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3月3日)
1.广西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一部署并结合广西的实际,广西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具体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改为认缴登记制度。二是将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三是放宽、简化经营场所登记。四是建设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宽进”后的“严管”,使企业“一处违规、处处受限”。五是实行“先照后证”,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广西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分“两步走”:
第一步:于2014年3月1日启动在全区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信得息公示平台,公示相关信用信息,推动各项配套监管制度的出台;将《广西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管理规定》纳入年度立法计划;启动全区涉及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审批事项清理工作。
第二步:在2014年7月以后,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部署,逐步推行“先照后证”、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等改革措施。
2.广西何时开始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全区范围同时开展吗?
答:广西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相关文件,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从2014年1月24日开始在东兴国家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开展了改革试点,3月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启动。
3.为什么要开展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答:开展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力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微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促使更多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
4.广西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什么意义?
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加快转变监管方式,理顺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能;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市场主体加强自律,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广西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促进广西经济特别是非公经济发展。
5.广西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改革,进一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通过改革监管制度,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强化信用监管,促进协同监管,提高监管效能;通过加强市场主体信息公示,进一步扩大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共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6.广西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原则是什么?
答: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
7.改革后公司如何缴纳注册资本?
答: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即工商登记机关不再登记公司实收资本,仅对申请人申报的注册资本进行登记,市场主体申请设立登记时,无需再向登记机关提交验资报告。该项改革,取消了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以及首期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和非货币出资比例等限制性规定,有利于降低创立公司的资金成本,提高公司资本运作效率,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松绑,激发创业热情。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后,有利于引导公司按照自身需要和实际能力出资。
8.今后是否可以“零首付”注册公司?
答:允许“零首付”设立公司。
9.改革后工商登记机关是如何登记注册资本的?
答:新的工商登记制度规定,工商登记机关只登记公司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不再登记实收资本,也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改革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非货币出资的缴付比例等均自行约定,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且由公司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向社会公示。
10.无需验资证明,谁为公司股东出具出资证明呢?
答:不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找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并出具验资证明,工商登记部门也不须查验验资文件。股东缴纳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向股东出具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应当由全体股东签字,未签字的应当注明理由。”
11.注册资本认缴制度,是不是注册资本就不用缴了?
答: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并不是说注册资本就不用缴了,而是登记机关不再收取验资证明而已,这就从过去的政府监督转变为股东监督,认缴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改革后工商登记制度对于股东未依公司章程规定实际缴付注册资本的,仍应依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如果有股东未依公司章程或股东会约定按时缴付注册资本,已按时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以及公司本身均可向未按时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追究未出资的民事责任。如果公司发生债务纠纷或依法解散清算,当资不抵债时,未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应先缴足注册资本,并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12.不登记实收资本,社会公众如何了解公司的实收资本到位情况?
答:公司可选择向工商登记机关申报实收资本到位备案,并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工商登记机关通过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进行公示,交易相对人或社会公众可通过该平台对股东出资情况进行查询。但实收资本到位情况不作为工商登记机关对市场主体的监管事项。
13.改革后认缴的注册资本是否有最低限额?
答:改革前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3万元,改革后由于注册资本为认缴制,设置最低注册资本无任何意义,因此没有最低限额的规定了。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对特定行业的市场主体资格设定了最低注册资本设立条件的,设立时认缴注册资本还应遵守该规定,例如:银行、保险业;法律、行政法规对特定行业的经营资格设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由行业许可审批部门负责审查,例如:开办典当行;法律、行政法规对特定行业的资质认定规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由资质审查部门负责审查,例如:建筑行业资质等。
14.改革后,是不是所有的公司注册资本都能适用认缴制?
答:改革后,除法律、行政法规对于实缴资本另有规定的公司,比如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直销、基金管理和对外劳务合作公司外等,其他有限责任公司都适用认缴登记制度。另外,需要明确的是,注册资本认缴制并不排斥实缴。
15.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是否领取营业执照后,就可以开展经营?
答:市场主体从事经营范围里的一般经营项目,领取营业执照即可开展经营,而从事经营范围里的许可经营项目的,应当取得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方可开展经营。
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分为一般经营项目和许可经营项目。许可经营项目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自治区级人民政府规章所规定的,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经营的项目。一般经营项目是指许可经营项目以外的经营项目。
16.改革后的营业执照上都记载哪几项内容?
答: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都只记载名称、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投资人、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人、经营者)、经营范围、成立日期及注册号。
个体工商户以经营者名义经营的,营业执照记载的名称也必须是经工商登记机关核准的名称。
17.如何知道哪些经营项目是一般经营项目,哪些是需要许可审批的经营项目?
答:工商登记机关会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制定经营范围分类目录,并注明哪些项目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批准取得许可审批文件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的项目,在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布,为申请人提供指引,供社会公众查询。
18.什么是“先照后证”?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是否仍然按照原来的做法,先办理许可审批再申领营业执照?
答:金融、电信等涉及国家安全的市场主体,以及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应当在工商登记前办理有关审批手续。除此之外,从事其他经营项目的市场主体,均先申领营业执照后,再按许可经营项目向其许可部门申办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即“先照后证”。此项改革在2014年7月1日后根据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的统一部署开展,在此之前的第一阶段暂不实施。
19.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还需要年检和验照吗?
