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35项主要财务科目详解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35项主要财务科目详解
(2015-04-30 10:58:32)转载▼
标签:
分类: 投资资料 财经
转载自屈庆债券论坛
(一)资产端:贷款、证券投资、与同业资产三足鼎立
1.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顾名思义,该科目主要由现金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两部分构成。现金主要为该银行在报告时点的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主要包括三项,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以及财政性存款等。此处的财政存款为一个会计科目,由于一部分财政存款会存放在商业银行中,商业银行不能随意使用,需要定期缴存中央银行,因此在资产端会将这部分财政性存款录入到该科目中,与其他资产进行区别。正如上面的分析,从银行是否可以使用该科目下资金进行其他资产投资的标准进行划分,也可以将该科目划分为非限制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以及限制性资产(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财政性存款)两大类。
超储率是衡量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与资金利率的走势非常相关。观察16家上市银行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占总资产的比重可以发现,其历史趋势表现为05年之后出现急升,从9%上行至15%左右,随后稳步上升至11年前后,达到17%-18%的水平,之后便步入一个震荡下行走势,目前稳定在15%-16%的水平;同时,超储率也从3%-5%左右的平台下降至如今1%-3%左右的平台上,这也是造成近年来资金利率中枢上行的原因之一。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科目资产规模可以衡量银行可以使用的资金规模,因此在大部分时间内其占总资产比重与超储率具有一定正相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阶段,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规模会发生一定变化,会导致该科目占总资产比重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对超储率产生相反的影响。比如,11年升准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但超储率下降;12年降准阶段,法定存款准备金下降但超储率上升。
2.发放贷款及垫款。该科目主要包括本行按规定因办理承兑汇票、开出保函、开出信用证以及其他业务而发生的各项垫款、按规定发放的各种客户贷款、本行办理商业票据的贴现、转贴现等业务所融出的资金等资产。可分为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和票据贴现三大类,公司贷款主要包括一般贷款、融资租赁、贸易融资等,个人贷款主要包括信用卡及透支、小微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
3.交易性金融资产。本科目核算本行为交易目的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该科目项下的金融资产变现一般不存在限制。实际操作中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很难区分。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区别的主要特点包括:
(1)以赚取差价作为目的,有活跃市场报价,投资目的主要是通过波段操作获取价差收入;(2)以公允价值计价;
(3)其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通过未分配利润项目影响核心资本;(4)不用计提减值准备;
(5)2012年以前要求高于表内外总资产10%或超过85亿元以上的交易账户要求计提市场风险资本,2012年之后要求全部统一计提市场加权风险资本。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科目核算本行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划分为可供出售的股票、债券、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金融资产。实际操作中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很难区分。与持有到期投资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区别的主要特点包括:
(1)要求存在活跃市场报价,投资目的交易或配置均有;(2)以公允价值计价;
(3)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利润表项目,但直接冲抵权益账户中的资本公积项,影响附属资本;(4)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5)债券投资中,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票、财政部代为还本付息的地方债的风险权重为0,一般企业信用债风险权重为100%,其余类型债券风险权重发生过变动,2012年以前独立偿债的地方政府债风险权重为0,2012年后为20%;2012年前铁道债风险权重为50%,12年后为20%,2012年前中央投资的公共企业债风险权重为50%,12年后为100%,银行债参考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借。此外,信用债也会同贷款一样占用银行对于企业的授信额度,这是导致银行自营资金在该科目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下更倾向于配置利率债的原因。
5.持有至到期投资。本科目核算本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13年同业存单推出后,兴业银行等银行也将其买入的同业存单纳入到该科目下记录。
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区别的主要特点包括:
(1)要求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银行有明确的意图和能力持有到期,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利息;(2)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法计价,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3)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时,将触发“感染条款”,即其后一段时间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其主要目的是使得银行在将金融资产指定为持有至到期时更加慎重,减少随意性,以及减少因金融资产重分类导致的损益和净资产波动。
(4)各类债券投资计提的风险权重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相同。
以上三类科目为商业银行投资债券的主要科目。从16家上市银行资产比重的整体走势可以做出如下几个推断:第一,11年之前,以及11年之后的一些小区间(如2013年)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呈现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债券投资科目的划分来获得更多收益。当预期收益率上行时(如2009年、2013年下半年),银行会压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减少利率上行过程中估值对于资本净额的压力,在此过程中,如果收益率已经上行到一定水平,银行将会适当增加持有到期账户的规模,一方面由于利率升高能够提高未来资产组合的收益率,一方面也没有估值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利率风险;当预期收益率下行时(如2008年、2013年上半年),银行会增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获取估值上升带来的资本收益。第二,11年开始,银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不断提升,从0.6%上升至1.4%的水平,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比重不断下降,分别从6%和11%左右的水平下降至5%和10%左右的水平。可能的原因是11年之后,银行投资盘更倾向于收益更高的资产类别(如“非标”等),导致债券投资的科目资产比重有所下降,而债券交易更多集中在交易盘,同时13年下半年股市的启动(先小票后大票)也会使得银行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
6.存放同业和其它金融机构款项。本科目主要用来核算本行存放于非央行的境内、境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款项。从期限上来看,以活期款项和一年以内的定期款项为主。127号文规定存放同业只能期限一年以内。与拆出资金的相同点在于:
(1)本质上均为一种信用借款,不需要资金融入方提供抵押资产;(2)期限一般较短;不占用信贷规模;
(3)需要占用风险资产,根据融资方的性质不同和借款期限不同赋予不同的风险权重,如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风险权重为0,融资方为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2012年以前4个月以内风险权重为0%,4个月以上为20%,2012年之后调整为3个月以内风险权重为20%,3个月以上风险权重为25%,融资方为其他金融机构,风险权重为100%;利率主要参考Shibor利率。主要区别在于:
(1)该科目下款项需要在对手方开立账户,资金存放在资金融入方的该账户中,资金的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因此信用风险相对更低;
(2)该科目下业务更倾向于盈利目的,操作流程相对复杂;(3)期限相对更长;
(4)没有期限和最高限额的限制。7.拆出资金。由于银行之间经常发生资金拆借业务来调剂资金头寸,因此该科目主要用来核算本行拆借给非央行的境内、境外银行和非金融机构的款项,相当于资金拆出行向资金拆入行提供的一种短期贷款。与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的相同点上文已经提供不再赘述,相应的不同点主要在于:(1)不需要在对手方开立账户,资金直接进入资金融入方账户,资金所有权发生了转移;(2)该科目下业务更倾向于清算目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
(3)有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和最高金额不得超过该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8%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银行向自身发起设立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即表外业务)拆出资金也会反映在该科目中,也有部分银行,如招商银行等,将向自身发起设立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拆出的资金反映在买入返售交易科目中。此外,在13年及以前的银行年报中,中国银行等银行将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和金融资产收益权受让业务也纳入到了该科目中。
统计16家上市银行存放同业与拆出资金的资产占比也可以发现一定规律:第一,二者走势与SHIBOR利率具有一定相关性,当SHIBOR利率较高时,该科目下资产规模也相对较大,反之亦然,这可能与存放同业与拆出资金的定价多以SHIBOR参考有关;第二,11年SHIBOR利率快速上行,导致存放同业与拆出资金规模均出现了较快上行,二者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从2.2%和1.1%上升至5%和2.6%的水平,但12年SHIBOR利率回落后,存放同业规模随之回落,下降至3%左右,但拆出资金规模依然保持高位,维持2.2%-2.4%的水平。我们猜测一方面与存放同业盈利性更强,而拆出资金清算性更强,尽管收益率下降但规模不能及时下降有关;另一方面与大部分银行将向自身发起设立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拆出资金纳入到拆出资金科目下,以及部分银行将受益权转让业务纳入到该科目中有关,为了解决本行理财等表外业务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而不得不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的拆出资金。
