中专院校渗透的过程中,“伊扎布特”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庞大的组织。“伊扎布特”,即“伊斯兰解放党”,是1953年在沙特阿拉伯成立的一个跨国伊斯兰极端组织。该组织鼓吹泛伊斯兰主义,公开宣称要建立世界统一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由于其宗旨和活动的极端性,在沙特和许多阿拉伯国家都被取缔。苏联解体后,该组织进入中亚,获得较快发展,并于1998年1月开始向新疆渗透。进入新疆后,该组织采用“细胞繁衍”、滚动发展的方式,短短几年内就在新疆高校迅速生成。截止到2002年1月,仅被我公安机关掌握的“伊扎布特”成员已有300多名,受其影响的达2000多人,其中大多是学校师生,涉及到十余所大专院校、十余所中学和中专。新疆“伊扎布特”组织的骨干人员伊布拉音·乌斯曼是原新疆工学院建工系90级毕业生,1995年毕业后到土耳其上了两年学,归国后在乌鲁木齐市以办学讲课(阿拉伯语等)的方式发展“伊扎布特”组织。该组织规定,凡加入者都要举手宣誓。该组织向成员和发展对象传播宣扬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主义的书刊,如《伊斯兰章程》、《路》、《伊斯兰之国》、《你是谁》、《觉悟与意识》、《古兰经训诫》等数十种。以此作为教材,对发展对象进行单人或分小组的授课。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要认识“安拉”(伊斯兰教唯一的神,又称“真主”)的存在,坚持每天做五次“乃玛孜”(礼拜);要坚决消灭异教徒,树立穆斯林大旗;要加强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宗教活动能力,达到“圣战”的目的;要加强体能锻炼,筹集资金,购买枪支,通过“圣战”最终把异教徒全部消灭。由此不难看出“伊扎布特”的真实面目和邪恶本质。该组织向各级学校渗透、发展成员的作法是:先利用上述反动教材,以个别授课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宗教知识和“伊扎布特”组织的极端宗教思想,将其培养发展成为“伊扎布特”组织的成员。一旦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就必须参加宣誓并交纳组织费。然后这些正式成员再在校园中物色新的对象,仍然采取个别授课的方式继续发展下线成员,形成一种扇形的滚雪球式的组织扩张。“伊扎布特”的宗教极端思想对大中学生的毒害很深,因其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分裂,反汉排汉性质,所以危害又十分巨大。“伊扎布特”不仅在乌鲁木齐地区各高校发展成员,而且把非法活动扩展到全疆各地,并把黑手伸向中学和中专学校。2000年自治区公安厅抽调干警连同各有关高校公安处的一些干部共同组成“4·10”专案组,经过一年的调查,至2001年底,共查实十余所高校(包括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地高校)涉案“伊扎布特”组织的学生200多名,其中“宣誓”加入的140名,接受该组织反动宣传的上百名。情况比较严重的是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2000年12月30日与新疆大学合并)、新疆医科大学、和田师专与和田维吾尔医专等。2001年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组成的“6·6”专案组,又查实了涉案“伊扎布特”组织的十几所中专学校的100多名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清查、打击,和对涉案学生的教育挽救,“伊扎布特”的活动有所收敛。但到2002年下半年,又出现了“反弹”,仅新疆大学就查出参加“伊扎布特”活动的学生37人。
3、有师生参与的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恐怖案件时有发生。90年代,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搞的爆炸、暗杀、投毒、放火、抢劫等暴力恐怖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有些案件就有在校师生参与。如,1994年阿克苏地区发生“7·18”爆炸案,该案是一个由6人组成的民族分裂组织策划并实施的,这6人中有4人是中小学教师。1998年5月23日至5月25日,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策划组织在乌鲁木齐市8个商业网点实施了15起纵火案。新疆9所高校的68名学生参与了纵火犯罪活动或者涉案知情。新疆大学就有8个系的35名学生与案件有关或知情,其中一名中文系的维族女生,受境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唆使,在“5·23”系列纵火案中亲自投放纵火装置,构成放火罪。又如,伊犁地区某中学化学老师,在学校的实验室里为民族分裂分子配制炸药。某中学物理老师为民族分裂分子装制定时炸弹。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学院都查出过学生在宿舍里藏有配制炸药的物品和配方。
进入90年代,由于国内、新疆自治区内政治大局稳定,也由于新疆教育系统特别是各大专院校党组织进行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从而保证了高校的稳定,没出大的乱子。但是也偶尔发生有小规模的闹事或闹事苗头。如1992年、1993年、新疆工学院、新疆大学的部分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对毕业分配去向不满,意欲集会、游行,经校系领导做工作未遂。这几年,还有的高校,少数学生为伙食问题、奖助学金未按时发放问题、不能正常毕业拿到毕业证的问题、学生伤病问题等而意欲闹事,均经学校教育说服。1995年,新疆财经学院个别学生以本校一名维吾尔族女生因病死亡为由,组织本校700多名学生上街游行,并到自治区人民政府礼堂公开念经,严重扰乱了乌鲁木齐市的社会秩序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常工作。2001年,新疆医科大学上百名少数民族学生集体签名上书校领导,袒护一名因打架受到学校处分的民族学生,显然是有人串联所为。在伊犁地区的个别县,还有部分学校教职工集体签名上书,公然为因参与暴力恐怖活动而被我司法机关逮捕并判处死刑的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鸣冤叫屈。
二、“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途径方式、特点和规律
在系统考察了“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情况之后,有必要认真分析其渗透的途径方式、特点和规律,以便于我们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途径方式
1、境外民族分裂主义组织和国外敌对势力通过邮寄和偷运反动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电台广播、国际互联网和人员交往、收买、策反我出国师生,加紧对新疆教育领域进行渗透。
2、新疆境内的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利用种种手段引诱拉拢学校师生参加民族分裂组织、团伙,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甚至暴力恐怖活动;招诱在校学生到地下经文班点学经,甚至窜至学校讲经传教。
3、极少数具有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宗教极端思想的教师,利用学校的课堂、讲台或在宿舍、校园向学生宣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宗教极端思想,或进行非法宗教活动。
4、社会环境与家庭的影响。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学校师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20世纪百年间新疆的政治变迁、社会演变,特别是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所搞的一系列**、骚乱、闹事,他们的宣传鼓噪,以及一些地方曾一度出现的宗教狂热、谣言流传、反动书刊和反动音像制品的泛滥,一些人在非公开场合或茶余饭后散布的不满现实或恶毒攻击的言论……凡此种种,无一不对生活其中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
(二)“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若干特点
1、历史影响的延续性和顽固性。
2、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集中在意识形态战线,主要涉及新疆的历史以及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等方面。
3、渗透手段、方式的多样性、狡诈性和隐蔽性。
4、组织化、暴力化倾向明显。
5、渗透对象的重点化、知识化,同时逐渐呈现出低龄化、女性化趋势。
(三)“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一般规律
1、与国内外政治的“大气候”密切相关。当这种“大气候”适宜的时候,“三个主义”对教育领域的渗透就加剧。
2、与我们的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各级领导的立场、态度密切相关。当我们的某些领导立场不坚定、态度不明朗、旗帜不鲜明的时候,“三个主义”对教育领域的渗透就加剧。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学校(单位)的领导立场动摇、态度暧昧,那个地方、那个学校(单位)“三个主义”的渗透就严重。
3、与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管理工作,特别是新疆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状况密切相关。当我们某个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薄弱的时候,“三个主义”对这个学校的渗透就加剧。
4、与学校的地位、重要性、社会影响力密切相关,与“三个主义”的历史发展、历史影响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地位重要、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如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和各地的师范类大中专院校,各地(州)、县(市)的少数民族中学特别是管理薄弱的学校,是“三个主义”渗透的重点;农村中小学则是宗教极端主义渗透的重要对象。
三、“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危害与原因
1、严重“污染”校园文化、严重毒害学校师生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的思想和心灵。
2、导致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辍学,离校去地下讲经点学经。在大中专院校则是极少数学生离校出走,有的去搞非法宗教活动,有的甚至通过各种手段离境出国,投入境外民族分裂组织、宗教极端组织、暴力恐怖组织的怀饱。
3、受“三个主义”的毒害,特别是在地下经文点、习武点受到反动思想教育后,一些学生思想深处发生恶变,他们在中小学毕业或者大中专毕业走出校门后,遇有适当时机或突发性事件,很容易受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蛊惑煽动,参与分裂活动和打砸抢骚乱或反革命**。
4、受“三个主义”的毒害,少数大中专学生和中学学生及个别教师组建或参加民族分裂组织、团伙,有的人发展演变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骨干或头目。
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三个主义”的猖獗和合流,及其对新疆教育领域的猖狂渗透,绝不是偶然的,这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国际国内大气候的影响、还有局部地区、学校自身小气候的环境氛围的作用;既有客观因素,也有我们工作中的失误等主观原因。
从国际大气候方面来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有许多因素都直接导致或刺激新疆“三个主义”的产生和肆虐。
1、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处于低潮。我们党和国家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等都受到严重的挑战。
