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步彰显生态魅力与发展活力
同步彰显生态魅力与发展活力
十几年之前,良好的生态与滞后的发展曾是南京市高淳区的鲜明写照。如今,生态的魅力与发展的活力在高淳正同步彰显。十多年的变化,关键在于高淳始终坚持并走出了一条以生态立区为主要战略的特色发展路子。
生态立区战略在高淳的实践
高淳生态立区战略经历了探索实践、深化完善、创新突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3年到2007年,主要是提出并推动了“生态立县”战略的全面实施。2003年以来,高淳在认真总结过去发展经验、深刻分析资源优势和经济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市委“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三大发展战略,从制度和规划层面把坚持生态立县、打造生态特色、建设生态高淳的思路举措加以固化。
第二阶段从2007年到2011年,主要是针对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不断赋予“生态立县”战略以新的目标内涵。在发展思路上将“实现绿色崛起”作为高淳城市理想的核心追求,在发展理念上凝聚形成了“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和“坚定不移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并进的发展道路”的思想共识,在发展举措上丰富完善了营造大环境优势、提升环境竞争力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抓手,使高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主要是把“生态立县”确立为区域发展的主战略,全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转化。2011年提出了“城乡环境最优美、富民强县最协调、社会关系最和谐”的发展目标,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重点;2012年推动“生态立县”战略系统化展开,着重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启动了“全境生态、全域生态、全程生态、全民生态”的体系建设;2013年撤县设区后,进一步深化细化了彰显“自然山水之美、人文和谐之美、绿色风尚之美”的思路措施,进而在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导向等方面形成了“生态立区”战略的整体框架。
大力促进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高淳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通过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整合部门与镇村多种资源,依托企业与社会各界力量,强化政策与资源的叠加效应,集中发力、滚动发展,在全区形成了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一是坚持环境建设与活动载体协调互促。精心塑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从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示范县到2013年率先推行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区范围内滚动式、持续性开展靓村、清水、丰田、畅路、绿林“五位一体”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省市率先实现了环境整洁村的全覆盖,打造了一批特色村居。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从2009年起组织实施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建设,在2012年高标准完成国家示范任务的基础上,又结合落实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五年规划(2013―2017年),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面积达到40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达到30万人,覆盖率、受益面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9月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现场会在高淳召开。扎实推进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和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以“一湖、两带、三区、四廊”为重点,积极构建“水管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位一体的水生态文明体系,同步推进区2013―2017年“水美乡村”建设计划,近三年来实施水生态重点项目24个,完成主要河湖清淤1500万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65平方公里,建成市级“水美乡村”4个。全面提升绿色高淳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和生物多样化森林“五个百里森林带”,城乡林木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24.5%、45%,在省市率先实现绿色新村的基本覆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跻身全省前列,桠溪慢行系统被国际慢城联盟授予“全球慢城最佳实践大奖”,高淳成为南京首个全国绿化模范区。
二是坚持环境生态化与产业高端化齐头并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淳经济开发区、宁高高科技产业园两千亿级产业基地,推动电商园、文创园、软件园等特色园区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近三年来成功引进了统一企业、福特研发中心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集聚了清华同方、神州数码等知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200多家,新上了总投资205亿元的新兴产业项目102个,建立了产业合作联盟11个、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等智力型团队80多个。突破发展休闲旅游经济。以塑造旅游地标、建设旅游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三区联创”为抓手,大力开发以“三区三带”为重点的多触点、多样化的“旅游大产品”。
三是坚持环境指数与富民指数同步提升。有效拓展促进农民增收与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渠道,目前全区从事休闲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农村居民达到6.7万人、占比达到19.1%,每年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近3亿元、人均增收4500元,201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6万元,分别位居全省同类城市第7位、第12位,农民就地城镇化这一创举得到国际慢城联盟总部肯定,并被列入国际慢城公约章程,成为创建国际慢城的又一重要标准。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体系化制度化建设