8.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本科目核算本行按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规定价格返售给卖出方的票据、证券、贷款、应收租赁款等金融资产所融出的资金,也包括本行因证券借入业务而支付的保证金。其本质上相当于有抵押的拆出资金,因此并不占用信用额度,风险权重也与同业存放和拆出资金相同。计入该科目时一般以担保物的不同分别列示。
13年8号文之后,为了满足其对理财非标规模的限制,银行开始广泛利用该科目,通过银证合作、银信合作、同业代付等方式对接券商资管产品、信托理财产品等,最终投资于票据资产或信托贷款等类信贷类资产,计入该科目的担保物,即投资标的则为信托受益权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受益权。
127号文对买入返售科目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包括银行承兑汇报、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排除了“非标”资产,同时禁止了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
9.应收款项类投资。本科目核算本行购入具有固定或可确定偿付金额,但缺乏活跃市场报价的投资。该科目下资产主要特点是活跃市场中无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如特别国债、不可转让专项央票、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定向债券、金融机构次级债、保险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资金信托计划、购买他行理财产品、受益权转让计划等。该科目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样,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法计价,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127号文对买入返售科目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后,仍然允许“非标”资产进入应收款项类投资下(如前面提到过的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等),造成的结果是“非标”类资产应计提的风险权重会从买入返售项下的20%-25%上升至应收款项类投资的100%。
我们从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类金融资产与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重可以看出,12年之后,随着“非标”的兴起,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占总资产比重均呈现上升走势,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从4%和2.5%上升至6.3%和4%。14年之后,随着127号文对买入返售项下资产类别的规范,该科目占总资产比重有所下降,回到4.9%左右;但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依然呈现上升趋势,目前为4.4%左右。反映尽管风险权重有所增加,但“非标”类资产由于其高收益性的特点,依然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
10.应收利息。本科目核算本行的贷款、买入返售资产、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等应收取的利息。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0.4%左右。11.贵金属。该科目主要用于核算本行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公允价值。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0.4%左右。
12.衍生金融资产。是指其价值跟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的金融工具,主要目的为交易、资产负债管理或代客,按持有目的可分为套期工具与非套期工具两大类。银行的衍生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汇率远期及掉期、汇率期权、交叉货币利率互换、利率掉期、利率远期、利率互换、商品衍生工具、贵金属远期合约、信用衍生工具、权益衍生工具等。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0.1%左右。
13.长期股权投资。本科目核算本行持有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为对子公司投资以及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0.1%左右。
14.代理业务资产。本科目核算本行不承担风险的代理业务形成的资产,包括受托理财业务进行的证券投资和受托贷款等。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极小。
15.固定资产。本科目核算本行持有的固定资产原价,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具设备、运输设备、办公设备等。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0.8%左右。
16.无形资产。本科目核算本行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软件使用权和非专利技术等各种无形资产。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0.1%左右。
17.商誉。本科目核算本行因企业合并而形成的商誉,以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作为初始资本。商誉不予摊销。由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会分配至每个从合同中因协同效应而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极小。
18.递延所得税资产。本科目核算本行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根据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所得税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0.2%左右。
19.投资性房地产。本科目核算本行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和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极小。
20.其他资产。主要包括其他应收及暂付款、长期待摊费用、抵债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等资产。该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1%左右。
(二)负债端:吸收存款、发行债券、与同业负债鼎足三分
1.同业和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本科目核算本行吸收的境内、境外金融机构的存款,对应于资产端的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是指接受其他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放而产生的负债。
“非标”兴起后,银行开始将客户的委托资金通过券商资管等同业机构计入该科目(也包括后面的拆入资金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等同业负债科目),并利用该负债投资信贷类或非标类资产,使得近年来该科目规模增长迅速,同业负债的目的也从调节资产负债期限、管理短期资金头寸逐渐转变为为投资“非标”而生,正如存款实际上是由贷款派生,实际上应当是先有贷款、后有存款的逻辑一样,以同业存放为代表的同业负债类科目也逐渐转变为先有“非标”资产,再由同业负债对接,同业负债科目的逐利性明显增强,同时由于同业负债成本更高,也相应地抬高了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
因此,127号文在规范“非标”类资产的同时,也对同业负债占比进行了约束: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
2.拆入资金。本科目核算本行从境内、境外金融机构拆入的款项。对应于资产端的拆出资金。指通过同业拆借获得的资金,只能用于弥补票据清算、先支后收等临时性资金周转的需要,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实际操作中分为线上线下交易两种,期限上以3个月以内的为主。
3.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本科目核算本行按照回购协议先卖出再按固定价格买入票据、证券、贷款等金融资产所融入的资金,以及为证券借出业务而收取的保证金。对应于资产端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当于有抵质押的拆入资金,一般以利率债或票据作为抵质押品。127号文对该科目做出了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同的投资标的及担保物规定。
观察16家上市银行的以上三项占负债比重可以看到,其走势与同业资产占比走势基本一致,只是同业资产增加以买入返售增加为最,而同业负债以同业存放增加为最,2011年后从9%左右的占比上升至11%左右,拆入资金从1%上升至2%左右,卖出回购资金资产从1%上升至1.6%左右,14年同业负债占比受到限制后,三者增速均出现一定程度放缓,卖出回购金融资产项由于受到监管最为严格,占负债比重回落至1.1%。
4.吸收存款。本科目核算本行收到客户存入的各种保证金,如信用保证金、承兑汇票保证金、保函保证金、担保保证金等;本行吸收的除同业存放款项以外的其他各种存款,包括公营存款(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个人存款、财政存款、国库定期存款等;本行收到的应解存款及临时存款。可分为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两大类,是银行的核心负债。
5.应付债券。本科目核算本行因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本金及利息。包括本行和子公司发行的存款证、一般金融债券、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等,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是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13年开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将已发行同业存单也纳入到该科目下。
作为商业银行负债端的两项最传统业务,存款占比不断下降,已经从2005的89%下降至目前的78%,且下降趋势仍在延续,而应付债券比重却同同业负债一样,比重在不断上行,从2005年的0.6%到达目前2.3%的水平。从13年年底开始,同业存单开始发行,大多数银行将其放在应付债券项下记录,使得13年底开始应付债券曲线的斜率明显上行,半年来比重上升了0.4%左右,15年同业存单发行仍在加速,预计应付债券占负债比重仍将继续上行。
6.交易性金融负债。本科目核算本行承担的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本行持有的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也在本科目核算。主要类别包括已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结构性金融工具、与贵金属相关的金融负债、已发行债务证券、外币债券卖空等。
7.向中央银行借款。本科目核算向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主要为国家外汇存款、支农再贷款等。
