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八个关系

时间:2019-05-13 19:3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八个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八个关系》。

第一篇:把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八个关系

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军队院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

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材料之五 获中国军事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把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八种关系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指控信息系 系主任 教授 王基组

摘要:军队院校“2110”工程“十五”期间实施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是事关我军院校改革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军队战斗力建设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将会遇到各种矛盾。为保证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顺利、高效实施,实现既定的目标,我们必须对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这项系统工程做总体分析和设计,从诸多矛盾中找出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把握宏观指导的主动权。

关键词:重点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2110”工程

引言

根据中央军委的决策,“九五”期间总部在全军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建设了一批院校、学科和实验室,即“三重建设”,构建起了我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航空母舰”和科技强军的“高科技平台”的整体框架。在新世纪之初,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我军院校在“三重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实施“2110”工程,即在本世纪的头十年,重点建设一批学科专业和院校,其中,“十五”期间主要实施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这是我军迎接新军事革命的挑战,贯彻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强军”战略,保证我军在未来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长远大计。全军上下正围绕“如何建设好‘2110’工程”、“如何建设好重点学科专业”的中心课题展开研究和探索,并着手实施,相信会有很好的建设方案和思路,也会有许多创新的思想和观点。本文试图通过对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这项系统工程做总体分析和设计,从诸多矛盾中找出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指出在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八种关系,力求把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宏观指导的主动权,保持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

根据总部有关文件精神规定,“十五”期间“2110”工程实施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一批对军事斗争准备至关重要、军事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领域,成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发展军事科学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向战斗力转化的重要基地,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在建设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等方面达到军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少数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个目标符合我军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规律,也反映了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需求,是科学和实事求是的。要达到这个目标,也并非易事,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有的学科专业方向比较陈旧,专业方向结构不合理。由于受历史条件和技术发展的限制,学科专业方向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严重地影响了学科专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对应学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其次是学科带头人还不多,尤其是缺乏大师级的人才来挑学科专业的大梁。有的学科带头人年龄趋于老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弱化;有的知识面窄,难以驾御学科专业建设的全局。学科专业建设中缺乏领军人物将是有些院校一个突出的矛盾。

再次是有的学科专业基础薄弱。无论是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教改和教材建设,教学和科研成果,还是实验室、图书馆、信息网络等学科专业的物质平台都与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

最后是学科专业建设所需经费大与实际投入有限的矛盾。这个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因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军费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军队院校教育必须继续过紧日子,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不可能在数量上满足需要。

以上诸多问题或矛盾在每个院校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那么,究竟哪个矛盾是影响或决定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呢?根据主要矛盾的性质特点,笔者认为目前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是:随着新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军事高技术的不断应用,当前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军事斗争对人才和智力支持需求的不断发展与学科专业较低的现实水平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 盾。该矛盾不仅阐明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宗旨,还指出了当前学科专业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和建设的方向。这个矛盾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如能彻底解决,也就实现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当然,这种实现是相对的、暂时的,因为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军事斗争的需求总是不断超前发展的。可见,军事斗争的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学科专业建设现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需求牵引建设,这是一般规律,我们在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中应遵循这个规律,把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并以此理清工作思路,始终保持正确的建设方向。

二、正确处理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八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建设中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学科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有两项:一项是完善学科专业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另一项是基于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这两项根本任务决定了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的关键,是学科专业建设中最根本的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教学科研条件建设为学科专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教学改革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科学研究与创新影响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完善。可见,学科专业建设任务重,内容多,必须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即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的关系,才能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应是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创造出来。抓住这一点,就可带动整个学科专业建设的面。一旦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并有学科专业大师领衔,学科专业建设就能如虎添翼,始终处于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能在建设已有学科的同时,创造新的学科;就能出一流的成果,包括教学、科研、学术和人才培养成果;还能实现学科专业条件建设“投入少,见效大”的目标,增加条件建设中的技术含量和智能含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环节。

师资队伍建设各院校都有一套成功和成熟的做法,这里就不赘述了,但应强调一个观点和避免四个倾向。一个观点是要把师资队伍既要当作学科专业建设的对象,又要当作建设的力量,要使师资队伍在参与学科专业建设的 实践中得到加强,不能搞师资队伍的片面送学培养。四个倾向是:第一个倾向是重学历,轻能力、素质。应该说绝大多数高学历人员,具有很高的军政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但决不能将高学历与高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划等号。尤其不能轻视道德素质的建设。第二个倾向是重数量,轻质量。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比例是个硬指标,各级都给予充分地关注,质量指标相对较软,有时关注不够。第三个倾向是重自由发展,轻整体规划。这个倾向在送学深造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如选人以及进修的方向与学科专业的需求联系不紧密,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不够。第四个倾向是重少数,轻多数。对少数高学历的人给予的多和关注的多,忽视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大多数,忽视了梯队建设,一方面挫伤了多数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抓点不能忽视面,抓点要带面。我们在抓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抓教学科研条件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与创新,保证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寻求学科专业的最优发展途径 学科专业建设中继承的核心就是保持各院校学科专业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军队院校在搞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中,绝不能与地方高校盲目攀比和看齐,否则,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将失去优势,我军的军事斗争准备将失去可靠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从发展的角度看,继承还意味着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已有的基础,而不是重起炉灶新开张。应该说通过“择重择优”选出的重点建设学科专业,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能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起点,实现站在前人的肩上和已取得的制高点上,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向更高的目标推进。继承还包括对过去学科专业建设经验和教训的采纳和汲取,保证建设顺利开展,少走弯路。继承就是保持特色、提高起点、少走弯路。继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不排除创新,也不能排除创新。我们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不仅是学科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客观需要和动力,更是适应新军事革命、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之必需。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创新重点应放在学科专业理 论和方向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力求实现:学科专业方向结构合理,学科专业理论上有突破,在理论生成部队战斗力上有突破。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创新途径应遵循:把握战争形态的变化趋势,瞄准未来战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军事斗争为牵引,充分利用现实的科技环境,站在学科发展前沿,以改革为动力,拓宽专业口径,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以学科带头人为领率,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学术梯队为后盾,重组专业方向,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移植、融合,在学科综合和学科交叉的边缘上创新和发展新兴学科,达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战法创新、训法创新的目的。

(三)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确保学科专业持续、协调发展 学科专业建设中的“硬件”建设是指条件建设,即实验室、专业教室、训练场地和学科信息资料等建设。“软件”建设是指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创新等。显然,硬件和软件建设都需要,也都重要,这毋庸质疑。问题是要避免“重硬轻软、重有形轻无形”的现象。“九五”期间的“三重”建设,有的单位绝大部分经费都投到“死硬件”上,如购置了一大批计算机和办公设备,而在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少得可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三重”建设效果和经费的使用效益。之所以用“死硬件”这个词,是指那些没有应用软件的计算机,如同没有灵魂的“僵尸”一般。建实验室固然需要必备的设备,但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这些硬设备的功能开发出来,对其注入灵魂——学科专业特色软件,从而为我们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服务。

