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市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创办企业,是完成事业任务之外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资产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市一些市级事业单位利用人才、专业、技术和设备等条件,独资或合资兴办了一些企业。近期,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这些事业单位创办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保证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加强对事业单位创办企业的管理与监督。
一、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截止2012年末,我市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共有?户,企业资产总额?亿元,负债?亿元,资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亿元,其中国有资本?亿元。虽然市级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数量不多,但企业的主营业务比较繁杂,涉及农业、园林、商业经贸物流、清洁服务、机械修配、测绘制图、电影电视、报刊、出版、印刷、广告、旅游酒店、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房产开发与中介等20多个细分行业。从总体上看,我市市级事业单位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规模不大,经营不稳定,经营状况不佳,有的长期处于停业状态。
从企业规模看,在?户企业中,资产总额过亿元的企业只有? 1 市房屋臵业担保有限公司(?亿元)和?广电网络有限公司(7.08亿元)2 户企业,这2户企业的资产额占全部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资产总额的77.7%;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户;资产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企业9户;资产在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19户,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5户。
从经营收入看,2012年,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58032万元,其中收入超亿元的只有?广电网络有限公司1户企业,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24976万元,占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43.04%;在其余企业中,收入超千万元企业有6户,分别是:有限公司(8980万元)、…..商务酒店有限公司(1543万元);收入超百万元的企业21户;收入不足百万元的企业20户,有10户企业全年没有收入。
从赢亏情况看,在?户企业中,赢利企业?户,利润总额?万元,其中,盈利超千万元的企业有3户,分别是?网络有限公司(?万元)、?房屋臵业担保有限公司(?万元),这3 户企业利润总额?万元,占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利润总额的84.6%;赢利超百万元的企业有2户;赢利超10万元的有9户;赢利10万元以下的企业14户。有25户企业亏损,亏损面为46.55%,亏损总额?万元,其中亏损超千万元企业2 户,分别是:?资产经营公司(亏损?万元)、?电视有限公司(亏损?万元);亏损超百万元的有5户;亏损百万元以下的企业18户。5户企业由于未开展业务,2 没有发生收支,财务成果体现为盈亏持平。
二、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有些所谓的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并非真正是事业单位投资创办,而是行政单位出资创办,主要是在按照国家规定剥离行政单位创办经济实体时,将其挂在某事业单位名下,而产权关系没有划转。这样的企业有的仍由原出资的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有的由于出资人缺位,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还有的事业单位出资创办企业,投出的资金或资产没有记入对外投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一部分企业确为事业单位出资创办,但在相关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中却没有将该项投资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填列,导致所办企业出资人缺失,产权关系不清,事企不分。
(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市事业单位所创办的企业中,除个别规模较大、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外,大部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企业虽然表面看具备了法人治理结构特征,但实际工作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等职责划分不明确,股东大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难以发挥互相监督、制约的作用。
(三)企业市场主动性不足。企业本应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组织形式和对市场最为敏感的经营主体。而我市事业单位创办的企业,有的依附于出资的事业单位,有的事企不分,有的企业 3 管理人员身份仍在原事业单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直接导致了企业竞争能力不足。另外,有的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实际上是原事业单位某项业务的剥离或延伸,有的则依赖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影响力来开展,如果离开了事业单位的影响和庇护,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四)缺乏对企业管理者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创办企业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来看,对企业的监管、指导明显不够。有的企业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某部门或单位,但这些部门和单位疏于对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者的收入与经营效益不挂钩,工资每月定时定额发放,干好干坏一个样,处于松散管理状态,造成管理者缺乏经营好企业的动力和压力。
(五)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二是虽有相关管理制度,但制度内容涵盖不全。同时,在制度的执行上,往往变成了一纸空文,给企业的健康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带来隐患。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看,除规模比较大的报业集团所办企业、广电网络公司等几户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报表填报审核比较规范外,大部分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财务基础工作薄弱,没有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2012年财政部门要求所有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必须编报年度财务会计 4 报告,但从编报情况看,许多企业存在漏报、错报问题,不能真实反映该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六)企业长期不进行利润分配。事业单位投资创办企业,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投资获取收益,补充事业经费的不足。但由于出资的事业单位大多是财政安排经费的单位,其获得的投资收益纳入单位预算后,会使财政拨款相应减少,一些事业单位向投资企业收取投资收益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有的企业出资人缺位,有的企业与事业单位事企不分、财务关系不清,无法进行利润分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各盈利企业均没有向出资的事业单位分配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政府收入的流失。
三、加强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财务和国有资产监管的建议 为了理顺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的产权关系,降低投资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加强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管理与监督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进行清理,明确企业产权关系。要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对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开展产权登记,对市级事业单位创办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的,其所办企业相应退出事业单位创办企业序列,并按照产权关系,明确出资人。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通过积极培育,引导其规范运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和出资人职责。对没有发展前景,多年亏损或微利,以及长时 5 间处于停业状态、但具备改制条件的企业,退出国有投资。对不具备改制条件的困难企业,及时进行撤销清算,防止资产继续损失。对出资人不明确的企业,明确出资人,落实出资人责任。