2、导致前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和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出现严重冲突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特别是毗邻新疆的原苏联中亚地区五国独立、车臣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库尔德人运动、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分离战争,以及西班牙巴斯克人、英国北爱尔兰人、加拿大魁北克人争取独立的运动等。
3、宗教极端主义主要是伊斯兰原教旨极端主义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兴起与猖狂,尤其是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在毗邻新疆的中东、中亚、南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疯狂活动,以及由宗教极端主义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
4、国际性或地区性暴力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的猖獗,特别是本·拉登的“基地”恐怖组织在毗邻新疆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大肆活动。
5、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把社会主义中国视为最大敌人,对我搞“西化”、“分化”战略。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内的一些官员明里暗里接见境外“东突”组织头目,借口“人权”干预我国内政。美国等国的情报机构、宣传部门和一些团体对境内外新疆民族分裂势力提供多方面的资助、支持和指导。国际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机构和团体乃至一些国家的官员政客也对新疆的“三个主义”、“三股势力”给予支持。
6、散布在西亚、中亚、欧美等地的数十个新疆民族分裂组织,在西方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加紧聚合、加紧活动,利用电台、报刊、书籍、音像制品、互联网、派人潜入等途径和方式大肆对新疆进行“三个主义”的渗透,教育领域(特别是大中专院校)是他们渗透的重点,知识分子和青年一代是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
从国内原因来分析,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气氛日益宽松,我们各级党组织在抓政治思想工作方面有失误,思想教育薄弱淡化,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想、思潮纷纷传入,国内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发生了数起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
从新疆区内的原因来看,主要是:
1、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过程中,放松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对信教群众的思想教育,导致宗教(主要是伊斯兰教)由恢复、反弹发展到部分地区出现宗教狂热。形成只有信教的自由,没有不信教的自由;只有宣传宗教的自由,没有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反常局面。对教育领域和学校师生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2、在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干部政策的过程中,“一风吹”有失误,把一部分没改造好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宗教极端主义分子放出来,给予“平反”、安置工作,放到文化教育部门,甚至不适当地给他们的过高的荣誉、地位、待遇,客观上为他们从事民族分裂活动、非法宗教活动或打着宗教旗号搞破坏活动提供了便利。
3、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中央个别领导同志的不恰当讲话,导致在新疆工作的方针上出现失误。突出表现就是大批长期在新疆工作的汉族干部调回内地,特别是南疆各地农村乡镇一级基本上没有了汉族干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被严重削弱,党对新疆各项工作包括教育战线工作的领导被削弱。直到90年代后自治区党委才又选派汉族干部到南疆农村乡一级工作。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十年间,“三个主义”大肆传播,影响波及社会各个层面,教育领域深受其害,境内外“三股势力”则逐步生成。
4、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工作、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一度放松。在新疆近现代历史上曾猖獗一时但却并未受到彻底批判的“双泛”思想又抬头、泛滥,在书籍、报刊、电台节目、文艺演出中均有表现。影响和毒害最大的就是1986——1989年间吐尔贡·阿勒玛斯出版的“三本书”。
下面我们着重对新疆教育系统,特别是一些问题严重学校的自身主观原因做一分析。
1、少数学校党组织不坚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治立场不稳。
2、少数教师政治立场有严重问题,或宗教意识严重,甚至本身就是民族分裂分子或宗教极端分子。
3、一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爱国主义教育淡化,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教育不到位,共青团组织先进性丧失。
4、各级各类学校部分师生特别是大中专院校师生理想信念淡漠,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信仰危机,是“三个主义”向新疆教育领域渗透蔓延的一个根本原因。
5、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民族分裂活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学习教育放松、监管不严是“三个主义”向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又一重要原因。
6、有的地方、有的学校,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给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以可乘之机。
7、在一些学校,狭隘的民族认同观和庸俗的民族认同感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环境氛围,从而被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所利用。
8、部分学生受到根深蒂固的宗教环境的严重影响,使“三个主义”向学校渗透有了基础。
四、21世纪初“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趋势及对策
我们预测,21世纪初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向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中心仍然是宣扬民族分裂、鼓吹“东突”独立、煽动反汉排汉和宗教极端、叫嚣“圣战”。渗透的主要途径是:境外反动电台的广播;利用国际互联网发布反动信息;投寄、传播反动书籍、报刊、音像制品;诱使师生参加或建立民族分裂组织团伙;引诱师生(主要是大中学生)参加“伊扎布特”宗教极端组织或非法宗教活动;引诱中小学生学习经文。渗透的方式是境内外勾结、校内外串联。渗透的活动将会更加隐蔽。渗透的重点是综合类、师范类大专院校、师范类中专、各地方(地、市、县、乡)完全由少数民族师生构成的重点中学、主要中学、中心小学。渗透宣传的主要内容将会是:歪曲杜撰新疆历史,宣扬“民族独立”意识,攻击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毁谤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新疆的资源开发,攻击汉族群众到新疆务工经商从事开发,夸大新疆少数民族未脱贫人口的贫困问题,攻击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实行的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渲染新疆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针对“三个主义”对新疆教育领域渗透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为了更有效地对其进行抵制和防范,使新疆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出大批政治合格的高素质的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提出如下对策性建议:
(1)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1、各级党政领导应该把教育领域反对“三个主义”渗透的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上加以认识。
2、健全党领导教育的组织体系。
3、按照“政治家办教育”的要求,切实加强教育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
4、加强反分裂、反渗透的制度建设。
5、教育系统、各学校党组织定期召开反分裂、反渗透和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与学校稳定的工作会议或研讨会议。
6、建立教育、宣传、文化、出版、政法、公安、安全、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研究教育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
7、设立一个教育系统反分裂反渗透研究中心,加强信息资料的收集,加强调查研究。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强对学校教材、讲义的审查和对课堂教学的管理。
1、加强对学校教材、讲义的审查。
2、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
(四)进一步提高教育战线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对反分裂斗争的认识,加强学校“两课”建设和对各民族学生的“五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1、编印《新疆教育领域反分裂斗争学习手册》,把反分裂斗争的学习制度化、经常化。
2、加强学校“两课”建设,提高“两课”质量和实效,重点是加强对各民族学生的“五观”教育,同时要注重对师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3、建设农村无神论教师队伍。
4、组织力量编写适合新疆少年儿童学习的少数民族文字中小学乡土教材和课外读物。
(五)加强对大中专院校考试招生工作的管理,特别要加强高考招生政审。加强对学校师生的政治思想考核和档案管理。
(六)严格把好选派留学生的政治审查关。加强对学校涉外学术交流的管理。
(七)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党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1、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政治思想工作水平。
2、加强党对学校共青团组织的领导,抓好学校共青团工作。
3、加强对学校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八)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抓好新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九)在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尤其是要加强汉语教学,提倡民汉学生合校、合班。
(十)加强对高校出版社、出版物的管理,多方合作防堵“三个主义”通过书报和音像制品传播。
1、加强对高校出版社和学报、校报等出版物的管理。
2、多方合作,综合治理,防堵“三个主义”通过书籍、报刊、音像制品传入学校和在社会上流传。
(十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办好广播电视,加强学校网络安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广播、电视等“六进”工程。
2、办好新疆的广播电视,加强对境外敌对势力广播电台的干扰。