正确处理硬与软的关系,对学科专业建设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要求是:端正工作态度,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实事求是,务实谋远,树立对事业和学科专业长远发展负责的责任心,强化投资效益的观念,把建设的重点和注意力放到能长期发挥效益的建设项目和环节上,确保学科专业有持续和协调发展的后劲。

(四)正确处理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拓宽学科专业的发展空间 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为当前的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的军事斗争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学科专业建设既要照顾当前需要,又要考虑长远发展(以下简称“照顾当前、考虑长远”),这是一条原则。照顾当前就是在学科专业建设内容、步骤、阶段目标上要能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长远就是学科专业当前的建设要为未来的发展打基础,现在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要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确定正确的学科专业发展途径和方向。要妥善处理学科专业建设中的“照顾当前、考虑长远”的关系,防止两个极端的出现,即一切从当前出发,只考虑眼前的需要,不关心未来,不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筹划当前的建设,这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把未来发展和当前客观实际割裂开来,以未来需要排斥当前建设,以未来需要代替当前需要,以未来发展否定当前建设的基础。“照顾当前、考虑长远”是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关系的正确处理办法。它要求学科专业建设的设计规划人员树立全局和全时空的观念,视野要开阔,思想要解放,胆子要大,决策要民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干在当前,谋划未来,益在全程。“照顾当前、考虑长远”还要求我们树立“学科发展空间”观,即在建设中要确保学科专业有宽阔的发展前景,旺盛的生命力,而不是穷途末路,走入死胡同。

(五)正确处理本科教育需求与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关系,打牢支撑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基础 本科教育是院校教育的基础。首先,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面广、量大,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科学历人才在我军军官队伍中要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本科教育质量直接影响我军军官的素质,基础地位突出;其次,本科教育阶段是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也是养成良好素质、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打牢业务基础的关键时期,是其它教育阶段无法替代的基础阶段;还有,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因此,本科教育是院校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要满足本科教育的需求,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研究生教育是我军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事关军事斗争准备 战略全局和科技强军战略目标实现的大事。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实施学科专业建设中也必须考虑。这不仅是研究生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学科专业建设自身的要求,因为研究生也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然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

应该说,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者都重要,两者的需求都要考虑,那么该以哪一个为主呢?我认为这要由所建设的学科专业性质来决定。如果所建设的学科专业属于本科类的,如舰艇指挥专业,则以满足本科教育的需求为主,反之亦然。如果所建设的学科专业既培养本科生,又培养研究生,这时就由学科专业本身的发展水平来决定以谁为主,如果本科教育的需求大就以满足本科教育的需求为主,反之亦然,如果两者发展水平相当,则可不分主次。总之,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要搞一刀切。

(六)正确处理教学需求与科研需求的关系,把学科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建强 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海军司令员石云生同志在文献[1]中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人才培养是院校的中心任务,教学则是实现这个中心任务的根本途径,是院校的中心工作;科学研究是院校的重要职能,既是直接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科专业建设是院校的基础性建设,必须围绕院校的中心任务开展,有利于其科研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一般而言,学科专业建设要同时兼顾教学需求和科研需求,争取把学科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建强。多数情况下,教学需求和科研需求是一致的,教学能力强了,科研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如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这两个需求的统一体。有时,这两个需求可能不一致,如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是建教学型的实验室和专业训练场地,还是建带有某项科研背景的实验室,就会发生矛盾。这时,一定要对学科专业的基础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把握现状,了解差距。如果基础薄弱,教学支撑能力弱,就要重点考虑教学需求;如果基础比较好,教学支撑能力强,就应该建水平高、处于学科专业前沿的研究型实验室,为学科专业的创新提供必备的条件。

(七)正确处理加大投入与提高效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经费的作用 加大经费投入是院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保障。这次总部、军兵种和各院校都对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在经费投入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倾斜,尽管经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这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有了基本保证。投入加大了是不是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就一定能建设好呢?不一定!加大投入不能代替提高效益。光有投入,没有效益,这样的投入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提高效益。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提高效益就会起到倍增器的作用。我们正在进行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其前提就是“投入是一定的”。

提高效益的途径有四条:第一是遵照“好钢用到刀刃上”的原则,把有限经费用到学科专业的基础和重点方向上;第二是遵照“投资增值”的原则,注重在重点学科专业的“增值”项目上投资,即努力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发挥作用,以取得最大的建设效果。第三是精打细算,杜绝浪费,硬件建设中要避免片面追求高档次,设备的档次要服从项目功能;严格进行建设过程中的经费管理,堵塞各种漏洞,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学科专业建设上。第四是在做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方案和计划时,要有效益意识,并进行效益测算,将效益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引入方案选优。建设过程中也要有效益意识,注重发挥建设中学科专业的作用。

(八)正确处理建设、使用和管理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效益 重点学科专业项目建设、使用和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应是十分明确的,即建设的目的是使用,管理的目的是建设好和使用好,或简称为“建为用,管为建好和用好”。正确处理建设、使用和管理三者的关系,就是将三者理论上的关系付诸实施,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效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正确处理建设、使用和管理三者关系的核心是牢固树立一体化思想,坚持一体化原则。所谓“一体化”是指将建设、使用和管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实施一体化原则应把握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是方案设计、论证阶段,一体化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实行领导、专家和群众三结合,实行一体化设计。领导、专家和群众三方要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地酝酿和讨论,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因为,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着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管理者、使用者和建设者。第二是方案实施阶段,要实现管理者、使用者和建设者的三者统一,而不是分离的。人员上的三位一体是一体化原则的根本的保证。这样可从根本上避免建不管用、用没参加建和管与建、用脱节的情况。第三是项目建成后的使用和完善阶段,一体化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原来项目的建设者将成为使用者,同时又要担负起项目的管理、维护和完善的职责,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的连续性。

三、结束语 尽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工作千头万绪,只要我们按照总部的要求和指导原则去落实,始终向着建设目标迈进,抓住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注意解决各单位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并瞄准学科前沿,提高建设起点,实现理论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条件、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协调发展,就一定能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仅是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石云生.正确处理院校建设的十种关系.武汉: 海军院校教育, 2002(1)2 杨福渠.学科建设是院校建设的基础.大连: 海军大连学院学报, 1999(4)3 王基组.关于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大连: 海军大连学院学报, 2001(3)4 黄华敏.构建科技强军的人才平台.北京: 解放军报, 2001.3.1 5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

第二篇:政研工作要把握好八个关系

党委政研部门工作中的八个关系

在新形势下把握研究规律、提升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党委决策参谋助手作用,是各级党委政研部门的基本任务。为此,在政研工作的实践中要正确把握八个关系:

一、正确把握“为”与“位”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工作有作为与政研部门有地位相统一

政研部门没有财权、事权,不是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只是调研部门、参谋部门。政研部门要体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的地位,首先要在研究工作方面有所作为。事实表明,研究工作没作为,政研部门没有地位;研究工作小作为,政研部门小有地位;研究工作大作为,政研部门大有地位。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勇于有为、力争有位”的理念,以研究工作有作为来实现政研部门有地位,以政研部门地位的提高力求政研工作有更大的作为。

