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现状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现状 摘要:建立可追溯体系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通行做法。本文介绍了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概念及作用,总结了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食品可追溯体系;作用;方法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虽有改善,但其受关注程度却与日俱增,尤其是随着假蜂蜜、地沟油的出现,传统的检验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规范和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问题也由过去的小企业转变到三鹿、肯德基等大企业,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加工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1],而且对现代企业所用的HACCP、GMP和ISO9000等国际认证体系产生怀疑。这些危机的发生也使国民在消费食品时出现一系列奇怪的现象,诸如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家养猪猪肉、家养鸡鸡蛋等土产品的高价消费。出现这些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消费者认为土产品的来源更安全、更可靠。为了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恶化,2010年两会,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中首次提及物联网,许多代表就物联网问题展开积极探讨,并建议将其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并纳入“十二五”规划中。物联网的出现为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近些年来,食品可追溯体系被认为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很高应用价值[2-5]:(1)它可以增加食品产业链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2)对食源性疾病的感染具备良好的预防作用,当出现食品危机时政府和公司可以快速识别食品问题的来源,减少企业损失,甚至可以避免管理崩溃等严重后果;(3)保险公司更愿意为具备可追溯体系的食品公司投保,当出现食品危机时这些公司因为有更好的保险能平稳地渡过危机;(4)及时回馈分销信息,提高供应链效率。1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概念及分类
可追溯性”的定义是引自于质量保证的ISO 8042—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基础和术语》: “Tracea-bility is the ability to trace the history,application or location of an entity by means of recorded information”,即“通过记载的识别,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6]可追溯性是在以欧洲疯牛病危机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的情况下,在CAC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由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提出的一种旨在作为危险管理的措施。目前,国际上对食品的可追溯性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权威定论。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将可追溯性定义为“通过记录的标识追溯某个实体的历史、:用途或位置的能力”。[7]欧盟委员会(EC178/2002)将食品可追溯性定义为: “在食品、饲料、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或用于食品或饲料中可能会使用的物质、在全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发现并追寻其痕迹的可能性”[8]。根据食品追溯范围的不同,食品可追溯体系可分为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这两种类型。内部追溯指企业对自身内部生产的追溯,这种追溯仅仅在企业内部产生作用,一般以产品的加工工序或环节为追溯点;外部追溯指在整个供应链中,对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般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为追溯点。根据政策要求的不同,食品可追溯系统分为强制性追溯和自愿性追溯。在强制性可追溯系统中,在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下,企业的产品必须实施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并采取惩罚措施;自愿性可追溯系统则是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自愿实施的。
2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作用
食品可追溯体系具有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功能,已成为全球性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快速识别问题食品的来源,缩小问题食品的范围,追踪食品的流向,回收存在危害的尚未被消费的食品,撤销其上市许可,切断源头,以消除危害并减少损失。从而有利于食品链过程的透明化,提高食品安全性,并增强食品链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第一,减少食源性疾病的感染。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感染或中毒。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食源性疾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二,减少厂商承担的风险。在食品质量安全危机暴发时,减少厂商承担负面影响带来的风险,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给食品企业带来信任危机,例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三鹿奶粉”特大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购买信心下降,使食品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如何重塑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并继续维持产品的信誉度,主动去保护品牌和缓解风险,正是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范畴。
第三,减少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当危机出现时,厂商与政府快速识别风险,使疾病危害的影响范围最小化。值得提出的是,食品可追溯体系并不能降低食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可以减轻食品危机发生时所产生的后果。倘若危机发生,企业与政府能快速、准确、可靠地响应,使危害影响最小化。3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 3.1纸制记录
