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上海教委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2010年度办学报告
关于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原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由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及“211工程”重点院校东华大学,和亚太地区著名的创新设计与商业教育机构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作成立的实行高等非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根据目前上海以及全国对于设计和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凭借学院本身在创新设计和商业领域内的雄厚实力,为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创意产业和跨国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且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优质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和严谨的办学模式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责任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理事会,决定学院发展方向和办学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理事会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有权决定学院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财务决算等重大事宜。理事会由七人组成。理事长由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代表担任;副理事长由东华大学代表担任;东华大学派遣四名理事,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派遣三名理事。此外,由东华大学校长兼任名誉理事长。为便于召集理事会,必须由理事长或副理事长出席主持会议。日常一般事项直接由学院管理机构负责实施。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下设院长一名,由东华大学任命,负责组织执行理事会的决定和领导学院的各项管理工作;设常务副院长一名,由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派出,主要负责具体实施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完成理事会、院长决定的其他工作。学院的管理、教学人员由院长或者院长授权学院有关部门决定任免。学院领导班子定期向理事会汇报工作。
1.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自建校以来一贯重视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力图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与执行体制。根据我院中外合作的办学优势和教育活动及教学管理的特点,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七个方面:
1)针对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严格教育管理体系
A.以创新设计和商业教育为主的专业设置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基于目前上海以及全国对于设计和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凭借学院本身在创新设计和商业领域内的雄厚实力,为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创意产业和跨国企业培养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同时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又具备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性设计与商业人才。学院目前开设有:时装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室内设计、时装营销和商业管理共6个专业,并且配以英语强化课程辅助教学。
B.英语强化课程
鉴于我院开设的设计与管理课程都由外籍教师授课,势必要求中国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理解与沟通能力。为了让学生适应专业课程的课堂交流和书面表达的要求,我院在新生入学之前特别设计了英文分级考试和面试,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英文强化课程班。
C.新生满意度调查
新生入学三周后,我院学生服务处会开展新生满意度调查活动。对教学质量、软硬件环境、宿舍与卫生安全等反馈意见,我院十分重视,总是及时汇报院级领导,并做出相应的及时改进措施。
D.网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我院采用了先进的网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在ERP系统中更新学生的出勤状态,以便学生服务处和各系经理实时了解学生的考勤情况。对于缺课严重和学业表现欠佳的学生,我院要求任课教师和系经理向相关学生发出书面学习建议书,并及时与家长联系,从而能够双方合力,给予学习与思想辅导,尽快让学生回到课堂加紧学习的步伐。
E.两年内通过英语6级和考获雅思6.0 对于那些难以达标的学生,我院采取了及时的“英语二级学生专业课停止学习”的严格政策,让这些学生专注于英文课的学习,实现早日专业课与英文课的“两翼齐飞”。学生必须在进入第三年专业学
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学生管理
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和各层教研会议体系 外籍教师与助教队伍建设与管理 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和实习活动 教师与学生手册的更新与制度执行
新加坡学术质量管理机构与我院学术委员会的沟通与互动 以及教学资源、设备和教学信息资料的管理与更新习前通过英语6级及考获雅思6.0,如果学生未能达到要求,则他们必须继续学习英语课程直至通过6级且考获雅思6.0以上成绩。
2)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和各层教研会议体系保障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院的管理组织结构和各层教研会议制度体现教育质量方面的责任明确,有效支持了教学宗旨和目标的实现。学院的组织结构图定义了学校各级的结构与分工,反映了各层领导与教职人员如何相互支持与合作。我院结合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实际运作特点,特别制定了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多级教研会议政策。按照具体规定,我院每月都定期第二周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第三周学院各专业管理层会议和第四周部门教研会议。这些各级常规性会议的召开能够有效推动教学任务的层层执行与落实,确保机构内部各层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3)建设与管理具有“莱佛士”特色的外籍教师与助教队伍
A.人力资源优化
优化人力资源、建设教师和助教队伍是我院办学的重中之重。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强化“教师听课制度”、“助教听课制度”结合“学生对教师评估系统”的三位一体的教师及教辅人员的管理与质控工作。
B.教师听课制度 所谓“教师听课制度”,就是每学期的三、四周期间由学科带头人或系主任牵头在各系开展对一定比例的教师开展听课活动,加强新老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理解,从而更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C.外教与助教相结合
外籍教师与助教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就是相辅相成的主配角。助教提供及时的课堂翻译和课后教学协助工作。学校同样重视翻译队伍的建设,在每学期的三、四周安排对新老翻译的随堂听课活动。对听课感受进行打分,并对翻译进行评级考核,定期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真正落实相关职责和行为准则。D.教师教学评估体系
在全面考察教师与助教的同时,我院学生服务处每学期都会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估调查活动,问题涉及教学目标的贯彻、教学教法的质量、教师教学特点和不足意见等方面,如实传达给各位讲师,与之进行面谈,一起做出书面改进意见。
4)学生在国内外行业竞赛中施展才能、国内外实习机会造就明日行业精英
A.众多获奖和荣誉
我院各级领导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规模不同的专业竞赛。正是通过这些竞赛的考验与打磨,我院得以真正检验各专业的办学质量、各专业与行业的紧密联系程度和生命力。在2009-2010年度,我院学生不负众望,一如既往地荣获了多项国内外的荣誉。
B.学生实习项目
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我院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第七学期的实习课程。为帮助学生找到合适优秀的实习单位,我院以人才发展中心(CPD)和系主任推荐为模式,同各行业众多的著名国内外公司和驻沪办事处长时期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了解实习生的学习和工作状况,及时更新实习公司名单数据库,为未来的实习生充分就业与实习推荐做好准备工作。
5)体现我院教学管理力度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
教师手册与学生手册全面记录了我院对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等在内的教学活动的规范与指导制度。手册由系主任、系经理和学院学生服务处联合负责编制和指导,让每位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和有效贯彻各项制度,身体力行地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院要求学术委员会定期进行手册的审核与更新工作。
6)新加坡莱佛士学术质量管理机构审查与监督工作以及我院学术委员会的积极建设
A.新加坡莱佛士学术质量管理机构
新加坡莱佛士学术质量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指导和发展莱佛士教育集团内多所高等学院的教学质量。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作为莱佛士教育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最具规模和影响的学院每季度都会派遣两位院方主要学科带头人和负责教师赴新加坡总部参加各项由新加坡学术质量管理机构主办的培训活动。B.学院学术委员会
我院学术委员会是由每系的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组成的教学组织。除了日常的每月会议之外,我院学术委员会负责所有与学术和教学工作有关的事项,重要工作包括学生奖学金的选拔工作、各项教学规范和制度的制定、员工发展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师培训计划。2.全英语教学
