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企业东宝山水泥厂改革发展措施

时间:2019-05-13 18:1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垦企业东宝山水泥厂改革发展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垦企业东宝山水泥厂改革发展措施》。

第一篇:农垦企业东宝山水泥厂改革发展措施

农垦企业东宝山水泥厂改革发展措施

摘要

介绍东宝山水泥厂在企业管理与经营中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措施,指出当一个企业的发展受到市场规律制约时,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获得生存发展。

关键词

东宝山水泥厂;改革;发展措施

东宝山水泥厂是借着改革的“春风”兴建起来的农垦企业,自1986年起经济效益连年居福建省农垦工业企业和龙岩市新罗区工业企业前茅,是闽西水泥行业的重点企业,于1995年组建了福建东宝企业集团公司,生产的“东宝”牌水泥曾获农业部部优产品及福建省省优产品。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经济宏观调控,机立窑生产线成了阻碍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枷锁,2002年以来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

1谋求生存,依靠科技治理粉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严。为了水泥厂的生存和员工的就业,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水泥厂一面向市政府作出了“给东宝一次机会,还市民一片蓝天”的郑重承诺,一面号召全体员工向广州市石井水泥厂学习,提出“石井的今天,就是东宝的明天”,向全体员工发出公开信,要求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呼吁“为了你和其他员工的饭碗,请认真做好环保卫生工作”。经过调研论证、周密设计、精心施工,投资138万元采用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开发的LFEF玻纤袋除尘设备治理2#和4#的立窑烟尘,同时有组织地整治各工序排放点的除尘设施,经过90 d的努力,2002年9月底按期实现了烟尘达标排放。

粉尘治理拯救了东宝山水泥厂,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企业员工牢固树立了依靠科技力量完全可以做到烟尘达标排放的理念,获到了省、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治理粉尘污染的同时,高度重视石灰石矿山的整治。2003年2月将露天开采全面改为地下开采,减少了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粉尘排放。同时在40 hm2山坡上种植工业速生丰产林——尾巨桉树,既保护国有企业土地,绿化环境,又增加经济收入。

2宣传政策,转变观念置换身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原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弊端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根据省、市、区政府有关政策,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对原有658名员工分类、分期、分批实行身份置换。一是通过《东宝通讯》、黑板报、宣传栏,召开干部、党员、团员会议及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国有企业改制的方针政策,并将有关文件、规定张榜公布以加强宣传教育的效果。二是通过各种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解答员工提出的问题,并聘请区总工会、区劳动局等部门领导以及公司法律顾问到员工中宣讲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化解劳资矛盾。三是对广大员工提出的补交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兑现员工集资款、补偿金标准及其封顶、要求加入医疗保险等问题归纳汇总后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促成尽早答复并妥善解决,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引导员工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多种渠道尽量把离岗人员推荐到非公有经济组织中就业。

3盘活资产,稳定员工,建设新社区

一是转让北河水电站股权,将所得转让款补交拖欠的养老保险金,及时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二是有偿转让东宝宾馆,收购原公司内部员工及社会各界人士持有的水泥厂股权,为置换员工身份扫除最大障碍。三是盘活东宝山农场中的17.33 hm2土地,偿还因置换员工身份向财政部门所借资金。四是完善社区设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2004年1月完成东宝路架设路灯工程,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投资建设5 000 m2的健身绿地,配备健身器材,整洁、优美的社区环境得到员工和居民的认可和爱护,绿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2005年该社区被龙岩市建设局评为园林式居住小区。

4增收节支,搞活经济,减轻负担

利用土地资源优势为企业增加收入:一是利用农场闲置土地,引进精选高岭土厂、天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东宝工贸机械有限公司、龙岩龙辉技术学校、鸿光木业、机动车维修厂等10余家非公企业,不仅解决了企业分流人员就业问题,而且大幅度提高了东宝区域的经济总量。二是农场综合楼店面的招租,每年可为企业创汇30多万元。三是开发无形资产资源,利用知名商标“东宝”品牌效益,签定许可合同,跟踪履行许可职责,按时收取许可费,全年可收入41.6万元。四是加强矿山外供灰石管理和增收粉砂岩开采费,合计增收10万元。

在做好企业增收的同时,节约开支,以减轻企业负担。一是核减东宝山石灰石矿储量。因CaF2侵蚀普遍导致工业指标发生较大变化,要保护矿区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使矿区的可开采储量发生变化。2005年9月完成矿山资源储量重新核实工作,比预算节省2 000多万元采矿权价款,大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困难的局面。二是申请减免土地使用税及基本电费。2007年水泥厂关停后,财务部门积极向税务部门争取土地税减免工作,免交了该年度土地税27.2万元;向供电局申请免交了4台1 000 KWA变压器的基本电费80万元。

5持续发展,建设新工业园区

按市政府要求,2008年2月28日东宝山水泥厂关闭,关闭后企业除着手做好与租赁方的后续工作外,还及时做好生产设备及厂房的资产评估、拍卖、拆除工作,为企业新一轮发展做好准备。

6结语

东宝水泥厂占地20 hm2的第1期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后,在省委、省政府“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为加快„两个先行区‟建设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中,东宝山水泥厂又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曙光——改造东宝山水泥厂旧厂房项目,利用现有场地和条件建设面积为26.67 hm2的第2期标准化工业园区,力争把东宝山水泥厂打造成新罗区机械产业化中心。至2009年12月共入驻19家企业,解决就业1 800多人,年产值1.6亿元,上缴税收263万元。

第二篇:农垦企业公司制改革后,加强党的建设要做到“四个明确”

