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沟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情况(5篇)

时间:2019-05-13 17:4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沟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沟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情况》。

第一篇:北沟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情况

北沟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

理工作情况

我北沟司法所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6人。缓刑人员2人,保外就医人员1人,假释人员3人。在册人员,现已有2人顺利解矫,剩余4人正在社区服刑中。到目前为止,我司法所无脱管、漏管情况发生,在册服刑人员更无重新犯罪现象。

根据《吉林省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按照区局2011年社区矫正工作部署,我北沟司法所制定了《北沟司法所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制度》,并且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此制度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

《北沟司法所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制度》共包含九项内容:

1.报到制度 2.会客制度 3.请销假制度 4.迁居制度

5.政治权利行使限制制度 6.监管措施

7.风险评估、矫正效果评估方法 8.分类管理制度 9.防止脱管、漏管。

现就上面九项内容总结一下我所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情况:

一、报到制度。

1、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七日内或离开监所之日起七日内到户籍地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2009年8月,我司法所在收到法院和监狱的法律文书7日后,并未见刘志明、李忠秋到司法所报到。于是,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立即将该情况上报给所长。所长了解情况后,非常重视并做出指示:马上对2人的户籍地进行走访,并与北沟派出所联系,取得派出所的支持,协助查找。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在得到指示后,马上对2人的户籍地进行走访。在走访的过程中,见到了刘志明本人以及李忠秋的父亲。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向他们详细地讲解了社区矫正及其相关规定,并告知刘志明、李忠秋马上到北沟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听了我工作人员的讲解,刘志明表示愿意接受社区矫正,并马上到司法所报到。李忠秋也在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访后7日内来到司法所报到。

走访后,我司法所马上把走访情况上报区局社区矫正科备案。

2.针对户籍地属于北沟街的矫正对象,在法律文书齐全的情况下,经过区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审核同意后,及时接收矫正对象并予以登记,宣告执行社区矫正,建立档案,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发放《社区矫正告知书》。

3.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在不一致的,由户籍地司法所办理入矫手续后,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委托至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

4.社区矫正对象报到时,相关法律文书未送达司法所的,司法所应当先行登记,暂不接收矫正对象,待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后再接收完成建档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司法所已经按程序顺利接收6名社区服刑人员。

二、会客制度。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前,必须由其本人提出申请,监护人、居(村)委会出具证明,司法所审核后出具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材料送公安机关审批,公安机关批准后,司法所应记录备案。为防止社区服刑人员受社会上不良人员的教唆、鼓动而重新犯罪,社区服刑人员原则上不得与有劣迹的人交往。

我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在为矫正对象办理接收手续时,就会告知矫正对象该项制度,责令其遵守。并且会在入矫教育中再次让矫正对象学习,以此加深印象,对矫正对象起到约束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司法所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都严格遵守会客制度,无脱管和重新犯罪情况发生。

三、请销假制度。

1、请假制度:社区服刑人员离开居住地的,必须报告司法所,并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外出时间在七日以内的,经区司法局批准,司法所盖章后方可出行,并由司法所通知派出所备案;超出七日,由派出所审核批准后,通知司法所,并报区司法局备案。

2、销假制度: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后应及时到司法所销假,由司法所通报派出所。未按时销假或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地的,按社区服刑人员记分考核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我司法所的社区服刑人员李忠秋、赵大伟因身体疾病分别去广州、上海看病,都是严格按照该制度办理的请假、销假程序。

四、迁居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经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同意,由司法所转交公安派出所按规定办理。

迁居的要求和程序:

(1)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文盲可口头申请),监护人、居(村)委会出具证明,申请人填写《社区服刑人员迁居审批表》;(2)司法所会同派出所审核后签署意见,与社区服刑人员的申请一并提交街道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并经领导小组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审核;

(3)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审核同意后,退回司法所转交派出所按规定办理;

(4)社区服刑人员批准迁居的,原司法所应在7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介绍服刑人员情况,并转递有关档案;