学院采用全英语授课,通过英语分级测试,让学生参加相应级别的英语强化课程学习。学院有着20多位专业英语教师组成,他们不仅具有英语专业本科甚至硕士以上的学历,而且多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善于通过各种有效和实用的方法与手段帮助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尽可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英语应用能力。学院的英语强化课程从低到高共分为1-6级,总计600个学时,针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教学方法和侧重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通过这种科学和密集的强化课程,学生2年内能达到相当于雅思6.0的英语水平。
同时,在学生进入第三年课程之前,学院将要求学生去参加雅思考试,并且在考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强化训练,以确保他们能顺利考获雅思6.0以上的成绩。
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3.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学院师资队伍由120多位资深的外籍教师组成,全部获得上海市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籍专家证。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丹麦、土耳其、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墨西哥、巴西等3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5岁以上,平均工作经验为10年以上。他们不仅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丰富的行业背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充满创意空间的国际化学习环境。4.为毕业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学院每年都会投入巨资,租用大型会场,举行年度作品展与时装秀,届时除了学生和家长外,还会有众多行业嘉宾和媒体受邀参加。这既是学生检验自己3年学习成果的机会,又是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更是学生的就业直通车,2010年度作品展与时装秀“远景”于4月15日在正大广场隆重举行,5.人才发展中心-学生事业拓展平台 学生的就业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学院工作的重点之一,本着教书育人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设计和管理人才的原则,学院每年都会花大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为此我们成立了人才发展中心,主要负责学生就业与实习推荐,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并组织校园宣讲会和招聘会,举办职业发展讲座和企业嘉宾讲座,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培训等服务。人才发展中心不仅是校企合作的桥梁,也是学生拓展个人事业的良好平台。
2010年9月15日,知名国际学院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隆重举行主题为“校企接力共育未‘莱’星”——2010莱佛士校企合作揭幕庆典暨职业发展推广周活动,吸引了来自卡地亚、渣打银行、eBay等22家国际顶尖品牌约60多位企业高管的参与,将服务3000多位莱佛士学生的职业发展推广盛会拉开帷幕。
东华莱佛士时装设计、时装营销、商业管理、多媒体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六大专业的学生凭借国际顶尖教育背景、出众的英语沟通能力
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及实战型的专业技能,在招聘现场各显身手,令名企高管们收获满满。
2010年度,学院人才发展中心在校内先后举办了多场校园招聘会: 2010年9月15-17日,莱佛士校企合作揭幕庆典暨职业发展推广周活动期间除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和职业发展讲座外,还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系列招聘会,来自各行业的17家领军企业为本次招聘会带来了68个职位,覆盖了学院的六大专业。
2010年6月2日至6月3日,世界五百强利丰集团Li&Fung专程邀请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时装设计系优秀学生进行面试,通过实习生面试的学生将有机会在实习结束后成为该五百强企业的正式员工。
2010年4月,全球领先的美国现代奢侈品牌——COACH来到我们学院进行校园招聘,为2010年新一期的管理培训生项目寻找最佳人选。
此外,2010年3月中旬,学院不断接到来自国际各大品牌公司的招聘信息,可谓人才紧俏。
6.一流的教学设施与设备
学院耗资800多万元人民币对校舍进行装修和重建,现有三幢独立的教学楼设于东华大学校园内,总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分别是主楼、莱佛士楼和设计楼,各幢教学楼由于都实现了无线宽带上网,学生可以在教学楼内的任意一个教室自由上网查找信息。另外,各种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一应俱全,很好地满足了国际化和现代化教学的要求。7.招生宣传与广告、招生对象、规模、录取方式及颁发证书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是东华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根据东华大学的章程,东华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全校非学历教育的全面管理,并制定了“东华大学非学历教育管理办法”,其中包括对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在内的所有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与宣传的审批,以确保招生广告与宣传的真实。
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依法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的是三年制高等非学历教育,通过引进新加坡的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实施教学。如果学生选择三年全部在国内完成学习,将获得东华大学授予的结业证书和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授予的相关专业的结业证书。学院的招生对象是应届或历届高中和三校毕业生,包括大专以上学历和在职人士。要求学生有一定英语基础,且对专业有浓厚兴趣。
由于采用计划外自主招生的方式,学生入学无需考试,免试入学。但学生入学时需参加英语分级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参加相应级别的英语强化课程。16年来,在上海市教委和东华大学的指导,以及学院本身不懈的努力下,学院的规模有了很大发展,目前有近3000名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读。
8.财务状况与管理体系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学院始终严格按照中国的财务和审计制度,认真贯彻和执行学院理事会批准的预决算,运营和管理学院的财务。在中新双方的协力下,学院通过开源节流和有效控制,在2009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6亿元;费用支出为2.09亿元。学院被上海市税务局评为2008-2009年度A类纳税信用等级。同时,还被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授予2009年度经济发展贡献奖。
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学院也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的好评,他们对于我们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优秀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于学院在输送优秀人才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凭借16年来的成功办学,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不仅得到了行业与社会的肯定,以及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而且还受到了媒体的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广泛关注。在2010年10月8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的题为《中外合作办学如何“洋为中用”》报道中提到:“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国际合作不应该是简单的西化,而应当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国外优良的教育模式和体制。”撰文记者因为莱佛士16年成功的合作办学经验而特地采访了莱佛士教育集团中国区总裁周国础。周国础总裁在采访中提到:“教育的品牌化、集团化有着积极意义。品牌化和集团化发展是中国教育做大做强并与国际接轨的必要过程。”
在此之前,新华社的记者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关于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话题,专程采访了莱佛士教育集团中国区总裁周国础先生。周国础总裁在采访中提到:“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往往是理念的革新,例如淡化分数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实践能力、与职业市场接轨紧密等。让境外教育资源与国内的公立、民营教育机构在平等的环境下良性竞争、互为补充,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有利于中国教育界接受国际先进教育理念。”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是新加坡莱佛士学院集团在中国的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也是集团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为了促进上海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从2008年起与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及东华大学共同设立为期五年总计3000万元的“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东华大学教育基金”,规定每年捐资600万元人民币给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东华大学各种教学与科研工作。
其他爱心公益和慈善活动
2010年10月28日至29日,由学院的资深外教、名企校友、学院代表组成的爱心志愿团11人远赴安徽特教中专,继2009年9月捐赠100万元、12月邀请特教师生代表访沪后,再次从“心”出发,为安徽特教中专的学生们,带去了全新的学习体验、真诚的爱心关怀,以及敢于实现梦想的勇气。