农垦企业公司制改革后,加强党的建设要做到“四个明确”

随着农垦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垦区各农牧场都要进行公司制改革。在这样大规模的转制背景下,公司治理结构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企业党组织如何设置、如何定位、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这是国有企业转制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国企党建工作的相关要求,全力推动农场改制后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笔者认为,要重点做到“四个明确”。

明确公司党组织的机构设置和领导体制。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基于此,农场企业化改革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在企业各治理主体之间建立协调、和谐、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发挥党组织从严管党治党的核心作用。坚持和落实党的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实现机制对接、体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保证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机构科学合理,符合现代企业要求,融入法人治理结构当中,使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国企党建的系列要求,农垦企业党组织要建立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班子组成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领导班子成员统一分工,各负其责,协调运行,发挥农垦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利用改选换届的有利时机,按照党组织便于开展工作、便于党员管理的原则,对基层党组织整合重塑,实现基层党组织科学有效覆盖,配齐培强党支部书记,正常开展党支部活动,积极开展“北大荒堡垒工程”示范党支部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基层党建工作不因公司化改革而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保证实现基层党建质量全面规范提升。

明确企业党组织的权责边界和相互监督机制。农场公司制改革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司决策机构的权力边界改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是推进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董事会形同虚设问题,防止‘一言堂’,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按照党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国有企业党委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策企业重大事项。”党章的规定更加明确了企业党组织对企业重大事项研究讨论是公司管理层决策重大事项的前置程序。董事会是公司法定决策机构,经理层是公司决策的执行人。充分认识和理清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三者的关系,对公司法人治理尤为重要。因此,农垦企业党组织要根据党章及党内法规履行职责,研究讨论涉及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规定。形成企业重大决策前必须召开党委会讨论确认、提交董事会按法定程序决策、转交经理层执行的良好氛围,以此达到各治理主体之间关系顺畅的目的,使党的工作与企业决策、管理等工作有机融合。

明确党组织的法定地位,推进公司党建责任制的落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农场有限公司要将党的建设写入公司章程,并独立成章,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真正将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员配备、经费保证、工作任务纳入公司治理结构当中,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抓好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建设,规范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制度,推动党组织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引领党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农场有限公司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开展“北大荒堡垒工程”示范党支部创建活动,各级党组织要按照深入学习、对照查摆、清单管理、全面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标杆引领的要求,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企业发展市场竞争的强劲动力。

明确党管干部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敢于担当,做到‘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这是新形?菹鹿?有企业选人用人的总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农垦在“两化一改革”(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和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中,必须摒弃老旧的选人用人方式方法,学会用战略思维和眼光大胆引进市场型人才,打破传统的用人壁垒,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选人用人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中的责任。从严选拔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要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党忠诚、干净担当,把好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和任前考察考核、监督评价、民主测评等重要程序,发挥党组织选人用人的把关作用和董事会、经理层的市场机制作用,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使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深度融合、无缝对接、相得益彰。针对农垦企业特点和市场化需求,把敢担当有作为、政治品行好、懂经营管理、善于改革的优秀人才选拔聘用到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把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转化成改革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第三篇:企业在改革发展时期

企业在改革发展时期

基层员工思想动态解析

王 侠

自去年以来,赤峰热电厂四期工程全部投运,新投运机组给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带来严重威胁。同时,新投机组的电量、电价尚未得到落实,企业经营压力十分沉重。企业安全形势严峻,企业实行“订单式”管理,对企业员工收入带来影响。企业发展形势不利,将会直接影响员工对企业发展前景的瞻望。企业在困境中的发展摸索,也正是员工思想观念发生转型的过程。作为在企业中负责员工思想动态的分析者和把握者,我们应如何正确把握和引导员工的思想行为,推动员工实现自我嬗变,让员工有意识地与企业同担当、共命运,本文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分析基层员工思想行为方式,藉以寻找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一、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基层员工思想行为分析

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在摸索中前行,会遇到很多困境。而基层员工思想动态波动是最为敏感的核心问题,它足以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或阻碍力。下面将结合基层实际情况,从观念、压力、动力、凝聚力、执行力等五个方面来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员工的思想行为特征。

观念分析: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电企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基层员工由于受其学历和素质技能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员工很难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在发展,而员工素质没有提高,势必会有优胜劣汰之险。员工会对自身发展前景有更多关注。所以部分员工会继续提高知识能力和业务水平,在机遇来临之时,拓宽自身发展的空间。部分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比较长,在原计划经济模式下其自身价值观、生活观、工作理念等形成定式,适应企业改革的能力比较脆弱,因此对改革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员工思想懈怠,工作热情较低,工作效率下降,有拣日撞日之想,不愿为适应企业的改革发展而改变自身。压力分析: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境,企业四期B厂#2机组没有核准,企业经营压力日渐增大。企业压力大,势必会把压力传递到基层员工,会对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基层员工的压力来源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经过改革,人员压缩严重,但生产任务繁重,工作强度较大;二是实行“订单式”管理模式,绩效考核到人,直接影响其业绩和收入;三是企业发展对员工素质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其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显得不足;四是国家能源产业政策调整,对小企业发展不利,员工对企业信心不足。因此在经受以上重重压力的状况下,员工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的挑战。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惶恐心理严重,对企业的归属感有所降低。

动力分析:一个人没有动力,很难把工作做好,一个企业没有动力,将不会有前进的可能。所以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动力和支持。但是基层员工由于受到待遇、压力和认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员工工作动力有所降低。根据基层思想动态反映出现的状况显示,影响基层员工动力的因素为:工作认同度、福利待遇、晋升空间、政策原因、学习机会、工作氛围等。以上因素,员工对福利待遇和晋升空间的影响最大,当然这受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影