尽管在16家上市银行总负债的占比较小,但该两项负债近年来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交易性金融负债随着理财产品和结构性金融工具发行的加速,其占负债比重从10年开始也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提高,从0.1%上升到1.4%的水平;而向中央银行借款在12-13年出现比较大的提升,主要是有多家银行(包括南京银行、华夏银行等)在12-13年申请了支农再贷款,14年该项比重从0.3%快速上升至0.7%,我们推测可能也与央行加大再贷款力度有关。
8.应付利息。本科目核算本行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已发行债务证券、同业和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及卖出回购资产等应支付的利息。该类负债占比为0.8%左右。
9.衍生金融负债。与衍生金融资产对应,包含内容也与其类似,不再赘述。该类负债占比在0.1%-0.2%之间。
10.应付职工薪酬。本科目核算本行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该类负债稳定在0.2%左右。
11.应交税费。本科目核算本行按税法等规定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营业税及教育费附加、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本行代扣代交的其他税费等,也通过本科目核算。该类负债稳定在0.2%-0.4%左右。
12.代理业务负债。本科目核算本行不承担风险的代理业务收到的款项,包括受托投资资金、受托贷款资金、代理保险资金等。未在本机构开户的代收及代付资金也在本科目核算。该类负债占比极小。
13.递延所得税负债。本科目核算本行按照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该类负债占比极小。
14.预计负债。本科目核算本行确认的各项预计的负债,包括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重组义务、亏损性合同等或有事项产生的负债。该类负债占比极小。
15.其他负债。包括其他应付款、递延收入、代收代付款项、理财产品未投资资金、应付股利等。浦发银行等银行将发行保本型理财所收到的资金也纳入到该科目下。该类负债占比稳定在1.2%-1.4%的水平上。
(三)资产负债表的整体变化:存贷款传统业务向同业创新业务的转移
对于以上20项资产科目和15项负债科目进行逐一解释后,我们对16家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的整体情况进行一个概览,用14年三季报的数据与10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别找出其中变动最大的六项,分析其反映了近年来银行资产负债的何种变化。
首先,从负债端看,最大的变动项在于吸收存款项大幅下降,这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理财和货币基金类的迅猛发展是分不开的,造成存款不断分流。同时,同业存放、拆入资金等同业负债项合计增加了2.8%,前面已对其成因进行过分析;应付债券和交易性金融负债随着同业存单和保本型理财的发行,其占比分别增加了1.1%;12年以来央行的支农再贷款政策,特别是14年再贷款力度的增大,也使得向中央银行借款规模占比上升了0.5%。
其次,从资产端看,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合计下降占比达到3.4%,反映到负债端成本随着同业负债规模不断提高,存款规模不断下降而逐步提高后,债券类投资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导致债券投资所纳入的科目规模有所下降,而拆出资金、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款项等同业资产的规模则有所上升,合计上升幅度为1.7%;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也出现了0.7%的上升,反映商业银行目前债券投资正在从配置目的转化为交易目的,交易盘对于债市的影响力恐怕正在上升。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贷款规模占比也出现了0.4%的下降,但相对于负债端的存款来说,其下降幅度并不剧烈,反映目前贷款的性价比依然不算低,贷款发放仍为银行最为重要的投资标的。
综上所述,从16家上市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整体变化情况来看,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负债端,存款、贷款、配置类债券投资等传统业务占比正在下降;同业资产、同业负债等创新业务占比正在上升;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负债规模也有所上升;同业存单的发行、央行支农再贷款政策也使得应付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比重上升较大,而发生以上变化的根源恐怕在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负债成本上升以及外汇占款下降带来的资金减少,从而需要商业银行主动增加成本更高的同业负债,同时减少收益更低的债券投资,追逐收益更高的同业资产,最终导致资金利率和债券利率的中枢水平出现上行。另一方面,交易性资产与负债的比重也在上升,我们推测这可能会导致交易性资金对于债券的影响更大,近年来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平坦化或与银行对债券投资的侧重点从配置盘转向交易盘有一定关系。
第二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章、资产管理
1.1.资产管理理论
(一)真实票据理论
一、理论背景:真实票据论是在18世纪英国银行管理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基本观点:
1.短期商业周转贷款:银行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为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提存,就一定要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所以贷款应该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2.3.自偿性:贷款必须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票据为抵押,这些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因此也叫做自偿性贷款理论。
不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长期设备贷款等,即使发放也必须限定在银行的自由资本和现有储蓄存款的范围内。
三、优点:
1.2.3.1.2.3.第一次明确了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资金配置的重要原则。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
强调了银行应该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确保经营安全。
未考虑到短期存款的沉淀部分和长期存款比重的上升,忽略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潜力,配置太多的资金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商业贷款上,降低了盈利性。
资金运用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和银行发展、分散风险。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自偿性是相对的,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有违约风险。
四、缺点:
(二)资产转换性理论
一、理论背景:20世纪提出,一战以后,西方迅速恢复经济,国家大量发行公债,银行也逐步把资金部分转移到购买政府债券上去了。
二、基本观点:
1.2.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贷款期限的长短,而在于银行持有的资产的变现能力。
在保持银行流动性的基础上,可以拓宽资产运用的范围,商业银行的资产不一定局限于自偿性贷款,可以讲一部分分布在需要款项时可以立即出售的证券资产上。
三、优点:突破了商业贷款管理理论对银行资产运用的狭窄局限,使得银行在注重流动性的同时资产范围显著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
四、缺点:没有考虑到经济景气状况的影响。
1.2.一旦出现萧条,证券行市大跌,人们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银行会受到损失。片面的强调证券转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证券的真实资产质量。
(三)预期收入理论
一、理论背景:1940s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恢复和发展,股利消费的经济政策对生产企业的设备更新提出要求,中长期贷款需求增长很快,而且贷款回收前景好。
二、基本理论:
1.2.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态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不再与贷款的自偿性和资产的可转换性,而在于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
贷款期限并非一个绝对的控制因素,只要贷款的偿还有未来的现金流保障,银行按照贷款的期限进行组合,使得资金的回流呈现可以控制的规律性,同样可以保证流动性。
三、优点:
1.2.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判断资金运用的方向,突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根据资产的期限、自偿性和可转换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
为银行拓宽了盈利性的新的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银行开始向长期性经济活动大量渗透,促进资产业务的多样化。
四、缺点:
1.2.银行将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基础上,缺乏可靠性。
尤其在长期放款和投资中,不确定性增加,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可能发生变化,未来的偿付能力可能小于预期。
1.2.资产管理方法
一、资金集中法:不论银行的资金来源如何,将各种资金集中,按照资产流动性的不同配置到不同资产上去,同时尽量考虑盈利性的需要,尽可能降低高流动性资产。
二、资金分配法:
1.2.原理:按照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强弱来确定资金的分配顺序和数量,使得各种资金来源的周转率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做到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负债流动性的划分标准: 1)2)资金来源的周转率
对其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周转速度快,法定准备金率高,资金稳定性就较弱,那么这类资金就分配给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项目。
三、线性规划法
1.2.定义:直接利用运筹学方法解决资产分配问题的管理科学方法,解决在一些变量受到约束时,现行函数值如何取得最优的问题。四个步骤: 1)2)3)4)建立模型目标函数。
选择模型中的变量建立函数式。确立约束条件。
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前提下求该目标函数的最佳资产组合解。
第二章、负债管理理论
一、理论背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西方各国对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以及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银行面临资金来源紧缺和流动性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
