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固化“为官不易”成果[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7:0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要固化“为官不易”成果[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要固化“为官不易”成果[最终版]》。

第一篇:要固化“为官不易”成果[最终版]

固化“为官不易”成果

川老夫子

以前“当官”可以吃点喝点、办公室大点、车配得好点,现在“当官”处处掣肘,越来越不自在。于是经常有公职人员抱怨“为官不易”。(2014年3月27日 广元新闻网)

“为官不易”是在中央从严治吏的形势下,一些干部认为要求严了、“紧箍咒”紧了的感叹。但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结论。当前抱怨“为官不易”的多是公职人员,群众认为还是不够,还希望再接再厉。面对一些人“为官不易”的抱怨,应当有清醒的认知,必须跟得上群众期待,乘胜前进,固化“为官不易”成果。

治国首在治吏。整治与规范,意在将“乱走”的权力赶入“笼中”。不但要让公职人员“为官不易”,还要将“为官不易”进行到底。首先,在严格干部日常管理上“讲认真”。抓小、抓早、抓经常,对苗头问题高度警醒,第一时间扯扯袖子、咬咬耳朵,早预防、早纠正。其次,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上“会较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党内生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把民主生活会传统恢复和弘扬起来。最后,在严明组织人事纪律上“敢动真”。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继续开展“带病提拔”倒查,强化违规用人责任追究。

习近平同志指出:“政府过紧日子,群众才能过好日子”。当官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可见,“为官不易”必然成为一种常态。要不断固化“为官不易”成果,引导公职人员深刻理解“为官不易”,放下“为官不宜”所带来的权力福利,建立起为官用权的底线原则,建树崇高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

第二篇:固化为官不易成果

从入官不易、居官不易、卸官不易常态化入手

固化“为官不易”成果

“有人说现在为官不易,群众说期盼再接再厉”,这两种心声的对比,前者是对刮骨疗毒的无奈与恐慌,后者是对猛药去疴的肯定与寄望,既说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取得了积极成效,也印证了总书记强调的“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的观点。广大群众期盼再接再厉,我们就应再接再厉、乘势前进,继续保持“为官不易”的势头,固化“为官不易”的成果。

为官之“易”与“不易”,通常是为官者因体验所发出的感叹,这样的感叹具有社会性、道德性和语境性,不同社会阶段、道德水准及语言环境下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正常情形下,“为官易”与“为官不易”显而易见,无需抒发抱怨。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总书记说“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如将这样深厚的情感和勤政的理念付诸实践、夙夜在公,何“易”之有?所谓“下坡容易上坡难”,少数干部自认过去“为官易”,实乃悖逆为官之道和为政常理,正是一种坠落之“易”。如今,这些人又抱怨“为官不易”,是因为约束监督多了,制度“篱笆”紧了,牛栏关猫进出自由的机会少了。如此的“为官不易”,实质是贪官不好当了、庸官不好混了、懒官不好过了,这正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我们应当乘勇向前,持之以恒,固化成果,让“为官不易”成为一种常态。

选拔从严,让“入官不易”成为常态

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如何选人用人,历来是反映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只有公平、公正、公道地选好人、用好人,才能保证“官源”清、“官路”正,才能充分激发干部队伍的创造活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官不易”先要“入官”难,要严格掌握干部选拔的标准,不让无德无才、投机钻营分子轻易“钻”进干部队伍。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干部队伍,什么样的人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不同历史时期,选拔干部的标准各有侧重,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德才兼备,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然而,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头脑中,对于干部的评价标准却出现了模糊,唯亲、唯票、唯分、唯关系等突出问题,使得一些有“人缘”但不自律,会“考试”却不敬业,有“背景”而人品差的人进入干部队伍,为他们日后的成长乃至干部队伍建设埋下了隐患。杜绝这种隐患,要以实施新修订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契机,切实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唯票、唯分、唯关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让“入官不易”成为常态。

约束从严,让“居官不易”成为常态

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关心爱护干部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强管理,强化约束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重选拔轻管理,约束松软的问题,以致“懒官”无人管、“庸官”无人责、“差官”无人耻。少数干部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更不知群众所忧所怨,名为居官位实则“混”官场。教育管理不严、监督执纪不严、问责处理不严,其结果是不良倾向未能及时纠正,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小事情酿成大事件,不仅干部个人身败名裂,而且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对党员干部来说,越是约束紧、管得严,就越要行得正、干得实、做得好;对于少数不堪“重负”、感到“居官不易”的人,就不要勉强自己,给好人腾个地儿,把位子让给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者。约束从紧需多管齐下,既要常念“紧箍咒”,也要扎紧“制度笼子”,还要织紧“监督网”,让“太平官”、“昏官”实实在在地感受“居官不易”。

