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2011—2015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有关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2011—201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
(2011—2015年)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梯田建设列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措施,提出新修750万亩高标准梯田的目标。为了全面完成梯田建设任务,结合《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调整规划(2011—2015年)》和《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甘政办发〔2011〕40号)等相关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一、梯田建设现状
根据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全省现有耕地8115万亩,其中旱地6081万亩,占总耕地的74.94%。旱地中有旱川地95万亩,梯田3105万亩,坡耕地2881万亩。坡耕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区10个市州的67个县区。
我省梯田建设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步,当时主要以人工修筑、群众会战的方式实施,年均建成40万亩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把梯田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总结出了“四集中、四统一”(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连片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的梯田建设经验,年均兴修70万亩左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机修梯田技术的全面推广,梯田建设实现了由人工修筑为主向人机结合、机修为主的转变,年修梯田面积最高达到了120万亩,1998年庄浪县率先实现了梯田化,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十一五”以来,我省梯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梯田建设的标准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修梯田491万亩。2009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快了梯田建设步伐,各级政府把梯田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靠实责任,形成合力,全力推进,两年新修梯田270万亩。截至2010年底,全省兴修梯田3105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51.87%,旱作农业区人均占有梯田1.81亩。
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旱作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取得了显著效果,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农机具的推广运用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实现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我省梯田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省目前还有2881万亩宜修梯田的坡耕地亟需治理。二是已建成的梯田中,大约有25%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工修建的,田块面积小,田面不平整,道路不配套,致使农业机械作业困难,农业生产成本高,部分低标准梯田需要改造提高。三是目前梯田建设主要是通过整合口粮田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项目实施,没有稳定的投入渠道,影响梯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梯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梯田建设是防治水土流失,保障防洪安全的需要。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据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多年的研究成果,在黄土高原地区每亩坡耕地年流失土壤4—10吨,坡耕地水土流失量一般占到流域水土流失总量的40%—60%,坡耕地面积大、坡度陡的地区可高达70%—80%。我省尚有2881万亩坡耕地,表层土壤流失,产生大量泥沙,汇入江河湖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调蓄功能和河道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梯田可有效地拦蓄坡面径流,与坡耕地相比,可减少水土流失85%以上。
(二)梯田建设是发展旱作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单产能力不高是制约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95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45公斤,创历史新高,但仍低于全国420公斤的平均水平。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省大部分区域属旱作农业区,人口密度高、坡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土地产出能力低,粮食生产依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梯田可有效拦蓄天然降水,保持表层肥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据我省梯田测产资料及定西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坡耕地修成梯田后,按种植小麦测算,每亩可增产粮食50—100公斤,按平均每亩50公斤计算,全省现有梯田每年可增产粮食150多万吨,可满足近400万人一年的粮食需求。
(三)梯田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经济安全的需要。我省是典型的农业省份,长期以来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更低。通过梯田建设,可有效改善耕地的水肥条件,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群众收入创造条件。近年来,全省各地依托梯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梯田+地膜玉米”、“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梯田+草畜”等多种产业模式,使当地群众的收入大幅度提高。2009年定西市依托梯田种植马铃薯300多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0多元。
(四)梯田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目前,我省已完成退耕还林1003.3万亩,涉及退耕农户166.9万户、728.5万人,退耕还林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不足2亩,稳定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艰巨。坡耕地改造成高标准梯田后,由过去的广种薄收转变为少种高产多收,可有效解决退耕农户的吃粮问题,使陡坡耕地退得下,林草植被还得上,还林成果保得住,退耕还林实施区生态得到修复,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梯田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重视,政策有力,为加快梯田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明确提出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规划,继续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推进坡改梯工程。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经济林果等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提出,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2010年11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在2012年全面完成500万亩梯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到2015年再力争完成500万亩梯田建设任务的决定。