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深圳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实施方
【发布单位】81908
【发布文号】深府[2000]38号 【发布日期】2000-03-15 【生效日期】2000-03-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深圳市
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00年3月15日深府〔2000〕3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市民政局《深圳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实施方案
(深圳市民政局 二000年二月二十八日)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1999〕34号,以下称《通知》)和《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以下称《条例》)的精神,为了规范我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现结合实际,就我市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复查登记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确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律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引导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我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健康发展。
二、二、对象和范围
(一)对象。2000年2月29日前经有关部门批准或登记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1、市直和各区政府职能部门依照有关法规审批成立的。
2、有关部门自行批准成立的。
3、未经任何部门审批,但经市、区机构编制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
(二)范围。民政部《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令第18号,以下称《办法》)中列举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劳动、民政事业和社会中介、法律服务业、其他行业等10个行(事)业中的各类民办机构。未经任何部门审批登记,自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属复查登记范围,但必须按《条例》和《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重新申请成立登记。
三、三、原则和要求
(一)统一归口登记的原则。所有民办非企业单位统一归口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其他部门无权登记和颁发证书。
(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的原则。《办法》中列举的教育等10个行(事)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相对应的政府职能部门为本行(事)业的业务主管单位。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要根据《条例》和《通知》要求,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对申请复查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特别是涉及民族及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边缘交叉学科和青少年、妇女儿童等问题的各类研究机构,社会调查机构等,自成立以来政治方向、业务活动、财务管理和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切实履行审查和审批的职责。
(三)从严把关的原则。申请复查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符合《条例》和《办法》规定的登记条件。并按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9〕6号)精神,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在复查登记时,一并建立党组织。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一律不得登记。
(四)实行分级登记管理的原则。市民政局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及政府授权的组织审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复查登记。各区民政局负责同级业务主管单位审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复查登记。
四、四、时间安排
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从2000年3月开始至12月中旬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3月1日至4月15日)
1、建立机构。市、区要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政治、业务素质好、作风正的人员为办公室成员;各业务主管单位也要建立相应机构,落实专人为联络员,配合做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复查登记工作。
2、调查摸底。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主动与有关业务主管单位联系,摸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数量、性质和种类,掌握业务主管单位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反映的情况,分析登记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制定方案。各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方案,并于3月底报市复查登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培训骨干。市民政局负责组织市、区登记管理机关业务骨干和市业务主管单位联络员进行业务培训;各区也要组织相应培训。
5、宣传发动。报刊、电视台、电台等媒体要设立宣传专栏,广泛深入地宣传《条例》、《通知》和《办法》的有关内容,宣传民办非企业单位统一归口民政部门登记管理的重要意义,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实施阶段(4月16日至9月30日)
1、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查和申请登记。应提交下列文件和材料:
(1)自查报告。内容包括:自成立以来政治方向、党组织建设、业务活动、财务管理和遵纪守法等方面情况。
(2)登记申请书。内容包括:成立的目的、业务范围、可行性论证和筹备的基本情况等。
(3)章程草案。内容应符合《条例》第十条规定的要求。
(4)拟任负责人的个人简历和身份证明。个人简历包括拟任负责人姓名、性别、年龄、现工作单位,有否受到过剥夺政治权力的刑事处罚等。身份证明可以是《居民身份证》的复印件。登记管理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查验证明原件。
(5)业务主管单位出具的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已在市、区政府的编制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办理补办登记手续,还应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编制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准予注销登记的证明文件。
2、业务主管单位审查。业务主管单位按照《条例》和民政部《关于开展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意见》(民发〔1999〕133号)的要求,对自查后提出登记申请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审查,并出具是否同意复查登记的正式文件。
3、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结合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意见,对符合登记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予以审批登记,按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证书》,并及时发布公告;对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复查登记,但不符合登记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市、区民政局登记管理部门要将其材料退回业务主管单位,并说明原因。对没有通过复查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由原批准成立的部门责成其及时办理注销基本帐户和组织机构代码等。对擅自开展活动,又不申请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劝其立即停止活动,对不听劝阻的,要依法取缔。
(三)检查验收阶段(10月1日至12月15日)