纸制记录的方法就是将“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记录在纸上,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查询,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每一件食品的具体位置和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位置。企业的生产记录、生产台账等就是纸制记录的形式。3.2条码技术
条码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一种特殊代码。它是由一组宽度不同的、平行相邻的条、空及其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它包含着商品出产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厂商、产品编号等信息,与产品名称、价格、批号、产地、出厂日期等信息相对应。通常每一种物品对应的编码是唯一的。3.3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2000年前后得到广泛应用,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应用最广泛的产品之一。通俗的讲,RFID技术是一种具有天线的能读能写微型标签。RFID技术由电子标签、标签读写器和外界环境检测器组成,有的还包括一个全球自动定位系统。RFID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相对较晚,发达国家对肉制品和奶制品开始逐步应用,在市场贸易中,这种技术能为食品可追溯体系提供许多方便,将这种能读能写的电子标签嵌入食品包装上,并通过远距离识别将各种数据录入其中,包括环境的变化,厂商也能更迅速的记录产品的进出情况;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时,消费者可以利用电子标签能迅速查询到产品的来源及原材料的来源,超市结账只需通过某个检测器便能算出消费者购买物品的总额,无需排队。RFID技术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非接触性识别、防伪性能强、可读可写等优点,它还可以应用在活体体信息,并将这些个体信息最终写到各种成品当中。外加射频识别标签防破坏性强、可以反复利用和具有标识唯一性等特点,已成为国际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焦点。在未来的全球贸易中,RFID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3.4 EPC产品电子代码和DNA技术
EPC产品电子代码是与全球标准代码条形码相对应的射频技术代码,是RFID领域最新的发展[14]。它除了具有全球标准代码能辨识物体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电子产品代码网络提供关于产品的附加信息,例如产地、产品历史等,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单个产品的跟踪与追溯[15]。而DNA技术则分为DNA采集、信息存储、信息比对3个过程。动物DNA标示识别技术,是通过特定的设备提取生物体的DNA样本,将DNA样本作为识别对象的一种新兴的识别技术,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因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可以被应用于食品追溯系统自动识别方法研究领域[16]。4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发展较晚,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发达国家对我国不断设置新的技术型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产品的出口。为了扭转局势,国务院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得到各地的纷纷响应,我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由此开始[17]。2003年以来,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现状相继出台了《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文件。关于牛肉和猪肉的可追溯性,北京市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电子化管理技术对肉制品建立了可追溯体系的管理系统。该系统为北京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了从饲养到超市的整个产业链的监督过程,该试验不仅规范了企业的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链的附加价值,而且大大加速了我国实现安全信用体制的步伐[18-19]。此外,我国物品编码中心还建立了多个应用性示范系统。2003年,上海首先开发和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相结合,实现食品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运动员的食品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使其具备完整的可追溯性,这也是我国从开始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到应用最成功的案例之[20]。不仅在北京、上海,我国各地都积极将可追溯体系应用在食品产业链中,尤其对出口的水产品和肉制品规定更为严格[2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还不成熟,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小,各种有效记录均不完善,标准化体系也有待改进,外加我国大众对具备可追溯体系的食品认可度不高,法律法规还有欠缺,做到从“农场到餐桌”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而在日本[22]欧盟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食品可追溯体系日渐成熟,对进口产品要求逐步严格,贸易壁垒也越来越高,我国食品行业为了与国际市场更好的接轨,食品可追溯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23]。5对加强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建议
5.1建立与完善相关法规,抓紧相关追溯标准制定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是率先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规范市场。我国需要参考发达国家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可追溯法律基础,尽量与国际接轨[23]。5.2将食品可追溯体系与HACCP,GAP,GMP体系相关联
可追溯系统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GAP、GMP是食品加工基本要求,是实施HACCP和可追溯基础。HACCP是通过过程控制以保证质量方法,可追溯体系核心是为保证食品安全而保持纪录系统。这些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共同点是都要一个有效纪录系统,因此,可追溯体系与HACCP、GMP、GAP结合实施才能更好发挥各自作用。5.3完善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
食品包装、标签式建立追溯重要条件之一,没有包装和标签标志,追溯信息就无从依附。5.4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