率先制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2012年11月高淳受国家环保部委托制订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本。
率先实施“四全”生态系统建设。在全境生态上,科学划分生态涵养区和生态经济区,并同步制定了生态涵养区保护规划、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配套出台了固城湖区域水源地保护、“三大生态标志区”开发等保护性、建设性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境的规划体系。在全域生态上,强力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改造、建设,近三年来新建在建生态串联工程230多公里,建成生态标志区面积110多平方公里。在全程生态上,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近三年来环评否决项目110个、关停并转“三高两低”企业36家,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全区单位GDP能耗、CO2排放强度年均下降2.8个、5个百分点;在全民生态上,把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与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全区公众生态文明普及率、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分别达到91%、85%,均居全省前列。
率先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着重构建了“四项制度”:一是强化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为摒弃“一刀切”的考核模式,率先推行镇差别化考核机制。二是强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以人大决议的方式出台了加强固城湖水资源保护、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等专项制度,制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等专项规定,实行严格的生态执法监督、生态责任监管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三是强化生态规划管控制度。目前全区生态保护区域占到国土面积的26.5%,耕地保护面积始终保持在55万亩以上。四是强化生态投入保障制度。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上,设立区级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基金,每年把20%的地方新增财力、1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公共财政每年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上,采取股权合作、公私合营等方式加快资源市场化改革,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在社会参与上,依托“情系故里、共建家园”、光彩事业、企村结对共建等载体,广泛发动各界人士捐资助力农村环境建设。□
责任编辑:金 雯
第二篇:激发机关活力 彰显党建魅力 增强发展实力
激发机关活力 彰显党建魅力 增强发展实力
中共寿光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寿光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所辖14个党委,192个支部,共有4326名党员。近年来,寿光市作为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把党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以认识和对待,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机关党建工作“走在前头”的要求,以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活力机关为目标,认真贯彻“强基固本、创新进取、增强活力、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在全市机关党组织中大力实施“活力行动”,转变作风、优化形象、提升效能,用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党建工作激发斗志、凝聚合力,找准了机关党建工作服务全市发展战略的最佳切入点。
一、载体推动、培育活力
围绕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后开展了系列活动,以丰富多样的载体,孕育机关活力。一是争创“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按照思想品德好、政治学习好、践行宗旨好、岗位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好”的基本要
求,采取自下而上、推荐申报、党委审批的方式,共评选市直机关“共产党员先锋岗”372名,颁发“共产党员先锋岗”桌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履岗尽责、争当先进的意识。二是“包千村,联万户”活动。组织市直机关1236名党员干部通过包村、驻村等形式,包靠全市14个镇(街道)的542个村,帮扶重点困难户、带头户和“两代表一委员”户等一万多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先后为帮扶户提供致富资金扶持共计1千余万元,提供技术指导4千多次、致富信息6千多条,帮助联系就业5百多人,新上致富项目316个。同时,采取 “部门+村”的形式,组织100个市直部门单位与薄弱村分别结对建立联合党组织。先后帮助薄弱村制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措施办法220项,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兴办公益事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2130个,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300多万元,有效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广大农民致富发展的信心,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帮扶村经济发展。三是“亮身份、作承诺、见行动、当先锋”活动。在建党八十九周年之际,为全市市直机关15000多名党员发放“共产党员”胸徽,要求人人佩戴,亮明身份,并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增强其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一