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此外,在四川地震期间,周华盛先生还个人捐赠11.7万元人民币给东华大学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四川籍学生,加上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筹措的20余万元人民币的捐款,以及莱佛士教育集团在国内其他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的捐款,使捐款总额超过了100万元。所有这些工作都表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集团和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在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中的积极态度。
总结
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和关心,以及东华大学的支持下,经过16年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如今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已享誉沪上,在国内外各类设计大赛中屡获殊荣。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先锋,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努力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创造自己风格,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与一流硬件设施的配套辅助下,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设计及管理类人才,成为亚太地区令人瞩目的设计与管理院校,被誉为培养青年设计师的摇篮。
我们已经与东华大学肩并肩共同走过了第一个十年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雨路,历经各种坎坷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积累了许多办学的经验。如今,学院已进入第二个十年合作办学期,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和思考,努力开创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满足国际化需求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塑造一个以先进、优质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和严谨的管理为基础的教育品牌。
我们将用高瞻远瞩的眼光,立足上海,放眼世界,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中国一流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衷心感谢上海市教委16年来对于我们办学工作的支持与肯定,更期望教委领导能一如既往地指导我们的办学工作。我们将尽最大努力配合上海市教委对我们合作办学的复核工作,争取早日通过此次复核。我们也将继续凭借优质的创新设计和商业教育为行业和社会培养
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优秀的人才,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
(原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
2011年3月 2010年度总结报告:2011年3月
第二篇:上海各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情况介绍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长期以来是复旦大学接受外国留学生和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复旦大学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历史却已有半个世纪了。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接受的第一位外国学生是曾任日本东洋大学文学教授的今富正巳。1952年夏上海学院中文系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今富正已随之进入我校中文系学习。1953年7月提前1年毕业。1956年9月日本学生中田庆雄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特别优秀生”,转到复旦大学中文系随胡裕树教授学习现代汉语,1958年7月毕业。同时学习的还有山下好之、菊地升等日本学生。中田庆雄现任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鉴于他为中日贸易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2003年1月20日中日友好协会宋健会长代表中国政府授予中田庆雄“中日友好使者”称号。1992年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1959年10月—1961年,苏联留学生基达连科·米沙来校攻读中国哲学史,指导教师为胡曲园、严北溟、周予同等教授。1965年2月—7月,阿尔巴尼亚留学生沙邦·巴沙库在复旦微分几何专业学习,指导教师为苏步青教授。通过论文答辩后巴沙库被授予硕士学位。
1965年9月有214名越南留学生来复旦学习,其中1名研究生、1名进修生分别由谢希德、华中一教授指导,其余分成12个班学习汉语。为此,经学校领导多次研究决定,于8月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负责越南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负责人为胡裕树、蒋培玉,并配备27名教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批留学生陆续回国。此后,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自行解体。
1974年复旦大学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学校先后设立“校办外国留学生组”、“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外事办公室外国留学生组”等留学生管理机构,李荣兴、陈仁凤先后任组长,蔡传廉、胡正娥、王邦佐等先后分管留学生工作。
1984年8月,学校成立独立编制的“外国留学生部”,由蔡传廉任主任,陈仁凤任副主任。外国留学生部下设汉语、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概况等教研室以及办公室、教务科、行政科,全面负责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来复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增长较快,为适应留学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复旦大学于1987年5月正式组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由蔡传廉任院长,陈仁凤任副院长。1991年6月陈仁凤继任院长。先后担任副院长的有王国安(1988年6月—1991年11月)、李福根(1991年11月—1997年2月)、陶黎铭(1993年3月—2005年1月)、沈文忠(1997年3月—现在)、张高孟(2001年1月—2003年11月),吴中伟(2005年1月—现在)、彭增安(2005年1月—现在)。1997年12月,陈仁凤调市外办工作,担任市外办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学校委任博士生导师朱立元教授为学院院长、吴慧贞为学院常务副院长。2004年11月,学校委任博士生导师朱永生教授为学院院长。
2004年以前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一个集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三位一体的留学生院,其机构设置相应分成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大板块。教学方面除原有几个教研室以外,学院成立时又增设汉语第二教研室;年底又从两个汉语教研室中析置汉语第三教研室。翌年新设教材教法研究室。1994年设立语言文化教研室。1996年5月学院设立一室两部:成立汉学研究室,聘请古籍整理所章培恒、中文系顾易生、哲学系潘富恩等著名教授为兼职教授;成立汉语进修部,下辖三个汉语教研室,分别负责初级汉语、中级汉语、高级汉语的教学;成立语言文化部,下辖语言文化、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三个教研室,负责汉语言本科生、普通专业进修生的教学。1999年5月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两个教研室合并为语言文化第二教研室;2001年7月从语言文化第一教研室析出语言文化第二教研室,原语言文化第二教研室改名为语言文化第三教研室。
行政管理方面学院设有院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学生科、教务科、行政科、财务室、资料室等科室。2000年4月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留办改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医学分院;翌年2月两校实质性融合后改称枫林校区办公室。
后勤服务方面设有餐厅、大楼管理、服务中心、小卖部等机构,另有留学生专用运动场、健身房、洗衣房等生活设施。
为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学校对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2003年1月,将原由学院管理的外国留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托付给校外物业公司,原在留学生宿舍工作的工人同时由该物业公司托管。同年11月,又将原学院招生办、学生科、行政科、枫林办等科室分出去,成立“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全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的政策制订与工作协调,吴慧贞调任留办主任;新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专门负责对外汉语教学与科研及在学院学习的留学生的相关管理。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学科结构与年龄层次比较合理、业务素质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59人,其中语言类教师占三分之二略强,文化类教师占近三分之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共42人,占70%。教师中已有研究生学位的共46人;有高级职称的共26人。曾长期在学院执教现已退休的教授有高玉蓉、陈光磊、陈仁凤、陈阿宝、秦湘、王国安。2002年聘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屈承熹先生为学院兼职教授。学院还聘有大量兼职教师。目前学院为留学生共开设数十门课程,大部分课程得到了留学生的好评。王国安在1985年被教育部评为外国留学生先进工作者;吴中伟、秦湘等获得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优秀奖二、三等奖。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复旦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界较早地打破了按学期划分的编班传统,创建了“零起点、八级次、两年制”的基础汉语教学体制,逐步形成了“细化级次,多层递进”、“小步走,连续教,两月上个新台阶”这两个基本特征。学院组织编写了与此配套的汉语教学主干教材和口语、听力、泛读等分技能语言训练教材,制订实施了包括教学总体设计、课程设置、测试和评估等方面的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制度(1999年5月建立,2004年2月改为教学指导小组)。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涵盖汉语言本科教学、汉语长期进修教学、汉语短期速成教学,其基本思路已为国家汉办所编制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吸收。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院在全国第一个开设了专门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现为汉语言[对外]专业),培养各国留学生成为熟练掌握汉语、全面了解中国文化、能同中国进行各种交流的通用人才。该专业现设语言文化、汉英双语、汉英国际和国际经贸等方向。自成立以来,已有七届毕业生。目前在校的该专业学生共有500多人。汉语言本科专业实行宽进严出、逐年淘汰制,以确保学历学位生的教学质量。
