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戏剧活动中的
论戏剧活动中的“物造型”
摘要:在戏剧创演活动中,演员的表演艺术环节,是以演员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身体为材料的“人造型”环节,那么于此相对,那些借助各种物质材料为媒介的舞台造型因素,如舞美造型、灯光造型、服装造型、化妆造型、道具造型之类,我就将其统称为舞台的“物造型”艺术。
关键词:舞台艺术
舞台空间
烘托
1.1物造型在戏剧活动中的位置。主要出演使用目的而产生和存在,也有一定的“形象”造型目的。古希腊演员戴面具,穿长袍,这样,不但因为“变”角色的一种简便办法,还是演员可以扮多个角色的办法。在中国的早期戏剧中,也有面具,如戏剧史几乎都要提到得《兰陵王》还有现存典型的古代戏剧化石的戏,都有面具。中国戏剧的面具勾脸、高底靴、化妆的浓妆艳抹与打击乐的震耳欲聋、逼尖了嗓子的唱与念都是相协调的,戏场子演出要适于观众的听觉与视觉的需要密切相关。
1.2舞台美术在戏剧创演活动中,不是附庸于表演艺术的因素,而是根据自己的特殊手段造型、创造成为戏剧行动中的一个“无言的角色”。戈登克雷提出舞台“物造型”是舞美艺术家阅读剧本、烂熟于心之后,结成的“心像”在舞台上的展现。因此他反对摹仿和抄袭自然,他认为的舞台“物造型”不是肉眼看惯了的世俗事物,而是剧本形象在舞台艺术思想、情感中聚合成的一种意象的物质造型。这种造型要能够暗示剧情、渲染氛围、帮助塑造性格和激发诗意的想象。
1.3舞台“物造型”只是一种戏剧艺术创造的辅助手段,它必须以演员的“人造型”活动为聚合核心而成为戏剧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对于戏剧情节的意义来说,它只是附着于演员的表演并与之协调起来,才有意义。没有表演,“物造型”的意义只是其自身的存在的意义,这时没有戏剧了。中国戏曲不反对用舞台“物造型”手段来帮助表演,偶尔一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亦能大增其彩。
2.1舞台空间的美术造型。在古希腊、罗马的背景回音壁以后,在中世纪漫长的宗教剧、神秘剧、奇迹剧发展过程中,舞台空间的美术造型长足地发展了。背景墙有时就变作了上绘图案的屏风式建筑。搭建的舞台布景和用一些装置造成的机关设施,就是所谓的“建筑布景”和“机关布景”。“机关布景”在中国戏曲的鬼戏、武戏和神仙戏中也常常出现,到中国20世纪初的上海戏曲舞台,便将这种“机关布景”发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机关布景”给观众带来的心理刺激、感官愉悦以及剧情表现的方便。
2.2中世纪以后,从文艺复兴的17世纪到19世纪中,由于光学、绘画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戏剧进入了室内,1618年意大利建起了世界上最早的“镜框台口”的法尔纳斯剧场。这时,以镜框舞台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为基础的“透视背景”和“侧片体系”布景出现了。两者统一在“透视效果”的原则下,利用一道道侧片绘景与背景焦点的协调,来创造一种壮阔深远的景物以与戏剧表演环境交相适应。庄严的宫廷、宏阔的广场、深邃的柱廊、幽森的森林等等,建筑布景难于或不能变现的,在透视布景的侧片体系这里能够表现了。这种布景以绘画为特点,所以称为“绘画布景”。
2.3舞台的空间造型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从实用走向多功能,从舞台空间的框定到戏剧活动空间的框定,从提示性地、再现性地说明剧情时、空环境,到变现性地创造一个直喻的、揭示性的感染性的戏剧空间造型设计。
2.4舞台空间造型在戏剧创演活动中有着:框定表演空间,为演员表演活动提供物理性定位;提示剧情环境,给演员表演提供时间、空间的视觉形象;暗示人物的家庭教养、经济状况乃至人物性格。
3.1舞台空间的灯光造型。为戏剧活动照明,满足观、演交流的必须条件。演出时的灯光运用,大概最初是为了照明以便演出活动能在夜晚进行,观、演双方能够彼此相视和交流。在远古,狩猎归来,女人们忙着烤肉,孩子们在篝火旁人缝中跑来跑去,繁星下,树林中,崇拜火的初民,在脸上涂上红泥,手拿火把,就举行仪式,跳起了兴之所至的舞蹈。这就是在有戏剧因素的活动中最初的灯光使用。
3.2为戏剧情节时间、空间服务。舞台灯光可以是为剧情时间的自然推移,从早到晚,或从晚到晨,由暮入夜都可以,出月亮,出朝阳,或出繁星,或出朝阳曙光,可以视剧情需要而随心所欲地变化。
3.3为戏剧情节提供环境性的景物。天阴天晴,晨曦暮霭,都市高楼,乡村原野,都可以用景灯来处理,在天幕上打出幻影来。
3.4切割演员的表演区和戏剧空间。比如《雨夜》里,前红军女战士的老大娘在讲述与回忆的时候,灯光是将舞台一分为二的,一部分表演区是回忆场面的表演,另一半是表演区是剧场现在时的表演,这就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两个场面中的表演组织在一起了。
3.5配合剧情情调,渲染、烘托人物情绪。这方面可以用彩片灯控制的彩色变化来与舞台情绪相配合,神秘恐怖气氛。
3.6开辟一扇戏剧创演者的主观意念之窗。在一定速度控制下的跑片灯在天幕的长条形中叠印出一片和平、宁静的景象。
3.7造成特殊的艺术形象视觉效果。突出人物体态的美感,遮去前台部分的光,只从天幕打出光源,造成人物剪影,酿造诗画情境。如《死水微澜》中在教堂门口的三爷、吃洋教的女人沐浴在光里的剪影,从顶部斜照下来,配以教堂钟声,造成一个富于宗教情调的环境。
4.1舞台空间的服装造型。舞台服装,从19世纪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的洗礼后,对服装必须符合生活与人物、时代的“真实原则”的要求,就成为戏剧活动中的普遍常识了。人物服装,要与剧情变现的时代、环境、种族、人物社会地位甚至人物经历、性格相吻合。服装造型使人物形象具有戏剧的视觉美感,标明人物的身份、地位。好的服装造型在具备上述特点以外,还能够点明人物性格和情感类型。
5.1舞台人物的化妆造型。舞台人物通常是演员穿上一定的服装,带上面具或进行面部化妆后扮演一定情节中的角色而产生的。舞台人物的化妆,一般分为普通化妆和特殊造型化妆。