(5)迁入地司法所接到有关材料后7日内,将其纳入矫正范围。

到目前为止,我司法所没有迁居的社区服刑人员。

五、政治权利行使限制制度。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的政治权利行使限制: 未经司法所和派出所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的政治权利行使限制: 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我司法所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李忠秋被依法剥夺了政治权利,在保外就医期间,该人严格遵守政治权利行使限制制度,现在该人已经顺利解矫。

六、监管措施。

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我司法所共接收了6名社区服刑人员,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都严格按照《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与教育矫正措施》执行。到目前为止,我司法所没有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情况发生。

七、风险评估、矫正效果评估方法。

在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教育结束前,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会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危险程度、矫正难度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提出矫正意见,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再经过三个月的监管对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进行评估。之后,每六个月进行一次风险评估和矫正效果评估,直至每名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解矫。

八、分类管理制度。

根据该制度,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把社区服刑人员分为三类进行监管。第一类为宽管级别;第二类为普管级别;第三类为严管级别。

我司法所现有4名社区服刑人员正在接受矫正。根据该制度,2人属严管级别,2人属普管级别。

九、防止脱管、漏管。通过以上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司法程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到目前为止,我司法所已有2名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解矫。在册人员,无一人发生脱管、漏管以及重新犯罪情况。

四平市铁西区司法局北沟司法所

第二篇:北沟司法所关于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工作情况

北沟司法所关于开展社区服刑人员

教育工作情况

北沟司法所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市政法委和市、区司法局的领导下,按上级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吉林省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工作规定(试行)》,彻底落实社区矫正工作中各项工作环节,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现将具体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入矫教育

在我北沟司法所监管下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办理报到、接收手续的过程中,我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会向社区服刑人员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和两高、两部下发的《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并告知社区服刑人员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针对不同刑罚种类的社区服刑人员,强调其在社区服刑期间,应当遵守的社区矫正规定,并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如在社区服刑期间重新违法犯罪将会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禁制令有关问题的规定: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行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行考验期限内进入以下一类或者几类区域、场所:

1、禁止进入夜总会、酒吧、迪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

3、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确

因本人就学、居住等原因,经执行机关批准的除外;

4、其他确有必要禁止进入的区域、场所。)

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后,还要继续接受2-3个月的入矫教

育。内容包括社区矫正告知教育和认罪悔罪法纪教育两大部分。入矫教育采取集中或个别教育方式,通过个别谈话与辅导,发放学习资料、电话交流、家庭走访等方式实施。

二、常规教育

入矫教育结束后,社区服刑人员进入常规教育阶段。常

规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社会保障教育等。

在社区服刑人员接受常规教育前,由北沟司法所所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街或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的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社区矫正小组,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家庭背景、犯罪类型、个性特点、不良心理等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并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个性矫正。

例如,我社区服刑人员刘志明,因犯非法经营罪被法院

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因为该人不是重刑犯,而且悔罪态度较好,社区矫正小组研究决定对其实施普管。同时

侧重该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其科学认识世界,明确人生目的,反思人生教训,端正人生态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学习提高法律意识,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后,能做个守法的合格公民。在学习内容上,我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为其选择了“八荣八耻”、《宪法》、《刑法》等学习内容,后因其要找工作而调整改学《劳动法》。

而我辖区的另一名社区服刑人员李忠秋,因犯抢劫(四

次)、盗窃(七次)罪被吉林舍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由于“腰3、4、5椎体结核伴椎旁脓肿,腰4.5、腰5骶1间盘突出”需要手术而保外就医。经社区矫正小组研究决定对其实施严管,同时针对该人的犯罪类型、个性特点对他侧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靠劳动致富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学习《刑法》,增强该人的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

三、心理矫正

我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定期个别谈话教

育,可以及时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和掌握其心理状态。如果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情绪不稳定或思想可能出现波动的情况,我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会立即与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个别谈话,及时矫正其不良心理,以便以后其积极面对生活。

