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时间:2019-05-13 18:4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篇: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的内容.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以及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而出现的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文化多元化、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等,三维角度的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呈现弱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经济供养不足,老年人生活困难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家庭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这使养老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二)生活照料难以实现,老年人生活不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被打破,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加强.目前,农村中大量出现“空巢家庭”(据预测,2005年城市“空巢家庭”占到老年家庭的一半以上)和“隔代家庭”,农村老年人不但得不到子女的经常照料,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老人还要担负照料家庭的责任.而一旦健康状况恶化或到了生活难以自理的年龄,老年人则可能陷入生活无人照料的困境.(三)缺乏精神慰藉,老年人孤独寂寞感加深

由于“空巢家庭”的增多,子女迫于竞争、生活压力,与老人见面、情感交流的时间减少,农村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精神慰藉,缺乏家庭的天伦之乐.加之在城市化影响下,农利'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代际倾斜”现象,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二、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土地生产效益低下,难以维系家庭养老功能

农村老人依靠土地收入自养的前提条件,是家庭经营的土地产出收入能够达到满足基本养老需要的水平.而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等方面的影响,增产不增收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土地经营收益难以满足上述基本条件,从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农村家庭养老难以为继.(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首先,城市化所导致的乡村人口流动,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出现“4-2-1”型的家庭结构,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也使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使家庭养老出现了“孤木难支”的情况.其次,城市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一方面使社会的包容度增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约束压力减弱;另一方面,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孝悌”文化的衰落,使家庭失去了文化依托,子女在心理上弱化了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信念,这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致命打击.(三)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

与农村老年人平均期望余命相伴随的老年人口“高龄化”所带来的农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不仅反映在经济供养不足,更使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四)农村养老方面的法律保障不足

目前,中国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尚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在与老人权利关系最密切的养老保险问题上,现有法律没有切实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政策方向和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具体步骤.不仅立法不健全,而且现有的法规在现实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在政府对老年人的养老义务、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这使得现实中一旦遇到纠纷,可依据的法律几乎没有.(五)农民工、失地农民人数增多,使农村养老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51论文网)

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传统农业经济与现在工业并存.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同时,随着城镇(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被征用的越来越多,使失地农民的人数不断增加,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日益提上日程.同时,这也使得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变成了“真空”地带.现阶段家庭养老功能虽然呈现弱化的趋势,但由于家庭养老独特的文化价值、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作用,决定着家庭养老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方式.据中国科学院人口所1987年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子女供养占67.5%,离退休金供养仅占1.0%.根据国家统计局在1994年10月进行的人口变动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比例高达64.2%,自身劳动收入占29.2%,退休金收入只占4.4%;在总体上家庭仍占主要地位,靠子女或其他亲属提供经济帮助的占57.1%.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农村家庭养老占48.92%.比较以上几项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不考虑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因素,仅从经济方面来看,从总体上说,传统家庭养老虽然有弱化的趋势,但目前中国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三、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农村老年人有着强烈的“家”观念,认为社会关系中最可靠的就是亲缘关系.加之社会化养老在精神方面的先天不足,即生活上照料和感情上的关怀是家庭这一初级群体的内在功能,其他社会群体无法替代.因此不管哪一类型的社区服务,其以“契约”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受制于经济因素和道德观念制约,决定了它们都不可能替代基于血缘的亲情关怀家庭 的养老模式.加之传统“孝”文化对中国农村也有着根深蒂同的影响,笔者认为,家庭养老仍是新时期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一)经济支持作为养老的首要基本内容目前只能由家庭提供

众所周知,一切发展均需经济或财政的支持,社会化或半社会化养老的三大主要资金来源(国家、集体、个人)在面临数量巨大的农村老年人口时都遇到了困难.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过于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与现有的综合国力差距较大,对众多的农村老年人口,财政无能为力;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导致广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削弱,集体经济无力承担严重的养老问题;而就农民个人而言,大部分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没有可能未雨绸缪去解决自身养老问题.国家无财力、集体无积累、老人无余力的客观现实表明,在广大农村由家庭成员提供物质供养是农村老人现实而无奈的选择.(二)家庭养老是一种文化诉求