个组织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臶”。在此基础上,每名党员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和专业特长,自愿承诺为群众办理2-3件实事好事,改正自身1-2个缺点和不足,制定履诺措施,建立履诺动态管理台账,定期通报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党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形成了互促共进的履诺氛围。活动开展以来,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830条,化解矛盾纠纷11030起,帮助解决基层实际困难22085项。四是“双创双争”读书学习知识竞赛。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争当学习型党员、争当学习型干部”为主题,采取在线学习、读书征文和知识竞赛三种形式,组织全市1万余名机关干部参与学习竞赛。竞赛共评选在线学习优胜奖20名、优秀征文10篇、知识竞赛优胜奖20名,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机关干部投身学习、争做先锋的热情,有效推动寿光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程和创先争优争做圣城先锋活动深入开展。
二、示范带动、激发活力
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群众中一面鲜艳的旗臶,通过选树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来激发机关活力。一是层层选树典型。全市每个党组织都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单位的工作职能和业务
特点,选树了1-2个典型,形成了人人学典型、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寿光市委从党组织和党员两个方面,分门别类选树了6个创先争优典型。机关党组织学习市建设局党委“真抓实干、事争一流”精神,树立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企业党组织学习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敢为人先、奋力开拓”精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善于创新、大胆实践、敢于挑战,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农村党组织学习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精神,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强村富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关党员学习王伯祥同志“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精神,创新创业、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企事业单位党员要学习尹国良同志“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精神,保持扎根基层、爱岗敬业、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农村党员要学习王乐义同志“无私奉献、致富为民”精神,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原则,严于律己,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时时处处为党员群众做表率。具体贴切的典型选树,使全市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在全市形成了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和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二是抓好示范点建设。根据市委创先争优办公室安排,结合实际,将地税局、财政局、环保局、法院、人社局等单位确定为系统内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开展。市委组织部部长高文庆同志先后到地税局、环保局、法院等单位考察调研,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示范点带动下,截至去年底,系统内各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0多项,其中,财政局还被评为全国财政工作先进集体。三是搞好宣传表彰和交流。对党建工作和各项活动中涌现出的各种典型和先进事迹及时总结表彰,通过编发工作简报、举办事迹报告交流会、印发事迹材料等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在寿光日报、寿光电视台和寿光网、寿光党建网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对各类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先后编发简报48期,举办事迹报告交流会16场次,印发事迹材料8000余份,在各类新闻媒体开辟专栏6个,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和事迹6000余次,在全市形成了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督查促动、提升活力
对党建工作坚持周巡视、月调度、季督查和年考核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醒督办,促其及时整改,先后发出督办回执单2000余份,提出整改措施1000多条。创新监督考核机制,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以严格的督导检查制度,促进工作开展,提升机关活力。一是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围绕锻造“忠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永葆先进性”的党员队伍,不断提升党员素质,探索推行了党员队伍纯洁机制。这一机制每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半年组织党员开展一次党性分析,每年年底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对党员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对党员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评价,第三年年底进行党籍登记,合格票数高于60%的给予登记,低于60%的暂缓登记,因种种原因未予登记的党组织不再承认其党籍。此机制对建立完善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定期纯洁长效机制,改革事实上的党员“终身制”,引导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和责任意识,激励党员自觉履行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充分肯定,被评为2009全省基层党建创新“县委书记项目”,并于今年1月11日在《大众日报》等省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公示。5月9日,中央党校“纯洁党员队伍机制研究”课题组来我市调研,对我市推行党员队伍纯洁机制