3、加强学校的网络安全工作,严防“三个主义”在网上传播。
(十二)加强学校公安政保队伍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改善校园周边环境。
1、加强学校公安政保队伍建设,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2、强化综合治理,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校园周边环境。
(十三)加强“家校联系”,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十四)抓重点、抓落实、抓督察。
第二篇:浅谈新疆教育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对策研究
浅谈新疆教育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对策研究
一、新疆中学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现状
1、新疆中学反分裂反渗透斗争面临的新形势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表现在宣传舆论、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广播电视、语言文字、报刊图书、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制定反分裂斗争对策的前提。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形势,就是要充分地、清醒地认识到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还要充分认识到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手法的多变性。近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又出现新的情况。目前,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已经把互联网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突发性政治事件,几乎都与敌对势力的网络传播有关。网络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更显“短兵相接”。这使得我们的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民族分裂势力的存在有着广阔、复杂的国际背景。从国际大环境来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在加快,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处于低潮阶段,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为实现其“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直在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
2、现阶段新疆中学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途径像潮水般汹涌而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流行的大型网络游戏中,由西方游戏公司出产和设计的产品占整个网网络游戏的70%。另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展,网路传播呈现出了一种开放性的姿态,互联网逐渐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思想领域,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渗透,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系统,而且研究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理论与方法。目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以“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虚假化或隐或现地削弱、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心理”。
(2)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与“纠结”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任务更加艰巨,过程也更加错综复杂,由此带来了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加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摩擦。特别是对个人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荡。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面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人们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由此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学校中来,从而导致对学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消解。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显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矛盾和冲突逐步凸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社会不公的加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也直接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对于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认识和理解,出现模糊化和离心力不断增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
(3)世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流话语支配了社会生活和它的发展方向,它被普遍认同的同时,也为大众文化或者称为世俗文化的生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具有消费性的大众文化中断了50年之后,它的再次启动是在港台消费文化的“反哺”中实现的。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造成了一种现象:经济发展的“这一条腿”已经长粗长壮了,而文化发展的“这一条腿”却成了残废——经济的发展无法掩盖精神的贫乏和道德的颓废。这种负面影响辐射到大学校园,势必导致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推崇享乐主义、忽视人性的祟高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产生拒斥心理。
(4)“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前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理论课程和日常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以及形势政策课,而日常教育则主要是学工处和辅导员的日常教育工作。这些课程虽然在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有余,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不再是学生们自愿认同的对象,而是成为强制被动接受的负担。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民族团结课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另一方面,担任形势政策课的基本上都是辅导员,所讲述的课题也基本上是由政治理论课部以及上级宣传部门布置好的议题,而很少关心那些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由此而来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上课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脱离社会实践,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造成了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就大大降低了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育实效。
二、敌对势力在新疆学校进行分列渗透活动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分裂势力把学校作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的重点,手段隐蔽、途径多样,内容繁多。可将其特点概括为全方位、多渠道、多手段,我们要把握分裂势力渗透破坏的特点,善于识破其手段和伎俩,揭露其真实的意图,这样才能掌握学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
1、民族分裂分子惯用的手段是利用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对学校进行渗透。每个民族的成员都热爱自己的民族,对本民族有一种天然的情感,都希望自己的民族得到发展和繁荣。这种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在学校的师生员工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理性的民族意识是有利于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然而,“三股势力”通过交朋友、认老乡、举行同乡会等活动吸引学生,他们把自己装扮为“民族利益”的捍卫者,维护“正义”、“公平”的代言人,以探讨民族的历史、现状为名,编造各种破坏民族关系的谣言,激发参与活动的师生员工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将民族情感引向庸俗和狭隘,引诱参加活动的本民族不明真相的成员,认可或支持他们的反动言论,从而达到对思想领域渗透的目的。
2、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是分裂分子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在学生中间传播宣传宗教极端主义的刊物、录音带、光碟,引诱学生进行宗教活动,拉拢学生到地下经文点学经,煽动宗教狂热和极端宗教情绪,鼓吹圣战,以达到破坏学校教育的目地。伊斯兰世界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宗教组织也加强了对新疆的渗透。如伊斯兰世界联盟,在表面上加强与我国联系交流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新疆宗教方面的渗透力度。他们派遣人员,以访问、探亲、旅游为名,到新疆进行活动。他们编辑出版大量经文书刊,利用各种渠道向新疆散发。他们还以提供学习经费为诱饵,煽动新疆青年和知识分子到国外学习经文。
3、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是分裂分子向教育领域渗透的新手段。他们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几十个传播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的网站,对我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打着“民族”、“宗教”、“人权”、“民主”的幌子,竭力干涉、诽谤和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等政策,向一些学校的网站发送鼓吹分裂国家的反动文章和视频音像资料。找写手在互联网上撰写散布挑拨民族关系,恶毒攻击党和国家的反动文章和帖子。图谋在各族学生中制造思想上的混乱,激发民族仇视的心理及对党和政府的不满。通过现代传媒工具的开放、快捷和隐蔽的特点,对新疆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进行大肆歪曲和攻击、造谣和污蔑。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电话打到一些教师家里、学生宿舍,进行策反和收集情报等工作。