响,但也受到员工自身主观认识的影响。综合来看,员工的工作动力与企业的改革发展要求不太相符。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工作热情不够,工作效率较低。

凝聚力分析:员工的凝聚力受企业对员工的关心程度、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等因素影响较大。应该说,以前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企业文体活动较多,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会也较多,工作氛围较好,员工的凝聚力也较高。但是随着工作压力增大,员工面对日益繁重的生产任务,企业文化活动随之减少,员工之间沟通机会和时间减少,工作氛围变得紧张,同时企业改革也对员工带来了种种冲击,比如绩效考核的推行,对员工的关系和对企业的凝聚力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目前两种用工形式并行,正式员工感觉待遇在下滑,劳务用工认为企业无法给予公平的对待,这对员工的凝聚力也形成了冲击。而且企业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忙于应对竞争和发展,对员工的关心也显得十分不足。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员工凝聚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或者说员工目前的凝聚力远远不足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来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执行力分析:执行力不足,企业的制度落实和经营效果就大打折扣。目前,基层员工的执行力状况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上为员工的认识问题,即对工作是否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客观上受到管理方式和员工素质技能的影响,即管理是否合理、流程是否顺畅,员工素质技能是否能够满足工作执行能力的要求。整体来说,基层员工的执行力不够高,这主要还是受其主观认识和观念的影响,即使管理再科学,素质再高,员工主观认识不够,不愿自觉努力执行,其执行力也将无法提高。因此,企业也认识到员工的执行力问题是企业经营好坏核心问题。

二、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基层员工思想动态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基层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综合素质、工作热情等方面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面对这种差距,才能更好地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保障企业具备良好的思想支持和动力支持。

1、实施教育策略,推动基层员工思想观念转变

要想让员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必须采取以教育为先的方式,推动员工思想观念转变。一是加大对基层员工的形势教育,让员工认识到企业现在所处的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增强员工的紧迫感。今年,厂党委根据企业发展形势安排了主题形势任务教育。通过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员工为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助动企业安全生产而肩负起本职岗位重责。二是强化对基层员工的危机教育,目前企业生产任务完成形势异常严峻,新投产机组因各种原因出现非停现象,安全生产受到威胁。新机电量、电价尚未落实,新机投产就面临亏损,企业经营步履维艰,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是为生存而战的严峻时期。三是树立员工信心,要让员工明白企业改革发展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大家增强信心,携手共度难关。通过以上教育活动,让基层员工切实认识到企业现在所处的环境,虽然企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但是企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开阔,从而让员工在深刻认识环境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重视沟通,强化思想观念转变的有效性

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不断教育和强化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教育策略的基础上,要重视沟通的作用,变员工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通过多向沟通,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企业通过召开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厂长联络员会议、厂务公开等多种渠道,倾听员工的声音,解析员工的疑惑,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在生活、工作上关心员工。其次,通过厂内网络新闻、企业简报、电视新闻等多种宣传形式,及时传递国家、集团、企业的政策方向和信息等,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同时,基层管理人员要多向员工灌输思想观念转变的意义和方向,多了解员工的想法,及时消除员工疑虑,引导大家和企业发展的思维保持一致。激发员工为企业努力工作的激情,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最后通过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加基层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大家通过交流和探讨,相互影响,相互提高。

3、强化激励效果,将基层员工的思想压力化为动力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有压力并不是坏事,但是压力必须有一个度。压力适中,有利于员工有紧迫感,会使员工自主地把工作做好、做快;但是压力过大,对员工的要求过多时,会使员工有抵触情绪,从而使工作绩效降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员工的压力问题,企业要强化激励形式,将员工的过高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考核体系,丰富激励手段,如通过工作轮换、岗位竞争、增加学习机会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全面提高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动力。对于企业能为员工解决的问题,企业必须尽快为员工解决,对于员工主观认识造成的必须引导员工通过学习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坦然接受企业现状的事实。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员工应变改革的能力

在推动基层员工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还必须增强员工应变改革的能力,包括员工本身的素质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因此必须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一是加大观念意识培训,引导员工主动了解国家政策信息和集团发展方向,建立大局观,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认识企业发展面临形势,扩大自身视野,以主人翁的精神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认识问题。二是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增强员工适应企业内部竞争形势的需要。三是要加强员工心理承受能力培训,通过研讨、团队活动等,增加员工内外部交流机会,促使员工突破原有惯性思维局限,树立信心。

5、实现文化引导,持续提升基层员工的执行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经营活动中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对战略的制订和执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一是要推进创新文化。要推动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要积极倡导企业员工尽职尽力,努力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二是要推进执行文化。执行文化关系到企业发展进程的速度。对此,企业要让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明确企业的战略与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将其落实到人,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不断提高执行意识,将个人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执行文化之中。三是要文化渗透。今年东北分公司提出了安全文化和廉洁文化。企业通过制定实现“安全年”的战略目标,增强全员安全意识。通过全国“安全月”活动的开展,加强员工安全形势教育,明确安全规章制度。通过在企业网络主页开辟新闻专栏,出版“安全月”专刊,在厂区重点位置重新设立安全宣传版画,制作安全温馨提示板,制作安全标语等,多渠道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开展贯穿全年的廉洁自律警句、温馨提示征集活动。把员工自己创作和推荐优选的廉洁自律警句格言,在网上开辟温馨提示栏目。与各党支部、处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制定印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分工。坚持每月组织高危管理岗位人员总结和填写高危岗位廉洁自律情况自查表等,时刻营造出良好的廉洁自律氛围。