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一致认为“党员队伍纯洁机制”的推广,可以严把党员队伍“入口”,从源头上防止和杜绝了不合格党员的产生,净化了党员队伍。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吸收各界群众参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保证了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党务公开机制。本着全面、真实、具体、合法的原则,将过去“组织公开什么,党员群众就看什么”的公开状况,改为“党员群众关注什么,组织就公开什么”,通过及时公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法规、党委(党组)重大决策部署、选拔任用干部情况和主要领导干部重大事项等内容,充分保障和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各级党组织每周一次通过公开栏、会议、文件等传统手段公开党务,同时建立了党政信息网等部门网站数十个,每天定期更新,随时公开党务,使党员、群众不论外出还是在家都能随时阅看党务公开情况。通过党务公开内容反馈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去年以来,收到各种有价值的反馈意见400多条,问题60余个,已全部得到落实整改,党务公开发挥了应有的监督和推动作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寿光民生”网络监督机制。我市依托“中国寿光网”开通了“寿光民声”网络质询平台,先后组织88个政府部门和全市14个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上线接受群众网上质询、投诉和建议,集
中力量解决群众的难点、疑点问题。开办至今,点击量达到 1031.5 万人次,受理提问47235条,上线部门回复率达 100%,群众满意率平均达到了85%以上,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5%,较好地实现了“关注民生,汇集民智,化解矛盾,服务决策,优化环境”的平台作用,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网上连心桥”。中纪委信访室主任徐槟在寿光调研时认为,“寿光民声”承担了“网络信访局”角色,拓展了沟通民意、解决问题的渠道,成为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平台。被省纪委、省监察厅评价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线”、立体民意的“收集线”、为民服务的“解忧线”,在化解社会矛盾、推进阳光政务、优化经济软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机关党建“活力行动”的开展,使寿光市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双丰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内纯洁机制进一步完善,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城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今年1—7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达3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和30.3%,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290元,全市综合实力位列全省前茅、位居全国百强,社会各项事业均步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
第三篇:改革彰显活力
改革彰显活力 改制焕发生机
——嵩县企事业单位机制转换攻坚战的实践和探索
今年以来,嵩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市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改革改制单位职工利益最大化、改革改制单位发展获利最大化、部门服务改革改制效能最大化”的改革改制目标,理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情操作,顶压力,攻难关,破坚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我县共撤销事业单位建制14个,收回事业单位编制328个,妥善安臵职工209名;完成5个国有企业改革,妥善安臵职工337名。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嵩县企事业单位改制做法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即“三个到位”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三个强化”夯实舆论思想基础,“三环相扣”扭住企业改制关键,“三项机制”破解改制难题。具体做法是:
(一)“三个到位”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常言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因此,建立健全抓领导、领导抓工作机制,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具体的责任机制,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成为改革改制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导干部考核。建立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企事业单位改革情况制度。各部门、各单位改革改制工作的进展情况,每季度要在县委、县政府季度讲评会上排序点评通报,排在后三位的单位主要领导作表态发言;对思想消极、行动迟缓、措施不力、效果不佳,造成严重影响的,我们按照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工作思路果断处臵,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三个强化”夯实舆论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企事业单位改制工作涉及单位的发展走向、人员身份臵换等切身利益,是2011年“6+1攻坚战”中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如果宣传工作不到位,改革改制就不会受到职工关心和社会关注,如果思想工作不到位,就得不到单位和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工作就难以推进。因此,我县始终把做好思想工作、强化舆论宣传贯穿工作的始终。