6.1舞台的小道具运用,也是戏剧创演中帮助人物性格塑造的促进情节发展的通常手段。如《雷雨》中周家客厅摆着的梅侍萍的照片,一方面是让鲁妈“发现”周、鲁两家恩恩怨怨、不明不白的纠葛,另一方面也为了揭示周朴园性格的两面性。
7.1戏剧活动中的“物造型”是整场戏剧的一部分,烘托作用。
第二篇:论赏析课程中戏剧
论赏析课程中戏剧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影响》
摘要:当代大学生处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时期,同时又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其审美观念除了受自身因素影响外,更大程度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一个极不稳定的状态。戏剧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源于生活,又高度地反应生活,用艺术的手段呈现生活,同时引导人们用特殊的眼光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思考人生,进而了解生活的真谛。戏剧可以用其特殊的形式启发人们去发现美,尤其是对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戏剧大学生审美影响
审美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和鲜明表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情感最为丰富、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用火一般的热情追求美。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一)审美观逐渐成型,但还不够稳定。一个人的审美观,以及其具体表现出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等都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按照一般的社会价值准则逐步形成的。随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基本成型,随着其广泛参与审美活动,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也逐渐成型,但还不够稳定。
(二)审美趣味多样,但发展不甚平衡。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是多样的,凡是有美的地方就有大学生的足迹。大学生精力充沛,头脑灵敏,充满青春活力,对各种各样的美有着热烈的追求,而且较之成年人,大学生的心境和情绪往往不稳定,注意也往往很快转移,因而更突出地具有审美趣味多样性的特点。但是,在多样性的审美趣味下,大学生的审美发展是不平衡的。
(三)审美评判自主,但带有一定盲目性。大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日益增强,因此喜欢主动地、独立地从自己对事物的审美认识中去做出审美价值的判断和选择。但往往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观察程序不当和精确性不够等原因,在审美判断上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四)喜欢追求新奇,但鉴别力尚差。由于大学生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新奇事物的感受较为集中和强烈,因而,无论是一门新学科、或是一项新技术都会引起大学生的热切向往。应该说,对新奇的追求是美的创造所必需的,但大学生的辨别和评判能力尚有欠缺,他们追求新奇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好奇心的驱使,且有时仅限于外表的肤浅的特征。
(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审美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明显表现。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在他们身上也最为鲜明地体现出审美的时代特征。当前,大学生的审美趣味日益广泛,且受西
第1页
方价值观的冲击较大。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其以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借助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演员的形体动作,有的要音乐伴奏,是文学、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戏剧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定的场景,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人们去思考。《乱民全讲》就为其典型代表。
《乱民全讲》分成许多小故事,小故事又分为几个小段, 每个不相关的小段是穿插著演,每段小故事都会让整场观众捧腹不论是会心一笑, 抑或仰天长笑。然而故事却能带领大家思考,让观众不只是笑笑, 能再去想些更深刻的东西。
