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方式,创新管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转变方式,创新管理,促进农产品质量
安全水平提升
一、平原县概述
平原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全县辖8镇2乡2个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耕地面积104万亩。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县”、“京津蔬菜园区”、“畜牧强县”、“鸽子之乡”。
二、总体目标
平原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我们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执法监管和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两手硬”,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实践探索符合县情和农情的监管模式,培植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努力打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消费安全放心地区。
三、重点工作
(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执法三大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一是深入开展专项执法。保持高压态势,严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为,斩断非法利益链;严格落实农药经营告知和高毒农药实名购买制度,凡具备“两证一号”标签符合规定要求的国家允许生产销售的农药产品,经登记备案后,方可销售;不定期组织开展种植业产品、“瘦肉精”、兽药、农资等内容的专项整治,通过排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二是扎实推进质量安全检测。制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乡镇每年定性检测总计不少于3120次,县检测中心每年定性检测4000个样品,定量检测样品不少于600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督促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产品自检制度。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委托农业部标准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标准所对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规划设计,围绕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农业品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农业执法监督工程、信用体系建设工程、社会共治管理工程进行功能定位全面落实;加强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在已建设县级监管平台1处,镇街监管站13处,标准化生产基地追溯平台4处,收贮运环节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追溯平台5处,农资示范店26处的基础上,确保监管信息、过程追溯、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四个系统全部运行,实现入市农产品全批次自律检验和信息追溯。
(二)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既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又能提高农业效益,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建立覆盖全县对接全市的主要农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从生产到产品保鲜、储运、加工、销售等全过程标准化,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二是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选择一批基础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新格局。三是围绕果菜产业,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生产模式,改善生产条件,推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为重点,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等方式,打造引领全省蔬菜产业振兴的制高点,提升全县果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信息化技术为核心,通过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实现果菜生产管理环节信息采集自动化、生产过程可控化、管理过程智能化的要求,所有产品统一包装,附加标识、实现自动化查询。建立统一的追溯手段和技术平台,提高追溯体系的有效性,达到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
(三)积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质量、价值、声誉、文化的载体,是农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通过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重点培育和打造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努力走出一条“开发一个商标,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方市场,带动一片基地,兴起一个产业”的路子。重点以粮食、瓜菜、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杲”牌黄瓜、“坊欣”牌西葫芦、“北侯”西瓜、“鸣店”牌西红柿等农产品品牌营销宣传力度,努力塑造我县农产品安全、优质、放心的良好形象。力争全年“三品”认证农产品5个,认证面积6万亩以上。
(四)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国家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强化了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进一步延长,参与的主体进一步增多,污染因素更加复杂,出现安全隐患几率越来越高,我们承担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管理迫在眉睫。
1、农产品合格证管理。随着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重新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由分段多部门管理转向相对集中的两部门管理。按照《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农业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共同建立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制度是平原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一大亮点。我们的五大蔬菜批发市场承接全县85%的产能,四大标准化基地集成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属地管理责任,推行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执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管理,市场、基地各自开具农产品质量合格证,实行“谁开具,谁负责”制度。
2、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可追溯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新理念,目的是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按照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召回问题食品,消除危害。平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对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已经演变成一种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控制、品牌化营销和信息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它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不清的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解决了社会公众对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问题,解决了高风险农产品溯源和责任追究问题。
以信息化手段强化全程追溯管理工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程。平原县按照统筹规划、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培训指导、理念普及六大原则,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