一种养老保障方式的确立,其影响因素众多,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养老作为一种养老保障方式,其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延续至今,虽然是社会结构体系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绝大多数中国农民依靠家庭成员度过老年岁月,与其说是因经济原因不得已而为之,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养老保障,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诉求,一种心理暗示,一种传统的蔓延.(三)中国养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生活服务需求与可置换的公共养老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截至2001年底,中国有城乡敬老院3.5315万个,拥有床位96.6万张,收养入住人数68.9万人,平均近4000个人才拥有一个敬老院,平均近200个老年人中才有一个人住养老院.中国大部分地区不仅养老机构数量少,而且收费普遍较高,设施和服务质量又良莠不齐,很多敬老院基本上处于无稳定经济来源、无人管理、无服务人员的“三无”状态,无奈人住的老人生活质量可想而知.敬老院老人的凄凉晚景,强化了农村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的愿望.但是,目前还很难完全实现家庭养老照料功能向社会的转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还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论是从老年人的经济供养角度,抑或是精神慰藉角度,家庭养老都具有其它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优势,成为农村老年人的首选也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正在面临诸多的挑战,这就必须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予以完善和创新.可以设想,未来的农村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作为养老载体并辅助于多种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其合理

性在于:第一,家庭养老成本低,效率高;第二,目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还无法普及和推广;第三,农村家政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第四,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庭的依恋情节越来越浓,而且老年人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四、完善和创新农村养老模式的对策研究

尽管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呈现弱化的趋势,但就目前的国情、国力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家庭养老还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并继续担当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力量,但同时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挑战.鉴于中国养老的特殊性,我们认为,从发展趋势看,在巩固和发展农村家庭养老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和助老事业,在整合中不断发展以家庭作为养老载体并辅助于多种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我们应着重发展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

首先,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功能.其次,建立健全家庭养老的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家庭的养老积极性.再次,强化家庭养老的道德教化力度,增强人们的老龄意识和养老意识,营造弘扬传统美德的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最后,不断完善有关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让家庭养老由伦理走向法制,让法的硬约束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强有力的外在保障.(二)明确政府职责

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没有政府的积极领导和推进是无法推进的,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政府的参与,都是难以维系的.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的过程中,除明确个人、家庭及集体应承担养老筹资职责外,政府责任必须“归位”,即应在继续“政府扶持”的同时,设立农村养老社会化基金,进行“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以真正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同时,要倡导敬老养老的风尚,从思想上强化家庭养老观念,并细化法律或制度规范,对家庭养老的责任与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另外,还可以将家庭养老质量的高低与子女可获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如遗产继承的优先权、干部升迁考核的标准等,鼓励积极的家庭养老行为.(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学者们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少,保障水平低;第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水平低,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和实际保险能力差;第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法律的支持,政策不能持续;第四,农民自愿参保原则与社会保险强制性原则矛盾;第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不足,农村支付压力大.因此,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要加大政府投入,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力度,提高保值增值能力;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四)加快村域社区养老建设

社区作为家庭养老最终走向社会化养老的中介和桥梁,一方面,应该考虑村域老年人特殊需求及条件能力,建立与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和精神照料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将村落老年人组织起来,成立诸如“老年人生活互助组”式的资源性组织,老年人之间互相照顾.在推进村域社区养老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也要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经营社区养老院,开展社区公益性、慈善性、自愿性活动以及老年人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充分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社会养老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五)加强法制建设,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依靠伦理观念维系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大冲击.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建立起道德规范与法制规范相一致的约束机制.市场大潮冲击下的家庭养老不应只靠人的自觉精神维持,而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使之由道德的软约束

变成法制的刚性强制.笔者认为,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计划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加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核心的法制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增强子女赡养父母的法律意识,提高其赡养父母的自觉性.通过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法制是实现养老保障的重要保证手段,而中国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也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所以,尽快制定农村养老基本法,是中国的农村养老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路径之一.总之,在目前农村养老保障需求难以满足,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完善和强化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十分必要.通过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快村域社区养老建设、法制建设计划、政府行动计划等措施,多管齐下,充分发挥中国家庭养老的优势,切实巩固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五、小结