二、基本理论:
1.2.负债管理的核心: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行主动扩张的,资金的来源是可以控制的,而不是像资产管理理论中认为资金来源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外生变量。
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主动借款来保持流动性。
三、负债管理方法:
1.2.储备头寸负债管理:以增加短期负债向银行有计划的提供流动性的管理方式。贷款头寸的负债管理: 1)2)
四、优点:
1.2.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和范围。
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理念变为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并重,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的资产盈利水平。
五、缺点:
1.2.3.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因为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忽视自由资本的补充,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通过不同利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来扩大银行贷款。
通过增加银行负债的平均期限以减少存款的可变性,从而降低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
第三章、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
3.1.总论
一、理论背景:
1.2.3.负债管理思想被商业银行普遍接受之后,出现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利率限制实际上被突破。西方各国纷纷取消利率管制,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市场利率波动大,风险扩大。
利率风险是使银行开始把目标转向如何通过协调负债和资产的关系来保持净利息正差额和控制正的自由资本净额。
二、基本思想:
1.2.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类型、数量及其组合进行综合性协调和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均衡。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是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1)2)缺口管理是指根据期限或者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分析,实现合理的搭配。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督和
管理。
3.2.融资缺口管理
一、资金缺口管理指商业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的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
二、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自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
三、资金缺口管理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应用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它分为两种: 1.2.保守性的,即努力是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0,从而把利率风险降到最低线,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性。
主动型的,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四、资金缺口管理方法不同于其他管理方法,他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各种利率类型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资金缺口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五、资金缺口管理方法的缺陷主要有:
1.2.3.4.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问题是,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商业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难以确定。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和范围。
银行能否灵活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银行不一定能够及时调整差额。银行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难以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很有可能带来更大的信用风险。
六、综上所述,资金缺口管理虽然并不完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的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部,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地经营措施,使资金缺口管理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一)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
一、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也称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产与负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或负债。
二、可变利率主要有同业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银行优惠贷款利率和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等,从广义上看还应该包括其未来现金流会随着市场利率而改变的各项资金项目。
三、利率敏感性资产用可供选择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基础,加上风险、期限等溢价。对确定为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项目,重新定价的频度由各银行自行掌握,如半年一次或每季度一次。
四、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被称为融资缺口。敏感性比率是融资缺口的另一种表达,他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例关系。1.融资性缺口有零缺口、正缺口和负缺口三种状态,1)2)3)2.当融资性缺口为0时,敏感性比率为1 当融资性缺口为正时,敏感性比率大于1 当融资性缺口为负时,敏感性比率小于1 当正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处于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
率下降时受损,在利率上升时获利。3.4.当银行资金处于零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风险处于免疫状态 当负缺口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敞口的该部分资金使得银行在利率上升时受损,在利率下降时获利。
五、如果银行有能力预测市场利率波动的情况,并且预测是准确的,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人员完全可以主动利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配置组合技术,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缺口策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若果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走势,采取零缺口资金配置策略显得更为安全,因为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配平的状态下,无论利率上升或者下降,银行的收益都是稳定的。
3.3.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利率自由化,市场利率波动频繁,风险扩大,单一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已不再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二、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类型、数量及其组合进行综合性协调和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和均衡。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是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法。
1.2.前者是指根据期限或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分析,实现合理的搭配。
后者是指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控和管理。
第三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参考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把XXXX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人民银行有关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含哈尔滨、沈阳、西安、武汉、广州、长春、南京、成都、新疆兵团分行,济南、杭州分行,珠海、汕头、苏州分行);上海、深圳、西藏分行和总行营业部、海外分行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各分行根据实际情况,对下自主决定可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式。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按人民银行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的制定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根据人民银行的要求,现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基础上的规模管理,是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性办法。
1.系统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仅是资金计划的单项管理,而且也是对资产负债所涉及的主要业务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管理。
2.自律性。促进XXXX逐步建立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使XXXX资产负债结构符合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
3.效益性。完善XXXX内部各项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XXXX整体经济效益。