(二)实行事企分开,完善事业单位创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要实行事企分开,真正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规则运作。对事业单位独资和控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按照被投资企业章程的规定,派出董事、监事和相应的经营班子成员,全面负责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参股企业,要向被投资企业派出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董事、监事,参与和监督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事业单位所创办的企业必须与出资的事业单位在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彻底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
(三)落实事业单位对企业的管理责任。要明确对事业单位创办企业的监管职责,使主管部门和创办单位各司其职。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应对所办企业的资金、资产安全负责,确保对外投资的保值增值。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密切关注被投资企业的借贷、投资、担保和委托理财等行为,防范对外投资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应指定职能部门负责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定期组织投资质量、投资效益和投资风险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研究和采取相应措施。
6(四)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明确被投资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出资创办企业的事业单位应当制订所投资企业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考核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对独资企业、独资公司、控股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年度和任期考核,按照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效益与发展相结合、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权利和责任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设臵考核指标及其权重,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事业单位创办的独资企业、独资公司、控股公司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将企业管理者的薪酬与经营业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结果挂钩,并对企业工资总额实施监督控制。事业单位应每年对被投资企业下达业绩考核指标,年终对被投资企业经营班子进行考核,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被投资企业经营班子要定期向投资单位报告企业日常经营状况,对重大采购、重大资产出售和处臵、诉讼及仲裁等事项要及时报告。
(五)督促被投资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严密的操作规程,做到各项经济行为有章可循,各环节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明晰。企业要及时向出资人、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告,接受出资人的检查和监督,并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时提供企业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
7(六)建立规范的企业利润分配制度,防止政府收入流失。事业单位创办的企业,要在企业章程中明确规定利润分配办法和分配比例。符合《企业财务通则》和《公司法》利润分配规定的,原则上应每年向投资人分配利润,其中,独资企业、独资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应报出资的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批准;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利润分配方案应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当年不分配利润的,应当说明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
通过上述措施,逐步解决我市事业单位创办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真正成为事业单位主业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第二篇: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山西财经大学自学考试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答辩序号:1516053
目 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 1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 2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体现 ……………… 2
(二)二者都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 2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根基 ……………………………………………… 2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
(一)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理解存在偏差 …………………………………………… 2
(二)忽视企业成长阶段,盲目建设企业文化 ……………………………………… 3
(三)忽视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4
四、解决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4
(一)坚持因企制宜,构建实效文化 ………………………………………………… 5
(二)坚持开拓创新,构建特色文化 ………………………………………………… 5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化 ………………………………………………… 6
五、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将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整合到员工日常工作中,这是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本文试从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人员言行的集合,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综合反映。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崭新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具有人本性的特点,表达了一种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它从更高的点来研究企业管理,寻求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这与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来进行开发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获取价值最大化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核心地位的确定,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管理,将带来企业高效率的良性循环,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 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体现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要承担行政事务工作,还要更加关注组织的战略性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力求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人性化。企业文化论者把组织看作一种文化,总结卓越企业的八条文化特征就可归纳为:行动至上;接近顾客;自主创业;以人为本;价值观念;本业为主;精兵简政;宽严并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这既是企业文化运用于管理的目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二)二者都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也逐渐从单一的职能管理向综合管理演变,企业的战略落地也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支撑。一方面,企业要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中心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和规划;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也必须围绕着战略落地进行设计和运营。此外,企业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使得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主动性”资产,使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根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并不是“服装、口号、徽标”等一些脱离企业管理实践而发生作用的纯粹精神号召,而是一种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为基础,在长时期实践中形成的综合性人际关系氛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公平适度的报酬、友好合作的工作环境以及个人长期职业发展的机会,同员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这样,企业和员工之间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契约关系:企业为员工提供种种经济和非经济的福利,员工则贡献出自己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这种互惠合作、相互信赖的关系,即是企业文化产生的土壤。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理解存在偏差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在国内得到认同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很多企业文化观
