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文模版)
国外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流量经营模式及定价策略,分析了我国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的现状,并提出国外运营商先进经验对我国运营商的启示。
关键词:流量经营 定价策略 国外经验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颁发了TD-LTE牌照,我国正式迈入4G时代。4G开启了我国通信业新的增长空间,运营商用户流量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但电信运营商却面临着被管道化的严峻挑战。在4G时代,电信运营商如何运营,如何应对发展带来的挑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流量经营的内涵
侯宏的定义为:流量经营是以智能管道(物理网络)和聚合平台(商业网络)为基础,以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量层次、丰富流量内涵为经营方向,以释放流量价值为目的的一系列理念、策略和行动的集合[1]。
流量经营是运营商服务的升级,是在通信技术发展、用户需求提升、信息沟通模式转变的情况下为满足市场需求而采取的新的经营模式。流量经营是运营商从语音经营向数据经营的转变,这将引导计费方式、服务内容、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适应性调整与变革。国外流量经营的经验
2.1 国外流量经营呈现四个发展阶段[2]
根据姚群峰和黄英的分析,国外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呈现四个显著发展阶段,各阶段特点为:
市场培育阶段:该阶段发生在3G引入初期,网络及终端条件初步具备,用户开始体验移动互联网业务。该阶段户均流量低于300MB,3G渗透率低于70%。该阶段运营商的主要任务是激发用户流量需求,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优化发展阶段:该阶段出现在3G发展中后期,用户流量消费习惯基本形成,用户流量大幅提升,引发网络拥塞、致使用户体验下降,运营商体会到流量和收入的尖锐矛盾。该阶段户均流量在300MB-900MB,智能机渗透率50%左右。该阶段运营商主要通过网络优化与资费引导,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通过控制流量成本来缓解量收之间的矛盾。
保值增收阶段:该阶段智能终端用户数趋于饱和,流量基础业务ARPU值占比达到30%左右,户均流量达到900MB以上。该阶段运营商通过资费引导、终端创新、应用吸引,丰富流量基础业务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提升单用户的流量使用,实现多途径流量变现。
增值提升阶段:该阶段运营商会通过改进技术和升级网络来扩充容量,但流量业务会体现出同质化和低值化,流量增值业务ARPU占比达到30%左右。该阶段运营商以客户体验为核心,通过实施互联网商业运营模式,争取成为“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应用内容的参与者”,经营重点是流量增值业务。
2.2 美国流量经营模式
2.2.1 语音和短信业务零资费。从美国电信市场四大主导运营商Verizon,AT&T,Sprint和T-Mobile(USA)来看,目前实施的流量经营策略已把语音和短信业务作为无偿服务业务。用户无论购买运营商的哪类套餐,其语音和短信业务均是无限制的,成为流量经营时代的附赠产品。
2.2.2 推出迎合不同客户群的多种计费模式
①单个用户计费政策。Verizon是全球领先的移动、信息和娱乐提供商,向全球超过150个国家提供服务。在美国的主要业务是向个人,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语音,数据及终端销售等服务。Verizon在美国通信领域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提供的网络为4G-LTE和3G(CDMA)网络。其单个用户计费政策如下表:
AT&T是美国最大的固网电话服务供应商及第一大的移动电话服务供应商,此外还提供宽带及收费电视服务,向1.5亿户提供服务,其中8510万户为无线用户。2012年的总营业额为1274亿美元,员工人数24340人,占有美国通信市场份额的32.7%。其单个用户计费政策如下表:
②与智能终端捆绑销售。Verizon与各种智能手机(包括苹果,黑莓,三星等)捆绑销售,两年合约,用户根据不同的终端交付不同的费用。以iphone5s为例,用户需首付199.99美元,套餐有两种选择:一是每月60美元,包含无限语音和短信,1GB数据流量,超出流量以每500MB15美元计费。二是每月75美元,包含无限语音和短信,2GB数据流量,超出流量以每1GB15美元计费。
AT&T也与各种品牌的智能手机和普通手机捆绑销售,以iphone5s为例,用户需首付199.99美元,在两年的合约中,选择数据套餐。流量从300M到50GB,费用为从每月60美元到每月415美元不等,套餐全都包括无限语音通话和短信。
③家庭套餐。AT&T用户可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合办一个家庭套餐,共享流量。
④纯流量套餐。Sprint还向用户提供纯流量套餐,套餐中只有数据流量,不包含语音和短信。
2.3 韩国流量经营模式[3]
韩国三大电信运营商KT,SKT,LG uplus陆续推出无限流量套餐。LG U+在2014年4月2日第一个推出了无限LTE流量套餐,包含无限语音,短信。用户每月缴纳80000韩币便可使用此套餐。随后SKT和KT相继推出无限流量套餐,其中SKT的套餐每月用户缴纳61250韩币,但用户必须与运营商签署两年合约。在KT的无限流量套餐中,用户只需每月缴纳70000韩币。
韩国三大运营商的举措将会把市场争夺的焦点放在价格,用户满意度及网络覆盖率上。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用户是最终的受益者。
2.4 日本流量经营模式[4]
NTT DoCoMo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电信服务提供商,向全日本用户提供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信设备和其他电信相关服务。在2013年,公司运营总收入为1241亿美元,同比2012年增长了1.8%,净利润为65.67亿美元。公司拥有员工人数22.7万人。“Xi”是NTT DoCoMo推出的4G-LTE品牌,其流量经营及计费政策如下:
NTT DoCoMo在2013年的语音收入为12746亿日元,占总运营收入的28.5%。数据流量服务收入为18939亿日元,占总收入的42.4%。值得注意的是,语音业务收入相比于2012年下降了17%,而数据业务则增长了6.1%。我国流量经营的现状
3.1 用户规模
根据工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0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净增407.8万户,总数达12.77亿户。移动宽带用户(3G/4G)净增1386.3万户,总数达5.39亿。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超过2亿户,8M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36.6%。
移动宽带用户占比月均提升1个百分点,3G电话用户首现负增长。1-10月,移动电话用户净增4754.8万户,其中,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净增达到1.38亿户,总数达到5.39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占比由上年末的32.7%提升至42.2%,每月提升近1个百分点。4G用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0月净增突破1450万户,再创新高,移动电话用户结构呈现2G和3G用户均向4G用户迁移趋势。
3.2 移动互联网用户保持快速增长
截止2014年10月,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4亿户,同比增长7%。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8.35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5.4%,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3G上网用户达到3.91亿户,对3G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81.3%。无线上网卡用户规模10月新增38.3万户,连续两月实现正增长,整体萎缩趋势进一步放缓,总数达到1630.5万户,占移动互联网总数的比重达1.9%。
3.3 数据流量屡创新高
2014年10月,移动互联网单月接入流量创新高,每用户月均移动互联网流量突破190M。在4G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增长、流量套餐资费持续下降以及国庆假期等多重因素影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加快增长。1-10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16.05亿G,同比增长58.6%,今年以来月均提高0.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将突破60%。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3.81亿G,同比增长93%,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86%,成为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固定互联网使用量同期保持较快增长,固定宽带接入时长达33.92万亿分钟,同比增长29.9%。
3.4 量收之间矛盾突出[5]