我和你的关系怎样界定?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有什麼分别?我为什麼会喜欢红色?我为什麼会感到悲伤?我为什麼会感到快乐?我在唱歌 我在哭 我在大笑。我听见自己的声音。我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在问自己很多问题。我知道答案。我就是不能解决。是没有感觉。还是没有决心?整出舞台剧就是一场凝重的对哲学的思考,虽然一切似乎都在幽默搞笑反讽中完成。最后的KTV女主人公唱得嘶声力竭,那是她结束人生的最后一歌,是对人生的绝望悲歌。“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此时的她回忆着从前的种种幸福,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坐在KTV的房间里,准备唱我人生的最后一次卡拉OK,因为我已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我决定离开这个世界的理由: 第一,因为我这一生也不会得到你,第二,你永远也不会喜欢我,第三,那次你对我说,你对我已再没有任何感觉。无论如何,我们也有过一段开心快乐的日子,我选择唱KTV作为离开前最后的一件事,是因为我们在这KTV内,渡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我们在这里手拉手,唱了很多很多的歌,我还以为,我们可以一直的唱下去。也许我们都明白,在这个社会,不会有真的爱情。你对我说,人最重要是生存。你经常劝我不要想太多,不要把事情复杂化,生活越简单越好,所有问题自自然然会解决,不要执着,一定不可以太认真。我也想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我记得我和你看过一部电影叫做「埃米莉的异想世界」,人人都说戏里的埃米莉很有勇气,但那是电影,不是台湾,在台北,就算我有作埃米莉的决心,也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我可以随时改变自己,但你跟我说,我怎么改也没有用,因为我想我作自己,但当我作自己时,我又得不到你我还作自己来干什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明白,我只是觉得很辛苦。也许离开后,那种辛苦会消失。离开这个世界,可能是开心的,我想我会到了另一个世界,成为天使。若我成为天使,我一定会回来保护你,永远在你身边,听你心底里的说话,再用歌声回复你。
是的,全剧开始,它开始于一个结束,让你相信,生命是一个圆。
第2页
生活也是一个个的轮回,每一刻都是一个起点,也是终点。这才是歌剧的价值。
美,是一种表现形态,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启发人的智慧,培养气质、陶冶性情、形成品德、美化人生。审美是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头脑中的一种能动的特殊反映方式,并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地评价和判断。人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美。如果说一个人缺乏对美的感知,那么,即使是在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之作面前,或自然界让人目眩神迷的日落景象面前,或者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惊世之美面前,他们也只会无动于衷,感受不到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他可能是飒爽雄健的,但这种飒爽雄健缺乏另人心折的内涵和深度来加以衬托,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不全的。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材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戏剧就是这样,它将生活的美,愉悦的也好,悲壮的也罢,统统展现在舞台上,让人们去观察去体味。戏剧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美的感知、教育与熏陶,进行心灵、行为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追求美和享受美,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用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在向学生们介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不同美的欣赏特点、分类和标准。让他们明白人完美的形象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完美的形象体现在人在气质、性格、修养和言谈举止等各方面。在追求人的自然美(包括人的身材美、体态美、装饰美)的同时,还要追求心灵美。
戏剧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欣赏高雅艺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时候,在精彩表演鼓掌喝彩的同时,让大学生自己去感悟道理,提高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训练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起到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大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健康、高雅、富于美的文化活动中,接受真善美的启迪和陶冶,培养潜在的素质和能力,以提高审美情趣。
一棵树有绿荫的美,一朵花有开合的美。大学生正处在不断吸收养分的阶段,而戏剧正是那和风细雨。这个世界真的不缺少美,而单单缺少发现。此时,我们需要第三只眼,戏剧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第三只眼。在观看戏剧时,我们在欣赏美,观看之余我们会思考,进而发现周围的美,久而久之,我们的审美观得到正确的指引,走向了正确方向。
第3页
第三篇:论电视节目中的戏剧小品
论电视节目中的戏剧小品