4、分裂势力还以学术交流等名义对学校进行渗透破坏。分裂势力和国际上某些非政府组织和某些学术机构,开展调查研究为幌子,收集新疆的资料,用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利用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之机,宣扬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歪曲新疆历史、影射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新疆的现实情况,宣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对参与这种活动的师生进行思想渗透。还有的是利用文艺演出之机,在诗歌、台词、歌词之中加入大量诅咒社会现实,号召“觉醒”、“战斗”和“流血”的内容,对学校师生进行“暗示”、“挑唆”、“蛊惑”和“渗透”。分裂分子还利用救助贫苦学生、资助学生出国留学、到内地旅游等手段,骗取学生的信任和感恩,逐步达到收买的目的。个别缺乏政治鉴别力和警惕性的学生和教职工,接受了他们的“邀请”或“资助”,落入其圈套,最终被分裂分子收买和利用。
三、新疆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反渗透教育思想认识。要高度重视新疆学校反渗透教育工作,将其摆到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要清醒地认识到“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前途与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因此新疆学校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反渗透教育,要把反渗透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学校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从国家、民族大局出发,把反渗透教育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来,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反渗透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不断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夯实维护学校政治稳定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要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把是否“讲政治”作为衡量学校领导班子的首要标准。建立学校反渗透教育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学生评议制度,教师讲义、讲稿、教案审查制度和督导员检查制度。要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团员的学习和培训,严格组织生活,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切实保证党团组织的政治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好党、团组织在反渗透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三)加强各族教职员工队伍建设。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守卫巩固社会主义教育阵地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因此,建设一支让党和国家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教职员工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一是要加强培养和教育,提高队伍素质。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教职员工,把广大教职员工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一步深造,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质,切实提高教师反渗透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健全教师政治学习和考评制度。要把教师“教书育人”和在反渗透教育中的态度、表现,作为教师晋职晋级、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把考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活动的情况形成相应的制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三是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和职业道德准则,坚决杜绝散布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歪曲新疆历史、攻击社会现实的非法言论和行为进入课堂。对于那些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嗳昧、认识模糊的,要责令其停课,通过教育,待认识提高后方能重上讲台;对于从事非法活动及利用讲台散布错误言论的具有反动思想的教师,坚决将其清除出教师队伍。
(四)切实抓好学生的培养教育。各民族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觉悟高低、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边疆的巩固、祖国的统一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我们一是要抓好教育内容。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三爱”“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六好”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把新疆历史、民族宗教问题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内容。二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能够把爱国报国的情怀自觉转化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三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广播、报刊、网络、宣传橱窗等宣传载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唱响主旋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同各种封建迷信及反科学、伪科学作斗争的自觉性,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团结向上、不断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四是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新疆学校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或网页,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利用互联网开展下面教育。同时,要加强网管员和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氛围。对于极少数利用互联网开展违法活动的人,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严肃处理。
(五)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新疆学校一是要规范校园学术报告、讲座活动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审批制度,要求各类报告或讲座须事先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举办。在新疆学校内举办的学术报告和讲座要观点正确,体现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恶意杜撰歪曲新疆历史,严防不法分子进入校园散布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教义,影射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永远保持新疆学校学术讲坛的纯洁性。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等群众团体的管理和监督。学生社团等群众团体的成立要严格审批程序,作好对骨干特别是负责人的管理和培训,要在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下开展活动,大型活动或搞跨校活动,需事先请示主管部门,得到批准后方可进行,并在事后向有主管部门作专门汇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对不接受管理和监督或未按要求开展活动的学尘社团等群众团体,要依照规定坚决取缔,严防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学生社团等群众团体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此外,新疆学校要精心组织相关人员经常深入师生中间,了解师生思想动态,掌握师生思想变化。学校和各学生管理单位要制定和实施《学校反渗透教育预警机制》,构建一支由团学干部、学生党员组成的安全信息员队伍。构建起“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反渗透预警机制,全面提升预防和处理反渗透教育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反渗透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其个人的思想、观点、言行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要自觉提高认识,努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并把它们融入到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中去。同时对自身严格要求,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良好言行教育和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战线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反分裂的前沿阵地,必须牢牢守住这块重要阵地。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教育,使他们成为自觉的无神论者。坚持执行宗教政策法规规定,防止宗教势力向学校渗透。
第三篇:三个“把”字中渗透 “爱的教育”
三个“把”字中渗透 “爱的教育”
高英杰男30西柏坡希望小学***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是在探索教育艺术中成长起来的。从自己参加工作十年来的经历和学长们、前辈们的成功经验来看,一名成功的教师,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无一不是对学生“爱”字当头,“严”字为先,时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做着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
可是身边也总有一些教师,尽管付出了很多,天天讲,时时讲,整天的在教育学生要怎么干,不要怎么干。可是学生就是不领情,教育效果很不理想,而且和学生的关系还很僵,落了个“费力不讨好”。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名教师时刻(注意是时刻,不是一时兴起)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能把心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那么,学生从你身上学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做人的道理。若将这种爱心发扬广大,实施榜样教育、良心教育,何愁学生不感恩,何愁教育无效果?