一是强化会议动员。县委、县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工作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也相继召开了动员会,全面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县委常委会会议定期研究企事业单位改革情况制度,着重解决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个别分管领导推进不力等制约机制转换的重大问题;县政府常务会每周一上午例会第一项议程就是听取改制办和改制单位工作汇报、解决存在问题、安排本周改制工作;县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坚持每周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
业,但事业单位未撤销、职工身份未臵换、管理体制不明确、产权不明晰、单位效益差、职工意见大,多次发生赴省、赴京上访。县审计局和发改委通过调研分析,找准症结所在,耐心细致地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并通过资产彻底理清、富余人员妥善安臵等办法,使职工合法利益最大化得到具体体现,股份制企业甩掉包袱,健康发展,激发了活力,焕发生机。
(三)“三环相扣”扭住企业改制关键
思路决定出路。摸清底子理清思路是做好改制工作的基本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分类制定方案是做好改革改制的行动指南。思路理清、方案确定后,关键是要通过督查抓落实。
一是摸清底子理思路。县改制办工作人员分组到涉及改制工作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和改制单位一起进行调研,摸清基本情况;认真学习、研读中央、省、市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改革、改制政策,明确改革重点,了解职工需求,掌握改制的有利条件,找准制约改制的症结所在,理出了改制的工作思路:以职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标准,以密切联系群众为基本方法,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切实加强领导,科学制定方案,分类施治,强化督查,落实责任,优化资源配臵,激发内在活力,助推经济发展。
二是分类施治定方案。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县职改办
次,并通过会议、简报等方法,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四)“三项机制”破解改制难题
改革,关键是有章可循,前提是大局稳定,重点是产权处臵,关键是人员安臵。因此,改革需要政策支撑,需要保持稳定,需要破解资金难题,使广大职工关心改革、关注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破解无章可循难题。县改制办通过印发了《事业单位分类标准参考表》,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建立联审联批制度,由财政、人事、编制、社保、审计等部门联合对改制单位费用测算、国有资产处臵,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受损害;通过建立国有资产评估机构招标制度,从全市30余家中招标5家业务精、信誉好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参与资产评估,降低了评估成本,提高评估质量;出台了一系涉及审批程序、经济补偿、产权交易、人员安臵等关键问题政策,为企事业改革的加速推进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是健全资金筹措机制,破解安臵资金难题。嵩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很困难,大中型企业少,涉及改制的大多数属于“三无两有”企业,职工安臵资金缺口较大,再就业工作难度大。为此,我们把始终破解安臵资金难题作为改革改制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行产权整体转让的形式,将县水利局5家企业与河南省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资源重
我县的企事业改制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基层职工的诉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事业改革改制工作没有政策依据,解决问题的途径途径少,是摸石头过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二是单位职工观念转变不到位,单位怕得罪人不想改、职工诉求高与政策差距较远,达不到满意不愿改,工作难度较大;三是多数改制单位经营状况差,长期欠缴社会保险,债务大,改制成本高,县政府财政困难,又缺少大中心企业,职工就业再安臵困难,等等。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工作督查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10月17日洛阳市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10月21日沈庆怀副市长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领导、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确保11月底全面结束今年的改革改制任务,并进行档案完善、整理、归档及全面的经验总结,对明年的工作进行早思考,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把嵩县明年的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让组织放心,使群众满意。
各位领导,以上是嵩县今年在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方面取得的成效、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
第四篇:集镇建设彰显活力
集镇建设彰显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武山县乡镇集市,处处是火热的施工场面,让人感受到一股蓬勃发展的气息:四门综合市场加紧施工,洛门木材市场和榆盘乡农贸市场配套设施建设紧锣密鼓……一个环境优美的乡镇商贸集市流通体系正悄然形成。
四门综合市场总投资669.5万元,占地面积50余亩,建成二层商铺109间,硬化场地3600多平方米,完成长50米,宽10米的交易棚3座。市场的建成,有效解决了四门占路为市,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四门镇依托“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机遇,开展“商贸活镇”的振兴计划,目前,日上市摊位500多个,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安排从业人员200余人。
沿安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着眼大局,立足于“建市场,促商贸,活经济,谋发展”,修建综合农贸市场,占地面积5803平方米,建成商铺145家,完成地面混凝土硬化600多平方米,衬砌排水边沟266米,搭建钢架结构交易棚5组。集镇市场的建设,切实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等问题,促进了商贸流通,增强了经济活力。