追究从严,让“卸官不易”成为常态

毋庸讳言,有一部分长吁短叹“为官不易”的人,真实的感慨不仅因为如今贪腐更难,以权谋私处处掣肘,“呼风唤雨”风光不再,还可能是因为“欺公日日忧”,担惊受怕式的“不易”。说白了,就是为官不廉者在当前对腐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下感到惶恐与不安,面上装腔作势、牢骚满腹,感叹为官不易,实则制造舆论、混淆视听,以“卸官”来试探和逃避法纪制裁。现实中,有的干部在任时只顾眼前利益,搞一些短平快但不可持续的项目,造成资源过度消耗、为官一任污染一方;有的干部在任中通过卖地、举债办法盲目追求政绩,把好多年后需要用的钱都借了,把好多年后的地也卖了,然后留烂摊子,等着后任来收拾;有的干部在任上卖官鬻爵,把一个地方的“官帽”都卖了,让买官者继续“扳本”,政治生态搞得乌烟瘴气,对这些害群之马实行严厉惩治,不仅是正本清源的需要,更可昭示所有党员干部:搞腐败再没有“拍屁股走人”、甩袖子赖账的好事,卸官离任不能卸过离责,腐败者必须受到道德谴责和法纪追责。一要认真审计,对因任职期满、退休、调任、免职、辞职等原因不再担任本职务的领导干部履行离任审计,重点审计经济责任情况和廉政建设情况,确实查清有无问题。二要认真调查,对于正常卸任的领导干部也要实事求是做好考察了解,看看群众反映,查查政绩如何,看看变化多少,尤其对主动辞职卸官者要及时发现问题隐患,立即采取组织措施,防止逃避制裁。三要认真评价。对每一个离开干部队伍的人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做到有根有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样,既能给那些为党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克己奉公,善做善成的干部真正的“为官不易”以慰藉,也可产生褒扬清廉正气、鞭挞歪风邪气的效果,营造正确的积极的从政道德导向。

制度设计不能有“黄灯”

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实施后,产生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对“黄灯”状态下行驶行为进行扣分罚款的规定也引发热议,人们围绕“该罚”与“不该罚”展开了激烈争论,最终有关部门顺应民意调整了政策,对“黄灯”亮时行驶行为的处理作出了细致划分、科学界定。今年是惩防体系建设新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制定、以什么样的标准制定反腐倡廉制度,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人问,能不能参照交通标志设计,在反腐倡廉制度设计时,在“是”与“非”、“行”与“不行”之间,设计一个“可上可下”、“可行可不行”、“可为可不为”的“黄灯”地带,对一些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影响的轻微违纪行为给予容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反腐倡廉制度设计只能有“绿灯”、“红灯”,不能有“黄灯”。

首先,制度的“软肋”在于设置“黄灯”。软肋的特点就是不硬也不软,一是都咬得动,二是味道挺好,三是能带给食客成功喜悦的体验。普通的管理制度需要既有刚性又有弹性,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现实必需的。但反腐倡廉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要求,则必须“硬如钻、刚如铁”,明确告诉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违反规定必须承担的后果,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功能。人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采取某种行为之前会有一个趋利避害的分析判断,并力求达到行动之后的利益最大化。反腐倡廉制度设计中如有“黄灯”地带,就容易成为人人可吃的“软肋”,进而成为“风险点”,最终使制度走样、变形,公平公正得不到保证,公信力大打折扣,其结果自然是制度不成制度,有制度不如没制度。

从现实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反腐倡廉建设的法规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反腐倡廉工作已初步实现有法可依。但为什么腐败问题和腐败现象依然多发?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关权力的制度笼子不科学、不严密,真正管用的、管得住的刚性制度缺乏,“软规定”多。因此,当前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无制度可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好“制度不管用、不好用”问题,突出强化制度的刚性规定,真正做到反腐倡廉制度规定“是就是”、“非就非”、“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其次,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严格“执行”。严密、科学、刚性的制度,是推进反腐倡廉的基础,但其生命力最终落脚于严格执行上。相比之下,执行落实制度比制定出台制度要困难得多。一项制度的制定完成,仅仅是走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关键要真正落实执行并长期坚持,真正起到规范、引导人的行为的作用,最终有效转化为反腐倡廉的现实生产力。当前,关于反腐倡廉建设,大多强调加强制度建设,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提升制度执行力,着力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可操作性问题。制度如果留有太多“黄灯”地带,就会丧失约束力,因此要切实增强制度刚性,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不给、不让执行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二是执行力度问题,使反腐倡廉各项制度不折不扣得到执行。三是监督落实问题,切实做到令行禁止。