小品是近三十年来新兴的一种戏剧形式,人物语言生动活泼,反映生活快捷迅速,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在诸多的文艺演出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演出样式。戏曲小品是以话剧小品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有着显著的戏曲特色。对唱、念、做、打巧妙的运用,对民间艺术多方的汲取,使其成为小品行列中有较大震撼力的种类。尤其是在我们河南这样一个戏曲大省,戏曲品种和观众都居全国之首,而戏曲小品在我省的发展也是首屈一指。
小品为什么会产生和发展那。小品艺术可以说是戏剧艺术的古老树根上抽芽生长出的一棵新苗。即属同一根系,为什么戏剧古已有之,小品迟至今日才破土而出?若说这颗年轻的艺术种子的萌芽竟是在相当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也许不少人难以苟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们一向对活跃在银幕上的电影明星相当感兴趣。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后,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当然忽略这一大众化的审美心态。因而,每年的元旦春节晚会上,家喻户晓的影星们便应邀亮相了。可是,用什么方式亮相呢?歌舞自有行家里手同台演出,岂敢班门弄斧?诗歌朗诵,说实话,眼下不怎么受欢迎,大概是“让人感动”的时代过去了。漂亮的女演员可作节目主持人,陈佩斯这位深受欢迎但似乎又不太适合正儿八经主持节目的喜剧演员有什么拿手好戏那?最拿手的自然是话剧演员。若截取电影中的某个片段或几个镜头,一是未免有些“老调重弹”,二是难免断章取义,三是综合艺术中单抽出一段表演来,便寡谈无味了,意境全无。如此种种,便促使他与当时声名大噪的“牧马人”合作,在有限的舞台时空内别出心载地表演了一段相当完整的话剧小段子。能否说,影星们或许只是将话剧小品当作“亮相”的看家手段,却在无意间促成了一颗新的艺术胚芽的问世。“每一出戏在观众面前演出时,未知的和心理上的无法预料的可变量实在太多了。”起码有一点可以断定,后来的小品“热”是王景愚,陈佩斯们始料未及的,也是当时在电视前捧腹大笑的观众们(包括文艺理论家们)预料不到的。
在戏剧艺术跃入低谷的今天,为什么小品这个带有戏剧诸多遗传因子的新生儿一脱离母体,便大有“青胜于蓝”的势头呢?
首先应该意识到,舞台戏剧艺术是不可替代的。在影视艺术大红大紫的今天,戏剧仍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因为“它(之戏剧)不像电影,也不像电视,它要求活生生的观众和活生生的演员同时出现在同一的空间内。这是戏剧独一无二的重要职能和优点”它“具有相互交流的特点。……这是一种直接的交流,至少同别的艺术相比,可以这么说。这种感情交流很快地融合为共同的生活感受。”这在电影里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因为影片已经拍摄完毕,已经结束了,盖章验收了,不可能再接受我们的反应了。演员不能听到我们的反应,不能感受到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看法不起任何作用。我们可能死气沉沉毫无反应,但影片却会照样毫无差别,无动于衷地放完指定的长度。”活人与活人和活人与影片之间的接受方式,反应,效果等等肯定是有差别的,尤其是对于喜剧来说。(喜剧的观众反应即笑声有时竟然被视为“心理场”内的一名重要角色,如果戈理对其剧作《钦差大人》的阐释。)否则就很难解释,亲自去看一个名角,这种迷人的力量来自何方:“影迷们不管是在电影里或是电视里已经看过多少次他们所喜爱的明星了,但他们还是愿意去亲自看看明星本人,不管跑多远的路”。所以说,戏剧艺术产生的危机,只是它在改变了欣赏习惯和口味的观众面前一时的无所适从,并非将要消亡的先兆。小品与观众的见面方式几乎全是戏剧式的交流,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也是将面对面的观众反应包括进去的整体的播映方式,如现场直播。最近出现的实景拍摄的喜剧电视小品,但效果不如剧场舞台上的小品。因为“在看喜剧时,经常在少数敏感观众的诱发下使全体观众爆发出捧腹大笑声。在一种特别和蔼可亲的气氛中,两三个人将会对他们的邻居发生奇妙的影响,一旦他们开始发出笑声,结果就会引起其余观众的笑声。数百年以前,剧作家们和演出人发现了这一秘密,并雇佣一批捧场者或雇
佣一批观众,把他们埋伏在观众中以激发笑声或喝彩。自然,即便是有一群雇用的捧场者也不能挽救一部坏戏。”
观众之所以青睐小品而冷落了大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是原来的那批观众了。今天剧场里的观众结构和素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一,在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中,年青一些的人没有时间和耐心从头到尾去看那几个人物纠缠不清的是非恩怨。他们喜欢的是迪斯科的节奏、摇滚乐的速度。然而,迪斯科摇滚乐不能像戏剧那么逼真地直接展示和解剖人生,小品却既能令他们忙里偷闲的娱乐上那么一会儿,又能在片刻的时间内亲切自然的凸现几个耐人寻味的生活镜头,让人咂摸和品位一点似曾有过的生活感受。小品似乎成了戏剧化 的迪斯科和摇滚乐。其二,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于是,网上文摘、缩写、梗慨大量出现。这种求知欲波及到多个或多种艺术品的精华部分,于是,有了民歌联唱、影视插曲联奏、戏曲剧种串演之类的“大杂烩”的文艺节目,有了集惊险、打斗、喜剧甚至歌舞于一体的电影电视,有了各种各样的集锦、荟萃。在同一时间长度内,是只看一出结构完整、主线突出的戏剧,还是看它十来个可以反映不同阶层、各色人物的多种风格、多维层次的小品节目,观众自会做出选择。小品不能说是适应潮流的新戏剧形式,但可以说是新的戏剧形式探索期间冲淡剧场冷清寂寞的活跃角色。