综上所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状况,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热情,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

第四篇:第八章 企业劳动关系改革发展

第八章平凉企业劳动关系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平凉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概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显示了党中央对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高度重视。

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张秋俭认为从八个方面来确定和谐劳动关系的标准。这八个标准具体内容如下:1.严格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用工行为规范。企业依法与本企业全体职工(包括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内容合理、全面,管理规范、有效履行。2.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商充分,程序规范,内容具体,标准量化,可操作性强,合同(协议)履行好。建立工资分配平等协商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相应的职工参与、考核评价、监督检查和履约责任追究制度。3.依法保障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依法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制度,无重大伤亡和职业危害事故发生。4.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制度和职工监事制度;坚持厂务公开,职工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得到有效保障。5.尊重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注重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保障职工的教育权、发展权,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6.建立健全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监督组织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制度完善,化解矛盾及时,有效调解劳动争议,没有发生职工群体性事件。7.维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女职工的平等劳动权利、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及特殊劳动保护待遇等权利依法落实。没有招用童工、损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行为。8.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支持工会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开展工作,依法拨缴工会经费。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牵涉到社会稳定,是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

2007年,踏着十七大的和谐节拍,平凉劳动关系的发展实现了大的跨越。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正确分析劳动关系的现状,总结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成绩,探讨存在的问题,科学的预测劳动关系的发展前景,《平凉劳动和社会保障改革发展报告》项目组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为更进一步构建和谐平凉、小康平凉、魅力平凉。描绘出一幅改善平凉民生、发展平凉经济的历史性画卷。

一、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我们领会十七大精神,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表征。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载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风行标。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资产易得,人才难求。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佛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全部的资产,但是你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来给我,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说明了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虽然任何企业营运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企业是由人所组成,由人来运营,没有人就没有企业的存在,何来企业发展?人是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人企业的动力源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是企业的第一位资源。一个企业是由人、财、物等各种要素和资源构成的。但在其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和资源。只有通过人的作用,其他各种要素和资源才能发挥作用和效用。如果没有人,再好的技术设备,再多的资本也只能是一堆废物。也就是说企业其它一切资源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企业管理是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的,管理职能,管理手段这五大要素构成,而管理的主体和中心都是人。企业的目标、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靠人去完成;在实施企业目标过程中,如何激发起员工的士气,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方向一致,达到以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都离不开人。

第三,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性因素。企业中的员工,其行为动机与企业目标方向一致时,会减少企业内耗,提高效率,对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必然降低效率,增加成本,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中人的行为动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性因素。

第四,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技术、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而实质上却是人的竞争,因为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竞争都靠人来完成。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人的“潜能”,企业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价格合理、服务完善的产品,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所以在市场竞争中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如果忽视人的作用,人的情绪受到压抑、积极性受到挫伤,员工未能发挥潜能,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企业将死气沉沉,何以有竞争力? 什么是以人为本呢?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在企业中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必须加以界定,否则会造成理念的混乱,迷失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存在的真正价值。以人为本是对管理对象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自觉的所进行的比较高层次的一种管理方式,是指在企业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强调创造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企业环境”,这是以人为本的内涵。它的价值观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具体来讲包含: 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必须承认和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把员工同那些机器设备区分开来,在管理中更注重人性化和人情味。但实际上我们不能这么狭隘地理解,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限于企业的员工,还包括企业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比如说顾客、供应商、企业的股东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只有把人本思想融合于企业的各种关系中,个人、企业和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才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第二,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还是“资本(人力资本)”?应该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本身”的意思,因为在企业中,“以人为本”的载体为人,而人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在充分认识人性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就是说,企业中的人不仅仅是一种资源,人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是中心的、是关键、是动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首先表现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如果劳动关系内部的双方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对立的状况,经常发生摩擦和冲突,不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和扩大,将会影响和谐目标的实现。

二、平凉和谐劳动关系的新发展

(一)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2002年撤地建市以来,经济总量逐年增加。GDP从2002年的72.7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25.59亿元,增长了 11.52%,人均GDP从2002年的 3286元增长到2007年的6753元,增长了15.49%。这些成就的获得与和谐劳动关系密切相关。劳动关系和谐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经过五年的发展,平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紧紧围绕甘肃省社会保障厅的要求和部署,不断深化对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把劳动关系和谐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创新推动和谐,以公正保证和谐,以文化孕育和谐。只有企业和谐,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1、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促进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也是工会存在的基础。工会作为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代表,对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涉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的问题,要冷静地做全面分析,通过参与权、缔约权、监督权和调处权等权利,坚决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同时,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时刻牢记“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1]合法利益。”因为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中也包含了职工的和利益。在改革向纵深发展之时,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最基本前提。所以,工会组织应更加重视宏观参与,积极通过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三方协调机制,对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对拟订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以及涉及三方利益调整的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提出建议。协助政府更好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平凉市企业100%的建立了工会组织,截至2006年,全市工会组织新增166个,工会会员达到了? 名。对于改制企业,切实做到了“企业改制到哪里,工会组织就建到哪里”。牢固树立“员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员工发展”共赢共享的思想境界,企业工会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做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困难群体有保障”。