例如,我司法所在接收李忠秋后,对其心理状态不能明

确掌握,通过个别谈话,对其进行了心理测试。我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运用人对颜色的喜恶(如:喜欢红色,代表该人个性坚强,积极豁达。活泼异常,感情丰富,性格外向。喜欢蓝色,代表该人喜欢宁静,镇定自若,无忧无虑,善于控制感情,很有责任心。富有见识,判断力强。胸怀宽广,性格内向。喜欢绿色,代表该人性情平静,善于克制,心绪不易烦乱,很少有焦虑不安或忧愁之感,充满希望和乐观,渴望事事更加美好。典型的性格内向类型。喜欢黑色,代表该人感情忧愁悲伤,人生之路每况愈下,感觉到不能象自已所想的那样去说话和做事,认为自已处境不够好等

等),对李忠秋进行了测试,李忠秋的回答是喜欢白色。问其原因,他说因为白色没有一点污点,很纯洁。从中可以看出他心底的渴望,他希望自己的人生如白色一样纯洁,没有污点。对以前所犯的罪行,很是自责。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将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也与社区工作人员这样说过:因为犯了罪,现在在人们面前都有点抬不起头来,觉得很后悔。社区矫正人员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劝解和开导。虽然他犯了罪,但他的人生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没有走。人不能永远生活在过去,应该朝前看。犯了错误,应该及时改正。并鼓励他,在服刑的这段日子里,他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好好改造、并且努力学习,争取提前释放。用这

种方法,我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了解到李忠秋心理状态稳定并且李忠秋本人对其所犯的罪刑有悔罪表现,并表示一定好好接受教育、学习法律,以后重新做人。

四、公益劳动

我司法所按照《吉林省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工作规定(试

行)》,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如夏天为北沟街各社区无偿修剪树木;冬天为社区居民无偿扫雪等等。

五、解矫教育

在社区服刑人员即将解除矫正之前,为了进一步增强社

区服刑人员的自律守法意识,巩固教育矫正成果,使社区服刑人员能够顺利回归社会,我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会采取集中教育或个别教育的方式做好解矫教育工作。解矫内容主要包括:党和国家政策、形势教育;指导社区服刑人员全面总结矫正期间的思想;指明社区服刑人员解矫后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以上就是我司法所认真学习《吉林省社区服刑人员教育

工作规定(试行)》,彻底落实社区矫正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具体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还会再接再厉将该项工作做好,为四平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四平市铁西区司法局北沟司法所

第三篇: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保证刑罚顺利实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社区服刑人员”是指,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第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人民法院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适用减刑,撤销缓刑、假释,决定收监执行等刑罚变更执行措施。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司法所承担日常工作。

第四条 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指导下参与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坚持依法、规范、公正、文明的原则。

第二章

报到登记

第六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对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核实身份,及时办理登记手续,发放社区服刑人员须知,并告知其在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第七条 人民法院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对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办理交接时,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通知其家属或者保证人到场。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家属或者保证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交接程序办理。

第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或者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和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公安机关采取纳入信息大平台红色预警等措施协助查找。

第三章

宣告执行

第九条 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后三个工作日内,建立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

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由本办法第四条所列相关人员组成。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第十条 交付执行机关的法律文书已经送达、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小组已经建立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执行。

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矫正小组成员应当参加宣告执行活动,县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参加。

第十一条 宣告执行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宣布参加宣告的单位和人员;

(二)核对社区服刑人员身份信息;

(三)依序宣告以下事项: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期限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等有关事项;

(四)发放执行矫正宣告书。

前款第三项中的“社区矫正期限”按照法律文书或执行通知书上注明的日期确定。

第四章

矫正方案

第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在宣告执行后五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

第十三条 矫正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信息;

(二)矫正小组成员组成及变动情况;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的综合评估情况;

(四)具体矫正措施。

第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每半年评估矫正方案实施效果,根据需要予以调整。

第五章

分级管理

第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级管理。

管理等级分为严格管理、普通管理、宽松管理三种。

第十六条 对宣告执行后三个月内的社区服刑人员,一律实施严格管理。

三个月期满后,司法所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运用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评估,提出确定其管理等级的建议,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实施。