从现实看,当前群众议论较多的就是制度的不公和执行的不力,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变成“两层皮”,最终导致制度被“扭曲”,实效打“折扣”。没有“黄灯”的制度才不会在关系、权力面前“弯腰”,才不会在潜规则、人情世故面前“低头”。也只有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其规范力、调整力、影响力、生命力才能凸显出来。

再次,制度的“威力”在于没有“特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一旦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就会设置“黄灯”地带,用上“一般、原则上”等加以模糊;一旦某些领导干部超脱、逾越或者违反了制度,就会打着以人为本、教育为主、保护干部的旗号进行规避,使领导干部成为制度面前的特殊人。在制度的执行上,一些地方单位凡事只要领导发了话,有了领导批条,就能一路畅通无阻,甚至为所欲为。反之,如果没有领导的点头、默许、明示,即使有明确要求的纪律,有明明白白的制度,有清清楚楚的规定,也无济于事。这种带特权的制度,没有任何“威力”可言;这样“两张皮”地执行,制度就会成为一种摆设,没有任何公信力、约束力和执行力可言。笔者认为,在制度面前,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标准上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上严于一般干部,行动上先于一般干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才能逐渐形成。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2013年抓作风问题开了个好头,我们要一步一步深化下去,“要乘胜前进,固化‘为官不易’成果”。这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改作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河北省作为总书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要在乘胜前进改作风,固化“为官不易”成果上继续走在前、做表率。

在着力解决作风问题的同时,向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延伸。这次改作风动真碰硬,中央对领导干部的“吃、住、行、游”等行为划定了“红线”、通上了高压电,一些干部感到好像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剑,身边有无数双眼,伸手就怕碰上高压线。今后,权力不仅不会带来种种方便、福利、好处,相反,面临的约束只会越来越多,受到的监督只会越来越严,遵从的标准只会越来越高。由此,一些人感慨现在“官不好当了”、“为官不易”。各级干部只有从思想深处纠偏,才能赢得行为的自觉。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很多与公私问题有联系,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这些论述精辟而语重心长,为党员干部解决作风的深层问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河北省委着眼于为党员干部补“钙”强“骨”,开展“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教育,着力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我们将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记“两个务必”,秉承“赶考”精神,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宗旨观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坚决纠正领导干部“四风”问题的同时,向着力纠正基层党员干部“四风”问题延伸。十八大以来,中央和领导干部带头落实八项规定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带动社会风气整体好转。现在教育实践活动已经转入第二批,重点是市、县机关及其以下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我们要认真落实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作出的部署,在不断巩固提高领导干部作风整改成果的同时,将工作对象重点指向市级及其以下各级机关和基层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号准脉搏、找准症结,瞄准目标、专项整治。要更加强化问题导向,盯住作风问题不放,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专项治理拖欠群众钱款、侵占群众利益等问题。在继续解决好“浅、简、易”问题的同时,向解决“深、繁、难”问题延伸。“四风”问题积习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央抓住广大群众反映强烈、党员干部“习以为常”的具体问题,从吃喝、用车、办公用房、禁烟、月饼、贺卡等小事抓起,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地抓,一件小事一件小事地突破,积小胜为大胜,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有了可喜变化。近期,中央纪委要求严肃整治机关食堂和会所中的歪风,标志着改进作风已经向解决“深、难、繁”问题推进。河北省将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着力解决涉及更深层次、触及更大利益的复杂、难点问题,重拳整治“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重点治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三难”问题,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三乱”问题,以及“级别小但影响坏、数额小但影响大、事情小但性质恶劣”等“三小”行为,切实解决机关干部庸、懒、散、奢问题。

在继续加大惩戒问责力度的同时,向提高改进作风制度执行力延伸。不良风气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肌体上的“毒瘤”,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既要用纪律这把“快刀”迅速将其切除,又要依靠制度从根本上加以保障和实现。去年以来,河北省严肃查处相关问题1819件,处理违纪干部2750人,制定出台了公开承诺、直接联系群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38项制度文件,有效遏制了不正之风的蔓延趋势。严明纪律、落实制度是持续改进作风的根本保障。下一步,河北省将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抓作风建设变成常态”的要求,切实做到治标与治本两手抓、两手硬。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制度建设,查找制度制定和落实方面的薄弱环节,形成刚性约束。同时,要提高制度执行力,防止制度悬空、制度空转,加强执纪监督、惩戒问责力度,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行为,作风得到好转,成效有目共睹。我们要乘胜追击,一步一步深化下去,保持“为官不易”的势头,固化“为官不易”的成果,把“为官不易”进行到底。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2013年堪称“禁令之年”。中央密集出台铁规禁令,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从“舌尖”到“车轮”,从工作圈到生活圈,约束越来越严,管理越来越细,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时下,一些人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抱怨、“官员难当”的感叹。怎么看“为官不易”?问题的实质是怎么看待党员干部的追求,核心是如何对待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为官不易”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干部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反映了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