一、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这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的前提。敢问:天下有哪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些名词“小皇帝”、“小太阳”、“掌上明珠”,至今仍在沿用,尤其在孩子少、孩子金贵的情况下,他们在家里没有受过一点儿挫折,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作为教师要从这种环境中将学生引导成为坚强,有自信心,不骄傲的优秀人才的确困难。课上提问,学生答不出来,“太阳底下站着去”;课下作业学生不能及时完-1-
成,教师批评,甚至停课写保证书——这些情况在我当学生时期常常遇到,很反感。常拿这些教师跟自己的父母进行比较,心想他们也太狠心了。工作后身边的同事中也时有这些行为,动辄还要找家长,我对这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回头想想,当年的单身教师这样做还情有可原——自己也是单身,却从没有这样做过——即便是单身自己也从孩提时代走过,也从学生时代走过,不该将这种特殊的“严”(以学生人格为代价,以学生宝贵时间为代价)发扬光大嘛!
二、把心交给学生
曾记得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是什么/把自己的心扉敞开/留下瞬间的华彩/是什么/静静浇灌心田、培育甘甜的记忆/是什么/轻轻叩动心扉/带来永恒的美丽/——是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是那一次次温馨的回忆/是那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写的多好呀,只有把心交给了学生,才会有如此美妙的感受!其实,没有不懂事的学生,只有不会引导的教师。同样的问题,换一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就会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是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血气方刚、风华正茂,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总觉得自己长大了,有很重的叛逆心理,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把自己的心扉敞开,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坏,平时表现如何。
上海协和集团幼儿园教师每天都要抚摸一下每个学生的头顶,给学生带来了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这是对学生的尊重。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班里有一名学生叫张立虎,个子比我还高
半头,音体美样样行,可就是文化课成绩上不去。一次上英语课,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老师遣送到了我的面前,身为班主任我义不容辞地接过了这副担子。不知是什么原因,我还没有开口,他先冲我发火了,一气之下,我只说了一句话:“门外呆着去!”他站着没动,只是将头低了下去,我继续着手头的工作,没有再理他——想让他冷处理一下——凭我对他的了解他一定会主动的。果不其然,几分钟后,立虎走了过来说:“高老师,您让我在您办公室里干什么都行,您怎么处理我都行,就是别让我到门外去!外边那么多学生看着呢……”是呀,那么多人在看着呢!我这样处理学生,良心过得去吗?“我知道该怎么办”——这句话不仅是学生想的,也是我想的。
2、欣赏学生
欣赏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去评价,抓住那些优点或挖掘一些优点对学生进行欣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激发上进心。有人说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照亮学生,也照亮师者。
作文一向较差的学生,一个优美的语句值得你欣赏;平时课上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敢举手了,这是进步,值得欣赏;平时迟到后不言不语的学生面对班训时知道脸红了,这是长进,值得欣赏。
你欣赏学生,可能只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举手之劳的动作便可完成,可是学生会受益终身。说句毫不谦虚的话,我参加工作
十年来,自认为最大的骄傲就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老师)身上的优点。
3、放纵学生
我不用“宽容”一词,觉得太高雅,只有用“放纵”一词才能让老师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
康飞,一个众多老师眼里的调皮鬼,我却认为他是生活中的弥勒佛,是班级的笑星。有他班里人永不寂寞、永不伤心——不是以他为乐,而是他的言谈举止很滑稽,常逗人会心一笑。老师们都说我袒护他,我觉得也是。可是谁叫我能欣赏他呢?能欣赏就可以放纵他!
运动会召开在即,身高力大的他报了铅球、铁饼两项,可是却一点都不会,我不专业但可以提些建议。可他一个跟头栽在地上,眼睛还在直勾勾的看着我,嘴也不闲着:“哎,又在你面前丢人了!”冬天打雪仗,康飞把我拉到操场上,嘴里吆喝着“上课你批我,现在我打你……”其他同学想说不敢说的话(认为对老师不敬)他竟然说出了,我听了却很高兴,我觉得我的放纵让我们成为了真正的朋友。该生已经毕业三年了,常来看我,每当谈到那些事时,我们都会沉浸在幸福中。
4、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甚至信任学生说的谎话。
学生说谎是正常的事,老师没有火眼金睛,不能每次都发现其破绽。但我们要做有心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说谎后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又能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不是不知道你说谎,而是在考验你——从此不再说谎。
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同样信任老师。一旦他们有了什么事、什么话都会告诉老师,你将因此而获得班里的第一手资料,甚至是很少为人所知道的。李鹏鹏,06届毕业生,至今我还记得他攥着拳头,咬牙切齿的样子:“老师,我真想揍某某一顿,他太可气了。可是我怕给你添乱……”这样的话都能让他自己说给老师听,班里何愁不太平?像“老师,我给你说实话吧!我做了……”,””“我给你说个秘密……”“放心吧,老师,我会好好学习的”。太多太多的倾诉不正是信任的结果?