政研部门是党委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参谋部,具有历史形成的“党委的谋士”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单位,政研部门对党委工作思路和领导意图比较了解,又没有部门利益牵扯,相对比较超脱,可以站在全局高度,拿出客观、真实、可信的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政研部门的研究力量比较雄厚,研究网络比较健全,研究基础比较扎实。这些都是政研部门的独特优势,完全可以在研究工作方面大有作为。

二、正确把握“远”与“近”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战略性问题与研究紧迫性问题共推进

所谓“远”,就是要研究涉及全局的事关长远的战略性问题;所谓“近”,就是要研究近一个时期当务之要的紧迫性问题。加强研究工作,每年既要研究一些涉及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为党委把握方向、制定战略提供服务;又要高度关注不同阶段亟待研究的紧迫性问题,为党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出谋划策,从而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不断提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

要着眼长远,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从宏观战略层面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选择那些能够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委提供富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和对策建议。要着力当前,认真研究不同阶段的紧迫性问题。高度关注不同阶段党委的中心工作,选择那些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紧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多反映情况,多研究问题,多提供建议,为党委掌握情况、作出决策、指导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三、正确把握“前”与“后”的关系,努力实现决策前服务与决策后服务相协调

政策研究是为党委制定决策和决策实施服务的。所谓“前”,就是围绕制定决策超前研究、出谋划策;所谓“后”,就是围绕决策实施跟踪研究、建言献策。研究工作不仅要为党委制定决策提供服务,而且要为党委实施决策当好参谋,真正使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做好决策前的研究服务,是长期以来政研工作的重点。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委工作大局,超前思考、深入研究、主动献策,做到研究在作出决策之前。做好决策后的研究服务,是今后政研工作新的重点领域。要围绕党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进行跟踪研究,了解贯彻落实的情况,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分析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提出推动决策落实的意见和建议。

四、正确把握“热”与“冷”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显性问题与研究潜性问题同加强

所谓“热”,就是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所谓“冷”,就是处于萌芽状态、正在发展之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我们既要研究领导正在关注的显性问题,又要研究需要领导关注的潜性问题,切实做到“热”“冷”兼顾,“冷”“热”适度。

研究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就要高度关注领导的新思路,把握领导的关注点,使研究工作与领导所思所虑所谋同频共振、实现有效对接,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为领导排忧解难。

研究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就要勤于观察形势,善于见微知著,敏于以小见大,侧重研究党委想抓还没有抓的问题,研究现在没有抓但下一步必须抓的问题,研究那些可能出现尤其是将要出现的问题,切实增强研究工作的预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今天的“冷”,也许就是明天的“热”。加强对“冷”问题的研究,是研究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是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比如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包括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两端延伸,高新技术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一二三产业相互交融。我们要重视围绕像产业融合发展这样一些重要问题,开展超前性的研究。

五、正确把握“研”与“用”的关系,努力实现研究成果与转化成果相融合

所谓“研”,就是深入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所谓“用”,就是充分运用和有效转化研究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讲,政策研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策性应用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争取多出研究成果,出好的研究成果,更要重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把研究与转化融合起来,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围绕决策、精心选题,是转化研究成果的根本前提。在选题时,必须围绕需要决策的问题确定课题、开展研究,做到确定课题想决策,调查研究为决策,研究成果变决策。党委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决策什么问题,我们就围绕什么问题开展研究。

深入研究、提升质量,是转化研究成果的关键环节。研究报告再长,如果缺乏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那是一叠废纸;研究成果再多,如果没有精品力作,转化也会成为问题。提高研究成果质量,重要的是要自我加压。党委政研部门是直接为党委服务的调查研究机构和决策参谋机构,应该代表当地的最高研究水平。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满足于过得去,要力求过得硬,不能满足于一般化,要力求高水平,使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提高研究成果质量,关键是要健全制度。要建立健全课题个人负责制度、集体研究讨论制度、领导把关制度、研究成果定期考评制度,努力为研究工作多创精品提供保证。

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是转化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研究成果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渠道,研究成果的被认识被接受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创新载体、搭建平台,畅通研究成果的上传渠道,使之更多地进入领导视野,进入更多领导的视野,引起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研究成果的转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起草党委文稿、拟订政策文件,是转化研究成果的便捷路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通过起草领导讲话、拟订政策文件、提供政研信息等途径,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比如,在调研中掌握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通过政研信息报送党委政府,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发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新思想,可以通过起草领导讲话和会议报告,获得领导的认同和肯定;在研究中形成的新思路、新举措,可以通过拟订政策文件,转化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用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只有高效地运用和转化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工作才更有价值、更有地位。

六、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努力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同运用

这里的“旧”,主要是指座谈会、走访调查、实地考察和蹲点调查等传统调研方法;这里的“新”,主要是指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调研手段。做好研究工作,必须把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研究工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要坚持优良传统,做到“老方法不能丢”。基础理论性研究也许可以在书斋里进行,但政策研究

第三篇:正确处理和把握四个关系 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正确处理和把握四个关系

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同志们:

参加这次培训班的 名学员,来自全 各个单位和部门,都是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思想上入党是组织上入党的重要前提条件,端正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希望通过这次培训班的学习,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知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以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今天,我想和大家重点谈谈: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当正确处理和把握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和把握入党动机与行为实践的关系

端正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充分认识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和纠正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一)、端正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

1、入党动机决定个人的行为实践。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入党为人民,就会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规范个人言行;入党为个人,则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使表面上严于律已,但终究会因私欲膨胀而干出违反党纪国法和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从而被党和人民所唾弃。

2、行为服务于动机。党员个人的实践,都是为了实现入党动机;党员的每个行动,都是在为实现入党动机进行量的积累。在良好入党动机的前提下,行为规范能为入党动机添姿增彩,行为失范则是对入党动机的严重破坏。

3、行为和动机相辅相成。只有动机,没有行动,目标不能变为现实;只有行动,没有动机,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只有将动机和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每个入党积极分子,都要深入思考并正确处理好“三个为什么”的关系,即“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既要端正入党动机,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又要规范行为实践,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从而实现动机与行为的统一。如果每个党员既端正了入党动机,又规范了行为实践,就会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为党留下什么”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在现实生活中,要求入党者的入党动机往往是不相同的,例如:有些同志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的;有的则认为入了党个人和家庭都光荣,在亲戚面前也好看;有的认为党的政策好,自己富起来了,为报答党的恩情要求入党;有的是看到周围一些同志提出了申请,随大流而要求入党;有的认为“党票”是一种政治资本,通过入党在政治上找个靠山;也有的认为入了党容易得到提拔重用,或者大学毕业后好找工作;还有极少数人,要求入党是妄图到党内来“改造”我们党。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认真剖析一下自己的思想,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抱着什么样的动机申请入党。

