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中小学美育的类型和基本任务
试论中小学美育的类型和基本任务
美育的类型主要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美育的类型
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因此,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1.1 艺术美育。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由经过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
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课程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欢,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教育。
1.2 自然美育。
自然美育是指自然物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自然美育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主要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儿童天然具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兴趣,儿童可以很长时间为一只蜜蜂的飞行轨迹或一只甲虫翅膀的颜色眉飞色舞,因此,自然美育往往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展其他美育形式的起点。郊游、远足、户外劳动等都可以进行自然美育的很好活动方式。
1.3 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它包括人格美、劳动美与生活过程美、产品以及环境美等。社会美直接体现人们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和生活理想,由美与善直接结合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美育价值。
社会美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所以社会美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社会美具有较大的实践性,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并努力创造社会美。社会美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于人格美的追求,实现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
1.4 教育美育。
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做的审美化。我们知道,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过去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主要关注的是真、假两个尺度,而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能发掘教育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资源,这表现在:
1.4.1 教师能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能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手段。
1.4.2 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
1.4.3 努力发现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然成长的动力。
1.4.4 科学美育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份,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美育的基本任务
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感受美是美育活动的起点,因而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由于千百年来人类整体社会审美活动实践在心里结构上的积淀,人类个体身上天然禀赋了某种美感能力,所以人天生就能够分辨乐音和噪音,天生就对一些形体,颜色等敏感。但是,这一天然的感受能力具有原初或简单的特征,不能使个体适应今天所需要面临的日益丰富的审美关系和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所以,天然的审美感受能力更多地说明的是人的审美潜能、学校美育的任务之一是以此为基础,爱护和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力,使之更加敏感、细腻、更加丰富。为此,学校美育应当充分展示自然、艺术、社会和教育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因素,从而养成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动机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审美感觉器官,也需要其他感知能力和精神积累作基础,所以,提高审美感受能力需要也有助于人的整体素养的提高,此外,感受美的活动也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的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2 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对美的鉴赏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这就是说:学校美育教育,既要教会学生鉴赏分辨美的内容,也要使他们具有欣赏美的形式的能力,既要让学生接受民族的、社会的、阶级的审美标准,同时又允许他们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的成长和发挥,健康而有个性的审美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一些学校在美育活动中过分强调对与错,过分纠缠道德、阶级属性等,其结果是审美活动的心理自由的丧失,反而败坏了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活动本身,这与不分高下、美丑的做法一样是错误的。欣赏美还需要个体具有有关美的知识,具有理解美的形式的能力,所以,必要的审美知识传授和艺术修养水平的培养与提高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第二篇:中小学党组织的八项基本任务
中小学党组织的八项基本任务
中小学校党组织是党在学校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负责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参与决定重大问题并监督实施,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领导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引导监督学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确保正确办学方向。
二、参与讨论决定学校发展规划、重要改革、财务预决算和教学科研、招生录取、基本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以及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选人用人中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学校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教育培养和选拔任用,协助上级党组织做好学校领导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等工作。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参与讨论决定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会同有关方面做好各类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服务和奖惩工作,对教职工聘用考评、职称评审等提出意见。
五、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
六、完善学校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机制,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七、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加强对违纪违法问题的预防、监督和查处。
八、领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教职工大会(代表大会),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第三篇:基本任务
支教工作漫谈:工作定位
2005年9月,来自二附小的冯老师和留老师夫妇作为第一批 “支教”的教师,来到了橘乡小镇。校长对于“支教”教师的使用意见非常明确,既要“用足”,也要“用好”。教导处在解读校长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支教”教师的使用原则:“指导一名徒弟,带动一批教师,推动一个教研组建设,引领一个学科发展”。具体是每月一次公开课,隔月一个讲座,课堂随时向本镇教师开放。
作为客人,我们既不能把“支教”教师当作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把太多的工作压给他们,让他们对学校产生惧怕和厌倦,又要充分把握时机,发挥他们的能力和资源优势,争取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在一年时间里为学校留下有价值的回忆。