第十七条 分级管理按季度实施。期满后,符合调整条件的,由司法所调整等级,但拟调整为宽松管理的,应当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符合调整条件,或者虽然符合调整条件但剩余矫正期间不满三个月的,按照原等级管理。

第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上季度月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的,可以下调管理等级一级。有法定立功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下调管理等级一级。

社区服刑人员上季度月度考核结果出现两次以上基本合格的,应当上调管理等级一级。受到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的,应当立即直接上调为严格管理。

第六章

报 告

第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定期电话报告和到司法所当面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当面报告时,应当提交书面材料。社区服刑人员不具备书写能力的,由司法所记录在案。

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

次、每两周当面报告一次;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宽松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两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

司法所应当根据第二款规定,为社区服刑人员指定每次电话报告、当面报告的具体日期。

第二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因身体原因无法到司法所当面报告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矫正小组成员或家庭成员代为提交书面材料,司法所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第二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司法所。

第二十二条 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除遵守本章上述规定外,还应当每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第七章

外出与出境

第二十三条 居住在县(市)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居住在区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设区市的城区。

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应当提前七日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情况紧急的,可以用电话方式提出申请,由司法所记录在案。

第二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申请外出时间在七日以下的,由司法所批准,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超过七日的,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对批准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发放准假通知书,写明社区服刑人员姓名、外出事由、期限和目的地。情况紧急的,司法所可以向社区服刑人员电话告知准假决定,并记录在案。

对实施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从严审批其外出申请。

第二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外出期间,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延长请假时间的,应当返回居住地提交书面续假申请,审批程序适用第二十四条的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居住地续假确有不便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采用寄送、传真等形式提交书面申请。

社区服刑人员一次外出时间(含续假)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二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外出期限届满前返回居住地,并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司法所报告。

第二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居住地后,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安排其补全因外出未完成的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课时。

第二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不得出境。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办理法定不准出境人员报备手续。社区服刑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的,由县级公安机关予以扣押,矫正期满后返还。

社区服刑人员是境外人员的,公安边防检查机关应当根据有权交控部门的通知阻止其出境。

第八章

居住地变更

第二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

社区服刑人员因就业、就学等原因导致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

第三十条 审批居住地变更申请,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司法所在三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上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三个工作日内发函征求社区服刑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

(三)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四)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变更居住地的决定,送达社区服刑人员。

居住地和新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意见不一致的,应当报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决定是否准予变更居住地。

第三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 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将准予变更居住地的决定抄送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移交执行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

第三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第九章

禁止令执行

第三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监督检查,教育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守人民法院宣告的禁止令。

第三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人民法院宣告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因就学、居住等原因确需进入的;或者被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有正当理由确需进入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三十五条 禁止令执行完毕的,司法所应当在期满当日书面告知社区服刑人员。期满当日为节假日的,可以提前至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书面告知,但禁止令期限应当如实填写。

第十章

会 客

第三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不得会见犯罪嫌疑人、刑事案件被告人、罪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的人员。

第三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未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不得接受媒体采访、会见外国人。

第十一章

走 访

第三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学习情况。

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半月走访一次;对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走访一次;对宽松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一个半月走访一次。

第三十九条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以及其他重点人员开展走访工作,掌握其动态。

第四十条 对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每三个月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 需要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第十二章

检查与核查

第四十一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情况。

第四十二条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到司法所报告、说明情况。

第四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严格管理和经批准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信息化核查。对其他社区服刑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实施信息化核查。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信息化核查,应当依法保护社区服刑人员的隐私,非因工作需要,不得向其他单位、个人透露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和相关信息。

第四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在检查核查中,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督管理的,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执行。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第十三章

未成年人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服刑人员,也适用本章规定。

第四十六条 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具体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二)给予身份保护,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三)安排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小组;