任何事物的从无到有、从盛到衰,都有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双重原因,小品的初次出现,是偶然的个体因素所致;小品的发展盛行,却是必然的群体因素所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以新的传播方式使戏曲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快餐进入千家万户,特色的优势被更多的观众接受和喜爱。由于众多专业创作人员和演员的加盟,在艺术上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涌现出一批为观众所喜爱的小品明星。在戏曲市场上,戏曲小品的这种“品牌”效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众所周知,作为民族瑰宝的戏曲艺术有着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在很长时间内,戏曲是民间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它对于传播民族文化,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情趣,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天的戏曲小品,不仅传承了戏曲母体的优势,更直接的关注现实,集中多样化的手段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且它是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形式,带领人们去感悟人生的内涵。
戏曲小品的创作是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员在小品创作中,首先应从分析角色的“行动”入手。黑格尔说“动作起源于心灵。”小品的创作,演员应如同对待 “大戏”一样,先从人物的心理分析入手,只有明确人物的行动目的,找出角色为达到目的的所采取的一系列动作,即人物合理的心理流程,才能创作出鲜活的人物和个性化角色。小品演员创作的要求投入快、定位准、跌宕起伏大、心理技术过硬,在把握角色的嬉笑怒骂中将悲欢离合流露出来,在人物交流的碰撞中不断的产生火花和剧场效果。从另一种角度说,小品发展到今天,也得力于演员们寓庄于谐、幽默风趣、情深意浓、浓缩人生的艺术表演。
每个演员的成长道路不同,身怀的技艺也就不同,在编导的过程中,要把演员自身的技艺和长处设计到总体构思里。戏曲小品的长处在于戏曲技巧的多样化,好的戏曲小品,应把演员的唱、念、做、打充分调动起来,让观众通过戏曲程式得到美的享受,要避免低俗、自嘲等艺术性差的作品,使之成为通俗性、艺术性、戏曲化的艺术品类。
总之,戏曲小品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定要紧扣时代,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艺术作品只要有对生活不断的关注才会被社会所关注。特别是在人们文化消费观念不断确立的今天,戏曲小品要努力成为一种高消费的艺术品进入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四篇: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
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
作者:点击数:319更新时间:2008/12/26 18:13:23★★★
中国戏曲是东方的一棵常青树;莎士比亚戏剧是西方的一颗新星。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如果说中国戏曲是一曲悠扬的萧颂;那么莎士比亚戏剧更像是梦幻般的旋律。
莎士比亚在类型众多的剧本(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励,传奇剧)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如莎氏所创造的帝王将相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更有其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相似的。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剧又一鲜明的艺术特色。莎士比亚为了刻画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画面,增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打破了古希腊罗马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三一律”的束缚,往往在剧本里特意设计和安排了两个以上的故事情节(《仲夏夜之梦》中多至四条线索),或平行发展,或曲折交错,彼此对照,互相补充。
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莎剧的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闻其声若见其人,完全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到了个性化和形象化的结合,哲理性和抒情性的交融。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魅力,领导着一方舞台。
第五篇:论幼儿园戏剧教育的教学策略
论幼儿园戏剧教育的教学策略
幼儿具有戏剧天性。幼儿在戏剧的世界里能随兴所至,且不受外界的约束。幼儿园戏剧教育为幼儿的戏剧表演提供了舞台,但它不是才艺教育,不是为了训练演员。而是要激发幼儿创作的潜能,让幼儿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重新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体验艺术创作的喜乐,进而更加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另外,通过戏剧活动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既然戏剧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价值,那么,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这些价值呢?