这些重大决策,为我省加快梯田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政府支持,群众参与,为加快梯田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0年,省委、省政府把梯田建设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一,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强化了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梯田建设重点县区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梯田建设领导小组,将梯田建设纳入目标考核范围,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办法,建立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保证了梯田建设任务的落实。梯田建设带来的效益,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梯田建设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建设热情高涨,为梯田建设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部门配合,项目整合,为加快梯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和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积极落实任务,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从目前各有关部门确定的梯田建设规划及实施的项目来看,“十二五”期间,通过口粮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扶贫梯田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及省财政梯田建设专项资金,可落实梯田建设任务750万亩。
(四)技术成熟,服务完善,为加快梯田建设奠定了工作基础。我省在梯田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建设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甘肃省机修梯田技术规程》(DB62/T1661—2004)和《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验收试行办法》(甘政办发〔2009〕225号)等国家标准、地方规范和管理办法,为梯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性支撑。水平梯田试验研究等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梯田建设水平。省、市、县三级水土保持机构健全,一大批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才能够为梯田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提供技术服务。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两大机遇,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采取行政推动和利益驱动两种措施,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梯田建设作为我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粮食增产的优先措施,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围绕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统筹处理梯田建设与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等问题,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改善。
2.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统一规划,科学统筹,注重均衡发展,优化工程布局,规划重点区域,集中投入,整体推进。
3.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各地政府主体责任,统筹协调部门力量,在项目配套、技术服务、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梯田建设的合力。注重群众参与,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积极性。
4.因地制宜,规模建设。综合考虑降水、海拔、地形等自然条件以及坡耕地资源和梯田现状等因素,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实行整村、整乡镇、整流域推进,形成规模效应。
5.整合项目,统筹安排。整合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扶贫梯田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统筹安排,统一标准,组织实施。
(三)发展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省的总体要求,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把梯田建设与促进旱作农业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挥区位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2011—2015年新修高标准梯田750万亩,平均每年150万亩。规划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均梯田达到2.2亩,为实现“十二五”末旱作农业区新增50亿斤粮食、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30元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五、规划区域和建设任务
(一)规划区域。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扶贫开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等项目的实施范围为基础,重点考虑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以及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并综合考虑各地政府对梯田建设的重视程度、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规划区域。具体原则为:
1.适宜兴修土坎梯田的黄土地区;
2.适宜兴修梯田并有坡耕地资源的县区;
3.县区年降雨量在300—600毫米之间;
4.县区内海拔高度在2300米以下的区域;
5.有一定的梯田建设基础,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积极性高;
6.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机构健全,有稳定的开展技术服务的专业队伍;
7.有梯田建设的项目来源。
根据上述原则,在全省旱作农业区的67个县区中,确定兰州、白银、天水、武威、平凉、庆阳、定西、陇南、临夏等9个市州的47个县区为规划区域。本次规划区域在实施2009年—2012年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38个重点县区的基础上,增加了华亭县、漳县、岷县、积石山县、和政县、康乐县、古浪县、天祝县、两当县9个县。新增的9个县,均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绝大部分是扶贫开发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共有适宜兴修梯田的坡耕地面积381万亩,且均有口粮田建设任务(详见附件1)。
(二)规划区域概况。规划区域2009年底总人口1681.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2635.46万人的63.8%。其中农业人口1408万人,占规划区域总人口的83.8%;农业劳动力799.2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6.8%,人口密度136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密度114人/平方公里。2009年粮食总产量625.88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372公斤,农村各业产值433.9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21.68亿元,占总产值的74.13%。农民人均产值30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8元。
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12.3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26.38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99%。截至2010年底,规划区47个县区已建成梯田2446.8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73%,人均占有梯田1.74亩。剩余适宜兴修梯田的坡耕地面积2316.42万亩,其中兰州市163.79万亩,白银市294.42万亩,天水市312.61万亩,武威市149.22万亩,平凉市181.58万亩,庆阳市406.45万亩,定西市466.84万亩,陇南市148.77万亩,临夏州192.74万亩(详见附件2)。