电信运营商开展流量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流量与收入的剪刀差,即流量在快速增长,收入却没有同步增加,导致自身网络负载压力和成本不断提高。如何缩小量收增长差距已成为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最根本的问题。从国内外运营商的经营情况和效果看,引起移动宽带经营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有4点:一是流量单价下降较快,尽管如此,但用户手机上网还是以低流量的轻应用为主,流量在50M以下的用户占七成,资费仍然是用户流量消费的主要障碍;二是流量所携带的信息价值低,大部分数据流量产生于第三方应用;三是流量客户分布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少量用户占用大量带宽资源、低流量低价值用户占比较高的现象;四是盈利模式不够丰富,按流量收费仍是当前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的主要模式,流量的差异化价值以及流量所携带的信息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挖掘出来,更没有转化为收益。国外流量经营对我国运营商的启示
4.1 流量经营演进历程
4.1.1 流量上升阶段。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流量业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中国移动在2013年较2012年的数据流量增长率为93.6,中国电信增长最快达到142.2%。同时,中国联通的3G服务总收入增长率达到50.2%。但是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业务收入占运营总收入的比率均远低于50%。所以,三大运营商依然处于流量上升阶段。在此阶段,运营商需要培养消费者对流量使用的习惯,广泛促进流量消费,将传统业务转移至流量业务。同时,运营商还需要创新各类流量业务,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刺激流量消费。
4.1.2 流量主导阶段。在此阶段,消费者已形成流量消费习惯,数据流量收入超过传统业务收入成为运营商利润增长的新动力。运营商开始追求扩大流量收益,评估网络建设的投资收益。对客户、业务、合作伙伴的价值进行评估,并面向客户提供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
4.1.3 智慧运营阶段。运营商提供精确化的业务流量运营,职能化的资源匹配,精细化的业务营销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投资价值回报。同时,运营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是技术能力的制约。第二是政府政策的制约。第三是来自消费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压力。
4.2 优化网络、降低经营成本
从国外计费模式来看,流量资费普遍低于国内的资费水准。但国内运营商要降低资费,应是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降低资费,这就要运营商优化网络,提升网络利用率,实施精细化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自身运营成本,进而把这部分福利让利给广大用户,从而赢得竞争上的优势。
4.3 丰富流量内容、避免经营同质化
流量经营真正吸引用户的是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这一方面需要运营商深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爱好;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渗透,开发适应这些行业的适应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广泛的中间业务接入服务,通过中间业务进一步引领流量。
4.4 创新捆绑手段,增强流量粘性
运营商通过捆绑销售、家庭套餐、朋友圈套餐等方式推出新的资费模式,来更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群的需求,同时改善流量清零的政策,将有助于提升流量粘附度。
参考文献:
[1]侯宏.流量经营两大基石――聚合平台和智能管道帮助运营商实现个性化价值[J].通信企业管理,2010:23-25.[2]姚群峰,黄英.国外运营商流量经营发展规律[J].中国电信业,2013(11):72-74.[3]http://koreajoongangdaily.joins.com/news/article/Article.asp
x?aid=2987349.[4]https://www.xiexiebang.como.co.jp/english/corporate/ir/binary/
pdf/library/annual/fy2012/p07_e.pdf.[5]孙丽娟,方义松.流量经营之道[J].通信企业管理,2012(01):24-27.作者简介:许瀛(1988-),男,山西运城人,西安邮电大学企业管
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通信企业的运营管理,美国塞勒姆州立大
学在读工商管理硕士;薛蓉娜(1963-),女,山西临猗人,企业管理硕士,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电信,邮政运营管理。
第二篇:国外国企改革经验综述及对我国国企改革启示
国外国企改革经验综述及对我国国企改革启示
刘昆
摘 要: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表明:必须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建设及其完善。同时应注意防止金融泡沫及金融风险。应重视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及其市场规则的建立,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机制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增强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并在市场竞争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衡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标准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民营化。
从西方企业形式演变历程看,随着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向强调政府干预的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组织形式也大体经历了从私人企业为主向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转变的发展格局。目前,世界各国国有企业已经先后或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私有化或社会化及民营化,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强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抗风险的能力,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就世界各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的状况看,既有相通之处亦存在一定差别,其具体经验及做法是:
一、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及其经验
1.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
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办法。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为保证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安排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安排是指:政府保留
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
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
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问题空前严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带来工人抗议等众多社会问题。(2)如何有效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尤其是对具有自然垄断性企业实行私有化后,如何防止因私人垄断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二、德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及其经验借鉴
1.理论设想及其验证。原联邦德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50年代末,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当时的联邦政府经济部长艾哈德的理论。艾哈德主张通过民营化来改造国有企业,他认为,民营化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改变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并使两者分离,从而使国有企业能够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与此相应,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形成独立于政府的经理集团,并置于众多股东的有效监督之下。由此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扩大企业的资本,增加社会就业。
80年代以来,原联邦德国加入到世界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私有化浪潮中,到1987年,联邦政府已全部售出所持有的大众汽车公司、煤炭电力股份联合公司和普鲁士矿冶股份公司等主要国有企业的股份。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证实了早年艾哈德的理论设想,民营化改革的政策进一步得到推广。