一、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
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让幼儿进行角色体验时,可以采用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两种形式。
(一)全班角色扮演
全班角色扮演(Whole class Role-play)是指全班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这种策略可以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幼儿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和表达:这种策略还较容易使幼儿产生参与感,不觉得自己只是旁观者。
在大班“邀游太空”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从视频资料中获取的信息集体模仿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活动。全班幼儿扮演同一个角色,但是幼儿是根据自己对这一角色的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他们的体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在中班“小鸭的故事”主题活动的“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中,每个幼儿对“鸭妈妈抱着小鸭”的动作的体验是需要他们亲身感受的。因此,教师请全班幼儿都扮演鸭妈妈的角色,亲身体验对“抱着小鸭(假想的动作)”这一动作的感受。
在全班角色扮演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空间的分配。如果空间分配不好,活动室内难免会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而且孩子们可能会互相干扰,使活动难以进行下去。因此,教师要划分好区域,可以用指示语提示幼儿活动的范围,也可以事先用指示线标示出幼儿的活动范围。
(二)分组角色扮演
分组角色扮演也是戏剧教育中常用的策略,它有自由分组和固定组两种形式。自由分组角色扮演
自由分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好朋友结组。二是根据角色结组,三是随机分组。好朋友结组是指教师在运用分组角色扮演策略时,使用“找自己的好朋友”的指令,让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结成小组,一起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再把讨论的内容表演出来。例如,在“小花鸭的故事”活动中,教师是这样组织幼儿进行戏剧表演的:“小朋友们,这是我们之前编的故事,你们喜欢哪一段呢?找自己的好朋友把这一段演出来好不好?”在运用好朋友结组时,教师应该在表演之前引导好朋友之间充分沟通。好朋友结组的结组对象过于单一,孩子们的相互交往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不宜频繁使用这种分组方法。根据角色结组是指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与选择同一角色的幼儿结成一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角色圈”。在这个“角色圈”中的幼儿共同扮演一个形象,这有助于消除某些幼儿的紧张心理,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例如,在小班“三只小猪”
1
活动中,教师就采用了“角色圈”的方式把全班幼儿分成三组,第一组扮演猪大哥,第二组扮演猪二哥,第三组扮演猪小弟。还有一种分组方式是教师随机把孩子们分成几组进行表演,这样的分组方式可以在大班运用。
固定组角色扮演
为了管理的需要,每个班级都会分成几个固定的小组,有时教师也会运用这样的小组开展活动,固定组中的孩子一般座位离得较近,方便讨论,也便于教师管理。教师采用固定组时同样需要划定活动区域并告知幼儿,以方便幼儿活动。
无论采用什么分组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幼儿充分交流,自由创作和表达,便于教师很好地指导每个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经验准备,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选用合适的组织形式。
二、教师入戏和教师出戏
“教师入戏”源于英国戏剧教育家多萝西·海滋考特所创的“领导者参与角色中”(Leader-in-role)的技巧。教师入戏是指教师扮演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教师出戏是指教师从戏剧中的角色身份回归到教师身份。
(一)教师入戏和出戏的具体做法
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方式,自然地参与角色扮演。最后再以适宜的方式回归到教师身份,来调整或结束教学。教师在扮演角色时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能使他们处在混淆不清的状态。所以,教师入戏和出戏时要自然而明显。另外,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是戏剧中的人物还是教师。这一点也很关键。
教师进入角色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介绍,教师直接说明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者请幼儿扮演什么角色。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扮演“伤心的大树”时是这样说的:“我现在是一棵伤心的大树,有谁知道我为什么伤心啊?”这就是一种直接介绍进入角色扮演的方式。