2、积极采取措施,使劳动关系可持续协调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运作,是向着合作方向发展的,这也是劳动法调控的主要方向,“合则两利”是企业与劳动者双方合作的结果。因此,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必须本着平等互助、互利互惠的原则,结成合作共赢联盟,实现共同发展,然而,劳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既要着力于统一,也要着眼于矛盾。目前,平凉市劳动关系矛盾运动呈二元化格局:国有、国有控股参股和规模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外资企业,其劳动关系运行基本稳定,日趋规范,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扩张的压力和动力,激励他们自觉改善劳动关系,吸引人才,提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职工素质,工会工作运作日趋正常化,劳动关系的自我平衡机制已初步建立;大量小型和初建的非公有制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标准规范缺失且随意,劳动管理粗放,违法侵权现象经常发生,劳资矛盾突出,劳动关系主体残缺,劳动关系自我调节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劳动关系基本处于不平等不规范的畸形运行状态。工会的发展和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制约,协调和维权能力甚微,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任重道远。第一,加大立法进度和执法力度。通过加快立法,构建起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执法的力量和力度,促进全社会劳动秩序和劳动行为强制进入刚性规范。第二,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政府干预的主要内容为:制定政策,培育劳动关系主体,促进其在劳动关系的平等地位;指导、促进和规范劳动关系依法自我调节、自主运作体制的建立和健康运行;规范和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和规范配置劳动资源的能力,提高政策引导提高劳动者市场竞争的能力;保障劳动者独立自主充分行使集体谈判的权力,确保谈判结果合法公正和争议及时得以调解,促进包括工资谈判在内的、提高集体协商达成的企业内部劳动条件协议,能够使工人寻求保障的愿望和市场的发展态势之间保持最佳的平衡状态,效率与公平达到最佳结合;逐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社会、政治地位,以增强其平衡劳资关系的能力。第三,从建立环节做起,扩大基层工会的组建率,帮助职工签订好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坚决杜绝“霸王”合同、“生死”合同的出现,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的履约率;联合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切实提高劳动法律执行、执法监察的刚性,克服劳动领域有法不依十分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具有较强刚性的劳动法治秩序。

(二)逐步推进 行动扎实

1、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幅度推进,为和谐埋下了良种

平凉市农村劳动力116万人。全市有下岗失业人员近4万名,城镇每年新增长劳动力近1万人,城乡就业再就业工作形势严峻、压力大。据统计,2002年至2006年底,通过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实施,全市累计净增就业岗位38075个,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322人次,其中“4050”人员7550人次。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8422本。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3.6%。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0人,705.5万元。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066户。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3206个。2006年全市共为11403名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社会保险补贴。2007年,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① 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有了较大进展。按照平凉市政府的要求,重点在小额担保贷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等政策落实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② 就业服务机构基础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第一全市已建成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发挥出了劳动力市场调节促进就业的功能。第二街道社区平台建设有了起色。第三平凉市、县(区)、乡(镇)三级服务体系,从编制、人员、场地、资金、工作、制度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六到位”。2007年,“金保工程”专项补助135万元,劳动力市场子系统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覆盖城乡统筹就业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初具规模。③ 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07年12月底,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超额完成平凉市政府确定发放300人600万元的目标任务。④ 推进全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工作。为失业人员接续了社会保险关系,解决了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又解决了社保基金征缴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也为再就业资金的有效使用开辟了通道。⑤ 零就业家庭及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取得实效。2007年,平凉市被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工商联确定为甘肃省民营企业招聘周的重点城市。全市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送温暖、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五送一落实”为主的“再就业援助活动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项就业援助活动。做到了零就业家庭“产生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实现了全市零就业家庭年内消零的目标。⑥ 就业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第一按照《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访、投诉、举报处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责任制、信访接待制度。认真办理每一件群众来信来访,确保了信访案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就业服务大厅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17件(次),其中来信15件,来访203人(次),已经全部处理办结。第二严格按照审批权限,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严格按照局里的要求,对《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再就业资金使用等行政审批项目,首先提出初步意见,经汇报分管局长同意后,上报局务会议讨论审批,并进行公示。第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按照局党组提出的“求真务实、关注民生、团结友爱、争创一流”16字作风建设要求,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建设,提醒干部职工依法办事,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从点滴小事做起,耐心热情的为下岗失业人员讲解政策,办理各项就业再就业业务,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规范从政行为。

2、企业社会保险体系已基本建立,为和谐培育了土壤

① 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在养老保险方面:截止2007年11月底,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完成10088万元,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5010万元(不包括调资补发1425万元)。在医疗保险方面:2007年平凉市直基本医疗保险实际参保人数已达20938人,占年计划参保人数20430人的103%,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395人,占年计划300人的132%,新增参保职工人数1167人,完成年计划任务1100人的106%。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412万元,占全年征缴任务1257万元的112%。在工伤保险方面:截止2007年11月底,平凉市直共有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14户,参保职工29015人,完成全年计划参保人数28800人的101%;新增参保人数1092人,占全年计划新增参保人数1080人的103%;农民工参保人数8224人,占全年农民工参保计划人数8000 人的103%;提前1个月,超额完成了2007,全年的工伤保险扩面任务。在失业保险方面:全市失业保险参保87021人,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的100.6%,与上年相比增长2.4%,新增缴费6661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4倍,基金征缴1989万元,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的101.1%,与上年相比增长8.7%,基金清欠完成113万元,占省上下达计划125.5%。②按时足额支付保险待遇。社会保险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截止2007年12月底,全市参保单位共有离退休人员19773人(其中离休人员337人),应发养老金16400万元,实发16400万元,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截止2007年12月底,为2816名参保患者支付住院医疗费1050.3万元,其中企业退休人员483人,报销222.5万元;截止2007年12月底,累计为1048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246.02万元。从9月1日开始按省上规定,提高了失业人员保险待遇,涉及失业人员13200人,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到位,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指导线调控目标控制良好。推进企业解决拖欠职工工资323万元,涉及企业41户,职工1762人;截止2007年12月底,累计为1048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246.02万元。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运作以及使用情况的监管。成立了“平凉市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由平凉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赵成城副市长任主任、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地税、监察、审计、工会、人行等单位组成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依法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运作以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管。2007年上半年配合劳动监察科监督检查了16个大中型企业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征缴情况。同时也对七县(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使用、结余以及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进行了监督检查。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行动中,共检查用人单位1900户,涉及劳动者39320人次,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9189份,开展宣传咨询等活动65场(次),下发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58份,下发限期整改指令书46份,对不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立案查处13起。④通过“五建设”工作,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近年来,平凉市在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造条件,逐步将退休人员日常管理服务从单位转入街道社区。进行了投入资金进行工作设施的建设、规范制度的建设、细化业务的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强化人员培训工作的建设。