市复查登记办公室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对市、区的复查登记工作进行检查验收,采取抽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复查登记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给予表扬,对执行政策有偏差的,及时纠正。检查验收结束后,市直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各区要对复查登记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总结材料送市复查登记办公室,汇总后再报省民政厅。
五、五、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深圳市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领导小组。由卓钦锐副市长任组长,及聚声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廖运桃局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民政局、公安局、安全局、工商局、教育局、卫生局、财政局、文化局、科技局、人事局、劳动局、司法局、体育发展中心等部门主管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复查登记工作的组织实施。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李先锋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祖玉琴处长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指派一名同志为复查登记办公室联络员,配合做好复查登记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2001]8号 【发布日期】2001-03-21 【生效日期】2001-03-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
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的通知
(闽政〔2001〕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不断增多。这些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一种从事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与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构成我国社会组织的有机整体,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登记管理体制,致使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地位不明确,在其发挥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切实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确保民办非企业单位健康发展,根据中办发〔1996〕22号、〔1999〕34号、闽委办发〔2000〕9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颁布的《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98〕251号,以下简称《条例》),省政府决定从2001年3月起对全省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复查登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复查登记的原则和要求
复查登记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归口登记原则。所有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统一归口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其他任何部门无权登记和颁发证书。
(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的原则。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相对应的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劳动、司法、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为本行(事)业的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门为登记管理机关。在复查登记工作中,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要根据《条例》和中办发〔1999〕34号文件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三)从严把关的原则。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一律不得登记。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要对申请复查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特别是对涉及民族及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边缘交叉学科和青少年、妇女儿童等问题的各类研究机构、社会经济机构成立以来,在政治方向、业务活动、财务管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切实履行各自审批成立和核准登记的职责。
(四)分级管理原则。省本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省本级业务主管单位审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复查登记,各市、县、区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同级业务主管单位审批的同一行政区域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复查登记。
申请复查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符合《条例》规定的成立条件,同时,根据中办发〔1999〕34号文件精神,参照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8〕6号)规定,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2001年6月30日以前都必须建立党组织。
二、二、复查登记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省委、省政府已经成立省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市、县、区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直接领导复查登记工作。
(二)制定实施方案。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都要按照中办发〔1999〕34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的具体方案,做好具体部署,使复查登记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创造复查登记条件。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配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核拨专项经费,配备必要设备,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四)抓好配合协调。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通力合作,在工作中要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各业务主管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尽快建立复查登记工作联络制度,适时召开联络员会议,共同研讨、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各地在复查登记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逐级向上反映。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及时收集情况并报省民政厅。
三、三、复查登记的对象和范围
复查登记的对象是,在本通知下发之前已经有关部门批准或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即:
(一)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批成立的;
(二)有关部门自行批准成立的;
(三)未经任何部门审批,但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
复查登记的范围,主要指在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劳动、司法、民政等行(事)业中的各类民办非营利性机构。
未经任何部门审批或登记,自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属复查登记范围,但应按照《条例》的规定,申请成立登记。