(四)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监督管理措施。

第四十七条 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除本章已有规定的以外,按照本办法的其他规定执行。

第十四章

考 核

第四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

第四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结果分为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种。

考核结果应当公示,接受社区服刑人员监督。

第五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当月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积极完成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课时,在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中表现突出的,考核结果为良好。

社区服刑人员当月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完成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课时的,考核结果为合格。

社区服刑人员当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规定,未构成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情形的,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

社区服刑人员当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规定,受到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第十五章

奖 惩

第五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奖励条件或具有处罚情形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连续六个月月度考核结果均为良好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表扬。

第五十三条 管制、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连续获得两次以上表扬或者累计获得三次以上表扬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同时依法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

第五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书,经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减刑建议书和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社区服刑人员为暂予监外执行的,还应当抄送交付执行社区矫正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

第五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所提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警告,并附有关证明材料: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十五天以下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社区服刑人员对警告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复核,设区的市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并送达当事人。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五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同级公安机关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并附审批表和有关证明材料:

(一)管制类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禁止令,或者缓刑类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禁止令尚不属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十五天、一个月以下的;

(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并在作出决定后五个工作日内通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

社区服刑人员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七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撤销缓刑、假释案件审理期间,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传唤、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社区服刑人员下落不明的,不影响撤销缓刑、假释案件的审理。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五十八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五十九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应当报送以下材料:

(一)减刑或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书。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由设区的市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的,建议书由设区的市以上司法行政机关出具;

(二)原终审法院的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的复印件;

(三)证明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减刑条件,或构成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情形的证据;

(四)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减刑或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审批表等;

(五)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要求移送的其他材料。

第六十条 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凭原审法院判决书、执行通知书和裁定撤销、决定收监执行文书,立即将社区服刑人员送居住地看守所羁押,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派员协助。社区服刑人员下落不明的,由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羁押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其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服刑,公安机关派员协助,但本条第三款、第四款规定的除外。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第十六章

解除和终止矫正

第六十一条 社区矫正期满前三十日内,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作出个人总结。司法所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还应当提前三十日向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提示暂予监外执行的结束期限。

第六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当日,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期满当日为节假日的,解除宣告可以提前至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开展,但矫正期限应当如实告知。解除社区矫正宣告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宣布参加宣告的单位和人员;

(二)社区服刑人员陈述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思想、工作、生活情况;

(三)矫正小组介绍职责履行情况;

(四)宣读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书面鉴定意见;

(五)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六)发放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签发的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七)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安置帮教有关规定。

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服刑人员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群众代表、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参加解除矫正宣告。

第六十三条 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刑期届满的,由监狱、看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人民法院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刑期届满的,解除社区矫正宣告视为刑满释放手续办结。

第六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将情况书面通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司法所应当及时与安置帮教工作部门妥善做好交接,并转交有关材料。

第六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司法所应当终止社区矫正,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时在档案中注明终止矫正的原因、时间,并附有关证据。

对死亡的社区服刑人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十七章

附 则

第六十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社区服刑人员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

第六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

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服刑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六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违法或重新犯罪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在十五日内向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书面通报情况,通报范围分别是:

(一)公安机关对执行刑事强制措施、决定劳动教养、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四项以外的条款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社区服刑人员;

(二)人民检察院对作出审查起诉决定的社区服刑人员;

(三)人民法院对作出刑事生效判决的社区服刑人员。

第六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活动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有关机关应当及时纠正、整改,并将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七十条 在实施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活动中,司法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以下”包括本数。

本办法中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日期。但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期间和禁止令期间,应当到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3年 1月1日起实施。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司法厅之前发布的有关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性的刑罚执行活动,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世界刑罚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体系,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社区矫正工作,通过座谈、走访相关部门、各街镇、社区(村),询问社区服刑人员代表对社区矫正