要聚合分散的职能力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综合协调机构,规范运行机制和执业行为,落实监管职责,力争在短时间内规范 ID、追溯内容、追溯关键点、需要追溯和披露的关键信息等,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二要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加强源头控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安全认证制度、召回制度以及共享型数据库等。发挥好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媒体公示教育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三要建立从严惩处机制,统一食品行业从业标准,实行行业监管和规范化经营,对从业人员加强警示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食品安全常识教育,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和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非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食品企业和个人,一旦发现,从严从重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现阶段,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对可追溯体系的推广应用力度,明确落实在可追溯体系中生产者和销售企业的责任主体,把食品质量监控工作落到实处。6展望
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的建设从我国的现状分析,一方面使市场竞争更佳规范,并在以后更加规范的市场竞争中争中只有具备可追溯能力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而提前具备这种能力的企业会先入为主,让消费者产生品牌意识,把握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制定关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法律法规,具备可追溯意识的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制度变化。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的建设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考虑,我国农产品非常丰富,水产品和肉制品尤其是我国传统肉制品颇具特色,深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欧洲、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对我国
不断采用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产品,使得我国的产品难以在国外市场畅销。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分销到世界各个国家来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我国必须消除贸易壁垒,而国外对我国食品的贸易壁垒之一便是食品是否具备可追溯性。因此,我国食品企业和传统的肉制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王彩霞.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信任修复的均衡性研究——以国产大型乳品企业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12(12): 170-171.Wang X, Li D.A dynamic product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pricing model for perishable food supply chains[J].Omega, 2012, 40(6): 906-917.Karlsen K M, Donnelly K A M, Olsen P.Granularity and its importance for traceability in a farmed salmon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1, 102(1): 1-8.Regattieri A, Gamberi M, Manzini R.Traceability of food products: Gener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81(2): 347-356.Dabbene F, Gay P.Food traceability system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1, 75(1): 139-146.樊红平, 冯忠泽, 杨玲, 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 2007(4): 63-65.杨明, 吴晓萍, 洪鹏志, 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建立[J].食品与机械, 2009, 25(1): 146-151.邵征翌, 林洪.水产食品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渔业经济, 2006(3): 46-49.管恩平,张艺兵.部分国家食品可追溯性管理实施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5):450.刘秀英.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4):199-200.RAO K V S.An overview of backscattere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RFID)[C].Microwave Conference,1999:746-749.蒋皓石,张成,林嘉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应用,2005(5):1.张姝楠,郭波莉,潘家荣.RFID 技术在食品全程跟踪与追溯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9):148-151.文向阳.在食品供应链中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J].中国食品工业,2005(8):48.张博.产品电子代码(EPC):全球市场“通行证”[J].中国经济周刊,2005(31):40-41.温艳玲.食品追溯系统自动识别方法研究———以猪肉食品为例[J].信息与电脑,2011(11):98.陈红华, 田志宏.国内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07X): 5-6.钱和, 沈丽燕, 宁炜, 等.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 2008(10): 13-14.Zhao R, Chen S.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ood safety[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2012, 14(2): 92-106.胡朝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2007.管恩平, 袁涛, 吕朋, 等.出口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 21(6): 514-516.Hall D.Food with a visible face: Traceability and the public promotion of private governance in the Japanese food system[J].Geoforum, 2010, 41(5): 826-835.