在现代社会,与老年人生活最为密切的仍然是家庭,无论是城市中的离退休老年人或者是农村中不能从事劳作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范围和生活依靠依然是家庭.所以,中国在“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下养老模式的选择是:家庭养老.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向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提出了挑战,要想真正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就要求我们在发挥家庭养老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顺应家庭养老的发展方向,调动国家、集体、社区、个人各方面的力量,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欠缺.正是因为家庭养老尚能发挥功能,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极不完善,且中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决定了我们当前在进行农村养老保障的战略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作出既能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又能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抉择.

第二篇: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

作者简介:张倩(1992-),陕西省咸阳市;专业: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陈利会(1987-),河南省濮阳市;专业:云南民族大学社会保障硕士。

摘 要:虽然目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家庭养老在我国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养老面临问题主要有家庭养老支持主体减少、家庭养老成本增加、家庭养老风险增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在提出对策之前首先明确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以家庭养老为核心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家庭养老;问题;对策;可持续性

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家庭功能。传统社会价值观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因此,家庭养老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养老方式。虽然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家庭核心化等,但是家庭养老依旧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以其低廉的成本、浓郁的亲情等为优势,在现代养老中依然有着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很多问题。

一、家庭养老面临问题

1、家庭养老支持主体减少

我国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421结构家庭不断增加。家庭养老本质上就是子女养老。子代数量的急剧减少使得家庭养老的支持主体减少。子代数量的减少也使得子代赡养老人压力增大。子代自身有其事业竞争压力,又有其下一代的教育投入,对于老人的养老就更加力不从心。尤其是现代在养老主体减少的情况下还伴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动,空巢老人的增加使得家庭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2、家庭养老成本增加

随着老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老人的带病时间增加。尤其是现在心血管疾病的增加使得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大量增加。这带来家庭养老成本的增加,不仅仅有资金成本还有时间成本。针对资金成本,我国虽然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存在报销覆盖范围窄、报销比例低等的弊端。这就加大了家庭养老的资金成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增加使得老人养老更加需求子女的生活照顾,增加了家庭养老的时间成本。

3、家庭养老风险增加

我国传统老人养老,老人可以依靠土地养老。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失地农民增加。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收益减少。农村老人无法继续依靠土地进行养老。2009年7月,我国开始实施新农保试点。但是基础养老金依然较低,个人储蓄账户时间短,不能有效缓解家庭养老风险。农村大部分老人只有新农保,只有少数有低保补助等。单一层次的养老金制度对于风险的缓解作用也十分有限。

二、农村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

虽然,我国家庭养老制度面临很多困境。不同学者对于家庭养老的前景也不同看法。一类学者认为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养老方式的核心地位终将被社会养老方式所取代。樊海林研究出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步,养老模式终将由家庭向社会过渡。另一类学者认为家庭养老应该继续发展下去。杨青友等得出家庭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慰藉,进行生活照顾方面具有其他养老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张惜悌论证即使老人的需求和家庭照料之间有差距,也不意味着将老年人从家庭推向社会。肖振禹认为从目前农村养老的经济来源上看,承担主要供养责任的仍然是家庭。戴卫东家庭养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单纯否认家庭养老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倾向。

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角度分析,我国家庭养老依然具有发展的必要性。我国机构养老分为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我国整体养老机构数量存在供求不符的情况。民办养老机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公办养老机构门槛高、保障低、专业化不足的情况。因此,机构养老现在存在很多发展问题。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依托社区,结合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功能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但是,我国农村面临着居家养老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很多城市都没有日间照料中心、居家服务中心,农村更是少之又少。综上所述,我国的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方式都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家庭养老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家庭养老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因为,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村老人在心理上更加倾向儿孙绕膝的老人幸福生活。家庭的血缘亲情更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子代也有深受传统孝文化以及地方舆论的影响,子代也倾向老人家庭养老。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家庭养老具有可持续性。