念和思想都没有得到共识,从多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窥见出我国目前对于企业文化理解的混乱状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特点、结构、影响因素、产生条件、产生模式、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偏差,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时出现了种种问题。我国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研究企业文化的时间不长。企业文化理论从出现到目前,也不过三十年的时间,发展不是很成熟。而我国对企业文化研究的则更晚一些,真正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原来我们并没有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因此也就谈不上去认真探讨企业文化的问题。所以,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就可能不深刻,不深刻就可能有差异,有差异就统一不起来,因而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全面理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二是对国外企业文化理论引进不成功。我国目前流行的有关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国外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及内容,存在着不同的流派,但是我们在引进该理论时并未加以区分,因而造成了国内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认识偏差。
三是研究人员的基础不同。我国研究企业文化的人员,有的是经济学界的人士,有的是哲学界的人士,甚至还有文化界的人士。这些来自于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士,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理解和信息来源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企业文化理解的差异。
(二)忽视企业成长阶段,盲目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执行力,一方面因为企业对务虚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企业也对企业文化在实际中能发挥多大效用存在质疑。对于第二个方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个问题:企业文化对什么有用?其衡量指标是什么?
我们知道,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反之,则降低企业的经营业绩。既然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那么衡量企业文化优劣及其作用的大小的指标,必然包含企业经营业绩这一方面。那么,反过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有哪些?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而言,影响其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
事实上,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
会、技术和法律等;内部因素包括战略、组织结构、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国内企业从生存能力、规模、效率、管理和无形竞争能力等方面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优秀企业具有较大差距。根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约3.5岁。很多中国企业遭受“幼年夭折”,而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为市场业务拉动增长型企业,处于企业成长的第一阶段。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影响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在于外部因素(如国家产业政策、资源优势)和内部因素(如战略、市场、人力资源等)而不是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企业文化建设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为什么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战略制订而不是企业文化建设?原因在于,对中国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并非是企业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关键因素。与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收效甚微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还不如多制定些战略、制度,多进些公关活动。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促进良好经营业绩的产生,但是,良好的经营业绩却不必然由优秀的企业文化而来。
(三)忽视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领导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权力和个人魅力,使他可以通过他的决策、组织、指挥和控制行为,强行使员工接受他的意志和理念,以及有更多的机会展示他的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接受并模仿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因此,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正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领导的重要作用,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一把手”工程,所以才忽视了员工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被广大员工奉行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员工在企业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是企业文化主要认同者和实践者。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员工的普遍认同和主动参与是海尔企业文化的最大特色,在海尔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将创新文化体现在各自平凡工作的实践中的模范人物。正是由于这些平凡员工直接实践和体现着海尔的创新理念,才使得海尔的创新文化在企业得以建设成功。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达到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目的。
四、解决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为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因企制宜的原则,采取妥善措施,提升企业文化执行力,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普及,充分发挥员工主体作用。
(一)坚持因企制宜,构建实效文化
针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和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人、财、物和建设内容上会有所差别和侧重。必须以企业的成长阶段为基础,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现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建设企业文化。
一是完善机制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企业性质及企业发展的长远出发,统筹规划、系统实施。在国有转制企业中,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合力共建企业文化的体制;在合资和独资企业中,可参照国际惯例,建立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更能被投资商、公司领导及广大职工所接受。企业的各个层面紧密结合,互相协助把企业的各种理念规范物化企业的各种文化,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是要营造管理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滋生发展的土壤,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维护,有容纳企业文化同时又能反映企业文化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根植于这样的土壤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外先进经验,吸收先进的管理文化,因企而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借鉴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要联系自身实际,要有选择,不能一味模仿。