第二篇:可追溯体系
可追溯技术简介
可追溯体系必须具有识别产品、记录产品现状、必要时记录产品属性和加工特点、并整理和分析录入信息的能力。针对这些功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目前,建立可追溯体系基于三个方面(表1),包括位置、环境和质量。
表1中,位置项侧重于物流方面,这里主要指时间、地点和产品的物流期,即某个特定时间产品的位置及其详细的物流数据。不论是单个产品(如盒装牛奶)还是产品标签(如仓库目录)都会携带记录相关信息的认证标识。物流中出现产品转移和转化就需要发行新的认证标签。环境项是与产品的处理方面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周围的环境和使用的加工设备是怎样的。产品加工系统记录了加工环境和加工设备的情况,数据记录器可以监视产品在各流通阶段的情况,采集的信息有助于决策者确定最优加工条件。有时候环境条件取决于产品自身特点,如:对于新鲜水果来说,乙烯浓度和环境温度是主要因素;对于方便食品来说,微生物环境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第三项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并假定产品质量是动态的,实际操作过程的好坏决定了质量的优劣,对于新鲜易腐败的商品来说更是如此。质量可追溯体系高度关注食品链中的质量变化情况,需要严格定义与质量相关的内容并选取正确的质量检测工艺,如:(1)质量的定义。正如上文中已详细介绍的关于环境项的定义,质量方面的定义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能和消费者的期望;(2)质量检测工艺。消费者主要关注的质量特性,如食品的味道、保质期等,往往不易被直接检测到。
同时,表1还列出了可追溯体系的三大功能:识别、记录和数据处理。识别通过文本代码、可视代码(如条形码)或者电子条码来实现,这些代码印在商标、射频识别标签或其他类型的代码上,证实了产品的身份。在《FoodTrace》(2005)一书中认为产品身份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通过描述产品自身获得,第二身份则通过产品标签获得。
虽然简单的纸笔系统也可以完成这项工作,但更多的时候决策者还是选择使用(半)自动化的设备来进行追溯。因此需要选择一套集标签、阅读器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完整软件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切实可行的标签系统能够辨认产品的级别。例如在EAN编码系统中,单个产品、包装产品(箱装或袋装)、集装箱等都是可以加以区别的。
产品实物的记录使产品能够实现二次认证。通过阅读或扫描来“阅读”标签上的代码,可以识别产品并最终从数据库中获得产品信息。记录的信息至少包含了产品认证码、记录时间、寄存资源和进程记录。
数据处理的内容部分是根据可追溯性系统想达到的目标而建立的。数据库中登记信息的原始加工信息是各种系统的参照标准,追溯性的特定目标可在附加加工模板的功能中体现出来。对于现行的食品链来说,应用可追溯体系之目的是控制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强行实施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政府承担安全事件责任并承受着控制事件的压力,因而促进了该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可追溯体系适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食品安全和责任管理领域。在物流领域中,它可以用来减少外部因素(如交通问题,生产拖延等)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快递和自动化、航天工业中也有普遍运用;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部门则能够应用可追溯体系来掌握食品质量发展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追溯体系中的环境项和质量管理项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步骤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划分成下述几个阶段: 2.1 战略分析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无利益而又使成本增加的投资,这些成本就安装设备来说是固定的,而就标签代价、运行成本及执行成本来说又是可变的。消费者和零售商不愿看到价格上涨,所以企业并不愿意引进可追溯体系。
为了使可追溯性有清晰而完整的动机,可追溯体系的战略分析就应运而生了。一般来说,追溯的目标都是很实际的。在欧洲能够实施可追溯体系的原因之一就是食品法律的强制要求。追溯的主要目标通常是明确企业部署的任务或商业定位,这些定位与供应链2000(SC2000)框架有些相似:一个企业可以有几种不同类别的特征。每个类别的成员对企业应用可追溯性的主动或被动性都有直接影响,把消费者需求作为主要导向的A级品牌生产商,他们侧重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以产业链参与者的要求为导向的供应商,则侧重于降低成本。2.2 系统分析
在系统分析中,把现有的生产过程和可追溯信息制作成非常详细的可以识别潜在瓶颈的模型。专门用于传递分析信息的具体仪器仍有待讨论。2.3 瓶颈分析
为实现可追溯体系战略分析(STA)设置的目标,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描述和分析——描述体系并分析解决实现可追溯体系目标的瓶颈。瓶颈分析体系主要集中于描述现有的可追溯体系,包括对产业链的过程、信息流、信息结构的描述,瓶颈分析主要用来判断由STA产生的可追溯目标是否能实现。对上游信息流进行分析,以确认必要的信息是否可以获得,在此过程中某一点的信息缺失就会被视为瓶颈。识别出瓶颈后,找出方法来解决它,如此反复。2.4 体系设计