(三)建设任务。建设任务由省级相关部门共同承担,其中省发展改革委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300万亩,省财政厅梯田建设专项资金及省水利厅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250万亩,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项目100万亩,省扶贫办扶贫开发梯田建设项目50万亩,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土地治理项目50万亩(详见附件3)。各市州的任务为:兰州市22.4万亩,白银市62.3万亩,天水市139万亩,武威市15万亩,平凉市122.2万亩,庆阳市135.6万亩,定西市127.7万亩,陇南市53.3万亩,临夏州72.5万亩(详见附件4)。
(四)梯田建设标准。按照国家及省上有关技术规范,梯田建设要达到以下质量标准:
1.田块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
2.集中连片面积在50亩以上。
3.黄土高原地区田面宽8米以上,陇南黄土地区田面宽5米以上。
4.田面平整,埂坎坚固,埂高应达到设计频率暴雨的防御标准。
5.合理布设道路,路面宽度、比降、转弯半径、连续坡长应满足农机具通行要求。
六、投资匡算
梯田建设投资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受益群众筹资筹劳相结合的政策。根据对全省梯田建设调查情况,目前我省黄河流域新修梯田每亩需要600—700元,长江流域每亩需要800—1000元。按黄河流域每亩600元、长江流域每亩800元计算,新修750万亩梯田需投资46.57亿元。
按照省上确定的黄河流域平均每亩400元、长江流域平均每亩600元的补助标准,750万亩梯田建设任务共需补助资金31.57亿元。其中,黄河流域41个县区规划任务671.54万亩,需补助资金26.86亿元,长江流域6个县区规划任务78.46万亩,需补助资金4.71亿元。补助资金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筹措。
七、效益分析
通过梯田建设,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地力等级,促进农业机械推广运用、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农村劳务输出创造条件。依据黄河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及发展趋势研究成果,每亩坡耕地年流失降水资源40—70立方米,流失土壤4—10吨。在24小时降水100毫米的情况下,梯田可拦蓄全部降水,减少土壤流失量95%。750万亩梯田建成后,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3500万吨,拦蓄径流3.75亿立方米,不仅可减少氮、磷、钾、有机质等土壤养分的流失,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而且对减少下游地区江河湖库的泥沙淤积,减轻防洪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梯田与坡耕地相比,按种植小麦测算,每亩可增产粮食50—100公斤。按每亩平均增产粮食50公斤计算,750万亩梯田每年可增产粮食37.5万吨,按每公斤1.9元计算,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7.13亿元。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省统计局等部门组成全省梯田建设领导协调小组,负责梯田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建设任务落实。各有关市州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梯田建设领导小组,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县区政府为梯田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梯田建设的组织实施。全面落实梯田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将梯田建设列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落实工作任务。
(二)管理保障。不断加强梯田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梯田建设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工程建设合同制、公示制和资金报账制,积极推行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群众筹资筹劳承诺制和建后管护责任制。省、市州有关部门加强梯田建设的监督检查,采用梯田建设软件管理系统实行科学管理。由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会同省上相关部门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统计局等4部门关于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验收试行办法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225号),做好梯田建设年度验收考核工作,确保梯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
(三)资金保障。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承担的建设任务,全力落实好梯田建设补助资金,对资金的拨付、到位、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各县区政府对梯田建设资金实行统一协调,严格执行部门资金管理规定,做到财务制度健全、资金管理规范、账目核算清晰、财务手续完备,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审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有关市州、县区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梯田建设投入,引导和组织群众积极筹资筹劳。
(四)技术保障。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负责梯田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省水利厅认真做好梯田建设规划任务的落实工作,市州、县区相关部门配合水利水保部门按照计划任务和梯田建设技术规范,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加强技术培训,严格工程质量标准,科学开展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梯田建设动态和工程效益,为梯田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宣传保障。加强梯田建设的宣传工作,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注重宣传效果,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宣传图册等媒介的作用,积极宣传梯田建设的作用和意义,运用政策引导、典型引路、强化服务等办法,认真总结宣传各地开展梯田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梯田建设,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附件:1.规划实施区域分布表.xls
2.规划实施区域基本情况表.xls
3.规划重点项目表.xls
4.规划分年度任务表.xls
主题词:水利 梯田 规划 通知
抄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第二篇:梯田建设管理办法
西峰区梯田建设管理办法
(西峰区梯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梯田建设管理,保证梯田建设质量、数量和投资效益,规范我区梯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结合《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规划》、《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验收试行办法》、《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百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及我区自然条件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项目中,涉及的我区所有梯田建设工程。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条 坚持把农业农村平衡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稳粮、增收、强基础、生民生”为核心,着力加强我区原边咀梢山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以梯田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治理,以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梯田建设与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指导思想。
第三章 实施原则
第四条 坚持项目整合,统筹安排的原则。以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扶贫梯田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为基础,由省上相关部门下达计划任务及资金,由区政府对各项目安排的梯田任务、资金实行整合,统筹安排,组织实施。
第五条 坚持突出重点,统一规划的原则。全区4万亩梯田建设主战场主要集中在原边咀梢,边远山区、川区,废旧庄庄园地,比较集中,危害性较大的胡同、趟、岭、沟头等部位,梯田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等相衔接,合理布设,综合配套。