答:改革后,取消年度检验和验照制度,实行年度报告制度。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企业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向工商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企业对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其提交年度报告的情况,将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向社会公示。
20.改革后,注册内资公司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答:改革后,办理内资公司的设立主要提交如下材料:《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授权委托书》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全体股东签署的公司章程、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件复印件;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股东会决议由股东签署,董事会决议由公司董事签字)及身份证件复印件;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股东会决议由股东签署,董事会决议由公司董事签字)及身份证件复印件住所使用证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21.改革后,注册个人独资企业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答:改革后,注册个人独资企业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工商登记改革相关措施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投资人申请设立登记,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投资人签署的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申请书;
(二)投资人身份证明;
(三)企业住所证明;
(四)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22.改革后,注册合伙企业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答:改革后,注册合伙企业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工商登记改革相关措施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投资人申请设立登记,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全体合伙人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合伙人的身份证明;
(三)全体合伙人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书;
(四)合伙协议;
(五)全体合伙人对各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出资的确认书;
(六)主要经营场所证明;
(七)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文件。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设立合伙企业须经批准的,还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23.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实缴登记制度改为认缴登记制度。“实缴”、“认缴”是什么意思?
答:“实缴“是指:公司注册资本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实缴到位并由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由工商登记机关登记后在营业执照中记载公示;出资方式和非货币出资的比例均有强制性规定,非货币出资须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
“认缴“是指: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股东以其认缴的注册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股东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行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
24.从“实缴”到“认缴”的改革,有什么变化?
答:改革前,现行的工商登记制度的设计导致设立公司成本高、效率低,出资形式范围小、渠道少,非货币出资手续繁杂、费用高,资本运作的效率低、不灵活。注册资本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诱发“两虚一逃”的大量发生。最为严重的是“注册资本信用”的泡沫无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利于社会交易安全和诚信体系的建立。改革后,工商登记机关只登记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再登记实收资本,也不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股东按公司章程规定实际缴付注册资本的,公司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公示其出资情况,交易相对人或社会公众可通过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对股东出资情况进行查询和监督。股东未依公司章程规定实际缴付注册资本的,应依法律和章程规定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公司发生债务纠纷或依法解散清算时,如资不抵债,未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应先缴足注册资本,并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25.实行认缴制改革将给创业者和市场主体带来哪些好处?
答:(1)有利于降低创立公司的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展出资形式和出资渠道,简化非货币出资手续,使资本运作方式更为灵活高效,资源配置更为优化,激发创业热情。(2)有利于引导公司按照自身的需要和实际能力出资,规范注册资本管理,减少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情况的发生。(3)有利于打破“注册资本信用”的泡沫,建立真实可靠的社会交易安全和诚信体系,有利于社会公众和交易相对人通过更科学、合理的渠道了解企业信用,逐步消除注册资本信用泡沫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影响,让公众的关注点回归到代表企业真正实力的净资产等资信情况上来,进而从源头上遏制“两虚一逃”现象产生的驱动因素,更好的实现债权人利益保护。(4)有利于降低个人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尤其有利于增强创业者的生存能力,既为经济较困难的市民提供了养家糊口的渠道,也为创业投资行为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社会总体民生福利水平的提高。
26.改革企业年度检验验照制度,将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有什么好处?
答:有利于减少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增加对市场的服务。网上自助年报,便于企业申报,提高企业提交年度报告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企业不再需要每年一次到工商部门递交纸制年检材料,只需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报需要公示的年度报告内容即可,比较“省事”。除特殊监管的重点企业,一般企业不再需要提交财务审计报告,减轻了企业审计支出,比较“省钱”。
27.年度报告以什么形式申请?
答:年报由企业在工商登记机关所建立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上申报,自助完成年报备案工作,无需提交纸质材料,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28.企业年度报告主要报送哪些信息?
答:企业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经营状况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年度报告信息内容包括:1.公司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2.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的登记资产状况信息;分支机构资产状况纳入隶属企业资产状况;3.对外投资信息;4.企业开业、存续、停业、清算等经验状态信息;5.网站或者网点的名称、网址等从事网络经验的信息;6.企业从业人数、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7.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29.年报的资料是否对公众公示?
答:企业的年报信息,工商登记机关将通过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予以公示,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查询。
30.工商登记机关对于年报如何审查?
答:由企业对所报送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部门对企业的年度报告不再审查。工商部门通过抽查方式,对企业通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公示的信息进行监督检查。
31.对于未参加年度报告的企业如何处罚?
答:对未依法参加企业年度申报的市场主体,工商登记机关将其从工商登记簿中移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
32.建设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达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效果,是否给违法经营户建立“黑名单”制度?
答: 国家工商总局将出台《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企业超过三年未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其载入永久经营异常名录,不得恢复正常记载状态。并将载入永久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
33.什么是“经营异常名录”?