二是通过某种标志物辅以叙述和描述,这个标志物或是一顶帽子,或是一件披风,或是一根魔法棒,或是一只小动物,等等。例如,在“大树与小鸟”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扮演小魔仙时采用了这种入戏方式:“这里有一根魔法棒,当我举起这根魔法棒的时候,我就是小魔仙;当我放下这根魔法棒时,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在“我的幸运一天”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用一个醒目的猪鼻子作为小猪的标志,并说:“当我戴上这个猪鼻子时,我就变成小猪了;当我放下猪鼻子时,我就是你们的老师。”这就是一种通过标志物并辅以叙述和描述进入角色扮演的方式。
三是指定说明,以某一情况代表某一角色。比如,当我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我就是国王,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当我离开椅子时,我就是老师,等等。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运用直接介绍或辅以标志物的入戏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2
园本教研示范园,幼儿戏剧是特色
4月11日,杭州闻裕顺幼儿园向全市的幼教界同行展示了在园本教研方面的成果,该幼儿园已于今年初被评为浙江省园本教研示范园,全省共有26所中、小学,幼儿园通过本次校(园)本教研的验收。展示活动分三部分进行,首先是园长介绍幼儿园近几年来在园本教研方面所收获的成果。接着是全园教师关于目前正在开展的课题《幼儿园戏剧游戏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的教研讨论活动,老师对于在课题遇到的疑问和困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展示在同行们面前的是开放式的区域活动,开放式的区域是幼儿园的园本特色活动,关于开放的区域幼儿园做了深刻的研究,并获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本次活动的展示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幼儿戏剧游戏的新内容,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体验到了戏剧的魅力。
闻裕顺幼儿园每个班都在开放式的区域活动中,创设了戏剧区,给孩子提供一个空间,让孩子在自主的游戏中进行戏剧的创作和展现,每个班也都选择了一个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戏剧内容,比如:大班的戏剧故事内容、情节大都是幼儿自己创编的,中班则以童话剧为主等等。
关于幼儿戏剧游戏的讨论内容:
课题名称《幼儿园戏剧游戏的开放和实践研究》
戏剧艺术是人类文化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它融会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有极大的艺术魅力。那么什么是幼儿园戏剧游戏呢?简单地讲就是戏剧形式的游戏,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时间自主版与戏剧活动。
孩子的艺术表现能力不如成人戏剧中的表现那么精彩,存在着差距是客观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戏剧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在我们的戏剧游戏中,幼儿的戏剧艺术元素并没有少,如语言方面、服饰方面、音乐方面等,我们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艺术表现能力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可能游戏的初期艺术的展现弱一些,例如台词开始很生活化,慢慢地就会生动和富有情感起来,开始配乐由老师选定,但后来会自己从众多音乐中选择合适剧情的音乐,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打扮自己,打扮舞台。不仅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戏剧的魅力。在组织孩子戏剧游戏时,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特色,当孩子们热衷于讨论台词时,可能旁观者觉得象语言游戏,当孩子们对戏剧中人物感兴趣了,那段时间可能就象表演游戏,当孩子们关注音乐时,游戏进行过程中就象音乐游戏了,但我们综合的,完整的来看整个戏剧活动区的活动,就明白了,戏剧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游戏。戏剧游戏是一种综合性那么强的活动,它和其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游戏的组织上一定会有它的特点,因此,首先要肯定的是,展开戏剧活动是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轻松的学,快乐的学,而且学的更好学的更多。游戏化在这里应该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孩子轻松的学,又很多很多的方法和策略,我们的老师用参与角色的方法,用动画片引导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体验戏剧的魅力,快乐自主的进行戏剧活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