第六条 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按照全省500万梯田建设实施方案、市政府百万亩梯田建设实施意见开展梯田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突出基本口粮田建设,整区域综合治理,与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形成规模效应,巩固和完善梯田化达标区治理成果。
第七条 按照全省500万为梯田建设总体规划,每年的梯田建设实施方案由区政府统一组织编制上报,经省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区政府统筹安排,分部门落实建设任务,组织实施。
第四章 实施范围和进度
第八条 按照省政府批准的全省500万为梯田建设工程总
体规划及市政府批准的全市百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我区建设任务为4万亩,建设范围涉及全区范围内的彭原、后官寨、董志、肖金、显胜、温泉、什社七个乡镇,实施进度为四年。
第五章 投资计划和资金管理
第九条 按照省政府批准的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实施方案,我区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项目、扶贫梯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国家每补助400元,不足部分通过地方自筹解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梯田建设每亩补助按照国土资源部门的标准执行。
第十条 梯田建设优先安排自筹投资落实,实施方案合理,工程建设质量好,群众积极性高,建后管护责任落实,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村组。
第十一条 区政府对省上有关部门下达的梯田建设资金进行统筹,执行部门资金管理政策,专款专用。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审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挪用梯田建设资金,对违反规定的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严肃追究责任,为保证梯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期工作经费,实行分级负责,由同级财政安排。
第六章 建设管理
第十二条 区政府成立梯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 3
长由区政府分管梯田建设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水保局局长、发改局局长担任,成员有区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统计局、农发办局长及涉及的七个乡镇乡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水保局,由区水保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协调、指导各项工作。
第十三条 按省政府下达的每年的梯田建设任务,在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建设单位要各负其责,确保任务落实,水利水保部门负责做好对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指导工作,为梯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与支持。
第十四条 梯田建设实行工程目标管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建设公示制等。乡、村一级在工程实施中,要将工程建设地点、建设任务、补助资金、群众出资和投劳数量等内容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实行“多干多补,少干少补,先干后补,不干不补”和“先奖欠罚、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坚持政策调动,扶持带动,利益驱动的原则,为农民开辟了梯田增收的途径。
第十五条 区政府对各建设单位实行梯田工程目标管理制,完不成当年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十六条 区、乡、村、组和部门要加强梯田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开展梯田建设的认知程度,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梯田建设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建设合力。
第七章 检查和验收
第十七条 梯田建设实行月报制度,各建设单位于每月3日前将报区梯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于5日前汇总上报。
第十八条 按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验收试行办法,当年梯田建设任务原则上要在年底以前完成,各建设单位要在12月底前完成自查,并以施工片区为单元,绘制竣工图,集图表汇总成册,编制上报竣工报告,接受市级复核,省级验收。
第十九条 档案管理。各类文件、技术资料、有关图表、竣工报告、财务决算、自查报告、市级复核、省级验收等资料建设单位及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归档保存。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区梯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坚定打好梯田建设这场攻坚战
坚定信心打好梯田建设这场攻坚战
努力为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构筑基础平台
中共西峰区委西峰区人民政府
(2010年8月)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座落于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腹地,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旱作农业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区共辖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村,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万人;总土地面积9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3万亩。境内地形复杂,川塬交错,沟壑纵横,受马莲河、蒲河及其支流长期冲刷,形成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区之一。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紧抓不放。按照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工程与生物措施并举、治理与巩固方式并重”的建设思路,科学规划,规模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目前,已新修梯田6490亩,占总任务8100亩的80.2%,完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梯田建设示范点1处,500亩以上集中连片梯田建设示范点3处,集中连片完 1
成的面积占总任务的68%。紧抓实现梯田化这一有利条件,预计年内可新栽果树5500亩,种植各类瓜菜2000亩,建成3万头标准化养猪小区1个、万头标准化养猪小区1个,新增规模养殖户350户,年底“果、菜、畜”三大支柱产业收入可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逐步形成“梯田+果园”、“梯田+蔬菜”、“梯田+畜牧”的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我们主要做到了“五抓、五确保”。
一、抓组织领导,确保靠实工作责任。为切实搞好梯田建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大力实施。一是专门成立了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国土、统计、水保、农发办及各乡镇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梯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梯田建设;同时,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项目建设区域农户搬迁安臵等工作。二是年初区上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下发《西峰区梯田建设2010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对全区梯田建设进行详细安排,周密部署;并将梯田建设纳入全区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与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逐项靠实责任。三是严格落实“三包三抓”(县级干部分片包乡项目、乡镇干部分组包村、村组干部分片包点,抓组织施工、抓典型培养、抓经验推广)、“三不变”(规划不变、目标不变、决心不变)和“四定”(定任务、定措施、定办法、定责任)工作制,逐步形成了领导苦抓、部门
苦帮、群众苦干的良好格局。