2.经验借鉴。原联邦德国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曾经取得一定成效,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致力于改造前东德地区的国有企业,其经验是:成立“托管局”,利用“托管”的形式对其“注资改造”。为筹集改造的资金,托管局先后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特种债券,获得巨额资金后注入国有企业。注资后再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如实行股份制加以改造。由此使大多数原东德国
有企业扭亏为盈,并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此外,对负债十分严重的企业不是简单地加以出售而是从职工队伍、企业环境等方面加以包装后再出售,从而使出售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相应地也获得一定的出售收入,有助于降低国企改革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民营化并不等于将国有资产全部变为私有财产,它仅是调整改变国家对企业的控制方式,使其由直接控制改为间接控制。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改善和加强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变过去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管理形式为多样化的管理,相应地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总之,德国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企业的经营效益得以提高。国家股的存在,为保护国有资产及维护公共利益提供了有效的监督。国家以参股的身份控制企业,使企业减少了过去对政府的依赖性,比以往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俄罗斯、东欧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1.与西方国家不同,俄罗斯、东欧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具有自身特色:(1)原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比重相对较大;(2)具有体制转轨的特征。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相应地需要培植、扩大私有产权;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是体制转轨的需要,也有利于市场体制的建立及完善。与西方国家相同之处在于:俄罗斯、东欧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深受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私有化浪潮的影响,是以其为模本并强调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接轨的同样的私有化改革。
2.俄罗斯、东欧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主要采取内部私有化和外部私有化以及大私有化和小私有化的形式进行。所谓内部私有化是将股票出售给本企业职工从而实现企业私有化改造的一种方式。外部私有化是通过股票上市的办法,即在证券交易市场出售股票的办法实现私有化。小私有化则是对国有商业、服务业以及小型工业企业的私有化,主要通过商业招标和租赁的方式进行。大私有化则是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私有化。
3.从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看,俄罗斯主要采取了以无偿转让国有资产为重点的私有化改造方式。在俄罗斯小私有化中,主要以无偿转让国有资产为主,有偿转让的比重很小。在大私有化的第一阶段,也主要是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又称“证券私有化”。只是到了私有化的第二阶段,才开始从无偿转让国有资产过渡到按市场价格公开出售国有资产。
除私有化改造外,俄罗斯还保留了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实行私有化改造,对这些国有企业主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国家控股等手段加以改造,相应地强化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有助于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
4.与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方式不同的是,匈牙利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有偿转让国有资产的改造方式,其原则是国有资产出售而不分配。具体做法和经验是:(1)以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造的首要形式,相应地国家保持控股地位;(2)企业改革配套进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外贸体制和金融体制,注重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3)注意利用外资改造国有企业。
纵观俄罗斯、东欧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大致有如下值得重视和借鉴的经验:依法改造、加
强领导、形式多样。各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皆不同,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具体的改革方式也灵活多样,大体上包括公开拍卖出售、租赁、私有化证券、股票上市、内部持股、职工参股、外资并购、合资等各种形式,国情不同,企业的盈亏状况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一般地,对效益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多采用股份制改造的形式,通过股票上市或职工内部持股及参股等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管理体制;对濒临破产的国有小企业则采用公开拍卖出售、集体与企业合股经营等方式加以改造。
通过私有化改造所反映出的问题在于:
(1)内部私有化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外部私有化则使旧体制中的隐性收入显性化,它有利于同旧体制有联系的权势阶层迅速致富,从而引起社会不满。
(2)据俄罗斯学者分析,私有化进程过快,与此相应的市场体系、法律制度及经营管理方式难以迅速形成并与之配套,因而对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冲击。
(3)相比较而言,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比大型企业要顺利,大企业改革相对缓慢,从而使整个私有化进程延迟,其结果是使多数国家面临巨额预算赤字、失业人数剧增以及社会贫困面的扩大。
总之,从世界范围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发达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没有既成模式的全新课题,特别是在传统体制下国有制经济不仅比重大而且根深蒂固,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改变,因此激进的私有化改革难以达到预计的效果。一种新体制的完全建立需要时间,当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时,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阻力及成本必然加大。因此,不论是过于激进的改革还是相对迟缓的改革,都不利于体制转轨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重要的在于选准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模式、力度、速度及时机。
四、其它国家国有企业的改革
1.80年代以来,出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世界性浪潮,从欧洲到亚洲,这股浪潮波及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除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外,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纷纷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内容分别涉及到铁路、航空、海运、电报电话、烟草专卖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等,其中印度尼西亚通过拍卖使海运、出版等行业中的国营企业私营化;新加坡、马来西亚则分别通过股票公开上市的办法对航空公司、国营建设工程公司,以及国际海运公司和电气通信公司等实行股份制改造;日本则通过民营化改革,较好地解决了亏损国有企业如日本国铁的债务问题。
2.日本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做法和主要经验是:(1)国有民营。通过民营化改革,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得以彻底分开。(2)引人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借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3)股票出售。通过出售被改造国有企业的股票,改变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使民营化得以彻底实现。(4)分担债务。通过对亏损企业的债务区分,相应地政府和企业各自承担一部分债务,联合清偿。