(二)坚持开拓创新,构建特色文化
先进文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先进文化。对企业来讲,创新意味着创造性地破坏,就是要把自己原来成功与平衡破坏掉,创造一个动态平衡,要把自己原来成功的经验否定掉,不断地战胜自我,否定自我,这样,企业将会在所有的竞争中取胜。
一是要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是很难找到立足之地的。西方世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培育了富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使冒险、创新成为民族的心理特征。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缺少创新的意识和开拓的精神,宣扬的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
所以谁也不敢冒尖,人云亦云,随大流,成了行为的准则。而现代经济的发展,靠的就是开拓、创新。敏锐的市场反应,极强的创新能力,果敢的开拓精神,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是要倡导个体创新。企业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它的主体和中心是人,人才是最重要的基础,而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成为这个时代支配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应当努力创造优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不断壮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踏上一条更加辉煌的创新之路。
三是要提倡团队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依靠个人能力、个体创造来实现,更是企业所有员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的文化创新应着力引导、营造、开发一种与知识创新相适应的氛围,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金融资源和知识资源形成最佳配置,推动团队协作创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并获得最佳效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化
“以人为本”要求在企业的薪酬设计上与企业业绩相联系,并对业绩之衡量不仅是以单纯的数字为标准,而要更注重员工的潜力以及为公司所做的贡献,对那些具有执行力的员工给予更多的精神及物质上的回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执行力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是明确并分析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实践表明,执行力需要一个明确目标。只有当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明确后,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让员工看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前途和方向,保持行为的一致性,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二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企业的“执行力”最终表现为团队力量,要形成团队强大的执行力。正如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但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
三是重视员工,发挥其主体作用。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领导个人无法代替员工整体。个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实践无法代替企业整体的实践。重视员工,发挥员工主体作用可以从改革用人制度,合理选用人才,树立企业英雄等方面入手。
四健全民主制度,让员工直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企业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员工,让广大员工直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这样做有助于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五是关心员工生活,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企业要尊重和关心员工,在工作上理解和信任员工,经常了解员工的生活状况,时时刻刻把他们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处处为他们分忧解难。只有这样,员工心中才会装着企业,才会真正关心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
五、结论
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着成功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又为人力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开发环境。人是管理的资源,这种资源是通过文化的积淀、显现、发挥、开发的,因此在突出企业文化背景下谈人力资源,更具有人文资源的特征,它更加突显人的资源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因而往往体现为人的潜能,具有很强的再生性,是最丰富最重要的资源。
总之,人力资源开发只有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富有生命力,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处理技术性工作,也不单单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有的工作,而是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如此才能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从而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建立起在市场竞争中特有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一个企业只要能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一定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坚,企业文化修炼,蓝天出版社,2005。
(2)陈维政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4。
(3)孔祥梅,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硕士学位论文],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10。
(4)张仪华,浅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活力,2007。
(5)欧绍华,刘志刚.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与思考,中外企业文化。2010
致谢: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 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第三篇:浅议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议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经济管理工作。同样,财务管理也是机关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是行政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不断的改革发展完善中,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体制、意识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不足之处,本文对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机关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地位也逐步的提升。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财务决策,同时还包括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职能。目前,财务工作重点已经由资产管理、收支管理转变为项目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由核算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由重视管理监督转变为重视服务,服务与监督并重,在服务过程中加强监督。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变化,针对存在的问题,转变思想,抓住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
一、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义
实施财务管理的要求是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要如实的反映资金使用效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实施财务管理,首先有利于单位内部资源的优化配臵,从而降低单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率,提升单位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的服务职能;其次,能强化单位内部协调,可以充分的调动干部职工们的协调能力,使得全员参与进来,从而使得对工作过程达成一定的共识,激励了大家参与事业运营的热情;第三是有利于加强单位对财务的控制,因为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数据,反应了单位的业绩情况,可以从数据上分析哪些工作是不合理的,从而控制单位支出情况,有效预防腐败,降低单位财务风险。