答:经营异常名录是工商登记机关对企业信用监管的一种制度。具体是对企业在三种情况下:一是未按规定期限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二是经工商部门责令后,仍未按期履行信息公示义务;三是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示。目的是形成对企业有效的市场约束和社会监督。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可以继续经营,但该企业连同法定代表人、投资人的信息,将被纳入不良信用监管体系。
34.企业自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后多久可以申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
答:企业自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之日起三年内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超过三年未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其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不得恢复正常记载状态,并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
35.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向社会公示,对严重违法的企业采取相应的信用监管措施,使之“一处违规,处处受限”,从而提高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
36.工商登记改革遵循“宽进严管”的原则,“严”字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严”字主要体现信用管理上,具体来说就是“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其中包含5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在全国工商登记注册系统,只要在一个地方违法了,在其他地方登记注册的时候也会受到相应限制;第二,在整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不仅是登记注册,有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和违反商标、广告、直销等法律法规行为受到处罚的,在其他地方也会受到限制或不同程度的重点监管;第三,在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协同管理上,只要被一个部门列入“黑名单”或异常名录,其他部门也会相应采取限制性措施,加强监管;第四,是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一个企业如果在一个地方违法,相关的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都会给予关注,其经营活动的开展也会受到相应制约;第五,是与之打交道的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一个失信企业必将在市场中失去立足之地,最终将被经济市场淘汰。要实现以上这些,关键是要让“一处违法”的企业信息处处都知道,这就需要建设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社会共享,否则“严管”将难以实现。
37.怎样了解市场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
答:市场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信息,工商登记机关将通过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予以公示,社会公众及许可审批部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查询。
38.被载入永久经营异常名录制度还需要办理注销登记吗?
答:需要,市场主体被载入永久经营异常名录,不得恢复经营常态记载于工商登记簿,市场主体还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39.增加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后,是否还保留吊销制度?
答: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后,将继续保留吊销制度。改革前市场主体被吊销的原因有企业逾期不参加年检、无故不开业或长期停业;虚假注册、超范围经营和其他情况。改革后市场主体如有虚假注册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将被工商登记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40.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有何意义?
答: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不按时提交年度报告的市场主体和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市场主体从工商登记簿中移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规定了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后的恢复制度,这样做更符合实际需要。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在法律效力上并未改变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关系,其实质是转变监管思路,用影响市场主体信用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管。与传统监管方式相比,成本更低、灵活度更高、对市场主体的干预更小。
41.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后,会不会因此出现大量皮包公司,给市场交易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呢?
答:所谓皮包公司,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现在的时代背景、法治环境与当时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社会公众对于企业信用能力的评判,早已不再单纯依靠注册资本这一指标,而且随着信用公示平台的开通完善,将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所谓的皮包公司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另外从法律层面看,有限公司股东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无论注册资本是认缴还是实缴,公司和公司股东承担债务的责任并未改变。公司注册门槛降低并不意味着承担责任打折。若认缴数额大,股东由此承担的责任也相应增大。因此,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可以超出自身能力范围,随意申报注册资本。在此必须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公司实际经营需要理性确定要认缴的注册资本数额。
42.先照后证可以理解为“先照后证使办照变得容易了,拿到执照就可以经营”吗?
答: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经营项目分为一般经营项目和许可经营项目,所谓一般经营项目,就是不需要任何部门审批就可以自主从事的经营项目,许可经营项目则是经许可审批方可从事的经营项目。营业执照像一个人的出生证,各种许可证则像一个人的从业资格证,以前是要先拿资格证再拿出生证,现在顺序反过来,先拿出生证,再拿资格证,这样才符合逻辑规律。因此,营业执照(出生证)虽然拿了,并不一定就能开业经营,如果从事的是许可经营项目,就必须取得许可审批后方可经营。否则,相关许可部门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4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公示哪些企业信息?
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主要公示下列企业信用信息:1.登记备案信息;2.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的股权出质登记信息;3.动产抵押登记信息;4.经营异常名录信息;5.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信息);6.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44.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公示哪些企业信用信息?
答: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公示下列企业信用信息:1.企业登记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案件信息;2.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行政处罚案件信息;3.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4.环境保护、公告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中形成的企业信用信息;5.依法应当记入信用信息档案或者依法应当向社会公示的其他信息。
45.如果企业发现其公示的信息存在错误的该怎么办理?
答:企业发现其公示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应当及时修改,修改前后内容同时公示。其中,企业年度报告公示信息应当在年度报告期间内修改。因企业公示信息错误、遗留引起的法律责任由企业承担。
46.过去企业年检需提交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改革后,这些信息是否需要公示?
答: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角度出发,鉴于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基本信息等内容可能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为反映企业资产的基本状况,并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改革后,只需要将资产负债、损益中的“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作为应当公示的内容。
47.个人的信息是否也属于公示的范围?
答:出于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公示的企业信息内容中并未包括个人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48.对企业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有什么要求?
答:企业应当自下列信息形成之日起90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1.公司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2.资质资格、许可证审批及变动信息;3.知识产权出质登记信息;4.收到行政处罚的信息;5.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企业未按规定履行信息公示义务,应当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履行。
49.企业存在哪些情形会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
答:企业存在下列情形的,将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向社会公示:1.被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2.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3.被吊销营业执照的;4.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
50.对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有什么约束?