当官为什么、用权干什么、身后留什么,是每个干部都应当常问常答、躬身自省的人生命题。不同的回答会收获不同的人生,也会对“当官不易”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认识。抱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信条,以为当了领导干部就有特权、该享受;冲着“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舒坦,认为当了公务员就是端了铁饭碗、进了保险柜。抱持这样的为官之道,肯定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哪道禁令、哪条纪律都像是和自己“对着干”。相反,对于那些心系群众、埋头实干的人来说,吃喝应酬少了,身体更健康了;潜规则少了,干事更顺畅了;社会风气正了,处世更简单了。道道禁令都是“护身符”,条条纪律都是“防火墙”。

权力的本质是责任,责任的底色是为民。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责要追究。“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既然手握公权,就要比别人受到更多的监督,就要经得住群众的评头论足。既然是人民的公仆,就应当先之劳之、吃苦在前,就应当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就应当清廉自守、如履薄冰。事实上,当前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只是为官从政的底线要求,是返璞归真、回到本来。一些人抱怨叫苦“为官不易”,恰恰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放宽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过去对干部管得太松了、太软了。所谓“为官不易”,说到底并不是官不好当了,只是贪官不好当了、庸官不好混了。

为官不易,为民乃易。选择了当干部,就意味着奉献和担当。“为官不易”恰恰是干部应有的状态,是为民本色之所在。当干部不容易,事业才会有希望;当干部不舒服,老百姓才会舒服一些。焦裕禄兰考治“三害”,“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孔繁森三进西藏,一腔热血洒在雪域高原;沈浩抛家别子扎根小岗,干三年又三年,为小岗的发展操碎了心;陈家顺卧底工厂当普工、做猪倌,帮助民工找份好工作。这其间的辛苦不易,可想而知。这样的“为官不易”,为的是守土尽责、图的是造福于民,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彰显了人民公仆的为民情怀,换来的是群众的爱戴和敬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还在为公权私用不易、公款吃喝不易、慵懒怠政不易,自怨自艾、满腹牢骚,不妨想想为什么选择当干部,扪心自问当初的理想情怀是否还在;不妨对着先进典型的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差距有多大。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只有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官不易”的焦虑,方能内化为砥砺自我、奋发进取的动力,转化为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自觉担当。

为官当思不易——固化“为官不易”成果

2013年堪称“禁令之年”。中央密集出台铁规禁令,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从“舌尖”到“车轮”,从工作圈到生活圈,约束越来越严,管理越来越细,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时下,一些人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抱怨、“官员难当”的感叹。怎么看“为官不易”?问题的实质是怎么看待党员干部的追求,核心是如何对待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为官不易”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干部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反映了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

当官为什么、用权干什么、身后留什么,是每个干部都应当常问常答、躬身自省的人生命题。不同的回答会收获不同的人生,也会对“当官不易”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认识。抱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信条,以为当了领导干部就有特权、该享受;冲着“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舒坦,认为当了公务员就是端了铁饭碗、进了保险柜。抱持这样的为官之道,肯定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哪道禁令、哪条纪律都像是和自己“对着干”。相反,对于那些心系群众、埋头实干的人来说,吃喝应酬少了,身体更健康了;潜规则少了,干事更顺畅了;社会风气正了,处世更简单了。道道禁令都是“护身符”,条条纪律都是“防火墙”。

权力的本质是责任,责任的底色是为民。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责要追究。“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既然手握公权,就要比别人受到更多的监督,就要经得住群众的评头论足。既然是人民的公仆,就应当先之劳之、吃苦在前,就应当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就应当清廉自守、如履薄冰。事实上,当前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只是为官从政的底线要求,是返璞归真、回到本来。一些人抱怨叫苦“为官不易”,恰恰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放宽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过去对干部管得太松了、太软了。所谓“为官不易”,说到底并不是官不好当了,只是贪官不好当了、庸官不好混了。

为官不易,为民乃易。选择了当干部,就意味着奉献和担当。“为官不易”恰恰是干部应有的状态,是为民本色之所在。当干部不容易,事业才会有希望;当干部不舒服,老百姓才会舒服一些。焦裕禄兰考治“三害”,“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孔繁森三进西藏,一腔热血洒在雪域高原;沈浩抛家别子扎根小岗,干三年又三年,为小岗的发展操碎了心;陈家顺卧底工厂当普工、做猪倌,帮助民工找份好工作。这其间的辛苦不易,可想而知。这样的“为官不易”,为的是守土尽责、图的是造福于民,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彰显了人民公仆的为民情怀,换来的是群众的爱戴和敬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还在为公权私用不易、公款吃喝不易、慵懒怠政不易,自怨自艾、满腹牢骚,不妨想想为什么选择当干部,扪心自问当初的理想情怀是否还在;不妨对着先进典型的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差距有多大。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只有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官不易”的焦虑,方能内化为砥砺自我、奋发进取的动力,转化为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自觉担当。