3、农安信用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对县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农安信用星级化管理,是平原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又一创举。对全县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电商物流企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行产品质量“红黑榜”曝光制度,让消费者直接参与评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有利于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平原县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围绕信用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失信行为有奖举报、跨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等内容,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规范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有效运行,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我们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其他专业培训等途径,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引导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树立企业诚信文化理念,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形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质量安全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诚信典范,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让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以及德州市市长陈飞、副市长董绍辉等各级领导视察平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平原县将以这次会议召开为契机,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和董市长讲话要求,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供样板,全面培植京津冀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第二篇: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近年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打造全省一流的检测监管机构为目标,不断强化能力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按照“规范、完善、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全面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使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确保了我市城乡居民的餐桌安全。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
(一)产地安全管理稳步推进
连续几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全员包镇包点活动,结合各镇街道具体情况和全市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包镇包点活动实施方案》,实施属地管理,充分调动各镇街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单位人员联系包镇包点,在各镇街道打造多个生产示范亮点,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安全水平和对外形象。同时在强化监管指导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认定认证工作,并且认证逐步由重视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的合作组织向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社转移,由抵挡的无公害向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转移,对基地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止目前,共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7个,无公害农产品67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2个,省 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为进一步加强产地安全监管,我们正组织相关人员,着手制订《济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见》、《济源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和《济源市名牌农产品评选管理办法》等,为产地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二)市场准入不断规范完善
自2007年10月1日开始,按照省农业厅、市政府的要求,实行了蔬菜、水果市场准入,并且将监管范围由当初的南街集贸市场、丹尼斯沁园店扩大到目前覆盖市区所有市场、超市、门店的9个检测室,各检测室不断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频率,检测数量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58885个到2009年的139971个,再到2010年的170352个,并且创造出了对不同类型经营场所的监管模式,目前各种经营场所的抽样、检测、公示、台帐、销毁等已形成固定模式,正步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三)检测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们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市级补助资金等办法,建成了面积1300平方米,拥有各类大中型仪器设备150余台套,全省设施设备领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设立了重金属检测室、农残检测室、土壤检测室、种子检测室、微生物检测室等专业检测室,2006年通过了省质监局实验室资质认定和省农业厅机构认可,成为具有法定检测资质的实验室,今年元月又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复审,目前具有69类产品、48项参数的检测资质。同时我们还不断强化人 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连续5年通过省农业厅盲样考核,承担省农产品例行监测项目。
(四)监测监管网络初步建成
2004年以来,我们逐步构建了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为主导,镇、街道为补充的两级监管体制,以市级检测中心——镇级检测站——市场、基地检测室三层检测室为支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对全市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管。目前,全市已建立农产品检测室26个,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和主要农产品产地,并聘用了19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在全市各重点基地开展工作,构建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网络平台。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较高,并且连续10次省例行监测第一名,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顺、作用没有发挥。在市奖补政策的刺激带动下,我市已经初步建成了监管网络,每个镇办均建成了检测室,但是由于人员和经费的限制,除市区五个街道因实施市场准入进行检测外,各镇和基地检测室基本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检测和监管业务,没有尽到属地管理的职责,各镇和街道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监管员,许多监管措施难以真正落实,仅凭我们有限的监管人员,很难保证对全市的监管。二是市场准入监管范围有限。尽管我市实施市场准入已经将近四年,但由于人员、经费、检测设备等问题,我市市场准入却仅限于市区的蔬菜水果,各镇镇区和农贸市场没有列入监管范围,同时市区的粮食、水产品等品种还没有列入准入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真正全方位得到监管。
三是农业投入品和标准化生产存在薄弱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在于农业投入品和符合安全标准的生产环节。在投入品方面,我们的监管重点在销售环节,目前我市已经基本杜绝了有机磷等高毒农药的销售,但是在蔬菜水果上使用限用农药的行为却时有发生,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不按标准生产、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却大有人在,造成农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