答: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三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该企业法定代人(负责人)证明其不负有个人责任的除外。除此以外,相关部门在资质资格认定、许可审批、监督管理中可以采取相应的信用约束措施。
第二篇: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知识测试题
柞水县工商局
春季全员业务培训考试测试题
考号 单位: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于每年(),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报告,并向社会公示。
2.《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自()起施行。
3.企业应当自出资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即时信息产生之日起()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企业未按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应当书面责令其在()日内履行。4.市场主体不得将()、()、()等作为住所申请登记,并在登记时作出()。5.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依法履职过程中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与企业取得联系的,应当自查实之日起()个工作日内作出将其列入()的决定,并予以公示。
6.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个体工商户纸质报告之日起()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个体工商户已经报送报告。
7.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邮寄专用信函的方式与企业联系。经向企业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两次邮寄无人签收的,视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两次邮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日,不得超过()日。8.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再审查住所(经营场所)的()和()。9.改企业年检为报告公示,企业对报告公示信息的()性、()性负责。
10.公司的实收资本及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公司股东(发起人)出资信息在2014年3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发生变动的,公司应当于()日之前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1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抽查企业公示的信息,可以采取()、()、()等方式。12.个体工商户未按时报送报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当年报告结束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将其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
13.企业发现其公示的信息不准确的,应当及时更正;但是,企业报告公示信息的更正应当在每年()之前完成。
14.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满()年未履行公示义务的,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15.实施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从主要依靠行政审批管企业,转向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诚信的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真正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桩”,构建起“()、()、()()”的全社会共治格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共20分)
16.政府部门发现其公示的信息不准确的,应当()更正。A.限期 B. 及时 C.在10个工作日内 17.企业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由()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A.省 B.市 C.县
18.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当按照公平规范的要求,根据企业注册号等随机摇号,抽取辖区内不少于()的企业,确定检查名单。
A.5% B.3% C.10% 19.《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核心内容是()。A.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B.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 C.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20.农民专业合作社报告不含下列哪项内容()。A.生产经营信息 B.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 C.资产状况信息
21.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社启用新版营业执照的时间,最迟不得超过()。
A.2014年12月31日 B.2015年2月28日 C.2015年7月1日
22.个体工商户未按时报送报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当年报告结束之日起()工作日内将其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
A.5 B. 20 C.10 2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于每年报告公示结束后,对企业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信息的情况进行一次()抽查。
A. 定向 B.不定向 C.随机
24.()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其登记的企业的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工作。
A.县级 B. 市级 C.省级
2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企业公示的信息虚假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举报材料之日起()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予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告知举报人。A.15 B. 20 C.10 26.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企业,对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信息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活动。
A.按行业分类 B.随机 C.按注册资金多少 27.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应当自信息形成之日起()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A.30 B.10 C.20 28.个体工商户未按照规定报送报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其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并于本()至()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A.7月1日;本12月31日 B.7月1日;下一6月30日
C.7月1日;本10月31日
29.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政府部门在企业信息公示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
A.要求行政赔偿 B.提起行政诉讼 C.要求听证
30.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检查后,应当将检查结果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A.定期 B.统一 C.随时
31.对自公示之日起届满5年的行政处罚信息的处理正确的是()。
A.仍继续公示 B.记录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但不再公示
C.直接删除该记录
32.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告知行政处罚当事人行政处罚信息将向社会进行公示。A.书面 B.口头 C.详细
3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检查,企业不予配合情节严重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
A.责令其限期改正 B.当场处罚 C.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34.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平规范的要求,根据()
等随机摇号,确定抽查的企业,组织对企业公示信息的情况进行检查。
A.企业注册号 B.企业注册时间 C.企业类型 35.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依照《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履行职责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A.市级 B.省级 C.上一级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共20分)36.《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建立了(),来确保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实施。
A.异常名录制度B.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 C.日常监管巡查 D.部门联动响应机制
37.企业报告内容包括:()
A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B 企业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信息C企业开业、歇业、清算等存续状态信息D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
38.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开展检查,企业应当配合,接受询问调查,如实反映情况,并根据检查需要,提供()、行政处罚决定书、场所使用证明等相关材料。
A.会计资料 B.审计报告 C.行政许可证明 D.外来人口证明
39.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应当作出列入决定,将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信息记录在该企业的公示信息中,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统一公示。列入决定应当包括()、作出决定机关。
A.企业名称 B.注册号 C.列入日期 D.列入事由
40.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应当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下列哪些企业信息()。A.工商注册信息 B.行政处罚信息
C.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D.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信息
41.个体工商户的报告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行政许可取得和变动信息 B.生产经营信息、联系方式等信息
C.开设的网站或者从事网络经营的网店的名称、网址等信息
D.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求报送的其他信息
4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作用约束机制,在()等工作中,将企业信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A政府采购 B工程招投标 C国有土地出让 D授予荣誉称号
43.在申请工商注册登记时,对未取得房屋产权证明的住所,属城镇房屋的,提交下列材料之一即可:()A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法出具的证明B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证C其他有效证明
4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抽查企业公示的信息,可以委托()等专业机构开展相关工作,并依法利用其他政府部门作出的检查、核查结果或者专业机构作出的专业结论。A.会计师事务所 B.税务师事务所 C.律师事务所
45.《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主要特点是()。A.强化信用约束措施 B.体现部门联动响应 C.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D.推动形成社会共治
四、判断题(每题1分 共10分)
46.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报告。()
47.《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公布,充分体现了政府放松对企业直接干预,从依靠传统行政监管手段向注重运用信用监管手段转变。()
48.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其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不准确的,应当及时更正。()
49.个体工商户不能自主选择其报告内容是否公示。()
50.个体工商户通过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的电子报告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报送的纸质报告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1.当年设立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需报送并公示报告。()
52.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由市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53.同一住所不得作为多个市场主体的住所办理登记。()
54.成员跨三个以上省辖市,出资总额1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在其名称中可以使用“辽宁”字样。()
55.对于应当具备特定条件的住所,或者利用非法建筑、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等从事经营活动的,由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公安、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人民防空以及规划、房屋管理等部门依法管理;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的,由负责行政许可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督管理。()
五、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56.问:市场主体增设经营场所时,可以不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而采用备案,请问增设经营场所备案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57.问: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有哪些情形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第三篇: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热点问答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热点问答
《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2014年第5期
问:国务院刚刚公布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确定了怎样的目标和原则?