(三)措施得力 全力维权

1、加强了劳动法律法规建设,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体制保障

随着平凉市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平凉市加大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的力度,为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层面上提供了依据。自2002年起,已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通知》等 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在法规中就工资、培训、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制定了劳动法律调控的框架,明确了劳资双方主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为依法规范平凉的劳动关系提供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保障。标志着平凉劳动和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和成熟,确保了社会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运行。

2、采取措施规范劳动关系机制的运行(1)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共同组织的“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视频会议”要求,到2008年,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合同内容趋于规范,劳动合同得到较好履行,基本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2007年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继续贯彻实施《甘肃省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方案》,自2002年至2007年劳动合同补签增长率为130%。2007年6、7、8三个月在全市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集中开展了劳动合同“签约行动”。在三个月的集中签约行动中,全市共印制发放了14498份格式劳动合同文本,全市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极大的提高了这三个行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依据 “主动、合法、高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和劳动现场。宣传、指导、帮助用工企业规范劳动合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

(2)推行集体合同方面取得突破。全国总工会提出,“到二00八年,中国集体合同制度要覆盖企业职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比较集中和同行业企业集聚的地区,积极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扩大集体合同的覆盖面,建立和完善区域性、行业性劳动关系协调机制。”2007年,平凉市当期签订集体合同28户,是2002年的3倍,(与文本核对)职工20950人。是2002年的2倍。涉及的企业类型有。(3)建立健全信访快车道。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 信访工作在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特别是妥善处理劳资矛盾,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方面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时, 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亲民爱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带着感情做工作, 对群众反映问题, 始终做到热心接待、静心倾听、细心询问、耐心解释, 努力从思想上化解矛盾。然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 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矛盾和冲突。导致信访量逐年增长。平凉市2002年至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量平均每年以 ?的速度增加,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信访量已占平凉市信访量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工作的内涵和性质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因此,单靠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部门和专职信访人员接访,走信访行政处理的老路子,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平凉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仍然以接访为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干部职工还无法经常深入基层,倾听职工群众呼声,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从源头上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减少群众上访的次数。在跟踪下访、变群众解决问题找领导为领导找群众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还没有形成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财政、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协调一致的信访处理制度和定期会商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各有关方面的责任难以落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度难以实现,单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难以解决信访问题。

平凉市根据国家《信访条例》,制定了相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访机制,明确了分工和职责。开通了 电话专线受理投诉和咨询 人次。自2002年以来共接待来电来访3907人次,接待集体上访1次,涉及人数57人,其原因是企业改制除名,处理的方式是解释政策,进行失业登记,发放了失业金,处理结果是罢访。2007年共受理群众举报专查案件16起,结案13起。共接待来访22起,涉及群众212名,对属于劳动部门管辖的,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不属于劳动部门管辖的来访案件,也为群众指出了受理的部门。全年共处理突发事件3起,通过案件的查处和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有效地遏制和了劳动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群众来访的目的都是前来咨询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问题,针对来电来访群众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存在的疑难和困惑,及职工在企业改制、破产中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都认真耐心地做好政策解释工作,没有发生一起群众投诉事件。

(4)加强力量,完善和建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平凉市自2002年以来开展了劳动仲裁机构的实体化改革,强化各县、区的准司法职能,对所属县、区、用人单位的劳动仲裁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实行仲裁前置、一调一裁二审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加强仲裁员、仲裁庭制度建设和仲裁员培训工作力度,提高仲裁办案质量。建立了由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平凉市总工会、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委员会,每年两次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本辖区内出现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

(5)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执法的力度。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平凉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日常巡查、劳动和社会保障资料年审、举报专查、专项检查、证件管理、情况报告、监察程序规定和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监察制度体系。第一完善了劳动监察举报制度。第二结合政务公开,制定了《工作职责》、《办事依据》、《监察程序》和《工作纪律》。第三不断完善“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劳动和社会保障年审、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执法机制。第四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报告制度和劳动监察执法效果反馈制度。第五制定了规范的学习制度,案例分析会议制度以及立案和结案程序等方面的工作管理制度,统一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法律文书。通过制度的落实,使全体执法人员在知法、懂法、守法过程中,能够按法律规定和有关程序办事,切实做到了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秉公执法、以法服人,使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007年处罚力度明显加强,主动监察的意识有所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理顺机构,充实人员。自2002年撤地建平凉市以来,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逐步理顺机构、充实人员,不断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的建设。2007年8月份,平凉市政府办公室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监察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通知》(平政办[2007]98号),明确要求,平凉市上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监察支队,各县(区)要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大队,继续充实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人员。

(6)加强社会化维权的整体合力。建立了县、区、街道、企业的劳动关系调解委员会,以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核心,形成一条龙运作模式。目的是将劳动争议在基层得到化解,同时也减小了广大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成本。