3.新加坡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出售国有股权等私有化政策筹集巨额资金,再将其用于高技术部门的国有企业的发展;二是通过政府资金支持等手段,使国有企业向高技术领域转让,从而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结构性改造。总起来看,新加坡国有企
业改革的突出特征是:(1)强化对高技术部门国有企业的改造支持,并以高技术改造来带动一般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之实现结构转换及产业升级;(2)强调国家控股,尤其对高新技术部门国有企业的股份实行绝对控制,规定国家控股不低于30%,不允许个人和外国投资者控股。其中个人不得拥有该类型国有企业5%以上的控股权,外国投资者的持股不得超过总额的15%。
(3)强调国有企业减少与私人经济的竞争。这与其它国家通过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使之最终能够参与同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市场竞争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改革,新加坡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得以提高,并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国有企业效益最好的国家,这与新加坡政府利用高技术与市场机制改造国有企业不无关系。
4.美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出售国有资产。战后曾把大部分军工企业出售给私人垄断企业。80年代以来,又相继先后出售了包括联邦铁路货运公司、部分国有土地、电力销售机构、全国铁路客运系统等在内的一批国有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放松市场管制。政府重点取消了对国有通讯业及公共汽车业的管制,取消了对绝大部分有线电视和无线电广播以及电子计算机的电讯服务方面的限制。美国具有自由市场经济的传统,一向比较重视私人企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国有企业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政府转让职能,即把本属于政府的职能转让给私人企业。政府相继通过国有资产出售、私人企业承包或改善经营管理等办法改革国有企业。一般地,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出售国有资产,州与地方政府则着重于转让政府职能。政府转让职能后,企业效率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市政服务方面尤其明显。
总之,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使国有企业获得了自由经营的自主权,债务问题的解决,有效地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对消除财政赤字、从根本上解除政府财政负担,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国有企业改革由于国情不同、企业状况有别,其改造的方式及变革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目标主要是两个:(1)政府为摆脱财政负担;(2)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率。从改造及变革的方式看,大体采用了股份制、承包制和租赁制等具体形式,其中以股份制改造为主。具体分三种情况:①股份制改造。对那些一时难以整体出售的大企业,或者政府需要加以控制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一般通过企业内部职工入股和股票上市、部分出售等具体措施加以改造,其产权形式表现为:从原来的国家独有转为官民合有而民营的形式。②承包和租赁。主要用于市政服务及公共交通等行业的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造。一般来说,在大多数国家,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基础设施及国防工业仍属国有或由国家控股。这里仅变革企业的经营权,而不改变企业的所有权。③拍卖出让。对那些国家没有必要占有或没有能力继续经营及改造的国有企业,一般通过招标、拍卖的形式整体转让给某个或某些私人企业,使原来的完全国有转为完全私有。从总体上看,世界各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表明:国有企业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不能不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失业者增加、居民社会福利受损等;但通过改革,大多都扭亏为盈,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政府财政状况得以改善,从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素质以及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改革利大于弊。
由国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以下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1.债务及资金问题。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诸多难题,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企业负担过重。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已达一万多亿元人民币;从俄罗斯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可知,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需要巨额的原始积累资金启动,正反两面情况说明:资本市场的建立及其迅速发育成熟事关重大,在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应不断拓宽各种投融资渠道,创造条件,积极促成国有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同时注意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防止金融泡沫的出现,尤其是应注意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2.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问题。与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问题有所不同的是,我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在建立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后滞效应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因此,一方面企业忽视市场作用的逐利行为,致使热门产品和热门项目重复生产及重复上马,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和无效;与此相关的另一方面是,市场信号失真,统一、合理、规范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没有形成,致使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无序竞争现象,进一步弱化了国有企业面向市场、适应市场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机制建立。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市场问题,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与自身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同时制约着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国有企业解困必须“双管齐下”:规范市场的同时健全企业适应市场的机制。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产权改革和发展多种所有制问题。由于国情的不同及社会制度的差异,西方流行的非国有化或私有化并不构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可行的出路。衡量所有制结构变化合理性的的标准,从根本上说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邓小平制定的“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将其中的生产力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应逐步确立自身的市场标准,即:将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和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好
坏的标准;同时作为衡量是否“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及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具体标准。
参考文献:
[1] 佟福全.欧美与东亚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及不同做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7).[2] 戎殿新.国外大公司与现代企业制度[J].世界经济,1997,(10).[3] 田春生.美、德、日三种经济模式的调整与改革[J].世界经济,1997,(12).