四、四、复查登记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复查登记工作,从2001年3月开始至2001年9月底结束。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查和申请登记、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三个步骤,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开展自查。由省民政厅统一组织,广泛宣传《条例》有关法规和复查登记的原则及方法要求。民办非企业单位要按照复查登记的规定,认真总结和检查自成立以来,在政治方向、业务活动、财务管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写出书面报告。到业务主管单位领取并填写民办非企业单位有关登记表格(业务主管单位到登记管理机关统一领取,民办非企业单位到业务主管单位申领),经民办非企业单位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署并加盖该单位公章后,连同单位章程草案、合法财产和相应从业人员、办公场所使用权等证明、原批准成立该单位的批文和单位党组织建立或党员组织生活的情况报告以及业务主管单位认为需要的其他材料,一并提交业务主管单位。已经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还须提交原登记注册机关准予注销的证明文件。
第二阶段,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各业务主管单位按照《条例》及本通知的要求,对自查后提出登记申请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审查。对审查同意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出具正式函件,连同其他材料送交登记管理机关。属《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应简化登记手续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只需送交自查总结、登记表、执业许可证明文件、验资报告和单位党组织建立或党员组织生活情况的报告以及业务主管单位同意登记的函件。
第三阶段,依法核准登记。登记管理机关对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登记并符合登记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予以核准登记,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并及时发布公告;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将其材料退回业务主管单位,并说明理由。对擅自开展活动,又不申请开户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劝其立即停止活动,对不听劝阻的,要命令取缔。
第四阶段,检查总结。省级登记管理机关和各市、县、区登记管理机关,应和同级业务主管单位对复查登记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对复查登记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地方要给予表彰,对执行政策有偏差的要及时给予纠正。检查结束后,各市、县、区登记管理机关,要形成书面报告及时报省民政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00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
【发布单位】81108
【发布文号】甬政办发[2001]17号 【发布日期】2001-03-06 【生效日期】2001-03-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民办
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甬政办发〔2001〕1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三月六日
宁波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
为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行为,保障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民政部《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一、登记对象
(一)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事)业活动的民办单位。
(二)从事其他行(事)业活动,自愿承诺并在章程中载明不以营利为目的、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民办单位。
由村民委员会举办的、国家政策明确规定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的非企业单位,不列入登记范围。
二、二、业务主管单位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或经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业务范围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
未经市、县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不得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
三、三、登记管理机关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同级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
经行政主管部门逐级上报审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已经领取执业许可证的,由与发证机关同级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未领取执业许可证的,由实施最终审查批准的行政主管部门的同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
四、四、名称规范
申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名称应符合民政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并经登记管理机关预先审核。
参加复查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现有名称不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的,由民办非企业单位提出申请,业务主管单位出具同意改名的意见。
五、五、申请登记
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出具有关文件后,由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委托代理人申请登记的,应当提交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委托书。
六、六、申请文件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文件。
依法办理简化登记的,需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拟任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章程草案和执业许可证复印件。执业许可证复印件须经发证机关或登记管理机关验证有效。
参加复查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应当提交自查报告、原批准成立该单位的批文、党员或党组织活动情况报告以及登记管理机关认为必要的其他材料。已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登记的,还应提交原登记机关注销登记的证明文件;既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又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登记的,须提交两个登记机关注销登记的证明文件。
七、七、章程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其章程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内容。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的,章程应当载明《条例》第十条第一、二、五、六、七、八款内容。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的,章程可为其合伙协议,合伙协议应当载明《条例》第十条第一、二、三、五、六、七、八款内容。
民办非企业单位须在其章程草案或合伙协议中载明该单位的盈利不得分配,解体时财产不得私分。
八、八、开办资金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或(合伙)登记的,开办资金由举办者根据其业务活动的需要自行申报,申报资金由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确认并出具证明文件。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应当有3万元以上开办资金,并由法定验资机构出具验资报告。国家及有关行政部门对行(事)业开办资金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执行。
九、九、登记程序
登记程序分受理、审查、核准、发证、公告五个阶段。
(一)受理。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材料进行程序性审查,确认申请材料齐全、有效后,由申请人填报《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登记表》。登记管理机关收到《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登记表》后,即应开具《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登记受理通知书》。
(二)审查。登记管理机关受理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按规定进行实质性审查,必要时进行实地调查。