第五条 XXXX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接受监管,各分行接受人民银行当地分行的监管。
第六条 遇到重大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人民银行重大政策调整,总行将调整本办法。
第二章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
第七条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考核指标和监测指标两类。考核指标包括存贷款增量比例、信贷资产质量比例、利息收回率、备付金比例、拆借资金比例、资金调度计划完成率。监测指标包括存贷款余额比例、存款市场占有率、中长期贷款比例、专项贷款完成率、资产利润率(以上比例计算公式见附表)。考核指标的执行结果与存货比例挂钩。监测指标用以分析和评价各分行的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情况。
第八条 总行根据XXXX三年发展规划,结合各分行的实际情况,对各行分别下达考核指标的规定比例。
考核指标按月监测,按季考核;监测指标按月上报。各分行应于每月10日前上报上月的人民币资产负债比例监测考核表,并按季上报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
第三章 负债管理
第九条 负债管理主要包括对存款、向总行和人民银行借款、拆入资金等债务的管理。
第十条 负债管理主要是通过资金组织措施,积极消化农村信用社转存款,清理不合理同业负责占用,按计划完成总行资金调度和人民银行调控任务,逐步调整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自身存款总量,争取系统信贷资金的自求平衡。
第十一条 各分行根据人民银行要求,结合当地农村金融改革等实际情况,逐步降低农村信用社转存款占XXXX存款的比重,妥善处理行、社资金关系。
第十二条 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和总行规定,严格控制拆借资金的总量和占存款的比重。总行根据各分行的情况,对同业拆借业务授予不同的权限。各分行拆借资金要执行人民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管理办法和总行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严格执行总行下达的资金调度计划,搞好资金的合理配置。有向总行借款的分行要积极归还借款,严格执行总行下达的还款计划。新增借款要与存贷比例、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挂钩。
第四章 资产管理
第十四条 资产管理以信贷资产管理为主,同时包括对债券投资、拆出资金、应收利息、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库存现金等资产的管理。
第十五条 资产管理的目标是:保持资产的适度流动性,控制资产风险,提高资产收益率,促进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组合。
第十六条 各分行要根据已有的不良信贷资产比例,提出分年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标和实施方案。总行对信贷资产质量较差且无改进的分行,要从紧核定其存贷比例。
第十七条 加强重点客户的贷款管理,各分行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要报总行有关信贷部门备案:
1.单一客户贷款余额1亿元(含1亿元)以上;
2.单一客户贷款催收余额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
3.单一客户未核销贷款呆帐余额200万元(含200万元)以上。
第十八条 根据人民银行的要求和总行的有关规定,各分行要加强辖内行在人民银行开户管理,保持适当备付金,减少无息和低息资金占用。超额备付金要及时调整。
各分行要按时足额上缴二级准备金。
第十九条 积极开展债券业务,根据总行授权,依法参与债券市场。按季分类上报债券投资余额和交易量。
第二十条 未经总行授权,不得办理同业拆借业务。
第二十一条 在清理资金来源和运用和基础上,严格控制新增非盈利资产的占用量和比重。对存货轧差后剩余资金用途不明的,总行有权要求及时报告,并增加收回借款或上存计划。对非信贷资产占用结构要按季分析说明。
第二十二条 各分行当年新增应收利息和亏损视同存款减少,计算和考核存贷款增量比例时按50%相应扣除。
第五章 存贷款比例管理
第二十三条 存货比例管理与贷款限额管理并存,相互关联。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指存款包括企业存款、农业存款、储蓄存款,不包括农村信用社转存款和准备金;所指贷款包括各项农业贷款、工业贷款、商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其他贷款、基建技改贷款和政策性住房贷款等。其口径与信贷项目电报统计口径一致。
第二十五条 总行确定各分行存贷款增量比例的基本原则是:兼顾历史,效益倾斜,逐步降低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超负荷经营的分行的存贷款余额比例。
第二十六条 总行确定基础贷款规模和增量存贷比例力求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各分行上年正常贷款占全国的正常贷款比重和支农贷款投放量,并考虑存贷款余额比例、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三项因素,确定各分行本基础贷款规模。该规模与本存款增量计划之比形成本增量基本比例,原则上不超过75%。基础贷款规模原则上不予调减。
第二十七条 在完成总行核定存款计划的前提下,总行根据以下因素,对各分行超计划存款核定存贷款比例。
1.存款增加额;
2.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3.各项贷款结构执行情况;
4.资金调度计划完成情况;
5.当年新增应收利息和当年增加亏损。
第二十八条 在未完成存款计划时,总行下达各分行的基础贷款规模,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因特殊原因要求调增的,要向总行提交详细的书面报告,经批准后方可调整。在完成或即将完成全年存款计划时,要向总行书面报告,提出超计划存款预测数,由总行下达存贷比例后执行。
第二十九条 总行于12月上旬根据各分行的考核指标执行情况,对存贷款增量比例最终认定,并将其换算成贷款规模,下达贷款规模通知书。
第三十条 为了准确地按季核定分行季度存贷比例,各分行必须于季前15日内上报总行季度存贷款预测数。
第三十一条 加强资金调度,缩小地区性不平衡。总行根据各分行的存贷款增量比例编制资金调度计划。对专项支农等贷款大于资金来源造成的资金缺口,或全年存款异常下降的,总行通过资金调度计划解决,或调减基础贷款规模。
第三十二条 为保证专项等支农贷款的落实,在核定存贷比例基础上下达限额。总行对专项等支农贷款任务较重的分行,可适当调高存贷款比例。当存贷款增量比例已经到位,而专项贷款任务因自身工作原因尚未完成时,分行必须压缩相关项下的非专项贷款,以保证当年专项贷款的到位。因农副产品收购需增加贷款投放的,在农采贷款下降部分归位后,总行可考虑调整存贷款增量比例。
第六章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第三十三条 为保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总、分行要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行长兼任,副主任和委员由行长指定。管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行资产负债管理总目标和指标体系,协调相关业务部门工作关系,督促资产负债管理各项指标的落实,分析全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的状况,对各分行的资产负债状况提出改进意见。
第三十四条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行及各分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监测考核工作;上报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监测考核表;整理管委会的例会记录,起草有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文件。
第三十五条 资金计划部门负责比例指标体系的监测、分析、综合和考核,负责制定各分行的存贷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备付金比例、资金调度计划完成率,并根据存贷款比例执行情况调度和调剂资金,分析和考核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六条 信贷部门负责贯彻落实管委会有关信贷管理和信贷投放的决议;监测考核信贷资产质量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利息收回率;对各分行信贷资产风险度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就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度管理向管委会提出建议和报告。督促各分行落实专项贷款计划。
第三十七条 财务部门负责监测和考核各分行的负债成本及资产利润率,协助信贷部门提高柜台收息率,并就全行的损益状况及原因,按季向管委会提供分析报告。
第三十八条 资金组织部门负责制定全行和各分行的存款计划;监测全行的存款成本和存款市场占有率,并定期分析报告;预测各分行的存款趋势,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存款大幅度波动的因素要及时向管委会报告。
第三十九条 稽核部门负责定期稽核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各项考核指标和监测指标完成情况,并定期向管委会提交稽核报告。
附表:
人民币资产负债比例监测考核表
分行
年
月
单位:万元、%
----------------------------------------
|月末|比年初增减|
考核比例和监测比例
|上期|本期比例
|余额|
|
|比例|
---------|--|-----|-------------|--|----
1.现金
|
|
|考核比例:
|
|
---------|--|-----|-------------|--|----
2.在人行存款
|
|
|1.存贷款增量比例
|
|
---------|--|-----|-------------|--|----
3.缴存人行准备金|
|
|2.逾期贷款比例
|
|
---------|--|-----|-------------|--|----
4.存、拆放同业 |
|
|
催收贷款比例
|
|
---------|--|-----|-------------|--|----
其中:同业拆出|
|
|3.利息收回率
|
|
---------|--|-----|-------------|--|----
5.存放系统内款项|
|
|4.拆入资金比例
|
|
---------|--|-----|-------------|--|----
其中:上存总行|
|
|
拆出资金比例
|
|
---------|--|-----|-------------|--|----
6.交人行财政存款|
|
|5.资金调度计划完成率
|
|
---------|--|-----|-------------|--|----
7.债券类投资
|
|
| 其中:上存资金计划完成率|
|
---------|--|-----|-------------|--|----
8.各项贷款
|
|
| 归还总行借款计划完成率 |
|
---------|--|-----|-------------|--|----
a.短期贷款
|
|
|
|
|
---------|--|-----|-------------|--|----
b.长期贷款
|
|
|
|
|
---------|--|-----|-------------|--|----
c.逾期贷款
|
|
|
|
|
---------|--|-----|-------------|--|----
d.催收贷款
|
|
|
|
|
---------|--|-----|-------------|--|----
9.应收利息
|
|
|
|
|
---------|--|-----|-------------|--|----
10.其他应收款 |
|
|
|
|
---------|--|-----|-------------|--|----
11.在建工程
|
|
|
|
|
---------|--|-----|-------------|--|----
12.固定资产净值|
|
|
|
|
---------|--|-----|-------------|--|----
13.其他资产
|
|
|监测比例
|
|
---------|--|-----|-------------|--|----
14.亏损挂帐
|
|
|1.存贷款余额比例
|
|
---------|--|-----|-------------|--|----
合计|
|
|2.存款市场占有率
|
|