第三篇:流量变现困扰三大电信运营商
流量变现困扰三大电信运营商 http:// 通信产业网_通信行业第一产经门户 2012-07-12 08:22 官方微博
有消息称,三大运营商将陆续启动第二轮3G建设,中移动明年将新建20万个TD-LTE基站,无线投资加大带动网优行业整体变暖,运营商流量经营和智 能管道战略将深度拓展。此外,业界专家邬贺铨称,目前,智能手机用户的月均流量达到了95.5M,根据这一形势预测,2016年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将比 2011年增加18倍甚至更多。一方面是运营商迎接数据流量飞速发展的喜悦,而另一方面却是运营商不得不面对的流量经营变现难题。
近日,安永的一份关于流量经营的电信业报告引发业界对运营商流量经营的思考。安永中国合伙人张伟雄认为,全球电信运营商正普遍面临流量变现的难题。在 全球移动数据业务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的增长并不乐观,流量变现成为摆在现阶段运营商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并成为目前影响运营商发展的主要 障碍。
难点:流量变现困扰运营商
以一季度为例,三大运营商各自的增长数据背后或是以巨大的成本支出为代价,或是面临后续乏力的困境,有的则是因为去年同期的基数太低。从今年一季度三 大运营商的财报来看,三家的利润都难以达到预期。中国电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6.5%。中国移动一季度的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增幅为3.5%,但还是低于去 年全年的利润增幅。由于去年一季度基数较低,中国联通的利润实现了同比增长,但2G收入却下滑了5%。
铁一样的事实说明,虽用户数量发展得红红火火,但增量不增收的发展态势使整个电信行业的利润不断被摊薄,依靠用户规模扩张带来的增长越来越难以带来价值。
目前,三家运营商已经在数据业务方面都有所投入,随着联通将3G入门的包月套餐下调至20元,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也相继推出不同形式的套餐以及终端优 惠政策,力争降低流量类业务的门槛加快圈地,但却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发展怪圈,尤其是数据业务的发展难以形成真金白银,着实困扰着现阶段运营商们的战略布 局。
之前被运营商寄予厚望的流量经营并非 “救命稻草”,国内运营商在流量经营转型中,依然坚持将圈地与流量经营捆绑的发展思路,这无疑将模糊运营商3G发展的重点,同时也从侧面反映运营商更加注重的仍是用户规模,而不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探索新的流量经营模式。
现状:整体流量经营层次较低
国内移动业务市场3G渗透率跨过15%分界线并已突破16%,推动2G用户转网3G,强化流量经营成运营商下一阶段发展主题。这意味着我国3G手机业务将
进入爆发增长阶段。作为3G核心业务的移动互联网数据业务却深陷难以变现的困境之中。
从全球数据业务的发展来看,美国2011年移动数据流量增123%;美移动运营商数据业务占89%流量,贡献39%营收;从2010年开始,全球主流 运营商都开始取消无限流量套餐,运营商的举动表明流量压力越来越大。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中移动网络数据流量今年增长率将超过150%,同时预计未来 几年中移动数据流量将继续大幅增长。
数据流量的增长是行业发展趋势。近年来,运营商们加快了从通信运营商向信息运营商的转型,其本质是应对同质化的通信需求向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迁移。虽 然业界媒体喜欢用非话音收入占比来衡量转型成败,但这并不符合转型的初衷。目前,三大运营商流量经营的层次还比较低,整体上看基本处于通过资费套餐引导、分流的阶段,各大运营商流量基本采取包月或者分层包月制度,对消费者的数据业务消费刺激作用不够明显。
电信运营商要主动从依靠基础电信业务增长向依靠流量增长的方向转变,并辅以不同的战略微调,才能为用户提供真正的智能服务,创造更大的流量价值。事实 上,目前三大运营商对于数据业务的重视度空前抬高,而数据业务贡献的利润也在增加。例如中国电信开始实施平台化合作模式的创新,重点聚焦云平台、移动云应 用、行业云应用、云安全、云宽带等产品,以全新的数据业务产品聚焦流量经营;中国移动明确提出“建立移动互联网产业主导地位”,面向开发者发布了“MM 云”、物联网、电子商务、位置、“飞信+”五大开放能力,以开放姿态加强流量经营合作层次;青岛联通移动分组数据业务总容量达到600万户,是老平台的3 倍,将切实提升移动数据业务发展保障。
突破:迎合趋势搭建聚合平台
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数据业务成为3G运营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也是运营商竞争的制高点。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流量经营变得炙手可热。对中国的运营商而 言,2012年最大的挑战便是实现从语音到数据流量的业务模式转换,让数据业务逐渐替代语音业务成为运营商的“现金奶牛”。
瑞银指出,内地智能手机渗透率上升,将会继续成为其数据服务增长的主要动力,约50%的3G净增客户为3G智能手机使用者,对运营商数据业务增长充满 信心,现时平均每部智能手机的每股数据用量仅70MB,增长空间巨大。正是预见到这一趋势,从去年开始,运营商纷纷推出大流量套餐,同时集采的手机重点也 锁定在千元智能机上。
业界专家邬贺铨称,为了适应这种流量的激增,运营商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运营商在普及智能手机之余还应注意与其相关的社交应用、定位应用的市场创新计 划。他特别指出,目前80%的3G用户上网流量其实在非移动状态下产生的,应对这种需求需要运营商在流量经营的技术上加大创新。可见,在数据业务的使用习惯上,运营商们还没能有效的培养或引导用户使用,没能形成用户对数据
业务自觉的使用习惯,这对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展流量经营、打造智能管道极为不 利。
目前,我国运营商自身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开放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一步创新转型,实现“价值驱动型增长”,值得运营商深思。业内专家指出,在刺 激流量增长和优化流量分布之间寻找平衡或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运营商已经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提供服务,也不可能在“围墙花园”内满足用户不断延伸和变化 的需求,运营商需要搭建聚合平台来获得范围经济,这要求新的商业理念:从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到能力集群模式,从消解对方边界到开放自身边界、从独占用户界面 到共享用户界面、从产业链上下游到平等合作伙伴,开放的平台或是流量经济从增长走向增收的关键。
第四篇: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的六大发展策略
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的六大发展策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将流量经营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当成新利润增长点的核心,都寄望于通过流量经营的发展推动公司的二次创业。因而流量经营成为三家电信运营商现在和未来重中之重的工作。从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建立流量经营中心,明确流量经营的目标,下达流量的发展指标和紧密OTT企业合作可以发现,三大电信运营商在推动终端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大力度进行流量经营能力的培养和流量业务的发展。