巴金先生在他的《随想录》中说他写作的秘诀就是把心交给读者。我觉得做一名好老师的秘诀也应该如此吧!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相信你会发现学生的内心是多么丰富,多么敏感。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宽容他们年轻的错误,理解他们古怪的想法呢?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你会发现学生身上有那么多的优点,他们乐观向上,充满爱心,他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理解他们,与他们同悲同乐永远充满活力的老师;他们喜欢的是除了教书之外,还能不时地与他们侃足球,评超女,说武林风的老师。放下架子,蹲下身来,仰视我们的学生,把心交给学生,我们将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
新形势下,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一统“天下”的做法已被“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
如果我们能在以上两条中做到对学生付出关爱,做出尊重,那么我们在课堂上也会发现学生更多的优点,把课堂交给他们又何妨?
不过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即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从容、要得当。
总之,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对学生施以父母般的关爱,学生也会在课上给你一个满意的表现。谁能将这些做好,谁就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因为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是良心活儿!
第四篇: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其原因和治理对策 (发)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通常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在政治经济领域中腐败现象是最为严重而对于教育领域这片的神圣的净土人们很少关注其腐败的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各种腐败、违法问题日益显现,近几年来媒体对教育领域的乱收费、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的频频报道,让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教育领域出现的腐败现象。
一、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
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圣神的职业,教育领域也被人们认为是一块净土。对于腐败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聚集在政治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各种腐败、违法问题日益显现,近几年来媒体对教育领域的乱收费、贪污、受贿、师德腐败等问题的频频报道,让人们开始转向了教育领域,教育领域里的腐败现象也日益显现。市民反映最强烈的是教育乱收费,认为教育部门把九年义务教育变成充满铜臭的商业活动。教育领域腐败是指掌握教育行政权力和教育资源管理与使用的人,进行营私舞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贿赂等败坏教育声誉、影响教育效果的行为。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职权维护和谋取私利。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权力腐败、管理腐 败、教学腐败和学术腐败这四个方面:
(一)权力腐败。腐败是权力的附庸,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腐败的,腐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必须掌握一定的公共管理权力。二是公共权力非公共使用,而是变为谋取私立的工具。三是权力的使用违背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原则。四是侵占、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教育腐败实质上就是一种权力腐败。如:网友曝光一农村中学校长受贿账单 一位校长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共31次,共计收受贿赂186825元。中国央视教育频道也发过专版,谈及“贪污受贿包情妇,中小学校长趋利致教育腐败”的话题,详述了中小学校长腐败六大案例,其敛财手段和贪腐程度发人深思。2010 年 5 月 10 日广东省检察院公布了 2009 年十大“典型案件”,其中一例便是英德市教育局原局长赖来新受贿案。2001 年至 2008 年,赖来新先后共计受贿 66.5 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 4 年。当然,与那些贪污受贿金额动辄上亿的贪官相比,赖来新受贿金额不大,相对还算“清廉”。然而此案的看点不在这里,而是赖案一发,竟然牵扯出英德市涉嫌收受“劳务费”的 98 名中小学校长,他们闻风而动,纷纷自首,成了这十大“典型案件”中位列第二的案例,因而轰动一时。这一系列的案例都是利用这里涉及许多方面,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领域里的领导人跟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一样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尽可能的捞取钱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一些教师在任人唯亲的官僚体制下,为了自己得到职务晋升、职称晋升、调动、分配工作、评奖金、评先进等等方面得到校领导的特别“照顾”,主动向领导行贿。在这种领导面前,办事暗藏着潜规则。提拔、晋升、调动、分配、评价不再按照能力、知识、文凭、成绩、贡献,而是由领导一人或几人说了算,都任由领导摆布。这一系列的权力腐败使我们的教育领域产生很多不公平,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受到很大打击,它将给我们教育领域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管理腐败。管理上腐败其中主要表现在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上。每年的新生入学,更是其学校大肆敛财的绝好机会。教育管理部门存在有弄虚作假的现象严重。比如说,学校为了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升学率”,而安排学生集体作弊或“借”其他学校的优秀学生来冒名考试,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本单位的名誉和利益。还有的学校在上级例行的工作检查、验收、评估之前,严厉地警告本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准他们向上级的检查、验收人员说真话,并声称“谁砸学校的牌子,学校就砸谁的‘饭碗’”。以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和教职工的工作权利相威胁,另外被评者事先与评审人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沟通,增进感情,谋求评审人加以照顾;还有的教师在考试监考时(特别是自学考试、成人高考)明目张胆的包庇作弊和冒名顶替的考生,一次收受贿赂达上千元,有些地方的考场贿赂甚至形成一次一人 100 元的行情。
(三)教学腐败。教学上 的腐败主要表现在学生为了能够在教学上或考试中得到老师特别关照,还有学生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老师的特别的关照往往会向教师行贿,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上应当一视同仁,然而有些教师却没有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而是对有背景好的学生和有钱的学生格外关照,这多发生在中小学校。教学上的腐败还表现在有些教师为了赚钱四处讲学,或开各种辅导班,当然并不是所有到处讲学的教师都是腐败,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很多资源需要共享,掌握了某种先进理论或技术的教师或教授四处讲学是为了更多的资源共享,是为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情况不属于腐败,但是以追求金钱为目的,本身又没有真才实学只是凭借其头衔,不务正业四处讲学就是腐败行为。这种腐败现象就像寄生虫附在我们当今所最求的知识经济上,腐蚀着我们的社会。
(四)学术腐败。教育领域里的学术腐败近年来频频被媒体揭露出来,为了评上职称,教师中不择手段地托人情、拉关系甚至请客送礼、暗送红包的大有人在。评优获奖的课题论文是职称评审中的重要筹码,于是评审工作中出现了严重的关系评审、近亲评审。学术腐败现象,无不表现出当前人情学术活动中的畸形影响。个别的主管领导或评委老师自甘堕落,他们中有的认为吃回扣、拿好处很普遍;有的感到升迁无望,不如趁有权时“捞一把”;有的看到一些不如自己的人都发了财,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 教育工作还是一贫如洗,巨大的反差导致产生失落感;有的堕落初期处于被动状态,可当陷入犯罪歧途后,又错误地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补偿。很多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大多是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但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渐渐淡忘了教书育人的宗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捞取钱财的资本、牟取私利的工具;有的当权者观念淡薄,甚至认为收钱收礼是人之常情,拿点回扣也不同于受贿犯罪,顶多是违纪。
二、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产生根源
(一)思想认识模糊,党纪意识淡薄。教育领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学习、轻政策法规学习的现象,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党性观念和法纪意识淡薄:在私分钱物上,认为一个人贪污是贪污,几个人共同分取利益就不算贪污;在收受贿赂上,认为替别人费心费力办了事,收点礼品、礼金天经地义;在公务消费上,认为只要不拿公家和别人的钱财,只是吃点喝点谈不上腐败;在重大事项决策上,认为“我”是一校之长,学校的大事小情“我”说了就算。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拿的蝇头小利,和有的大人物差之千里,自己为单位、为国家出了力,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部分干部丢掉了党性,由违规违纪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权力过度集中,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机制失 效。由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校党委的领导职责主要是把握学校办学的政治方向,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但在学校的具体行政和学术事务上,很少干预。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权力代表,代表教育主管部门行使学校行政管理权,同时是学校学术权力的核心。在这种结构中,行政权往往发挥着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是行政权力主导模式。近年来,在强调抓“一把手”、“一把手”亲自抓,追究第一责任人责任的情况下,权力更是过分集中于学校的主要领导,既强化了领导责任,也放大了权力的裁量权。党政一把手和部门负责人拥有决定性的权力,即便是集体讨论的决策,他们往往也可以顺利地将个人意志强加在集体决策上。正是由于党政主要负责人在现有权力结构中所拥有的全方位的主导性地位,单位、部门的实际决策与运作方式主要取决于“一把手”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如果“一把手”的民主意识和作风差,就很容易出现“一言堂”、“家长式”的权力专断和滥用现象。由于权力的逐级下放,“一元化领导” 的现象不但没有根本扭转,还在一些学校发展得更为严重。检察机关分析:“有些学校中,个人言论代替了国家政策和学校制度,这正是学校经济犯罪案开始上升、学校违纪违法主体主要是领导干部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存在监督制约机制乏力的现象:党风廉政建设常常是下 发了文件、禁令等,却缺乏应有的督查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还没有推行到位,一些学校公务职权缺乏公开透明,部分学校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形同虚设,致使少数“一把手”的权力观出现偏差,发生腐败现象。