---------|--|-----|-------------|--|----
15.各项存款
|
|
|3.中长期贷款比例
|
|
---------|--|-----|-------------|--|----
16.系统内存放 |
|
|4.备付金比例
|
|
---------|--|-----|-------------|--|----
其中:向总行借款|
|
|5.专项贷款计划完成率
|
|
---------|--|-----|-------------|--|----
17.向人行借款 |
|
|6.资产利润率
|
|
---------|--|-----|-------------|--|----
18.财政性存款 |
|
|
|
|
---------|--|-----|-------------|--|----
19.同业拆、存放|
|
|
|
|
---------|--|-----|-------------|--|----
其中:信用社存款|
|
|
|
|
---------|--|-----|-------------|--|----
同业拆入 |
|
|
|
|
---------|--|-----|-------------|--|----
20.应付利息
|
|
|
|
|
---------|--|-----|-------------|--|----
21.其他应付款 |
|
|
|
|
---------|--|-----|-------------|--|----
22.结益
|
|
|
|
|
---------|--|-----|-------------|--|----
23.联行往来
|
|
|
|
|
---------|--|-----|-------------|--|----
24.其他负债
|
|
|
|
|
---------|--|-----|-------------|--|----
小
计|
|
|
|
|
---------|--|-----|-------------|--|----
25.所有者权益 |
|
|
|
|
---------|--|-----|-------------|--|----
其中:实收资本|
|
|
|
|
---------|--|-----|-------------|--|----
合计|
|
|
|
|
----------------------------------------
注:上存总行存款包括上交二级准备金。
联行往来包括汇出汇款。
同业拆出、拆入包括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拆出和拆入。
第四十条 统计部门负责定期统计各分行的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报表,交管委会分析和评价。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1996年4月1日起实施。凡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四十三条 各分行要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施细则和资产负债比例委员会工作条件,报总行备案。
附件:资产负债比例计划公式
考核指标包括:
1.存贷款增量比例=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额/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额×100%
2.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催收贷款比例=催收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3.利息收回率=(利息收入-当年新增应收利息)/利息收入×100%
4.备付金比例=(在人民银行存款+库存现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5.拆入资金比例=同业拆入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拆出资金比例=同业拆出余额/各项存款余额扣除准备金、备付金×100%
拆借资金比例经总行授权并核定比例。
6.资产调度计划完成率包括:
上存资金计划完成率=本期实际上存资金增加数/上存资金计划×100%
归还总行借款计划完成率=本期向总行借款下降数/归还总行借款计划×100%
监测指标包括:
1.存贷款余额比例=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
2.存款市场占有率=本期各项存款增加额/本期各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额×100%
3.专项贷款计划完成率=专项贷款实际增加额/专项贷款计划×100%
专项贷款主要包括国务院核定的粮棉大县和两高一优贷款。
4.中长期贷款比例=(中长期+催收)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5.资产利润率=各项业务利润总和/本外币资产总额×100%
以上各项存款中均不包括农村信用社转存款/准备金。
各项指标按总行有关职能部门下达计划和任务执行,总行不统一核定各项指标。
第四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求
1、流动性风险管理。
实现目标: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基础上,能准确、全面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状况,能针对不同情景进行压力测试,能根据客户行为、业务发展变化及战略规划实现动态的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控制,并制定应急计划及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据此调整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期限结构。
实现功能:
(1)能随时准确计算所有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覆盖率、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比、最大十户存款比例、经调整资产流动性比例等)。能实现基于不同情况的任意时点指标的动态预测与分析,即能够实现主动管理手段的动态试算功能,在现有资产负债缺口情况下,调整某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及期限结构对现有指标影响的随时测算。实现单体和合并两种口径。
(2)设置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等,并能预警和提出防范措施。
(3)实现多层级压力测试情景和多因素压力测试因素分析,综合外部环境及自身因素灵活进行整体或专项压力测试。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快速增长,负债波动性显著增加;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负债平均期限下降;批发或零售存款大量流失;批发或零售融资成本上升;难以继续获得长期或短期融资;期限或货币错配程度增加;多次接近内部限额或监管标准;表外业务、复杂产品和交易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银行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总体财务状况恶化;交易对手要求追加额外抵(质)押品或拒绝进行新交易;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信用评级下调;股票价格下跌;出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等。
(4)梳理流动性资产,根据流动性风险偏好,考虑压力情景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现金流缺口、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和构成,并实时监控剩余可用流动性资产和已质押流动性资产的到期情况。
(5)每日计算各个设定时间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有效计量、监测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风险缓释后现金流缺口及表外理财业务流动性期限缺口等,监测交易对手风险台账。
(6)对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进行分析和监测。
(6)对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根据各种应急情景,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跨境、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7)对大额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8)进行结构流动性管理,对投融资业务进行合理布局,减少期限错配对流动性造成的影响。
(9)对客户行为进行合理分析、预测与假设。客户行为模型包括但不限于活期存款沉淀率、智能存款沉淀率、沉淀周期、提前还款、提前支取、续贷、展期、定期滚存等,需基于数据现状分析建模型,并提出具体的模型构架、设置及验证等方案及根据客户行为对相关统计分析的修正方案。
(10)对资产和负债所有业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11)计算流动性风险对资本充足的影响。
2、利率风险管理。
实现目标:通过数据梳理,加强对重定价缺口、净利息收入、市值和久期的分析,分别从会计和经济价值的视角真实反映当前的利率风险状况,并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净利息收入的稳定增长。
实现功能:
(1)能随时自动计算各种利率风险监管指标,包括单体和合并口径。
(2)建立利率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和分析方法。(3)能准确分析、预测利率走势。
(4)设置利率风险限额,并能预警和提出防范措施。(5)根据既有或预期业务状况、业务发展战略、资产负债总量及结构变化以及利率风险特征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压力测试、静态/动态情景模拟及净利息收入/净现值模拟等的框架、逻辑、方法和影响评估;压力测试需覆盖所有实质性风险源,并在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时将压力测试结果纳入考虑。
(6)结合压力测试结果建立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进行测试和评估。
(7)收入模拟的分析维度涵盖机构、币种、产品、条线等多种维度,同时可对维度进行自由组合,根据不同利率情景和不同业务假设情景,准确计量指定时期内的净利息收入,可每天自动生成,也可按需生成。
(8)久期分析,分析利率波动对经济价值(经济价值用于评估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影响。
(9)基于利率平移、利率非对称变化、历史利率等多种利率情景和新增业务假设情景、业务预算情景、业务到期策略情景等不同情景的收益和风险的预测。
(10)计算利率风险对资本充足的影响。
(11)能够实现主动管理手段的动态试算功能,即在现有资产负债缺口情况下,调整某项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及期限结构或采取表外衍生工具时对现有利率风险指标影响的随时测算。
3、汇率风险管理。
对汇率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分析外汇敞口及潜在损失,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日常监测和限额管理,提供多种管理策略与工具,进行汇率风险情景模拟分析。
4、日间头寸管理。实现目标:通过合理安排、调配、运用资金,在保证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实现功能:
(1)资金头寸统计分析,包括大额到期情况,资金流入流出分析情况、资金头寸占用情况等。
(2)资金计划申报,T-1日分支机构录入资金计划,头寸管理部门对T日的资金流入流出进行控制管理。
(3)能实时资金头寸匡算及资金头寸执行对比分析。(4)头寸限额管理。
(5)能进行资金头寸监控与预警。
5、资产负债业务分析及业务计划管理。
(1)支持按业务条线、部门、地区、管理机构、客户经理、客户等维度,对表内外各产品、科目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资产质量、风险资产占用等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支持按指定时点、时间段、币种的数据查询。