答:关于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宽进”与“严管”的关系,既要放松市场管制,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强化市场监管,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处理好“效率”与“安全”的关系,既要提高市场准入效率,让市场主体便捷进入,又要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安全;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既要赋予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利,还权于市场主体、市场,又要强化市场主体信息公示,扩大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共治。关于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握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将职能转变与改革创新、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结合起来,把这三个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探索实践中始终做到统筹兼顾。
问:新修订的《公司法》和国务院公布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对公司设立制度进行的核心调整是什么?
答:此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根据新修订的《公司法》和《方案》,公司、公司股东(发起人)在注册资本管理方面增加了一系列权利:一是自主约定注册资本总额,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一元钱办公司”;二是自主约定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零首付”;三是自主约定出资方式和货币出资比例,对于高科技、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创新型企业可以灵活出资,提高知识产权、实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形式的出资比例,克服货币资金不足的困难;四是自主约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出资期限,不再限制两年内出资到位,提高公司股东(发起人)资金使用效率。在登记注册环节,改革后,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在进行公司登记时,也无需提交验资报告。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上述改革对于创业者而言,意味着注册公司“门槛”和创业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
问: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否是普遍适用于所有行业?
答: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27个行业,仍然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这主要是考虑到一些特定行业由于行业自身和政府管理的特殊性,对其实缴注册资本的要求较高,特别是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普遍对金融机构实施审慎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具备相当数量的实缴资本,以维护金融稳定。
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新版营业执照的版式有何变化?
答:新版营业执照对原执照版式进行调整,将工商部门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营业执照统一为一种版式,标题统一为“营业执照”,所有执照记载事项中修改或增
加“类型”一项。不同市场主体据其性质、组织形式或者是否具备法人资格,在记载事项“类型”一项中加以记载,以示区别。
问:新版营业执照在适应信用信息监管方面还有哪些创新?
答: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营业执照。二维码采用国际通用QR 码,记载注册号、记载事项名称及内容、登记机关、登记时期和企业信用信息网址等信息。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扫描营业执照上的“二维码”标签,联网就能进入工商部门防伪查询页面,也可登录工商部门网站,输入防伪标识上的序列号,系统将显示防伪标识图片信息;对比营业执照防伪标识图片信息与网上显示信息是否一致,可进一步查询工商登记信息,再与营业执照登记信息比较,以此辨别营业执照真伪。在便利企业查询和辨别营业执照真伪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遏制伪造、变造营业执照等不法行为,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奠定信用信息监管基础。
问:改革后,面对全新的监管方式,基层监管人员在监管理念上应该如何转变? 答:“严管”,在监管主体上,不仅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严管”,而是按照审批与监管相适应的原则,强化行政许可审批部门的行业监管;在监管对象上,不再是重点对市场主体资格的监管,而是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在监管手段上,要以行政处罚为主转变为以信用约束为主;在监管模式上,要从“网格化”、“巡查制”的全覆盖模式中解脱出来,逐步形成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和行政资源配置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更加灵活多样的模式。改革后,登记事项的审查进一步放宽,对在登记中不审查的事项,在监管中以提供信息公示服务和信用手段来代替行政处罚手段,将“严管”的重点放在对商标、广告、专利、质量、食品安全、公平竞争等经营行为的监管,强化企业自律和社会共治,从而形成宽严适度、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问:实行认缴登记制后,是否还要对实缴资本进行监管?
答:一方面,实行认缴登记制,认缴出资是否缴纳,由公司章程约定,属于股东之间的义务,工商机关不再进行监管;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企业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仍然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政府部门仍应履行出资监管职责。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中列举了27类暂不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行业,这部分企业的注册资本依然实行实缴制,因此,《公司法》与《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保留了对实缴注册资本的管理,两虚一逃主要针对这类企业违法行为依然进行监管。
问:改革后,在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简化的同时如何做好对住所的规范管理?
答:住所的规范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一方面,市场主体要求放宽住所登记条件,根据其生产经营情况自主选择住所;另一方面,出于社会治理的需要,并非任何场所都可以注册为住所,例如注册登记的住所是违章建筑或危险建筑,就可能造成住所的合法性问题和严重的安全隐患;注册登记的住所是民用住宅的,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可能扰乱邻里生活,造成民事纠纷。在目前的工商登记制度下,规划、环保、消防、卫生、建筑质量等许多管理功能被融入到市场主体的住所登记监管中,客观上导致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赋予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以及本地
区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住所登记条件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落实监管责任,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工商部门根据投诉举报,依法处理市场主体登记住所(经营场所)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对于应当具备特定条件的住所(经营场所),或者利用非法建筑、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等从事经营活动的,由规划、建设、国土、房屋管理、公安、环保等部门依法管理;涉及许可审批事项的,由负责许可审批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
问: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后,股权不再作为登记事项,那么,外资产业目录中部分限制类行业对外商投资的股权比例有限制性的规定,比如,中方控股、中方相对控股,工商部门是否还要审查把关?又比如,股权转让不需要到工商机关进行登记只需要进行备案,备案时是否审查其审批手续?