四是检测监管能力有待加强。尽管近几年我们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实施了县级质检站项目,同时市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人员也不断外出学习,但由于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目前还存在着人员专业检测人员少、检测能力不强和仪器设备不配套等情况,已经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一些检测项目还存在检不出、检不准、不会检等现象。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措施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小事,事关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和市民健康,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我们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措施建议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按照“13431”的工作思路,即抓住一条主线(服务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三种能力(检验检测能力、执法监管能力、应急处臵能力),构建四大体系(组织建设体系、检验监测体系、标准推广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健全三项机制(应急预警机制、质量追溯机制、品牌建设机制),实现一个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争取政府支持,争取项目资金,学习先进经验,完善体制机制,力争在几年内实现“按标生产、科学认证、企业自律、保障供应,体系完善、监管有力、质量可溯、风险可控”,有效杜绝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安全隐患。
主要工作
根据新时期、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新任务、新特点,要敢于迎难而上,敢于破解难题,敢于责任担当,积极探索监管的新思路、新做法。要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达到服务现代农业的目的,要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向现代农业规划区集聚,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通过强化认证和创建名牌农产品等,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种能力:
检验检测能力。检验检测是有效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现安全隐患的重要技术形式,由于仪器设备不配套、检测人员少、检测技术不全面等原因,制约着检测能力的提升,我们要通过规范实验室样品管理、流转、检测数据保存、检验报告编制等程序,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积极争取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检测队伍中,并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通过不同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盲样考核等,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检测技术水平,熟练掌握计量认证检测参数和产品,掌握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和关键因素的检测技术,使检验检测能力再上新台阶、再有新进展;要抓住食品安全机遇,继续争取项目,完善配套检测设备,逐步打造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测机构。
执法监管能力。通过加强学习,严格执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管重罚,重点整治农产品生产基地违规使用农药、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等案件,坚决杜绝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安全和侵害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切实强化产地和市场尤其是基地的监督检查,使执法监管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实现认定产地检查率、认证产品抽检率、监管执法覆盖率三个100%,不断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诚信美誉度。应急处臵能力。要尽快出台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类型农产品突发事件的特点,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应急制度,完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敏感性,做到科学预判、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妥善处臵,及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影响,争取把握好尺度,做到反应不过头、处臵不过度。
四大体系:
组织建设体系。积极建言献策,调整和充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安排布臵工作,加强监管指导,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形象和水平。各镇街道也要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并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具体负责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划、计划,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指导,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搞好执法,及时处理突发安全事故。
检验监测体系。不断加强市、镇、产地(市场)两级三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引进或招聘专业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市级监管能力;督促指导各镇、街道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配备1—2名专职检测员,开展对本辖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协助执法监督等工作,推进产地自检、市场把关、市级抽检机制的形成,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内检员制度,增强企业自律行为,保障源头安全。
标准推广体系。协同市技术推广部门、镇农技部门和重 点基地的技术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科学指导进行生产,形成市、镇、村配套的标准化推广体系,确保生产出安全合格的农产品;结合我市实际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制定并推广落实主要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信息服务体系。要逐步探索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记录的电子化、质量追溯的信息化、检测信息的公开化和实验室、检测室、重点基地的视频监控,通过建立GIS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质量安全进行数字化管理,将生产记录、产地环境、销售流向等录入电脑,实现短信、互联网、触摸屏等远程查询;将市场准入检测数据通过电子显示屏和济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等进行对外公示,方便群众查询,提高市场准入形象;同时将互联网延伸到重点基地,有效解决信息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项机制:
应急预警机制。通过及时收集监测信息,分析监测结果,将日常监测、安全信息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有机结合,建立反应敏锐、快速会商、及时发布、准确预警的长效机制,使应急预警制度化、日常化,有效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质量追溯机制。通过完善市场准入运作模式,将批发市 场凡进必检和零售市场(门店)轮检、抽检和抽样、检测、公示、信息发布制度化、程序化,强化检测结果运用,在监督销毁不合格产品的同时,进行追根溯源,彻底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通过完善产地准出运作模式,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出基地;建立GIS质量追溯系统,确保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最终实现问题产品必须彻查根源、消除隐患的追溯机制。
品牌建设机制。要着力强化品牌创建,尽快出台《市级名牌农产品评选管理办法》,启动市级名牌农产品评选活动,通过规范生产过程,严格管理质量控制,尽快培育具有我市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
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在各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建设的同时,真正引起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机制,要逐步探索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镇办主要领导政绩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严格责任追究,切实落实属地管理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协同配合。要在尽快提升农业行政执法地位的同时,加强与工商、质监、卫生、食品、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在 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形成定期召开会议、预警会商等机制,共同配合致力于不合格产品查处、标志使用、检验检测等工作,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食品安全的有机统一和无缝对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机制保障。要在加强机制创新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机构、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真正实现体系健全、功能配套、监管到位、保障有力,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必要保障。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