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形式,对全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区于2月起,全力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截止9月底,全区共有社区矫正试点街镇8个,无脱漏管、不服从管理和重新犯罪情况。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在区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落实工作人员2名。二是8个街镇都建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司法所。三是社区(村)针对每名矫正对象分别建立矫正小组,安排2名矫正人员和1名监护人员进行矫正管理。四是各街镇广泛动员和吸收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人员,经过培训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现我区共有社会志愿者119名。

(二)强化队伍机制建设

一是8个街镇专门配备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协管员5名,配合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分级分类培训。今年1月,我区1名司法助理员参加了市司法局举办的为期4个月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证书;区司法局于今年9月,组织全区司法助理员和社区矫正工作者就社区矫正的意义和人性化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培训;每季度各街镇司法所组织辖区社会志愿者进行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培训,全年共培训354人(次)。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了《大渡口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就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如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全面推广社区矫正工作“13589”重庆模式,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以内。三是试点开展心理测评,目前,建胜司法所和八桥司法所共测评社区服刑人员87名。四是创新矫正人性化管理,八桥司法所选取2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手机定位系统试点管理,拟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控,做到人性化服务管理。

(四)矫正管理工作规范化

一是严把“五关”,即严把接收关、请假关、矫正关、教育关、解除关,使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二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评估、分类和委托制度,制定个案。八桥镇司法所对目前接收的12名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学习情况和心理测评等进行综合分析,分为严管类3名、普管类4名、宽管类5名,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管理。三是坚持“日记录、周报到、月学习、月劳动、季总结鉴定”的“五个一制度”。四是制定“身份意识、制度规范、认罪服法、思想道德、法律常识、禁毒拒邪、心理健康和政策前途”的“八个主题教育”。五是实地走访。今年5月,对全区8个街镇33个社区(村)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核查,资料档案齐全,无脱漏管和重新犯罪。

二、社区矫正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的社区矫正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法定职责与教育管理责任有脱节

1.立法滞后。全市的社区矫正工作经过5年试点现正逐步转入全面推行阶段,工作主体由《刑法》规定的公安机关转变为司法行政机关,目前依据只有两院两部《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和市公检法司等12家部门联合下发的《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工作开展缺少法律支撑,使社区矫正工作在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

2.工作主体目前不适宜。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和《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的要求,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教育的一线工作,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但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与公安机关现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容易出现部分社区服刑人员不参加矫正活动、不向司法所报告、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处于尴尬和不力的地位。

3.程序上存在一定问题。目前,我区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工作,由各街镇派出所直接通知辖区司法所接收,各司法所按照“两个要素”(法律文书齐全、人员到位)的要求予以接收。由于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矫正对象已报到登记,而相关法律文书、材料未送达或遗失的现象,司法所因不符合

第五篇: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性的刑罚执行活动,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世界刑罚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体系,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社区矫正工作,通过座谈、走访相关部门、各街镇、社区(村),询问社区服刑人员代表对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形式,对全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区全力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全区共有社区矫正试点街镇x个,无脱漏管、不服从管理和重新犯罪情况。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在区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落实工作人员x名。二是x个街镇都建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司法所。三是社区(村)针对每名矫正对象分别建立矫正小组,安排2名矫正人员和1名监护人员进行矫正管理。四是各街镇广泛动员和吸收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人员,经过培训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现我区共有社会志愿者xxx名。

(二)强化队伍机制建设

一是x个街镇专门配备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协管员x名,配合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分级分类培训。我区x名司法助理员参加了市司法局举办的为期x个月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证书;区司法局组织全区司法助理员和社区矫正工作者就社区矫正的意义和人性化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培训;每季度各街镇司法所组织辖区社会志愿者进行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培训,全年共培训xxx人(次)。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了《xx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就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如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全面推广社区矫正工作“xxxxx”xx模式,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x%以内。三是试点开展心理测评,目前,建胜司法所和八桥司法所共测评社区服刑人员xx名。四是创新矫正人性化管理,八桥司法所选取x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手机定位系统试点管理,拟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控,做到人性化服务管理。