(2)支持按表内外科目、产品,对全行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资产质量、风险资产占用等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支持按指定时点、时间段、币种的数据查询。
(3)支持对全行(或各业务条线或部门或地区或管理机构或客户经理或客户)单个或多个产品与科目按期限对业务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资产质量、风险资产占用等要素进行分析与对比,支持按指定时点、时间段、币种的数据查询。
(4)能实现对业务盈利的归因性分析,由于业务规模、外部定价、内部定价、资产质量、客户行为、市场环境等因素对时点余额、日均余额、外部收支、内部收支、净收益、外部收支率、内部收支率、净收益率、及其他盈利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与对比。
(5)支持根据存量业务明细,指定业务条线或部门或地区或管理机构或客户经理或客户,分析预测各产品或科目在未来指定时点或指定时间段内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收支、收益率、风险资产占用等情况。
(6)支持通过条件输入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但不限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与政策变化、客户行为变化、业务发展变化等情形引起的存量与增量业务在规模、结构、价格、期限等方面的变化,试算全行(或各业务条线或部门或地区或管理机构或客户经理或客户)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各产品、各科目的时点余额、日均余额、收益、收益率、风险资产占用、净息差、净利差、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收入比等要素的影响。并能进行多种场景下的结果对比分析。
(7)支持按业务条线、部门、地区、管理机构、客户经理、客户等维度,根据存量业务及收益水平,预测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不同业务的盈亏平衡点指导利率及保持一定收益水平下的盈亏平衡指导利率,计算分析不同业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在达到盈亏平衡点或一定收益水平下各项业务需实现的规模。
(8)支持通过条件输入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但不限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与政策变化、客户行为变化、业务发展变化等情形引起的存量与增量业务在规模、结构、价格、期限等方面的变化,试算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盈亏平衡点指导利率及保持一定收益水平下的盈亏平衡指导利率,计算分析不同业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在达到盈亏平衡点或一定收益水平下各项业务需实现的规模。
(9)按产品性质、业务属性和特点,区分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建立主动负债统计标准,建立被动负债利率敏感程度划分标准,对不同利率敏感性的产品分类。
(10)能实时计算MPA监管指标,并实现动态试算功能,通过调整某项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对MPA监管指标的影响进行随时测算。
第五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雷红波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现既定盈利目标,通过前瞻性地选择业务发展方向与策略,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规模、期限、结构进行主动管理的过程。下文从发展历程、管理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综合阐述。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历程
198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计划经济模式管理资产负债。1988年,我国采取了收紧银根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各商业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支付困难,少数银行甚至出现现金支付困难。经历此次**,资产负债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建立了以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单项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股东贷款比例、贷款质量9项指标为内容的非现场监管体系,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资本充足率、存贷比、资产流动性比例、单项贷款比例等指标被纳入,成为重要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将监管指标分为监控指标与监测指标,其中监控指标作为对商业银行的硬性要求,监测指标作为指导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比例指标体系。
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行指令性控制,各商业银行可在财政部和央行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自主放款,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向主动资产负债管理迈出关键的一步。
2000年,为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监管当局开始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引入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模式。
2004年3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2009年9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方法、技术和监管程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设置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最大十户存款比例和最大十户同业拆入比例等一系列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2011年4月,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1 / 6
明确了将实施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四大监管工具。
2012年6月,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分别对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我行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同时废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2014年2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将流动性风险指标分为监管指标和监测工具,同时废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其中,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监测工具包括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无变现障碍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等相关指标。
2014年9月,为抑制商业银行月末尤其是季末存款冲时点现象,缓解季末市场流动性压力,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将存款偏离度指标纳入商业银行监管体系。
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余额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控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经过二十多年的变革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形成一套以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二、资产负债管理内容
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较广,站在不同角度,其含义也有所不同。为满足监管要求,并确保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实现盈利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尽管信用风险管理广义上也属于资产负债管理范畴,但其更倾向于信贷管理。
(一)资本管理
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用来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缓冲意外损失,维持正常经营,为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吸入存款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因此,银行资本的基本含义与一般企业无异,是指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通常称为账面资本。但银行作为经营信用的金融企业,必须接受严格监管。从保护存款人利益、增强银行体系安全性等监管角度考虑,监管者提出监管资本概念,由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满足资本计入标准的构成要素所组成。对于银行而言,资本是有成本的,银行经营者为促进风险、资本、收益相匹配,指导业务发展,又从内部管理角度提出的经济资本概念。
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规定的银行必须持有的与其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借鉴了巴塞尔Ⅱ和巴塞尔Ⅲ等国际监管标准,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建立了分层次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包括: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
/ 6
以及针对特殊资产组合的特别资本要求和针对单家银行的特定资本要求,即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该办法实施后,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
监管资本要求是商业银行必须满足的,但资本是稀缺资源,其最低成本是出资者最低要求收益率,即资本所有者所要求的最低风险收益率,反映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匹配关系。为完善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促进风险、资本、收益相匹配,建立健全以资本和资本回报指导业务发展的经营机制,商业银行经营中提出了经济资本管理,通过差异化的资本配置策略,优化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实现经济价值增加值最大化。经济资本管理涵盖资本预算、分配、计量、监控、报告、评价等在内的全过程管理,可从机构、业务条线、客户、产品等多维度开展,涉及经济资本占用(Economic Capital,简称EC)、风险调整综合收益水平(Risk Adjusted Profit)、经济资本成本(Economic Capital Cost)、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或经济资本回报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简称RAROC)和经济价值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等量化指标。