2011年5月9日
第三篇:加强农业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业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17日在北京举行。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与会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稳定、逐步向好,但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乐观,存在不少风险隐患。农业部将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以执法监管和加强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陈晓华表示,近年来,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稳定、逐步向好。但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不乐观,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特别是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再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弱,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陈晓华进一步表示,农业部门将按照《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在抓好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以执法监管和加强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认真梳理、严格落实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和模式,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二是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案件,切实解决蔬菜禁用高毒农药、畜产品“瘦肉精”和禁用兽药、水产品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加大案件侦办和惩处力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惩违法犯罪活动。
三是坚持从产业化、组织化入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从生产源头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下大力气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整合,切实夯实工作基础,加快提升基层队伍的监管和服务能力。
陈晓华指出,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我国的食品安全必将得到有力保障,老百姓将会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第四篇:提升招商质量和水平(6个转变)(模版)
提升招商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攸切相关,它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擎”。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对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如此,芜湖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把招商引资工作视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要事”,“万事莫超其上”,全市上下不仅树立了强烈的招商意识,营造了浓厚的招商氛围,而且还根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紧密结合芜湖市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招商理念、招商机制和招商方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做到了“六个转变”。
一、“邀商开会”向“选商开会”转变
举办招商推介会是各地经常采用的一种招商方式,这对于拓宽招商资源,促进政府与企业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建立合作关系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实行操作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会议的形式和规模,对到会的企业和人员要求不严,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听,有效沟通不足,结果是热闹一场,收效低微。针对这种情况,芜湖市变“邀商开会”为“选商开会”,会前由招商部门对当地的知名企业进行摸底 梳理,然后从中选择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有向外投资可能的大企业作为邀请对象,会议规模约在50人以内。由于参会企业少而精,会议氛围更加融洽,沟通更为充分,合作项目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今年,芜湖市政府计划用“选商开会”的方式,以上市公司为主要对象,在境内外召开10场招商推介会。
二、粗放式招商向精准式招商转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任务,为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芜湖市招商引资的目标和方式日趋“精准”。在招商目标上,重点针对国际和国内500强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重点企业;在产业上,主要围绕三大支柱产业、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个现代服务业领域。去年,芜湖市对国内制造业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梳理分析,选择了24个行业1027家重点企业作为主动对接的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定期督促检查。各部门招商干部不再是过去那种“走出去找商”的粗放式的招商,而是“选准商走出去”,实行精准式招商,招商目标明确,产业针对性更强。各县区和开发区也都根据产业发展重点选择好目标,主动对接,有效引进了一批高质量项目。
三、工业招商为主向二、三产业招商并重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战略从“工业强市”向“产业强市”的提升,芜湖市工业招商的项目“门槛”逐步提高,凡制造业项 目一律进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独立供地的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投资规模,且科技水平要高,投资强度要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同时,政府在开发区大力建设标准厂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场所。市政府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和考评机制,重点围绕金融、物流、文化创意、软件和服务外包、旅游等领域,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招商工作,并且规划或建设服务外包园、文化创意园、金融区(街)等现代服务业招商载体。仅2010年全市就新引进金融业项目107个,文化创意项目47个,软件和服务外包项目51个,物流(仓储、码头、运输)项目68个。
四、注重数量规模向更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芜湖市把“招大引强”作为招商引资的永恒主题,坚持“好、大、高、新、外”的项目判断标准。2010年全市新引进计划投资达10亿元以上的项目22个,50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百亿元以上的项目1个;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4个,国内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8个,上市公司投资的项目34个。特别是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山区,一批重大项目接踵而至,三安光电、德豪润达、美的、恒安纸业、双汇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芜湖市在招商过程中并不一味追求投资规模大,而是更加注重项目的综合质量。无论多大的项目,都要过四道“门槛”。一是环保审批。凡是环保要求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投资强度。涉及 用地的项目亩均投资额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三是资源能耗。消耗资源严重,水、电、汽消耗大,投入产出比低的项目将被限制进入。四是产业结构。鼓励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项目落户,限制低层次、低效益的一般性服装加工、农副产品粗加工等项目。2011年,全市新引进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83个,占全市新引进项目数的25%,投资总规模491亿元,占全市新引进项目投资总规模的41 %,其中实际到位资金143亿元,占全市实际到位内资的13%。
五、全民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