(四)矫正管理工作规范化

一是严把“五关”,即严把接收关、请假关、矫正关、教育关、解除关,使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二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评估、分类和委托制度,制定个案。八桥镇司法所对目前接收的12名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学习情况和心理测评等进行综合分析,分为严管类x名、普管类x名、宽管类x名,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管理。三是坚持“日记录、周报到、月学习、月劳动、季总结鉴定”的“五个一制度”。四是制定“身份意识、制度规范、认罪服法、思想道德、法律常识、禁毒拒邪、心理健康和政策前途”的“八个主题教育”。五是实地走访。对全区x个街镇xx个社区(村)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核查,资料档案齐全,无脱漏管和重新犯罪。

二、社区矫正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的社区矫正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法定职责与教育管理责任有脱节

1.立法滞后。全市的社区矫正工作经过5年试点现正逐步转入全面推行阶段,工作主体由《刑法》规定的公安机关转变为司法行政机关,目前依据只有两院两部《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和市公检法司等12家部门联合下发的《xx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工作开展缺少法律支撑,使社区矫正工作在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

2.工作主体目前不适宜。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和《xx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的要求,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教育的一线工作,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但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与公安机关现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容易出现部分社区服刑人员不参加矫正活动、不向司法所报告、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处于尴尬和不力的地位。

3.程序上存在一定问题。目前,我区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工作,由各街镇派出所直接通知辖区司法所接收,各司法所按照“两个要素”(法律文书齐全、人员到位)的要求予以接收。由于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矫正对象已报到登记,而相关法律文书、材料未送达或遗失的现象,司法所因不符合接收条件不予接,而派出所又认为应当属于司法所管,最后出现两不管的现象。

4.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社区矫正组织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好的社区服刑人员,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社区服刑人员,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等因素,实施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就业安置难,部门和社会资源有待整合目前,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安置渠道窄、资源少,在我区的xx名社区服刑人员中,有xx名就业、xx名待业。

1.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区矫正对象中的困难人员,目前尚未纳入困难群体进行帮扶,涉及落实低保、住房和社会救济政策以及就业、养老、医疗保险时,主要靠基层司法所与相关部门反复协调,实际落实较难。

2.社会包容度不够。部分居民认为将大量的罪犯放于社区内服刑,给社区内的居住环境埋下安全隐患,增加社区内的不安定因素,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开展困难。社会对社区服刑人员存在歧视和排斥,90%的已就业社区服刑人员在参加每月学习请假时,都怕用人单位知道自己是服刑人员后而被解雇,出现学习请假难的问题,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3.安置对象技能差,就业难度大。有的社区服刑人员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匮乏,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例如:目前正在我区服刑的社区矫正对象小学文化的xx名、中学文化的xx名、大专以上的xx名、在校读书的xx名,基本上无一技之长,就业相当困难。有的就业愿望不强烈,一味等待政府救济安置。

4.教育管理方式相对陈旧。公益劳动形式单一,教育方式靠谈话、人格感化和念读法律法条等,教育的效果难以抵消社会歧视的负面效应。

(三)专职队伍人员不足,基层工作力量薄弱

1.人少事多任务重。司法所承担普法教育、法制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置等多项职能,其中仅社区矫正每月就要完成召集学习、思想汇报、组织公益劳动等多项工作,有时还要承担街镇拆迁、安全、综治等临时性任务,司法所人员工作任务繁重。

2.专业化程度不高。除了日常监管、掌握动态,司法所还要疏导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指导解决其生活、就业。目前,我区各街镇司法所工作人员中有法律专业文凭xx人、其他专业xx人,取得心理咨询师证1人;社区(村)矫正工作者中法律专业占总人数xx%,从知识结构、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还不能达到社区矫正工作需要。

三、推进我区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把宣传工作中的重点放在利于罪犯改造、降低国家刑罚成本等积极方面,对社区矫正的专业知识、工作业绩、成功典范等及时进行报道,紧紧抓住社区(村)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宣传画、制作光盘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真正让每位居民(村民)了解社区矫正工作。建议在全区创建公益劳动基地1个,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让人民群众逐步接纳社区服刑人员,相信社区矫正这种管理模式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