学院制订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举办国际国内各种学术讨论会,组织青年学术沙龙,编辑出版各种论文集与《汉学论丛》,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学院教师在承担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方设法挤时间搞科研,发表或出版了大量有关对外汉语以及文、史、哲、经等学科领域较有质量的论文和著作以及各种工具书和译著等。目前,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学院“对外汉语„细化级次,多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2000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另外近几年还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9 项。
复旦大学一向重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二十多年来,学院先后编写出版了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主干课型教材、教学配套类技能训练教材、综合类文化教材、应试技能教材等各种类型的教材30多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今日汉语》(共14册)、《新汉语课本》(共8册)、《标准汉语教程》(共12册)、《新编汉语速成教材》(共6册)、《汉语水平考试技巧》、《中国文化系列教材》(共7种)、《当代中文》(共14册)等。
早在1990年,复旦大学就已正式成为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南方考点。现在每年5月、7月、12月三次举行考试。学院也注意开展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1995年学院成为国家在上海及临近省市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考点。
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华东分会会长、秘书长单位,学院多次承担组织华东地区对外汉语教学会议,编辑出版华东地区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组织青年学术委员会,并开展相关活动。
2002年11月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评审中复旦大学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语言大学。2003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4家单位成为我国首批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学院全方位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每年吸收各国著名高校的交流学生来校学习;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各类短训班;和众多国外留学中介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不断开拓汉语言本科新的专业方向;依托外国办学机构,在海外建立教学点。多年来,学院每年派6至9名教师赴欧美、日、韩等国家担任汉语教学工作或进行合作研究。
复旦大学所接受的外国留学生类别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学历生和语言进修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研究学者等非学历生以及短期留学生。自1974年以来,共接受了来自100多个国家1万余名各类留学生(见附表一)。2003年复旦大学共有26个院系所接受了近1800名长期留学生(见附表二)。2007年春已注册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的本科生和长期进修生有1300多名,来自50多个国家。因此,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被誉为“小小联合国”。为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学院建立了联系教师(班主任)制度,即每位教师负责联系1-3个班级的留学生,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了解。学院每年一次组织为期一周的教学旅行,让留学生到中国各地亲身感悟中国文化,熟悉中国社会。平时学院也组织各种参观、交流、文体活动,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学院还连续多年组织汉语演讲比赛和摄影比赛。
学院现有留学生专用的大小50多间教室、10个多媒体教室,4个视听教室、1个多功能教室和1个大考场。学院资料室有各种图书11600多册,中外文报刊200余种,各类音像资料1000余盒。(2007年5月更新)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院,它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负责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专门机构,也是专门负责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单位,集招生、培养、发放奖学金以及核发文凭等职能。自成立至今,国际交流学院不断拓展业务,目前主要的项目有四个:1)外国留学生的学历生教育;2)交换生项目,负责接收来自外国合作院校的交换生以及选派我校的学生到国外合作院校交流;3)语言生项目,招收来自世界各地来华学习汉语的学生;4)学习之旅项目,利用暑期选派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为期三至四周的学习之旅活动。随着我校国际化办学思想的不断深入,我校留学生人数以及派送到国外的交流生人数逐年递增,与我校签约的国外大学也在不断增加。为适应我校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的需要,国际交流学院在积极拓展“3+1”的留学直通车项目。
国际交流学院设有中、英、日文三种语言的网页,可进行网上招生,同时逐步扩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资源,目前共有校内外专兼职对外汉语教师17人。语言生项目除开设有五个水平等级的常规汉语班外,又根据目前留学生构成的特点新开设了企业语言培训班、日常口语强化班、HSK考前强化辅导班,以及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开设各种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和经贸类课程。
为了吸引留学生更好地在我校学习、生活,国际交流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我院每学期都组织留学生参加中国文化体验两日游活动,在领略中国大好河山的同时,领会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外每学期与我校松江校区学生的联谊活动更是外国留学生了解本地生学习生话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加深了中外学生的情谊,同时也提高汉语语言的沟通能力。
为了给我校学生提供积累海外学习和实习经验的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我院积极拓展渠道与国外商学院商谈互派学生项目,目前与我校合作的院校包括美国的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美国明智大学(Sage Colleges)、美国海外留学基金会(SAF);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英国中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 Osnabruck,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法国格勒诺布尔管理学院(Ecole de Management Grenoble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南特大学企业管理学院(IAE Universite de Nante)、巴黎高等商学院(ISC Paris)、特鲁瓦高等商学院集团(Ecole Superieure de Commerce de Troyes)、克莱蒙高等商业集团(ESC de Clermont)等;荷兰的鹿特丹商学院(Rotterdam Business School);日本国士馆大学等大学。
从2008开始,我校与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美国的萨福克大学(Suffolk University)合作,开展了暑期学习之旅项目,该项目每年可派近100学生赴国外进行短期交流学习。
截止2009年5月止,我校接收了来自49个国家的1000多位各类外国留学生,送出了500多位学生分别到8个国家22所大学交流学习。
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成立于1951年,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繁华的虹桥经济开发区,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之一,服装设计、纺织工程、国际贸易、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特色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东华大学是一所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与艺术、法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现有16个学院、50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专业、29个博士专业,5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包括6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位居中国高校的前列。
学校现有在校生25000余名,教职工3000余名。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100%,本科生就业率近年来均保持在95%以上。目前,学校已与世界8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功举办纺织、服装、材料等领域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