芜湖市是在省内最早成立专业招商部门的城市,各县区和开发区都相应成立了专业化的招商机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成立了3个招商局。各县区以街道(镇)或口为单位成立招商团队。专业招商队伍从机关干部中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每个团队只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地区,配有熟悉情况,懂项目、懂政策的人员。市直部门在坚持小分队招商的同时,按行业分类,成立了15个行业招商组,每组由一位市领导牵头,瞄准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对接,了解投资意向,寻找合作机会。遇有重大投资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面推动。2010年,15个招商组共对接了813家企业,根据对接情况,列为重点跟进的企业有97家,其中具有投资意向的企业20余家。
六、政府主导型向综合运用市场手段转变
在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芜湖市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引进社会性招商主体进入。主动联系国内大型商会组织,建立招商合作关系,通过商会在政府与会员企业之间牵线搭桥。鉴于专业招商公司具备专门技术、人才、资源、渠道,对招商市场信息反应灵敏,运作高效的优势,市政府出台了代理招商管理办法,选择规模较大的国内外专业招商机构进行委托招商。去年,市政府与10余家机构签订了招商合作协议。既做“落地式”招商,也做“并购式”招商,支持本地企业改制,引导企业增强自身招商主动性,支持本地企业为加快发展而与外地企业实行重组或并购。
芜湖市委、市政府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有利机遇,与时俱进地的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使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迈入“黄金发展期”。去年,全市实际利用内资1102亿元,同比增长64.1%,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0 %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五篇:提升农产品质量认证水平调研报告
我县地处湘北边陲,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农产品的产地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和工业产生的“三废”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时间短、程度轻,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我县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仍然是需要
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县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开辟思路,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截止2008年11月,我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产地面积7.91万公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22个,其中粮油产品2个,茶叶5个,蔬菜4个,水果5个,畜禽产品5个,其它1个;绿色食品企业5家,产品5个,产量26896吨;有机食品企业8家,均为茶叶企业,产品19个,产量813.5吨。
二、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益增强,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是认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所占比例极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市场流通体系和优质优价竞争机制发育相对滞后,品牌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实现,影响着开发效益;三是认证产品保障体系不完善,个别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求得一个“绿色”或“有机”卖点,认证后的管理、企业自律行为、规范用标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对认证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四是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
三、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对策
(一)、围绕中心工作,做到“四个结合”
1、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要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优粮工程”建设,积极组织规模开发,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产品认证步伐,扩大总量规模。
2、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了农业企业的最高水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代表了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认证农产品品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促进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3、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要通过宣传和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育认证农产品消费市场,做好厂商合作、产销衔接,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调动农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4、与农产品出口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个有力手段。要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开展国际认证合作,突破贸易技术壁垒,在促进农产品出口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整体推进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是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将其纳入我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制定长期稳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开发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股份制联合体和专业协会等,增加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借鉴江苏、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机制,加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设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证认定、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宣传培训等工作,对于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业务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借助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倡导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技术培训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从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主管部门、生产者、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检测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懂生产、善经营、会
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五)、明确工作重点,提高认证水平
目前,农产品质量认证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抓手”。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紧紧依托农
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规范、创新和完善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的运行体制和发展机制,保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六)、加强后续管理,打击假冒伪劣
加强获证产品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做好获证企业和产品质量抽检工作,对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取消其认证标识使用权。配合工商行政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大对认证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假冒认证产品的违法行为,保护认证产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维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市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