沿安乡李庄村村民李顺军高兴的向记者说:“以前我们赶集可是一桩大事,要到20多里外的岷县马坞集市去,提前好几天就开始谋划,因为路远,还得带上干粮,出门回家两头不见天日。村民们缺盐少油、缺针短线是常有的事,现在我们赶集和城里人没啥区别,市场就在家门口,村民们的生活 真是太方便了”。
武山县市场管理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在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整体架构与空间布局上,以城关、洛门城镇市场为中心,以马力、滩歌等5个镇综合(农贸)市场为依托,以高效运行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物流系统为支撑,充分整合交通运输、仓储、信息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使之成为汇集中外商品,辐射到周边大中城市有影响力的物流园区,成为带动周边地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的先导与动力,加快推动武山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打造陇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
今年以来,武山县大力实施“11253”区域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农家店改造提升步伐,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全县商贸流通业水平,努力把武山打造成陇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
武山县按照“五大五小”市场规划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切实加快了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建成“六通店”12个,各级各类市场30多个,总投资3亿多元,年交易额近12亿元,创利税1600万元。其中,洛门森源果品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3.5亿元。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网络,建立县、乡、村三级贯通的综合性多功能农家店,形成了物流、信息流、人流融为一体的农村现代流通信息服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购物,有效保障了消费安全。目前,全县已改造、新建农家店194户,实现了乡镇100%全覆盖和覆盖50%的行政村,货物配送率达到60%以上。
为全面提升武山的商贸流通业水平,使武山成为陇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和通达八方的旱码头,县上在天定高速公路武山、洛门、鸳鸯三个出口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洛门物流配送中心,规划总投资3630万元,占地面积82.84亩,建筑面积26730平方米,主要经营烟酒、副食、五金、建材、药品及日杂用品的批发、零售。建成后,将成为陇东南地区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物流平台。城关物流配送中心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41.5亩,重点以特色农产品收购、加工、出口、信息服务等为主,全力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和劳务产业的发展。
商贸活县生机勃勃
近日,武山县渭北综合市场已正式投入运营。渭北综合市场是武山县招商引资的重大成果,也是城区“北扩东延”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该工程总占地面积为562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1646平方米,其中商铺建筑面积 29331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为22315平方米,总投资约8753万元。这一市场的投入运营,不仅激活了武山商贸产品流通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全县经济发展,也惠及了城区及周边五万多城乡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武山县积极实施商贸活县战略,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为切入点,以开拓农村商贸市场为抓手,依托天定高速公路建设和城镇开发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工作,推进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全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大力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切实为改变农村“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等问题。
商贸流通是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武山县按照“五大五小”市场规划要求,建成了渭北综合市场、洛门金鑫物流园、滩歌蔬菜市场、马力综合市场和四门农贸市场,加强建设农业部确定的洛门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努力把洛门打造为陇东南最大的木材市场。目前,全县扩建、新建各类市场250多个,交易大棚1.9万平方米,批发摊点2100个,个体工商户1300多户,各类蔬菜中介组织127个,具备了蔬菜交易、客商食宿、配套运销、组织中介的良好条件。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扶持金陇、绿源公司扩大出口规模,带动商贸业快速发展。
时代的春风给武山注入了勃勃生机,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迅速崛起,一批初具规模、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商场、超市和连锁店纷纷建立。目前,全县有各类超市24家,商业网点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仓储面积2.5万平方米。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为商贸流通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方便了群众购物消费,有力提升了商贸流通的档次和水平。
武山环境卫生综治工程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 2011-07-05
日前,记者深入武山县的城镇乡村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农村过去“脏乱臭”现象没有了,乱摆摊、乱搭建和卫生死角得到有效清理,马路街道清洁了,村子、院落干净了。县三成联创办公室负责人说:“这是全县上下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果。”