(三)核准。登记管理机关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依法作出准予登记或不予登记的决定。对不予登记的,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四)发证。对准予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根据其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分别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合伙、个体登记证书。
(五)公告。经核准登记后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予以公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加强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府〔2014〕2号)、《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深发〔2016〕13号)等规定,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基本规定
(一)棚户区改造政策适用范围。本实施意见适用于我市范围内使用年限20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老旧住宅区:
1.存在住房质量、消防等安全隐患;
2.使用功能不齐全;
3.配套设施不完善。
使用年限不足20年,且按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鉴定危房等级为D级的住宅区,经区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下同)批准可以纳入棚户区改造政策适用范围。
符合《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更新实施工作的暂行措施》(深府办〔2016〕38号)第六条规定,无法独立进行改造的零散旧住宅区可以不纳入棚户区改造政策适用范围。
鼓励各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将辖区内具备改造条件的城中村、旧屋村有序纳入棚户区改造政策适用范围。
(二)搬迁安置补偿和奖励标准。棚户区改造搬迁安置补偿采取货币补偿、产权调换以及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相结合等方式,由权利主体自愿选择。
各区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套内建筑面积1∶1或不超过建筑面积1∶1.2的比例,确定辖区内老旧住宅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产权调换标准。货币补偿标准应当按照《深圳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试行)》(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92号)的规定确定。
各区政府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奖励权利主体每套住房增购不超过1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增购面积的价格按照同地块安居型商品房的价格计收,最高不超过被搬迁住房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
(三)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模式。棚户区改造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主要通过拆旧建新的方式,由各区政府主导,以人才住房专营机构为主,其他企业可以参与。棚户区改造项目在满足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要求的基础上,其住宅部分除用于搬迁安置住房外,应当全部用作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以租为主,租售并举,统一由人才住房专营机构运营管理。
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的人才住房由人才住房专营机构持有或回购,项目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由区政府回购。人才住房回购政策另行制定。
二、组织机构
(四)市级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机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指挥部(下称市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市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建设主管部门(下称市主管部门),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
市指挥部建立例会制度,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棚户区改造工作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项目实施涉及的政策适用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报市指挥部审议。
(五)市主管部门工作职责。市主管部门负责起草我市棚户区改造政策,下达各区棚户区改造工作任务指标,并对各区棚户区改造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考核。
(六)区级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机构。各区政府应当成立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指挥部(下称区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辖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区指挥部负责审议辖区棚户区改造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工作,并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辖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区指挥部办公室原则上设在区住房建设主管部门(下称区主管部门),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
(七)区主管部门工作职责。区主管部门负责起草本辖区棚户区改造实施细则,编制辖区棚户区改造计划、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概念规划、项目专项规划,以及确定项目实施主体等工作。
(八)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街道办事处负责调查所辖区域老旧住宅区项目综合情况,征集居民改造意愿,初审棚户区改造项目,编制项目搬迁安置补偿方案等工作。
三、工作流程
(九)实行棚户区改造项目申报常态化。区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实施意见有关规定,制定辖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申报指引,明确申报流程、申报途径、申报材料等事项,实行辖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申报常态化。
(十)调查老旧住宅区项目综合情况。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完成老旧住宅区项目的土地与建筑物信息、住房产权、房屋质量、周边公共配套设施等综合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区主管部门编制的项目概念规划,征集居民改造意愿,提请市、区主管部门对未取得商品性质房地产证的住房信息进行核查,并对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项目,报区主管部门审核。核查中发现存在违反我市住房改革政策行为的,市、区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十一)审核棚户区改造计划。区主管部门应当全面审核街道办事处所报项目信息,汇总具备改造条件的项目报区指挥部审议。审议通过的项目纳入区棚户区改造计划,并报市主管部门备案。纳入区棚户区改造计划的项目应当纳入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实施计划,同时由区房屋征收部门申请纳入下一房屋征收计划,并开展项目立项、选址等工作。
(十二)编制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区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区指挥部审议。项目实施方案中应当明确项目实施主体的选择方式、组建项目现场指挥部等重要事宜。
(十三)确认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主体。区主管部门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可确认人才住房专营机构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也可通过招标等方式确认项目实施主体。区主管部门确认项目实施主体后,应当核发实施主体确认文件,并与其签订项目监管协议。监管协议中应当明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搬迁安置住房、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移交要求、项目进度安排、安置补偿相关费用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事宜。
(十四)编制棚户区改造项目专项规划。区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法定图则的要求,考虑片区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因素,组织编制棚户区改造项目专项规划,报区城市更新主管部门审查。区城市更新主管部门应当将项目专项规划在我市主要媒体、官方网站、项目现场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0个自然日。