三、如何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可持续性

家庭养老面临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完善其功能,促进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成为关键问题。

1、促进子女家庭养老积极性

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各个国家为了促进子女家庭养老提出不同的激励政策。韩国制定了各种所得税优惠政策,还推出与父母同住的子女在购买政府组屋时享受价格优惠和优先权、享受遗产税减免、对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津贴等政策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在日本,政府对同居型的家庭养老方式给予税收优惠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不仅仅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在西方国家中,政府也制定政策鼓励家庭养老。我国在这方面政策明显不足。我国可以借鉴他国经验依据我国国情制定激励政策。比如,我国可以制定真的子女的长期照料险和长期照料补贴等。这样可以促进子女家庭养老积极性。

2、缓解子女家庭养老压力

我国新农合制度实施时间短,报销比例低、覆盖范围窄等弊端。为缓解子女家庭养老压力,可以提高报销范围,尤其是门诊报销比例。因为,居民看门诊的概率比住院概率大的多。对于门诊大病报销可以增加报销病种种类,尤其是老年常发疾病。同时,可以实施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我国农村目前只存在单一的新农合,可以增加层次,确保覆盖广度和深度。

3、提高老人抵御风险的能力

现在我国农村满60岁老人可以享受新农保制度。但是,新农保制度实施时间短,个人账户资金积累不足,基础养老金少,目前领取养老金老人不能依靠其满足养老需求。首先可以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基础养老金。同时,基层政府依托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个人账户储蓄量。最后,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低保比例和数量。

小结:家庭养老虽然面临很多困境,学者们也给于不同的观点。但是依据现实,家庭养老依旧具有可持续性。根据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促进子女家庭养老积极性;缓解子女家庭养老压力;提高老人抵御风险的能力角度提出对策。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徐勤.农村的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人口研究.1997(6)

[2] 樊海林.中国农村养老模式变迁前景展望.[J].人口研究.1997(6)

[3] 杨青友.当前农村家庭养老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 张恺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化服务[J].人口研究.1996(4)

[5] 肖振禹.我国现代家庭与养老[J].南方人口.1994.[6] 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J].社会保障制度.2010(6)

[7] 刘袁平.日韩老年福利比较及其启示[J].日本研究.2006(1)

[8] 高鸿钧.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演进.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三篇:典型人物形象弱化的原因和分析

典型人物形象弱化的原因和分析

先进典型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等诸方面进步程度的集中体现,标志着这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理性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引导我们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最有感召力的路标。但这些年来,许多人都感到先进典型的影响力不像过去那样强了,示范引导作用显得弱化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典型对群众的教育影响作用?这是当前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信息时代已经形成。互联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在这种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虽然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获得了很多的平台和机会,但也正因为如此,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组合爆炸”,人们“认知超荷”,各种信息应接不暇,一个先进典型的名字还没有记住,下一个典型又出来了。还有多少人记得2003感动中国人物高耀洁、梁雨润?许多人很快也会忘记任长霞、徐本禹、桂希恩这些名字。过多的典型宣传导致了“典型泛滥”,而“典型泛滥”又导致了人们注意力的分散,相应的对先进典型的关注度反而降低。由此可见,相对于社会转型之前,先进典型的时效性变差、持续影响力弱化了。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典型教育不成功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同度下降

从先进典型教育的受众主体来看,许多青少年对先进典型的认同度下降。青少年群体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尚不健全,有着比较普遍的逆反心理,这在急遽转型的现代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逆反心理在思想教育中的反映,就是表现出了对社会倡导的各种先进典型的逆反态度。“当教育者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激情,从而促进其前进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他们眼里,抗洪抢险,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是爱逞能、图表现的‘傻冒’,刻苦钻研、学术上硕果累累的学者是不会享受生活的‘学习机器’等。他们无端地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成绩持否定态度。”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和强烈的青少年逆反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先进典型教育的效果,从而在受众层面上使得典型效应发生弱化。2.典型选取局限

3.宣传方式不当

第四篇: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马平川

 2013-05-02 10:30:01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3期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养老保障逐渐成为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养老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已不能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因此,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养老保障逐渐成为社会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然而,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城镇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层面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养老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已不能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因此,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将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困境