二、抓宣传引导,确保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把宣传动员作为梯田建设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由宣传、广电等部门牵头,农牧、国土、水保等相关部门配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制作专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资料、上户宣传、召开群众会议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梯田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耐心细致的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严格实行一月一报、一季度召开一次通报会议,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积极引导,整体推促,比较主动地把握了全区梯田建设的进程。
三、抓规划设计,确保规模连片推进。为使全区梯田建设上规模、提水平,在认真借鉴兄弟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总结出了“坚持规模化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科学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机修”的治理思路。一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实现梯田建设规模化。坚持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打破村界、组界、地界,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形成了规模效应。全年在7个乡镇13个村共规划梯田8100亩,其中千亩以上的集中连片梯田建设示范点2处(显胜乡冉李村3000亩,彭原乡赵沟畎村1129亩),500亩至1000亩的集中连片梯田建设示范点4处(肖金镇老山村516亩、左咀村547亩,彭原乡
五郎铺村871,温泉乡巨家塬村531亩),百亩以上的集中连片梯田建设示范点7处。二是以单块设计为核心,实现梯田建设标准化。立足规划精品工程、实施优质工程,坚持把单块设计作为提高梯田建设质量的关键紧抓不放。开工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利用GPS测量技术,逐地块进行测量设计,绘制施工图,做到了定点、定线、定量。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图的要求,指导施工队作业,有力的保证了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三是以道路建设为骨架,实现梯田建设效益化。按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在梯田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积极与村组干部群众协商沟通,先后新修农田道路34条49.9公里,设计宽度为3至4米,既便于机械化作业,又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四是以人机结合为途径,实现梯田建设优质化。大力推广机修梯田新技术,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扩规模、攻难点、促进度,使新修梯田的优质率达到98%以上。
四、抓资金筹措,确保施工有序进行。面对今年梯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的压力,我们坚持“多轮驱动、多元筹资”的办法,创新筹资机制,千方百计保障工程建设资金。一是科学筹划挤资金。在区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国家补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拿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了梯田建设顺利实施。二是整合项目筹资金。坚持把梯田建设与土地复垦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整合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先后整合项目资金1104万元,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投放效益。三是群众投劳省资金。采取“一事一议”、“以劳代资”等办法,积极鼓励群众投工投劳。累计投入劳力7.9万人(次),移动土方39万方,折合资金26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梯田建设顺利进行。
五、抓督促检查,确保工程全部达标。质量是梯田建设的灵魂,直接关心到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发展。为确保梯田建设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坚持把好“三个关口”。一是严把队伍选择关。选择有资质、有经验、信用度好的专业工程队承包实施,并签订施工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明确规定梯田建设的质量标准和验收要求,为确保梯田建设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严把技术指导关。按照《甘肃省梯田建设管理办法》和《甘肃省梯田建设技术手册》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狠抓规划设计和组织施工。主要领导和每个村所确定的3名技术人员,跟班作业,现场指导,及时协调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对达不到工程质量要求的,及时提出整改措施,确保了每项工程全部达标。三是严把工程验收关。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统计局等4部门关于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验收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组建了梯田建设督查组,逐图斑、逐地块进行实地丈量,造册登记,绘制竣工图纸,做到了图、地、表一致。对“皮带田”、“鸡窝田”、“应付田”等不达标的地块一律不予验收,并限期进行整
改,确保了整修一片、达标一片、受益一片。
梯田建设既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基础工程,又是富民、利民、惠民的德政工程。尽管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与省、市要求和兄弟县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例如梯田建设规模还不够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对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严格按照省市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坚持“四高一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严要求)建设程序,以更大的决心、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措施,努力推动全区梯田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再提新水平!
第四篇:梯田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共)
梯田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
合水县地处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属黄土高原黄河中游多沙区,介于东经107051′-108042′,北纬35038′-36026′之间,全县总面积2941.79km2,水土流失面积1862km2,占总面积的63.3%,总人口16.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1万人,总耕地面积52.1万亩,其中:梯田36万亩,坡耕地16.1万亩。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2009年以来,合水县梯田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以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为重点,以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土地整理等项目为依托,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目标,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核心要求,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受益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深入开展梯田建设,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注重质量,较好地完成了梯田建设工作建设任务。2009全县完成梯田建设1.2946万亩,占计划1.2916万亩的100.3%。2010年梯田建设,截止5月30日,已完成10806亩,占任务2.11万亩的51%,移动土方263万m3,投劳5万多个工日,完成投资503.6万元,梯田建设顺利开展。
二、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梯田建设顺利开展