二、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财务管理职能模糊
主要表现在:一是执行财经法规制度不严格,财经纪律观念淡薄,办事不讲规则,审批程序不严密,财务核算不符合制度要求,会计业务处理不及时,凭习惯、经验办事。二是财务管理粗放,财会人员不能摆脱“记账、算账、报账”的模式,一些领导甚至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核算,没有真正领会财务管理的含义,也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得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三是少数单位对发票、支票等重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按财务管理要求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四是有的单位对债权债务往来款的管理比较薄弱,长期挂账现象很普遍,没有及时进行清理挂账,还有的利用往来科目进行调账或者隐匿其他收入,在核算管理上不规范。
(二)预算编制没有综合预算的意识,未严格落实科学性和绩效性
由于单位所处的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在进行财务预算时这些不确定因素就无法准确考虑在内,在编制时就容易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最终使得预算和结果不匹配,导致资金使用混乱,而财务预算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指导和规划作用;有的单位没有将非税收入同意那一部门预算的编制中,使得预算编制不完整,有大量存量资金在预算执行约束之外运行,产生了一些潜在的财务风险;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难度。
(三)国有资产管理不严密,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1.货币资金安全存在隐患。少数机关事业单位银行存款现金盘点不及时,现金交库不及时,导致账款,账面不相符,对资产安全影响很大;有的单位各种非税收入不入账;收款不用合法收据,用白条代替;有的单位还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将资金转到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外,设臵小金库。
2.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有的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随意性很大,设施和设备购建论证不充分,造成闲臵;有的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或者固定资产的验收、保管、维护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单位不按要求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理和盘点,财务核对不及时,资产存量不清;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3.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往往由于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和控制方法使得预算和实际支出偏差较大,从而使得预算失去约束作用,经费超支现象发生;预算执行过程中,有的单位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巧立名目发放奖金,提高补贴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是走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四)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失监督约束机制
有些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领导把财务管理当成后勤保障工作,忽视了其重要性,财务管理不能充分的发挥效果;一些单位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内部审核监督仅由一人或多人专职或兼职代理;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个别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或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造成账实不符、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以达到偷漏税金、隐瞒资产、虚假业绩的目的;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目,不按制度规定设臵会计科目,保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及有关的合同、协议等资料,想混水摸鱼、侥幸过关。
(五)财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协助单位负责人理好财的能力不足
财务管理计算量大、环节多且涉及多个学科,财务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业务不熟,一人多岗现象,造成管理混乱;有些单位由于人才的缺乏或岗位配备人员不齐,财务人员工作技能不高,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也容易造成财务损失;财务人员自身由于缺乏更新理念的认识,思想水平业务不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使部分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好,但是还不能达到在新形势下搞好财务管理的标准。财务人员只做到了收款付款以及做账,不了解单位目前的工作重点,不了解主要事务的规划、实行、结果,尤其是没有参与一些重要的经济事务,导致财务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没有起到有效的理财作用。
三、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基础管理,明晰财务管理职能
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财务分管领导负责财务开支审批等工作,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各级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会计法》要求,按法规工作,履行管理职责。机关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与各中级负责人无特殊情况建议不具体经办重大的经济活动业务,达成机关单位办理、审批、验收相互监督牵制的体系。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循财务规章制度,做好会计核算、银行账户管理等工作。巩固财务基础,达成账款、账实、账证、账账、账表相符,为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准确的凭据。做好分析评价及考核工作,认真履行财务管理责任。
(二)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
单位要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审批权限的分配,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制度的制定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内部财务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应用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行为,减少或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的发生。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不相容职务一定要分开,保证资金安全。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还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首先,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流失,单位应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包括国有资产登记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使用、交接以及处臵制度等。其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固定资产使用、处臵及其他情况进行内部监管上,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二是建立固定资产处臵审批权限制度,处臵国有资产必须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第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做到资产动态管理,财务部门统一建帐核算,资产使用部门负责使用管理,责任明确。各资产管理部门要沟通协作,配合工作。盘点清查工作要定期开展,做到帐帐、帐实一致,准确及时的反映资产变化情况以及管理情况。固定资产的处理要严格按照规章规定,按程序办理,如固定资产的出租收益等,要全额纳入机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能脱离单位财务。对于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固定资产,不得自行采购。建立单位资产要建立管理制度,保障资产安全,促进增值。
(四)强化预算管理,加大预算约束力度
财务管理工作包括制定预算、执行预算和监督、考核预算执行情况三部分内容,可见,预算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预算管理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彻底改变“只重预算执行,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法、绩效编制方法,实行综合预算编制,将全部收支编入预算。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内容要科学合理,程序要规范有序,认真分析研究财务预算方案,使得拟定的财务预算符合工作的发展要求和业务工作需求。严格控制预算支出,减少用于管理方面的消耗性开支,扩大事业性支出的比重。