瓶颈分析导致体系设计不断变化,不断改进并扩大现有体系,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体系设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数据模型的设计上,而数据模型又是可追溯体系的基础。尤其当可追溯性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实现其附加功能时,谨慎地设计好这种涵盖所有功能的数据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5 体系构造
体系设计的同时伴随着体系的改变,目前还没有标准来衡量此阶段,但采取的步骤都是基于各种不同因素而定的,例如,现有可追溯性功能是否需要变化或者创造一种全新的功能?现有功能是否需要一种标准方法为基础或特别制定一种方法来发挥作用?对瓶颈的修复是否需要对现有方法进行大量改动,还是仅需要一些较小的修正?这些问题都必须按照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体系构造。
2.6 实际应用
瓶颈分析列出了一份阻碍可追溯性目标实现的潜在瓶颈的清单,而且在功能设计时,会设计相应的方法来克服这些瓶颈。首先将这些功能的设计方法转化为工艺设计,在每一个必要的细节中,都应详细说明体系是如何建立并工作的;然后将工艺体系设计的结果转交给真正能够组建体系的建造者;最后就可以实际应用了。在体系设计、体系构造和体系实际应用阶段,食品指纹法与其它体系方法相似。2.7 备用方法
目前,食品指纹法已成为以可追溯性为导向的方法。该方法能为可追溯性提出一个总体观点,这些观点与商业目标有关并且强调了可追溯性的战略性作用。3 相关案例:有机食品行业的可追溯性
当使用可追溯性作为优化商业运行的一种方法时,关键是要对那些商业目标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而且要把商业目标与项目的设计阶段相结合。当运行体系中包括可追溯体系时,所采用的技术不一定引人注目,但是特定的商业目标却可通过可追溯性的附加值来实现。
有机食品行业与传统的食物链在特定的生产方法和技术上不同,这些方法和技术比现有的方法更自然。有机食品要贴上标签,因为即使是专家,仅依靠产品的特性也不可能判断出产品的来源是否是有机的。所以,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常常只能通过标签来区别。为确保有机食品的来源,需要一个权威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生产者要使用有机食品标签,就必须保证有机的耕作条件。而每张标签,都必须有助于追溯产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
欧洲可追溯性的新要求被视为有机食品行业的一个新机遇,它重新解释和实现了一个综合链的信息系统。这个想法最初是在食品指纹法STA试点体系中进行的,在这些进程中,有机食品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公司人员对一些链信息体系的基本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尤其对集中化的要求水平、链信息体系的基本结构(集中化与分散化)、认证机构的最终协调作用以及这个体系给其他参与者(如: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方便程度等方面有所争议。
目前,有机食品行业在链信息体系方面已达成共识:要求链信息体系必须保证能够进行信息交换,而且,该体系可作为管理食品品质的一种工具,降低参与者管理压力、增强市场效应的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4 展望
以产品历史信息的记录为基础而建立的可追溯体系,能高效管理食品供应链,有助于保障食品链的生产环境,降低安全风险。因此,食品行业可以拓宽思路,通过可追溯体系的引入增加产品的商业价值。
第三篇:《食品可追溯体系》在线作业1
食品可追溯体系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8-09 10:32:07
一、单选题
1.(5分)食品可追溯代码一般可以用:
A.销售批号+工厂代码 B.工厂代码+生产批次组成 C.GTIN+生产批次组成 D.商品条码代替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2.(5分)目前在超市中使用的商品条码,主要得作用就是:
A.对商品品质进行描述,实现“即时数据输入” B.销售者和生产者自行决定
C.对商品进行标识,实现“即时数据输入” D.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进行描述,确定商品价格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3.(5分)按照全球商品统一标识代码的规定,定量贸易是指:
A.交易商品的重量临时确定的贸易
B.交易商品的品质价格、重量确定的贸易 C.交易商品的价格确定的贸易 D.交易商品的重量相对固定的贸易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4.(5分)根据《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的相关规定,养殖原料批次是:
A.以注册登记备案的原料批为1个原料批
B.以注册登记备案的同一养殖场或不同一养殖场为1个原料批
C.以注册登记备案的同一养殖场或同一养殖塘(网箱)为1个原料批
D.以注册登记备案的不同养殖场,同一个时间捕捞的为1个原料批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5.(5分)根据全球商品同一标识代码的规定,应用标识符
A.可以单独使用 B.使用者自行决定方向 C.没有具体意义
D.指明跟在后面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6.(5分)根据《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的规定,同一报检批是指:
A.同一报检单位报检(出证)的不同品种的水产品 B.以同一份报检单报检(出证)的同一品种的水产品 C.以同一份报检单报检(出证)的不同品种的水产品 D.以几份相同的报检单报检(出证)的同一品种的水产品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7.(5分)店内码的编码是由销售例如鲜肉、水果、熟食等商品时,为了标识这样的重量随机变化的商品销售单元,在商店内部使用的商品条码,店内码一般是由:
A.商店经过秤重后编制的 B.消费者自行编制的 C.预先确定的 D.生产者随机编制的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8.(5分)商品条码中的商品项目代码由:
A.厂商自行编制 B.条码管理部门分配
C.销售者和生产者自行决定 D.消费者编制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9.(5分)对于某一个商品的促销产品(如加量不加价的促销产品),A.应当另行分配一个新的唯一的商品标识代码 B.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另行分配一个唯一的商品标识代码 C.可以另行分配一个新的唯一的商品标识代码 D.使用原来的商品标识代码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10.(5分)根据《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的规定,生产出境水产品的企业应当建立:
A.生产者自行确定产品流向记录 B.按生产日期确定的产品流向记录 C.以原料批为单元的产品流向登记记录 D.在生产批次确定的产品流向记录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二、多选题
1.(5分)射频标签和商品条码相比有以下优点:
A.成本低
B.高温、高湿和户外等恶劣条件下使用 C.可识别商品 D.数据可读可写
E.无接触识别、非可视性阅读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2.(5分)射频识别技术系统一般包括:
A.射频标签 B.识读器 C.跟踪服务 D.信息处理系统 E.人机对话系统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3.(5分)根据有关规定,畜禽标识编码由15位数字及专用条码组成。包括:
A.县级行政区域代码 B.标识顺序号 C.特定畜禽标识代码 D.畜禽种类代码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4.(5分)近年来欧盟出台得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在食品安全方面确立了以下哪些新的原则:
A.食品及其原料的可追溯性原则 B.食品生产全过程管理原则
C.确立了食品和饲料从业者对食品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原则
D.建立食品安全的“从农场到餐桌”的理念,要对整个食品供应链进行控制
E.政府监管的原则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5.(5分)根据《EU Regulation 178/2002》的规定,食品可追溯要做到:
A.政府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可追溯体系
B.在所有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都要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 C.消费者对食品要进行追溯查询
D.食品可追溯体系要保证做到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从前向后、从后向前都可追溯
E.所有的食品或者市场出售的食物都必须有足够的标识,保证食品可追溯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6.(5分)商品的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主要区别是:
A.一维条码仅可以对商品的标识,不能对产品进行描述 B.二维条码可以对商品的标识,不可以对产品进行描述 C.二维条码可以对商品的标识,也可以对产品进行描述 D.一维条码可以对商品的标识,也可以对产品进行描述 E.一维条码不可以对商品的标识,可以对产品进行描述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7.(5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牲畜耳标的主编码是:
A.主编码代表牲畜种类和产地 B.可以按行政区域自行确定 C.主编码的第一位代表牲畜种类,D.主编码由7位数字组成
E.主编码的后六位是县(区)行政区域代码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8.(5分)2002年美国的《生物恐怖应对法》(《the Bioterrorism
A.记录建立与保持制度 B.预申报制度 C.注册制度 D.反部门垄断制度
E.行政扣留制度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9.(5分)实现食品可追溯就要求:
A.消费者掌握食品可追溯技术 B.将记录的所有信息保存
C.按照这些记录的信息可以方便的查询到每一件食品的具体位置和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位置
D.对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进行记录;
E.所有的信息可以方便的查询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10.(5分)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主要功能模块有:
A.系统基础数据子系统 B.信息统计分析子系统 C.信息查询子系统 D.信息发布公示子系统
E.消费者投诉处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
知识点: 食品可追溯体系
考试成绩 100用时: 4分8秒
分
第四篇:食品可追溯制度
食品可追溯制度
一、储存
第一条