相对于城市来说,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多,收入少,生活比较艰苦。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一是农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目前农村中青年一代是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外出务工,因而照顾老人的任务主要地落在农村留守妇女的肩上,甚至产生了很多农村空巢老人,他们除了辛勤耕作外,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及教育孩子,不管是照顾老人还是老人自我照顾,精力都非常有限,这导致了农村的养老无法得到保障,养老纠纷时有发生。

二是老年人权益保障堪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也将由自发到自觉快速地形成,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与城市相比,现阶段农村的老年社会组织建设意识还不强,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还不够重视。

三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正使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小家庭日益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淡漠、远离甚至歧视老年人的现象,这在精神层面上给老年人带来创伤,农村的老年群体生活单调、心理孤寂现象较为普遍,所以应关注老年人心理方面的健康。

四是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我国城市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规范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原则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虽然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但是大多数农村集体往往无力或不愿补助,这不仅造成养老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极大地打击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开展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差距。

二、农村养老保障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是土地保障功能越来越弱化。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城乡均难以充分就业的大形势下,土地的作用在于其保证了广大农民全部或部分就业,保证或部分保证了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来源 然而近几年研究显示,随着土地收入比较效益的下降和人们养老需求的增加,土地收入对农民养老的支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种地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下降、土地负担越来越重等原因,导致农业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可以说农户单纯依靠土地是无法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的。土地收益已不能应付家庭日常的生活消费支出,何况农民的养老支出除了衣食住行外,还包括医疗保健、人情往来和文化休闲开支等,而且农村老人普遍患有慢性疾病,其医疗开资更是一笔巨大的数目,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并不鲜见。因此单纯依靠土地收入已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二是子女养老意识越来越淡薄,家庭保障力不从心。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养老实行的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子女负担方式,这种家庭养老保障机制是以代际之间的互惠为伦理基础的,在道德力量约束下有很强的自觉性。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新生活方式的产生,道德约束显得愈发脆弱。而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这使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

三是国家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所以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并不同步,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保障范围并不是覆盖到农村每个老年人身上,受益人群大部分还是那些残疾人和五保老年人,一般老年人的养老主要还是依靠家庭来承担。苍山县的情况也是如此,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集体养老和家庭养老已不适用于如今的现实条件,而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刚刚起步,其养老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资金来源单

一、科学管理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制度体系依然阻碍着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水平。作为广大农村老人很大一部分的空巢老人,没有退休金、养老金,经济供给、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权益保障方面的状况更令人担忧。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创设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有步骤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深化农村内部改革,实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切实提高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与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能力。同时,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农业的发展的支持力度,创造在广大农村推行城乡整合的养老保障制度的社会经济条件。

(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应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模式,基金的缴纳与支付以及基金管理体制等,使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在法律轨道上全面健康发展。

(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难以维持最低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我国农村人口多,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广大农民收入偏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直接、及时、最大限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困难,而且又简单易行,特别适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实际。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应该科学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使之成为既贫困而又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线。

(四)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与生活救助体系。

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主要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等形式。近年来,旨在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等风险问题的新合作医疗正在兴起,目前已覆盖城乡,农村老人的医疗保健状况正在得到逐步的改善。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基本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资金仅能保证救助对象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同时,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扶贫工作是,以开发式扶的方式推动农村贫困老人生活状况的改善。