作为推动和执行集团公司流量经营战略的市公司,如何有效地推动集团公司流量业务发展的战略,如何有效地进行流量业务的布局,如何有效地推动流量业绩的提升,如何培养团队的流量经营能力,是地市公司市场负责人十分头痛的问题。
本文根据本人这三年来从事流量经营咨询和培训的经验,与各位分享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发展的六大发展战术,期待能帮助电信同业们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制定战术,布局市场,推动业绩,持续发展。
一、流量推广战术之一:基于组织改良的流量发展推广战术:
有效地推动流量业务业绩的发展,必须从集团到省公司再到地市公司再到县公司和区域中心都要建立起推动流量业务发展的组织体系,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改良。地市公司和县分公司必须推动流量业务发展的组织改良的开展:建立流量业务的组织体系、流量业务的岗位体系、流量业务的考核体系、流量业务的运营体系,以确保有专门的中心和专门的团队来推动流量业务的发展。如某地市联通运营商从三大层面来开展组织的改良,分别从组织层面、战术层面和支撑层面来进行改变。组织层面:进行流量组织的结构优化、建立流量专业团队;战术层面:开展流量标杆化运作的推广、对流量客户群进行细分、开展培养用户习惯、一线营销团队流量能力的培养等举措。支撑层面:建立服务支撑和售后支撑的服务团队。如某地市移动公司在推动流量业务发展过程中首先引导领导的重视,推动执行团队的思想改变,才开展流量经营的工作。某地市电信公司则从五个维度来进行组织改良,分别是:团队组建、考核规范、营销体系建设、渠道辅导(让渠道能推、会推、想推、多推)、人才培养层面。在组织结构建立方面应注意流量经营与传统业务经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故应选择合适流量经营业务发展的模式,应借鉴一些互联网企业或移动互联网的组织与团队的建立模式。在团队人才建立方面,可以适当招聘、培养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因为在流量经营中,需要有把控移动互联网业的发展情况、变化及趋势,对各大移动互联网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及优劣势均了如指掌,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调研、采集、设计、盈利模式、运行维护、产品反馈等均有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如在招聘上并不理想,可以通过内部竞聘和培养专业的流量经营的人才。
二、流量推广战术之二:基于流量业务发展流量的推广战术:
流量业务的发展如所有新业务的发展一样,一定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发展的流量,只要把握住流量发展的流量思路,便能推动流量业务的发展。流量业务的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发展流量来进行推进的,抓住流量业务发展流量中的关键环节,便能推动流量业绩的提升。
流量业务的发展流量按着这样的循环顺序开展:“网络基础——智能终端——产品设计——宣传引导——体验培育——流量营销——用户习惯”。
可以发现在流量业务发展过程中,有三大基础,一是先有网络,再有流量,网络是流量发展的基础;二是再有终端,才有流量,终端是流量的载体;三是有内容,再有流量,内容是流量的依托。当电信运营商或多或少在这三方面都有缺陷时,是否流量业务就没有办法推广呢?不然。当网络不足时,可以优化服务体系,让用户在观念上觉得我们的网络尚佳则可;当3G终端用户有限时,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终端的营销,加大终端工具箱的制定(如终端销售卡片、终端功能雷达图、终端抗拒话术库、终端挖掘小卡片),促进营销人员更好地将终端销售出去,让所有用户都能用;另一方面应加大终端与流量业务的组合营销,推动终端与流量的发展;当运营商内容不佳时(事实上目前运营商的数据业务相比于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内容应用来说只能算是脑残的产品),我们需要重新设计流量内容的产品体系,一方面利用自身资源重新设计流量产品,另一方面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新的流量产品,如移动流量家庭共享计划,如联通推出的微信沃卡,如电信推出的微博微信包月包。因而可以发现即便流量发展的三大基础存在问题也可以推动流量业务的发展。
当流量产品设计出来后,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宣传引导,客户的体验。这两个方面需要通过渠道来进行推广,要通过自有渠道、社会渠道、直销渠道和电子渠道来开展流量宣传引导和客户体验的推广。
在流量宣传引导和客户体验的情况下,便可以开展正规化的流量营销了。流量营销不应是简单的销售流量或销售应用,流量营销应关注四大方面:流量提醒、流量策划、流量营销和流量客户管理。因为这四个方面是相互相承的:流量提醒是基础、流量策划是主导、流量营销是推动、流量客户管理是关键。如流量策划方面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来拉动客户使用流量:PUSH一下带链接;短信介绍引关注;网点举办游戏赛;张榜公布秀高手;打消客户心顾虑;降低使用软门槛;试用体验不可少;分类推荐很重要;小恩小惠去带动;大鸣大放做宣传;朋友圈子重推荐;应用连锁敲门砖;网络推广建社区;线上线下成一体;用心交流促惊喜;连续推动不间断。
通过流量营销促进客户对流量的使用习惯或对内容应用的使用习惯,慢慢引导客户自动自发地使用流量。
三、流量推广战术之三:基于流量经营问题的推广战术:
基于流量经营问题的推广战术的关键在于发现流量经营过程中的最主要的问题,然后针对重要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去除流量发展的障碍,便能推动流量业绩的提升。
目前流量经营过程中影响流量发展的三大关键问题在于:一是流量应用障碍多;二是流量营销不精细;三是流量经营投入少;流量应用障碍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客户不能用;
二是客户不会用;三是客户不敢用;流量营销不精细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促销资源引导简单、套餐升级盲目、业务营销粗放;流量经营投入少主要体现三方面:系统支撑弱、客户关怀少、宣传不到位。
基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针对每个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流量应用障碍多,则采取清除障碍促普及,达到“用起来”的目的;针对流量营销不精细,采取差异引导提收入,达到“喜欢用”的目的;针对流量经营投入少,采取客户管理保服务,达到“用习惯”的目的。
清除障碍促普及的措施是:一方面通过鼓励客户对终端进行营销与替换,让客户都能用;另一方面开展流量的宣传与辅导,让客户都想用;同时开展流量型产品推广,让客户必然用。从而推动客户流量业务的普及。
差异引导提收入的措施是:一方面通过精细内容PUSH引导、确定对目标客户差异化引导,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流量套餐跨栏,让不同类型的流量客户既得到鼓励又培养用多的习惯;同时对自有流量业务进行营销,以内容留住客户,通过对客户必然生活需求的满足,从而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客户管理保服务的措施是:一方面强化流量服务宣传,让客户有良好的服务感知;另一方面开展流量提醒服务,让客户对流量没有不满意;同时开展流量服务关怀,让客户对流量业务的使用从没有不满意到满意。
通过对流量业务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扫除流量业务发展的障碍,从而确保流量业务的飞速发展。
四、流量推广战术之四:基于流量关键成功要素的推广战术
任何业务的发展都可以总结出属于其内在规律的成功关键因素,推动成功关键因素的发展,便能推动流量业务的发展。
流量业务的关键成功因素在于六大方面,分别是智能终端、应用内容、互联网营销、培育习惯、服务营销组合、系统支撑。推动流量业务发展的六大关键成功因素的关系是:智能终端是基础、应用内容是核心、互联网营销是关键、培育习惯是抓手、服务营销相结合、系统支撑需到位。