另外,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广泛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单位内部控制与财政检查、外部审计并重,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
1.单位内部有条件的应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或确定专职的内部审核监督人员。财务部门不相容岗位必须分离,做到岗位设臵合理,做到工作人员职责权限明确,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体制。严格财务管理程序,明确职能,强化责任,加大预算执行力度,严格控制支出标准。并定期开展内部财务检查,对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查,向单位行政办公会或职工大会通报检查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同时,要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要认识到内部监督有其局限性,来自外部的财政、审计、税务、纪检以及上级部门的财经监督可使单位管理更加规范和合规合法,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财政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各种专项资金要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加强监督,掌握资金流向,把各种专项资金管好、用好。对各种财政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严肃处理,堵住各种漏洞,防治腐败。要特别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其资金来源、金额和去向等的合理性问题进行核查,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考核,防止非税收入资金滥收和违规使用等现象。
(六)加强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1.单位领导要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理财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督促下属部门和职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
2.要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要注重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执行工作,避免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要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年轻的、具有会计或审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财会和内审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3.提高素质的关键在于学习,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做有针对性的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和政策水平,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对在单位理财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应加以奖赏和重用。
(七)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沟通,统筹财务工作
建议财务部门定期举行例会,各科室,各负责人通报工作情况,让各岗位财务人员要了解目前工作进程,资金情况,现阶段工作重点,只有充分的交流探讨,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认识不足,总结经验;整体的协调能力就会加强,从而调动大家积极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各单位要尊重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让广大干部职工参与财务管理,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发挥大干部职工的作用,这也是提高财务管理的方法之一。
总之,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中,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也在不断的变化,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要不断的总结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变化与发展。各机关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蒋涛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企业文化》,2010年14期
[2]周慧 《探讨机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13期
第四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班级:08会计实务与管理B4班
组长:彭玲(2008534428)组员:董洁(2008534403)指导老师:张慧英
第五篇: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称新制度),于2013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改革要求,规范了会计核算行为,也解决了旧制度中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得不到正确反映、不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等问题,但其在部分经济业务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会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困惑与不便。
下面,笔者就新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个人肤浅看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
(一)部分会计核算无法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新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我国新《预算法》规定,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基础仍然是收付实现制。按照新制度规定,如某事业单位购买材料或预付账款时,按权责发生制借记“存货”或“预付账款”,而不记支出,单位资金已支付,但无法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按收付实现制借记“事业支出”,而不计“存货”或“预付账款”,则出现反映了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却无法反映单位资产和负债情况。另外,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虚提折旧,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虽解决了资产的消耗问题,但无法解决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费用问题。
(二)“固定资产”科目部分账务处理欠科学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规定欠科学新制度规定,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设备安装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在建工程”。如:某事业单位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为40 万元,首期支付10 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 万元,按新制度的规定应做如下账务处理:当支付首期租金、运杂费和安装费取得需安装的设备时,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如上所述,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为43 万元,而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仅13 万元,借贷双方金额明显不等,若要使借贷双方相等,只能在安装期内将余款全部付清,这显然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设备的工作实际相矛盾。2.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欠妥当新制度规定,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取得固定资产全款发票的,应同时按照全部支出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科目,并按照扣留的质量保证金,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如上所述,扣留的质量保证金在计入“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价值的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但新制度对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规定则是款项未付的部分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