答:实践中常有经审批机关审批后的章程,其审批文件上出现不符合产业政策股权要求的事项,对此,工商机关应查看章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求其重新进行审批。
问:实行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后,是否对外资出资进行监管?
答:实行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后,工商部门将按照章程载明的期限对其出资行为进行监管,主要是通过抽查、举报投诉对外商投资企业出资情况进行监管,发现外商投资企业没有按照章程的规定履行出资义务,将依法进行查处,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法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应当在审查批准机关核准的期限内未完成出资的,工商机关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罚和监督。
问:今年外资联合年检是否正常进行?外商投资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仍按照管理办法提交报告?
答:根据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方案,外商投资其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制度,联合年检不再进行。外商投资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仍按照管理办法提交报告,没有变化。
问:个体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执照是2011年启用的新版营业执照,各地还有存量这些存量执照的使用是否有过渡期?
答:考虑各地有一定存量,因此对于更换新版营业执照暂时还没有严格规定,但是过渡期不超过2015年2月28日。已经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继续有效,个体工商户愿意更换新版营业执照,可以随时向工商部门申请更换营业执照,工商部门要依法进行办理。采取自愿原则,等新版营业执照应用一段时间后,再决定是否更换新版营业执照。目前个体户营业执照上的注册日期,主要指初次登记日期。
问:实行“先照后证”改革后,有基层工商干部提出,如果出现了大量有照但无证经营的问题,有基层工商干部提出,容易造成监管责任不明确,监管风险加大。对此,应该怎么做?
答:对此问题,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请地方党委政府做好部门协调,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加强部门协同监管;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强化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使用,加强对无证经营行为的信用约束。
问: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开展年报工作?
答:关于个体商户的年报范围,还没有具体的规定,正在起草和调研。总体上要以便利化和不加重个体工商户的负担为原则。今年的年报进行顺延,但不少于6个月。所有的个体工商户的年报都要进行公示。
问:关于改革前设立的公司的实收资本及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改革前属于登记事项的公司登记信息,是否进行公示? 答:在2014年2月28日前设立的公司的实收资本及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改革前属于登记事项的公司登记信息,由公司登记机关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按最近一次登记的信息予以公示。
问:《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将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作为“严格市场主体监管”的一条重要措施,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从《方案》规定来看,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强化市场主体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的义务,以尽量减少交易、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制度层面为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提供法制保障。二是要建设主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运行,既立足于对市场主体信息的公示,又由于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通过系统向全社会公示,起到了对主体披露信息的监督。因此,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落实“宽进严格”最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手段,对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以至于整个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来说至关重要。
问:《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为什么明确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要以企业法人国家信息资源库为基础?
答:明确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要以企业法人国家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搭建中央和省级两级信息平台。并要求加强公示系统管理,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为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这种规划,既考虑到了我国国家法人库建设规划和建设成果,又充分体现了法人库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还考虑了各个管理部门既统一规范又各司其责,从而这一系统也成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将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从《方案》来看,登记机关通过系统公示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备案、监管等信息;市场主体通过系统公示其报告、股东出资情况、获得资格资质等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共享,向有关政府部门或国家有关信息系统开放数据接口,各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可以获取市场主体公示信息。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有效地扩大了市场主体信息的公示范围,方便了社会各方对市场主体信息的需求和查询,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进而将对市场主体单一部门监管扩大为全社会共同监管。
问:市场准入放宽后,如何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自治?答:放宽注册资本等事项管制,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就是变企业对政府负责为企业对社会负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积极性,利用社会化监管来取代单纯的行政监管。尤其是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起来后,公示范
围进一步扩大,企业相关信息更加透明,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将被如实披露,为社会公众、政府各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和监督提供了机制保障,将对企业形成较强的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作用。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公司股东(发起人)正确认识注册资本认缴的责任,理性作出认缴承诺,切实做到践诺守信。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制度的变化健全自我管理机制,发挥企业内部独立董事、监事的监督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诚信经营,否则就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第四篇: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七大亮点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七大亮点
爱我中华自强中国 发布于2014年9月29日 11:40 工商行政管理
亮点一,改证照捆绑为证照分离,实行先照后证。“谁审批,谁监管”权责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登记改革后,证照分离的登记模式有以下四个特点:
1、经营范围不再作为登记事项。改革前经营范围由登记机关审核后,记载于营业执照。改革后经营范围不再作为登记事项记载于营业执照上,赋予了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2、场地信息自行申报。改革前,不同类型的场地,需提交不同的证明材料,如租赁房产提交房屋租赁证,自有房产提交房产证,而这些证明材料复杂,种类就多达十种以上。改革后,只需申请人自行申报场地信息,无需提交场地证明材料,申请人对住所或经营场所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
3、前置审批后移。改革前,通过前置审批项目梳理,前置审批项目由149项减少为69项,改革后,仅保留了12项前置审批。前置审批的大幅后移,使得企业可以迅速开展一般性经营项目。
4、通过建立“谁审批,谁监管”的管理格局,全面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前,重审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的现象比较突出。改革后,依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改变了以审批代监管的思维方式,进而带动了相关部门探索审批和监管相统一的工作模式。
亮点二,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剔除注册资本信用泡沫,实现资本优化配置。改革前,传统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行实缴制,有严格的分期交付时间,必须提交验资证明。客观上使得市场主体的社会信用以注册资本金额的高低来衡量,容易产生“两虚一逃”、注册资本信用泡沫、交易风险等社会问题。改革后,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股东对内承担违约责任,对外承担诚信责任。通过民事调解和社会诚信体制建设解决责任承担问题。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减轻企业注册压力的同时更有利于构建真实可靠的社会交易安全和诚信体系,更好地实现债权人利益保护。