东华大学从1954年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是中国最早接受留学生的院校之一,已为100多个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留学生。留学生可通过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申请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也可申请汉语进修、预科项目或其它专业进修以及参加各类短期班学习。
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面向国际学生和在华外籍人士,以促进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为己任,培养熟悉中国文化、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人才。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引进高层次师资和管理人才,配备先进教学设施,贯彻实施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努力办成高水平的外向型、开放性的国际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一个国际大家庭,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加入这个大家庭。在这里,留学生们可以从学院和国际学生联谊会得到学习和生活上全方位的帮助,还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东华大学度过难忘的时光。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同济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创建于1907年,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经过百年奋斗,同济大学已发展成为已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九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同济大学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目前学校共有82个本科专业、209个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78个,16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学生5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71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1500多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4个。学校还设有5个附属医院和2个附属学校。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3700多亩,分五个校区。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同济大学逐步形成了五大办学优势:历史悠久、学风严谨、师资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建筑、土木、海洋、环境、车辆、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学科优势;博采众长,对德(欧)交往“窗口”的国际交流优势;立足上海、紧密结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地域优势;直属中央、服务于全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建制优势。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最早可追溯到1964年迎来的第一批来自越南的留学生;学校复校后早在1993年经贸外语系也招收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作为专门从事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部门——留学生办公室成立于1999年4月,后改为“留学生部”,这是我院的前身。2001年10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和自费留学生,以搞好“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工作为已任。“中国特色,国际接轨,与时俱进”是我院的办学宗旨。学院设有层次完整的留学生教学体系,拥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进修生、语言生等各个层次。截至2007年12月,有来自84个国家的留学生1000余名,其中学历学位生超过70%。学院推行学分制度和灵活的选课制度,对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或符合相关条件的留学生颁发奖学金。同时,在暑假和寒假期间分别举办小学期专业教学和各种短期班。在学科建设方面,2001年设立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2006年设立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以语言学专业博士为主的老中青结合的专职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名;并有18名教师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应邀出任学院的名誉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国南方最著名的外国语大学,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是“九五”、“十五”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上外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已提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汉语教学论,编写出版了汉语教材,1980年,上外凭借第二语言教学优势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并着手培养外汉师资,1994年,在校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组建了以对外汉语系与留学生部为基础的新型的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3人,一半以上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对外汉语教师都持有外汉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丰富的在海外执教的经验。
学院成立以后,在传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科研力度,确立三个科研重点,即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及与此相关的汉语本体研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化研究。科研工作由点及面,全面铺开,成果显著。迄今为止,已出版专著三十余部,其中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优秀图书奖。在外汉教材编写方面也颇见成效,承担着国际合作编写教材的项目和国家汉办的教材规划项目。目前,学院正组织力量编写以建构主义第二语言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的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在适当时机,还将推出面向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主体教材。
学院已拥有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点,并以相关学科为支撑,大力发展留学生汉语教学,从长、短期的汉语进修班,到留学生学历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汉语教学模式,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等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1980年至今,先后有来自49个国家的留学生累计6071名,2002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167名,其中半年以上的长期生842名,2003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共350名左右,占长期生的一半以上,长期留学生人数已超过上外全日制在校中国学生总人数的1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留学生本科教育,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学生分别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斯洛文尼亚、葡萄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籍汉语人才为办学宗旨,在汉语言本科专业基础上先后开设汉语经贸、汉英双语两个复合型专业方向,汉日双语、汉韩双语等复合型专业方向也在积极筹备中。
此外,学院积极拓宽办学渠道,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模式,与海外大学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留学生本科教育新道路。学院已与英国伦敦大学、日本法政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模纳士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成效显著。
学院以实现教学规范化与管理制度化为目标,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辅以“低汰高推”(即在低年级实行严格淘汰,不合格者留级及至退学;在高年级则全力推动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的做法,与考勤制度、奖学金制度、班长班主任会议制度等各种制度相配合,确保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与数量。办学至今,留学生课内成绩、HSK成绩达标率、毕业率逐年提高,已有7届本科留学生获得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深厚的学科基础、精良的师资队伍、幽雅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语言氛围,诚邀五洲四海莘莘学子,共育中华文明长开之花。
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是上海大学负责中外文化交流和招收与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一个专门学院。它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招生、管理、生活服务和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同时负责上海大学与海外高校共建的孔子学院事务协调和国际校际学生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工作。