公示期满,区城市更新主管部门应当将公示期间收集的意见及其处理情况连同项目专项规划一并报区政府审议,审议通过的报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筑与环境艺术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的项目专项规划由区主管部门在项目现场公示,或以其他方式通知权利主体,并作为棚户区改造项目相关行政许可的依据,同时依程序纳入规划国土“一张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专项规划需将法定图则规划的工业仓储及商业等用地主导功能调整为保障性住房的,应当先按简易程序办理法定图则调整。
(十五)制定项目搬迁安置补偿方案。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项目实施主体,依据本实施意见有关规定和区棚户区改造相关政策,充分征求权利主体意见,制定本项目的搬迁安置补偿方案(下称补偿方案),并编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报区政府审议。审议通过后,区主管部门应当将补偿方案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报市主管部门备案。区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取得市主管部门同意备案的意见后,将补偿方案在项目现场公示,或以其他方式通知权利主体。
(十六)签订项目搬迁安置补偿协议。在根据补偿方案确定的项目签约期限内,由区政府确定的部门、项目实施主体与权利主体三方签订搬迁安置补偿协议(下称补偿协议)。补偿协议应当明确安置补偿标准、搬迁安置住房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停产停业补偿费、搬迁奖励等事宜。各区政府可以通过货币奖励等方式引导权利主体在签约期内完成签约。项目实施主体应当按项目监管协议、补偿协议约定,支付安置补偿等相关费用。
(十七)依法实施房屋征收、行政处罚。签约期内达不成补偿协议,或房屋所有人不明确的,区政府可以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实施房屋征收。如发现涉及违法行为的,区政府依法启动行政处罚程序。
(十八)申请建筑物拆除工程备案。补偿协议签订完成后,项目实施主体应当按规定向区主管部门申请房屋拆除工程备案,并在区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完成建筑物拆除。
(十九)办理不动产权利证书注销登记。建筑物完成拆除后,项目实施主体应当持区主管部门核发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主体确认文件、补偿协议、不动产权利证书以及注销不动产权利证书的委托书等相关材料,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办理与补偿协议相对应的产权证书注销登记。项目实施主体可以协助权利主体处理被搬迁房屋的抵押事宜。
(二十)棚户区改造项目用地审批。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用地审批由各区政府负责,并通过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建筑物拆除和不动产权利证书注销后,实施主体应当持项目立项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实施主体确认文件、项目监管协议、补偿协议等相关材料,向区城市更新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经区政府审批通过的,区城市更新主管部门应当核发建设用地方案图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待安置补偿面积明确后,与实施主体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二十一)棚户区改造项目地价计收标准。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搬迁安置住房与被搬迁住房产权性质相同,其中:
1.用于安置补偿已取得房地产证(不区分商品房性质及非商品房性质)部分的建筑面积,按照现行基准地价标准计收;
2.用于安置补偿未取得房地产证部分的建筑面积,按照现行基准地价标准的1.1倍计收。
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用于出租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除产权归政府的免收地价外,按现行基准地价50%的标准计收;用于出售的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地价按照我市宗地地价测算规则规定的标准计收。
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产权归政府的免收地价。其他用途部分按照基准地价标准计收的,仅限整体转让;按市场评估地价标准计收的,可以分割销售。配套商业产权归政府的免收地价,但不得进入市场。
(二十二)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与验收。区城市更新主管部门负责辖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管理工作。
四、保障措施
(二十三)简化棚户区改造项目审批程序。市规划国土、环境保护、消防等部门应当为棚户区改造工作提供绿色通道,各相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主动服务,缩短棚户区改造项目专项规划、不动产权利证书注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审批时限。
(二十四)建立棚户区改造工作考核机制。棚户区改造工作考核指标纳入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考核管理体系。区政府应当加强搬迁安置工作的组织协调,明确项目实施进度,督促项目按时开工。市指挥部对各职能部门、各区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工作进行督办。
(二十五)提升棚户区改造项目品质。棚户区改造项目应当推广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EPC)等建设模式,通过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提升项目工程质量,优化户型及景观活动空间设计,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将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成高品质的绿色宜居社区。
(二十六)拓宽棚户区改造金融支持渠道。鼓励项目实施主体与金融机构合作,以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支持项目实施。建立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还款保障机制,在风险可控、可持续的原则下,争取商业金融机构的长期贷款支持。
(二十七)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税费支持政策。棚户区改造项目依法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并依法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单位应当对棚户区改造项目适当减免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
(二十八)加快各区棚户区改造制度建设。本实施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各区政府应当认真研究当前棚户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辖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棚户区改造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快依法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8年5月17日
第五篇:西安市民政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程序
西安市民政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程序
市民发[2004]151号
为了规范我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工作,保障登记管理机关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称《条例》)以及民政部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程序。
第一章成立登记
第一节受理范围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凡从事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不以营利为目的和自愿承诺并在章程中载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非营利单位,均应依照《条例》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西安市民政局是市级各类民办非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称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符合上述规定的登记申请予以受理,对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登记管理机关将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有义务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机关申请行政许可或告知申请人不需要办理行政许可,并发给《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申请人对登记管理机关不予受理的决定,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节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登记应具备的条件