亮点三,改传统检验制度为年报备案制度,登记机关将市场主体年报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共同监督。改革前,行政机关对市场主体进行的年检,索要材料多,行政成本高,实际效果差。改革后,实行的市场主体年报备案制度是企业按时申报信息,行政机关依法公示,供社会公众查询。行政机关由监督检查的职能改变为行政服务职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亮点四,改传统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的监管方式为信用监管模式,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引导市场主体重视自身信用。传统监管方式的过罚不当,对于市场主体轻微的违法行为处罚过重。例如:对未按规定进行年检的企业,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改革后,市场主体不按时提交报告或申报地址无法联系的,将被移入经营异常名录。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未满5年且载入异常名录事由消失的市场主体,可以申请恢复。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满5年的,则被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这种制度将引导商事主体重视自身信用,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也为与市场主体的相关交易人提供可供参考的信用信息。
亮点五,改革现行工商登记公示制度,构建统一的工商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将原来各行政部门零散、各自公示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市场主体登记许可和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通过这一平台,与市场主体经营相关的信息可查询、可确认、可使用、可链接、可扩充。平台建设和应用的公信力,为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亮点六,改传统窗口受理方式为全流程电子注册,节约行政资源,提升审批效率。改革传统登记方式,逐步取消传统窗口受理模式,推行全流程网上注册模式,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亮点七,改种类繁多的执照为简单的四种执照。营业执照由原来的15种简化为现在的4种。即: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非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大大减少了营业执照的种类。新版营业执照版式更加简洁,记载项目减少,执照上不再记载注册资本和经营范围,执照上设置“重要提示”栏,提示社会公众登录相关的信用信息平台查询商事主体经营范围、出资情况、营业期限和许可审批项目等信息。
第五篇:重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重庆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要求,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工作部署,依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宽进严管、便捷高效、规范统一的原则,通过改革工商登记、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和维护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效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改革内容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适用于在本市注册登记的公司、非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
(一)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以及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等外,其他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1.公司股东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者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应当在工商部门登记。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记载于公司章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
3.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公司股东(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股东(发起人)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二)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
大幅减少工商登记前置行政许可项目,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对依法需要取得前置行政许可的经营项目,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具体目录见附件)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
1.申请人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经营项目(指无需取得行政许可即可从事经营的项目);对从事许可经营项目(指需取得行政许可后方可从事经营的项目)且不再保留为工商登记前置的,工商部门在营业执照中的许可经营项目后加注“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后方可经营”,市场主体需向主管部门申请并取得相应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方可从事经营,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认领并督促其申办许可。
2.对实行“先照后证”登记的市场主体,工商部门在颁发营业执照时应书面提示其申办相关行政许可,市场主体应当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应当于受理申请后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法律、法规对许可时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确不具备条件不能颁发许可的,主管部门应当告知工商部门,由工商部门督促其依法办理注销或变更登记。
3.市场主体可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在章程、协议或申请表中记载,并向工商部门申报登记。除法律法规有禁止、限制性规定或涉及许可经营项目外,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依其申报内容登记,不受注册资本数额、营业场所面积等限制。
(三)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
住所是指市场主体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经营场所是指市场主体具体开展经营活动的场所。
1.放宽经营场所的登记要求。企业在住所外设立经营场所,经营场所与住所属同一区县工商部门登记管辖区域的,经营场所可以申请备案,不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不属同一区县工商部门登记管辖区域的,应当向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工商部门申请分支机构登记。允许“一址多照”,同一地址可以登记为两个及以上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
2.放宽住所(经营场所)产权证明的要求。市场主体可以房地产权证、商品房买卖合同、房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占道经营许可证等任一证明文件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的产权证明办理工商登记。无上述产权证明的,可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出具同意以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证明办理工商登记;产业园区内房屋正在建造的,可由所在园区管委会出具证明。住所(经营场所)为租赁的,还应当提交房屋租赁协议。
3.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的审查要求。市场主体以住宅作为住所用于行政办公、通讯联络,以及以住宅作为住所从事电子商务、设计策划、软件开发、管理咨询等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经营活动的,办理工商登记时无需审查住所(经营场所)的房屋用途,免予提交业主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对经营活动可能造成噪音、油烟污染、存在安全隐患等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不得将住宅作为经营场所。对住宅用于行政办公、通讯联络的,工商部门在营业执照“住所”中标注“限于行政办公、通讯联络”。
(四)实行企业报告公示制度。
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向工商部门报送上一企业报告,并向社会公示。报告的信息包括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等依法应当公示的内容。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部门可以对企业报告公示信息进行抽查,对报告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依法予以处罚,并将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等信息通报公安、财政、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
(五)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工商部门建设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管理平台,申请人以电子文档形式在网上提交登记申请和报告,以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为基础,逐步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管理。工商部门依申请发放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载有工商登记信息,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市场主体可凭电子营业执照直接从事经营活动。
(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市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进涉及工商登记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准入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加强行业监管。
1.按照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不再设定行政许可的原则,取消一批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许可项目。对取消的行政许可项目,由市场自行调节;需要政府进行管理的,主管部门要转变监管方式,制订具体的监管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监管到位。
2.市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向社会公开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办理情况等信息,并接受社会公众和电子监察系统的监督。对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关联许可项目,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实现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3.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另有规定外,主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应主要从设施设备、资质条件和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查,不得以注册资本数额作为行业准入的条件,不得要求对注册资本进行验资,不得对发放行政许可的数量和时间作出限制。