用权不自在 人生方自在

——固化“为官不易”成果系列评论之二

《明史〃杂俎》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什么人最快活?大臣们众说纷纭,有说功成名就者、有说高官厚禄者、有说富甲天下者,他皆不以为然。有个叫万纲的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听后点头称是。心有所畏,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人生方可坦荡快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铁腕惩贪腐、重拳扫“四风”,铁规迭出、禁令生威,对干部的管理越来越严。一些干部感叹,当官越来越不自在了,用权行事总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剑,身边多了一双眼,伸手就怕碰到高压线。现实生活中,一餐饭受处分、一顿酒挪位子、公车私用丢帽子的案例也不鲜见。面对“为官不易”成为常态的现实,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主动适应、加压奋进?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是一道需要认真回答的人生考题。

不正之风就像“温水煮青蛙”,深浸其中浑然不觉,久而久之就难免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亚健康”恶化成“重症病”。一些干部的腐化堕落,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先是思想上松了个小口子,常在吃吃喝喝的“河边走”,又在“意思意思”中“湿了鞋”,接着来者不拒“洗个脚”,最后干脆伸手索要“冲个澡”,一步一步陷入不可救药的深渊。许多出问题的干部反省说,如果有人早点提个醒,就可能迷途知返、悬崖勒马。只可惜,悔之晚矣。现在,中央出台规章制度,给干部行为立规矩、定底线、划雷区,就是要让干部珍惜一身白袍,守住从政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铁规禁令何尝不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从严管理又何尝不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

“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晚唐诗人杜荀鹤的这首诗告诫人们,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不会翻船出事。持剑者易伤,持伞者易湿。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手中有了权力,声色犬马就可能纷至沓来,酒色财气就可能轮番上阵,稍有不慎便会落入毂中、滑向深渊。权力只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坚持用权为公,干部才能干干净净地为人民谋福祉。搞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做人讲规矩、行事有尺度、用权守法纪。怕违纪违规,用权就会多些谨慎、少些侥幸;怕失职渎职,干事就会多些担当、少些慵懒。

事实上,改进作风释放的强大正能量,已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匪浅。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八项规定让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招待和饭局减半,在家时间平均增加30分钟。有干部感慨,“八项规定救了我半条命,再也不用拼命喝酒了”;有干部感叹,“八项规定是干部的时间福利”;有干部坦言,“送礼的人少了,拒礼更理直气壮了,少了许多贪腐风险。”铁规禁令看似给干部戴上了“紧箍咒”,用权行事多了许多“不自在”,实则是给干部带上了“护身符”,让干部干净干事、清白做人。“当官不自在,自在莫为官。”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不自在”本是干部的一种常态。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干部面临的约束只会越来越多,受到的监督只会越来越严,从政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与其沉浸在怀念过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好日子”中自哀自叹,不如认清形势、转变“官”念,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用权,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群众,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这样,失去的是自在用权的不当利益,收获的却是心地安然、坦荡亮堂的自在人生。

第三篇:为官不易

——一论如何看待“为官不易”

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我们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更自由的人生

针对“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最近有媒体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一些省份随机抽取了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发现,全部受访者都认为中央禁令对其影响很大;更有93位受访者表示“公务员不好当”。

“为官不易”、“官不好当了”,随着中央规范各级干部行为的多项“紧箍咒”密集出台,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一些干部说,想吃点喝点,送点收点,办公室大点,车配得好点,这在以前根本不算个事儿,现在处处受到掣肘。好像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剑,身边有一双眼,伸手就怕碰上高压线。总归一句话,当官越来越不自在、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扪心自问,“为官不易”的慨叹在理吗?中央是对领导干部的不少行为划定了“红线”、通上了高压线,但平心而论,规范干部“吃、住、行、游”的桩桩件件,哪一项管得过分、管得过度了?用公款送年货节礼,应该吗?公款吃喝奢侈浪费,不该管吗?腐化挥霍、劳民伤财,能行吗?所谓的“为官不易”,只不过是让各级干部守住底线、坚持原则、不要违法乱纪而已,还不到为官不易的程度,更不到“官不聊生”的地步。