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应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有业务主管单位,并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要有与该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相关的政府部门或者经市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业务主管单位的确定应当依据法律、法规或行政性规章;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没有规定的,确定前要先征求登记机关的意见,业务主管单位确定后,申请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应当向该业务主管单位提出申请,业务主管单位根据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政策,结合本行业发展的需要,对申请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有关章程、资金、拟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基本情况、组织机构、场所、设备以及承担民事责任方式等内容进行审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设立的,出具批准文件(或审查文件)。
2、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
申请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有规范的名称,规范的名称应符合民政部《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字号、业务领域、组织形式,其名称一般应当冠以所在地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申请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设立必要的组织机构,设立组织机构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组织机构的设立应当与该单位的宗旨、所承担的业务及本单位的规模相适应。
3、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劳动、民政、社会中介、法律服务和其他不同类别10个行(事)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技术等级、资格方面的要求,以行业管理规定为标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数量要与该单位的规模及业务量相一致。
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
申请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具备与其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业务量相适应的合法财产,且财产具有非国有性。财产的注册资金额必须达到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所规定的最低限额;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没有规定的,财产注册金不得低于3万元。同时,财产的来源必须合法,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接受国内外个人或组织的捐赠,不得危害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不得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安定隐患。
5、有必要的场所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场所是开展活动的所在地。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住所只能有一个,如业务需要可以有两个或多个活动场所,但民办非企业单位活动场所不得超出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所管辖的区域。
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申请,登记管理机关应向发起人出具《民间组织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凭此件发起人可为拟成立组织办理验资手续。
第三节 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应提交的文件和材料
1、登记申请书
举办者要表达登记意愿,就必须向登记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登记申请书的内容应当包括:成立的目的,业务范围,可行性论证,筹备的基本情况、活动资金及经费来源渠道,明确申请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还是合伙民办非企业单位,或是个体民办非企业单位。落款为拟成立组织的筹备组并有举办者的签名或举办单位签章。
根据民政部规定,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或由上述组织与个人共同举办的,应当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两人或两人以上举办且具备法人条件的,也可申请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伙举办的,可申请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个人出资且担任民办非企业单位负责人的,可申请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
2、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要有业务主管单位,并且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同意出具批准文件。批准文件是业务主管单位的正式文件,有文头、文号。内容包括,举办者名称或举办者姓名;拟任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基本情况;住所情况;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批准理由等。业务主管单位从出具批准文件起,就开始承担《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条所规定的业务主管单位应当履行的所有监督管理职责。
3、场所使用权证明
相应的场所是保证民办非企业单位正常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其宗旨和任务的必备条件,在申请登记时举办者应提交场所的使用权证明。场所为举办者直接拥有的,应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场所所有权文件;场所为举办者租用的,应提供租用合同,其租赁期必须在一年以上。
4、验资报告
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申请登记时的注册资金,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出具验资报告。验资报告是法定的社会验资机构对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文件。
5、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在申请登记时应当提供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应当填写登记管理机关监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表》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或个体)负责人登记表》,其内容包括拟任负责人姓名、性别、民族、年龄,目前所在单位,是否受到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和个人简历等,并在表内粘贴经登记管理机关印证的身份证复印件。
6、章程草案
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依照《条例》的要求制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章程是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规范文件,也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行为准则。章程内容应包括《条例》第十条所列八项事项,且符合本单位和行业的实际情况,不违背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
举办者应根据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参照民政部的三种章程示范文本制定本单位的章程。
7、填写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核准表》
章程草案必须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章程经核准后方发生效力,因此填写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核准表》应该有内部履行程序的说明,有业务主管单位的同意意见。
8、填写相应的登记表格