(七)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
在全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基础上,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共享交换平台和公示平台构成。
1.共享交换平台。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和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市、区县两级共享交换平台。工商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实时或定时通过平台上传、接收、反馈市场主体注册登记、行政许可、报告、行政处罚等信息,构成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2.公示平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运用互联网和其他网络技术,依法公示市场主体注册登记、行政许可、报告以及其他应当公示的信息,向社会提供综合查询服务。
三、监管措施
市级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处罚、信用约束等手段,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监督自律和企业自我管理作用,提升监管效能,共同营造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明确监管职责。
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市级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确定的行业管理分工,对主管行业承担起一管到底的监管职责。工商部门负责对市场主体的登记事项和未领取营业执照擅自从事一般经营项目的行为进行监管。主管部门负责对市场主体的许可经营项目和未依法取得许可擅自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行为进行监管;许可经营项目涉及多个主管部门的,各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管职责。
(二)健全协同机制。
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共享、信用披露和案件协查移送机制,依托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针对市场主体存在的共性问题,积极开展协同监管、联合执法,形成分工明确、沟通顺畅、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督查考核制度,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全程督查市场主体监管工作从发现、移转到办结的各个环节,促进各部门配合到位、责任落实。
(三)突出重点监管。
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先照后证”市场主体的后续监管,严厉查处未依法取得许可擅自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违法行为。强化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管理,对市场主体登记住所(经营场所)与实际经营地不符的,由工商部门依法处理;对应当具备特定条件的住所(经营场所),或者利用非法建筑、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等从事经营活动的,由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管职责。加大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根据群众申(投)诉和举报及时发现违法行为线索,依法查处各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提高监管执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实行抽查监管。
市级有关部门要适应改革需要,创新监管手段和措施,对市场主体的登记、许可事项以及报告情况实行抽查监管。结合日常检查和报告,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科学界定抽查范围、比例和方式,克服检查的随意性。重点对股东缴纳出资情况、登记住所的实际用途、报告信息的真实性等进行核查。对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进行公示。
(五)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工商部门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将存在未按规定期限报送报告、无法通过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取得联系等情形的市场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进行公示。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3年内改正被载入行为的,可以向工商部门申请从经营异常名录中移出,恢复正常记载状态;超过3年未改正的,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列入全国联网的“黑名单”数据库,其法定代表人在3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六)强化信用约束。
利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建立联合信用约束和联动响应机制。对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或“黑名单”、有其他违法记录或消费者申(投)诉、举报较多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实施连带责任监管,市级有关部门在其职能职责范围内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约束措施,视违法行为的关联性对其从事相关经营活动、享受资金补助以及参与财政性资金项目等进行限制,加大企业失信成本,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严管局面。
(七)推进社会自律监管。
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行政指导,指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制约机制,发挥企业内部独立董事、监事的监督作用,督促其履行法定义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自我管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监督、约束和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仲裁机构等组织通过调解、仲裁、裁决等方式解决市场主体之间的争议。积极培育、鼓励发展社会信用评价机构,支持开展信用评级,提供客观、公正的企业资信信息。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为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市政府负责,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工商局等市级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改革工作。市政府办公厅统筹协调市级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二)推进方式。
为积极稳妥地实施改革,改革内容中的“先照后证”制度采取试点方式推进,对在市工商局和万州、黔江、渝中、江北、北碚、渝北、巴南、长寿、璧山、梁平等10个区县及两江新区工商局登记的市场主体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等其他改革措施在全市范围内推行。
(三)工作保障。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抓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有关人、财、物的配置保障。工商部门牵头负责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系统建成前,工商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及时传递登记、许可等信息。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确保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四)督促检查。
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快制订有关配套措施,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行业监管,统筹推进,同步实施。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市级有关部门工作绩效的督查,对改革推进不力、擅自设置许可门槛、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等问题,依法依纪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五)宣传引导。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做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政策解读,营造全社会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激发全民创业活力。
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若本方案内容与国务院关于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方案不一致的,按国务院方案调整执行。
附件:保留为工商登记前置的行政许可项目 附件
保留为工商登记前置的行政许可项目
(共计50项)
1.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烟花爆竹生产、经营;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储存;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监控化学品生产、经营、使用;成品油批发、零售、仓储;民用枪支制造、配售;燃气经营;液化气储配站、瓶装供应站经营;供电营业机构)。
2、矿山开采(煤矿开采;国有、集体、私营矿山开采;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矿山开采)。
3.客运(航空客运;道路客运;水路客运)。4.金融(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公司;证券结算机构;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及保险代理人;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权益类、合约类交易场所、金融保理公司等金融创新型机构)。
5.医药(药品生产、批发、零售;精神药品原料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制剂生产;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生产;麻醉药品原植物种植;麻醉药品生产;血液制品经营;兽药生产、经营;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医疗机构设立;农药生产、经营)。
6.新闻出版业(出版单位;印刷复制企业;发行企业)。7.其他(直销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食品生产;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其他饲料生产;烟草生产、批发;保安服务;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营业射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