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权力的本色是为民。要为民尽责,立规矩、定底线、划红线,就是对各级干部最起码的要求,而不是什么难以承受的过高标准。我们说,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不要觉得当了官就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不要以为当上官就能享受各种不当福利、收获诸多不正利益,就是这个道理。中央出台各种禁令,反对各种不正之风,为的就是促使各级干部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回归自己的本色与本位。

一些人抱怨“为官不易”,实质是一种权力观的错位、宗旨意识的淡薄。真要彰显为民本色,远离不正之风才是;真要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首先就要从弘扬清风正气开始。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自我期许,有为政清正、为人廉洁的自我要求,反而最欢迎这种“为官不易”的清新环境,觉得更有利于开展工作。“为官不易”,说到底并不是官不好当了,而是如群众所言,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坏官不好受了。

“为官不易”感叹,恐怕也对应着以前“为官太易”的现实。说白了,正是因为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工作作风上缺乏足够的束缚,让一些人对不正之风习以为常,误以为这就是“当官”的应有状态。显然,各级干部只有从思想深处纠偏,才能赢得行为的主动,要看到在中央下大力气整饬作风的形势下,这种“为官不易”的状态,必然是一种常态。从今而后,权力不仅不会带来种种方便、福利、好处,相反,面临的约束只会越来越多,受到的监督只会越来越严,遵从的标准只会越来越高。

从另一个视角看“为官不易”,也许会让问题更加清晰。一项在2万余人中作的调查显示,81.2%的受访者一直在关注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情况,不少人认为干部作风有所改进,但仍有66.4%的人认为当地落实情况不太理想,52.9%的人期待加大落实力度。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一些干部感叹“为官不易”时,群众认为还是不够,还希望再接再厉。面对一些人“为官不易”的抱怨,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知,必须跟得上群众期待,乘胜前进,固化“为官不易”成果。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政府过紧日子,群众才能过好日子”。在不同的场合,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在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要求下,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时代背景下,在增强现代治理能力的改革目标下,我们应该对“为官不易”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权力只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起为官用权的底线原则,建树崇高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才能干干净净地为人民谋福祉,我们也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我们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更自由的人生。

有刚性执纪,才有清正风气——二论如何看待“为官不易”

制度的完善、纪律的执行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让制度敬畏、规则意识融入为政者的精神世界,同样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有这样两组数据耐人寻味。去年中央至少出台了14项禁令,涵盖了从“舌尖”到“车轮”、从月饼贺卡到烟花爆竹的多个方面;与此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处分18万余名违纪干部,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4521起。

作风在抓,腐败在查,风气在变,对“一年来最使你难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版本的调查答案中,反腐倡廉都排在前三位。群众乐见“为官不易”,一些人抱怨“官不好当”,都源于这样的现实语境:党纪国法发威了,“紧箍咒”让人头痛了,纪律约束越来越成为高压线。

刚刚过去不久的2013年,被一些媒体称为“禁令之年”。有人说,去年或许不是规章制度出台最多的一年,但却是最有成效的一年。令行禁止之效从哪里来?

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去年以来,从管住吃喝到“掐灭烟头”,无不从领导干部抓起,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开审理***案、10多个省部级干部落马,反腐“零容忍”态度让多少问题官员惊心?坚决查处衡阳破坏选举案,500多名人大代表被依法终止资格,打破法不责众“惯例”,防止了多少“破窗效应”?大

问题要抓,小问题也不放过,每一个时间节点都不懈怠,一项一项地治理“四风”问题,不少群众由此感叹,“对干部越是管得细管得严,风气就越是向好”。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正是由于坚持说到做到、敢于动真碰硬,以领导带头的示范效应、有纪必执的制度刚性、抓铁有痕的落实韧劲,我们才能充分释放从严治党的正能量,不断激扬反腐倡廉的清正风气。制度管用了,执行硬气了,“伸手必被捉”日益成为大概率事件,各项纪律也逐渐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越织越密的制度笼子,越收越紧的纪律约束,给党员干部穿上了“紧身衣”,也提供了一面面镜子,映照着各级干部对权力和自我的认识。

倘若怀着“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信条,放不下“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的“优越感”,走不出办事就得吃拿卡要的潜规则,那么放眼看去,大到党纪国法,小到条条禁令,都是与自己为难作对,处处寸步难行。整天长吁短叹“为官不易”,实则是心里难以割舍“为官不宜”所带来的权力福利,不想告别“为官不正”所误导的灰色人生。而对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者来说,两袖清风何尝不是最好的人生写照,依法办事、照章而行何尝不是最佳的工作环境?正如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的,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古人云,一心可丧邦,一心可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对人心的鉴照、对党性的考验。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会好转,松一松就会反弹,而且有的会变本加厉。树立政坛清廉之风、养成干部廉政之习,之所以是一场持久战,既因为制度的完善、纪律的执行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也是因为,让制度敬畏、规则意识融入为政者的精神世界,让“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成为不可撼动的常识,同样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宋代朱熹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今天的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职责,更应心胸开阔、志存高远,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抓作风问题就是积小胜为大胜,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以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重塑风清气正的大好河山,需要我们遵行制度的每一条,迈好脚下的每一步。(人民日报评论部)