2009年以来,县政府把梯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进行单项考核,县政府与各个梯田项目实施单位、乡镇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并实施了县领导包项目,项目单位包管理、乡村领导包实施,水保干部包规划、包技术指导的“四包”责任制,把任务按片逐级分解靠实到责任人。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审计局、水保局、统计局、扶贫办、农发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梯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梯田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建设任务分解、资金筹措、进度督查、目标管理、考核验收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保局,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规划组织、技术培训和服务等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在工程实施中,各乡镇都由主要领导坐阵指挥,每处工程都有一名乡镇领导蹲点,项目管理单位和县水保局各有一名技术人员跟班作业,县上督查组巡回各工地,查质量,促进度,真正做到了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县政府颁发了《合水县梯田建设管理办法》、《合水县梯田验收办法》等文件,规范了梯田建设施工、进度、质量、验收、档案等管理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梯田建设舆论氛围
在梯田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实施单位和新闻单位积极对梯田建设工作进行宣传、制作专题片1部,电视报道15次,发放宣传资料份3万份,向上级各部门报送信息116条,召开乡村干部群众动员会5场次。广泛宣传梯田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积极性,为实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突出民生,做好梯田建设规划 合水县始终把梯田建设当做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为实施这一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千秋的民生工程。从3月10日起,组织技术人员、流域所在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干部、逐村、逐组、逐地块、调查项目区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社会经济等现状,反复征求群众代表意见。逐乡、逐流域,按照“林、草、果、粮、菜全面开发,点、片、带、网配套组合,田、林、路、窖、渠一步到位”的要求,一次规划到地块。同时,充分考虑历年修建梯田分布特点,坚持“大连小不连”原则,弥补空档,并已达标的乡镇进行全面摸排,彻底消除往年梯田建设断档。规划完成后,乡镇迅速通知农户留地、倒茬。对百亩以上的规模点由各项目单位领导带队进行实地勘查,现场规划、放线,按工程量计算补助标准。坚持做到“三结合,三为主”,即人工梯田与机修梯田相结合,以机修为主;集中联片与分散相结合,以联片为主;常年整修与突击整修相结合,以突击整修为主。打破乡、村、组地界,以整乡或整村为单位,集中时间,集中机械,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统一施工,大兵团作战。今年全县确定了千亩以上工程2处,500-1000亩以上工程13处、500—100亩工程25处,形成以瓦岗川为中心的1.2万亩机修梯田片。
(四)强化项目管理,确保梯田建设质量
我们把质量作为梯田建设的关键,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是实行质量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人。要求所有工程必须修建一处,见效一处,以“三保一便”(保水、保肥、保土,方便耕作)为基本要求,提高综合治理成效。严格实行质量管理的“十不”标准,把没有按规划施工的、无地埂的、地埂不实的、田面不平整、未呈反坡的、未及时深翻的、半拉子工程、筑埂达不到技术标准的、未落实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措施的、未实施生物护地埂的措施工程定为不合格工程,坚决要求返工重搞,直至达标。二是梯田建设项目严格实行国家基本建设管理有关规定,按照省上下达的计划任务和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全面推行了工程建设法人负责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示制度。各项目实施单位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对项目负总责,县水保局负责规划设计等技术服务工作,乡(镇)政府作为建设单位,具体负责组织施工,工程实施前建设单位以村为单位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建设任务、国家投资、地方配套资金、群众投劳数量等内容向工程所在地的群众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通过招投标,择优确定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三是资金管理实行了报帐制,各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严格遵守有关资金管理政策规定,对项目资金设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资金拨付由乡镇或施工企业申请,项目实施单位审核,县财政局按县级报帐程序进行报帐。建设单位对竣工工程要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项目单位实施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四是按照项目档案管理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对项目技术、施工记录、监理、验收、施工合同、财务等资料及时收集,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到有备可查。
(五)做好技术服务,提高项目建设的技术含量
为了强化项目实施效果,合水县加强了梯田建设项目实施技术支持,一是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全面系统地了解项目实施方案及有关技术标准。二是加强对专业施工队和项目区群众的培训,每个专业施工队必须有一名经过水土保持技术培训的技术负责人和三名技术员,对项目区水保专业户要进行适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能从项目实施中受益,加强技术服务。三是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梯田建设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工程质量监督,把工程质量与工程技术人员考核相挂勾,实行奖罚,确保工程质量。四是购置了设备。水保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万元购置了10台电脑、2台经纬仪、彩色一体机、GPS、坡比仪等设备,固定了工作用车,保证梯田规划工作需要。
三、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合水县梯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市的要求,与兄弟县区相比,我们深感差距还很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
一是梯田建设难度增大。由于合水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近村、近路、坡度较缓的坡耕地已基本修完,现有的坡耕地多处在相对比较偏远的山区、塬边、峁稍,交通不便,立地条件较差,修筑难度,土方量较大,机械费用增加。
二是梯田建设经费不足。尽管国家对梯田建设作了适当的补助,但山区群众贫困,燃油价格不断上涨,投资投劳不足等现状,影响着梯田建设的实施。
三是项目进展不平衡,梯田建设为了降低对农民增收增产的影响,必须集中机械,集中时间突击施工,部分项目由于投资计划批复太迟,错过最佳施工期,拖延工程进度。
四、发展对策
2010年合水县梯田建设工作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再掀高潮,以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梯田为目标,在一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科学规划,提升梯田建设水平
梯田规划广泛征求当地乡村干部和受益群众意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实行综合治理,做到田、林、路、渠、窖配套,便于耕作、便于管理、便于灌溉,开发利用。
(二)加强协调,抓好梯田建设质量。
加强各项目实施单位沟通于协作,做好项目整合工作,以小流域为单元,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形成规模效应。高度重视工程质量,组织有关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对今年的所有工程逐个进行一次检查,查面积、查规模、查配套、查质量,对所有不合格的工程,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返工,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坚决做到不放过一处不合格工程,一个环节不合格的工程都不验收。
(三)强化措施,提升梯田建设效益。
把梯田建设与合水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开发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推动资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围绕合水县建立县两道川瓜菜的基地、三条塬苹果的基地、子午岭林源区草畜的基地,形成了“梯田+蔬菜大棚”、“梯田+经济林果”、“梯田+种草养畜”等多种梯田开发模式,大力栽植地埂黄花,实施边坡种草、发展地埂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梯田建设由单纯质量、数量的建设型向高效、开发的效益型方向发展。