上述种种入党动机中,只有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完全正确的入党动机。这种入党动机之所以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它与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党员条件是一致的;其他的入党动机则是不完全正确甚至是极端错误的。申请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符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入党后才能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反之,如果让那些动机不纯的人特别是企图利用党员称号捞取好处的人进入党内,就难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甚至会给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党组织把端正入党动机作为对要求入党的同志的最基本的要求,把考察入党动机和帮助要求入党的同志端正入党动机,作为保证党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措施。

对于要求入党的同志来说,端正入党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所说:“如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靠近党的欲望,进而自己也会提出做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对于要求入党的同志来说,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精神动力,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建功立业;才能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到模范作用;才能努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树立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对待争取入党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当周围的同志比自己先入党的时候,不会沮丧和急躁,而是加倍努力;当接受考验的时间较长时,不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找出不足,迎头赶上;当自己要求入党的行动没有被正确理解,甚至受到一些人的曲解、误会时,也能正确对待;当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其次,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这种考验在新时期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加革命和加入党组织,意味着担负艰巨、危险的工作,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有个别投机分子混入党的队伍中来,残酷的环境也起着大浪淘沙的作用,一些不坚定分子很容易被淘汰。党执政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执政地位的巩固能够使党更好地坚持“三个代表“,把一切有志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识之士吸引和团结在自己周围,并不断地把其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共同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另一方面,由于党处于执政地位,一些思想意识不健康的人存在投机心理,认为入党不仅没有什么危险,而且还可以捞到个人好处,有的甚至把入党当作追名逐利的阶梯。因此,为了维护党的纯洁性,党组织必须严格考察要求入党同志的入党动机。只有那些入党动机端正又具备党员条件的人,才能被吸收入党。这就告诉我们,申请入党的同志要想实现自己的入党愿望,只有老老实实地树立起正确的入党动机,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

由此可见,端正入党时机是争取做一名合格党员的起点,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相反,入党动机不正确,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必然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放弃要求入党的意愿。所有要求入党的同志,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逐步端正入党动机。

(二)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只有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把握正确的入党动机呢?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要有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种思想社会不是凭空捏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这个崇高而美好的理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是党员和要求入党同志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如果动摇了这个理想信念,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如果对这个现实目标不忠诚、不热忱,那就是有意无意地背离党的最高纲领,就不是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所以,要求入党的同志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毫不动摇。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名利得失看得就谈了,就能够自觉地、满腔热情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第二,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行动准则。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历来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古人说:“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能不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党是由无数先进分子组成的,党的宗旨要靠党员带头去贯彻执行。所以,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同志,就必须牢记党的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一切困难和危险时刻挺身而出。

第三,要有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觉悟。党章明确提出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对党员提出的要求,要求入党的同志同样应按这个要求去做,首先要在思想上具备这种觉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认真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工作,发挥先锋作用。我们加入党组织,不是为了图名声,更不是利用党员身份为自己谋利益,而是要为党多做工作,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所以,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当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三)怎样端正入党动机

正确的入党动机,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不断学习、实践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入党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许多同志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对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对党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有些农民入党积极分子在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之后开始富裕起来。最初他们怀着向党报恩的思想要求入党,通过学习,逐步懂得不仅要自己富裕,还要帮助周围的群众共同富裕,懂得了现在的努力就是为着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当前就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种变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朴素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这是端正入党动机的基础。

2、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获得。这里最重要的是实践。要求入党的同志仅有入党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例如,通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作出积极贡献,来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体会共产党员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情操;通过学习孔繁森、李国安等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事迹,来激励自己等。一句话,就是通过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通过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加深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的认识,强化正确的入党动机。

3、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人的思想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入党动机往往既有正确的成分,也会掺杂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只不过有些同志入党动机正确的成分是主要的,不正确的成分是次要的;而有的同志则是相反。这就要求申请入党的同志主动靠拢党的组织,争取党组织对自己的帮助,通过接受党的教育、实际锻炼和自我思想改造,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把不正确的动机改正过来。前面讲过,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入党动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着重剖析其中的三种:第一种是觉得当党员光荣而要求入党。当一名共产党员的确是光荣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共产党员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于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也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光荣是与责任、奉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要求入党,只是为了荣耀,为了脸面好看,而不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做艰苦的工作,那是同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不相称的。第二种是看见别人提出入党申请,自己也跟着申请,并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为什么要入党。这是一种带有盲目性的入党动机。应当肯定,这些同志提出入党申请,也是一种要求进步的表现。但是,一个人要求入党,应该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懂得工人阶段彻底解放的道理,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只是为了入党而入党,即使为了党,一遇风浪就会动摇。这样的人是不具备入党条件的。第三种是为了到党内捞取某种好处而要求入党,这样的动机与党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在党执政的条件下,有些同志入党后担任了领导职务,受到党和人民的重用和提拔。但是,这种提拔和重用,只意味着党员要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决不意味着党员担任了某种职务,或者有了某种权力,就可以谋取私利。任何以权谋私的行为,都是党和人民所不允许的。我们党历来主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因此,怀有到党内捞好处念头的同志,应当自学克服私心杂念,真正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来端正入党动机。

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端正入党动机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其入党动机的端正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当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4、要求入党的同志还应该懂得,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这段论述极为深刻。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引以为鉴,不论组织上是否入了党,都应做到首先在思想上真正入党,而且要长期地注意检查自己做党员的动机,克服那些不正确的思想,决不能“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

二、正确处理和把握组织上入党与思想上入党的关系。组织上入党是指经过严格程序和考验,经批准加入了党的一个组织;思想上入党则是指一个人不论其是否成为一名党员,都能够按照党章规定和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与党同心同德保持一致,并勇于承担、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思想上入党是根本要求,组织上入党是表现形式。一方面,组织上入党并不等于思想上完全入党,思想上入党比组织上入党更难。这是因为思想觉悟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是一个长久 的过程,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终其一生的过程;同时,人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组织上入党只是第一步,党员在组织上入党后,必须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忽视思想上入党,放松党性修养锻炼,疏于世界观的改造,终将同党离心离德,并做出有损于党的事业的事情来,这样的人即使加入了党组织也不是合格的党员,必然会被党和人民所抛弃。必须明确,思想入党是对党员永恒的要求,思想上不入党的人绝不能让其组织上入党。另一方面,思想上已入党的人要尽力做到组织上入党。组织上入党是党员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党员成长进步的标志。只有把更多的、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的同志吸收到党内来,才能保证党的队伍的发展壮大,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组织入党与思想入党的关系,既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首先要在思想上入党。“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只要在思想上能够入党,组织上入党就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党的大门永远是向“思想上入党”的人敞开的。

(一)、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要求入党的同志从提出入党申请的那天起,就应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党员标准即党章对党员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党章第一、二、三、四条对党员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每一个申请入党的同志都要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认真对照党员标准找出差距,尽快具备党员条件。

第一、要全面理解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党员标准包括申请入党的条件、党员的基本条件、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三方面的内容。党员的标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将这三个方面的规定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的,都是对党员标准的曲解。要求入党的同志应该认真学习,正确理解,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能以偏概全。