有铁面问责,才有进取动力(人民观点)

——三论如何看待“为官不易”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7日05 版)

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

“原来以为只是一阵风,现在相信动真格了”,这是不少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且不说不少“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单从百姓身边看,从办事推诿被曝光后当天就整改,到因一餐饭、一顿酒、一次公车私用受处分甚至丢了“帽子”的案例隔三差五出现,哪里有作风积弊,哪里就有铁面问责。这样的结果也就顺理成章——在多个面向公务员和干部群体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觉得禁令“真的严了”,一些人更是由此感慨“为官不易”。

实际上,我们也面临过若干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尴尬,陷入过三令五申拦不住“四菜一汤”变成“舌尖盛宴”的怪圈。现在为何风气一变、作风一新?正是铁面问责,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制度成为说一不二的硬杠杠。

一年多来,在各种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中,“原则上”少了,“一律”多了;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对顶风违纪者称“某某”少了,点名道姓多了;在各类事故的事后处理中,有关责任人能“滑脚”的难了,失职渎职者难逃惩处。铁面问责、有违必查,谁还敢把纪律当成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谁还能把制度当成可有可无的稻草人?紧箍咒越念越紧,监督网越织越密,问责的刚性力量覆盖了权力运行的各方面、各环节,这才能打掉一些人的特殊利益,消除某些人的寻租空间,以强劲的倒逼机制正风肃纪、反腐倡廉。

诚然,在禁令纷纷出台、问责不断加紧的背景下,各级干部受到的监督和制约越来越多,面临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但是,对于手握公权力、肩负一方发展之责的领导干部来说,从严要求、恪尽职守何尝不是应当应分的事情?惩恶罚劣、激浊扬清何尝不是权力健康运行的底线?更何况,问责压力之下的作风转变,还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正效应。

一位曾经忙于应酬的官员感慨说:“八项规定救了我半条命,再也不用拼命喝酒了。”在多项调查中,不少干部纷纷表示,反“四风”之后,“生活变得规律,身体趋向健康”。其实,问责力度加大、作风改到深处,对干部自身难道不也是一种解放?以前公款吃喝甚嚣尘上时,有人说“做梦都想喝小米粥”;从贯彻八项规定到执行各项禁令,又让多少干部告别了“赶不完的饭局、喝不尽的酒”?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压力就有动力,改作风驰而不息,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对干部来说,觥筹交错的宴请少了,迎来送往的风气淡了,不只是利于身体健康,更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学习、搞调研、问民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事业之中;对群众而言,严治懒散庸拖,严责政绩工程,办事办证就会顺畅得多,民生民利就会有更多保障。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人心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动真碰硬的作风建设,扫除沉疴积弊、不断除旧布新,“让百姓爱,让贪官怕,让官员有所忌惮,让社会充满期待”,各级干部就能以良好作风取信于民,积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2013年,我们之所以能赢得良好开局,一个重要经验就在于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从而让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宣示,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出明确信号:气可鼓而不可泄,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这样的拷问,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

第四篇:为官不易 为官不为

“为官不易”但“为官要为”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叫夏鑫,来自中江县人口计生局,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今天全市优秀年轻干部座谈会。首先感谢市委组织部能给我们年青干部提供一个这样交流学习的平台,这也充分说明了市组织部对我们年青干部的关心和厚爱。下面,我就“当前,从上到下一系监督管理措施出台,一些领导干部感到为官不易、甚至为官不为”这个题目,谈谈我个的一些初浅认识和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对“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的认识和体会 党的十八以来,中央坚决抓干部作风建设,从“八项规定”到“六条禁令”,从严禁“公款送礼”到严管“公务接待”……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作风管束越来越严、权力约束越收越紧,以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大背景下,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关于中央出台的各项规定,实质是纠正不良之风,惩治腐败行为,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言行遵照一个共产党员标准执行,就不会有如此的抱怨;“为官不易”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如果手中掌握着权力的官员和群众一个标准,没有约束事无忌惮,民还能聊生吗?岂不天下大乱。既然选择为官,自然要遵守规定,既不能有为官就是发财致富的贪婪,也不能有为官舒服