学院设有院办公室、留学生招生办公室、留学生管理办公室、留学生生活服务办公室、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心、教务办公室、财务办公室、国际校际学生交流与孔子学院事务协调办公室、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与招生新项目开发办公室等机构。学院现有在职正式教职工59名,有一支富有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上海大学自196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18,000多名留学生先后在本校学习。1988年起上海大学开始招收直接用英语授课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从2003年起,国际交流学院开始招收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生。2006年来校学习留学生总人数突破2000人,2009年来校学习留学生总人数超过2700人。学院充分利用上海大学所有专业的教育资源优势,采取进入专业院系学习、进入语言班上课和单独上课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留学生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长期与短期汉语培训等不同学习要求。学院除开设不同水平的汉语听读写课程外,还根据留学生学生需要开设“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当代经济”、“中国名胜古迹”、“书法”、“太极拳”、“茶道文化”、“烹调技术”等选修课程和讲座。学院还与宋园茶艺馆、闸北区大宁街道、静安区江宁街道、长宁区区委组织部与区人事局、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中亚饭店等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有特色的留学生语言实习基地,留学生学生不仅能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又能得到用汉语进行交流从而提高汉语水平的机会。为推广汉语教学和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校与海外高校已陆续共建了三所孔子学院,即2006年12月建立的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2007年11月建立的爱尔兰科克大学孔子学院和2008年10月建立的土耳其海峡大学孔子学院。由国际交流学院负责孔子学院的各种事务的协调工作,并每年向每个孔子学院派出中方院长1人,专职汉语教师1人,还选派志愿者汉语教学人员总计20多人。三年来,在这些孔子学院学习的人数已超过3000人。学院还积极推进国际校际学生交流,已与世界上7个国家的22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学生交流协议。2009年共计派出交流生77人,接受交流生33人。
在学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与院(系)的支持配合下,国际交流学院将努力贯彻执行教育部制订的“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留学生教育工作方针,积极稳妥地发展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为推进我校教育国际化,为世界各国培养优秀人才并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合作和交流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是负责学校来华留学生招生(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管理以及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科研的二级学院。学院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桃李苑,并在闵行校区行政楼设有综合办公室。自学院成立以来,交大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来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位生比例大幅增加,留学生层次明显提高。自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朝鲜、澳大利亚、泰国等五大洲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2008年我校留学生总数为5542名,其中本科生1272,硕士154,博士27,进修生2807,短期生1282。学位生总计1453名,比2007年增长23%。
国际教育学院的部门设置为学院办公室、招生办公室、教务办公室、留学生事务办公室、闵行综合办公室、中日文化交流中心、汉语系、汉语言研究所、汉语言工程与测试中心、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多元文化研究所和来华留学项目管理办公室等12个部门,分别负责留学生的招生、管理、教学等各类事务。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使学院能依托学校学科的优势,开展教学科研。学院留学生宿舍设施完备,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科学的人性化管理。
同时,学院拥有留学生专用教室43个、其中多媒体教室12个、语音教室2个。这些都为留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生活环境和优质服务。学院不仅开设有多种类型的汉语学习课程,而且也有以培养能运用汉语从事汉语教学、翻译、外交以及管理等多种工作的《汉语言》本科专业,同时还有以培养高级型应用人才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专业。这些不仅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提供了多种系统学习汉语的机会,而且为他们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为扩大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中国上海,是一所学科特色鲜明、理工农医经管文法等多学科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确认的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学校。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具备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学校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留学生在此完成学业。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学校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教学安排和日常管理,学院以人性化的管理、教学、服务为在校学习的各国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
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处是上海理工大学执行涉外政策、协调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我们主要职责包括:起草全校国际合作工作的发展规划;为学校领导提供咨询;协调全校外事活动,为院系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信息和联系服务;受上级部门委托,负责重大外事接待活动的策划、实施;校际交流计划的统筹管理,包括计划的制定、协议的拟订、交流项目的实施和运转情况的跟踪管理、服务;外国留学生和研究学者的归口管理,包括发展规划的制订、参与招生、外事和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外国专家的聘请、报批、外事和生活管理;国际会议的审核报批;境外办学的联络、审核和报批;教职工因公出国(境)和学生因公出国(境)护照、签证(港澳通行证)的办理,代表学校签署对教职员工因私出国(境)的意见;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事务。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属三所重点大学之一,是一所以人文学科见长,教师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为特色,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学校创立于1954年,现有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2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9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本科专业。在校本专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各类留学生2000余人。国际交流处是学校外事归口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国际交流处的主要任务是当好校党委和校长在外事工作中的助手和参谋,提出学校国际合作交流的规划建议,开拓学校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制定我校外事工作的规章制度,检查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外事工作的情况,协调学校各项涉外事务,负责安排或协助安排本校的外事活动。具体职责是:
-组织和统筹安排学校的外事活动,处理国际联络事务;
-会同教务处及有关学院,受理、申报合作办学项目;
-会同科技处和社科处,受理、申报国际学术会议;
-会同社科处、科技处和教务处等,审核长短期外籍专家项目,办理有关手续,提供相关服务;
-会同人事处,提出出国团组建议,落实教师进修学习项目,落实团组出访计划,办理教职工出国手续;
-会同学生处、教务处规划与落实学生交流项目,办理有关手续;
-审核和办理来华留学生入学及出入境管理手续;
-会同校港澳台办公室、统战部,规划和落实与港澳台事务有关的项目,办理与港澳台事务有关的手续;
-负责学校师生其它涉外活动的审核与备案。
为进一步协调留学生工作,促进留学生教育有计划协调发展,由校领导统一协调,会同国际交流处、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处及财务处等,成立了留学生工作领导小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交流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交流处及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是学校行政机关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及港澳台事务的一个职能机构,是学校执行国家外交政策和教育外事政策、处理全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及港澳台工作的一个归口部门,肩负着政策把关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的双重职责。在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处