两位老师和本校的教师经过相互试探性的接触后,很快就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中。刚开始听“支教”教师随堂课的老师并不多,大家都觉得有些唐突和不好意思。在学校的引导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老师被“支教”教师精彩的家常课所吸引,一部分完小的老师也常常抽出时间来听课,一些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偶尔去观摩。
冯老师作第一个讲座——《做一个终身的读者》时,我正好有任务外出,没有听到他的讲座。我晚上回来后打了十几个电话,向不同年龄、学科的教师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讲座集可听性、学术性于一体,非常精彩。
两位“支教”教师在航小一年,不但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带动了一批教师,而且和一部分老师成了朋友。事实证明学校对“支教”教师的工作定位是准确可行的。
第四篇:中小学德育工做的基本任务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五条规定: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第五篇:中小学美育浓淡析
2005年9月,《艺教导报》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小学美育浓淡析
张红玉,美术教师,青山中学,宁夏盐池,75150
3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片面政绩观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的艺术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尤其在广大的偏远农村,艺术课可有可无,本来就相对缺乏的艺术教师还不在从事艺术教育,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毕业的艺术人才参加教育工作后任的是数学、体育、政治、历史等其它课,这些学校的艺术课形同虚设,有的在课程表里写进去艺术课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常常被别的课顶上了,学生的美育知识严重匮乏。我参加工作,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首先提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我问我的学生:“什么是美术?”学生愕然。我接着问:“美术包括哪些现象?”学生仍然不能作答。在我鼓励了半天后,有个胆大的学生起来告诉我:“老师,美术就是画画?”我很吃惊。而更令我吃惊的是,班上竟然有多数同学支持他的认识,个别学生犹豫不发表意见,没有一个学生持果断反对态度。当我再问这些学生是否喜欢美术课的时候,他们大都答喜欢。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的,他们有的说因为美术课好玩;有的说因为美术课轻松,没有作业,而且副课老师一般都不打人;有的说可以利用美术课做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曾与一些老师交流过关于中小学艺术课教学的问题,个别老师嗤之以鼻,有的老师有问无答,几个新毕业的大学生认为中小学的美术课还是有必要开的,但就具体“美育”的含义他们也很模糊。有些老师认为,艺术课是有意义的,但在乡下没有必要开。因为,一方面,乡下的孩子家里农活忙,他们的学习时间有限,经济条件也有限,学了艺术课没有多大用处反而浪费时间和钱;另一方面,农村缺乏城市那么多美的现象,不能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对此问题的认识还包括一些专业的美术和音乐教师。
相比较而言,目前在我国,城市基础教育的状况会好一些。因为,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等相对农村要发达的多,家长和学校对于精神文化的发展及未成年人审美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相对前卫的认识。但总体而言,美育在中小学的教育是很不理想的,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被应试教育思想干扰的问题。其实,不管是在城市里,还是在乡下,美育虽然受条件影响,但都不受完全限制。虽然,城市里的孩子有
更多的亲身接触艺术学科现象的机会,如可以随老师或家长参观音乐会,参观科普展,参观画展,参观摄影展等等,能够直接启发他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老师在课堂上能利用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较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更直观的审美教育,还可以通过夏令营、冬令营以及很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爱好、审美方法、审美素质,非常有利于学唟的身心健康。但是?如果因此认为在农村就没有进行美育的条件那就大错了。难道质朴的农村风光不美吗?难道淳朴的田间劳作不美吗?难道憨厚诚实的人物形象不美吗?难道粗旷高亢的乡间民歌不美吗?乡下的学生不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参与和这些现象相关的审美实践活动吗?其实,很多朴素的现实当中恰恰蕴涵着丰富的审美资源。罗中立的《父亲》只是画了一个很普通的农村老人的形象,却如此打动人心,没有人认为这幅画不美;杨丽萍在沙滩枯树旁的舞姿获得很大成功;文学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在作者亲自到煤矿和农村进行切身体验和积累素材后写成的,截止今天,这部小说以巨大的震撼力感动和鼓舞着无数的人。至于在课堂上,教师更应该通过制作教具和创作师范作品等更多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情。更何况,今天的乡下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视等很多现代媒体了解外面的大世界,进行审美想象。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由此看来,“美育”的教学是不完全受环境的限制的。
跨入二OOO年后,全世界人都感到振奋。数字化、网络化、经济化,改变了全人类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态度,把人们真正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可以拿着手机在宽敞舒适的家里和遥远的朋友自由畅谈;人们可以在桌前,手扶键盘,通过电脑网络和异国的亲人面视而聊;人们可以坐在家中的沙发上就能观看享受激情昂扬的现代音乐会;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轻松购物……这时候,人们由衷地感叹:“真是太美了!”今天,只要我们站在大街上,就可以看到矗立云端的高楼大厦,看到迅流急驰的各种小车,看到服饰各异的各种人群,看到商品琳琅的百货商场,看到霓虹闪烁的各色街灯……这些也都很美。而这些美是怎样来的呢?是由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美育也没有止境。科学能引导人的逻辑思维,而艺术则能启发人的灵性想象,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互补作用。
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变化最快,思想变化最敏感,对美的渴求最旺盛的时期。因此,中小学的美育更不容忽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下,学校都应当尊重美育,艺术课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综合、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获得美的营养。并通过“美育”渗透“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修养。要做到或做好这些,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素质条件。要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富有情感;要理论全面,技能熟练;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建立学习型工作习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服务教学;要结合所学,结合课本,结合实际,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另外,在课堂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和学校商谈组织很多活动如“美学散步”;“学生建筑手工作品展”;歌咏比赛;书画比赛;写作竞赛;写电影观后感等等,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同时,深入美育影响,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成功的学生的前提是要有成功的老师。
目前,全世界“课改”蓬勃兴起,很多发达国家都把艺术课列为和其它课同等重要的必修课,提高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我国的“课改”工作也刻不容缓。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在全国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的地位提高的以前未有过的高度。艺术《新课程》开始走进中小学的教育课堂,改变了过去片面的教学理念和死板的教学面貌。《新课程》主张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以新教材中广阔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讲课”转变为“组织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形成正确认识,提高审美能力。通过这样的审美教育,真正达到让学生追求真、善、美,鄙视假、恶、丑,净化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品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素质合格的人才,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永葆青春。
作者简介:
张红玉(1976.12.3),宁夏盐池县人,青山中学,美术教师。宁夏盐池县青山中学,751503。***,zhy1976040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