有的同志认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只要是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的“能人”或“富人”就可以入党。这种用“能人”、“富人”标准来代替党员标准的看法,显然是不对的。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具备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党组织对要求入党的同志的政治觉悟、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等方面是有严格要求的。因此,要求入党的同志一定要全面理解和努力实践党员标准,决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还有的同志认为,申请入党的同志只要做出了一定成绩,比如,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当上了“三好学生”就可以入党;有的甚至认为,私营企业主或先富起来的人拿出钱来办好事,就可以入党。这些看法也是片面理解党员标准。诚然,要求入党的同志经过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立功受奖或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有些私营企业主或先富起来的人为群众办好事,这些都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也是争取入党的实际表现。但是,工作成绩、荣誉称号和为群众办了好事,不能同党员标准划等号。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党组织接收一个同志入党,必须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进行全面衡量,不能只看一时一事的表现,而要进行历史的、全面的考察,主要看他们是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而现实表现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共产党员的标准不能降低。有的同志提出,既然现在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不是可以适当降低?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明确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历史阶段与确定党员标准,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党员标准是根据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来确定的,而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的。明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为了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能作为降低党员标准的理由。要求入党的同志够不够党员条件,只能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来衡量,决不能降低标准和另立标准。当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共产党员应当提出适应于该历史阶段具体任务的不同要求,但这决不意味着降低标准。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胡锦涛同志在世界2002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党员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些重要论述,既体现了党章对党员要求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既是党在新时期对党员标准主要内容的新概括,也为要求入党的同志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当认清新时期党员标准的主要内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上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早日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

有的同志问,凡是现行政策允许的事情,都是党员标准允许的吗?回答是否定的。毫无疑问,共产党员应该模范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因为执行现行政策同坚持党员标准是统一的。但是,同样是现行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事情,在一些情况下,对党员和非党员的要求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对共产党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策。这“一部分人”中,当然包括共产党员。在农村,党员带头勤劳致富,可以以自己的行动消除有些农民群众对党的富民政策的疑虑。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不能只顾个人致富,还必须关心和帮助周围群众,带领他们共同致富。当个人致富与共同致富、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自觉牺牲个人利益,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带头”不“带领”,就没有尽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既“带头”又“带领”,就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

第三、党员标准并非高不可攀。实践证明,党章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要求入党的同志不应丧失信心和勇气。党的大门是随时向着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优秀分子敞开的。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只要在本职工作中尽职尽责,持之以恒,做出成绩,就会逐步达到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就能够尽早加入党的组织。我们党从建党之初的几十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6600多万名党员,其中工人、农民占有相当比重,这就充分说明,党员标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应当看到,现在争取入党,有许多接受党的教育和经受锻炼的机会。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这就为入党积极分子创造了在实践中奋发进取的好机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各级组织将继续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巩固党的阶段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申请入党的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坚定信心,执着追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党性锻炼,努力达到共产党员的标准。

总之,要求入党的同志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认真对照党员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明确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党员条件,哪些方面还没有达到,通过正确的途径,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锻炼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三、正确处理和把握提出入党申请与接受组织考验的关系。

一方面,提出入党申请是一个人政治上追求进步的表现,是加入党组织的前提条件。只有提出入党申请,才能为自己树立追求的目标,才能增加前进动力,才能取得接受组织考验的资格。很难设想,一个连入党申请都不敢或不愿提出的人,能够勇敢地接受组织的考验,能够承担组织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另一方面,接受组织考验是入党积极分子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不经过组织的培养,不接受组织的考验,就很难得到严格的党性锻炼,很难在组织上成熟起来。组织的考验是多方面的,既有工作任务的考验,也有工作环境的考验;既有政治鉴别力的考验,也有理想信念的考验;既有组织纪律的考验,也有入党时间的考验,等等。入党积极分子必须经得起组织的考验,在组织考验中增强党性修养,在组织考验中提高工作水平,在组织考验中磨炼和砥砺意志,在组织考验中坚定对党的信念。一般来说,一个人刚刚提出入党申请的时候,尽管有要求进步的愿望,但他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任务的认识可能不那么深刻,与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既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又需要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帮助。所以,申请入党的同志应该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要积极向党组织表达愿望。争取入党,首先要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表达自己要求入党的愿望。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志存在着模糊认识。比如,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参加工作时间较短,还没有为党和人民做多少工作,没有取得申请入党的资格,想等做出了成绩后再向党组织申请。实践证明,争取入党是一个过程。只要有入党愿望,就应当表达出来。要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做出成绩,接受党组织的考验。我们党对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从来不是看一时一事,而是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所以,每一个有入党愿望的同志,都应该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这样做,不仅使自己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同时也能够得到党组织的及时帮助和指导。

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情况。申请入党的同志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情况,有利于党组织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使自己更快地进步。同时,这也是培养严格的组织观念和对党忠诚老实的重要途径。汇报内容一般可分为学习、思想和工作三个方面。汇报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无论书面汇报还是口头汇报,都要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不要担心把真实思想亮出来会影响党组织对自己的看法。一个同志敢于亮出自己的缺点、毛病,这正说明他襟怀坦白、追求真理,是有觉悟的表现。

要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活动,是实际体验党内生活,接受党内生活锻炼,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员优秀品质的极好机会。申请入党的同志参加党的哪些活动,要由党组织决定。一般来说,可以参加听党课,参加党日活动,参加讨论接收预备党员大会和预备党员入党宣誓大会,参加先进党组织或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干部表彰大会等。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按照党组织的安排,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从中接受教育。同时,要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党组织为了培养锻炼申请入党的同志,一般要分配给他一定的社会工作。申请入党的同志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党组织分配的工作。

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切实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对入党积极分子一般要进行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这是根据多年发展党员工作的经验和入党积极分子成熟的一般规律提出的,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发展新党员之前,基层党委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严肃地对待这种学习培训,联系实际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章,弄清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宗旨、纪律、党员的义务和权利,解决自己思想上存在的有关问题,努力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

要正确对待党组织的考察。考察是为了切实保证新党员的质量,避免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被吸收入党,防止投机分子混入党的队伍。党组织对发展对象的思想觉悟、政治品质和现实表现,要进行全面的考察。主要考察党员是否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否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否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要考察他们在历次重大政治事件中的政治态度和表现;考察本人的历史、家庭主要成员和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当自觉接受并配合党组织搞好这种考察。党组织对于发展对象本人的历史、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进行政治审查时,要听取本人的申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忠诚老实地把有关情况向党组织讲清楚,并提供可以为自己证明的有关线索,积极主动地协助党组织搞清问题,决不应对党组织的审查有不满或对立情绪。申请入党的同志要能够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申请入党的同志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天起,就渴望早日实现自己的入党愿望。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接受考验的时间有的可能长一些,有的可能短一些。考验时间长短以是否具备党员条件为准。因此,每个申请入党的同志都应愉快地接受党组织的这种考验。有些同志申请多年却没有被申请入党,多数原因是他们在某些方面还不符合党员标准。这些同志应该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实际行动努力克服和纠正。