我校重视与国(境)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分别建立了中外合作项目,还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迪肯大学、美国威拉姆特大学每年共同举办短期项目。与我校建立或保持良好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的国(境)外院校的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威拉姆特大学、芝加哥-肯特法学院、旧金山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约翰·马歇尔法学院、金门大学,德国帕桑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荷兰自由大学、艾柔默斯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英国华威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卢顿大学、赫德福大学、卡迪夫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巴黎第五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青山学院大学、熊本大学、香川大学、九州国际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迪肯大学、昆士兰大学、维多利亚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韩国清州大学、安山1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
此外,我校除了与全国政法院校及各大学法学院(系)保持合作交流外,还与上海市人大、北京大学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一中院、二中院、以及诸多区级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和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国浩律师事务所、段和段律师事务所、通力律师事务所等70余家立法、司法、执法、金融、法律服务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处是华东政法学院行政机关负责外事工作的一个职能机构,其职能是:
管理职能:负责学校外事工作的归口管理,包括外国专家、留学生工作的管理,本校出国人员的管理及其具体事务的协调处理。
服务职能:负责外事接待与通讯联络、出国手续办理,外事信息与资料的收集、翻译、处理、咨询,并且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信息,为二级学院的国际合作办学提供指导与帮助。
对外宣传职能:全方位地向校内外介绍本校外事工作的进展,向海外宣传学校的发展与成就,以促进我校与海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处设有办公室、留学生科、外国专家科、综合科。
第三篇: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面试注意事项
你好:
初试已经考完,相信通过自己一年的努力,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面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包括英语和专业题笔试。英文自己准备,主要是听力,这个我不说了。文件名为“笔试复试”的PDF文件是专业题笔试的整理题,是本校学生的心血和结晶;不管什么专业,笔试的试卷是一模一样,都要复习,如你是高分子专业,无机的也要看,当然以高分子为主;笔试部分以指定的书本为准,加上这些试题,笔试很容易轻松通过;
面试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决定你是否能上研究生或者是否能拿到奖学金的重要一环。面试主要由5-8个老师对你进行单独面试,考察你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面试过程中不要紧张,放松放松,老师一般都比较仁慈的。面试过程中主要包括英文自我介绍,专业英语翻译(可以准备1分钟,可以带电子词典),专业题回答,这三个部分在面试试题里面有,看我的面试试题资料就差不多了,面试题分为高分子部分和无机非金属部分,到时候你可以进行选择抽高分子或者无机的面试试题,我这里有2011年和前些年份高分子的面试的面试试题,以2011年为重点。一定要好好看,根据前5-6年的面试经验,重复率90%以上,到时候看到原题,不要太激动。除了面试题外,你还要复习你大学本科所做的实验,这个一般会问你,还有你的本科毕业论文,这个一定会问你。如果你奖学金证书比较硬,比较多,可以复印一下,给面试老师看,除了这些问题之外,一定要尊重老师,这个不多说了,但是很重要。
第四篇: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推荐信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推荐信
敬爱的领导:
您好!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下简称服装学院)是全国最早建立服装类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由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服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工业造型设计系、表演系、艺术设计理论部、艺术设计基础部和实验总室组成,艺术类学科覆盖面广,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分团委作为服装学院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组织,引导着各团支部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几年下来,服装学院分团委已经从一颗嫩芽长成一个优秀部员多,解决任务快,与校外企业联系广,认真落实校团委各项工作的必不可少的领袖组织。但是在校际交流方面,服装学院分团委却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恰逢上海市团委正准备筹办名为“牵手活动”的成长计划,因此我们决定以此为切入点,加强我学院的校际合作与交流,此外更重要的是领会并传达团委此次活动的精神——关爱随迁子女!
首先,国内教育处于不断改革推进之中,而随迁子女学校的课程改革速度较缓,软件措施没有跟上,通过这次牵手活动,为孩子们增加艺术课程,能够更扎实的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为学校有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新贡献。
其次,最近两会的召开又再一次对来沪随迁子女的状况提出了担忧,随迁子女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并不能很好的关心他们的子女,导致了这些随迁子女存在认知偏差、自我封闭、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情感失落等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成长,而此次活动通过交流,打开他们的心扉,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也许您会质疑我们学生的教学水准,在这里,分团委会时刻提醒我院的同学以优秀共青团员的身份一丝不苟的进行教学,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懂得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认真领悟团委的精神。
诚挚的希望您能够与我院分团委携手合作,为学校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此致
敬礼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分团委2012/3/21
第五篇: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06工作总结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06工作总结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服装学院发展历程中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之年。学院全体职工在学校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积极奉献的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现根据校群体考核内容,对照学院工作计划,总结学院工作,明确2007学院工作目标。
第一部分:2006年主要工作业绩
一.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1.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学院的工作重中之重,得到了加强和深化。顺利通过了“十五”“211工程”建设子项目验收,获得“优秀”;目前正在紧张进行 “十五”建设的总结验收及新一轮的申报工作。总体上,重点学科建设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06年版《中国大学评价报告》和《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全国学科排名指标显示: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分别在全国16个同类学科和77个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
2.艺术设计学科博士点申报准备工作在学术成果、基地建设等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为2007的申报打下了基础。
3.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逐步优化师资结构。2006年新增博导2名,博士后1名,博士1名。在职教师考取博士6人,硕士4人。2名青年教师获国家教委留学基金资助。有5名优秀教师分别赴美国哈佛、米兰、东京、俄罗斯、香港攻读学位或进修。
二.人才培养工作
1.本科教学工作
1)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在学校党政领导下,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全员职工齐心协力,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独特的教育成果和专业汇报演出给教育部专家组留下了深刻印象,顺利通过教学评估。主要收获: a)在总结建院以来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学院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
b)大大加强了教学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了符合学生培养规律的教学过程管理体系(包括各教学实施环节、管理环节和实验环节等方面)。通过良好的教学过程管理,使与教学相关的各方面工作都有章可循,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
c)致力于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和组织实施,完成了服装学院教学和实验场地的装修和调整。全院教学 1
科研工作环境有较大改观,营造了良好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氛围。
d)注重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工作潜能。同时本着“从严治教”的原
则,加强了教学及管理等各环节的督促和检查工作。教师的“一切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的工作责任心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2)教材建设
完成了所承担的5本国家级和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的出版工作,其中3本获得了部委级优秀教材奖,本,学院又申请到国家级 “十一五” 规划教材7本。
3)教改工作
a)申请并承担的3项东华大学教改项目正在积极进行中。
b)发表的教改论文分别获得部委级优秀教改论文一等奖1篇,三等奖1篇。c)进一步推进中外合作课程的建设。邀请了英国、韩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知名教授为本科生开设了5门中外合作课程。
4)新建影视表演专业完成首届招生工作,各项教学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5)学生评教优良率达99.6%。