第五篇:国有林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专项规划
国有林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专项规划
1、总
论
1.1工程建设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林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林业举足轻重。建设新林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加快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全面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林业发展、改善职工生活的基本条件”、“要把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为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我市国有林区存在的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难的矛盾,按照国家林业局计建函[2006]162号文件要求,编制了全市21个国有林场2007-2015年林区危房改造建设专项规划。
1.2规划编制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二)温家宝总理关于“要把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指示;
(三)国家林业局计建函[2006]162号文件;
(四)《四川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条理》;
(五)《林业工程建设概(预)算编制办法》(LYJ101-86);(六)《四川省土建工程计价定额》SGD1—2000;(七)《四川省建设工程费用》SGD7—2000; 1.3工程概况
1.3.1工程建设地点:主要是我市12个国有林场场部、工区、护林哨等房屋建设及危房改造。
1.3.2工程建设规模:规划房屋建设99601平方米。其中新建房屋36700平方米,危房改造62901平方米。到建设期末全县国有林场住宅总面积达99601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37平方米,可安排居住人口2702人。
1.3.3 建设:2007—2015年
1.3.4估算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7435万元。争取国家投入2500万元,自筹4935万元。
1.4结论:工程结束后,将大大改善林区职工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林区面貌将焕然一新,大大激发林业职工爱林、护林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条件:我市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差悬殊较大。全市分为四个地貌类型区,即北部中山区,中部低山区,南部平行岭谷区,低山浅丘区。
2.2国有林场基本情况:21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 29961公顷,其中有林地27012公顷,林木蓄积218万立方
米。林区总人口3142人,其中林业人中2071人,在职工 901人。现有房屋总面积75446平方米,人均23平方米。在现有房屋中,按建成年代分:1990年后建成的有8713平方米,占12%,1970年至1989年建成的有42084平方米,占56%,1969年前的有用4649平方米,占32%。按结构分:砖混14512平方米,占19%,砖木38050平方米,占50%,土 木22884平方米,占28%。现有房屋中,危房62057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2%),涉及人口2445人。
3、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与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1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近几年,随着国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变,林场生产发展举步维艰,各种问题和矛盾更加突显。一是我市国有林场规模小,属中小型林场,立地条件差,资源的数量、质量、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林地生产力水平低,平均蓄积大都在5立方米左右,在实行分类经营前,绝大数森林是按用材林经营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由于禁伐和限伐,采伐指标和采伐范围的缩减,林场收入大幅度减少,尽管国家给予一定补助,但杯水车薪。难有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和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二是现行的管理体制与国有林场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我市21个国有林场都分布在高山之颠,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生态脆弱地方,承担着相当重的生态建设保护任务,是社会公益性事业,而林场实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
理的体制,在建设生态的同时,还要面向市场找饭吃,这种不企不事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林场的发展,林场建设乏力。三是林场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代,林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由国家安排,林场衣食无忧。现在大规模的造林任务已经结束,仅有一些森林管护和采伐迹地更新任务,产生了大量的富裕人员,各种社会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国家虽然在林业发展战略上实行了根本性转变,但关于林场改革和一些配套的相关政策确迟迟未出台,林场发展方向不明,林场改革严重滞后,“大锅饭”,“铁饭碗”的体制在林场内部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打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林场内部机制运行缺乏活力,经济效益差。四是林场欠帐多,遗留问题多。职工多,离退休人员多,待遇低,过去由于把握市场的能力不强,管理上失误,不少项目亏损倒闭,到处是债务,以致人心不稳,单位不安定,事业难以发展。五是林场投入不足,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过去国有林场发展,国家曾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比如:林场收入不上缴,部分产品减免税收,育林基金返还等等,但现阶段实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任务后,仅有这些政策是不够的,要及时出台与生态建设同步的林场发展的产业政策,急需研究新的林场扶持政策,解决林场发展资金不足,投资乏力以及生态效益补偿,富裕人员分流安臵,社会保障措施;六是林场管理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由于林场长期地处山区,偏僻遥远,信息闭塞,林场干部职工思想观念比较存旧、保守,市场经济意思不强,知识结构、管理水平与当前的形势和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目前林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十分苦难的情况下,新的好人材进不愿来,原有的优秀人才留不住,更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七是由于我市国有林场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边远偏僻山区,远离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少林场工区、护林点路不通,电不通,电视看不到,“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难死了林场、难死了林业职工。绝大数林场职工基本上都居住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集体宿舍里,低矮潮湿,设施简陋,风雨摇曳。有的职工甚至是一把椅子一张床,一张桌子一间房。文化娱乐设施匮乏,生活单调乏味。很多年轻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寂寞的生活,不愿意从事林业工作,林场职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年长的职工是“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确是生活凄苦、悲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制约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极不适应。
3.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林业、林区、林农 “三林”问题寓于“三农”问题之中。解决“三林”问题也是解决“三