四、正确处理和把握党组织培养同个人自我教育的关系。

在党员个人的成长史中,党组织的培养是外因,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首先,组织的培养是党员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没有党组织的指引,便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没有领导的支持,便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前进的动力;没有同志们的帮助和配合,便不能顺利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其次,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是党员个人健康成长的决定因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外部环境再好,条件再有利,没有个人的艰苦努力,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没有党性修养的自我锤炼,终将成就不了什么大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加强自我修养,是党员个人提高素质、健康成长的内在动力;思想颓废,不思进取,信念动摇,言行失范,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组织培养和个人自我教育两者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作用于党员的成长过程。在处理两者关系上,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既要虚心接受组织的培养教育,认真参加集中辅导培训,积极完成组织分配的光荣任务,又要加强自学,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只有将组织培养和个人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党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为什么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呢?因为争取入党离不开实践,争取入党的过程也主要是实践的过程。刘少奇同志说过:“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这就要求党员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场伟大的实践中,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特别是要做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要努力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时刻警惕各种腐朽思想、价值观念的侵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建功立业。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各种知识,成为生产和工作中的骨干和行家。要立足本职,发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创一流业绩。要时刻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爱岗敬业,在完成各项任务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要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努力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奉献。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必须持之以恒。许多要求入党的同志从提出入党申请的那一天起,就矢志不移、孜孜不倦地为党工作,做出了成绩,达到了党员标准。但是也有少数人忽冷忽热,起伏较大。这说明这些同志还不够成熟,不具备党员条件。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当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工作,能经得起各种考验,这样才能早日加入党组织。

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还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入党没有什么捷径,只有靠自己的积极努力。有的人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想通过拉关系、托人情等不正当手段进入党内,这是非常错误的,是党规党法所不容的。要求入党的同志一定要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

(二)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入党手续

党组织吸收申请入党的同志入党,要严格履行入党手续,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它既是对发展对象进行实际的党性教育,也是从组织上保证新党员质量的必要措施。申请入党的同志对这些手续以及为什么要履行这些手续,应当有清楚的了解,并自觉地履行规定的手续。1、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是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

入党手续,是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在发展党员时必须履行的程序。一个要求入党的同志,从他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直到成为正式党员的整个过程,就是履行入党手续的过程。党章明确规定了入党手续的基本内容,党内有关法规作了更加详细、具体的规定,所有这些都要全面了解和认真履行。

为什么说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是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呢? 首先,这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要求加入这种组织的人,必须是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必须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加入。只有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把那些真正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以保持党的先进性。

其次,严格履行入党手续,也是对要求入党的同志所进行的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实际的党员标准教育。许多入党多年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已经入党多年了,但入党前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第一次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申请书》,以及支部大会讨论自己入党和举行入党宣誓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以至一直成为鼓舞和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而上述严格履行入党手续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要求入党的同志接受党的政治审查和思想教育的过程。因此,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同志,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严格履行入党手续的重要性,而且要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审查和教育。

第三,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是为了保证新党员的质量,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视党员的质量,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特有要求,这一点对执政党来说尤为重要。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提醒布尔什维克党:目前参加执政党的引诱力很大,甚至连没有一点无产阶级气息的人也对党的政治成就心驰神往。因此列宁强调,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应当更加注重提高党员质量,并多次建议党必须规定严格的入党条件。我们党执政以后,一直非常重视提高党员质量。1951年,在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对党执政以后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他指出,革命已在全国胜利,“在有些人看来,现在加入共产党,不独不要担负什么艰险,而且可以获得个人的许多保障以及荣誉、地位等等。这时,落后分子、投机分子、反动分子就会希望加入我们党,而且有不少的坏分子积极地钻入我们党内来。客观的自然的限制没有了,如果我们又不在主观上加强限制,就是说,不更加提高党员的条件,不更加严格入党的手续,那就会有大批的落后分子、投机分子、反动分子混入到党内来。这对于我们党则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在这里,刘少奇同志把“更加严格入党手续”作为保证党员质量的重要措施来强调,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发现少数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未严格履行入党手续而混入党内的现象。在发展社会广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党员更须严格把关,以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入党需要履行的手续

根据党章第五、六、七条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规定,入党需要履行的主要手续是:要求入党的人自愿提出申请,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经过支部委员会严格审查,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上级党组织派人谈话和审查批准,举行入党宣誓;经过预备期的考察,为具备党员条件的预备党员办理转正手续。具体说明如下:

必须自愿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入党必须由本人自愿申请,是因为申请入党就意味着决心承担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对此,来不得半点强迫,必须自觉、自愿。如果本人没有入党的要求,说明他还没有这个觉悟,或者没有这个决定,还有思想顾虑。党组织可以启发教育他,但不能硬拉人家入党。鉴于申请入党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为了郑重表达自己的决心,同时也为了便于党组织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申请入党的同志一般应向党组织递交书面申请。入党申请书的内容主要包括:(1)为什么要入党。主要写自己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2)自己的政治信念和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3)对待入党的态度和决心,以及今后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另外,为了使党组织能尽快地全面了解自己,申请人也可以将个人履历、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受过的奖励和处分情况写在入党申请书上,或者单独写成材料交给党组织。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介绍人。党章这样规定,是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申请入党人的情况,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和考察。规定要有两名介绍人,一是为了使党组织对被介绍人的考察更加全面、客观,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有利于保证新党员的质量;二是不致因一名介绍人的变动而影响党组织对申请入党人的考察,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入党介绍人由党组织指定,或由发展对象约请。申请入党的同志约请介绍人应注意,不能约请预备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利的党员,因为他们在党内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般情况下,也不宜约请自己的亲属作介绍人。由党组织指定介绍人的,要经本人同意,不应硬性指派。入党介绍人一般可由培养联系人担任,这是因为培养联系人了解发展对象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有利于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也有利于发展对象被接收为预备党员后,进一步对其进行教育和考察。

必须填写入党申请书。当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人经过严格的审查和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意见后,准备讨论他的入党问题时,申请入党人要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志愿书是党组织对申请入党的人进行审查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党员的重要档案材料。填写入党志愿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是对申请入党人的一次实际教育,申请入党的同志必须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党忠诚老实,不得有任何隐瞒。本人政治经历复杂的,要在重要情节上提出证明人。

必须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作出决议。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学习,这是我们党吸收党员的一个重要原则。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是决定一个同志能否入党的重要会议,也是对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在支部大会上,入党申请人要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以及本人历史和现实表现的主要情况,需要时还要回答党员提出的问题;介绍人要将入党申请人的思想、品质和经历等情况向党员大会作出负责的、实事求是的介绍,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出席支部大会的党员要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结合入党申请人的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对其是否符合党员条件进行充分讨论,认为合格后,形成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决议,报上级党组织审批。入党申请人应当参加会议,并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对自己入党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必须经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以后,还须经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这是把好新党员质量关的最重要一环。上级党组织的审批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来衡量,而且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作出决议,不得由个人说了算,也不得用传阅表态的方法代表党组织的集体讨论。在正式审批之前,还要派人同发展对象谈话。谈话的目的是为了使上级党组织直接了解申请人的情况,并帮助他提高对党的认识。这样做有助于防止偏差,保证审批的正确性。谈话的内容,主要是了解申请人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熟悉党员义务和权利的情况以及觉悟情况,从而看他是否具备党员条件。谈话之后,再正式讨论审批。经过上级党组织集体讨论批准,才能成为预备党员。