(五)是完善农村社会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农村社会化养老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的社会资源,修建社区养老院,鼓励民间创办各类有偿服务的养老机构,供农村老人及家庭选择居住。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慈善机构对老年人事业的支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团体投资兴办老年学校、活动中心等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各级政府应帮助和鼓励农民兴办各种农村社会组织,以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改善其生存环境。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问题,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级推进。建设一个灵活、务实、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能仅靠政府单方面努力,还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田永波,胡卫勋,王晓东。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趋势、问题和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7,(11):154-157.[2]张敬一,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1-39.[3]李翠霞。我国农村养老制度的缺失与重构。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4):17-21.[4]刘小波。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与路径分析。大众科学,2007,(9):10-11.(作者系山东轻工业学院1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外流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化,并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及其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与人口增长,中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市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流入城市,而且转移的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社会养老保障措施不完善的背景下,这一转移对农村家庭,尤其是家庭中老年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全国70% 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对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老年保障措施。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家庭养老出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矛盾尤其突出。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正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家庭增多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涌般地流向城镇,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考上大学深造,毕业后他们一般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赡养服务人口的下降使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难题。农村老年人在传统联合型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在逐步减小,农村家庭已经出现了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农村中的空巢家庭和独居高龄老人增多,父母与成年子女住房分离,对家庭的凝聚力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外出

打工者或工作者很难照顾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不能保证对老年人有效、持续地进行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这样容易造成代际隔阂。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后,家庭重心必然下移,一些子女把对下一代的抚育作为第一要务,这削弱了以家庭为基础的老年赡养系统,从而降低了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障水平。

(二)农村老人获得的情感支持不足,缺乏精神慰藉

情感支持指子女为父母提供感情交流和精神慰藉,它不但说明了子女与父母之间感情的融洽程度,也是对经济及器械支持资源的测量。子女的外出减少了与父母之间情感沟通的机会。虽然大多数农村老人认为子女外出闯世界是光耀门楣的事情,但子女走后留给他们的孤独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老人心目中依然渴望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在社会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交往范围狭窄的农村特定背景下,子女外出后带来的情感交流上的空白很难找到适当的填补方式。一些在外工作的子女虽然经常给父母经济上的援助,使得老人在物质上比过去富裕,但许多老人生活孤单,精神空虚,以串门聊天、打牌等来打发闲暇时光,平时只能以思念来聊以自慰。

(三)农村老人缺乏器械支持,承担繁重劳动,器械支持指各子女以及他们的配偶为老人提供如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等家务帮助,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农村特有的网络家庭结构和自由劳动时间为子女提供器械支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打破了这种格局,外出打工带来的居住距离增加了子女提供器械支持的成本,他们更愿意提供经济支持。

在一些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地区,老年人在子女的赞助下,有了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但是由于社会中器械支持资源的缺乏,依然无法弥补子女缺位带来的空白。特别在生病之后,往往由左邻右舍帮助照顾,子女不大可能有空回来照顾。外出务工者的父母本应安享晚年生活, 然而,在生活缺乏子女照顾的情况下,他们虽然操劳了大半辈子,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多数外出务工者平时很少回家。此外,许多外出打工者的父母除了承担田间劳动以外,还要照料孙辈的生活起居,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了老人的劳动负担。

(四)经济支持有限,保障水平低

经济支持主要指各子女是否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中国农村老人中,大部分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只有靠子女供养。子女的外出打工收入对留守老人的现金收入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收入来源的间接性,留守老人经济的改善程度呈现不稳定性。由于部分外出务工者敬老意识淡薄以及受工资支付形式的影响, 未妥善安置家中老年人,其在农村的依靠子女赡养的父母不能按时拿到生活费用,经济拮据甚至借钱度日的现象不在少数。许多外出打工子女尽管尽了赡养义务,却仅仅满足于将老人的生活维持在温饱水平

下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 一、前言: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大学生 实践的主题:农村养老问题 时间:2015年2月25日至2015年3月5 地点:河南省林州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

    苏北农村贫困生家庭致贫原因

    新时期高校苏北农村贫困生家庭致贫原因调查与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农村贫困生人数和比例迅速增长,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正常生......

    传统孝道对当代中国家庭养老的借鉴意义

    传统孝道对当代中国家庭养老的借鉴意义 摘要:现今社会,正处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中国老龄人口数量激增,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在社会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通......

    滑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工作

    滑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工作 调研报告滑县是一个拥有127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农村计生家庭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我国推行计划生育30多......

    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一、 问卷结构设计 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看法的特殊性导致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所以我们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问题以此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对养......

    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

    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

    浅谈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分析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文章对我省农村养老的现状、特点和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设立进行了论证 一、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