为保证对食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正确、合理地储存,保证食品储存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按照安全、方便、节约、高效的原则,正确选择仓位,合理使用仓容,“五距”适当,堆码规范、合理。
第三条
应按照经营规模的需要,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底垫、货架等储存设施,配置必要的温湿度监测和调控设施。
第四条
应设置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恒温度。根据食品储存条件要求,应将食品分别存放于常温库、阴凉库等。对有特殊温湿度储存条件要求的食品,应设定相应的库房温湿度条件,保证食品的储存质量。
第五条
按照食品性能,对其实行分区、分类储存管理。第六条
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做好库房温湿度管理工作,并根据条件及时调节温湿度,确保食品储存安全。
第七条
对不合格食品实行控制性管理,不合格食品应单独存放,专帐记录,并有明显标志。
第八条
储存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食品,应立即将营业场所陈列和库存的食品集中控制并停售,报相关部门处理。
第九条
做好储存食品的帐、货管理工作,按月盘存,确保帐、票、货相符。
第十条
保持库内环境、货架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做好防盗、防水、防潮、防腐、防鼠、防污染等工作。
二、出库
第一条
食品出库工作由食品仓库管理员负责。
第二条
食品出库凭“食品出库单”。由领用单位填写“食品领用单”,管理员按照实际品种和数量发放食品,对库存暂不足的品种,均向请领单位说明情况,并尽快请购。
第三条
严把质量关。食品出库时,仓库管理员和领用者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检查质量和有效期,核实品种,规格等,严防变质失效的食品出库。
第四条
食品领用单经领用者和库管员签字,作为存档,以备查。
第五条
仓库管理员须认真及时销帐,确保帐物相符。
三、不合格产品处理制度
第一条
质量不合格食品不得采购、入库和销售。凡与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不符的食品,均属于不合格。
包括:
(一)食品的内在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食品。
(二)食品的外观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的保健食品。
(三)食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保健食品。
第二条
在食品验收、储存养护、销售过程中发现有质量问题时,应及时确认,确定为不合格的食品应存放于不合格区,做出标识。
第三条
质量管理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食品,应及时通知仓管员、营业员等立即停止出库和销售,同时将不合格食品集中存放于不合格区,做出标识。
第四条
食药监部门检查、抽验发现不合格品,企业应立即停止销售,同时,将不合格食品移入不合格区,做好记录,等待处理。
第五条
不合格食品应按规定进行报损和销毁。
第六条
不合格食品的报损、销毁由质量管理员统一负责,其他各岗位不得擅自处理、销毁不合格食品。
第七条
不合格食品的销毁时,应在质量管理员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并填写报损销毁记录。
第八条
对质量不合格的食品,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制定与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第九条
应认真、及时、规范地做好不合格食品的处理、报损和销毁记录。
第五篇:关于推进食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立的提案
关于推进食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立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448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推进食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立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办理
提 案 人:闫冰竹,韩真发,陈晓颖 主 题 词:食品,安全,制度 提案形式:个人联名 内 容: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作为防范和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加快食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势在必行。目前,我国食品信息可追溯体系的构建仍处在试点推进阶段。这种状况客观上是因为食品生产企业间信息不对称,规范标准不统一,组织化程度低。主观上是因为信息管理难度大,建成之后社会效益大于企业效益,导致生产加工以及流通企业执行积极性不高。
一、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食品信息标识不完善。完整的食品信息应包括食品本身标识及其包装说明。食品本身标识主要包括配料表、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用于展示各种不同食品的特征及功能,在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的食品标识不真、不全、不规范。此外,绝大多数食品企业不允许包装企业在产品上打上自己的标志,这使消费者无法辨识包装的出身。因而消费者无法监督食品企业是否以成本高低来决定购买某种包装。