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面对党旗举行入党宣誓,是我们党的传统,是对预备党员进行的一项庄严的、生动实际的党的观念的教育。党章规定的誓词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誓词概括了党对党员的要求,也概括了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具有党规党法性质,对党员具有约束力。预备党员宣誓以后,要牢记自己的誓言,努力付诸实践,时刻用它激励自己,不断增强献身党的事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预备党员要经过一年预备期的考察,预备期满时支部大会才能讨论他能否转正。预备期的作用,主要在于对预备党员作进一步的教育和考察。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通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所分配的工作,可以直接受到党的教育,受到实际的党的生活的锻炼,应当比入党前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克服缺点,更快地进步。预备期满能否转正,要以是否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为标准。只有达到上述标准并按照党章规定办理转正手续,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后,才能成为正式党员。要求入党的同志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必须牢记,一个人在组织上入了党,是自己政治生活新的开端。新入党的同志,要把入党作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用党员标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真正实践自己的入党誓词,使自己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文章标题: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作为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这其中也蕴涵着解决好历史文化背景和各类矛盾纠葛错综复杂的“三农”问题的重大命题和深刻内涵,要求我们既要解决千百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农业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又要解决传统生产方式的桎梏和农民对土地依赖眷恋的困扰,也要解决政府财力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制约,还要解决地域差异和生产资料分配不均造成的落差,更要解决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工作实际程度的内在要求。为此,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建设新农村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中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显现,这些问题和矛盾解决不好、处置不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稳定是前提,稳定是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就很难落到实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就很难实现。建设新农村,必须把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摆上突出位置,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着力解决农村各类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保障广大农村群众心平气顺、安居乐业,全身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应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理工作。对农村传统矛盾纠纷,要注重研究其规律、特点及成因,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队查调处理工作力度,切实增强预见性、前瞻性,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努力把握好在新农村建设中维护群众利益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结合点,做到既有效地维护群众利益,又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和调处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按照“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要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做到有效预防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置问题,切实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要坚持严打方针,在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从当前农村治安情况看,农村违法犯罪问题有与城县违法犯罪问题的共同特征,也有农村自身的特点,影响农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盗窃抢劫、流氓恶势力、村匪路霸、制假贩假、欺行霸县、坑农害农等侵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这些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严厉打击、集中整治,做到除恶务尽,切实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高发势头压下来,有效地控制案件的发生,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扶持引导,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农民自力更生与政府扶持引导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新农村建设,需要全党共同努力,更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下发了8个一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但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是在“一波三折”中进行的,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挫伤,在这种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把调动农民积极性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大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支持群众,教育和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加大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清形势,切实增强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把握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这个切入点,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美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让农民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与重点扶持的关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全国农民的一大福音。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间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尤其像东北地区,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的大粮仓,历史上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建国以来,国家对农业采取的是“取多予少”的政策,导致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村建设十分落后,农民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建议国家在制定扶持新农村建设政策时,应重点考虑东北老工

业基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在促进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的投放上应重点向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应加大对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持力度,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应在贴息贷款和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应在减轻乡村债务上予以扶持,通过国家注入、减免、停息挂账等办法,卸掉乡村债务,让他们轻装上阵带领农民搞新农村建设;应在建立农村保障体系上给予帮助。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贷款贴息、国债资金和增加贷款规模等途径,采取“百川汇一”的方式,增强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第四,正确处理好依法规划与有序建设的关系。当前,很多地方的农村建设仍存在着无“设”就“建”、边“建”边“设”、先“建”后“设”、前“建”后“拆”的无序建设的现象,随意性强,规划性弱,极大影响了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局面。新农村建设蕴涵了先“设”后“建”的新发展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脚踏实地,以长远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建设新农村,认真吸取历史上搞过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大上乡企时“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等劳民伤财的教训,坚决避免把有限的资金浪费到各种形象工程、花瓶式试点工程以及重复建设上去。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如果建完了很漂亮,对他不方便,我想农民不会满意的。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还要强化依法规划,各级政府在出台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前,必须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好事办好,坚决避免一个出发点好的政策措施,由于不符合实际或者侵害了农民的权利而引发新的矛盾。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一些地方建设农村的小社区,在这个前提下,把一些村合并到一起,这样就涉及到农民要搬家,老房子要拆掉建新房,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国各地区差别很大的情况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首先得考虑这个地方这样做有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农民会不会因此受到财产方面的损失,或者加重负担,或者让村集体负债更多;其次是即使有经济条件,也要考虑到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农民的宅基地是依照法律规定审批给他长期使用的,往往农民就在他宅基地附近还有他的承包地,如果都合并起来,有些地方可能要收去给别人使用,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因此要这样做,必须符合法律的程序和法律的规定。所以说,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依法办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规划先行,从县情、镇情、村情出发,不搞“一刀切”,要实行分类指导,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第五,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肌体的基本细胞,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组织发动和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过去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给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而与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本应起战斗堡垒作用的农村基层组织在相当一些地方还比较薄弱,少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个别基层组织名存实亡,导致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丧失了公信力。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村“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的推进,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功能也在逐步弱化,尤其是在那些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非良性组织,并迅速填补行政功能弱化留下的组织空间。一些家族势力和宗教势力有扩大的趋向,而行政功能逐渐弱化的乡村两级组织无力阻挡这些家族势力、宗教势力的崛起,这往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权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结合农村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树立亲民为民形象,不断增强凝聚力,切实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上来。

《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五篇:实现民航安全发展要把握好八个关系

201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李家祥:实现民航安全发展要把握好八个关系

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12月26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暨航空安全会议上提出,推进全行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要把握好八个方面的关系,即安全责任体系中“四个责任”之间的关系、安全保障能力与发展速度规模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关系、防范关口前移与人员资质建设的关系、完善规章标准与依法严格监管的关系、提升运行品质与强化科技支撑的关系、安全链条稳固与行业内外和谐的关系、创新安全管理与建设行业安全文化的关系。

李家祥指出,在民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安全发展。近年来,全行业坚持安全发展,正确处理安全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做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共识。