2.研究生培养
1)组织学院教师参加学校“研究生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首次申报6本教材和
4项课程建设。
2)2006年共招收硕士生119名(其中高教4名),博士10名,均为第一志愿。
07年报考普通硕士考生553名,列全校首位,并改革考试内容。
3)继续严格培养质量,第三次修订《学院研究生工作手册》。针对03届研究生
有3位学生论文盲审未通过的现状,提出了导师加大论文指导力度、加强设计艺术类毕业生作品汇报展览等整改措施。03级研究生已全部毕业,就业率连续8年达到100%。
4)首届艺术硕士的考生录取28人。建立了管理队伍和一系列管理制度,各项
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科研工作
1.全年进校科研经费共计:
510、9万。其中:横向科研项目:307.0万,纵向
科研项目203、9万。申请专利37项,其中8项为发明专利;授权专利8项,其中1项为发明专利。在各类期刊中发表论文及艺术作品160篇,其中,EI收录7篇,SCI 2篇;论著27本(包括境外出版英文版图书和省部级教)
2.全年师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110人次。其中:
1)张渭源老师主持的项目“华东女子标准体型研究及区域服装原型的理论与技
术”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张渭源老师主持的项目“我国女子标准体型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
等奖。
3)蒋智威老师主持的项目“上海服装设计及其加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获上
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徐亚飞老师在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中获得“科学与艺术创新奖”。
5)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获奖:日本“郡是杯”国际内衣设计金奖;第12届中国
服装设计大赛新人奖;“先锋杯”2006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银奖;中国设计师协会“时尚长宁”银奖。电设专业学生获:首届全国大学生DV 影象艺术节获“最佳实验片”奖。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获:第七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获十佳模特、中华国际环球小姐大赛冠军、第三届“美少女”中国模特大赛总决赛季军和上海“东方国际模特大赛”上海赛区冠军等。
3.在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一些突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包铭新老师主持的服饰艺术博物馆建设项目成功申报为上海市科委博物馆
建设项目,项目资助资金为550万元。同时获得校文科基地立项资助。
2)李俊老师获得加拿大国家研究会(NRC)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上海世博会等
反恐防灾应急救援用防护服研发”。
3)张渭源老师在载人航天工程研究方面,获得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神舟
7号”相关项目“FTD17”舱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系统研制。
4)李俊老师获得上海市经委重点产学研项目立项“新一代多功能防护服用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5)杨以雄老师申报成功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服大规模定制生产编码标
准研究”。
6)赵丰老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的综合研究”立项。
7)卞向阳老师获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评审”立项。
8)张顺爱老师获上海“浦江人才计划” 资助项目。
9)陈建辉老师获得上海2010世博会和教育部2008奥运会资助项目。
10)张文斌老师与李东平老师获得2项2006上海市“联盟计划”项目。
4.全年组织各类讲座和展览72场,成功承办第12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
际服装论坛暨长宁•东华时尚周》活动,举办3场学术论坛、5场专业比赛、3个专业展览和9场时装表演。
5.邀请了美国、瑞典、日本知名教授与会,成功组织了 2006年“国际纺织科
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服装分论坛。
6.基地建设和企业合作深入开展:
1)与世界著名品牌企业“施华洛世奇”建立“东华——施华洛世奇水晶创意设
计中心”,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时尚设计实习的平台。
2)积极争取并获得了康博集团的100万元资助,设立了奖助学金。
3)获得美国服装CAD著名制造商“格柏”赠送的最新软件40套。
7.加强宣传工作,2006年,接待媒体100余家,记者300余人次,累计媒体报
导130余篇,持续扩大了我院在社会的影响力。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1.中日合作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10名。基本完成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保证了3
届学生的教学所需;各项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2006年工作重点是学生的日语教学改革和学生出国派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发展。
2.中意合作方面经过三年的努力,学院已通过该项目培养了3名青年教师和18
名应届研究生学成回国,合作培养研究方向扩大为6个。06年,本项目向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教育处重新作了申报,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3.中美合作项目已获得市教委批准,正在向教育部申报过程中。各项教学准备
工作积极进行。
4.2006年与荷兰鹿特丹德库宁学院建立友好学院关系,与伦敦时装学院已签约
合作框架,合作研究生培养计划正在洽谈中。
5.全年接待包括: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韩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朝鲜、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代表团来访嘉宾近500人次,;出席在荷兰召开的IFFTI执委会,促成我院成为IFFTI新建“组织分会与“研究分会”成员,进一步加强了我院的国际地位。
五.教学环境、实验设施、实验管理工作
1.完成从松江校区搬迁至延安路校区的各项工作。
2.全面落实学院教学、试验、办公用房的整体调整、设计、装修和搬迁。新增
多媒体专业教室10个。新增专业实验室5个。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设施及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全年购置各类设备
1156件,价值为608.93万,购置各类图书764册,其中仅进口期刊价值94194.8元。
4.完善实验管理体系,修订实验规章制度,加强实验文档管理,实施实验室开
放方案,建立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公共平台(草案),升级和更新各类教学软件。
六.党建、精神文明和学生管理工作
1.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按照16号文件要求始终把切实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和
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作为最重要中心工作来抓落实、抓成效。
2.学生党建工作方面,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积极有效做好入党积极
分子的考察工作,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06年申请入党学生为730人,发展学生党员106人(本科生75人研究生31人)。
3.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色的思想教育活动,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和成绩。主要成绩有:成功举办了研究生第三届时尚礼仪大赛、“和谐社会”主题演讲评比活动;06年,学院共有141名学生参加了无偿献血;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分获校、市优秀团队;开展“大学生活与个人成才”等6大主题活动;继续开展各项志愿者活动。
4.深入教学第一线,积极有效地将不稳定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对突发事件能
在第一时间到位,积极、慎重、耐心、细致做好工作。对各类信访能及时调查处理,做到件件有回复。教职工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工会活动蓬勃开展。圆满完成938名学生校区搬迁工作。
5.06年,学生中58人获校奖学金,62人获得宝钢等11项社会奖学金,177人
获学习奖学金;70人获优秀学生或干部称号,其中3人获市优秀学生称号;3个校先进集体,20个校文明宿舍。共计发放各类奖学金50.1万元。严格执行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做好助学贷款、生活补助等帮困工作。认定困难学生148人,帮困220人次,共计发放帮困资金40.9万元。
6.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全年联系用人单位493家,提供就业岗位806个,举办
就业宣讲12场,开设就业指导讲座9场。学院各专业06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4.9%。
第二部分: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中,特别是艺术设计教师中的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偏低,高质量师
资紧缺,主要学科带头人年龄偏大,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二.科研成果特别是获奖还不够理想,高质量学术论文数有待增加。
三.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有待解决。
第三部分:2007核心工作目标
一.继续加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力争新一轮申报成功。
二.做好艺术设计学科博士点申报准备工作,力争2007的申报成功。
三.巩固教学评估成果,加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积极做好中美合作项目各项准备工作。
五.积极筹备2007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暨长宁•东华时尚周。
六.继续做好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按计划落实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指标,加强
学院师资队伍的培养。
七.巩固和完善中日合作、中意合作办学成果,扩大国际合作办学和交流新项目。
八.继续抓好科研工作,力争完成学校下达科研项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