(7)充分关注农民工劳动和社会保障,全力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2007年,平凉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见》(甘政发〔2006〕59号)精神和《甘肃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甘政办发〔2007〕86号)提出了明确的贯彻落实要求。建立平凉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采取措施,督促建设单位缴纳保证金,加强监管,确保保证金正常运转。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表彰为“全国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先进单位”。2007年,全市县(区)两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建设、公安、经贸等职能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次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活动,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752户,其中农民工工资81万元,涉及农民工369人。自2002年以来,在开展的专项检查活动中,共清欠农民工工资6957.64万元。全市建立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预防和处理机制,确保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案件查处率为100%。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曝光后,平凉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成立了平凉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相关10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形成了平凉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统一作战、拉网式排查的工作格局。平凉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大会3次,提出了抓工作落实“三个一”的要求,各县(区)也都召开了相应的会议,集中抓了落实。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754户,查处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卫生、安全生产等法律规定行为652起。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在2007年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重点工作中,有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抓住冬季农闲时节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走村入户,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集中开展劳务培训,确保完成年培训农民3.2万人次、筹集培训经费165万元的任务。进一步加大农民工特别是建筑行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力度,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零距离、一站式”技能培训服务。2007年7月份,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下发了《平凉市农民工培训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各平凉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培训中心以及各类职业中专为主体、以民办培训学校为依托、以各社会团体培训为补充的培训机制,形成农民工培训网络,已组建农民工培训基地40个。2007年上半年,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平凉市职教中心联合举办了“全市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班”,以技能型培训为主,分期进行培训,共培训农民工1230人,平凉市总工会广泛吸收农民工入会,2007年,农民工加入工会有了新突破,一年内发展农民工会员达8000多人,开展了为农民工“夏送清凉”和“冬送温暖”活动,评选优秀农民工,自2002年以来,共有 名农民工被推选为 劳动模范。平凉市工会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二节平凉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景展望

平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2002年8月撤地设市后,新组建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始终以“三个代表”为指南,以创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目标,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底数明、责任清、效果好”的工作思路,采取权益维护、矛盾排查、监督管理、严密防范、责任到人的工作措施,使平凉劳动关系逐步走向规范、协调和稳定。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坚定不移地走法制化道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企业改制破产的不断深入,劳动关系必然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格局。今后,平凉将继续把依法规范劳动关系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第一要宣传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第二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使劳动者懂法、知法、依法维权,用人单位遵法、守法、依法经营。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使全市形成良好的维权氛围。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已正式试行,为做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中宣传普及《劳动合同法》,通过宣传材料、媒体广泛宣传新的《劳动合同法》,通过深入基层增强企业的依法经营意识,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宣传活动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通过宣传活动,解难释疑,使《劳动合同法》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社会自觉遵守《劳动合同法》的良好氛围。要引导和教育农民工学会运用劳动合同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坚决贯彻甘肃省《劳动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甘肃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巩固《甘肃省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在平凉的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突破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率相对较低的现状,使居于弱势的劳动者不仅在地位上与居于强势的用工者在法律上地位平等,而且,在自然状态的竞争中受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监察工作力度,督促落实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等情况实施重点监控,集中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和禁止使用童工、劳动合同签订专项检查活动。

二、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为本,民生为先

今后一个时期,要更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抓住主要问题,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能,切实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劳动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尊重劳动者的人权,创造一个人人安居乐业、家家生活富足的魅力平凉。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统筹城乡就业上要有新进展。要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和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制度。崆峒、华亭要探索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基地,完善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扶持力度,指导社区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众稳定就业。建成1—2个全民创业示范县(区)。积极争取创业培训项目,2008年年内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创业带头人1000人。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的规定,整合现有劳动力市场资源,建成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疏通大学生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渠道。组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在有组织输转上要迈开新步伐。继续按照平凉市委、平凉市政府《关于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劳务输转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城镇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参与劳务输出。继续整合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农广校和乡镇培训机构,重点抓好实用技能培训,努力使农村“两后生”能100%享受职业技能培训,100%推荐就业。建立起以平凉市劳务办为中心,外联全国各地劳务市场与基地,内联县、乡劳务机构的网络化信息收集和传送体系,实现平凉市内人力资源供给信息和平凉市外需求信息双向交流。积极拓展境外就业市场。已经注册的9个劳务品牌,要利用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和招商活动,加大推介力度,逐步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和水平。已经建立的驻外劳务站要探索委托管理工作制度,加强与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集中输转一批相对稳定的劳务工者,扩大基地规模。年内庄浪县争取进入国家级劳务示范县,并在境外输出上有突破;全市再有一个县进入省级示范县。社会保障部门要保证服务到位,要跟踪劳务工人的权益维护,加大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险要有新突破。积极研究建立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和低保人员医疗保险的并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争取列入国家试点,参保率达到90%以上。,制订出台复退军人参加社会保险的参保办法。加强扩面清缴。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从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为重点人群,年内参保人数和实际缴费要有新增长。推动五项保险一个基数、一票核定和一票征收。杜绝和纠正社会保险协议缴费,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继续做好社会保险基金清欠工作。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前期准备工作。适当调整失业金平凉市级统筹比例,探索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继续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探索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强化企业年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探索“五险合一”社会保险业务经办试点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平凉市级统筹统收统支试点。进一步规范失业、工伤保险审核、鉴定、待遇支付工作制度,推进规范企业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平凉市级统筹制度。