(二)总结经验,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出台

针对当前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现实情况,建议首先保证社区矫正工作按照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和两院两部试点工作意见、通知及市级12家部门联合下发的《xx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的要求规范运行。同时,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总结我区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的工作程序、监督管理措施、公益劳动、日常奖罚等方面形成的经验,为将要出台的《社区矫正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完善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工作的沟通衔接

将信息沟通工作贯穿于犯罪嫌疑人审前、审中、判后,建议建立“核查脱漏管理专项行动小组协调联席会”平台,互通各种接收渠道、互补各自没有的社区服刑人员档案和底数。建议人民法院在判决前加强与社区矫正机构的联系沟通;人民检察院介入社区矫正所有环节,对涉及社区矫正的案件严格把关,及时查处社区矫正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紧密合作,保证社区矫正移交衔接关口的顺畅、监督考察关口的严格,对违反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及时依法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做好与有关部门的联络,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研究,及时提出工作建议,依法监管社区矫正对象,及时将矫正期满的社区服刑人员转为帮教安置对象,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与帮教安置工作之间的无缝对接。最终形成政法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

(四)整合资源,探索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措施

建议由区委政法委牵头协调,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整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资源,重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细化分解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定期召开例会,研究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探索建立不同形式的心理矫正工作室。建议区民政局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指导基层组织参与矫正工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将帮扶工作延伸到社区服刑人员家庭中的子女就学、亲人就医等困难上,帮助其稳定家庭安心接受改造。各群团组织协助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政治、法制、文化、技术辅导。建议司法行政机关与人社部门密切配合,将社区服刑人员纳入就业创业培训计划,举办专门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服务工作,适当安置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服务、后勤保障、清洁、绿化等面向公共服务的岗位上就业谋生。

(五)重视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机制

建议在各街镇司法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站,配备2-3名具有扎实法律专业知识和一定心理学知识的人员。建议财政部门做好财力保障,在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社区矫正临时救助资金,用于无家无业无经济来源社区矫正对象的临时生活救助。建议聘用专职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组成专职社工队伍,并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充实志愿者队伍和邀请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法律服务工作者加入到社会志愿者的队伍中,弥补司法所人才资源不足。加强业务指导培训,通过邀请法学、心理学教授讲课、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增强基层工作者的法律政策水平和对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的掌握,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能力。

下载北沟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情况(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沟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工作情况(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许岭司法所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情况报告

    许岭司法所流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情况报告 刘苗 一. 总体监管情况良好 许岭司法所辖区现有社区服刑人员24名,其中女性一名,年龄结构分布如下:20岁以下2人,20至30岁12人,30至40岁5人......

    额敏县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额敏县社区服刑人员流动管理情况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性的刑罚执行活动,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世界刑罚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完善我国刑罚......

    永庆乡司法所国庆期间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排查报告

    永庆乡司法所国庆期间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排查报告 按照县局工作的要求,结合乡党委的指示精神,更好地做好我们乡的国庆节的维稳工作,消除隐患因素,由司法所为牵头,联合综治办、......

    沟北社区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沟北社区创建卫生村工作总结 2010年沟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卫生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社区年度工作计划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

    沟北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11半年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沟北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11年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我们在街道综治委、社区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沟北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口号

    沟北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口号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造健康和谐环境 2、改变不良陋习,使用卫生厕所 3、人人动手,清洁环境,让“四害”远离生活 4、弘扬健康文化,倡导健康行为 5、营......

    瓮声司法所开展社区服刑人员集中警示教育活动[合集五篇]

    瓮声司法所开展社区服刑人员 集中警示教育活动 “春节、两会”期间为进了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安全管控,有效避免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虚管及重新违法犯罪,全力......

    对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国家对于社保基金的投入力度也逐渐加大,使得地方的社保基金数额逐年增加,这就给社保基金的监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