智能终端是基础,因为智能终端是推动流量经营业绩提升的关键控制点——流量入口。只有控制了流量的入口,才能算得上真正控制了流量发展的咽喉。因而我们要对智能终端最重要的流量入口门户进行掌握:如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电视等。
应用内容是核心,对于流量经营来说,流量不过是用户使用应用的手段,真正吸引用户的是内容而不是流量,要想有效地推动流量业务的发展就需要真正通过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来推动用户使用应用的习惯,从而推动用户借用流量来使用应用。故而营销人员卖流量也好,让用户增加流量也好,还是让用户持续地应用流量也好,最好的方法并不是促销或赠送,而是真正地推荐适合用户需求的内容应用给予用户。
互联网营销是关键,流量业务的营销与过去的语音营销最大的区别在于流量业务更关注小众化、碎片化的需求,因而营销模式上仍采取传统的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标准化营销其效能是有限的,互联网营销可以推动用户对流量和内容应用的大量使用,因为互联网营销一方面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传播广,同时能形成同化效应,推动应用和流量尽快进入到客户的内心。
流量业务毕竟是一种新的业务,全面的普及和使用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有耐心来培养用户的习惯。同时优质的服务营销能推动用户对流量产品的认同,也让用户更放心地使用,也让用户慢慢成为习惯。要有好的服务,系统的支撑便变得十分的重要,好的系统支撑,一方面便于精细化营销,同时可以确保用户服务的精确性。
五、流量推广战术之五:基于用户习惯的推广战术:
流量业务的顺利发展的关键在于用户的接受程度。流量业务比较难推广与普级的原因就在于用户对于流量业务这个新事物有一个接受的过程。电信运营商想尽快推动流量业务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推动客户尽快接受流量这个新事物,并尽快应用流量并成为习惯,最终生为生活的一部分。故而可以发现,如何站在用户的使用习惯的角度来推动用户的习惯的改变,是提升流量业务最佳的方法。
站在用户习惯的角度来推广流量业务的发展,应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推广流量;二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改变推广思路;三是站在客户细分角度进行个性化的推广。
一、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推广流量,即是让所有的用户能用;让潜在的用户想用;让想用的用户敢用;让敢用的用户会用;让会用的用户常用;让常用的用户多用;让多用的用户推荐;让推荐的客户满意;让满意的客户宣传,让满意的客户管理客户。
二、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改变推广思路,即是营销人员需要以客户为中心来进行营销观念的改变:从过去定为产品销售员到需求采购员的转变;从过去卖单独用到主副卡的转变;从过去关注个人接触点到圈子连接面的转变;从过去卖号卡到卖服务的转变;从过去卖产品到卖信任的转变;从过去卖关系到卖口碑的转变;从过去关注灭零次到绝沉默的转变。
三、站在客户细分角度进行个性化推广,即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流量客户的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流量营销方法,如可将流量用户分为以下类型:套餐零流量客户、套餐零低量客户、无套餐低流量客户、流量持续使用客户、流量使用减少客户、流量使用增多客户、流量用尽客户、流量超客客户。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流量客户采取针对性的流量促销策略和流量营销方法,以确保流量营销的有效性。
六、流量推广战术之六:基于运营标杆的推广战术:
流量推广的有效方法是进行对标管理,借鉴国内和国外运营商推广流量业务的发展模式,踏着成功人的脚步前行将更快到达成功。所谓对标管理是指电信运营商以行业内的一流企业作为标杆,以自身流量经营的策略、战术和措施与标杆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通过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来改善自身的不足,从而赶超标杆企业,不断追求优秀业绩的良性循
环过程。当然“对标”的关键在于对比标杆找方向、经验或差距,从而明确自身未来在流量经营方面的战略方向、推行战术和落地举措。
对标可以从三大电信运营商间进行相互学习,也可以学习外国流量经营的经验,从而推动自身流量经营的发展。如广东一电信公司采用如下思路来推动流量业务的发展,值得借鉴:确定公司流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新三者战略;为实施战略目标采取的推行战术是:建立流量中心的组织去支撑,制定和改进流量营销的流量流量,针对现在的流量经营问题进行解决,总结推动流量经营的成功要素并实施成功因素,持续性地规范化的流量运营;在落地举措方面,该电信公司采取执行五大环节,以推动流量战略目标的落地,五大环节是:终端销售、用户体验、互联网营销、服务一体系、系统支撑。又如一移动公司总结出流量业绩提升的模型来推动流量业务的发展。其流量业绩模型是:流量“四层递进”业绩体系之一 ——“让客户都能用”;流量“四层递进”业绩体系之二——“让用户想着用”:流量“四层递进”业绩体系之四——“让流量更有价值”。对标管理能最快最正确地指出电信运营商在流量经营方面的清晰方向和有效方法。
总之,流量经营对三大电信运营商来说是较新的产品,对用户来说是较新的业务,要有效地推动流量业务的发展和流量业绩的提升,需要我们电信同行们一起努力之。
第五篇:国外税务信息化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税务信息化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提要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税务部门都专设了税收信息中心或计算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计算机税收信息网络。税务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几个税务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国家,对他们税务信息化发展经验作简单介绍,以期为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20世纪中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税务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国内收入局开始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税务工作的管理。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于六十年代先后开始发展本国的税务计算机系统。自此,税务信息化建设开始了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普及。
(一)美国的税务信息化。美国从1960年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计算机征管网络。税收预测、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监控、纳税情况收集等方面的工作,都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美国国内收入局(IRS)通过2个全国性和10个地区性的数据中心,以及遍布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完成了美国联邦税收中约82%的收入征收。1997年联邦政府预算拨付3.36亿美元,用于税务局的技术更新,其中建造计算机信息系统就花费了2.06亿美元。现在,美国已利用互联网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构建起了快捷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国内收入局网站,既可以咨询到有关税收的各方面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处理纳税事宜,每年有几千万纳税人使用IRS电子信息系统来报税。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美国注重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法规,不仅设立了直属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和负责协调全国安全、基础设施防护及反恐怖行动的国家基础设施保障委员会,而且成立了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机构(NIRT)。