的错误认识。

很多干部发出这样的感叹:干得越多,错的越多,还不如不干。这样的现象在领导干部中很是普遍。虽然有行政体制弊端等原因,但是从主观上讲,还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习惯遇事“绕道而行”,遇到难题搁臵处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保着头上“帽子”顺利过渡,就万事大吉的心态。正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干实事的领导少了,吹拉弹唱的领导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干部庸懒散的作风,干部的心没有放在群众身上,而放在了自己身上,能力自然不足,为官也就自然不为了。

二、作为年青干部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为什么活着,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人活着,就有一种责任,要敢于担当。不谋当多大的官,挣多少的钱,只为活得坦荡、自然、平和。能尽自己力量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贡献,我想这是为人的基本价值所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更要为大众谋福谋利,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状态,更是自身价值最大化的最好着力点。

其次,要敢于担当,敢于担责。“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政治地位,给予经济待遇。我们唯有尽心尽责、认真履责,方能不愧对组织的 信任和群众的期望。敢于担当,“敢做善成”,直面困难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不瞻前顾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作为。

第三,要主动学习,更新观念和思维,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我们应该意识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更的利于促进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我们干部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干部以饱满的热情,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德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因此,“为官不易”不是“为官不为”的原因和结果。因为在干部头上悬起了高挂的“剑”,约束了干部的一些行为,就把“为官不为”当成理所应当的行为,这是典型的官员撒泼与无赖行径。我们应该把“为官不易”视为一种鞭策,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党性打磨、品性修养,才能从“为官不易”转变到“为官有为”。

谢谢大家!

2014.11.6

第五篇: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

刘云山: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4月20日在沈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出席并讲 话,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坚持从严从实要求,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确保教育 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会上,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11个省市党委负责同志和所属市县委书记代表,以及中央第二巡回 督导组组长先后发言,大家认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局良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扎实推进,一些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进展还不平衡,存在重视不够、大而化 之、走形式赶进度等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把活动切实抓紧抓好。

刘云山在讲话中说,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是前提,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中央确定的必 读书目,以先进典型为镜,触及思想灵魂、加强党性修养。“四风”问题各级各层都有,关键是要积极主动找、联系实际找,找出来的问题要具体化、像自己。专题 民主生活会是一个关键步骤,要出以公心、开门见山、敢于交锋,克服和避免“怕”的思想、“绕”的现象、“空”的问题,多一点“辣味”,确保开出质量和水平。

刘云山说,第二批活动同群众关系更直接,更需要开门搞活动,要真开门、开大门、全过程开门,畅通群众参与的渠道,鼓励群众讲真心话、提真意见,各个环节都让群众来评判、来监督。要坚持从严督导、从严把关,突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督导,突出对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重点 环节的督导,督到关键处、导在点子上。

刘云山说,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要把开展活动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开 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 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刘云山强调,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各省区市党委要对组织协调、活动推进负总责,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具体指导,不当“甩手掌柜”。市、县领导 干部是第二批活动的重点对象,又是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必须发挥好受教育和抓活动两个主体作用,既带头参加活动,为党员干部树标杆、作示范,又切实履行好引 领者、组织者的责任。

赵乐际主持会议,赵洪祝出席会议。

下载要固化“为官不易”成果[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要固化“为官不易”成果[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妙谈为官不易,为官不为

    习近平妙谈“为官不易”“为官不为” “如果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就要‘为官不易’,那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做好四个坚持 固化转型成果

    做好“四个坚持”工作固化二代转型成果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罗田支行全体员工热忱欢迎你们的到来,感谢你们对罗田支行的检查和指导,感谢你们对罗田......

    干部要懂得为官之道

    为官之道:做好了人才能不被骂为“狗官” “要先做人后做‘官’;要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去做事;不要再把‘学习不够’当犯错的万能借口„„”。 要为了做事而做“官” 要为了做......

    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文点评“为官不易”说

    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文点评“为官不易”说 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文点评“为官不易”说 题:从严治吏致为官不易? 专家称抱怨系权力观错位近来,在事无巨细的中央禁令和持续的反腐高......

    人民日报连续3天刊文点评“为官不易”之说

    人民日报连续3天刊文点评“为官不易”之说 近来,在事无巨细的中央禁令和持续的反腐高压下,一些公务员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感叹。专家指出,感叹“为官不易”说明中共整作风、反......

    为官要努力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为官要努力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来源:人民网作者:河南省长垣县法院 夏廷堂发布时间:2010-03-29 00:00 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

    为官之要在于勤政为民

    为官之要在于勤政为民勤政为民是党和人民对党员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是党执政合法性和稳固性的现实基础。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来,勤政为民是为官之要,是立身之本,是衡量其能否......

    为官做人要坚守“三个底线”

    为官做人要坚守“三个底线” 今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严守为官做人的底线》文章,文章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一点一滴建树自己的高尚品德志趣追求,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