(三)财经纪律执行不严,财务管理不规范。近年来,一些学校财务人员大多由非财会专业的教师兼任,他们只凭经验来操作学校账目,缺乏规范性和专业性,使得诸如房租费、择校费、社会赞助费等一些本应上缴非税管理局的资金没有及时入账,自然而然成为了“小金库”、“账外账”,还出现了“坐收坐支”等现象。这些资金往往涉及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因此“小金库”也曾成为教育系统频发腐败案件的一个“毒瘤”,从而出现了诸如私分钱物、乱发津补贴等乱象。还有一些学校一味追求超常规发展,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办学,这种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方式使学校的经费猛增,学校的资金支出数额比从前也有了很大增幅。但是,由于新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学校物品采购种类繁多,如科研设备、教学用品、学生用品、图书、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多种多样,对此,许多学校尚缺乏分类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在物品采购中,一些部门和人员权力过于集中,缺乏货比三家以及财务、监察、审计部门的共同参与,一个人洽谈现象还比较普遍,对使用单位自行采购的也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与监督制约的措施,使问题多发常发。加上在购买学生保险、财务 资金管理、基建工程等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环节上的漏洞较多,导致腐败行为时有发生。
(四)干部轮岗交流不够。教育系统由于其专业性特点,对干部轮岗交流不够,出现了主要领导长期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任职时间过长的情况,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惰性,工作上缺乏了激情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腐败的种子也随之落地生根。如我市某中学校长连续12年在同一所学校任校长,从他身上不同程度反映出思想僵化、标杆不高、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式作风等问题,最后因违纪违法移送司法机关,造成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
(五)重学校发展,轻腐败防范。近年来,中央、省、地方财政逐年加大了对义务教育改薄资金的投入,各中小学都承担了一至数个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从几十万元到近千万元。教育主管部门把工作重心投向了重要项目的安排和推进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上,对可能引发的腐败隐患预判不够,在项目监管上思考少、举措少,被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多,主动出击寻找问题、从源头上治理少,致使一些腐败问题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才被发现,个别干部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六)执纪力度偏软,压力传导递减。作风建设虽一直在抓,但腐败问题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追责问责上不够强硬,对存在腐败风险苗头的 干部批评教育的多,问责惩处的少;强调要求的多,督检落实的少;讲人情、留情面多,出真招、下狠力少,对违纪违规现象的处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致使主体责任压力层层递减,顶风违纪、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近两年,陆丰市教育系统先后有
名干部因私设“小金库”,收受贿赂、回扣,贪污公款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甚至法律的严惩。
三、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预防对策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纪法规教育。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用十八大精神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夯实思想根基,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守纪律、讲规矩”的观念和思想道德水平;二是要加强党纪党规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使每个党员牢记《党章》,主动遵守党的纪律,使每个干部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自觉执行“八项规定”等,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守纪律讲规矩,精干、高效、清廉的中小学校领导干部队伍;三是要注重警示教育和犯罪成本教育,通过召开典型案例剖析会、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反腐教育影片、警示图片展览等形式,使干部教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明白。
(二)狠抓制度的落实执行。一是要坚持和强化《“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使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化、阳光化;二是深入推行《“两会票决”制度》,切实发挥学校校委会和 教代会(或全体会)的监督与管理作用,防止公权私用和权力滥用现象发生;三是有效落实“校务三公开”,通过多种形式公开本单位每月的财务收支、重要专项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以及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预防和杜绝制度虚设现象;四是全面清理“小金库”、“账外账”,围绕发票审核、审批、大额资金使用等重要环节,不断完善财务审批、财务公开等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得当,资金管理安全。
(三)强化对权力的监督管理。一是要加强对校务、财务公开程序的监管。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向教师了解学校校务、财务公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处理,倒逼学校建立起学校账面公开常态化。二是要定期对学校财务进行审计。对单位内存在的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不当,管理工作不到位,“四个不直接分管”执行不力等问题,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整改建议。三是将乡镇街办小学的财务账目收归中心学校管理,既可以避免因会计不专业而出现的违规操作,又可实现层层监管。四是定期监督与突击检查相结合,从而保证监督的频率和覆盖范围,增强监督实效。五是强化关键环节监督。设置内部监督小组,由教职工推选人员进入小组,凡涉及到项目建设、物资采购、人事调配等易发、高发腐败问题的重大事项,均由监督小组人员全程参与并及时提出意见,实行有效管理和监控。六是 探索“校财局管”的模式,规范对各校经费支出的监督审批手续。通过健全内部和外部监管,有效落实权力制衡,使腐败失去滋生的“温床”。
(四)完善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交流机制。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领导人员聘任管理办法,严格实行任期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育目标考核制等,使每个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能扎实履职、务实尽责,在难题面前敢负责、担责。二是尝试中小学领导人员竞争聘任或选举聘任,探索选人用人的方式与范围。通过在教育系统或学校内采用公开竞争或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学校领导人员。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公认度高的教师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三是认真落实中组部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对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理想信念动摇,组织观念淡薄,不敢担当、不负责任、家长制作风等不适宜担任学校领导干部的教师及时予以调整或解除聘任。四是拓宽干部交流渠道。把工作实绩一般、群众基础较差、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的干部,从重要岗位安排到一般岗位,从实职改任非领导职务,使其在自我完善中提高工作水平;把综合素质较好,工作扎实,积极进取的干部交流到重要岗位加以历练。
(五)建立项目建设、大宗采购工作小组。组建专门负责项目建设和大宗采购的工作小组,凡涉及有关项目建设和 大宗物资采购方面的工作,如招投标、手续办理、采购运输、协调监督等工作均由该小组统一“一条龙”处理。学校只需在有建设需求和大宗物资采购需求时,书面向主管部门报批,之后的手续均由工作小组负责办理。这样,既能减轻学校工作负担,使领导干部能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又能有效避免学校在易发高发领域滋生腐败现象,同时还能减少监督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六)把纪律挺在前面,加大惩戒力度。一是要将领导干部纳入到年终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接受组织考核和教职员工测评,对不达标的领导干部,给予诫勉谈话、调离岗位甚至免职处理;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各学校进行常态化的检查、暗访,发现问题,责令立即整改;三是要加大对主要领导的问责力度,使其充分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不力的危害性和重要性;四是对于群众举报涉及党员干部违纪违规的问题一查到底。“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执纪惩处力度,严打腐败现象,坚持发现问题及时揭露、及时查处,绝不姑息纵容。如此,惩处才能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才能达到让领导干部不敢腐的目的。
第五篇: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2