2.食品相关认证种类繁复。在食品行业中,有QS认证、HACCP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ISO认证、GMP认证等众多形式,五花八门,让人很难看懂。认证的泛滥已让消费者对认证标识产生“审美疲劳”,于是多数消费者望“标”兴叹,并不太关心有无认证标志,而是凭经验选择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各种各样的认证体系和机构种类不但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反而导致食品认证标志权威性大打折扣,逐步失去消费者的信任。繁杂的认证也给生产企业造成财务和管理负担,疲于应付通过各种认证。另外,认证机构缺乏统一监管,一些认证机构为了争抢业务,随意地降低认证标准,使认证成为一种形式,滥发证书,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
3.食品管理规范不统一。我国食品检验相关管理规范文件数量众多,但层次不一,且分布在食品监管部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等多个监管部门,难免会有漏洞和重叠。另外,地方性法规、规章存在滞后现象,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段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监管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没有完全实现监管的无缝对接。食品追溯标准方面我国目前虽然审定了如《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相关标准,但由于食品行业链条较长和相关食品类别众多,每一个子行业的管理特点、组织形式、生产运作各不相同,所以具体追溯标准急待进一步细化和加强。
4.食品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大多食品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电脑加网站等于信息化”的层面上,这也导致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较少。而一些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长期战略规划。不少食品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总体设计,或规划流于形式,单项项目多,综合应用系统少。开发的项目大部分是单项管理,不能实现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这给统一的食品追溯体系建立带来不少的障碍。
二、推进食品信息追溯体系的建议
1.健全食品信息标识,规范管理。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标准,细化标识管理,更统一、更清楚,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重食品标识的国际通用性,密切跟踪国外最新标签规定情况。加强对不断更新的过敏源、转基因、添加剂等内容的标准制定,严惩食品标签说明中虚假和夸大成分行为、依法追究肇事者刑事责任等。
2.整合食品认证,严格标准。本着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原则,以保障消费者安全消费为前提,建立统一、权威的认证标准体系,使用明白、统一的认证标识。改多头认证为统一认证,政府应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管理,把多头认证、多头管理变成统一管理,使分散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重新树立认证的权威性。改收费认证为免费认证或只收少量费用。认证机构应是公益性的,不能把认证商品化。变“终身”认证为“有效期”认证。认证不能搞终身制,应设定认证有效期,并定期对认证产品进行抽查检测。
3.统一与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和追溯标准,严格责任追溯制。将我国目前实行的“多部门按环节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单部门按产品链条式的管理模式”。加强统一管理法规建设,强化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监管主体和相互职责,形成合力。抓紧相关追溯标准制定,多方面支持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包括生产、物流、消费、监管等方面,只有各方面无缝衔接,才可能使消费者看到的、位于食品外部的可追溯载体实现“环环相扣”,相关部门能在必要时对问题产品一查到底,消费者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保障自身利益的信息。追溯功能的发挥还依赖于严格的责任追溯制。需要逐步将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责任追溯从以罚款、民事诉讼为主上升到刑事诉讼的程度,加强约束力。
4.鼓励和帮助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供应链。鼓励和帮助企业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选择符合条件的信息化系统和建设方式,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将食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整合,形成完善的电子供应链,是推动食品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较好模式。保障食品安全的可追溯系统应以食品供应链为依托,搭载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行食品溯源制度,监督和跟踪食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业务流程。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