在民航安全工作方面,2008年民航局党组基于对民航安全特点、规律的新认识和民航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持续安全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丰富和深化。2009年提出前移九方面的安全防范关口;2010年强调“三个力戒、三个防止”;2011年突出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狠抓关键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机长的资质建设。通过扎扎实实抓安全工作,2008年1月至今年12月20日,全行业运输飞行累计达1889万小时、876万架次,亿客公里死亡人数为0.003(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01),百万架次重大事故率为0.11(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0.5),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为0.05(同期美国平均水平为0.18)。虽然三项指标均好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全行业仍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做好各项安全工作。在民航发展工作方面,2008年民航局及时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十项措施,促进了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民航局加快行业结构调整,适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航业发展,对支线航空、支线机场以及部分远程国际航线等给予补贴,行业中的一些增长结构已发生积极变化:中西部快于东部,中小机场快于干线机场,干线机场快于大型枢纽机场。民航局提出了《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在各种场合宣讲民航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许多地方政府主动把民航业纳入本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平台,形成了各方联手共同发展民航业的局面。在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方面,民航局妥善处理社会需求旺盛与关键资源不足、行业发展快速与保障能力不强等矛盾,注重提升行业运行品质,通过宏观调控努力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暂停审批新成立航空公司,提高设立分(子)公司门槛,严格控制飞机引进速度。2008~2011年,共引进飞机805架,比原计划减少149架。这些不仅有利于飞行员队伍稳定,也提升了行业运行品质、客公里收益水平和整体效益。从平均正班客座率和正班载运率看,“十五”期间分别为67.5%、62.5%,而2008年分别为74.5%、66.1%,2009年分别为76.3%、67.2%,2010年分别为80.2%、71.6%,今年1~11月分别为82.2%、72.3%;从全行业盈利总额看,2008年为-278亿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为113亿元,2010年为450亿元,预计今年为456亿元左右。预计今年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同比增长

6.6%、8.2%和-2%。尽管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但我国民航没有出现预期的效益下滑,盈利总额屡创历史新高。

李家祥强调,全行业今后要继续在实践中抓特点、摸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推进全行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为此,要把握好八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把握好安全责任体系中“四个责任”之间的关系。李家祥指出,近年来,我们在民航安全工作方面,明确提出从责任体系上抓落实,即严格落实生产运行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民航各级行政机关的安全监管责任、各单位(部门)领导者的安全领导责任、各类员工的安全岗位责任。实现民航安全发展,“四个责任”都要严格落实,但“四个责任”不是同等的,主体责任是根本,监管责任是保证,岗位责任是基础,领导责任是关键。

他说,在民航系统,各生产运行单位是生产运行活动的主体,也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安全与生产一体化运行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安全主体责任就在于生产运行单位本身。本身就是根本。我们经常讲确保航空安全,一定程度上讲,民航其他各单位要围绕确保航空器的安全运行,开展工作和履行责任的。因此,航空公司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更为关键;民航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行业监管职

能的着眼点在于保证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希望大家以敬畏之心对待这一责任;要强化员工的岗位安全责任,将安全工作由少数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事,变为每名员工自己的事。

二是把握好安全保障能力与发展速度规模的关系。李家祥指出,要防止增长速度过快,避免超能力发展;防止企业摊子过大,避免超出管控能力;防止经营范围过宽,避免保障资源分散。

他说,要防止航空公司、机场运量增长过快、季节性航班增加过多、安全保障能力跟不上等问题;航空公司要进一步重视运行控制中心建设,提高整个公司运行风险控制能力;要集中使用安全保障力量,防止分散有限的保障资源。三是把握好坚持“安全第一”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关系。李家祥强调,抢市场不能压缩安全裕度,抓正点不能降低运行标准,降成本不能忽视安全投入。他表示,安全与效益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安全好,为效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效益好,又为安全投入提供了物质支撑。他要求各航空公司抢市场、抓效益,不能以牺牲安全裕度为代价;坚持运行标准,统筹做好安全与正点工作。在航班延误尤其是航班大面积航班延误情况下,更要勇于坚持规章标准,有序组织生产运行;抓安全工作,在投入上一定要“算大账”,满足安全生产运行的基础性投入,增加提高安全水平的附加性投入。

四是把握好防范关口前移与人员资质建设的关系。李家祥指出,要建立飞行员特别是机长资质排查、能力建设长效机制,要像抓飞行员队伍那样高度重视其他关键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建设,要对各级领导、安全管理队伍资质有更严格的要求。

他说,人的因素始终是航空安全的根本因素,其中,飞行、机务、空管和运控等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关键。抓飞行安全,关键是抓资质,而且要常抓不懈,要将飞行员特别是机长资质专项排查制度化、常态化,重点完善相关规章标准,进一步明确细化教员、机长、副驾驶的资质和行为准则要求,严把外籍飞行员资质关;高度重视机务、空管和运控等关键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建设;飞行干部既要确保一定的飞行时间,又要履行好安全管理职责。要继续做好民航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定期安全培训和复训工作。

五是把握好完善规章标准与依法严格监管的关系。李家祥指出,切实履行好安全监管职能,既要不断完善规章标准,更要敢于监管,坚持依法,严格监管。他强调,民航各级行政机关一定要敢于监管,积极履职,主动作为。民航各企事业单位要摆正位置,主动配合民航各级行政机关开展监管;民航广大监察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做到“执法有依据,执法按程序”。同时要建设一支过硬的监察员队伍,并不断完善各类监察大纲和《监察手册》;监管工作要坚持“严”字当头,严格运行标准,严格行政处罚,严格责任追究。

六是把握好提升运行品质与强化科技支撑的关系。李家祥指出,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统筹兼顾,形成合力;建立机制,加大投入。

他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我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后发优势。要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推广运用新技术进一步全面提升全行业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品质。要继续以提高整体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为突破口,加大繁忙机场、区域管制中心建设力度,重点在西部地区、中小机场广泛运用空管新技术;在新技术运用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传统技术、规章标准、人员与新技术三个方面的关系;推广运用新技术,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支持航空公司、空管和机场等单位先行先试。

七是把握好安全链条稳固与行业内外和谐的关系。李家祥强调,要加强生产组织管理,确保安全链条完整性;要加强业内协作配合,维护行业运行系统性;要加强外部沟通协调,凝聚安全发展积极性。

民航业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行业。全行业更要进一步强化大民航意识,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这对确保安全运行链条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为此,他要求民航各单位统筹兼顾、各方和谐联动,保持各类安全信息渠道的畅通,确保民航整体安全;各单位之间要相互尊重、紧密团结协作,各单位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内外交流合作,地方政府要为机场的安全运营提供良好的环境,民航各单位要协同地方政府,争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逐步解决空域资源不足问题。

八是把握好创新安全管理与建设行业安全文化的关系。李家祥指出,要加强队伍建设,倡导职业精神;要加强法规教育,弘扬手册文化;要营造良好氛围,形成齐抓共管机制。

他说,安全是民航行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努力进入人文内涵式管理阶段,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进一步凝聚全行业共识,深入推进民航安全文化建设。要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倡导包含使命感、责任感、事业心、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核心元素在内的职业精神,以文“化”人;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在广大从业人员特别是飞行、机务、签派等岗位人员中,树立手册意识,养成“以遵守手册为荣,以违反手册为耻”的职业习惯,使手册文化内化为广大从业人员的自身诉求,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各单位要确保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与安全工作密切配合,以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促进安全工作。李家祥强调,在安全与发展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的关系,远不止这八个方面,但抓住了这八条,就抓住了民航安全发展的关键,推动其他各项工作就有了主动权。他要求民航各企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特点,继续有针对性地总结提高、不断丰富发展,共同推动民航安全发展。

下载把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八个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八个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