在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及资产配置将受到影响。因此,资本管理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资本配置和管理促进资产负债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为商业银行及股东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增加值。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是指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可以想象,当银行因暂时的流行性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客户的转账或提现需求,不得不暂时关闭自动提款机,或告知客户改日提款,客户会做出何种反应。如果银行信用受到怀疑,就可能出现挤兑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银行没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就会危及其生存,并进一步将风险传染至其他银行,甚至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因此,银行作为负债率最高的、经营信用的金融机构,流动性对其至关重要,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设定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并提出流动性覆盖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的比例)不低于100%以及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不低于25%的要求;同时将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最大十户存款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超额备付金率、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共九项指标纳入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
流动性缺口是指资产和负债在其期限结构的每一时点的差值。缺口存在于期限结构的每个时点,这就产生了流动性风险缺口暴露,该风险由银行不能及时筹集资金或融资成本过高所导致的。各个时点的流动性缺口规模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着新项目进入资产和负债持续
/ 6
变化。站在当前时点看,未来某一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流动性缺口也各不相同,可能一个月期呈现负缺口(流动性不足),而三个月期却呈现正缺口(流动性充裕)。因此,除了资产和负债需要在数量和期限上相匹配,商业银行还必须以循环滚动方式筹措资金。同时,筹措到多余资金也必须以循环持续的方式进行投资。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便成为动态、持续协调好流动性供求关系,避免当流动性不足时银行不能立即取得所需的流动资金而造成支付危机,或因过多的流动性供给而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银行在流动性管理过程中,除了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和内部流动性需求外,还必须在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做出权衡。
(三)利率风险管理
用于计算金融产品现值的贴现因子是其期限结构中每一时间点的现行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了损失的可能性,即利率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从本质上看,利率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利率变动导致资产负债价值变动的风险;另一类是期权性风险,这类风险存在于像赋有可提前还款条款的贷款等产品中。巴塞尔委员会将利率风险细分为四类: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前三类均直接由利率变动导致。其中:
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重新定价周期(对浮动利率而言)/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重新定价风险又称为缺口风险或错配风险。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或利率敏感性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时,银行则会面临利率风险。
基差风险(Basis Risk)在国内也称基准风险。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不同幅度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即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但是只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就会面临此类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由于收益曲线形态发生变化(曲率或斜率发生改变)而对不同期限资产负债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对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资产内在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基于免疫模型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仅能对冲收益率曲线平行移动带来的风险,且无法对抗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带来的风险。
期权性风险也称为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变化时,银行客户行使隐含在银行资产负债中的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客户在利息下降时以“借新还旧”方式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并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
尽管并非所有的利率变化都会对银行造成负面影响,但这种不确定性却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利率风险管理需要通过对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结构的配置,使净利息收入保持稳定。
(四)汇率风险管理
/ 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均或主动或被动持有外币资产与负债,形成外汇暴露。由于存在未抵补的净头寸,汇率的变动将使之“暴露”在可能好的或坏的结果之前,从而面临着不利或有利结果的可能性,产生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外币资产负债的合理配置以及借助金融衍生工具,预防、规避、转移或消除外汇业务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可能的经济损失。由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外汇风险敞口相对较小,缺乏专业人才支持,汇率风险一般集中在商业银行总行统一管理,以实现规模效益。
三、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致力于实现资产与负债规模、期限、结构上匹配与均衡,按照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安全性是实现盈利性的根本基础、盈利性是保持流动性与安全性的最终目的的基本思路,以资本为约束合理配置资产负债,实现银行经营管理最终目标。
(一)以经济资本为约束优化资产业务结构
在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下,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必将受到资本的约束。而资本占用取决于各项业务和产品本身的风险,不同的业务、产品所对应的风险权重是不同的,即便资产规模总量、期限结构相同,不同业务结构的资产对应的资本占用却不尽相同,从而带来收益上的差异。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建立资本制约机制,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从而控制经济资本的增长,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使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保持协调平衡,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只注重账面利润而忽视经济资本占用的经营理念,将经济资本占用、EVA、RAROC纳入绩效考核、以及应用到贷款定价与授信审批管理中,通过资本配置促使分支机构优化资产结构,确保风险、资本、收益相匹配,实现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
(二)以主动负债为补充保障流动性安全
多数银行分支机构都存在重资产轻负债现象,尤其在存贷比限制取消后,这种潜在理念会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负债业务的主动管理。一方面优先发展一般性客户存款,努力吸收逐利性较低、业务粘性较强的存款,通过结算、现金管理、代发工资等业务增加活期存款沉淀,保持客户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要从目标规模、定价水平、期限结构、叙做时机等方面加强对大额存单、协议存款、表内理财、同业负债、央行借款和发行债券等主动负债的管理,保障流动性安全,以合理成本实现业务发展。
(三)以FTP定价为工具集中管理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必然加剧市场利率波动,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若银行分支机构都以外部市场为交易对手,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对冲利率风险,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还可能因为业务规模小导致无法找到交易对手或交易成本过高。因此,只有将利率风险集中起来才便于对冲管理,将内部资金集中起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就需要借助内部资金转移(FTP)模式,由商业银行总行根据业务性质对分行每笔资产和负
/ 6
债业务分别厘定FTP价格,总行归集全行的利率风险进行统一管理,如通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对冲。
FTP衡量的是资金价格,由市场决定。由于市场是统一、一致和有效的,因此FTP定价必须保持统一性,不因地区、机构、条线不同而存在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即便通过FTP可将分行利率风险集中到总行统一管理,但这并意味着分行不存在利率风险。如果分行存在严重期限错配,即便资产与负债总量相等,仍面临巨大利率风险。例如,负债久期仅为6个月,而资产久期为2年,即便存贷款收益率曲线均平行上升25BP,银行也会遭受损失。
(四)以综合计划为手段均衡发展资产负债
存贷比限制取消后,商业银行为避免分支机构资产增长过快导致资本不足或流动性风险,可通过下达业务计划的方式促进资产负债综合平衡发展,包括资本限额、存贷款新增计划等。为指标分支机构调整存贷款业务结构,还可下达分条线存贷款计划。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