近年来,武山县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建立了清洁队伍、环境监管、基础工程“三大体系”,加强了垃圾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工业企业污染、噪声污染“四项治理”,进一步完善了清扫保洁制度,各乡镇都已成立了环保所,按“三定二包”的办法落实保洁员2750名,清运员1300名,环境监督员1050名,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保洁员队伍。县、乡、村三级联动,整体推进城乡清洁 工程,全面整治环境卫生,建立完善了长效管理机制,为推进三城联创,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建设生态武山、魅力武山奠定了坚持基础。
为了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取得实效,今年,该县将新建垃圾池500个,填埋点100个,公厕21个,增加保洁员390人,完成城区污水厂建设,创建卫生村30个,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个,市级绿色单位2个,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实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从县城到乡村,从大街小巷到农家院落,街道整洁干净了,村庄变美了,一个干净、和谐的新家园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武山拓宽农村致富路 发布时间: 2011-07-29 城关镇杜塄村至韩川村相距不足3公里,多少年来,下雨成涝,天晴泥泞,一直是附近群众心里的“老大难”路段。近日,随着两个施工队工程的合拢,这段一直困扰着大家出行的难题就此宣告终结。“以前路不好走,咱们农村学校最怕就是下雨,怕孩子上学路上不安全,许多农村孩子一下雨就没法来上课了。现在路修好了,我们省了好多心哩!”韩川学校李校长说。近年来,武山县紧紧围绕“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好先行”这一主题,真抓实干,着力推进和谐交通建设,全县交通各项工作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 态势。
该县按照交通运输部提出的“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省交通运输厅确定的“中东部通达会战,西部优化改造”的农村公路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通乡油路、通畅工程、“双通”工程建设。上半年实施了续建通乡油路项目47.596公里,通畅工程48.838公里,“双通”工程,拟新建令川渭河大桥,侯堡公路路基改造工程,磐草公路养护维修工程、安保工程,以及洛礼二级公路建设前期的协调保障工作。同时,该县继续做好通乡油路项目的续建任务,其中全长26公里的杨岷公路、16公里的温草公路,已相继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竣工通车;5.596公里的城咀公路于3月份开工建设,目前路基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铺油前的准备工作,预计7月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竣工通车。按照省市计划,今年该县共实施通畅工程4条48.838公里,预计9月底可全部完工。
今年,全县重点实施了山丹、城关、洛门等4乡镇川道地区产业路和马力等5乡镇通自然村道路。截止目前,已实施山丹贺店、周庄,城关清池,洛门新龙、曲里、下康、郭庄等蔬菜产业道路37.1公里,实施马力等5乡镇通自然村道路19公里。在高质量推进优质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全方位抓好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上半年对磐温路、漆岷路、四马路、丁高路、城咀路、姚杨路 等6条县乡主养线路进行重点养护。截止六月中旬,共完成路基整修2659立方米,整修路面9936平方米,油路修补18000平方米,整修路肩140公里,处臵翻浆20669平方米,清理边沟48.56千米,疏通桥涵10道,清理塌方5648立方米,备养护砂10880立方米;完成主要养护线路74.366公里,全部达到优等路;完成重养公路146.128公里,其中优等路90公里,良等路56.128公里。
县交通局副局长党强告诉记者,武山是农业大县,农村发展了才是真正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县上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全县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已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农村公路通行能力的得到明显提高,无疑为这个闻名全国的蔬菜大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保障。
宿迁市城管局“四化”推进创先争优工作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市城管局局结合单位实际,出点子、添措施,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体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活动中。
一是推进思想创新化。完善宣传思想和教育培训方案,开展创先争优学习培训活动,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提高党性觉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推进队伍规范化。坚持“严明执法,和谐管理”,宣传到位、劝导到位、取证到位、暂扣到位、处罚到位。执法做到亮证在先、告知在先,依法行政做到着装规范、用语规范、行为规范、程序规范。
三是推进执法标准化。理顺执法流程,完善监督机制,以标准化为要求、以整体联动为保障,努力打造法治城管,逐步化解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升城管执法效率。
四是推进主体多元化。充分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把治理脏乱差和不规范行为的宣传资料发放到千家万户,实现管理多元化,破解管理难题,开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管理新格局。
第五篇:生态农业 彰显魅力
生态农业 彰显魅力
发布时间:2012-09-17 来源: 伊春日报
粮食连年增产,农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回首十年来变化,我市生态农业大踏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改善。针对我市以中心区为核心、由卫星城构成城镇群的特殊形态,在1市、1县重点发展大田作物,在区辖农村重点发展城郊农业,形成了南稻、北豆、中部蔬菜和饲料的种植格局,全市农业农村和森工多种经营工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第三次创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据统计,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65万亩,粮食总产89.2万吨,农业增加值实现76.2亿元,森工多种经营产值实现95.2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实现8630元,森工多种经营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实现8939元。