(二)英国的税务信息化。英国国内收入局信息系统主要处理的税种为个人所得税。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建立了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网络系统的发展,开始建立了电子申报纳税系统。也就是个人自1996~1997年,公司自1999年7月开始,实行自行计征,即由纳税人自己计算应纳税额后,再由税务局开始使用地方数据采集系统自行计征数据。后来又使用了“事后检查程序”,根据纳税人申报的情况,选定申报纳税异常的纳税人作为重点稽查对象,进行纳税申报检查。
(三)日本的税务信息化。日本在国税厅、各个国税局以及524个税务署形成了全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统一性、完善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国税局及税务署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根据征管工作统一开发运行。国税局信息中心接受税务署传送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申报信息以及银行传送的税款入库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统计、验收、核对后,再传送税务署。国税系统内不仅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而且各信息中心也形成了由若干系统构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如此,国税局、税务署的大量日常管理工作都是通过庞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的,所以税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上述几个国家的税务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不仅为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从以上三个国家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节约了税收成本,也提高了税收征收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虽然我国近年来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但由于对信息只是纯粹的录入,忽视了分析、整理和利用,造成了信息的严重堆积,共享性、开放性也不足,管理效率较低,偷、逃、骗税行为仍大量存在。这与税务信息化建设中目标不明确有关。所以,税务信息化建设至少应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是税务机关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二是税收信息能够被广泛地获取和高效地利用。
(二)我国需要有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为了适应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组织机构体系。这套体系应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集约化。即税款集中征收、人员集中办公、硬件集中建设、信息集中处理、干部集中管理。二是扁平化。应随着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征收场所的逐步撤并,使上下级之间的中间层次逐渐减少,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从而形成一种“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三是专业化。就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在基层征管机构内部对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能实行专业化分工,使每个岗位都成为税收征管“流水线”上作业的一环,环环相扣,明晰责任,相互促进,加强制约。
(三)我国税务信息化需要建立开放的信息网络。国外税务信息化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是建立了发达的信息网络。目前,我国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网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可简称为内网)。即,要突破县、市区域网的狭隘概念,建立“总局—省局—市局—县局”的纵向四级互联网络,实现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第二,在税务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建立适度信息沟通的协作网(可简称为公网)。即,在加强内部网络建设的同时,还要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网络化的形势,建立社会化的税收信息网络,通过与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的联网,更加有效地对税源进行监控,以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可简称为外网)。即,通过社会网络,以最低的成本将税务机关业已建立的信息公路延伸到纳税人和社会中去。
(四)我国需要建立一套吸引信息专业人才的机制。人是社会生产中的第一要素,税务信息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目前,税务系统经过多年努力,吸收和培养了不少计算机专业人才,但仍不能满足税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较突出的问题是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高级人才留不住,人员结构不合理,过分注重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缺乏综合分析规划能力的人才。根据国外经验,首先要拓宽育人、用人视野,税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应包括计算机、通信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综合规划人才。其次要加大税务系统内部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不断进行新知识培训,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信息专业人员。最后要提高信息专业人才的待遇,为他们设立业务档案,确定专业方向,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使他们在税务部门中有长期工作的美好前景,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