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
---巴丽达
[摘 要]本文主要浅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并对其发展做一定的阐述,首先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行总体概括,介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最后就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双语教育 ; 现状; 对策
“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 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少数民子地区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使用民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有1万多所,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使用21种民族语言在中小学不同层次地开展双语教学。[2]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
新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民族教育为主,普通中小学采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6种语言进行教学。据2011年统计,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达140.84万人,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55.0%。其中:学前三年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幼儿达40.99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适龄幼儿的62.4%;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达99.85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46.9%。
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双语教育岗位教师6.73万人。其中:学前双语教育教师1.24万人,少数民族教师0.91万人,占73.4%;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师5.49万人,少数民族教师4.8万人,占87.4%。[3].到近年为止,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状况和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可归纳为:(1)、长期单一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2)、长期并行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3)、过渡双语教学模式等三种。
二、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环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根据民汉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新疆的语言环境可以分为:母语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杂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汉语为主聚居区。城市与农村的语言环境、基础教育条件差异较大。通过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评价新疆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实际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个别地区聚居程度极高的居住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城乡居民所处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日益显露。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必须把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
2、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差异影响着新疆双语教育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
3、新疆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与模式必然是多样性的。我区地理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殊,有高度聚集的地区,也有散居、杂居区,人口多少不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种固定的双语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4、双语教学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双语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点。
5、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普及程度,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以适应双语教育的需要。
6、双语教学师资紧缺,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双语师资的缺乏,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现状的对策
推进“双语”教学,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把加强对中小学“双语”教学1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克服和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难题,逐步缩小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地域差异,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至关重要。对汉语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满足于他们的汉语能力(发音、语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
2、观念更新,改进教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疆的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中普遍提倡用直接教学法,而完全否定了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的学生来说,直接教学法难以接受,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由于教师的发音不准、语言基础不强等原因,就是在学校接触的汉语也不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语言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享受优质语言教育的条件,解决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或许能解决教学设施的难题。
3、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基础选择。教科书、教材问题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 为新疆长期以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师生们的汉语水平限制在日常用语的范围之内,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用语的汉语的水平。因此,完全使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也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对汉语词汇量少、不熟悉专用汉语(如数学用语、物理用语、化学用语等)的学生来说,会加重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负面作用。为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解决双语教材的空缺问题。
4、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其实是不能低估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一些最新的教学法大都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母语作为理解汉语意思的媒介,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可以说,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
四、结语
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针对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持语言多样性的问题时,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主流文化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重要的场所,它不能代替其他文化适应过程,而是使这些文化适应获得升华,抽象为文化的现实方式。学校里将始终存在着跨文化冲突,同时也存在着主流文化对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民族学校,由于多元文化的复杂性,这种冲突和整合就表现得尤为强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汉语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族际语,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来说,掌握和使用汉语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否认,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以使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弘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总体进步所不可忽视的。因此,如何科学地理解双语教育的目的,如何为实现此目的采取合理方法等问题正在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科学地解决了这些课题,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克服双语教育中的偏见和狭隘,实施和发展更为开放、合理、和谐的双语教育及多元的文化教育。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3)[2]王鉴.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出版社,2006,(2).[3]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发展规划处,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