夯实常规农业基础。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水稻、扩大玉米、压缩大豆的种植面积,重点在铁力等地发展水稻生产,中、北部地区大力发展早熟玉米生产。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5.2万亩,良种覆盖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多年来,我市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设施化农业示范基地,建成重点棚室生产区16处、面积4300亩,年产绿色有机蔬菜4万吨。增加了山野菜、山野果、山药材等人工栽培面积。突出抓好“水、机、棚”三大工程建设。筹资1亿多元建设了一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水土流失,完善道路、电力、喷灌等配套建设,田间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充分利用与俄罗斯毗邻的有利条件,组织农民和务农职工到俄方租种土地,目前赴俄农业开发人员达到近千人,耕种俄方土地18.98万亩。
发挥林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保健品、动物食品、矿泉水6大产业体系。建设我省蓝莓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人工种植,实现3年内种植蓝莓1万公顷的目标和“十二五”期间蓝莓产业发展基本构想,目前,全市蓝莓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倾力打造全国食用菌主产区。我市食用菌资源丰富,主要采集品种有榛蘑、元蘑、黑木耳、猴头蘑100多种。全市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6亿袋、鲜品产量24.7万吨,其中黑木耳5.75亿袋、鲜品产量22.7万吨。按照省政府“林下经济林中发展”的要求,我市全面发展林中种植、养殖和采集业。全市红松果嫁接6053亩,栽培山野菜180亩,种植药材16万亩,其中水飞蓟9.6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水飞蓟种植基地;采集山野菜15394吨。
培育龙头延长链条,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户,年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建成了铁力市35万亩水稻、嘉荫县50万亩大豆2处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森林食品共建立基地201个,面积67.9万亩,其中食用菌基地120个,北药基地27个,养鹿基地21个。以订单生产、垫付费用、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强化企业与基地利益联结机制,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21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8%,连接农民和务农职工6万户,户均增收1720元;带动从事养殖业的农民和务农职工1.2万户,户均增收1120元。目前全市有效使用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志产品180个,17家企业的18个系列、96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走在全省前列。“翔宇”、“翠花”、“林都”、“祖母绿”、“越橘庄园”等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已享有广泛知名度。全市已有35户企业统一使用“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兴安森林产品大市场、繁荣山特产品一条街、铁力局松涛山特产品一条街等产地市场渐成规模,年交易额5亿多元。全市现有森林食品经销企业186家,经纪人540人,在各大城市建立经销点150处,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
探索创新机制,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制定了《铁力区域“1+5”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突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资源共享、互利多赢,营造优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原则,实现区域内产业开发、城市建设、社会事业“三位一体”发展。在嘉荫县重点推进土地流转,嘉荫县在保证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后继续享受各类粮食生产补贴的同时,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激发了农民和乡村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发展副业和从事劳务业的热情。目前,嘉荫县已有506户农民向嘉荫农场流转土地10万亩,有50户农民向当地种植大户及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2万多亩,流转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嘉荫县实现规模经营的土地亩增产粮食40多斤,全县增产粮食400多万斤,每亩增收60多元,增加纯收益680多万元。
统筹协调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十年来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上千万元。2006年以来,全市建设农村公路465条3633.3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8.6%。新建砖瓦房62.5万平方米,建设户用沼气池3695个,新打饮水井186眼,解决了14.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政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市中小学辍学率分别控制在3%和1%以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贴标准和保障水平,农民参合率达到96%以上。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实行“应保尽保、应退即退”的动态管理。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和“金色田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以“大森林之声”为主题实施百日文化惠民工程。目前,我市新农村建设已呈现出城乡发展统筹推进的态势。
林区农业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业新格局正在形成,农民增收的步伐正在加快。面对未来,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我市农业正抢抓第三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本报记者 席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