(三)笔者认为,同一会计制度在同一会计科目的账务处理上应保持一致原则,这样“一事一议”的处理方法欠妥当。基建与财务会计双轨运行未得到根本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和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作为两个会计主体,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仅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之外。新制度规定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基建支出成本按月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笔者认为,基建支出并账虽然能让基建投资财务信息定期在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上反映,但其实质仍然是执行两种制度设两套账,未从根本上解决基建支出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这种双轨运行机制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核算的工作量,而且也不符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
(四)部分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不明确在收支类科目核算方面,新制度规定: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中,对因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退回的,属于本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补助收入”,贷记“事业支出”、“存货”等有关科目;属于以前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存货”等有关科目。但在“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收入科目核算中均未提及对支出收回做如何处理。另外,新制度对于收入退还也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此类业务时无据可依。
(五)财务报表体系不够完整新制度借鉴国际惯例建立了新的财务报表体系,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进行了调整,还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使其更加接近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格式,旨在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但是,新的财务报表体系依然没有反映单位的现金收支增减变动情况,如资产负债表只反映期末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表仅反映收支的变化、结转和结余、结余分配的形成过程和结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仍然无法了解单位的现金增减变化、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等方面情况。
二、进一步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
(一)增设会计科目,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为了全面、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笔者建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一是增设“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对存货、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科目实行“双分录”核算。如某事业单位购入存货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而领用存货时,借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贷记“存货”。当购买物资需预付账款时,借记“预付账款”,贷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同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当收到所购物资时,按照相应预付账款金额,借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科目,贷记“预付账款”;同时按照收到所购物资的成本,借记“存货”科目,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科目。二是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实行“双分录”核算。如某事业单位以前购置一项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价格为12 万元,款项一次性付清,预计可使用10 年,无残值,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其会计分录应为:当发生购置支出时,借:事业支出12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120000同时,借:固定资产12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20000每月计提折旧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贷:累计折旧1000同时,借:事业支出———累计折旧1000贷:财政补助结转结余1000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的目的在于,准确反映单位负债、资产及资产使用成本费用等财务状况的同时,能够及时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二)规范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和扣留质量保证金购买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法(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应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才符合借贷记账法的规则。如: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40 万元,首期支付10 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 万元,应做如下会计分录: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当定期支付租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00000同时,借:长期应付款10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0(2)购买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部分,不管其是否取得全额发票,都不应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而是在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从而体现同一会计制度下账务处理方法一致性原则。如购入不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成本10 万元,扣留质量保证金1 万元,账务处理如下:当购买设备支付款项时,借:固定资产100000贷: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90000同时,借:事业支出9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90000当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10000同时,借: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
(三)基建资金账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为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简化会计核算,笔者建议取消基本建设资金账,将基本建设资金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基本建设支出”“基建拨款”“基建借款”和“工程物资”等科目,用来核算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适用一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四)完善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参照新制度对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下购货退回业务的处理原则,建议对所有支出收回区分本和以前。如收回本的支出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银行存款)等,贷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其他支出)等;收回以前的,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贷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存货)等。同时,对所有收入退还也要区分本和以前。如退回本的收入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如退回以前的收入时,借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等,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五)增设现金流量表,完善财务报表体系随着财务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依法多渠道筹资、投资的发展,单位领导、贷款银行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关心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从而掌握单位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防止出现资金紧缺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和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笔者建议,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报告评估单位偿还债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