举办者根据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填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申请表》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申请表》或《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申请表》。
设立内设机构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应填写《民办非企业单位内设机构备案表》。
第四节 登记管理机关的受理、审查和决定程序
一、受理:登记管理机关收到举办依照本规定第二节全部有效材料后填写《行政许可申请材料登记表》,并向举办者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该日即确定为受理日。申请材料中存在当场可以更正错误的,登记管理机关允许举办者当场更正。
申请材料不齐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场或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日。
二、审查:登记管理机关受理后,将依次完成以下三项工作:
1、书面审查:审查申请人所提供的申请材料反应举办者的条件的适法性;审查申请人所提交的文件、证件和填写的登记表格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
实地核查:登记管理机关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核查拟成立组织场所及相关设施,对举办者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以确定是否具备登记条件。
2、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举办者全部有效材料后,对登记材料进行审查,并在20个工作
日内作出是否予以登记的决定。
登记管理机关审查时若发现是否准予登记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在决定前告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对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口头陈述和申辩应当制作笔录。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事实、理由进行复核。事实、理由成立的,应当采纳。
若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发出《行政许可听证告知书》,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管理机关承办人员应草拟批准文件,由负责人审核后,提交分管局长审批,并办理发证等相关事宜。
对不予登记的向举办者发给《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举办者对不予登记的决定,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三、发证:对于准予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承办人员应完成如下工作:
1、制定相应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2、办理印章监制和备案手续。
四、公告:对核准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发布公告。
五、登记管理机关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后,应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材料组卷归档。
第二章变更登记
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必须办理变更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的内容包括:名称变更;住所变更;业务范围变更;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变更;开办资金增减;业务主管单位变更。
民办非企业单位办理变更登记,应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证件:
填写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变更登记表》,该表应有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记载变更的事项、理由以及内部依照章程履行的程序,有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意见。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开办资金、业务主管单位发生变更,还须分别附以下材料、证件:
1、住所变更,应附新住所产权证明;
2、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变更,应附填写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表》或《民办非企业单位负责人登记表》;
3、开办资金变更,应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4、业务主管单位变更,应提供原业务主管单位不再承担业务主管的文件和新业务主管单位承担业务主管的文件。
登记管理机关在收到申请变更登记的所需全部有效材料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做出准予变更登记或不予变更登记的决定。对核准变更登记的,将根据变更后的内容,制发新的登记证书,同时收缴原登记证书。
第三章修改章程
修改章程应经董事会或合伙、个体出资人审议表决通过,表决通过的章程在15日内,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并提交以下材料:
填写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核准表》,该表内应有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加盖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以及修改章程的简要说明,并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签署的同意意见,并附有修改后的章程文本。
登记管理机关在收到全部有效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经登记机关核准的章程,自核准之日起生效。
对不予核准的章程,登记管理机关应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核准表》栏目中阐明不予核准的理由,同时告知申请人可以按照程序重新申请核准。
第四章 注销登记
民办非企业单位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申请注销登记:
1、出现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或自行解散的;
2、不再具备《条例》第八条所规定条件的;
3、宗旨发生根本变化的;
4、由于其它原因,出现与原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不一致的;
5、民办非企业单位因分立而注销的;
6、作为合并的原民办非企业单位因合并而注销的;
7、民办非企业单位原业务主管单位不再担当其业务主管单位,且在90日内找不到新的业务主管单位的;
8、有关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认为需要注销的;
9、其他原因需要注销的。
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办理注销前,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和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期间,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应当自完成清算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应提交如下材料:
1、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署的并加盖公章的注销申请书,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因故不能签署的,应在申请书中说明理由;
2、填写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注销申请表》,该表有业务主管单位签署同意注销的意见;
3、清算组织的清算报告;
4、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正、副本);
5、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印章;
6、登记管理机关认为需要提交的其它文件。
登记管理机关在收到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注销登记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做出准予注销或不予注销的决定。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的,应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注销证明文件。
第五章 附 则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注销登记和变更登记都要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二、申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的所有书面材料,均应使用A4纸打印,文件的标题用2号黑体字,正文用3号字体。所有材料均为一式三份。
三、本工作程序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四、本工作程序由西安市民政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