农”问题之一,解决好“三林”问题才能促进林区发展。我县国有林场分布在偏远山区,与农村交错相溶,是农村基础条件最薄弱,经济极不发达的地方,加快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职工住宅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通过改善林区职工住宅条件,有利于改变林区面貌,提高林区人口生活质量;有利于建设和谐林区,安定林区;通过改善林区人口生活条件,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有利于安定林区职工人心,才能使林场常年留得住一批坚守岗位的绿色卫士。这既是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4、规划总体思路
4.1规划指导思想: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加快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林区职工人居环境,构建和谐、平安、稳定林区,促进林区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达到林区面貌大改变,全面提升林区人口生活质量,使林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绿色生态文明社区。
4.2基本原则: 4.2.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4.2.2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林区住宅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着力解决林区职工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一线职工的住宅条件的改善。
4.2.3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客观现实,不搞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树立长远目标,持之以恒地把工程建设好,抓到底,抓出成效。
4.2.4讲求科学、统筹规划的原则。林区职工住宅的改善,不仅仅是简单的修房建屋。要科学规划,注重国土利用、环境保护、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自然和谐。
4.2.5服从大局、协调统一的原则。改善林区职工住宅,是加快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要与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一致。因此工程建设要与当地村社、社区新农村建设统一协调、步调一致、共生共荣。
4.2.6政府引导、职工广泛参与的原则。工程建设要充分发挥林场职工的主体地位作用,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群策群力,共促发展。
4.3规划期限:2007年—2015年,分两步实施。第一阶段
2007年—2010年,第二阶段2011年—2015年。
4.4目标任务: 4.4.1目标: 围绕“文明、整洁、和谐、发展”的目标,从2007年开始在国有林区试点;到2015年通过改造、新建全面完成林区人口住宅改造工程,改造新建住宅面积99601平方米,其中改造62901平方米,新建33700平方米,力争到工程结束时使林区人口达到人平37平方米。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宅容宅貌整洁的生态文明村。
4.4.2主要任务: 首先按照计委、国土、建设等部门的规定做好工程建设的立项,手续的批准工作;其次完成林区住宅改造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设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抓紧做好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职工的动员教育,施工场地,材料运输道路的加固维护;四是做好项目的资金筹措,广泛发动职工集资,社会筹措,金融部门融资等。五是加强管理,统筹协调,精心组织施工建设。
5.规划建设方案
5.1建设性质:危房改造和新建。
5.2建设范围:我市21个国有林场管辖的工区、护林点、哨卡和林场的场部建设。
5.3需求预测:按照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到2015年我县国有林区人口增长情况,结合周边农区,预计需
职工住宅面积99601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需37平方米。
5.4建设内容:主要房屋建设或改造的土建和附属设备建设。土建指地面基础和房屋主体工程、墙体粉刷,贴面等;附属设备建设指房屋的水、电、光纤、闭路电视等安装。
5.5建设布局:按照有利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工程建设主要按现有林场、工区、护林点、护林哨卡位臵布局,对少有的有地质灾害和生活不方便的地方重新规划地点。达到布局科学合理,有利于林场的建设和发展。
5.6建设规模:根据需求全县共需危房改造和新建职工住宅99601平方米,其中危房改造62901平方米,新建33700平方米。
5.7建设期及进度:
5.7.1建设期:2007年—2015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2010年,第二阶段2011年-2015年。
5.7.2建设进度:2007年—2010年建设住宅面积68871平方米,其中新建25120平方米,危房改造43751平方米;2011年—2015年建设住宅面积30730平方米,其中新建11580平方米,危房改造19150平方米。
6.投资测算与资金筹措: 6.1测算依据:(1)《四川省土建工程计价定额》SGD1—2000(2)《四川省建设工程费用》SGD7—2000
(3)《四川省装饰工程计价定额》SGD2—2000(4)《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估价表》SGD5—2000(5)《四川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SGD3—2000(6)《四川省维修工程计价定额》SGD—2000(7)《四川省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计价定额》SGD6—2000 6.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按照上述定额结合我市建筑材料价格,危房改造标准700元/平方米(包括土建、贴面、装饰等),水电100元/平方米(水电设备、水沟建设等);新建房屋土建1000元/平方米(包括土建、贴面、装饰等),水电200元/平方米(水电设备、水沟建设等)。
6.3投资概算:经概算工程建设工需总投资7435万元,其中:2007年—2010年需投资4929万元,2011年—2015年需投资2506元。按建设性质分:新建需投资37104万元(其中:2007年—2010年投资2060万元,2011年—2015年需投资1110万元),危房改建需投资4266万元(其中:2007年—2010年投资3865万元,2011年—2015年需投资1360万元);按建设构成分:土建需投资6541万元,设施设备需投资741万元。
6.4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7435万元,申请国家补助2500万元,自筹4935万元。
7.工程建设综合评价:该项目建设符合现阶段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我县
国有林区职工住宅条件,构筑安逸舒适的人居环境,可全面提升林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对构建和谐、平安、稳定林区,促进林区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8.工程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8.1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这是一项十分艰巨任务,要完成该项工程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重大意义,把建设新林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组成内容的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班子,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科学规划,精心施工:改善林区职工住宅条件是一件“民心工程”,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要着眼林区生产发展需要,有利于职工生产、生活的方便,要注重林区特色,自然和谐、美观大方、经济使用,与周边社区和谐,统一。严格施工建设,搞好建设质量,把好事办好。
(3)强化政策扶持:林区住宅建设主要在偏远山区,建设条件差,加之山区潮湿,房屋建设要求高。国家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特别是国土、建设、环保、消防等部门要在手续办理,费用收取上给于积极支持。
(4)加大资金支持: 国有林场地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地方,林业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后,国有林场职工
主要以生态保护为主,收入低。要完成这项工程,仅靠职工和林业部门是不够的,除了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外,必须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和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以及社会力量的投入,确保工程建设有稳定资金投入。
8.2建议:林区危房改造工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心,是“人心工程”,更是林区职工的“安居工程”。希望上级尽快付诸实施;同时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尽快出台优惠政策;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相应的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