三、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网格化、网络化

在平凉市区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制。

设置劳动和社会保障协管员是实施网格化的基础。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以强化一线力量为基础,以创新监管方式为手段,以执法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为目标,充分延伸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组织网络,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执法机制,以提高执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促进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可以借鉴发达省平凉市的做法,将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网格化监察的人员、职责和任务,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形成相关的用人单位及劳动用工情况的数据,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跟踪及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全面覆盖和动态监管目标 我省实施网格化监察的基本模式是,依托现行行政管理体系和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在进一步加强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建设,充实专职和兼职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人员的基础上,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协理员队伍,增强基层力量,强化基础工作,以网格为单位,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监管。在城区推行网格化监察,以街道为一级网格,聘任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工作人员为兼职监察员,以社区为二级网格,根据社区范围大小及用人单位数量多少,以1个或2个社区为一个二级网格,每个二级网格配备1名以上协理员。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兼职监察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的统一安排和要求,指导督促协理员开展网格化监察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街道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或在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增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牌子,做好网格化监察相关工作。在乡镇推行网格化监察,可以在乡镇或中心乡镇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配备专职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员,中队覆盖区域为一级网格,区域内所辐射的各乡镇为二级网格,每个二级网格配备1名以上协理员。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在监察大队的领导下,对协理员的网格化监察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未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中队的,可以在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聘任兼职监察员,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套适量的协理员,依托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做好网格化监察相关工作。

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日益紧迫。随着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以及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的工作量和信息量呈现出急剧膨胀的态势。传统的手工方式及零散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已经不能满足社保管理工作的需要。“金保工程”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总称,是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保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构建中央--省--平凉市三级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全国统一的劳动信息服务网络;以网络为依托,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金保工程”建设将分步实施。“金保工程”近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地级以上城平凉市全部建立统一的覆盖各项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实现城区内广域网实时联接,在街道一级普遍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发布站或查询终端;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主要业务的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大部分业务应用系统能够使用统一软件;初步建立硬件设备配置标准、网络接口标准和数据传输方式统一的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目前,平凉市已建成本单位的局域网。基本建成平凉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局域网。平凉市社保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相对滞后,计算机软硬件配置落后,随着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量的增大,建立覆盖全部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网络终端延伸到各个经办窗口和相关服务机构,实现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的全程信息化十分必要,同时需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省区的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各类社会保险监测数据库,对跨统筹地区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的人员要建立社会保障省内异地交换数据库,实现与省内联网。

第五篇:白马山水泥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多措施促效益提升

白马山水泥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多措施促效益提升

来源:海螺水泥 发布日期:2011-09-21 核心提示:自2009年以来,白马山水泥厂采用内部审核与咨询机构协助审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找出能耗、物耗、排放的关键环节和节能减排的潜力所在,并制定相应的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将清洁生产列入工厂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促进企业效益节节攀升。

生产线稳定高效运行

白马山水泥厂在牢抓生产稳定运行的同时,谋求最小环境影响、最少资源投入、最佳管理模式、最优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从工业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环境。自2009年以来,工厂采用内部审核与咨询机构协助审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找出能耗、物耗、排放的关键环节和节能减排的潜力所在,并制定相应的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将清洁生产列入工厂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把清洁生产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和建设节约型、生态型工厂结合起来,实行多项节能降耗措施,促进企业效益节节攀升。

抓源头治理,强化矿山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工厂以提高破碎机台产为抓手,围绕“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的原则开展工作,重点加强日常穿爆技术的规范管理,根据不同岩层性质和地质赋存结构,合理优化爆破设计并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提高爆破效果和采场平整度,为铲运效率的提高创造条件;加强对生产调度的管理,实行调度员全天候监控生产,持之以恒地做好铲、运衔接配合和生产组织管控,提高生产效率,破碎机台产大幅度地提高,降低了各类成本消耗;积极组织维修人员对发动机、变速箱自营大修,大力开展设备修旧利废工作,降低了矿车工矿配件单耗。同时,工厂还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管理,促进新进员工成长,为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平整的采场

成功实施供水系统和老线电气控制线路改造,技术改造显成效。为充分发挥现有供水设施的潜能,工厂多次召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供水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供水峰、谷时间段用水量差异较大。为使供水峰、谷期间的反差互补,保障生产、生活用水稳定。供水系统改造后,不仅有效缓解了生产、生活用水压力,而且还最大化地节约用水。

为优化高低压控制系统配置,提高操作效率和系统运行效率,实现控制系统集中管理,工厂积极开展老线变电气控制线路改造,此次技改利用现有配电室,增设5台高压开关柜,实现对1#、4#水泥磨主电机、3#制成变及4#水泥磨主排风机供电的单独控制,同时增设直流屏控制柜,并铺设主电源备用电缆,同步对空压机励磁电源的选取进行优化,大大降低了设备能耗。

公司三个项目荣获2010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和技术改进成果奖

建章立制重嘉奖,设立合理建议奖,提高员工参与技改积极性。为切实有效地开展清洁生产,工厂从清洁生产的组织、实施、检查、考核、验收等各方面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推进机制。建立了清洁生产绩效统计制度,及时将企业基本情况、清洁生产工作计划、清洁生产案例等信息登记备案,动态跟踪了解企业资源与能耗、资源综合利用、组织管理和绩效、环境管理和劳动安全卫生等各项指标落实情况。根据国家颁布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指标体系以及绩效统计的结果,组织企业申报清洁生产重点项目,并有针对性的推荐部分技术含量高、经济和环境效益显着的重点项目,争取纳入省、市环保专项的支持范围。工厂采取激励措施,在全厂范围实施合理化建议评审,遵循“人人参与,人人有奖”的原则,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岗位员工巡检设备

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工厂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的局面。今后,工厂将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清洁化生产,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生态工厂做出更大的努力。

下载农垦企业东宝山水泥厂改革发展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垦企业东宝山水泥厂改革发展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